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葉小釵

灌水---放輕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7-21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笑死我了!格鲁有句名言:“证量如天高,行为如凡愚”,凡是自称证悟的都可以忽略不计
“聽了好一陣子,身為凡夫的我,開始對八地有點失去了耐心,但八地想要說服我的決心不減,便問八地,能否在一剎那間化現一百個化身,要求不多,先化身一個來看看,回答不能。
再問,能否知道前後百劫的各種發生,所求不多,先預測一下烏俄戰爭哪天哪日結束,回答不能。
又問,可否以神通力在一剎那間教化成熟一百位有情的心,要求不高,先讓我的相續成熟解脫起來,回答做不到。
好吧,很抱歉眼前八地的是,看來這是一位初地的基本戰力都沒有的八地。
本想再做一個是否達到初地無瞋恚心的測試,比如瞬間的一巴掌,看看能否全無惱怒之類的,但想想這樣做自己也會有點兒激動,於是作罷。”
 楼主| 发表于 2022-8-3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彩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8-13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在閱讀尊者給初發心修行人的書第四個錦囊:菩提心起(還沒看完),
有下列感想:
增上意樂:普賢十大願王是最明確的指引,即使明知有四個無盡, 仍願意去實現, 該增上意樂是如何強悍與堅固!又指出10個面向,讓初修行人有方向
1.自他換:行願品:代眾生苦供養(廣修供養)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普皆迴向)
2.大悲心是菩提心的因:行願品:諸佛如來已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隨順眾生)(這段經文也可以理解為七因果簡略理路)
3.空正見是菩提心具備要素: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解。以於眾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眾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隨順眾生,經文明確指出正等覺以眾生為緣起,凡緣起必性空,又指出於眾生生平等心,究竟平等心則是空性!當然修七因果的前行要做到平等捨,平等捨中也要串習空性,自他換更是有串習空性)
4.國王船夫牧羊人發心:地藏王菩薩的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應該是牧羊人發心,我想這應該是地藏菩薩最初發心的悲願,菩薩應該會以十大願王為發心與修行的指引
書只看第5章,以後若有感觸再寫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8-16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出自尊者喇嘛教你讀廣論:
《廣論》觀章討論 [7觀察由量成不成立]
觀察堪不堪忍正理思擇而為破除,然不能破
Q:解釋「不堪忍正理觀察」與「被正理破除」的差別?
觀察由量成不成立而為破除,然不能破
Q:對於「世間皆非量」,自宗與他宗的解釋為何?
AB二段消文:
A.許有色等,非許量所未成,要許量成。若爾,論云「世間皆非量」,云何應理?此破世間眼等諸識於真實為量,非破於一切境為量。《入中論釋》云:「如是思惟真實,唯諸聖者乃為定量,非諸非聖。為說世間諸違害故,若觀察真實,許世間見亦為定量,故云:『設若世間是定量,世見真實聖何為,諸餘聖道何所作,愚蒙是量亦非理。』」釋云:「若唯眼等能定真實,為證聖道力勵持戒、聞思修等應非有果,然非如是。故云:『世間皆非量,世無害真實。』」
B.《六十正理論釋》云:「若見彼等有,則非見真實,故世尊謂眼耳鼻等皆非量。」引此等證,顯然是於勝真實境破彼為量,非於餘境。若不爾者,則說「若眼等識,於色、聲等名言義境是定量者,為見真實不應更求聖道」,全無關係,等同說云「眼識見色,為聞聲故,耳應無義」。
