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凤凰涅槃

自诩是大乘弟子但不承认大乘法的某些法师,佛在经内已经对其授记,是邪见恶比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19 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凤凰涅槃 发表于 2015-3-17 16:13
末法时代,众生福薄,不信佛经佛语,只信邪师邪友的邪知邪见。这很正常。否则现在就不是末法时代了。

那金刚经上还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
我觉得你的智慧不够吧
发表于 2015-3-19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摄大乘论讲记》印顺法师著

第一节 成立大乘是佛说

谓依大乘,诸佛世尊有十相殊胜殊胜语:一者、所知依殊胜殊胜语;二者、所知相殊胜殊胜语;三者、入所知相殊胜殊胜语;四者、彼入因果殊胜殊胜语;五者、彼因果修差别殊胜殊胜语;六者、即于如是修差别中增上戒殊胜殊胜语;七者、即于此中增上心殊胜殊胜语;八者、即于此中增上慧殊胜殊胜语;九者、彼果断殊胜殊胜语;十者、彼果智殊胜殊胜语。由此所说诸佛世尊契经诸句,显于大乘真是佛语。
 楼主| 发表于 2015-3-19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妙莲花 发表于 2015-3-19 09:38
那金刚经上还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
我觉得你的智慧不够吧

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
——————————————————————————————————————————————
你智慧充足,先把该段佛经引用全了再说。以下内容摘自江味农《金刚经讲义》选:
何以故者,问何故不应作是言念。有所说法者,谓心中存有所说之法,即作念我当之意。一说此言,其罪甚大,必堕无间。何以故?即为谤佛故。此所以不应作是念,作是言也何以即为谤佛耶?经文似未明言,其实已暗示在如来二字之中矣。圆证本性,方称如来。空寂性中,那得有念?那复有我?凡作念我当如何如何,惟妄想未寂,我执未空之凡夫则然乃谓如来如是,是视如来同凡夫矣,非谤而何?当知说法是报化佛,并非法身如来。然必证得法身,方成报化身。故报化身与法身,虽不一而不异。故法身无念无说,报化身虽有说而实无念。经文特举如来为言者,意在显此。以示切不可疑佛有说法之念。一有此疑,无异疑佛性不空寂,未证法身矣。亦即无异谓并未成佛矣。故曰即为谤佛也。
  又复佛之说法,无非对机。机者,机缘。对机之言,正明说法亦是缘生。缘生体空,故法本无法。如来已证体空,故说即无说。岂得谓有所说法耶?佛何以能不起念随缘说法?前所谓修因时悲愿熏习之力,是也。此理,十卷金光明经,说之最为详明。不可不知。兹引而说之。经曰:‘佛无是念,我今演说十二分教,利益有情。’十二分教,谓三藏。详开三藏为十二部分也。此言佛说经律论三藏,利益众生。初不作念我当如是也。经又曰:‘然由往昔慈善根力,于彼有情,随其根性、意乐、胜解,不起分别,任运济度,示教利喜,尽未来际,无有穷尽。’此言,虽不起念我当说法度众。然能随彼众生根性、意之所乐、所解者而说之。且虽如是善应机缘,尽未来际,开示教化,利益一切,皆令欢喜,说法无尽。然亦并无分别机缘之念。乃是不起分别而自然合度。所谓任运是也。何故能如此耶?由于往昔在因地时,悲愿具足,深观缘生,熏习成种(善根也。)之力使然耳。然修因时,一面观缘生之假有,一面复应观本具之真空。(本经开正知中,先说心行叵得,即是令观真空。次说诸法缘生,乃是令观假有。)若不证得真空之性,虽悲愿具足,深观缘生,亦不能随缘现起也。故经又曰:‘依法如如,依如如智,能于自他利益之事,而得自在成就。依法如如,依如如智,而说种种佛法,乃至声闻法。’此言证性而后二智成就。依此二智,一切自他两利之事,皆得自在成就。不但能自在说种种法而已。不必起念分别自然而成,是为自在。法如如者,法谓法性,如谓真如,次如字谓一如也。盖言与法性真如而一如。此根本智之异名也。如如智者,初如字一如也,次如字谓真如,智谓根本智。盖言与真如根本智一如。即后得智之异名也。
  根本智即是性体,后得智乃为性用。得体而后起用,故他经译为后得智。对后得而明根本,故亦名之曰智。其实只是性体。故本经译为法如如而不曰智。各有取义,皆无不可。盖根本智言其照真,后得智言其照俗。照真则惟一空寂之性光,不谓之智可也。然既性光朗照,谓之曰智,亦何不可。照俗则鉴别千差万别之事相,称之曰智固宜。然虽曰鉴别,并非起念分别也。故曰如如智耳。经又以喻显其理曰:‘譬如无量无边水镜,依于光故,空影得现种种异相,空者即是无相。’水镜皆喻性。水喻清净。镜喻圆满。无量无边,喻性之遍虚空周法界也。光喻二智,智乃光明义故。空喻性体空寂。影喻妄念。异相喻差别事相。无相喻无念。空者即是无相句,正明空影之义。且明虽现种种相,其中仍然无相,故谓之空。总谓水镜无尘而发光。依于此光,故能于空无尘中现种种相。佛性亦然,无念空寂,则智光圆遍。依此智光,故空寂无念中,而得种种之事自在成就。可见自在成就,正由无念空寂而现智光。
