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學弘正法 于 2016-11-4 23:53 编辑
http://bwsangha.org/qanda/dharma/589-060130
請問法師專區
《廣論》213頁「第二諸餘因果是此因果之理」的「此」指的是大悲嗎?
細節 教理
2016/10/17
13096
問題敘述:《廣論》213 頁第 5 行「第二諸餘因果是此因果之理」,此因果的「此」指的是大悲嗎?這句話應如何解讀才適當呢?
回答:
「第二諸餘因果是此因果之理」一句中的「此」,是指大悲。
這句可以理解為七因果的另外六者,與大悲有因果關係的道理,也就是從「知母」到「悅意慈」四者是大悲的因,後二者「增上意樂」及「發心」是大悲的果。
解答法師:釋性理
Chih-Wei Tu
分享末學淺見。但在分享前,欲先說明末學以下之分享,主因於探研宗大師之法義,而非要引起筆戰。
討論所學,進而分享,亦應是日常老法師所樂見。
此句「第二諸餘因果是此因果之理」
末學以為,「此」是指“慈悲”。
而“慈為因,悲為果”。何以故,
從第211頁第4行起,至第213頁第4行止,在說明“大悲”之重要性。既然引發“悲心”如此重要,而“悲心”為“果”,那麼則須知如何引發悲心,是故再說明“慈心”。
畢竟「種善因,得善果」是吾人所熟知。
所以想引發悲心,一定要先培養吾人之慈心。
至於方法為何?廣論中已詳述,於此不再贅述。
在第211頁第2行黑字部份,可知此句原為「諸餘因果是此因果之道理」。
末學以為,此句可譯為「世間諸相之因果道理,其實就是慈與悲之因果道理」。
讚 · 回覆 · 10月18日 23:41
福智僧團
非常感謝你能與末學討論法義,
一來讓末學再一次檢查自己所學正確與否,
二來也讓我再一次串習《廣論》的內涵。從中也看得出您學法的態度很認真, 並且很重視、熟悉《廣論》及師父的開示。
針對這段,我們不妨依循以前的智者及大善知識們的解釋來理解,不知會不會更好。
在洛桑諾布所著解釋《廣論》的《教授寶藏》中說:「第二諸餘因果 是此因果之理者,大悲為主體, 知母、念恩、報恩、悅意慈四者為大悲的因;增上意樂及菩提心二者為大悲的果。」
在DL尊者所造《覺燈日光》裡的這一科判也提及知母等四個為大悲的因,還有102世甘丹赤仁波切的《略論講記》中也如是解釋。
參考書目:藏文《洛桑諾布文集》冊2,頁168。(洛桑諾布著,印度:東頂圖書館);
中文有《覺燈日光》冊2,頁141(第十四世DL著,蔣揚仁欽譯,台北:商周出版社,2013);
《菩提道次第略論講記》冊2,頁151(日宗仁波切釋論,釋如性恭譯,台北:釋如性,民104)。
釋性理
回覆 · 1 · 10月22日 10:33 · 已編輯
Kam Chiu HO
Chih-Wei Tu師兄: 給你參考, 廣論213頁LL1有說「欲與樂及拔苦悲, 因果無定。知母等三種所緣,即是與樂慈及拔苦悲二者根本,故於此當勤修學。」所以“慈為因,悲為果”可能不是一定的呢, 不知對不對?
讚 · 回覆 · 10月22日 9:02
……> 幸見福智還有法師是會依據一些具有正統之傳承格魯大德的言教 -如《覺燈日光》《菩提道次第略論講記》來解釋疑難,而不是”感性”的只聽被福團號稱為”宗大師再來”的真如/金之對教理的解釋..
然不知這些已經可以用藏文深入經藏的福僧,當還要禮拜金女,或永遠需看著她用募款或心理戰術來接引或教導僧眾或信眾,會不會很痛苦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