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心净

阿札活佛講授「入行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2 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40

入菩萨行论  40

前面我们讲到“心非色质无形体”,就是说,我们这个心,它是没有形色的东西,不是一种外在的有障碍性的物体,别人不管是语言也好,刀仗也好,对它造不成任何伤害。只是因为我们把自己的身体执著为自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痛苦。把自己的身体当作自己,稍微有一点损害,自己的身体也苦,心也苦。
刚才是说,由于执着身体,对身体造成伤害,由此而自己的心产生嗔心,间接地伤害到这个心,从而产生嗔心。
“或说轻蔑粗恶言 或作讥诽不悦耳
于汝身肢无损害 汝心何用嗔于彼”
别人的粗恶语、不好听的话,这样的语言,对自己的身体无法造成伤害。那我们的心为什么嗔恨?
“他人对我心不喜 或于今生或他世
若彼不能吞食我 我心何用不乐为”
虽然不好听的语言,对自己的身体造不成伤害,但是通过说这样的话,导致造成别人对自己不高兴,由于别人说自己的坏话,就让更多的人也对自己不高兴。“他人对我心不喜”,通过那些不好的话,他人对自己产生讨厌的心。
下面就回答他的话了。第一句像是自己和自己在辩论,一个正面的一个反面的,反面的就说,这个语言虽然对身体造不成伤害,但是让更多人听到这种话,然后对自己不高兴,讨厌自己,所以应该生起嗔心。然后正面的这方面就回答说,即使他人对自己不高兴,又能怎么样?在今生也好,在来世也好,都不能对自己造成伤害。无论是对自己的财产还是对自己的福德、寿命。别人的不高兴,也就是不高兴而已。对自己拥有的东西一点也产生不了伤害。别人的不高兴,也就随他去吧,自己也没必要在那里生嗔心。
然后反面的自己,黑色的那个自己(一个白色一个黑色的),黑色这一面又说了:
“若由障我之所求 故我于彼心不悦
所求必舍终归尽 嗔心诸罪恒坚住”
就是说别人说自己的坏话,就没人供养自己了,别人到处宣扬自己不好的地方,对自己的利养造成很大障碍。都说你的坏话,谁去供养你?所以他说我坏话的话,我就应该对他产生嗔心。
若是为了害怕失去利养而起嗔心,这个是不对的。下面就回答的,那个正面的自己就该这样去想:
“我宁今日舍寿命 不愿长生邪命活
如我从能长寿住 死时痛苦亦犹是”
就是说,你即使能得到各种各样的利养,但是在临终的时候都要全部舍弃,迅速地失坏。而你由嗔心所造的罪业,会永远地住在你的心里,会永远地报应在你自己的身上。所以不要因为得不到利养而嗔心。也应该断除因害怕失去利养,别人说自己坏话时产生的嗔心。这样的嗔心也应该断除。
由于追逐利养而产生的嗔心,造的这么多的罪恶,会永远地住在自己内心,如果没有忏悔,没有好好用四力忏悔的话,这个罪业要自己去承担。而且,这个下面就说了“我宁今日舍寿命 不愿长生邪命活。如我从能长寿住 死时痛苦亦犹是”。这个就是说,不要为了外在的邪命,为了外在的利养,而去造作各种各样的恶业了。宁愿现在,没有利养,没有吃的喝的没有外在的恭敬利养,即便失去也无所谓。即使饿死也是无所谓的事情。不要为了长命,而用各种各样的邪命的方式,来滋养自己的生命。即使可以活很长时间,但是由罪恶、罪业这样滋养的生命,活在世间也没有什么意思,还不如没有利养就死去。这样还更好一些。即使自己能够长寿活着,在造作了很多恶业的情况下能够长寿活在这个世间,但是临终的时候还是要舍弃一切,还是要舍弃这些由罪业而积聚的利养、财富。死时的痛苦也是这样,而且更为严重,而且也超不过死亡的痛苦。
寿命长短这个意义何在啊?如果寿命很长,能够造作各种各样的善业,修各种各样的功德,那么寿命长一点是最好的事情;但是如果寿命很长,造作的都是恶业,再多的福气,再多的才能,又有什么用?而且这样的,在平生为了积累财富,所造的这些恶业,自己都要独自承担去死亡。所以,如果是造恶业得来的长寿,还不如短命的好。
“梦中受乐经百年 梦觉之时何所有
余人梦受须臾乐 梦觉之时亦犹是
于斯二人久暂乐 觉时同一难再是
人寿修短虽不同 死时均等亦如是”
人生如梦幻,在世间活得很长,或者很短,一旦临死的时候,过去的经历就好像梦幻一样。只是存在自己的记忆,只是人生的回忆而已。打一个比喻,比方做梦一样。“梦中受乐经百年”,做百年的大梦,这个梦比较长一点,一百年的大梦,梦醒之后也只是这样。梦中所享的安乐也只是一种回忆,不可能再回来,不可能再享受梦中的安乐。其他的人虽然做的时间很短的梦,醒来之后也是这样,快乐同样不可再得。以此比喻,人生虽然有长有短,长的可以活一百来岁,短的只有几个月、几年的时间,但到临终的时刻都是一样的,过去的经历都不过是回忆的境界而已。
这个大家都会有这样的感受,三十四十五十岁的人,经过很多的经历了,对于过去所经历的东西,也不过是回忆,想一想,在那里发发呆而已。永远都不可能回到过去的时候。所以人生就是这样,一点点慢慢地成为过去。所以通过这样的思维,可以激励我们不要去造恶业了。一旦造恶业的话,为了自己享受安乐利益所造作的恶业都是很沉重的一个负担。在善业方面好好地用功,不要被快乐所迷惑了。
“从能获得诸所求 复于长时受安乐
终如被劫寸缕无 命终独往唯空手”
即使你能够达成所愿了,自己得到很多的利养,很多的财产。能够长时间去享受这些财物,但是到临终的时候一样像被强盗打劫了一样,一切东西都被抢劫一空,空手而行。“命终独往唯空手”,得到的那些东西都要舍弃,自己一点都带不走地走向后世。这样思维就是,不要为了追求这些对来生没有一点利益的财产、名利,而去造作那么多的恶业,而应该好好地在善法上去用功。
下面就是那个黑色的,不正面的自己又这样说话了:
“若谓求利为支身 消除罪业作福德”
这个黑色的不正面的自己又说了,我为了名闻利养是为什么呢?是为了让这个身体更加住世,住世的目的是为了做福德啊,是为了这个目的,是为了好好地修行。他就这样去解释,我这样追求名利是很对的,让我更好地修行。
“若为求利生嗔恚 宁不折福生罪愆”
然后白色的正面的自己就出来驳斥了:你为了求利,为了别人说你点坏话,说你点恶语,害怕损害了自己的利养,然后就生起嗔心。你本来是为了利养,想要更好地修行,实际上你为了利养生起嗔心,前面我们讲了,一念嗔心起,那么多千劫所积的功德也可以销毁,难道不是在造罪吗?不但没有积福消罪业,反而是消福积罪业。所以就是说不要去贪求这个名利。
“我为此事而活命 即令其事成失坏
唯作恶事邪命生 如此生存亦何益”
本来为了培福消罪而活命,得到利养活得更好一点,然后可以更好地培福啊,更好地消罪啊,本来是为了这个而活命。但是,为了这个目的反而让自己的善法失坏得更厉害。“即令其事成失坏”,本来是为了培福、消罪,反而在这个上面失去了更多的善法。就是我们刚才讲的,为了利养而生起嗔心,一旦生起嗔心,不但培不成福,反而造了更多的罪业,把过去所培的一点点福都给销毁了,这样的话就根本不值得。“唯作恶事邪命生”,造作了这么多的恶业邪命,你生存的目的何在?目的就是为了培福消罪,但是造罪反而把自己过去所造的福德摧毁了,这样的话,你为了得到利养更好地生存,这样的目的根本没有达到。
然后他又想了另外一个理由为自己开脱了,那个负面的黑色的自己这样说:
“若谓为坏有情信 对彼恶言生嗔恼”
就是说他对我恶语,说坏话,这样那些对我有信心的有情的信心就被破坏了。这样他们的功德也因此消失,所以对别人说的不好听的话,我应该生起嗔心。因为把有情的信心破坏了,这样对佛教也有破坏。所以我应该对他生起嗔心。
下面就开始驳斥他这种内容了:
“若于他人播恶名 尔时汝何不生嗔”
当别人说另外的修行者、另外的师父的坏话时,你为什么不生气呢?在别人说别的师父坏话时,也容易让那些对别的师父有信心的有情丧失信心,这样对佛教也不好。坏他人信心,这样也不好,那么你为什么还背地里高兴呢?这个意思。
下面他又产生这样的思想、这样的念头:
“若对他人心不信 于不信者能安忍”
黑色的、负面的自己这样说:别人在说某个师父坏话的时候,就是让别的信众对他没有信心,这个只是和别的师父有关系,和我没关系嘛。只是他们的事情,和我没有关系,所以我能够安忍。所以不高兴的话我也不会生气。就是这样,“于不信者能安忍”,对于那些迫害也比较好理解,就是说,和别人有关系,和自己没关系,没关系的事情我就不用管嘛。不要涉及到,本来就没有关系的事情,不要硬拉到一块,就是这个意思。和他没关系的事情我不管,这个话我不听。
下面就又驳斥了这种想法:没有关系就不管的事情,那依这个理来推的话,
“依烦恼生出恶言 汝心何故不能忍”
就是说,当有情说你坏话的时候,是和这个有情没有关系的,是和他的烦恼有关系的。所以,按你这个道理,没有关系就不用管的话,他的恶语啊,对你说的坏话啊,都是和他的烦恼有关系,是和这个有情本身没有关系的。所以我们应该嗔恨烦恼,和这个没有关系的有情,我们不应该嗔恨他。“汝心何故不能忍”,就是说,对于那些烦恼我们应该生起嗔心,而不是对这个说坏话的有情生起嗔心。因为和他没有关系,都是他的烦恼在作祟。
下面这样讲,当别人对我们造成这样那样的伤害的时候,我们应该修安忍。下面有十二个颂来讲,在对我们的亲友做伤害的时候,我们也应该修安忍。有十二个颂。
那个黑色的负面的念头:对自己做伤害的话,我可以不起嗔心,前面的观察,我应该好好地修安忍,修忍辱。但是,对三宝做伤害的话,我应该反对了。如果他对三宝进行伤害的话,我们生起嗔心应该没过失吧?是不是应该生嗔心啊?
“若于塔像及正法 或作诽谤或毁损
我仍不应生嗔恼 佛等无人能损故”
“若于塔像”,塔就是舍利塔之类的,像就是佛像,正法就是经函。就是对佛法僧三宝,“或作诽谤”,在语言上做各种各样的诽谤,说三宝不好佛教不好这样那样的事情。“毁损”就是在身体上破坏,对佛像进行破坏,对佛经进行破坏。即使有这样的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也不应该生起嗔心,为什么呢?因为佛陀、三宝,他们都是很清净的,外在的各种各样的伤害是没有办法对他们造成伤害的。三宝这样的清净,外人是无法造成伤害的,所以我们不应该对那些作了破坏的有情生起嗔心,而应该对他们悲悯,因为在三宝面前,一旦稍微造一点恶业的话,罪过就更为广大。因为是殊胜福田,恶业也就更为强大,这样的话,我们不应该嗔心,反而应该悲悯。
“若于师友及亲知 作侵损者亦如是
依前述理而观察 见从缘生息嗔恚”
即使是对自己的师长、自己的亲友、非常知心的朋友,即使对于他们产生伤害的时候,别人来做伤害的时候,我们也不应该产生嗔心。为什么呢?像这样的就是说都是由业所感,前面讲的那样好好去观察,说一切都是因缘所感,亲友师长这样的都是恶业所感,才会有这样的伤害的事情发生。我们应该从因缘、因果的方面去观察,然后把自己的嗔心消除。
“于有情作损害者 有心无心有二类
易唯简择嗔有心 故于损恼当安忍”
对自己的亲友、师长所做的损害的里面,有些是有心识的,如人类、动物、怨敌之类;另外一些无心的,如四大不调、兵器之类的各种各样的外缘、天灾之类的以及其它的一些意外之类的事情,都同样地对自己的亲友产生伤害,为什么我们只嗔恨其中有心识的有情,而对没有心识的,如地水火风四大方面的灾难没有产生嗔心呢?就是说不应该只是嗔恨有心识的,我们在亲友受到他们伤害的时候,也应该修安忍。
这样的话就应该修习安忍,当自己的亲友碰到损害时,应修习安忍以此来增长功德,要是产生嗔心的话,对自会造成很大的伤害。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2 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40续