  今谓如来作念我当说法,便同凡夫,岂是如来。既不空寂,又岂能说法自在,正所谓以轮回见,测圆觉海,无有是处。当知说法如谷响,谓如空谷传声,有感斯应,初无容心也。又如桴鼓之相应,大扣大鸣,小扣小鸣,适如其分,自然而然者也。佛之说法,如是如是。此所以不应作此言念也。然则何故作此言念乎。世尊推原其故曰:无他,不能解我所说故耳。
  或曰:前来世尊曾以如来有所说法不为问。长老明明答曰:如来无所说矣。何以此中,规诫长老不应作如来有所说法之言念。且曰不解所说。不知所不解者果何说耶?当知长老是当机,对长老言,意在规诫大众耳。观初曰汝勿谓,继曰若人言,何尝克指长老乎。所谓不解者,若约本经言,盖防闻前来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及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诸说,未能圆解。则于如来无所说之言,势必错会。其他诸说,亦必不能贯通矣。将谓菩萨尚应利众行施,何况乎佛。佛之出世,原为说法利生者也。且今正炽然说此金刚般若。则如来无所说之言,盖谓说了便休,不留一丝痕迹之意。前不云乎?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可知但无定法可说耳。岂一无所说。说了,无所说耳。正说时,岂能无所说。有所说法,虽非无念。然他念皆可离,说法之念若离,何以度众生耶?不度众生,又何以称佛耶?此其所以公然言曰: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而不知其为谤佛也。凡夫见解,往往如此。殊不知正与佛法相反。由此可见,解之关系大矣哉。因不解故,邪知邪见,既怀疑念而自误矣。又作此言,以破坏他人信心。误法误人,所以谤佛,罪至堕无间也。何以知其不解者在此。观下文所说,正是对其不解处,痛下针砭,令其开解者,故知之也。
  (午)次,本无可说。
  【‘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无法可说,意显本无可说也。何以本无可说?以本来无法故。既本无法,那有可说。故曰无法可说也。何以故?一切法莫非缘生故。前云无有定法如来可说,正明其本来无法,但由缘会,假现幻相,故无有定。乃不知向缘生上彻底了解,生出种种误会,谬矣。
  法是缘生,说亦缘生,说法者亦是缘生。既曰缘生,非无法也,非无说也,非无说法者也。然而缘生无性,当体是空。故虽俨然有说法者,正当炽然而说,显然有法之时,即复了不可得。此之谓无所说。言其说即无说也。若以为有所说,是不知其为缘生,而执以为实矣。解得缘生之义,便知法本无法,故说即无说。即说法者亦是即空即假,即假即空。决不致妄作言念,罪同谤佛。凡夫所以妄作言念者,其根本错误,无非以为既有说法者,必有所说法。若无所说法,便无说法者。如来应世,原为说法度众,非明明有说法者乎。故妄曰如来有所说法。是全不解三身之义,误认法身说法矣。(法身无说,报化身方有说。)即复以为既然说法,必有说法念。若无说法念,何以说法。故妄言曰:如来作念,我当有所说法。是又全不解因无念空寂,方能说法之义也。故文中不但曰无法可说,而曰说法者无法可说。两句合言之,正所以破其凡情。何以故?既是说法者无法可说,其不能执为说法者明矣。尚且无法可说,那有说法之念乎。然而明明有说法者,明明有法可说,何耶?殊不知是名说法耳。名者,假名也。当知因是假名说法。所以虽名说法者,无妨无法可说。虽无法可说,无妨名为说法者。又复当知假名说法者,所以无法可说。正因无法可说,乃有说法及说法者之假名。(因空无念,乃成二智,能说种种佛法。如前所引金光明经。)若解得此义,疑念妄言,可不作矣。谤佛之罪,亦可免矣。前云:本经是名句,皆当作假名会。不可坐实。观上来是名为心句,当可洞然。而此处是名说法句,更足证明。盖若坐实说之曰:此之谓说法。则是有所说法矣。一句如是,句句皆然。断不能坐实说煞也。
  以上正面之义已竟。当知此开佛知见一大科,皆是说以令发觉者通达其理而除我见者。故此中莫作是念之言,是规诫菩萨不应起念。勿谓如来作念我当云云,是明说法尚不应有念,何况其他。且令观照真如之性,本无有念。即复观照诸法如义,空有圆融也。曰即为谤佛不解所说者,是明苟或起念,便违佛旨。苟谓佛有所说之法,岂非法性未净。总之,不一不异之义未明。虽闻佛法,必难领解。势必执有疑空,执空疑有。误法误人,造罪不知。故学佛第一要事,在于见圆知正。所谓开解是也。故复开示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之义,令其领会通达。若知得佛所说法,法本无法。则知一切法莫不如是。
  知得法,与言说,及说法者,皆是缘生,即空即假,即假即空,有名无实。则知一切世出世法,一切言说,一切学法者,莫不如是。既说法者无法可说,则学法者当然无法可执。既说法无念,则学法者,便当观照诸法缘生体空,会归一如。观力渐渐深,分别执著便渐渐薄,我见便渐渐除,念亦渐渐离矣。所谓通达无我法者,如是如是。菩萨应如是知也。此初明无法可说之旨趣也。