《四百論釋》云:「若彼於此諸根識等增益為現,又許為量,極無繫屬,不欺誑識世見為量。然世尊說此識是有為故,是虛妄欺誑法,猶如幻事。若是虛妄欺誑之法及如幻者,非不欺誑,以住此相之事、現餘相故。若如是者,計執為量不應道理,餘一切識皆成量故。」
Q:四百論釋這段話自他宗如何解釋?
Q:依《廣論》說法解釋正倒世俗。
Q:在<廣論>中,宗大師如何證明清辨論師許名言有自相?
Q:宗大師引《分別熾然論》,解釋說:「此說積聚一一極微皆是根識之因,復是實有。又許彼是微塵究竟,故許無分極微是所緣緣。」
問一:辨論師承認有無方分極微嗎?承認無方分極微就承認實有了,中觀師怎麼會承認實有?
問二:此處說無方分極微是所緣緣,那它會不會被眼識緣到?
《四百論釋》就諸根微塵積聚位,破許一一是根識因。又即諸根與諸微塵,若即若離皆不得成,故依彼假立為識所依,如是諸境亦依他立而為假有,是根識境。此許諸識是假現,諸境是真現。故此論師與清辨論師雖二同許諸外境義,然其安立根境道理,極不相同。
Q:解釋應成派對現前的解釋與下部的差異。
<覺燈日光>P202刪除:「此許諸識是假現,諸境是真現」,這是清辨論師說的,說到識是假有,境是實質有。這裡的「真現」並不是真實的意思,而是實質有之意。
Q:「唯由世為諦」、「於世俗中現虛妄者非世俗諦」,其中世俗分別指什麼?
Q:解釋《入中論自釋》「誰於世俗亦虛妄,彼非世俗諦」。
------
<中觀總義>:
自宗者,分勝義諦及世俗諦各自的性相、分類、釋名三科。
初者,觀察究竟理智的所得義,及觀察究竟理智於汝成為觀察究竟理智,即為汝是勝義諦之性相。從空處方面分有十六種等。
名言量的所得義,及彼於汝成為名言量,即為汝是世俗諦之性相。
觀待世間識分有二種:一正;二倒。此二者差別如何呢?此中分一般與特殊二種。
其中初者,暫時錯亂因未染之識及境,是初者;彼所染之識及境,是觀待彼的倒世俗。
暫時錯亂因復分違害有色根及違害意根二種。初者分有內因錯亂、外因錯亂二種。初者如眩翳、黃疸病、食達都惹藥。次者,如鏡、空窟之聲、春季陽光與灰砂接觸、幻術師所配藥咒等。…
二、違害意根的錯亂因者,有惡宗、似因、睡眠等。生起錯亂之理者,初二種是令執有常我、總主的意識錯亂之因。第三種是令執著夢中所現大象為大象的意識錯亂之因。
二、特殊者:
若是隨一種暫時錯亂因未染之境及有境,不皆非觀待世間識的顛倒者,以諸執補特伽羅獨立實有的俱生分別、執聲常分別雖是暫時錯亂因未染之識,然是觀待世間識的顛倒故。
若是隨一種暫時錯亂因所染之境及有境,不皆是觀待世間識的顛倒者,以惡宗為因所染增上之力,執著「補特伽羅諦實成就合理」的分別心,雖是暫時錯亂因所染之識,然非觀待世間識的顛倒故。
是故,觀待世間識,成為正倒之差別者:
是識,且未曾通達空性補特伽羅心續上的名言量不能通達汝為邪識,即汝為觀待世間識的有境正世俗的性相;
是識,且彼能如是通達,即為觀待世間識的有境倒世俗之性相;
是境世俗,且未曾通達空性補特伽羅心續上的名言量,不能通達汝如所現般不成立,即汝為觀待世間識的境正世俗的性相;
是境世俗,且彼能如是通達,即汝為觀待世間識的境倒世俗的性相。世俗諦不分正世俗及倒世俗二種者,以無正世俗故。
若問:「那麼!有沒有倒世俗呢?」有人說:「有(倒世俗)者,以實執等無明習氣所染之境、有境即是倒世俗。」二種實執非倒世俗者,以未曾通達空性補特伽羅心續上的名言量不能通達實執為邪識故。間接說明有倒世俗者,以未曾通達空性補特伽羅心續上的名言量,能通達為邪識的有境及其諸境,是倒世俗故。
三、釋名,分二:一、勝義諦之釋名;二、世俗諦之釋名。
初者,瓶之法性有法,稱汝為「勝義諦」的理由者,以既是「義」,又是「勝」,復是「諦」,故而作是說故。是「義」者,以是聖者根本智所得義故;是「勝」者,以是最勝真實故。是「諦」者,以是顯現之理與存在之理相符的不欺誑故。如是亦如《顯句論》說:「彼既是義,又是勝,故為勝義,彼復是諦,故勝義諦。」
二、世俗諦之釋名,分二:一、就境方面而釋名;二、就有境方面而釋名。
初者,瓶有法,稱汝為「世俗諦」的理由者,以於世俗心愚癡實執之前為諦實,故而作是說故。
次者,實執有法,稱汝為「世俗諦」的理由者,由於障礙現見真實義,故而作是說故者,以說「以癡自性故世俗」故。
「世」謂種種義,「俗」謂虛假義,「諦」謂於諦實執之前為諦實。
斷諍:
有人說:「瓶之義總有法,應是觀待世間識的境倒世俗,以彼性相故。後因應爾,以未通達汝空性補特伽羅心續上的名言量能通達汝於持瓶分別心上如所現般不成立故。」此不周遍。
发表于 2022-8-16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华严九心 于 2022-8-16 10:49 编辑