“一人愚昧作损恼 一人愚昧生嗔恚
若无过失何待言 若有过失当咎谁”
“一人愚昧作损恼”,一人对对方作伤害的有情,他们由于对因果的愚昧而去作各种各样伤害他人的事情;有一类的有情,由于对嗔心的过患愚昧,不知道它的过患而生起嗔心,这二类无过失的话就不用说了,有过失的话应该责备什么?要有过失的话都有过失,要无过失的话都无过失。不应该只是推到其中某一个人身上,两个人都是一样的对待,要有过失都有过失,不要只是责备那些作损恼的人。
“所有能作损害业 昔时何故而造成
一切唯依业力转 我于此事何必嗔”
这些都是他人伤害我们的那些业,你自己为何过去要造呢?造了它的因,现在感得了它的果报,有各种各样伤害的事情发生。你为什么要造那样的因、那样的恶业呢?“自造还自受”,自己当初所造的恶因如今又回到自己的身上,你当初干嘛要造那样的恶业呢?这一切都是有业力,随着恶业所感来的,所有这一切的伤害,都是随着过去的恶业所感。对于他人,对别人很嗔恼,很嗔恚,这样的话,你何必这样嗔呢?这一切都是你自己造的恶业所感的。
“如是知己任何时 悉皆相对起慈心
我当如是自奋勉 于诸福业勤造修”
自己发一种非常美好的愿望,希望任何时候,一切有情相互间都能非常慈爱地相互对待。怀着慈悲的心相互对待,不要再起那种嗔恼的心,自己应该在这方面好好地发起悲心来,好好地发起慈悲的愿望来,对于这样修行、慈悲、忍辱、修习上,好好地去修行。
“譬如房舍著火燃 旋见延烧及邻宅
蔓草柴薪易燃物 应悉曳出速抛弃”
这是什么意思?过去都是草房子。这些草房子连成一片的,如果一个房子燃烧起来的话,由于上面都是草,它就会蔓延开来,对别的房子、财产都造成很大的损失。为了保护房屋里面的财产或者其它房屋,就要把房屋之间连接的草赶紧扒开,不让它再烧到别的房子里面去。因为草会让火蔓延得更快,所以就把增长火蔓延的草,迅速地抛弃开。
“如是于谁心贪著 即为嗔火所延烧
为慎焚烧福德林 须臾即弃勿暂留”
这个比喻,草会增长火势的蔓延。同样,对亲友、财产的贪著,会让自己的心,就容易让自己的嗔火蔓延了。亲友这些,就像增长自己嗔火蔓延的草一样。“如是于谁心贪著,即为嗔火所延烧。为慎焚烧福德林,须臾即弃勿暂留。”
为什么要像草一样的舍弃亲友呢?因为我们一旦对亲友生起贪著的话,这样一旦碰到伤害他们的违缘,因为自己对他们的贪著,就不能容忍自己的亲友受到伤害。自己嗔恚的火就会生起来。嗔恚的火一旦生起来,就会把自己很多的善业福德这样的财产所染焚烧殆尽。亲友就是自己贪著的因,导致自己生起贪心的地方,这样的话,因为有贪就有嗔,一旦达不到自己的愿望就容易生起嗔心,所以对自己的亲友就要断除这种贪著的心。
我们经常把嗔心比喻为“嗔火”,这是非常形象的,因为火可以焚烧许多东西,发生火灾会把很多财产焚烧掉。所以嗔恚一旦生起来之后,就会像我们前面所讲的那样,把很多积累了多劫的善根、福德都可以焚烧掉,所以我们经常说“嗔火”。
《本生传》里面也说过这样的话,如果自己内心有了嗔心,这样对于自他都不会有所利益。就像火一样,把所有的功德利益都给焚烧了。所以,真正对于罪恶怀有谨慎之心的人,都应当依止对治力,用四力对治法好好地断除这些罪恶。
“当死囚徒若可逃  仅断肢体岂不善
若由人中受轻伤 免地狱苦何不为”
下面又打一个很好的比喻说,在修行的过程中受点饥渴,受点困苦,是很好的一件事情,“当死囚徒若可逃”,本来是判了死刑的罪犯,可以让他逃命,可以让他逃脱死刑的方法是什么呢?把他的手啊、脚趾头之类的断掉,这样就可以让他免除死刑。这样的话,对于这个一定要处死刑的人来说,岂不是很好的事情么?只是少了一只手而已,但是性命可以保住了。同样,对于一个人来说,如果受一点轻微的饥渴,或者受一些外在的伤害,却可以免除未来的地狱大苦的话,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吗?就是说这样的小苦也应该安忍,不应该生起嗔心。因为依靠这样的小苦,可以把后来的大苦给绝除了。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对于在修行的过程中,肯定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境。对于我们来说,在碰到逆境违缘的时候用我们讲的这些道理去思维。这一切都是因果所决定的,不是无缘无故而来,都是我们过去所造下的恶业所感得的。这些都是应当好好去思维的,在自身上去反省。另外一个方面,通过这些小苦,可以净化我们往昔所造下的恶业,让未来的大苦得到净化,这样的话也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去思维,让自己能够安住下来。
至于受苦的大小,对自己感觉伤害的程度很多都关键在于我们内心的力量。若内心非常强的话,虽然外在身体上面受一些伤害之类的事情,遇到痛苦疾病这类事情的时候,都能以强大的心去面对,这样反而会觉得很小。有时候自己一点小的病,反而会因为心理压力太大,反而转成无可救治的地步,这种情况也很多了。而相反的,如果能以一种强大的心理去对待,虽然有一点小苦、疾病之类的痛苦,反而成了微不足道的事情,轻而易举也就度过了这样的难关。所以一定要把自己的心力,安忍这样的力量提起来。
“今于如是轻微苦 我尚嗔厌难安忍
嗔恚为入地狱因 于彼云何不遮止”
在别人说我们几句不好听的话,或者饥渴、打骂之类的时候,可以说是非常轻微的小事了。自己如果都没法忍受,生起嗔心的话,连这样的小苦都生起嗔心,难以安忍的话。那么对于未来,像地狱里那样的苦,时间那么长远,又是那样剧烈,我们以后又该如何去面对。去地狱因里面,嗔恚是最主要的一个。我们为什么不去遮止这种嗔心呢?因为这种嗔心所导致的地狱的痛苦更为惨烈、更为严重。我们既然对小苦都产生厌腻的心,无法安忍的心,那么对于造成地狱之因的嗔恚的因,我们更应该去安忍,不让它生起来,遮除它。
前面就是说,过去很多生没有自利利他,一点好处都没有得到,应该产生后悔的心。因为过去受了那么多的痛苦,现在一点意义都没有,
“为求诸欲百千劫 曾经地狱焚烧苦
而于自利及他利 徒受诸苦无所成”
为了贪著“诸欲”,就是各种欲求,为了贪求各种各样颠倒的境界,外在五欲的贪著,追求名利、为了五欲的贪著,而造下了很多很多的恶业。在地狱里经受那么长时间,承受“百千劫”的痛苦。这种痛苦可以说更为剧烈,比起我们现在所经受的痛苦更为严重。但是,受的这些苦都是白白地受苦,没有任何意义。受了这些苦之后,自利没有什么成就,他利也没有什么成就。
比如自利本来是想得到快乐,得到五欲的享受,却因为造作了恶业,在地狱受苦。自利谈不上,反而对自己造成了各种各样的伤害;对他利也谈不上,自己根本没有一点利他的功德可言。就是说,自利利他,都是一点成就也没有。
“些微损恼不足言 能令大义皆成办
为除有情损恼故 唯应欣然忍诸苦”
这些微损恼是对比。作为菩萨的行者,在修行菩萨行利他的过程中,虽然有许多难行,但难行所产生的损恼和痛苦,比起地狱里面的痛苦来说就微不足道了。根本就谈不上损恼和伤害那么严重,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一些痛苦。但是,它的意义却是那样地广大,就是以此成就广大的利益,自利利他都可以成就,所以,自己在修行菩萨道的过程中,对于现前所受的一些难行、痛苦,在去除一切有情,救度一切有情,远离伤害,远离痛苦,就为了这样的目的,自己受点苦,自己就非常欣然、非常高兴地接受。作为自己,就是一种庄严,作为菩萨应该做的事情,很自然地去欢喜面对。
《本生传》里面的,那些大修行者的传记里面的,他们在修习菩萨道的时候,把自己的身体没有任何顾惜地舍弃出去,能够发起这种欢喜的心去面对。他们会这样想,过去自己的身体即使不舍弃的话迟早也要舍弃,曾经无意义地舍弃这样的身体无数次,受着无边大苦的情况下舍弃这样的身体是无意义的。而现在修行菩萨道,利益众生,因此舍身可以成就那么多的福德,是故应当非常欢喜地去面对。他们能够看到这样广大的利益,同样,对于我们修行者来说的话,修行里面的一点小苦也应该把它看得有意义了。这样的小苦对自己来说,让自己的修行更好,获得更大的自他利益。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3 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41

现在我们要讲到的是《入行论》里面的第六品:安忍品。
前面讲到,在自己和自己的亲人受到困境的时候,要修安忍,应该生起正见,不应生起嗔心,应修安忍。现在则要讲述,当我们的怨敌、和我们不好的人,他们得到利益之时,也应观修安忍,不要产生不悦之心。
下面有十一个颂来讲这个内容。
“赞扬怨敌具功德 彼若欢喜得安乐
我心何不随赞扬 亦能令我心欢喜”
此是说,当别人赞扬自己的怨敌时,对其布施持戒以及其它功德进行赞叹的时候,赞叹的人本身会得到很大的欢喜。为何因赞叹别人自己会得到欢喜?“我心何不随赞扬”,自己为何不去赞叹怨敌的功德呢?通过这样的赞扬,也让我自心欢喜,为何不去赞扬呢?
“如是我心随喜乐 能生安乐亦无罪
诸有德者所赞许 亦是摄他殊胜法”
下面说随喜赞叹的功德,在赞叹随喜他人功德时,自己的证量若超过做事之人,随喜的功德甚至会超越做功德者的功德。赞叹随喜,本身就可以得到很多的功德。通过这样的赞叹随喜,不仅自己会得到欢喜,也可以让别人得到欢喜,对自他都是高兴的事情。为什么不去随喜赞叹他人,让相互之间都欢喜呢?而且这样随喜赞叹的功德,“能生安乐亦无罪,如是我心随喜乐”。“能生安乐亦无罪”,今生来世都能得到安乐,而且是清净的。其它的,如嫉妒等都掺杂着很多的罪业,但像随喜赞叹的功德就没有,是清净的,而且令自他都可以得到欢喜。“诸有德者所赞许”,诸佛菩萨也是非常赞叹的,你去赞叹自己的怨敌,诸佛菩萨会非常欢喜赞叹看到你这样去实践,去随喜赞叹他人的功德。
这样去随喜赞叹他人,自己的语言也非常柔和,甚至可以调伏摄化他人。“力行爱语”,其中一个,爱语。爱语就是赞叹随喜等各种各样对他人有利益、让他人欢喜的语言。所以通过赞叹随喜别人,可以很好地慑服别人,让别人非常高兴地听你的话。
若谓他获如是乐 汝不欲彼安乐者
佣工雇值不酬故 见与不见利俱失
就是说为什么不想赞叹他呢?因为自己不想让他得到安乐。这样自己和自己辩论,赞叹他的话他会很高兴,我不想让他高兴,所以我不想赞叹他。
这个意思就是说,在你赞叹别人、赞叹怨敌的时候他会高兴,所以你不想赞叹他,让他欢喜。你不想让别人欢喜,对于这一点,那么对于你雇佣的仆人、亲眷也好,也不应给他工钱了,因为给他工钱他也会高兴。“佣工雇值不酬故”,“不酬”就是不应该把报酬给他。既然你不想让别人高兴,那你就不要把工钱给他。一旦不给他工钱,他也不给你做事情。“见与不见利俱损”。“见”,就是现在的了,今生得不到欢喜;“不见”,就是来世,也得不到欢喜。既然你总是不让人高兴,今生来世自己都得不到好处。
这样就是说,因为你不想让别人高兴,连任何一个让别人高兴的行为,比如给仆人金钱这样的行为都断除的话,今生不会有人帮助自己;来世,因为别人给你做事,你都不给别人雇佣的工资,今生来世都没有好处,对自己没有什么利益可得。所以,我们应当断除这种不想让别人欢喜的行为,尽量地让别人高兴。
“他人赞我功德时 若许为他安乐事
何故赞他功德时 不许我心得安乐”
当别人赞叹自己的时候,有这样那样的功德,我们自己心里总是想,希望他人得到欢喜了。他既然赞叹我,我就觉得这个人很好,让他好好地高兴,好好地得到欢乐。这样的话,为什么不通过赞叹别人的功德,来让自己获得欢喜?这样让自他都高兴的事情,为什么不去做呢?自己也应该赞叹他人的功德,也让自己高兴。
这是从相应的赞叹,通过赞叹,自他都会欢喜。赞叹自己的时候,希望自己欢喜他人也欢喜;赞叹他人的时候也是这样,也应该希望他人欢喜,自己赞叹的人也能够欢喜。这样的话应该多方面去赞叹别人。
“欲求一切有情乐 菩提妙心既生起
有情若自得安乐 何故由斯生嗔恚”
就是刚开始发起的菩提心,为了那么多的有情,希望他们得到一切的安乐。然后又让菩提心都发起来了,像前面那样,发起了广大的菩提心。为什么别的有情在得到安乐的时候,自己反而生起嗔恚的心呢?
“发愿欲令诸有情 成佛堪受三界供
仅见微劣利养时 何故于彼与热恼”
刚开始发愿让一切有情承受三界的供养。三界就是指“地上、天上乃至地下”,这个就是三界,又叫三地。本来希望发愿,让一切有情都成佛,都受应供,受三界的供养,有这样大的福德。何故见到有情受到一点微劣的利养,就生起这种嫉妒的热恼呢?应该欢喜才对,不该生起这种不高兴、嫉妒的心。
自己看不上的人,怨敌之类得到一些利养的时候,自己一旦生起不忍的心,或者嫉妒热恼时,自己念一念这样的诵,自己当头发愿,在诸佛菩萨面前,要成佛利益众生,让有情得到三界的供养、应供,那么大的福德。现在只得到一点微劣的利养,自己为何还要生起难忍的心呢?这样诵一诵,念一念,也好好地思维一下,来破除自己那种嫉妒的热恼。
它下面就打一个比喻:
“自应瞻者自瞻养 自行施予大勤劬
若从亲友能自活 何反嗔怒不欣喜”
此处应为“赡养”。这里打一个比喻,自己的父母亲人,自然需要自己来养活,在各方面无论吃穿都需要自己来承担这样的责任义务。为了承担饮食等,自己还要非常辛苦,才能挣一点饮食衣物来养活父母亲人。如果某个时候,自己的父母亲人能靠自己的能力来养活自己时,这对于自己也是最高兴的事。“何反嗔怒不欣喜”,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是生气是不可能的,反而会非常欢喜。通过这样的比喻,一切有情若能得到一些利养,自己也应当高兴。
自己发愿利益一切的有情,这一切的有情自然也包括自己的怨敌了。这些怨敌,自己看不上眼的人,平时和自己有过节的人,他们本身能够通过好好地修道来让自己的功力增长,由自己的功德得到他人的恭敬、供养。他们自身能够好好地在修行的解脱道和菩提道上前进的话,自己就少了一份责任,自己的担子也就相对小了很多。这种情况下自己就应该高兴,而不是在对方得到一点小小的利养时,生起嫉妒的心。
“此犹不许众生得 是谁许彼得菩提
若嗔他人圆满事 云何能有菩提心”
“此”指什么呢?就是连一点点微劣的恭敬利养,自己都不希望那些众生得到的话,那么是谁原来发那么大的菩提心,要让一切众生得到佛果呢?这样的事情就太颠倒了,不过是嘴上说说而已。让一切众生得到菩提的果位,得到三界的应供,刚才你有这样的发心,现在却连一点微劣的供养都不想让对方得到,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这样对于他人稍微一点点的圆满,一点点好的利益好的功德,都产生不忍的心、嗔恚嫉妒的心的话,对于他来说又怎么有菩提心呢?有嫉妒的心和嗔恚的心,菩提心生起的机会就不会有。
这样思维对于自己是很有用的。自己有时产生嫉妒心,对他人的圆满、利益,自己一旦生起不忍的心的时候,就念一念,背下来思维一下,这样能够把自己的嫉妒心压服,乃至让它不现形。这样就非常好,经常念一念,最好能够背下来。
“若从他家有所获 其物或在施主家
一切悉非汝所有 施与不施汝何涉”
拿供养的东西来说,供养怨敌的这些衣服、饮食、资财,这个怨敌或者从施主家得到了,施主把这些财产供养给自己的怨敌,或者没有供养怨敌,还在施主家放着。这两种情况都和你没有关系。供养了也好,不供养也在施主家,非你所有。管他供养不供养、布施不布施,何必在那边咬牙切齿、嗔心难过,和自己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样的情况下,不管别人布施也好,不布施也好,都和自己没有关系。而你一旦生起嫉妒热恼的心,不仅供养的东西自己没有份,就是自己过去积聚的一点福德也被这种嗔心、热恼的心破坏了。赔了福气又得不到东西,两个东西都吃大亏了。
自己得不到利养,得不到恭敬,都是靠自己的福德所致。
“或由福德或信心 何故弃舍自功德”
要想得到利养恭敬,就要自己有这方面的福德,要好好地培福。过去培的福气多,现在得到供养恭敬也就方便一点;或者是持戒,通过持戒让他人生起信心,让居士白衣生起信心,才来供养。何故把这样的功德都弃舍了?把这些都弃舍的话,自己是想得到却又更加得不到了。把持戒的功德和过去的福德都扔成一块的话,自己的智慧就越来越差。
成就福德利养的因,是过去积的福德以及现在的持戒多闻等,这样才能让他人生起信心。居士白衣生起信心,当然会对你有各种各样的利养。对于这样,为何要用自己的嗔心去破坏呢?自己内心具有很多很多的功德了,从前也积累了很多很多的功德,现在却对这些功德一点也不去珍惜,以嗔心、嫉妒的心去破坏,太不值得了。而且即使通过持戒各方面,现生也可以得到佛菩萨的加持。一个持戒清净的人,他的各方面的福德因缘自然就变得越来越殊胜了。
“获得功德不执持 请问何不自嗔恨”
对于自己拥有的功德,不去好好地保护,反而用嫉妒嗔恨去破坏的话,何不自己嗔恨自己呢?要好好地责备自己。
“汝于自先所作罪 不惟怙过无忧悔
转于他作福德事 妄冀齐驱作争竞”
自己观察思维得不到利养的因,就是自己的恶业。然而对于自己往昔所造的诸多恶业毫无忏悔之心,好像无所谓的样子。非但不忏悔,还对其他的在过去培有大福德的人,和他们竞争。别人得到福德,都是人家在过去做了广大的福德善法所致,自己往昔造作那么多恶业,现在不去忏悔,还要和具大福德者竞争攀比,实在是不应该。
下面是说,自己所希望的事,一旦别人做障碍的时候,我们现在也应当去修安忍。它分成两部分:对于自己的怨敌,原来希望他得到各种各样不好的事情,当有人从中做障碍,让他得到好事情,自己就容易生起嗔心,应该修安忍;另一方面,对于自己的亲人,希望他得到好的事情,但是有人做障碍,让自己的亲人得到各种各样的伤害的话,也容易生起嗔心,这时候也应当修安忍。这样分成对敌人,对亲人这两方面。
下面是说,在希望敌人得到各种各样的损恼,但是由于别人保护了敌人,没有达成自己所望的话,这样容易生起嗔心,应该修安忍。这里讲了三个颂。
第一个颂:
“苦令怨敌心不乐 于汝心中有何安”
就是说,自己当然希望让敌人痛苦,自己会很高兴;如果有人帮助敌人,就容易生起嗔心。在这种情况下,“苦令怨敌心不乐”,这种痛苦让怨敌心不快乐,对于你来说,又有什么利益呢?
“仅由汝心希愿力 亦不成彼损害因”
若只是你发恶愿,希望怨敌遭受损害,你那种邪恶的心,希望仇敌受苦的心,只是你的愿望而已。对他人并不能造成真正的伤害,反而对自己造成最大的伤害。
“虽令由汝心希求 能使他苦汝何乐”
纵使侥幸地按你的愿望实现了,怨敌确实受了苦,对你也没有任何利益可言。
“若谓满足快意故 为害之烈孰过此”
这是自己的回答了:我高兴如此!希望对方不快乐,正好对方就不快乐了,看到这个就高兴,别的也没啥。这是一种非常邪恶的心态,希望他人受害的心,“为害之烈孰过此”,你这种希望他人受苦、幸灾乐祸的心,对自己的严重伤害还能有什么超过这个呢?这种猛烈的害心,就可以让自己现在不快乐,乃至来世堕入恶趣。此种幸灾乐祸之心,邪恶莫过于此!
“烦恼渔夫投钓钩 锋锐难堪大痛苦”
邪心所召感的来世剧苦,此邪心被比喻为“烦恼渔夫”用钩子钓鱼一般,锋利的钓钩乃是比喻猛烈的恶业、害心。“锋锐难堪大痛苦”,投下非常锋利的鱼钩,象征我们造的极大恶业。
“执我投于心狱镬 定为鬼卒相烹煮”
把我们投到有情地狱,油锅之类,被鬼卒争相烹煮。被烦恼的渔夫用恶业的鱼钩把自己抓住,扔到地狱中受巨苦。
这样的比喻我们经常看到。如一条鱼,贪著鱼钩上的诱饵,然后被捉住,在锅里煎熬。人也是贪著一点五欲的享受,造作了各种各样的恶业,然后堕入恶趣里面。这个渔夫就比喻烦恼,通过这个比喻,非常形象地说出贪著一点点小利,受到的伤害却是很大。
宗喀巴大师说过:希望怨敌不要兴盛、永远地衰败,这样邪恶的心对怨敌是起不了伤害作用的,反而是让自己受这种痛苦的煎熬。即使碰巧对方真的衰败了,也是自他俱损。对于这种希望对方受害的幸灾乐祸之心,应当好好思维它的过患,然后好好断除。
发表于 2007-11-18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阿扎仁波切