 楼主| 发表于 2015-3-19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妙莲花 发表于 2015-3-19 09:43
《摄大乘论讲记》印顺法师著

第一节 成立大乘是佛说

印顺法师说:【从事原始佛教圣典我国一向称之为小乘经律)史的研究,在传统的佛教界,是不免震惊的。因为这些经律,传说为佛灭第一年夏,在王舍城Ra^jagr!ha召开的「第一结集」中,已经结集完成。虽然事实并不如此,佛教的原始传说也并不如此,但二千多年来的传说,传说久了,也就无异议的看作史实。而现在要论证为次第成立的,有些还迟到公元前后,自不免感到震动了!现存各部派所传的经律,部类与组织,彼此间并不相同,内容也大有出入。而各部派都以自宗所传的经律,为「第一结集」所结集的;这当然有问题,至少各部派有过改编的事实。那谁是原始的?或者一切都经过改动的呢!主要的盛大的部派,就自称为「根本」的,如「根本大众部」 Mu^lamaha^sa^m!ghika,「根本上座部」Mu^lasthavira,「根本说一切有部」 Mu^lasarva^stiva^din,「根本犊子部」Mu^lava^tsi^putri^ya。自称为「根本」,就有以佛法根本自居的意图。巴利语Pa^li写成的经律,自称为上座正统;是「第一结集」所结集,保持原样而传承下来的,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现存的经律,不能否认部派的色彩,也就不能否认部派间的多少改动。进一步说,现有经律,决非都是佛灭第一夏,「第一结集」所集成的;现存的经律自身,提贡了明确的证据。如文荼王Mun!d!a为佛灭后四十余年间在位的国王,由于王后的去世而非常悲伤。尊者那罗陀Na^rada为他说「除忧患法门」;这是巴利的『增支部』,与汉译『增壹阿含经』所共传的(1)。经文明白说到:「如来涅盘以后」,佛弟子所说而被编入「阿含经」的,不在少数(2)。现存的经律,由经律自身的文记,而证明为不是「第一结集」所完成的】(《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p2~3)

