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庆喜贤 于 2015-5-11 14:17 编辑
云何自性。略有二种。一见性烦恼。二非见性烦恼。云何自性差别。略有十种。见性烦恼五种差别。非见性者亦有五种。总此十种名为烦恼自性差别。 见性五者。谓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见取。戒禁取。 非见性五者。谓贪。恚。慢。无明。疑。 【萨迦耶见】者。于五取蕴心执增益见我我所名萨迦耶见。此复二种。一者俱生。二分别起。俱生者。一切愚夫异生乃至禽兽并皆现行。分别起者。诸外道等计度而起. 【边执见】者。于五取蕴萨迦耶见增上力故。心执增益见我断常。名边执见。常见所摄边执见者。谓六十二诸见趣中。计度前际诸遍常论一分常论。及计后际诸有想论无想论非想非非想论。断见所摄边执见者。谓诸沙门若婆罗门七事断论。此边执见唯分别起无有俱生。唯除即此先世已来串习随逐边执见等。若有分别若无分别差别之相。如本地分已广分别。 【邪见】者。一切倒见于所知事颠倒而转。皆名邪见。当知此见略有二种。一者增益。二者损减。萨迦耶见。边执见。见取。戒禁取。此四见等一切。皆名增益邪见。谤因谤用谤果坏实事等。心执增益所有诸见一切。皆名损减邪见。无施无爱亦无祠祀。是名谤因。无有妙行亦无恶行。是名谤用。无有妙行恶行诸业果及异熟。是名谤果。无父无母无化生有情。亦无世间真阿罗汉诸漏永尽。乃至广说。如是一切名坏实事。又此邪见即计前际诸无因论。边无边论。不死矫乱论。及计后际现法涅槃等论。所有沙门若婆罗门。当知如是萨迦耶见以为根本。六十二见三见所摄。谓常见所摄诸边执见。断见所摄诸边执见及诸邪见。 【见取】者。于六十二诸见趣等。一一别计为最为上为胜为妙。威势取执随起言说。唯此谛实余皆虚妄。由此见故能得清净解脱出离。是名见取。 【戒禁取】者。谓所受持随顺见取。见取眷属见取随法。若戒若禁于所受持诸戒禁中。妄计为最为上为胜为妙。威势执取随起言说。唯此谛实余皆虚妄。由此戒禁能得清净解脱出离。是名戒禁取。 【贪】者。谓能耽着心所为性。此复四种。谓着诸见欲色无色。 【恚】者。谓能损害心所为性。此复四种。谓于损己他。见他有情所。及于所爱不饶益所。于所不爱作饶益所。所有瞋恚。 【慢】者。谓令心举心所为性。此复四种。谓于诸见。于诸有情。于受用欲。于诸后有处起。又此慢略有二种。一惑乱慢。二不惑乱慢。于有情处慢者。谓三慢类。已如前说。于受用欲处慢者。谓由大财大族大徒众等现在前故心遂高举。于后有处慢者。谓由计我当有不有。广说乃至我当非想非非想等。若动不动戏论造作诸爱趣中。现前转故心遂高举。不惑乱慢者。谓于下劣计己为胜。于等计等而生憍慢。惑乱慢者。谓余六慢。又由受用鄙劣资具自谓富乐。名惑乱慢。若由受用胜妙资具自谓富乐。名不惑乱慢。又由邪行谓后有胜。名惑乱慢。若由正行谓后有胜。名不惑乱慢。 【无明】者。谓于所知真实觉悟能覆能障心所为性。此略四种。一无解愚。二放逸愚。三染污愚。四不染污愚。若于不见闻觉知所知义中所有无智。名无解愚。若于见闻觉知所知义中。散乱失念所有无智。名放逸愚。于颠倒心所有无智。名染污愚。不颠倒心所有无智。名不染污愚。又此无明总有二种。一烦恼相应无明。二独行无明。非无愚痴而起诸惑。是故贪等余惑相应所有无明。名烦恼相应无明。若无贪等诸烦恼缠。但于苦等诸谛境中。由不如理作意力故。钝慧士夫补特伽罗诸不如实简择覆障缠裹闇昧等心所性。名独行无明疑者。 【犹豫】二分不决定心所为性。当知此疑略由五相差别建立。谓于他世作用因果诸谛宝中心怀犹豫。
细度《瑜伽师地论》相关品目(卷五十八) 结合上下文,可知: 广义的“邪见”的“定义”:一切“倒见”于所知事颠倒而转。皆名邪见。 此处的“邪见”,并非可以无限扩大,还是有其相应的限定:当知此见略有二种。一者增益。二者损减。萨迦耶见。边执见。见取。戒禁取。此四见等一切。皆名增益邪见。谤因谤用谤果坏实事等。心执增益所有诸见一切。皆名损减邪见。 即:广义“邪见”=萨迦耶见、边执见、见取、戒禁取(增益邪见)+狭义的邪见(损减邪见)=见性烦恼 从《瑜伽师地论》极容易看出: 广义“邪见”不周遍是烦恼故,因为非“非见性烦恼”故。
又引文《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六): 此中如实不了行相。是名无明。 由有如实不了行故。邪执事相。是名为见。谓萨迦耶见由无明力执我我所。 如是余见各于自事邪执行转。然彼诸见不离愚痴。由痴与见行相各别。是故此五染污性智名为无明。不应道理。 又若无明与诸见相无差别者。世尊不应七随眠中于无明外立见随眠。又佛世尊曾无一处于诸见上示无明名。若诸烦恼相应邪智是无明者。萨迦耶等五种邪见智为自性。无二智体俱有相应。是则诸见应与无明常不相应。 …… 是故当知别有无明。是心所性与心相应。 可知: 广义“邪见”(五种邪见智)非“无明”,“无明”是别有心所性与心相应。
——广义之“邪见”亦有其所指,并不可以无限扩大,以“破”外道(分别)及凡夫(俱生、分别)见为其所指,即便是常断的边见(摄在广义邪见里),也有其所指,尚未无限涉及到“宗义”了不了义之辨析,也未见以圣者之地位而立为“邪见”之名。若有请阁下慈悲,检出示众。 ——广义邪见不周遍是烦恼,广义邪见非无明,此两说,足以示“佛位以下圣者具邪见,以未破尽烦恼(无明)故”之“因不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