感激不尽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0 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42

入菩萨行论  42
大家发起清净的意乐,以“为利众生愿成佛”之心去听闻,为大乘菩萨的行持开释非常圆满的入行论。《入行论》于菩萨所应造作诸事上,阐述极为全面。自己理当仔细听闻,力行实践。
现在讲到第六品:安忍品。
我们均希望自己和亲友眷属得到安乐,但在他人损恼自身以及亲眷时,也理当修习安忍。下面将以二十二个颂文来详述:
赞扬美誉相阿谀 不能增福不延寿
不增色力不愈疾 亦不能令身安乐”

此是说,于自身或亲友眷属,即使美名在外、人人称颂,此等种种世间五欲,于自身却无实在意义,既不会通过他人的赞叹称扬令我等福德因缘增长;亦不会因此使得寿命延长;也不会增长“色力”,即令身体越来越健康,日渐有力;自身若有疾病,也不可能因此痊愈;亦不能令身体得到丝毫安乐。
一言以蔽之,赞叹美誉,于自身实在无一点好处。
下面:
“若能辨别自义利 此中于我何有益”倘若我们有一点智慧,就会去观察思维之前所述的“赞叹美誉相阿谀”,是否能增益自身的寿命福德。通过数数思维和反观后,便能得悉名闻等对自身实是毫无益处,从而生起“勿须贪著名闻”之定解。
“若但为求快意故 不如严饰耽美酒”
若听闻他人赞扬称颂,只图内心畅快舒坦故,尚且不如对自身外表极尽修饰、去追逐外在五欲之享受,及种种玩乐等。这样尚能更加直接。
依前所说,若赞叹美誉能增长福德、延寿,可治病或令身心安乐,我们还可去追求;然而实际并非如此,反令我等由贪著名闻故,一旦有人诽谤自己,便生起嗔心。而嗔心又令我们的寿命福德更为减短。是故应知,外在的赞叹美誉,于自身是毫无意义的。
所以,应在这方面修习安忍。即便声名受到破坏损伤,也不应生起嗔心,以无意义故。而且通过修习忍辱,反能藉此获得增福、延寿及身心安乐的功德。
昨天我们有讲到福德的诸多因缘,即我们自身的修行,如:于戒律的守护、于三宝生起净信,若在此等福德因缘上励行用功,如“善品逆天”,自然会帮助你,让你成就各类事业。
若舍本逐末,只是追求外在空洞的名声,是毫无意义的。
下面:
               “为求名誉失资财 乃至丧身亦不惜
语言文字有何用 死后虚名为谁悦”
世间有的人,为赢得“乐善好施”的美名而广散资财、勤行布施;有的则好勇斗狠,为贪求一句“勇士”的夸赞,在战斗时勇猛杀敌,甚而毫不顾惜性命,连身体都丧失掉。这些都是为了“名声”,然而名声只不过是一种语言文字,或声音而已。这种虚名对自身的切实利益在哪呢?
“死后虚名为谁悦”,纵使流芳千古,也并非善法,对轮回中的未来又有何益处?
下面:
“聚沙为屋若摧倒 令诸童稚号啕哭
若失赞誉与名闻 我心恼丧亦同彼”
如幼童在沙滩或路边,堆积砂粒营造房屋,若为他人无意摧毁,便会嚎啕大哭。我们幼时都曾做过这样的游戏:沙屋本为虚造,然而幼童却当作真实去对待。同样,赞叹名声,亦是虚幻不实,但自己却在名闻退失时,如幼童一般恼丧。如此实在是不应该。
下面又是内心正反两方的辩论:
“若乐其声声非心 于我无有赞扬意” “若乐其声”,尔时负面的自己便如此辩论:我就是爱听赞叹,一听便觉欢喜悦耳。
下面便如此回答:“声非心”。声音只是声音而已,并无心识活动,本身并不附带赞叹称颂之意。喜欢它又有何意义呢?
“若称我能令他喜 计此以为欢喜因”尔时负面自己复加辩论:他人赞誉我,必是他内心欢喜之故。能因对我之赞誉促成他人欢喜,也是应该的。“计此以为欢喜因”,因他人赞我而自身欢喜故,我亦因他人赞誉而欢喜。
复又辩答道:
“或赞他人或赞我 令他欢喜我何益”此是言,他人赞叹自己也好,赞叹别人也好,也只不过是他内心高兴,对自己有何益处?亦不会成为自身功德增长之因。
“彼收欢喜或安乐 非我行境不知故”
他人因赞叹自己所获的欢喜,是他人内心的行境,我是得不到一点的。“非我行境”便是说,不是我所了知的对象。
“若由彼乐故我乐 应于世人皆如是
                       云何余人心喜乐 便能令我心不安”
负面自己又复言道:他人因赞叹我故获得快乐,我亦因此而得快乐。
下面辩道:“应于世人皆如是”,既然对方欢喜自己亦便欢喜,便应在他人赞叹一切人时亦获欢喜;为何他人赞叹怨敌时,自己反而不悦?
“云何余人心喜乐,便能令我心不安”。为何于彼赞叹他人时,你内心又并不高兴呢?
“若唯思彼赞扬我 便令我心生欢喜”于别人和怨敌的赞叹都不行,唯有在赞叹自身时,才会得到欢喜。此仍是为自己希求名闻而找的借口。
“如是此亦不应理 唯是愚夫行径尔”
这样是并不合理的。
仍如前所教去观察思维,因他人称誉而获的欢喜又有何意义可言?若听到美誉便欢喜,听到毁谤便生嗔心,那只是幼童、愚夫之行迹,是故不应以赞誉为自己欢喜的所缘境。
如阿底峡尊者所说,赞叹名声很大的话,反会成为修法障碍,尤其对于修行者而言。
下面:
                “赞扬令我心驰散 亦能坏失厌离心”一旦赞叹,心就飘起来了。一旦飘起来,就令内心散乱,这样对修法是一种障碍。
下面便是说赞叹名闻的过患:在他人诽谤自己,声誉受到损害时,自己也不应对毁谤者嗔恨。因为赞叹反会引起很多过失。所以我们在丧失赞美时,心里也不要难过。“赞扬令我心驰散,亦能坏失厌离心”。一个散乱、心驰于外境的人,对于轮回的厌离肯定就会退失,就会对其他有功德的人生起嫉妒心。
“于他有德生嫉妒 亦能坏诸圆满事”
“亦能坏诸圆满事”,能坏自他圆满的善根。赞叹名闻是许多罪恶的根源。
“是故若人恒趣求 破坏我之名闻等
岂非恒进防护我 免令堕于恶趣中”
那些专门破坏我们名誉的人,岂不是一直在精进地防护我,生怕我堕入恶趣么?是故就不要再生气了,而应慢慢想通,这样的有情破坏自己的名声,是让我免堕恶趣,以及更好地生起厌离心——有着这样的功德。于是再碰到此类情况时,非但不应生起嗔心,还应高兴才是。
“为求解脱义利故 我不应为名利缚
若人为我解缠结 云何对彼生嗔恚”
自己的目标非常广大,是为了解脱生死这样的义利。而名闻利养却是生死的缠结,只会将我们束缚在生死的轮回之中,别人能障碍我们的名闻利养,恰好是在为我们解开缠结束缚,为何要去生气呢?
一定要明白,名闻利养都是生死的缠结,这样在别人解开缠结,才能意识到这样于自身有很大的利益。
“我将陷入苦趣中 犹如诸佛作加持
闭恶趣门不听入 云何于彼生嗔恚”
自己贪著于名闻利养,就会堕入充满众苦的房屋。此是将恶趣喻为房屋,自己即将陷入时,仿佛得诸佛加持一般,他人损坏了我们的名闻,恰正如将恶趣大门关上一样,不让自己堕入。这样岂不是一件于己有恩的事情?“云何于彼生嗔恚”,是故不应生起嗔心,而应生起欢喜心。
以上是说,于世间法上,他人破坏自己的名声时,如何去安忍。下面则是另一内涵。
“谓彼能障碍福德 于彼生嗔亦非理
难行无如行忍辱 今我何不修安忍”

