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笨者之帚

父母皆祸害?《为何家会伤人》、《为何爱会伤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11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总结的很好,感谢!
发表于 2014-9-11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长寿佛子 于 2014-9-11 10:47 编辑

别傻了,楼主贴的这些《书》,其实是一种误导。
我做了8年心理咨询师。
精分、家庭治疗、认知,都经历过。

一度,我也认可上述书籍的观点。

可是,我发现,上述书籍,适合家长看,可以帮助他们提前预防自己对孩子的教育问题。

但是,不适合患者、求助者、成年人看。

为什么?

我经历过两个案例:

1、父母爱哥哥,嫌弃她,她独立的早,找不到爱的感觉,个性强,现在意识到父母对她造成的影响,要解决。
可是,伴随着实际的咨询,她看到自己有杀死妈妈的心,她自己震惊了。

我们得出结论,过去是过去,而且过去还可能掺杂很多虚假的记忆,因为记忆会受到价值观、错构的影响,变得扭曲。

即使父母有错,我们先不站在伦理的角度、道德的角度评述。我们站在现象学的角度上去看,是过去能帮助我们成长,还是自己能帮助自己成长?

当然,是她发现了自己无比的恨意之后,新的成长契机开始了。

结果,不是挖掘、仇视、弥补过去,不是向外归因,而是向内找到自己可生长的资源。

一句话,你是永远当一个受害者呢?还是当一个成年人——一个有能力在不同条件下学习、成长、自我更新与健全的人呢?

说实话,上述的书,我看到的是,不成熟、不健全的心理人群阅读,只会给他们造成伤害。
这类作者充其量发现了一些现象,却没有去看人类心理勇气和力量的全貌。作为警示录当然可以,但作为专业心理治疗书,完全可谓不甚合格!
推荐你读另外一本书《家族再生:逆境中的家庭韧力与疗愈》。

心理治疗不是靠死的理论,而是逐渐的洞见、勇气、智慧、爱,所造成的自信、专业、向内稳定。

泼一头冷水给楼主,顺便也是一剂清醒的缘起。

PS.还有一个案例,我可以打个伏笔,先不写。
发表于 2014-9-11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永真 于 2014-9-11 11:03 编辑
长寿佛子 发表于 2014-9-11 10:36
别傻了,楼主贴的这些《书》,其实是一种误导。
我做了8年心理咨询师。
精分、家庭治疗、认知,都经历过。 ...

层主明白人,破坏性的恨,永远只能产生破坏性,永远不可能产生建设性和创造性的爱。
发表于 2014-9-11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
这使我想起了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他就是梵高.我认为不仅仅是艺术,才是梵高生命中最光彩的东西,在精神境界上梵高的生命更精彩.梵高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画家,而且是一个在物质的极度贫乏中言说爱的思想家.他用心灵去感受和体验生命中的一切,他用爱去爱生命中可爱的东西.爱使他的意志变得更加坚强,爱给了他一种无穷的力量,一种健康的力量. -


在物质上梵高一贫如洗,穷愁潦倒.他曾经笃信那至高无上的上帝,祈求过上帝不要让他太贫穷,也不要让他太富有,而只要一块维持生命的面包.但是,上帝依依然让他一贫如洗.他用爱和同情注视人世间的一切悲凉和美好,他用爱去接纳世间的每一个人,他热烈地爱着他所爱的每一个人,他爱一个被人遗弃的妓女,包括那位妓女的孩子.梵高就是这样一个境界,尽管他所爱的一切都远离了他,在他活着的时候,除了他弟弟提奥对他的爱以外,他几乎没有爱.他常常带着孤独和被遗弃的感觉走在大街上,口袋里一分钱也没有,饥饿和痛苦常常把他置身于濒临倒下的绝境.但他的目光依然追逐着可爱的人们,把每一个可怜的妇女都看作是他的姐妹.他发现,上帝并不爱世界上的每一个可怜的人.他反对牧师宣称的那个上帝,他认为牧师口中那念念不忘的上帝毫无疑问地从他的心中死去了.尽管上帝抛弃了他,他依然相信基督徒的信条"爱你的邻人像爱你自己一样."他说这种爱,不是夸大,而是一种真理.全知全能的上帝抛弃了梵高,他失去曾经信仰的上帝,但是,他一直就没有抛弃爱.在上帝无情地离他而去的时候,上帝爱的精神成了他自己的精神.正是他这种上帝般的爱,梵高成了上帝.梵高,这位伟大的艺术家,把物质的贫穷,把生存的遭难,升华成了一种博大的爱.