挺好的,感恩!,请问,这出自那本书?能分享完整版吗?
 楼主| 发表于 2022-8-17 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华严九心 发表于 2022-8-16 10:47
挺好的,感恩!,请问,这出自那本书?能分享完整版吗?

臉書才有
我開一個帖吧
发表于 2022-8-18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葉小釵 发表于 2022-4-2 11:34
前貼說:
中論的八不
不生亦不滅  不常亦不斷 不一亦不異  不來亦不出

这是常识吧,与十四无记还相对应呢
 楼主| 发表于 2022-10-31 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依師要考慮的事】(見悲青增格西教授,2022/10/20攝類學)
在台灣,有的人只依止達賴喇嘛尊者。問:你的上師是誰?回答:達賴喇嘛。在寺院理,這個回答是個笑話,有點像答非所問,達賴喇嘛尊者是上師,這個不用說嘛!以前有提過,寺院有飯老師——管你衣食住宿的老師,這個老師不見得能教你什麼,另外還有教你經教的老師,回答時要答這樣的老師。這要說什麼呢?只依止尊者或只依止大仁波切,可能代表你只受過一二灌頂,或聽過幾次演講——正確的用語是傳講,或許是三、五天的傳講。這也就代表了你沒學過什麼法。沒學過法,不用說,也就不懂法。
有的人很清淨,每年都會親近尊者,尊者到哪裡講法,就跟到哪裡。但是他一直都沒入門,一直都是門外漢。我講個自己的例子,我學量子力學,是跟幾位科學家學的,他們不是一般的中學教師,是真正的科學家喔!但是幾年下來,我相當於沒學。我思考著,應該要反過來,從基礎物理開始才對。雖然學基礎物理不會了解量子力學,但是至少不會離譜。我在學量子力學,但是缺少基礎物理的知識,再怎麼學都是離譜的。這個道理在佛教領域也是一樣。從攝類學開始學是很好的。學了攝類學,又學地道、八事七十義、四部宗義,基本上,這個人的基礎就打得很好了。有一群人不接受這些,就是一直要閉關。總是追求最高的,那就像沒接觸過基礎科學,整天追著科學家聽演講一樣。事實就是什麼都沒弄清楚。
第二個。有時候第一個師長對你影響很大,但是真正教你的人可能不是他。會有這樣的情況:小時候在家鄉受到某人的照顧,也就把他當師長,到了入學的時候,會遇到另一個真正教你的師長,但因此就處處看不慣了。因為第一個師長才是你真正的偶像,「這個不對,以前那位才不是這樣」、「以前那位個性好,這個就差了一點」。即使不是第一個師長,二個師長中有一位師長非常優秀,對你可能也不是件好事。他是一位很優秀的師長,但是因為各種原因,他可能教你三、五個月就離開了。因為他的優秀,影響到你看那位一直教導你的師長,而形成了障礙。總之,要從攝類學開始學整套的內容,那個一直陪伴你的師長很重要,而中間插入的幾個師長,對你或許是好事,或許不是件很好事,有這樣的情況。