    第一句话,因他于我持戒布施等修行福德的事情上伤害我障碍我,所以我应该生嗔心。下面便答,“于彼生嗔亦非理。难行无如行忍辱,今我何不修安忍。”
即便是这样的情况,也不应生嗔心。你不是想培福吗?不是想布施持戒吗?而忍辱是最好的机会。“难行”,这种能让你快速地广大地积集福德的行持,莫过于忍辱。这样你趁机修忍辱,岂不是更好吗?是故也不要生嗔。
“若唯由我之过失 于此怨敌不安忍
福德之因恒现前 但由我自为障碍”
如果自己由于烦恼嗔心太重这些过失,对外在怨敌不能安忍,而生嗔发脾气,这样障碍你修福德的并非外在怨敌,而是自己。“福德之因”,怨敌是我们修忍辱的福德的因,通过修忍辱,广大的福德因缘都会产生。此乃我们修福德最好的外缘。
怨敌并非障碍我们修福德,相反却是帮助,你生嗔心,不修安忍,乃是自己障碍自己,不要推到别人身上。
“难行无如行忍辱”。难行能行,他人示现为障碍,我们却可通过修安忍,令修福的力量更加殊胜。有这样的因缘不去修,反生嗔心,自己障碍自己,实在是自己的过失。
“若无怨害忍不生 若有怨害成忍福
怨碍即是福德因 云何说彼为障碍”
没有外在怨敌伤害的话,自己安忍的修行是不会生起来的,忍辱的福德亦无从生起。只有在外在的怨敌伤害存在时,自己方能修成安忍的福德。所以说这种安忍的福德,是以外在怨敌为自己因缘的。自己能得安忍福德,完全依赖于外在伤害。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0 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43,44暂缓,稍后录入完成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0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45

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应该集积广大的资粮。在修法的时候,多方面的集资净障对我们是非常重要的,在修行的时候对于所缘形象,对他的内涵形象,他的内因外缘,内因就是我们修的法好好的修,外缘就是多方面的集资净障,如果没有内因,就是没有正修的所缘形象,就相当于画的灯无论多么美妙,但是没有光明,如果我们对所缘形象,就是所修的正修的内容不明白的话,这种力量没有。如果没有戒律,就像脱缰的野马一样,戒律就像缰绳一样可以来束缚我们,在正法上去用功,如果没有集资净障,就像没有水、肥料和阳光的种子一样,难以起到大的作用。
    在修行的过程中,一方面对于正修的内容要精进用功,一方面要多方面集积资粮,要集资净障,这两方面一旦具足的话,就内因外缘都具足,我们内在功德才会升起来,内在种种的证德,功德就会升起来,反之则不会升起来。如何修集资,七支供涵盖了集资,集资净障都含在这个七支供里边了,七支供当然里边要细分起来有很多,里面忏悔可以说净障方面的内容,其他的如供养、顶礼等可以说是集资方面的内容,集资净障都涵盖在这个七支供里面,所以对这方面的内容去好好用功,对我们的证得才可以升起来,不管登地菩萨、大地菩萨的功德,乃至佛陀的功德,都需要这样的内因外缘,内在的近取缘外在的俱生缘,一定这两个方面都具足才可以。
    我们要成就,为了成佛,也就是要成就佛陀身语意的功德,他的身的功德,我们现在的不管顶礼,还有做各种各样的事情,用身体力行这样的事情,做各种各样的善事,对未来就会成就佛陀他圆满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功德。语言方面的功德,就像我们现在的念颂等等,各种各样的语的善业,都是为了未来成就佛陀语的功德。意的功德,那就现在我们对于慈悲菩提心乃至正见的修习,菩提心空性见这方面的修习,就会成就生起未来佛陀意的功德,是通过我们当下的身语意,做各种各样的善事,未来就是佛陀的身语意的功德。
    做任何事情,都要断除懈怠好好发起精进。因为无常并不等待你做好或者没有做好,有事情还是做没做事情,他不会观待你,不管你做什么事情,它就会突然就会到来,所以我们干什么都要最先的发起精进的心,干什么事情自己都要好好的用功。
“此事未作方创始 此事正作方半途
死王倏尔至无时 悲哉休矣心颓丧”

这就是说做什么事情,处于各种各样的状态,有的这个事情没有开始,自己正计划着还没有做,已经死亡带来了,无常到来了,不一定做到中间这种状态,死亡一旦到来的时候,心里只会是很大的忧悔。“悲哉休矣心颓丧”,什么事都完了,自己无奈的这样的状态,口里再发出这种无奈,悲伤的话语,又有什么用,壮志未酬,心愿没有完成,而死亡已经到来.
    很多修行的大德高僧,都一样念这个无常,圣者还要示现涅槃,示现把这个身体舍弃。
“由忧恼力所逼故 目赤脸疱泪如滴
眷属须臾成远隔 死王使者像现前
思维自罪心热恼 闻地狱声生怖畏
身染不净心迷闷 我于尔时何能为”
这就是说,一旦死亡到来的时候,自己非常清楚,要舍弃今生的亲情、身体、财富、受用,都要舍弃。这样的话,内心就无限的忧伤。一旦到时候,四大分裂,四大慢慢的在解体的时候。思想还是很清楚,已经嘴里说不出来了,含着眼泪,神情悲伤,说也说不出来,动也动弹不了,我们就是说临死状态。亲人虽然在周边围绕着,但是他们也是知道啊,这个人难以再活过来了,他们对于他再能够生还的希望,已经没有,只有充满着无限的悲伤,自身也会看到,一旦造了恶业的话,非常恐惧的就会显现出。在他们死亡的时候,就会看到恐怖的阎魔,这时只有无限的忧恼,平生所造的很多的恶业,煎熬着自己的身心。死亡的时候,造的恶业都给显现出来,一幕一幕的显现出来,只会让自己内心更充满着无限的热恼,恶业更大的,他就可以听到地狱里的苦、悲惨的叫声,就可以听到,恶业非常大的话,去投生的时候,很容易就听到了,那时候就非常恐怖,一旦恐惧的心升起来,不仅要面对尸体把自己的衣服身体弄得很脏,自心变得非常迷茫,像疯掉似的,在这样的状态的时候,当这个时候,我们又能干什呢?什么都干不了。到那时候,什么都谈不上了。我们现在身体各方面非常健康,非常有能力的时候,要好好的对善法发起精进,这样才是最好的生命态度。
对于临终的这样的情况,通过这样去思维,恐惧的心,好好的修行善法。如果造的恶业重的话,在临终的那个时候就会产生很大的痛苦,就像鱼一旦被钉在沙滩上的时候,那种可怜的辗转状态,充满着很多的痛苦,恐惧,或者在锅里煎熬的那种时候,活鱼煎熬的时候,辗转的那种状态。在临终的那个时候,就一定显现出来的,未来一旦由于罪业的成熟,在恶趣、地狱里面的痛苦更难以让人承受。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0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46

我们现在要讲的是第七品,“精进品”。
我们讲到的,涉及到“生命无常”这个道理,要多方面地去思维。在《广论》里面,讲得非常详细了。通过三个根本、九种原因,生起三种决定来去说明无常的道理。
第一个根本,是人一定会死,这是它的根本。然后他讲了三个理由:
1,你不论生为什么样的身体、生在什么样的地点和什么样的时间,都会死去,没有任何外缘可以把这个死亡退除掉、驱赶走。没有任何因缘可以把阎魔击败赶走。
2,生命在逐渐地减少,而且无法从别的地方增加。生命就这么几十年的光阴,在一分一秒地减少,没有再增加的机会。
3,修法的机缘。在这么短暂的时间里,真正修法的机会很少。
通过这样的思维,让我们得出一种决定,就是要好好地修行。
第二个根本,就是死期不定:生命什么时候结束是不决定的。为什么这样说,也分了三个因素:
1,南瞻部洲人的寿命变化无定。世间的长短、生命的无常更为迅速。其它三大洲基本上都是决定的,南瞻部洲寿命不定。
2,让我们生存的因缘非常少,让我们生命结束的因缘倒非常多,各种各样的外缘都可以结束自己的生命。
3,生命本身特别脆弱,乃至于一根小刺之类的伤害都可以结束生命。
通过这样的思维,我们产生一定从现在就要修行,不要推到未来的决定。
第三个根本,只有佛法才可以利益我们,包括自己的受用、财产、亲人、以及自己的身体,都没法真正地帮助我们,对于未来。这里也有三个原因:
1,亲友对自己没有帮助。如国王有强大军队及强大眷属,面对死亡,这些毫无帮助。
2,受用财产对自己没有帮助。
3,连自己的身体都要舍弃。
通过这样的思维,只有佛法才可以帮助我们的话,就要从现在开始好好地修行佛法,才能有这样决定的心。
通过这样的三个根本,九种原因,三种决定的思维,让自己产生从现在起好好修行佛法的心。
无常的内容,在道次第里的下士道就讲得比较详细。为什么要这样去思维呢?通过前面的暇满人身,让我们感受到人身的难得,意义是这样重大。但是,往往有“执常”的心,执著于“常”,永远住世的心。世间八风的存在,根源可以说都是这种“执常”的心作祟。有它的存在,就会为了今生、为了饮食受用各方面去追求。通过这种“无常”的心去思维,让自己能够更加地珍惜当下的时光,对自己当下拥有的暇满人身好好地珍惜,用它来修行。
虽然世界上其它的人都有“无常”的心,知道自己最终会死去。但是他们永远把这个“无常”推到未来,在精进努力的方面专注于世间法。而我们通过无常的思维,就完全不一样,去真正地实修一种对我们现前、未来都有切实帮助的正法。无常是贯穿我们修行全过程的法门,只有在无常观念的催动下,我们的修持才可以得到顺利的进展。

在《三主要道》里面,通过人身难得以及无常的思维,就可以断除我们对于今生的贪著。如果一个对今生特别贪著的人,希望今生一定要过得很好,就很难去修行清净的佛法了。因此,我们无论是求取轮回圆满的增上生,还是超越轮回的究竟胜,如果不能破除执常的心,都是很难成办的。因为有执常的心,就无法舍弃现世,而贪着现世是无法真正修行的,贪着现世和真正修持不会存在双运。
《入行论》的学习,很多都可以在《广论》中找到相应的部分。其他经论也一样,通过我们如是学习,亦能发现彼此相应之处。不管学整部经论,或学习其他,都能联系起来。若自己切实去思维修持,“一切圣言现为教授”的体悟也就容易生起。
由于一切佛陀圣教都无相违,因此,各经论间便能互为印证、互为增益,如此,我们的修持便会更为圆满,内心的改善亦更为有力。
前面我们讲了这样的颂文:
“若尔此时尚怖畏 如生鱼转热沙中
何况由前所作罪 当受地狱难忍苦”
“生鱼”即鲜鱼,活着的鱼。对今生的贪著驱使我们造作诸多恶业,对善法又未励行修持,于临终时必会产生极大痛苦,和怖畏恐惧之心。正如刚从河里钓起的活鱼,被扔在炽热沙滩上辗转蹦跳,内心充满大怖畏。因临终时显现未来所受生处之征兆,产生诸多痛苦。而当这种恶业果报一旦于未来真实成熟,地狱之苦及其怖畏犹万倍于此。
在我们的现生,世间人为追逐名誉、地位以及财富,乃至思虑如何报仇,消灭敌人,保护亲眷,亦是经受了许多痛苦和恐惧,更是由此造作了许多恶业。自己生平经受“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这世间八苦,造作的恶业还使未来生又是如此。
《亲友书》中言,当我们看到描绘地狱行状之图像,如“生死之轮”时,或听闻、思维乃至读诵至地狱中受苦之种种行状时,都可以令我等产生极大怖畏之心,在切实感受异熟果、亲身承受地狱极大痛苦时,那种恐惧更何待言?
“如触热汤皮肉裂 地狱难堪热如是
若人已作如是业 何故似此安然坐”
一旦未来,由所作恶业故堕入恶趣,如炎热地狱中时,便会烊铜铁水浇诸于身,或灌之于口。地狱众生由业感故,皮肤薄嫩如婴儿,所受痛苦更为强烈。让我们产生地狱痛苦的因是什么?自然是我们所造之诸多恶业了。若这种可引领我们受生地狱的恶业已经造作了很多,我们还丝毫没有恐惧,仍然放逸、懈怠,就实在太不应该了!
应猛厉生起精进的心,于积福净障上好好用功。
“不勤修善希乐果 乖戾不忍苦恼多
死王所执希天寿 哀哉众苦所摧伤”
一般的人大抵如是:一方面希望得到安乐的果报,一方面对于安乐的因“善法”却并不精进勤修;内心却又那样脆弱,“乖戾不忍”,即对小小的痛苦都没法忍受。这样身心脆弱的人,所受到的伤害也就更为强烈。
“死王所执希天寿”,即是说,不可能逃脱死亡威胁,一直为它所控制。但还是会生起“希望生命如天人一般长寿”的颠倒妄想。尽管如此,现实和妄想之间的差距仍然很大,一旦“老病死”降临,只能“哀哉”:无奈地忧伤地感叹,也无有任何办法改变,只能为诸多痛苦所逼恼。
是故应当好好地断除懈怠,不应有煎恼的心态,切实地在善法,这些让自己得到安乐和长寿的原因上去用功。
围绕自心进行反观,自行进行如是教导,也会因此生起更大的心。如对地狱之苦、恶趣之苦好好思维,就会生起怖畏的心。而怖畏的心一旦生起,对过去自己所造之恶业,也会产生忏悔的心,对三宝的信心也会生起来,皈依希求的心也会更为强烈。遂在积聚资粮方面,亦能生起好跃勤勇的心了。
“依此人身如舟航 得渡生死大苦流
此舟后时难再得 愚夫斯时勿酣卧”
想要度脱生死轮回的大海,只有通过人身了。我们这个人身就好像非常好的船一般,只有倚靠它才能穿过生死轮回的苦流。是故应好好用功,好好发挥暇满人身这个舟筏的作用。须知未来想再得到人身就很难了,需要各种各样的因缘聚合。
愚夫自己呼唤自己,在得到这般舟筏的时候,切勿贪著睡眠以及其它无意义的事情,勿被它们所散乱,而是好好地精进善法。通过这个颂文,提示我们在得到暇满人身时,好好精进善法。
接下来是在修持上对治恶事懈怠的对治法。须知贪著于非善法,也是一种懈怠。下面有两个颂文。
如恶事分为两类,一类是恶业,第二类便是浪费时间的无意义的事。若非常贪著,在此上用功的话,也是一种懈怠。
“欢喜之因亦无数 独舍正法殊胜喜
好乐散乱及掉举 是众苦因汝何取”