考证经典的结集应该以最原始、最早期、最具公信力的文献为准,才能符合事实真相,然而印顺法师考据不图此途,却大量引用后期一神教信仰者所提出来的文献作为考证的依据,而完全忽视最早期的四部阿含经典中的文字纪录;印顺法师这样的考据结果必然是错谬的,是绝对与事实不符的,只能唬弄尚未深入研究之人。
印顺法师说【现存的经律,由经律自身的文记,而证明为不是「第一结集」所完成的
然而,长阿含部《般泥洹经》卷2:「大迦叶即选众中四十应真,从阿难受得四阿含:一、中阿含,二、长阿含,三、增一阿含、四、杂阿含。此四文者,一为贪淫作,二为喜怒作,三为愚痴作,四为不孝不师作。四阿含文,各六十疋素。众比丘言:『用写四文。当兴行于天下。』故佛阇维处,自生四树,遂相捡敛,分别书佛十二部经,戒律法具。其在千岁中持佛经戒者,后皆会生弥勒佛所,当从彼解度生死履。」(CBETA, T01, no. 6, p. 191, a19-27)

众所皆知长阿含部乃是第一结集时的经典,由上举证已可证明第一次结集经典就具足四部阿含;印顺法师号称是阿含专家,却作出如此离谱、完全悖于事实之考证。

长阿含部杂藏中《佛般泥洹经》卷2:「大迦叶贤圣众,选罗汉得四十人,从阿难得四阿含,一阿含者六十疋素。写经未竟,佛宗庙中,自然生四名树:一树字迦栴,一树字迦比延,一树字阿货,一树字尼拘类,比丘僧言:『吾等慈心写四阿含,自然生四神妙之树;四阿含,佛之道树也。』」(CBETA, T01, no. 5, p. 175, c2-7)

此亦证明第一次结集时就已经具足四大部阿含诸经了,已可证明印顺【现存的经律,由经律自身的文记,而证明为不是「第一结集」所完成的】之言,显然乃是谎言

《摩诃僧祇律》卷32:「尊者阿难诵如是等一切法藏,文句长者集为长阿含,文句中者集为中阿含;文句杂者集为杂阿含,所谓根杂、力杂、觉杂、道杂,如是比等,名为。一增、二增、三增乃至百增,随其数类相从,集为增一阿含杂藏者,所谓辟支佛、阿罗汉自说本行因缘,如是等比诸偈诵,是名杂藏。」(CBETA, T22, no. 1425, p. 491, c16-22)

此也证明四阿含经典早在第一次结集时就已全部完成。

声闻圣人所结及的律典《毘尼母经》卷4:「尊者萨婆多说曰:『有四白广说,有四黑广说。以何义故名为广说?以此经故,知此是佛语、此非佛语,若有才辩,了了能识是非为人说者,此言应受。黑广说,亦应如白广知。四者,若众多、若三、若二、若一,是名为四。又比丘作如是言:【世尊在浮弥城告诸比丘:〔汝等若村若落,我亲从佛边闻说受持,此是法、此是毘尼、此是师教。〕】此比丘所说,非可非不可。若以增一阿含、中阿含、长阿含、杂阿含、比丘经、比丘尼经诸犍度、摩得勒伽,与法理合者,应语言:【大德此法,可自勤行,亦教人勤行。】若不合法理者,语言:【大德此法,不应自行,亦不应教人行。】此是初广说。第二、第三乃至第四,亦如是说。第一、大众前,第二、四人前,第三、二人前,第四、一人前,是名广说。』」(CBETA, T24, no. 1463, p. 820, a15-b1)

此声闻人所结集的律典亦以明文记载于第一次结集时,就已完成四阿含诸经的全部了!

---
印顺法师故意谎称四阿含不是在第一次结就全部完成其意乃是【暗示四阿含乃是历经二至三次方才结集完成的,距离佛入灭时已经很久了,所以四阿含的内容不一定正确。而且第二次或第三次结集都是四阿含的长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并没有大乘经典的结集,所以大乘经是在部派佛教以后,由菩萨们长期渐渐共同创造出来的,然后才私自结集编成的,都是由后人集体体验与创造而一部又一部慢慢编辑成功的,都不是世尊亲口所说

所以印顺才会这么说【「佛涅盘所引起的,对佛的永恒怀念」,在传统佛教中,多方面发展起来,促成「大乘佛法」的兴起;大乘的兴起,实为势所必至的,佛教界的共同趋向。初期大乘,约起于公元前五0年,到公元二00年后。多方面传出,发展,又互为影响,主要为佛功德、菩萨行的传布。那时,
十方佛与菩萨现在,开拓了新境界,也满足了因佛涅盘而引起的怀念。大乘经从何而来,是否佛说,应该可以得到了结论。本书从佛教(宗教)的立场,从初期大乘经自身去寻求证据。初期大乘经法,到底是谁传出来的?是怎样传出来的?传出了,又由那些人受持宏通?大乘法门出现于佛教界,渐渐流行起来,习惯于传统佛教的制度、仪式、信仰者,是不免要惊疑的,或引起毁谤与排斥的行为在(部分)传统佛教的反对下,大乘行者采取什么态度,什么方法来应付,终于能一天天发扬广大起来?初期大乘经是这样的传出,受持宏通,依佛法说,大乘是佛说的;也就解答了初期大乘经,是佛说与非佛说的大问题。】(《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20~21)