在寺院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在家鄉遇到很好的師長,到了印度學習,就變成看這個不滿意、看那個也不滿意,因為在家鄉學過一點法,了解要觀察師長。但是觀察是件很可怕的事,只要生起這樣的心,就會一直觀察,不要說十二年,很快一輩子就這樣過去了。於是變成,十年、二十年都在聽法,也都在觀察,也就不知道該從哪裡開始重新依止,情況就變得很奇怪。
經論說要觀察師長,寺院的實際運作卻不太一樣。寺院比較像是中學或大學,你只要努力考進這間學校,至於老師的部分,學校會安排,沒有你的事,你不太能挑老師,遇到誰就是誰了。進了寺院,老師會給你安排一二位老師,你就接受就是了,如果你不接受,去找另外的老師,會出問題的。因為寺院有它自己運作的脈絡、關係網等,這個老師清楚、你不清楚,你自己找老師,等於跳出了那個系統。所以,寺院的運作與經論的說法是不一致的,但是在外面,你費心地自己找老師,好像也做不好,而在寺院,挑老師不是你的事,你不用挑老師也不會出事。就像在台大,你不用擔心師資的問題,老師都有一定的能力。
「依師之後學的是法,沒有依師得到的是知識」,現在在現場的都是舊同學,是不需要說這個的,我這句話是對網路上的同學說的。我不是說要到我們這邊學習、依我為師,沒有這個意思。
主要要說的是:一、觀察師長是件很麻煩的事,觀察的心一出來,形成了阻礙,一下子幾十年就過去了。碰到一個很好的師長,但是長年教你的是另一個師長,有時候也會形成障礙。
二、依師不能像聽演講般跟隨,要的是能從基礎開始、五部大論都能跟隨的師長。他能教五部大論、他很有修行是一回事,主要看得是有沒有教你的可能性。在寺院中,若比自己高個四五班的人教你,幾乎就有可能一輩子教你,可能你顯教畢業、他密教畢業,你密教畢業,他則快退休了,會是很完美的情況。但是台灣這邊不是,會跟隨甘丹赤巴等人,但是甘丹赤巴是這邊停留幾天傳法、那邊停留幾天傳法,而且也不會從攝類學開始教啊!這種學習是不好的。規劃自己的學習要把這個也考慮進去。他是殊勝的人、值得依止沒錯,但是跟你有多大的關係,這點要考慮清楚。
 楼主| 发表于 2022-11-8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看中論來去品有有第二個作者或第二個行動總難理解
今日看到這本書:中論:解讀龍樹菩薩27道題(有上傳忘記在哪帖)的第八品:觀察對象與作者,
前面的問題有茅塞頓開之感