唯一能令我们今生来世均感安乐的因是什么?就是佛法了。这是一切欢喜中最殊胜的,唯有通过正法,才能令我们今生来世都产生无边的殊胜欢喜。既如此,为何要舍弃正法,反而对一切痛苦的因如散乱掉举、嬉笑嘈杂等去执著追求呢?
“无怯弱集精进军 勤求自身得堪能
应修自他平等观 亦修自他易地想”
以国王出征打仗为喻,必先披挂精严盔甲,整顿良将雄兵,出兵前全面部署,上阵时又必当骁勇善战,方能一鼓作气挫败敌方。同样,我等佛子修行时,第一步必先做到“无怯弱”,即披甲精进,发起强大坚毅之心,无懈怠退弱;第二步,“精进军”,即在心地上披甲精进后,于行为上聚集二种资粮,于集资净障上起大精进。第三步,于正行时,即以正知正念的心时刻观照自己,保证修行。最终,让身心得到堪忍,从此获大自在。
得堪忍后,便获身心自在。如平素身体感觉疲乏,想做事而提不起来,这便是身心缺乏堪忍之故。若得堪忍,即于行事上任意所为,身获轻安,心上常感安乐,再无惫厌。
国王穿上盔甲后的四个步骤,一一比喻我们修法应经历的过程:第一是发起强大心力;第二便是好好集资净障,如整治军队;第三是怀着正知正念前去修持;第四是身心获得堪忍。通过这四个步骤,方能让我们好好投入修道。
在圆满四个步骤后,再去修持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他平等,即自己和他人在远离痛苦、追求快乐上是无二无别的,心是同样的。通过思维,得知贪著自身欢乐、不顾他人,此种自私自利的“我爱执”乃是一切痛苦、一切衰损的大门。而利乐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此类“贪爱执”乃是一切功德之门。以此修习自他平等、自他相换。
这在下面第八品会详细讲述。
发表于 2007-11-27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至诚顶礼阿扎仁波切

读后内心有一种欣喜,在这种欣喜中潜藏着安详和清净,真好!如能能常常读到这样的讲法,那该有多好!向诸位顶礼!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7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47

第47讲
下面是对自卑的心、怯弱的心,对这种懈怠的对治法。有十五个颂文。
不应怯弱作是言 我何能成大菩提
      一切如来真语者 悉皆谛实如是说
      蚊蝇虻蚋及蜂蚁 乃至任何虫豸类
      若依之生精进力 亦得无上大菩提”
自己不要轻视自己,产生畏缩的心,说这样的话:“自己如何能够得到大菩提呢?要想得到大菩提的话要积集那么多的资粮,经过那么多的难行,自己不行的,自己得不到的。”这是不对的,产生这样畏缩的心是不可以的。因为如来是谛实语者,不会说假话的。他在经文里说过,那些思想行为非常低劣的小动物和昆虫之类的,像这里讲到的蚊子苍蝇牛虻以及蜜蜂蚂蚁等各种各样的虫类,这些最低贱的动物,它们如果发起精进力的话,也可以证得无上菩提。所以像那么低的有情都可以证得的话,自己更不应该轻视自己。
在《妙臂请问经》里,佛有这样的教导:“菩萨,你应该好好学习菩萨行,不应该怯弱。为什么呢?你应该好好想一想,那些狮子老虎乃至狼等、天上的老鹰秃鹫乃至鹅鹤乌鸦猫头鹰等各种各样的鸟类和苍蝇蚊子等等,如果能够依靠它们如此低劣的身体发起精进的话,也能够成就无上菩提。那样低劣的有情,如果好好渐次修行的话,最终都可以成佛。何况自己现在得到了人身,各种因素更为圆满,所以宁舍生命也应该发起精进,去求证无上菩提。菩萨,你应该这样去想。”简单地说就是不要自卑,要好好发起强有力的心力。
龙树菩萨也这样说:“即使刚开始时你自身的功德多么低劣,但如果有清静的增上意乐,去好好修持的话,也可以证得菩提。”只要好好地用功,最终都可以成佛。像依照《广论》的修行程序,最开始好好依止善知识,依教奉行,精进用功,都可以得到广大功德。
“如我生於人类中 已知利害明取舍
  若能不舍菩提行 云何不证菩提果”

通过对比,佛说那样低劣的有情都可以成佛的话,何况自己现在能得到人身,暇满的人身是最为难得的。而且有智慧,对今生来世乃至究竟菩提是否有利益或者是否有伤害,应该做的事情不应该做的事情,自己都非常清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能不舍弃菩萨行的话,怎么会得不到菩提呢?一定会得到的。为什么不能证得菩提?就是因为懈怠,自己没有发起精进的力量才导致这种情况。
如果我们能够真正舍弃今生的贪着,发起精进,好好在正法上用功的话,也可以做到像米拉日巴大师、温萨巴大师和很多汉藏成就者那样,他们都是依靠精进证得了那样高的功德。
“若言须舍手足等 如是难行我所畏
  我今怖畏但愚痴 不能辨别轻重尔”
前面两句是自身的烦恼所做出的回答,发起精进可以成就菩提自己知道了,但在修菩萨行过程中要那么长的时间里布施头目脑髓等,自己感到害怕,不敢去修行。
后两句回答说,头目脑髓是要布施,但痛苦的轻重你并不知道,到底孰轻孰重,你是因为愚痴,没有搞清楚,所以才害怕。
“虽经无数俱胝劫 经地狱苦百千反
      割截焚烧并杀戮 未能令我得菩提”
从无始以来,在生死的轮回中,时间是那么长远,在地狱里住的世间又那么久,所受的痛苦并非一次两次,而是无数次;而且所受的痛苦有很多,被刀剑割砍、被火烧及被剖开身体等。但受这么大这么多的痛苦没有一点意义,不能让我们得到菩提。
“我为修行成菩提 但受此苦有限量
  如人欲除心腹疾 令身略受针砭苦”

自己现在修菩提所受的痛苦,比起前面那些痛苦是很轻很小的,有限量的,是可以忍受的。打个比喻,身体某方面生病了,需要接受开刀针灸或者火燎等治疗时,对自己只是一点微弱的痛苦而已,是可以忍受的,但可以把更大的痛苦去除掉。
“医人须以众手术 为不安者除病苦
  为摧众多大苦故 轻微不适当忍受”

世间的医生为了治除病人的疾病,可以用手术针灸等各种各样的方式,使病人免除痛苦,得到安乐。他让你受一点手术的痛苦,是为了去除更大的病痛的痛苦。同样,修行菩萨道所受的各种各样的难行的痛苦,也应该忍受,也是值得忍受的。因为通过它,可以把自他很多的痛苦消除掉。
“世间常医固如是 无上医王殊不尔
      但以轻和微妙法 能疗无量沉疴起”
世间的医生是这样,在为你去除大病的时候,让你受一点小小的痛苦。对于无上医王——佛陀来说,不是这样的,他即使是一点小苦也不会让你受,他可以通过轻和微妙的方法,去除你的根本烦恼随眠烦恼等各种烦恼;让你可以通过安乐的道得到安乐的果,治疗你的无量的烦恼重病。
通过修习佛法,一旦入道的话,可以从安乐到安乐,从安乐的修道到安乐的果报,一直会让你的身心充满法喜。其他的道就不一样,开始受苦,到后来还是受苦。
“道师最初作加行 亦施菜羹糜粥等
  此时修已后惭能 虽自身肉亦易舍
若时彼人於自身 能起犹如菜羹想
  其时令施身肉等 彼於此事有何难”
诸佛最初开始修行时,对布施还没有串习,心力非常微弱的时候,他也只是布施别人一点粥饭饮食。后来经过反复串习,心力增强之后,对自己广大的受用广大的财产都可以供养,不仅如此,连自己的身体也可以布施。后来的修行人如果也能这样慢慢串习的话,一旦对自己的身体没有一点贪着的心,布施自己的身体就像布施饭菜一样,到那时候,布施自己的身体有什么困难呢?
对外在的东西的布施,乃至对自己身体的布施,一般人难以做到,最关键的就是我执,悲心的力量不够,怀着一种特别贪着的心,当然就没法布施。一旦证得空性,而且悲心的意乐特别清静的时候,如登地菩萨那样,对“我”的贪着已经没有,对外在的有情又有那样大的悲心,把有情都看作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这时他再去利乐其他有情时,自己的身心是完全处在悲心的状态下,对诸佛菩萨来说,他们布施自己的身体是非常简单的事情。
“由断恶故即无苦 由善巧故即无忧
  如是能害於身者 唯颠倒见恶思维”
为什么菩萨清静意乐,布施身体,身心都没有一点痛苦,充满了快乐呢?因为身语意三门的罪恶断了,身体方面的痛苦当然没有了。“由善巧故”就是对空性的通达,心没有挂碍,洒脱自由,所以没有忧恼的心。所以菩萨在修行时即使舍弃身体,身心也时没有痛苦的,没有恶业、没有执着,所以身心都是充满快乐的。令有情的身体痛苦、内心不安,对有情的身心真正能产生伤害的是什么呢?颠倒见和各种各样的恶业是对有情最大的伤害。菩萨既然在这方面已经断了,当然就不会产生痛苦了。
“若由福德令身安 由善巧故心安乐
  虽为利他处轮回 诸大悲者何忧患”
菩萨不仅没有恶业和各种各样的邪分别,而且积集布施等广大福德,由此广大的福德,只会让他的身体得到安乐。“由善巧故”,对空性和取舍处都非常善巧,通达无我的道理,对应该做的事和不应该做的事也非常善巧,所以菩萨的内心充满了安乐,没有忧恼,没有我执挂碍。在这样的身心都非常快乐的情况下,为利益他人住在轮回里多长世间,菩萨都会非常欢喜地住于其中去救度众生。
“此由菩提心盛力 尽能消除往昔罪
  能积福德如大海 故言胜於诸声闻”
这些具有大悲心的菩萨,内心具足清静贤善的意乐,就是菩提心。通过菩提心的力量,可以净化过去所造的很多恶业,并能摄集如大海般广博的资粮,所以在修道的进程上胜于声闻。
声闻阿罗汉是这样说的,菩提心有集资净障的功德。声闻人虽没有修大乘,但他把重复听闻的大乘佛法向别人去宣扬,里面讲到菩提心的功德。
“是故悉除疲厌心 菩提心马为乘载
  转从安乐趋安乐 心既了知何怯为”
把菩提心比喻成一匹宝马,骑在此宝马上,身体不会疲倦,心也不会厌烦。骑在菩提心马上,从安乐到安乐,修行的道是安乐的,得到的果也是安乐的。如旅途般,一路上都是非常欢喜的,对修道怎么会害怕和畏缩呢?
“为利有情集四军 胜解勇毅及喜舍
      由思维彼功德故 诸怖苦者生胜解”
古时候一个国王有四种部队。同样,在我们修行过程中,为利益他人,也应该发起四种力量,集合四种“兵力”。第一种是胜解的力量。通过思维业果对善恶的取舍有一个强大的善法欲,对善法非常好要,对恶业能够断除。第二种是勇毅的力量。第三种是欢喜的力量。做事非常欢喜,不间断,不满足。第四种是舍的力量。就是休息一下,发起精进累了可以短暂休息。以上是在我们的精进度中,所需要的四种力量。
如何生起胜解的力量呢?“由思维彼功德故”,思维胜解的功德,对轮回的痛苦产生怖畏的心,就能生起胜解的力量。
下面对于成办顺品,分两个方面,第一个是简单的开示,第二个是详细的解说。简单开示有一个颂文:
        “如是断诸相违品 胜解我慢及喜舍
  以恭谨自在转力 增精进故应勤修”
为了断除精进的相违品,前面讲到的懈怠,这里提到的对菩提行的怯弱自卑的懈怠,应该发起胜解的力量,就是对善恶的取舍,对善法的好要欲,应该做的就去做,不应该做的就断除它。深信因果,取舍分明。这里的“我慢”就是前面的“坚毅”,是褒义,一旦做一件事就要圆满的完成它,不会半途而费,是自己对自己有信心,自信,而不是烦恼、狂傲的我慢。“喜”是指没有厌足,在精进时并非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是像大河流水一样,没有间断。“舍”是说在精进时感到劳累疲乏时就休息一下,放松一下,不要始终绷得很紧。“恭谨”指正知正念,在精进修行时保持正知正念。“自在”指对自己的身心能自在控制和转变。
“恭谨”还可以理解为修行时能非常自然的发起精进力,非常用功。“自在” 也可以理解为对善法的自在,身心能自在地安住在善法上。
下面是详细的解说,又分两方面,第一个是集合四种兵力,第二个是发起两种力量。第一方面集合四种兵力分四,第一是胜解的兵力(力量);第二是勇毅我慢的兵力(力量);第三是欢喜的兵力(力量);第四是舍的兵力(力量)。两种力量是前面讲到的“恭谨”的力量和“自在”的力量。
第一个胜解的兵力(力量)的解说有十三个半颂文。
“自他罪恶多无量 我曾誓愿悉摧毁
      是中仅唯一一罪 亦经劫海难消尽
精勤消除罪障事 於我纤毫未见有
  无量众苦出生处 我心於此能不裂”
自己曾经发愿,要成就无上菩提,成就利乐他人的事业,把自己和他人的一切罪恶过失都去摧毁。但要净化其中的每一个众生的罪恶都需要劫海那样长的世间。劫海的意思是大海有多少微尘数,就有多少劫的时间,可见所需要的时间之长久。但自己在消除罪恶的事业上,一点精进都没有。一旦恶业成熟,就会堕入恶趣之中,受无量的痛苦,难以忍受,对于这种情况自心怎么能不碎裂呢。
    诸佛从最初发心,积集资粮,到最终成佛,都经过三大阿僧祗劫。刚开始发心时是缓加精进,即使为利益一个有情,在地狱里住多么长的时间都心无厌倦。诸佛菩萨都是这样,发起精进用功修行。自己在这方面虽然开始有些发心,但在行持上却没有一点用功,反而造很多的恶业。自己反省自己,自心怎么能不受逼恼。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7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47