————所以,谁信印顺沙门的邪论,谁就是愚痴。因为印顺沙门的观点很有些颠三倒四,不知所云。


发表于 2015-3-19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妙莲花 发表于 2015-3-19 09:43
《摄大乘论讲记》印顺法师著

第一节 成立大乘是佛说

這有轉移視線之嫌, 這段話應是印順在講解摄大乘論, 摄大乘論是承認大乘是佛說的, 但印順本人認為大乘不是佛親口所說, 這可見於他其他著作, 同樣, 印順雖然講勝曼經, 但他其實不認同如來藏思想, 認為如來藏骨子裡就是梵我, 印順有趣的地方是他一邊講大乘經論, 一邊又否定很多大乘觀點
 楼主| 发表于 2015-3-19 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嶺南獦獠 发表于 2015-3-19 10:03
這有轉移視線之嫌, 這段話應是印順在講解摄大乘論, 摄大乘論是承認大乘是佛說的, 但印順本人認為大乘不是 ...

所以,印顺沙门的观点隐藏的很深很深,信念不坚固或是学识差些的,极其容易上当受骗的。
 楼主| 发表于 2015-3-19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妙莲花 发表于 2015-3-19 09:38
那金刚经上还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
我觉得你的智慧不够吧

在知见上,就是非黑即白,非白即黑。不存在两边都对的现象。佛还说了“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者为善?就是佛所言的菩提心、出离心等等,具体而言就是十善业。但十善业也属于大乘法。所以,看佛经要有智慧,不能乱引用。
发表于 2015-3-19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凤凰涅槃 发表于 2015-3-19 10:14
在知见上,就是非黑即白,非白即黑。不存在两边都对的现象。佛还说了“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

好的,学习了,谢谢开示
发表于 2015-3-19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龍騰四海 于 2015-3-19 11:00 编辑
嶺南獦獠 发表于 2015-3-19 10:03
這有轉移視線之嫌, 這段話應是印順在講解摄大乘論, 摄大乘論是承認大乘是佛說的, 但印順本人認為大乘不是 ...

印順有趣的地方是他一邊講大乘經論, 一邊又否定很多大乘觀點

那麼印順法師講大乘經的用意是什麼?
1、成立大乘雖是佛說,但是不了義經,所以透過講解來破除大乘觀點?
2、成立大乘非佛說,是偽經,所以透過講解來破除大乘觀點?
那他為何還要自稱是大乘弟子,且推行人間佛教,還一堆人信他?不合邏輯啊…
 楼主| 发表于 2015-3-19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凤凰涅槃 于 2015-3-19 11:01 编辑
龍騰四海 发表于 2015-3-19 10:51
那麼印順法師講大乘經的用意是什麼?
1、成立大乘雖是佛說,但是不了義經,所以先講解再破除大乘?
2 ...

魔性狡诈,世人愚痴。如你愿意,看看“五台山果戒比丘”师父的开示,里面对印顺沙门的邪论分析的很透彻。可以百度到的。该师父是格鲁传承的弟子。师从释智敏上师。
发表于 2015-3-19 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嶺南獦獠 于 2015-3-19 12:56 编辑
龍騰四海 发表于 2015-3-19 10:51
那麼印順法師講大乘經的用意是什麼?
1、成立大乘雖是佛說,但是不了義經,所以透過講解來破除大乘觀 ...

按印順法師的說法, 大乘雖非佛說, 但比小乘更符合佛陀的本懷, 這觀點本身就不合邏輯, 所以我覺得他思想很混亂, 但他博覽群經, 文筆又好, 所以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都給他掩飾得很好
发表于 2015-3-19 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嶺南獦獠 于 2015-3-19 13:28 编辑

其實印順法師的思想是那時代的產物, 五四運動後, 國人都覺得要用科學精神治學, 而那年頭部分漢僧或多或少受到那班日本學者的影響, 用發展觀看佛法, 所以很容易得出大乘非佛說的結論
 楼主| 发表于 2015-3-19 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嶺南獦獠 发表于 2015-3-19 13:20
其實印順法師的思想是那時代的產物, 五四運動後, 國人都覺得要用科學精神治學, 而那年頭部分漢僧或多或少受 ...