所謂「作者」,在此代表針對某個目標以展開行動的動作者;而所謂「對象」,則是動作者的目標,亦即該行動意圖導致的實體或狀態。這些術語來自於文法學派制定的「語意格位理論」 (the theory of k&#227;rakas ) ,梵文句中名詞的六種不同格位詞尾展現這套語意的範疇分析,這套分析系統廣為印度哲學家接受與使用。本章所用的「作者」不限於人,因為凡是可以作為動詞主動語態的主詞者,皆可扮演「作者」的角色。所以,此詞包含一切可被視為具有因果效力者。(比較第六章「貪染者」這個概念也同樣不限於人。)因此,如果一塊岩石有落下的行動,加上以撞擊地面為對象,那麼,岩石也可算是作者
(8.1)
實有的作者
不能導致實有的對象存在;
非實有的作者
亦不能以非實有的對象為目標。
龍樹的策略是先顯示作者和對象不可能有相同的存有狀說(兩者皆實有或皆非實有等等)。他在[ 8.1 ]的主張,是[ 8.2-6 ]論證所支持的結論:如果兩者皆實有或皆非實有,則不可能說作者導致對象的生起。
(8.2)
就實有的作者而言,沒有行動,
〔所以) ,其對象並無作者;
就實有的對象而言,沒有行動,
所以,其作者亦無對象。
根據月稱的注釋,支持這兩個主張的論證包括否定有第二個行動(梵kri持action) 所以,此處論證類似[ 2.3-6)。支持第一個主張的論證如下:實有的作者被稱為「作者」只是因為有相關的動作,也就是導致某個對象生起的動作。如果它已經是作者,則此動作必然已經發生。但如果對象也是實有,則應該有個行動來解釋作者何以導致此對象,這就需要第二個行動。但為了彌補此不足而提供一個行動是不合理的。因此,對象不可能是實有的。支持第二個主張的論證如下:實有的對象被稱為「對象」只有一個條件,也就是它與某個行動有關,而此行動包含這個對象的產生。如果它已經是對象,則此行動必然已經發生。於是就需要有另一個行動來解釋其作者(那個我們假設已經存在的作者)何以成為作者。然而,不可能有此第二個行動。因此,作者不可能是實有的。
 楼主| 发表于 2023-2-12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聖月稱的顯句論目前中譯本有三
1.明性法師2.索達吉堪布3.索南才讓
第一品中, 聖月稱解釋為何要用應成論式,以因明方式解釋,上面三本中,只有索達吉本還讓我看懂聖月稱的立場,其他二本完全不知所云
又索達吉本的譯文對照其他二本,有可能採取意譯的可能性很大, 這有待大德者證明, 畢竟我不懂藏文
发表于 2023-3-12 09: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手機看論壇眼睛好遭罪,字太小
发表于 2023-5-9 21: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一篇文章:https://
发表于 2023-5-10 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了了 于 2023-5-10 09:38 编辑

大哥,你沒有保護論壇的意識嗎?。。。
 楼主| 发表于 2023-7-14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葉小釵 于 2023-7-14 21:41 编辑

這會不會是修自他換沒修空性的後遺症(等流習氣)
過度共情綜合徵
https://kknews.cc/zh-tw/emotion/lj8nbb9.html
共情是一種寶貴的能力,讓你很容易獲得友誼和信任。可是你知道嗎?感同身受過了頭也不是什麼好事兒,不僅會讓自己「壓力山大」,還有可能對他人產生困擾。那麼怎樣才能做到健康共情呢?
什麼是共情?
共情指的個體能夠理解他人的情緒狀態,並產生相似的社會性情緒反應的一種能力。簡單來說,也就是換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現在,心理學家認為共情包含兩大成分:情緒共情和認知共情。情緒共情指的是產生和他人相似的情緒體驗,這種體驗可以是指向他人的,也可以是指向自己的。而認知共情指的是理解他人情緒狀態產生的原因,需要辨認、接受他人情緒信息並對之進行分析、加工、和選擇的認知能力。共情能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緒,是和他人諧相處和良好溝通的關鍵。適時的共情能夠讓別人覺得你善解人意,從心底里覺得自己被他人接納和認可了。即使是在較為敏感的工作場所中,大多數人也希望能夠找到熱情的傾聽者來聽自己說話,並希望傾聽者能夠在他們表達自己負面情緒的時候做出回應。但是有研究發現,雖然共情能讓我們和他人建立起更友好的社會關係,但是共情能力太強卻並不是什麼好事。共情能力太強會讓自己受傷在發表於《情緒》雜誌中的一篇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問問題的方式對66名男大學生被試的情商(也包括共情)進行測量。例如,研究人員會給被試們呈現人的面部圖像,並要求被試回答圖片中的人在表達哪一種情感,表達情感的程度有多強。隨後,被試們需要在主試面前保持面無表情地發表一小段講話。另外,研究人員還會在被試做表情之前對他們唾液中的壓力激素皮質醇的水平進行測量。研究結果發現,共情能力強的學生在接受實驗操作後,壓力激素水平上升得更多,也就是說他們會感受到更大的壓力。
另外,他們血液中壓力激素水平恢復到基線水準所需要的時間也更長,這就說明他們平復好自己心情所需要的時間更長。以往也有研究發現,對別人的情感太感同身受的人更有可能出現抑鬱症狀。有人給這種共情能力過強的問題起了個名字——「過度共情綜合徵」——當你不僅僅只是感受到了他人的感受,還會因為對方的煩惱而感到痛苦,甚至是出現了輕微的焦慮和抑鬱的症狀,就說明你過度共情了。