第47讲
下面是对自卑的心、怯弱的心,对这种懈怠的对治法。有十五个颂文。
不应怯弱作是言 我何能成大菩提
      一切如来真语者 悉皆谛实如是说
      蚊蝇虻蚋及蜂蚁 乃至任何虫豸类
      若依之生精进力 亦得无上大菩提”
自己不要轻视自己,产生畏缩的心,说这样的话:“自己如何能够得到大菩提呢?要想得到大菩提的话要积集那么多的资粮,经过那么多的难行,自己不行的,自己得不到的。”这是不对的,产生这样畏缩的心是不可以的。因为如来是谛实语者,不会说假话的。他在经文里说过,那些思想行为非常低劣的小动物和昆虫之类的,像这里讲到的蚊子苍蝇牛虻以及蜜蜂蚂蚁等各种各样的虫类,这些最低贱的动物,它们如果发起精进力的话,也可以证得无上菩提。所以像那么低的有情都可以证得的话,自己更不应该轻视自己。
在《妙臂请问经》里,佛有这样的教导:“菩萨,你应该好好学习菩萨行,不应该怯弱。为什么呢?你应该好好想一想,那些狮子老虎乃至狼等、天上的老鹰秃鹫乃至鹅鹤乌鸦猫头鹰等各种各样的鸟类和苍蝇蚊子等等,如果能够依靠它们如此低劣的身体发起精进的话,也能够成就无上菩提。那样低劣的有情,如果好好渐次修行的话,最终都可以成佛。何况自己现在得到了人身,各种因素更为圆满,所以宁舍生命也应该发起精进,去求证无上菩提。菩萨,你应该这样去想。”简单地说就是不要自卑,要好好发起强有力的心力。
龙树菩萨也这样说:“即使刚开始时你自身的功德多么低劣,但如果有清静的增上意乐,去好好修持的话,也可以证得菩提。”只要好好地用功,最终都可以成佛。像依照《广论》的修行程序,最开始好好依止善知识,依教奉行,精进用功,都可以得到广大功德。
“如我生於人类中 已知利害明取舍
  若能不舍菩提行 云何不证菩提果”

通过对比,佛说那样低劣的有情都可以成佛的话,何况自己现在能得到人身,暇满的人身是最为难得的。而且有智慧,对今生来世乃至究竟菩提是否有利益或者是否有伤害,应该做的事情不应该做的事情,自己都非常清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能不舍弃菩萨行的话,怎么会得不到菩提呢?一定会得到的。为什么不能证得菩提?就是因为懈怠,自己没有发起精进的力量才导致这种情况。
如果我们能够真正舍弃今生的贪着,发起精进,好好在正法上用功的话,也可以做到像米拉日巴大师、温萨巴大师和很多汉藏成就者那样,他们都是依靠精进证得了那样高的功德。
“若言须舍手足等 如是难行我所畏
  我今怖畏但愚痴 不能辨别轻重尔”
前面两句是自身的烦恼所做出的回答,发起精进可以成就菩提自己知道了,但在修菩萨行过程中要那么长的时间里布施头目脑髓等,自己感到害怕,不敢去修行。
后两句回答说,头目脑髓是要布施,但痛苦的轻重你并不知道,到底孰轻孰重,你是因为愚痴,没有搞清楚,所以才害怕。
“虽经无数俱胝劫 经地狱苦百千反
      割截焚烧并杀戮 未能令我得菩提”
从无始以来,在生死的轮回中,时间是那么长远,在地狱里住的世间又那么久,所受的痛苦并非一次两次,而是无数次;而且所受的痛苦有很多,被刀剑割砍、被火烧及被剖开身体等。但受这么大这么多的痛苦没有一点意义,不能让我们得到菩提。
“我为修行成菩提 但受此苦有限量
  如人欲除心腹疾 令身略受针砭苦”

自己现在修菩提所受的痛苦,比起前面那些痛苦是很轻很小的,有限量的,是可以忍受的。打个比喻,身体某方面生病了,需要接受开刀针灸或者火燎等治疗时,对自己只是一点微弱的痛苦而已,是可以忍受的,但可以把更大的痛苦去除掉。
“医人须以众手术 为不安者除病苦
  为摧众多大苦故 轻微不适当忍受”

世间的医生为了治除病人的疾病,可以用手术针灸等各种各样的方式,使病人免除痛苦,得到安乐。他让你受一点手术的痛苦,是为了去除更大的病痛的痛苦。同样,修行菩萨道所受的各种各样的难行的痛苦,也应该忍受,也是值得忍受的。因为通过它,可以把自他很多的痛苦消除掉。
“世间常医固如是 无上医王殊不尔
      但以轻和微妙法 能疗无量沉疴起”
世间的医生是这样,在为你去除大病的时候,让你受一点小小的痛苦。对于无上医王——佛陀来说,不是这样的,他即使是一点小苦也不会让你受,他可以通过轻和微妙的方法,去除你的根本烦恼随眠烦恼等各种烦恼;让你可以通过安乐的道得到安乐的果,治疗你的无量的烦恼重病。
通过修习佛法,一旦入道的话,可以从安乐到安乐,从安乐的修道到安乐的果报,一直会让你的身心充满法喜。其他的道就不一样,开始受苦,到后来还是受苦。
“道师最初作加行 亦施菜羹糜粥等
  此时修已后惭能 虽自身肉亦易舍
若时彼人於自身 能起犹如菜羹想
  其时令施身肉等 彼於此事有何难”
诸佛最初开始修行时,对布施还没有串习,心力非常微弱的时候,他也只是布施别人一点粥饭饮食。后来经过反复串习,心力增强之后,对自己广大的受用广大的财产都可以供养,不仅如此,连自己的身体也可以布施。后来的修行人如果也能这样慢慢串习的话,一旦对自己的身体没有一点贪着的心,布施自己的身体就像布施饭菜一样,到那时候,布施自己的身体有什么困难呢?
对外在的东西的布施,乃至对自己身体的布施,一般人难以做到,最关键的就是我执,悲心的力量不够,怀着一种特别贪着的心,当然就没法布施。一旦证得空性,而且悲心的意乐特别清静的时候,如登地菩萨那样,对“我”的贪着已经没有,对外在的有情又有那样大的悲心,把有情都看作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这时他再去利乐其他有情时,自己的身心是完全处在悲心的状态下,对诸佛菩萨来说,他们布施自己的身体是非常简单的事情。
“由断恶故即无苦 由善巧故即无忧
  如是能害於身者 唯颠倒见恶思维”
为什么菩萨清静意乐,布施身体,身心都没有一点痛苦,充满了快乐呢?因为身语意三门的罪恶断了,身体方面的痛苦当然没有了。“由善巧故”就是对空性的通达,心没有挂碍,洒脱自由,所以没有忧恼的心。所以菩萨在修行时即使舍弃身体,身心也时没有痛苦的,没有恶业、没有执着,所以身心都是充满快乐的。令有情的身体痛苦、内心不安,对有情的身心真正能产生伤害的是什么呢?颠倒见和各种各样的恶业是对有情最大的伤害。菩萨既然在这方面已经断了,当然就不会产生痛苦了。
“若由福德令身安 由善巧故心安乐
  虽为利他处轮回 诸大悲者何忧患”
菩萨不仅没有恶业和各种各样的邪分别,而且积集布施等广大福德,由此广大的福德,只会让他的身体得到安乐。“由善巧故”,对空性和取舍处都非常善巧,通达无我的道理,对应该做的事和不应该做的事也非常善巧,所以菩萨的内心充满了安乐,没有忧恼,没有我执挂碍。在这样的身心都非常快乐的情况下,为利益他人住在轮回里多长世间,菩萨都会非常欢喜地住于其中去救度众生。
“此由菩提心盛力 尽能消除往昔罪
  能积福德如大海 故言胜於诸声闻”
这些具有大悲心的菩萨,内心具足清静贤善的意乐,就是菩提心。通过菩提心的力量,可以净化过去所造的很多恶业,并能摄集如大海般广博的资粮,所以在修道的进程上胜于声闻。
声闻阿罗汉是这样说的,菩提心有集资净障的功德。声闻人虽没有修大乘,但他把重复听闻的大乘佛法向别人去宣扬,里面讲到菩提心的功德。
“是故悉除疲厌心 菩提心马为乘载
  转从安乐趋安乐 心既了知何怯为”
把菩提心比喻成一匹宝马,骑在此宝马上,身体不会疲倦,心也不会厌烦。骑在菩提心马上,从安乐到安乐,修行的道是安乐的,得到的果也是安乐的。如旅途般,一路上都是非常欢喜的,对修道怎么会害怕和畏缩呢?
“为利有情集四军 胜解勇毅及喜舍
      由思维彼功德故 诸怖苦者生胜解”
古时候一个国王有四种部队。同样,在我们修行过程中,为利益他人,也应该发起四种力量,集合四种“兵力”。第一种是胜解的力量。通过思维业果对善恶的取舍有一个强大的善法欲,对善法非常好要,对恶业能够断除。第二种是勇毅的力量。第三种是欢喜的力量。做事非常欢喜,不间断,不满足。第四种是舍的力量。就是休息一下,发起精进累了可以短暂休息。以上是在我们的精进度中,所需要的四种力量。
如何生起胜解的力量呢?“由思维彼功德故”,思维胜解的功德,对轮回的痛苦产生怖畏的心,就能生起胜解的力量。
下面对于成办顺品,分两个方面,第一个是简单的开示,第二个是详细的解说。简单开示有一个颂文:
        “如是断诸相违品 胜解我慢及喜舍
  以恭谨自在转力 增精进故应勤修”
为了断除精进的相违品,前面讲到的懈怠,这里提到的对菩提行的怯弱自卑的懈怠,应该发起胜解的力量,就是对善恶的取舍,对善法的好要欲,应该做的就去做,不应该做的就断除它。深信因果,取舍分明。这里的“我慢”就是前面的“坚毅”,是褒义,一旦做一件事就要圆满的完成它,不会半途而费,是自己对自己有信心,自信,而不是烦恼、狂傲的我慢。“喜”是指没有厌足,在精进时并非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是像大河流水一样,没有间断。“舍”是说在精进时感到劳累疲乏时就休息一下,放松一下,不要始终绷得很紧。“恭谨”指正知正念,在精进修行时保持正知正念。“自在”指对自己的身心能自在控制和转变。
“恭谨”还可以理解为修行时能非常自然的发起精进力,非常用功。“自在” 也可以理解为对善法的自在,身心能自在地安住在善法上。
下面是详细的解说,又分两方面,第一个是集合四种兵力,第二个是发起两种力量。第一方面集合四种兵力分四,第一是胜解的兵力(力量);第二是勇毅我慢的兵力(力量);第三是欢喜的兵力(力量);第四是舍的兵力(力量)。两种力量是前面讲到的“恭谨”的力量和“自在”的力量。
第一个胜解的兵力(力量)的解说有十三个半颂文。
“自他罪恶多无量 我曾誓愿悉摧毁
      是中仅唯一一罪 亦经劫海难消尽
精勤消除罪障事 於我纤毫未见有
  无量众苦出生处 我心於此能不裂”
自己曾经发愿,要成就无上菩提,成就利乐他人的事业,把自己和他人的一切罪恶过失都去摧毁。但要净化其中的每一个众生的罪恶都需要劫海那样长的世间。劫海的意思是大海有多少微尘数,就有多少劫的时间,可见所需要的时间之长久。但自己在消除罪恶的事业上,一点精进都没有。一旦恶业成熟,就会堕入恶趣之中,受无量的痛苦,难以忍受,对于这种情况自心怎么能不碎裂呢。
    诸佛从最初发心,积集资粮,到最终成佛,都经过三大阿僧祗劫。刚开始发心时是缓加精进,即使为利益一个有情,在地狱里住多么长的时间都心无厌倦。诸佛菩萨都是这样,发起精进用功修行。自己在这方面虽然开始有些发心,但在行持上却没有一点用功,反而造很多的恶业。自己反省自己,自心怎么能不受逼恼。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7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47

第47讲
下面是对自卑的心、怯弱的心,对这种懈怠的对治法。有十五个颂文。
“不应怯弱作是言 我何能成大菩提
      一切如来真语者 悉皆谛实如是说
      蚊蝇虻蚋及蜂蚁 乃至任何虫豸类
      若依之生精进力 亦得无上大菩提”
自己不要轻视自己,产生畏缩的心,说这样的话:“自己如何能够得到大菩提呢?要想得到大菩提的话要积集那么多的资粮,经过那么多的难行,自己不行的,自己得不到的。”这是不对的,产生这样畏缩的心是不可以的。因为如来是谛实语者,不会说假话的。他在经文里说过,那些思想行为非常低劣的小动物和昆虫之类的,像这里讲到的蚊子苍蝇牛虻以及蜜蜂蚂蚁等各种各样的虫类,这些最低贱的动物,它们如果发起精进力的话,也可以证得无上菩提。所以像那么低的有情都可以证得的话,自己更不应该轻视自己。
在《妙臂请问经》里,佛有这样的教导:“菩萨,你应该好好学习菩萨行,不应该怯弱。为什么呢?你应该好好想一想,那些狮子老虎乃至狼等、天上的老鹰秃鹫乃至鹅鹤乌鸦猫头鹰等各种各样的鸟类和苍蝇蚊子等等,如果能够依靠它们如此低劣的身体发起精进的话,也能够成就无上菩提。那样低劣的有情,如果好好渐次修行的话,最终都可以成佛。何况自己现在得到了人身,各种因素更为圆满,所以宁舍生命也应该发起精进,去求证无上菩提。菩萨,你应该这样去想。”简单地说就是不要自卑,要好好发起强有力的心力。
龙树菩萨也这样说:“即使刚开始时你自身的功德多么低劣,但如果有清静的增上意乐,去好好修持的话,也可以证得菩提。”只要好好地用功,最终都可以成佛。像依照《广论》的修行程序,最开始好好依止善知识,依教奉行,精进用功,都可以得到广大功德。
“如我生於人类中 已知利害明取舍
  若能不舍菩提行 云何不证菩提果”
通过对比,佛说那样低劣的有情都可以成佛的话,何况自己现在能得到人身,暇满的人身是最为难得的。而且有智慧,对今生来世乃至究竟菩提是否有利益或者是否有伤害,应该做的事情不应该做的事情,自己都非常清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能不舍弃菩萨行的话,怎么会得不到菩提呢?一定会得到的。为什么不能证得菩提?就是因为懈怠,自己没有发起精进的力量才导致这种情况。
如果我们能够真正舍弃今生的贪着,发起精进,好好在正法上用功的话,也可以做到像米拉日巴大师、温萨巴大师和很多汉藏成就者那样,他们都是依靠精进证得了那样高的功德。
“若言须舍手足等 如是难行我所畏
  我今怖畏但愚痴 不能辨别轻重尔”