那为何小乘法就一定是佛说呢。难道是因为小乘经典里没有提到多少神奇的事情吗?但小乘也讲究禅定啊,一样无法用所谓的科学进行验证。
 楼主| 发表于 2015-3-19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嶺南獦獠 发表于 2015-3-19 13:20
其實印順法師的思想是那時代的產物, 五四運動後, 國人都覺得要用科學精神治學, 而那年頭部分漢僧或多或少受 ...

虽然上座部佛教以解脱道(小乘)为主流,但是,在上座部的典籍中也记载有菩萨道的修行方法,称为「大菩提乘」(Mahabodhiy-na),而且自古至今皆不乏其实践者。要成为菩萨(bodhisatta)必须发「至上愿」(abhin?h-ra),并得到佛陀的亲自授记。要发「至上愿」必须具备八项条件,即:获得人身、生为男性、具备只须通过听闻佛陀开示即能够证悟阿罗汉果的能力、遇见活着的佛陀、出家、拥有八定及五神通的成就、增上行、想要成佛之极强善欲。在得到佛陀授记之后,菩萨至少必须用四阿僧只及十万大劫的时间来圆满十种波罗蜜[10]。这十种波罗蜜分别是: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出离波罗蜜、智慧波罗蜜、精进波罗蜜、忍耐波罗蜜、真实波罗蜜、决意波罗蜜、慈波罗蜜、舍波罗蜜。当菩萨修习诸波罗蜜达到圆满时,就能证悟等正觉,成为一切知佛陀。
波罗蜜(parami ),也称为波罗蜜多( paramita)《巴英辞典》 提供的意思是「圆满」与「最高境界」。一 共 有十 个波 罗 。 它们是「菩萨的十个主要美德之圆满实行」 。根据南传佛教经典,一位行菩萨道的菩萨必须实践十种巴拉密[2],也即导向成佛的十种方法。

【转帖即为法布施,功德无量】出处参考:http://bbs.foyuan.net/thread-101200-1-1.html

刚刚发现的。哈哈哈,印顺沙门肯定没有仔细看过南传佛教的经典。所以在胡说八道。
 楼主| 发表于 2015-3-19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erake 发表于 2015-3-18 18:47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与大比丘众俱,游行拘萨罗国,入于名为克萨普塔之卡拉玛族邑。克萨普塔卡拉玛人闻:沙门 ...

虽然上座部佛教以解脱道(小乘)为主流,但是,在上座部的典籍中也记载有菩萨道的修行方法,称为「大菩提乘」(Mahabodhiy-na),而且自古至今皆不乏其实践者。要成为菩萨(bodhisatta)必须发「至上愿」(abhin?h-ra),并得到佛陀的亲自授记。要发「至上愿」必须具备八项条件,即:获得人身、生为男性、具备只须通过听闻佛陀开示即能够证悟阿罗汉果的能力、遇见活着的佛陀、出家、拥有八定及五神通的成就、增上行、想要成佛之极强善欲。在得到佛陀授记之后,菩萨至少必须用四阿僧只及十万大劫的时间来圆满十种波罗蜜[10]。这十种波罗蜜分别是: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出离波罗蜜、智慧波罗蜜、精进波罗蜜、忍耐波罗蜜、真实波罗蜜、决意波罗蜜、慈波罗蜜、舍波罗蜜。当菩萨修习诸波罗蜜达到圆满时,就能证悟等正觉,成为一切知佛陀。
波罗蜜(parami ),也称为波罗蜜多( paramita)《巴英辞典》 提供的意思是「圆满」与「最高境界」。一 共 有十 个波 罗 。 它们是「菩萨的十个主要美德之圆满实行」 。根据南传佛教经典,一位行菩萨道的菩萨必须实践十种巴拉密[2],也即导向成佛的十种方法。

【转帖即为法布施,功德无量】出处参考:http://bbs.foyuan.net/thread-101200-1-1.html

刚刚发现的。哈哈哈,印顺沙门肯定没有仔细看过南传佛教的经典。所以在胡说八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6 04:27 , Processed in 0.038382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