怎樣就算過度共情了?

對別人的情緒敏感和過度共情之間是有區別的,適當的敏感能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但是過度共情不僅僅會給自己增加壓力,甚至還會給自己帶來危險,所以認識兩者之間的邊界在哪兒是非常重要的。有精神病學家提出了這樣稍顯極端的例子來幫助人們理解過度共情:很多過度共情的女性都沒能在伴侶實施暴力的時候進行反抗,反而是給他們反常的行為找藉口,甚至希望自己的忍耐是在幫助對方。換句話說,她們的過度共情沒能讓他們發現眼前的危險,而是用一種極度複雜的方式合理化了對方的行為。那麼過度共情的人都有怎樣的特點呢?首先,過度共情的人往往特別敏感。他們能夠察覺到別人所注意不到的細節,哪怕別人出現了一點小小的情緒變化,他們也能感知得到。其次,過度共情的人很難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因為他們太容易被他人的情緒所感染了,因此他們往往很容易出現大的情緒波動,比如從深深的憂鬱中一下子轉變為興高采烈的狀態。另外,過度共情的人常認為自己有責任去幫助對方解決問題。他們想要解決所有人的問題,甚至會忽視自己,並且希望通過這樣的途徑來鞏固自身的價值,從而感覺到自己是被別人需要的。如果有人嘗試著和他們劃清界限,他們往往會感覺自己被人排斥了,很受傷。最後,過度共情的人很有可能從對別人感同身受轉變為憎恨厭惡。因為他們給別人提供的幫助可能並不是對方想要的,所以一旦被別人拒絕,他們可能就會切斷和對方的聯繫,自顧自地沉浸在憤怒和沮喪的情緒當中。
如何做到健康共情?

1.雖然說共情是一種非常有用的技能,但前提是要學會恰當地處理自己和他人的情緒,既能夠有效地察覺到周圍人的情緒,又不至於讓自己也陷入到他人的情緒當中,從而保持情緒上的平衡。

2.對於處於痛苦中的人們來說,感同身受可能並沒什麼用,過度的反應還有可能對他們造成困擾。因為他們所真正需要的可能並不是讓你也感受到他們的痛苦,知道你還在那裡支持他們就足夠了。想像一下,當你的朋友滑了一跤摔進了坭坑裡的時候,如果你也和他/她一起摔進泥坑裡,和他/她處於同樣的境地,他/她就能感到開心了嗎?

3.過度共情的人還會假設自己對於他人的悲傷或者憤怒等負面情緒的出現是負有責任的。但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都會遇到自己特有的問題,而只有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才能夠成長。所以幫助他人從痛苦的情緒中解脫出來,甚至是幫助他們解決難題並不是你的責任和義務。你可以站在對方的角度上幫他出謀劃策,但是不要讓自己也感染上對方的情緒而無法自拔。當你下次再遇到一個處於困境中的人時,可以試著克制自己不被對方的情緒所感染,或者是急著給對方解決問題,嘗試著找到健康共情和過度共情的邊界。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8-17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葉小釵 发表于 2023-7-14 21:40
這會不會是修自他換沒修空性的後遺症(等流習氣)
過度共情綜合徵
https://kknews.cc/zh-tw/emotion/lj8nbb ...

与其兔死狐悲,不如观想无常。疫情以来,共情太多事情,感觉已经影响到了健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2 04:22 , Processed in 0.034764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