前面两句是自身的烦恼所做出的回答,发起精进可以成就菩提自己知道了,但在修菩萨行过程中要那么长的时间里布施头目脑髓等,自己感到害怕,不敢去修行。
后两句回答说,头目脑髓是要布施,但痛苦的轻重你并不知道,到底孰轻孰重,你是因为愚痴,没有搞清楚,所以才害怕。
“虽经无数俱胝劫 经地狱苦百千反
      割截焚烧并杀戮 未能令我得菩提”
从无始以来,在生死的轮回中,时间是那么长远,在地狱里住的世间又那么久,所受的痛苦并非一次两次,而是无数次;而且所受的痛苦有很多,被刀剑割砍、被火烧及被剖开身体等。但受这么大这么多的痛苦没有一点意义,不能让我们得到菩提。
“我为修行成菩提 但受此苦有限量
  如人欲除心腹疾 令身略受针砭苦”

自己现在修菩提所受的痛苦,比起前面那些痛苦是很轻很小的,有限量的,是可以忍受的。打个比喻,身体某方面生病了,需要接受开刀针灸或者火燎等治疗时,对自己只是一点微弱的痛苦而已,是可以忍受的,但可以把更大的痛苦去除掉。
“医人须以众手术 为不安者除病苦
  为摧众多大苦故 轻微不适当忍受”

世间的医生为了治除病人的疾病,可以用手术针灸等各种各样的方式,使病人免除痛苦,得到安乐。他让你受一点手术的痛苦,是为了去除更大的病痛的痛苦。同样,修行菩萨道所受的各种各样的难行的痛苦,也应该忍受,也是值得忍受的。因为通过它,可以把自他很多的痛苦消除掉。
“世间常医固如是 无上医王殊不尔
      但以轻和微妙法 能疗无量沉疴起”
世间的医生是这样,在为你去除大病的时候,让你受一点小小的痛苦。对于无上医王——佛陀来说,不是这样的,他即使是一点小苦也不会让你受,他可以通过轻和微妙的方法,去除你的根本烦恼随眠烦恼等各种烦恼;让你可以通过安乐的道得到安乐的果,治疗你的无量的烦恼重病。
通过修习佛法,一旦入道的话,可以从安乐到安乐,从安乐的修道到安乐的果报,一直会让你的身心充满法喜。其他的道就不一样,开始受苦,到后来还是受苦。
“道师最初作加行 亦施菜羹糜粥等
  此时修已后惭能 虽自身肉亦易舍
若时彼人於自身 能起犹如菜羹想
  其时令施身肉等 彼於此事有何难”
诸佛最初开始修行时,对布施还没有串习,心力非常微弱的时候,他也只是布施别人一点粥饭饮食。后来经过反复串习,心力增强之后,对自己广大的受用广大的财产都可以供养,不仅如此,连自己的身体也可以布施。后来的修行人如果也能这样慢慢串习的话,一旦对自己的身体没有一点贪着的心,布施自己的身体就像布施饭菜一样,到那时候,布施自己的身体有什么困难呢?
对外在的东西的布施,乃至对自己身体的布施,一般人难以做到,最关键的就是我执,悲心的力量不够,怀着一种特别贪着的心,当然就没法布施。一旦证得空性,而且悲心的意乐特别清静的时候,如登地菩萨那样,对“我”的贪着已经没有,对外在的有情又有那样大的悲心,把有情都看作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这时他再去利乐其他有情时,自己的身心是完全处在悲心的状态下,对诸佛菩萨来说,他们布施自己的身体是非常简单的事情。
“由断恶故即无苦 由善巧故即无忧
  如是能害於身者 唯颠倒见恶思维”
为什么菩萨清静意乐,布施身体,身心都没有一点痛苦,充满了快乐呢?因为身语意三门的罪恶断了,身体方面的痛苦当然没有了。“由善巧故”就是对空性的通达,心没有挂碍,洒脱自由,所以没有忧恼的心。所以菩萨在修行时即使舍弃身体,身心也时没有痛苦的,没有恶业、没有执着,所以身心都是充满快乐的。令有情的身体痛苦、内心不安,对有情的身心真正能产生伤害的是什么呢?颠倒见和各种各样的恶业是对有情最大的伤害。菩萨既然在这方面已经断了,当然就不会产生痛苦了。
“若由福德令身安 由善巧故心安乐
  虽为利他处轮回 诸大悲者何忧患”

菩萨不仅没有恶业和各种各样的邪分别,而且积集布施等广大福德,由此广大的福德,只会让他的身体得到安乐。“由善巧故”,对空性和取舍处都非常善巧,通达无我的道理,对应该做的事和不应该做的事也非常善巧,所以菩萨的内心充满了安乐,没有忧恼,没有我执挂碍。在这样的身心都非常快乐的情况下,为利益他人住在轮回里多长世间,菩萨都会非常欢喜地住于其中去救度众生。
“此由菩提心盛力 尽能消除往昔罪
  能积福德如大海 故言胜於诸声闻”
这些具有大悲心的菩萨,内心具足清静贤善的意乐,就是菩提心。通过菩提心的力量,可以净化过去所造的很多恶业,并能摄集如大海般广博的资粮,所以在修道的进程上胜于声闻。
声闻阿罗汉是这样说的,菩提心有集资净障的功德。声闻人虽没有修大乘,但他把重复听闻的大乘佛法向别人去宣扬,里面讲到菩提心的功德。
“是故悉除疲厌心 菩提心马为乘载
  转从安乐趋安乐 心既了知何怯为”

把菩提心比喻成一匹宝马,骑在此宝马上,身体不会疲倦,心也不会厌烦。骑在菩提心马上,从安乐到安乐,修行的道是安乐的,得到的果也是安乐的。如旅途般,一路上都是非常欢喜的,对修道怎么会害怕和畏缩呢?
“为利有情集四军 胜解勇毅及喜舍
      由思维彼功德故 诸怖苦者生胜解”
古时候一个国王有四种部队。同样,在我们修行过程中,为利益他人,也应该发起四种力量,集合四种“兵力”。第一种是胜解的力量。通过思维业果对善恶的取舍有一个强大的善法欲,对善法非常好要,对恶业能够断除。第二种是勇毅的力量。第三种是欢喜的力量。做事非常欢喜,不间断,不满足。第四种是舍的力量。就是休息一下,发起精进累了可以短暂休息。以上是在我们的精进度中,所需要的四种力量。
如何生起胜解的力量呢?“由思维彼功德故”,思维胜解的功德,对轮回的痛苦产生怖畏的心,就能生起胜解的力量。
下面对于成办顺品,分两个方面,第一个是简单的开示,第二个是详细的解说。简单开示有一个颂文:
       “如是断诸相违品 胜解我慢及喜舍
  以恭谨自在转力 增精进故应勤修”
为了断除精进的相违品,前面讲到的懈怠,这里提到的对菩提行的怯弱自卑的懈怠,应该发起胜解的力量,就是对善恶的取舍,对善法的好要欲,应该做的就去做,不应该做的就断除它。深信因果,取舍分明。这里的“我慢”就是前面的“坚毅”,是褒义,一旦做一件事就要圆满的完成它,不会半途而费,是自己对自己有信心,自信,而不是烦恼、狂傲的我慢。“喜”是指没有厌足,在精进时并非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是像大河流水一样,没有间断。“舍”是说在精进时感到劳累疲乏时就休息一下,放松一下,不要始终绷得很紧。“恭谨”指正知正念,在精进修行时保持正知正念。“自在”指对自己的身心能自在控制和转变。
“恭谨”还可以理解为修行时能非常自然的发起精进力,非常用功。“自在” 也可以理解为对善法的自在,身心能自在地安住在善法上。
下面是详细的解说,又分两方面,第一个是集合四种兵力,第二个是发起两种力量。第一方面集合四种兵力分四,第一是胜解的兵力(力量);第二是勇毅我慢的兵力(力量);第三是欢喜的兵力(力量);第四是舍的兵力(力量)。两种力量是前面讲到的“恭谨”的力量和“自在”的力量。
第一个胜解的兵力(力量)的解说有十三个半颂文。
“自他罪恶多无量 我曾誓愿悉摧毁
      是中仅唯一一罪 亦经劫海难消尽
精勤消除罪障事 於我纤毫未见有
  无量众苦出生处 我心於此能不裂”
自己曾经发愿,要成就无上菩提,成就利乐他人的事业,把自己和他人的一切罪恶过失都去摧毁。但要净化其中的每一个众生的罪恶都需要劫海那样长的世间。劫海的意思是大海有多少微尘数,就有多少劫的时间,可见所需要的时间之长久。但自己在消除罪恶的事业上,一点精进都没有。一旦恶业成熟,就会堕入恶趣之中,受无量的痛苦,难以忍受,对于这种情况自心怎么能不碎裂呢。
    诸佛从最初发心,积集资粮,到最终成佛,都经过三大阿僧祗劫。刚开始发心时是缓加精进,即使为利益一个有情,在地狱里住多么长的时间都心无厌倦。诸佛菩萨都是这样,发起精进用功修行。自己在这方面虽然开始有些发心,但在行持上却没有一点用功,反而造很多的恶业。自己反省自己,自心怎么能不受逼恼。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7 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48

第48讲
        “自他功德广无边 我曾誓愿悉修行
      是中仅一分功德 亦须修行经劫海
      我於如是功德分 纤毫亦未修生起
      此生获得何其难 我令无义而已矣”
前两句是说,自己过去曾发起誓愿,为了自己和他人的一切功德,解脱成佛的功德,无边的功德,自己都希望去成办。不要说解脱成佛等的自他的一切功德,如果要成办的话需要花多么长的时间,即便是其中的一分功德,比如佛陀的三十二相好中的一种,我们也需要修行经过劫海的时间。所以如果要成就一切的功德,所需要的时间就更为长远。但是自己对于其中的的一点点功德,都没有发起精进去修。自己的暇满人身在各种因缘具足的情况下才侥幸获得,却没有用它成办功德,白白浪费。“而已矣”是自己对自己的讽刺。
        “我未供养诸世尊 亦未曾设大施会
      圣教所示未随行 贫匮意乐未令满
        怖畏者未施无畏 衰损者未施安乐
      唯於母人胎藏中 生起大痛奇苦耳”

    这里讲自己平素是如何做的呢?对诸佛菩萨三宝没有广大的供养,对有情也没有作广大的布施,也没有按照佛陀的言教去行事,也没有在讲修两种形式上对佛教做出贡献。“贫匮”就是穷人,对于穷人自己也未做布施令他们满足。那些受怖畏的人,恐惧的人,无论是被怨敌所恐吓,还是被邪魔所恐吓,乃至因自身四大不调产生疾病而受怖畏,自己也都没有做无畏布施,让他们从这些怖畏中摆脱出来。
    “衰损”就是被痛苦煎熬的人,对于衰损的人自己没有用各种方式去除他们的痛苦,令他们得到安乐。总之,如果这些善事自己都没有去做,得到暇满的人生没有一点意义,只是受住胎之苦而已。
    修学佛法的人主要是出家人和在家人两类。在家居士能够发起善心,上供下施,供养三宝,布施穷苦的人,在生活中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做好事,不让自己的人生虚度。出家人应该在教证二法上做闻思修,以讲修两种方式利益自他,并对佛教有所贡献。这样,得到暇满人身就有了意义,充满价值。如果无所事事的过去,得到的这么好的条件就白白浪费了。
        “我由昔时及今日 於如来法舍胜解
      故遭困厄有如此 何可於法舍胜心”
自己过去乃至今生,对如来的正法没有胜解之心,没有甚深的信心,所以到现在还受着轮回的痛苦,匮乏安乐。真正有智慧的人,谁会舍弃对正法的胜解之心呢?那种自卑之心又怎会让它生起呢?
    “一切善法之根本 是胜信心能仁说”释迦佛在经典里说,一切善法功德的根本,在于对善法的信心——决定的胜解的心。就像一切功德之母,能令我们生长一切功德。在《海慧请问经》中就说到,一切善法的根本是胜解。在《妙吉祥净土庄严经》中讲到,一切法都是靠因缘产生的,所以我们应该安住在善法欲上,未来的果报就会遂你的善法欲而成就。
对于善法的胜解之心是如何产生的呢?
    “彼之根本复依於 恒修业果观异熟”
此胜解之心的根本就是深信因果,善恶的因会产生苦乐的异熟果报,丝毫不会混杂。一旦对此因果决定的道理多多修持,胜解之心自然会生起。
下面是解释业果的道理:
        “一切诸苦心不乐 种种怖畏何由起
  诸所欲求恒不得 皆由先业罪行生”
这里“一切诸苦”是指身体上的苦,身识的受心所就是苦,心识的受心所就是忧。一切身心的痛苦,人与非人的外在的伤害以及病魔的伤害等,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所欲求的总是得不到,我们讨厌的希望远离的事却偏偏降临到我们身上,这又是为什么呢?这都是过去的恶业所感而生。
现前一切的困境和各种各样的痛苦都是由先前的恶业所感,像地狱里的热铁地和狱卒等,并非有人专门制造出来伤害你的,而是自己过去所造的恶业所感而显现出来的。
       “由善意乐修善行 随其生於一一处
  於彼彼处彼福德 生功德果常现前”
如果对于佛法怀着深切的信心的话,在善意乐的发动下,修众多的善行,那么无论他投生在哪里,他所造的善业功德的果报就会现前,异熟果报自然会显现在他投生的地方,让他享受过去善业的果报。
因果决定,即使是炎热的夏天吹过的一阵凉风,也是善业所感。身体上的一点点病痛,也是恶业所感。对此,我们要生起甚深的信心。
        “若作罪行欲求乐 随其生於一一处
      於彼彼处彼罪业 现诸苦报兵杖侵”
虽然想得到快乐,但如果所造都是恶业的话,无论你投生于何处,恶业所感的各种各样的伤害,兵杖的侵害、人非人的伤害等,这些痛苦的果报都会显现出来。
在我们的生活中,会遇到这样那样困境和痛苦,我们总是把原因推到外人身上。实际是我们没有返观自己,这一切现象的产生,都要追溯到业因果上。什么因就会感什么果,对此要生起信心,不要把错误都推到别人身上。在某部论典中说到,时节因缘一旦成熟,死亡来临时,一切的受用、眷属和亲属都不会跟着你去,无论你到哪里,只有业如影随形地跟着你,其他的只会退避。
当年统治印度的阿育王,当他在位时,权利之大无人可比。但在他临终时,话也说不出,动也动不了,他想请很多的阿罗汉来再好好地供养一次,但由于大臣们不愿意,纵然他有很多财产,却也无法支配了,最后只能拿出一些沉香,燃香供僧。像这样的一位国王,他临终时,也只有支配一点沉香的权利了。所以,在自己有能力,能自在的时候,可以随心所欲地好好地多做善事。一旦自己没有能力了,还能做什么呢。
如果以强大的精进修行善法的话,所感得的果报就更为殊胜,能投生到净土中,净土中有四种殊胜:
        “安住广博芬芳清凉莲花宫
      餐饮如来妙音法乳长威光
      佛光开启莲花化生微妙身
  住如来前称如来子善业成”
第一句话是投生处所的殊胜。投生在莲花宫,莲花宫非常的广大,散发着各种令自心欢喜的芳香,而且非常柔软和清凉,可以使我们的内心生出很多的安乐。第二句话是饮食的殊胜。净土的饮食是超过世间低劣饮食的,是如来的妙音法乳,能是自己威光显赫。第三句话是降生的殊胜。是在佛光加持下,莲花开启,化生出微妙身。第四句话是师长的殊胜。净土中都是由佛陀做为自己的师长。以上这些殊胜是如何产生的呢?也是由自己的纯净的善业产生的。
那些倒驾慈航的菩萨们,虽然他们以愿力再投生为人,但在他们的境界里,也是如上面所说的那样的。投生之处在别人看来虽然只是普通的母胎,但对于菩萨来说,也和莲花宫一样,有着清凉芬芳等各种殊胜。在住胎时,菩萨也在听如来的讲法,饮如来的法乳,通过深广的佛法增长自己的功德。所以,菩萨即使乘愿再来,仍然具有那些殊胜的功德。
    释迦佛应化于这个世间时,也作了五种观察,包括投生的时间、地点、母亲、父亲和种族,通过各方面的观察,看到因缘成熟,才应化到世间。所以诸佛菩萨再来世间,虽然外在看来和普通人差不多,但内在的境界完全不同。
        “地狱阎摩部卒尽剥皮肤无余堪怜愍
      灼热猛火溶化烊铜热汁挹取注其身
      炽然剑戟戈矛逼切身肢分裂成百段
      抛坠极其烧燃热铁地上众多罪所成”
与前面相对的,如果造下杀生等不善业的话,就会投生到地狱中,由自己的恶业所感的阎摩部卒等,会把自己的皮剥掉,非常可怜;灼热的烊铜热汁浇灌到自己身上,各种兵器割砍自己的身体,把身体砍成几百段;处所是炽燃的铁地。所有这些在无间地狱所受的痛苦都是过去自己所造的罪业所感得的。
    “故於善法应深信 亦应恭敬而修行”通过不断思维善恶业得果报的不同,我们对善法应该生起深切的胜解之心,发起善法欲,并且恭敬地行持善法。
下面讲第二个力量——坚毅力,就是我慢自信,做事能彻底完成的力量。分两部分,第一个是总说,有三个颂文:
           “依於金刚幢经中 从初应修大我慢”在《金刚幢经》中,佛陀就讲到,在太阳普照时,虽然有人眼盲不能看见,虽然因山岭的高低不平而有照不到的地方,但太阳依然普照一切大地,使大地光明起来;同样,菩萨为了利益他人而出现世间,也不会因为有情的种种过失而不去利益众生,他还是会去成熟、解脱那些有缘的有情。菩萨有这样坚毅的力量去利益有情,不管他们有各种各样的过失。
诸佛菩萨对有情的悲心是普遍的,同等的,没有亲疏的差别。即使对菩萨造损害,菩萨照样会利益他,让他安乐,所以菩萨是安乐的生源。对于安乐的生源,我们应当恭敬顶礼。
根据刚才讲到的《金刚幢经》里所说的含义,菩萨最初开始修菩萨行的时候,应该修起大我慢——做一件事就应该圆满地结束它,不要中途而费,这种坚毅的自信心。
      “初於自力应观察 是应起行或不应
      不应起行即不作 已起行者勿退舍”
开始做一件事之前,应该对自己的情况和能力仔细观察,是否应该去做,是否有能力去做,不应该去做的话就不要做,一旦开始做就不要半途而费,要圆满地完成它。比如背诵经文,一旦开始背就要好好地背完。做任何事都要这样,通过持续的毅力圆满地完成。不然的话,一件事情是半途而费,其他事情也会这样,最后什么事都干不好,一事无成。
如果我们做事半途而费,会有什么过失呢?
        “他生仍复如是行 罪业苦根咸增长
  作余事及得果时 终无成就趣微劣”
在未来的其他生还是会这样,会引生造作等流果,这一世做事半途而费,未来生做事还是半途而费。而且由于开始发愿要做某事,结果半途而费,这就违背了誓言,也会感得很大的苦报,就是做别的事情的时候,也不会有什么成就,所得果报微劣,各方面都不会得到好的结果。


[ 本帖最后由 心净 于 2007-11-27 04:41 PM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7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49

自己做什么事情,对自己的能力先要有自知自明,对自己的能力要好好观察一下,自己是否应该做,不应该做的就该舍弃,自已有这个能力去做,就不应该退缩,做什么事都不能半途而废。如果干什么事都半途而废,做什么事都做不好,最终一无所成。要想把事非常圆满的完成,还要修三种“慢心” 这种慢不是指烦恼的慢,而是指自信心的一种坚毅的力量。
    “业及烦恼作止力 於此三法修我慢”     我慢分了三种,即业慢、事业慢、能力慢。对于做什么事要有一种慢心,我慢的心。做什么事业都能圆满完成的慢心。还有就是烦恼慢,能够战胜烦恼不被烦恼战胜的慢心,作止力是能力的意思,该干什么自己有能力去做,不该做的就不去做,该做的就好好去做,就自己的能力这种慢心,下面会详细的解说。
    下面对业慢,烦恼慢,能力慢三个依次详细的解说,第一个讲业慢,事业的慢心,对事业有自信、坚强的心态。一共有十句话二个半颂文。下面是讲对事业慢。
“谓此是我一人事 是为事业我慢性”利益众生的事业是我一人的事情,我一人就可以担当,这种雄心壮志就是事业慢。这些自他的事情包括很多,主要如解脱成佛,自他就需要解脱成佛,这样的事情就需要有雄心壮志去利益自他一切的众生。
“世人惑缚无自在 
不能成办自义利
能作他利不如我 
是故我应作此事”
    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自己一人去承担的心呢,反观世间众生他们被贪嗔痴烦恼控制着没有自在,他们连利益自己都无法成就,指望他们利益众生是不可能的,所以自己就应该勤修不仅可以成办自利要利他。他们连自利都成就不了,自己就应该不仅自利还要利他,自己就应该发起这样的心,不能等着别人帮助,因为他人都被烦恼控制着,一切自利利他的事情自己应该承担起来。
    因为就现在我们自身,有暇满的人身又值遇大乘的佛法,为了自利利他,我们在诸佛面前已经发起了菩提心救度众生。众生无始以来每一位做过自己的父母亲人, 自己有这样的条件来救度他们,所以承担救度众生的责任就落在了我们身上。
“若他作苦操贱业 我今云何可安坐”    世间人为了生活去做各种各样的工作,所谓的目的也只是为了能吃饱能穿暧而以,而自己现在承担的责任是那么的大,要去救度如母众生怎么能安闲无所事事,我们应当好好的勤修。
   “若由我慢不肯为 我今宁可无我慢”    因别人做下等的事情而自己做菩萨大行以此产生的慢心,这种轻视他人的慢心是不行的,这种慢心是烦恼的慢心,我们不能用这种慢心来做菩萨行的事情,这种慢心是未来恶趣的因。所以在行持时,自已能做很好的事情而别人做不到时,我们不能被烦恼的慢心左右而轻视别人,应该怀着清净的增上的心去做,自已虽有各式各样的功德,也应该怀着善良的心,不要以此功德轻视他人。
    “若与死蛇相遇时 胜彼如金趐鸟行”
    这里讲的是能力慢,对能力修我慢。就是干事情的能力有慢性,这种慢性是很好的。乌鸦碰到死蛇时就象金翅鸟一样非常利害,但对活的蛇时却很害怕。自身对冶的修行力量差的话,外境一点点小小的犯戒罪过都会对我们都会造成大的障碍。这种对治力的微弱,是我们自已能力的慢性太低,自己没有一颗坚强的心,这就表现出对治力弱了。所以我们应该升起坚强的能力慢。用这种能力去好好修行升起各种各样的功德。否则一点小小的过失都会障碍我们得到解脱。
    “由怯弱故舍精勤 云何能免於因厄”    怯弱的心就是能力慢没有了。干什么事心力很脆弱,修法也很脆弱,没有精进的心,那就永远无法进入非常顺利的修道进程,修道无法快速增长,永远处在一种举步维艰的状态。如果这样顺利的修行是很难以办到的。如果因果也不相信,对于法也没有一颗圣洁的心。那自然对与善法也就不想去做。内心如果没有一颗对法圣洁的心的话就会很困难。如果有了此心,在行持上会发起精进的对治的心。一但俱足,在加行的时候能升起坚稳的力量。再大的过失障碍也不会对我们产生伤害。
“若已勤修生我慢 虽有大力亦难胜
是故应以坚毅心 勤行摧坏诸罪垢
我今若为罪堕胜 求三界尊真可笑”
    这里讲的是升起坚毅力,如果升起这样的力量就可以战胜各种各样的罪堕。如果没有这种坚毅的力量自己战胜不了对方反而被对方战胜,还想证得胜出三界的果位那就是很无法完成的事。
“我於一切皆超胜 不许有人胜於我
一切诸佛狮子儿 应当如是住我慢”
    我们要有能战胜一切烦恼的信心、慢心。三界一切所断的烦恼都不能战胜我,这样的话才可以称为佛子。象狮子那样让一切的野兽感到畏惧。邪魔外道如野兽一样,诸佛菩萨就如狮子一般。我们应该具有这样的慢心住在能力慢中不为烦恼所胜。
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刚开始断除烦恼从粗大的开始,慢慢的再断微细的。依次去断尽。一步一步断尽之后才可以证得无上的菩提。
有情若为我慢摧 是烦恼非大我慢
大我慢者不随敌 烦恼为敌所自在”
    分清烦恼的我慢和坚毅的我慢,大我慢讲的是坚毅的力量。用大我慢来区别我慢。就一般有情,如果怀着骄满的心的话那就被我慢摧服。一旦摧服这就成了现在未来堕落的因。这种骄满是烦恼而不是真正的我慢,大我慢。真正的大我慢是清净的,增上的心,不被烦恼控制着的。而一般的有情是被烦恼所控制的。
    要想升起功德 一定要把烦恼的慢心给摧毁。在自己有些功德的时候也要保持谦虚的本色。不能骄傲,不然慢心很大。对自身对别人都没有利益。所以要想能够利益自他就得去除烦恼的这种慢性。这样才会持续功德的增长。我们为什么不要升起烦恼的慢心呢。因为烦恼的慢心有各种各样的过失。下面就是讲烦恼慢心的过失。
“若由烦恼慢起骄 我慢牵引入恶趣
摧坏人中诸胜乐 为他豢养作奴使
愚盲可厌体衰羸 一切处中受轻侮”

    如果是烦恼慢心在作祟,让自己的内心很高兴的话,那这种有什么过失呢。这种慢性会让你来生堕入恶趣,既使再得到人身也不会得到快乐,内心总是充满着痛苦。由于这种慢心我们不会得到众人的喜欢。会变的很贫穷只能通过乞讨来生活也会成为别人的奴仆。内在也会非常愚痴思想非常暗钝。所以对于烦恼的慢性我们应该在任何情况下都得断除的。
“我慢骄矜修苦行 若彼亦称大我慢
是为大可悲愍处 熟有下劣过於此

    你可以修苦行,但如果被烦恼的慢心所控制轻视他人来修苦行的话,这种苦行不能称大我慢, 这种怀着烦恼的我慢修苦行也可以称做大我慢的话那是非常可怜的。没有比这个更差的了。
    那什么是大我慢呢
“谁人为胜我慢怨敌修我慢
此即具大我慢普胜大勇者
此人於我慢敌能作摧坏故
如众生意胜者之果速圆满”

    为了战胜烦恼的怨敌而修坚毅力,修对治力的人才可称得上大我慢的人。他们能战胜一切烦恼,所以也可以称他们为大勇士大英雄。这样的大我慢的人能摧坏一切烦恼,能成就一切的佛果利益一切
发表于 2007-11-30 0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差不多一半了已经!

好啊!再坚持一下,就能出版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6 01:57 , Processed in 0.040003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