我们说没有面包,没有工作,没有物质,一个人便难以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但是,如果没有爱,即使生存,人性也会失去所有的光彩.爱是一种心灵和情感化的生命存在方式.谁在爱,谁就在活着,我认为,这是人世间一个最伟大的真理.正是这种伟大的人生信念,支撑着梵高走完那贫穷,孤独,寂寞的一生,正是他对生命和艺术的爱,才有他那在灿烂的阳光下灿烂地跳动着的向日葵.正是这种博大的爱,才成就了他充满活力的人生和艺术人生,成就了他的人性的辉煌和生命的境界.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楼主| 发表于 2014-9-11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长寿佛子 发表于 2014-9-11 10:36
别傻了,楼主贴的这些《书》,其实是一种误导。
我做了8年心理咨询师。
精分、家庭治疗、认知,都经历过。 ...

当俺接触到心理学之后,发现心理咨询师之中,佛教徒也颇有其人,而且不乏高手,只是不同的是,很多人,是先接触到心理学,然后再接触到宗教,前不久遇到李仑老师,他说,很多心理咨询师最终的归宿一个是宗教,一个是哲学,我个人觉得宗教为多,据俺观察,李仑老师也是佛教徒。

话说回来,长寿也是业内人士,挺好,业内人士很多时候观察更深刻。如长寿所说,【你是永远当一个受害者呢?还是当一个成年人——一个有能力在不同条件下学习、成长、自我更新与健全的人呢?】这其实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成长视角。

从心理学上讲,对父母的恨意、愤怒,会压抑在心底,在潜意识层面,这会导致很多人长大以后对父母不甚亲近,然后这些人会找托词,例如工作忙家庭忙这类,或者虽然亲近了,却心底还是很有抵触,自己却不明白原因。这种情况下,如何能得到成长呢?

所有成长的第一步,是觉察、觉醒到自己的问题,如果连自己问题何在都不清楚,成长就无从谈起。

《为何家会伤人》,还有《家会伤人》,这类书,其实就是提供一个反省的契机,直面我们自己不敢面对的问题,很多时候,心理问题都起源于我们被压抑到潜意识里面的东西,当他上升到意识层面,为我们所认识到,他造成的破坏就小得多,也容易找到应对办法。这本身也是一种疗愈。如长寿所说,【当然,是她发现了自己无比的恨意之后,新的成长契机开始了。】

再者,心理问题的治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很难几句话或者一本书涵盖,期待一本书之内,即提出问题的觉察和分析,又提出完善的解决方案,这也不现实。哪怕是《家族再生:逆境中的家庭韧力与疗愈》,恐怕很多人也看不懂,或者难以参照实行,但是,认识到了问题,去想解决的方法,问题就终会有解决的一天,就像播下一粒种子,总会长成参天大树,只是,不是在当下,而是成熟于未来。

我本人也接触过另一位灵性取向的心理咨询师,某大学心理学系毕业的,她当时反省到父母的负面影响,也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克服、调整,最终重新调整好了家庭关系,这也是学心理学克服家庭负面影响,最终自己和家庭都得到改善的一个活生生的事例。

所以,我不觉得长寿的意见是冷水,而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认识问题还是掩盖问题,直面问题的解决还是回避问题,这才是核心。我仍然认为,解决原生家庭的伤害,本人总结的三条路,理解对方,用逆缘为道(在解决问题中得到成长)和佛教因果观,应是基本对路的,至少可以提供一个有用的参考方向。
非常期待长寿的案例,也欢迎长寿在这里发表更多的案例和创见,佛法与心理治疗的有机结合,能够在不同层面利益不同根性的人群,这也许是三宝弟子学习心理学的意义之所在吧。
发表于 2014-9-11 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长寿佛子 于 2014-9-11 16:16 编辑
笨者之帚 发表于 2014-9-11 14:31
当俺接触到心理学之后,发现心理咨询师之中,佛教徒也颇有其人,而且不乏高手,只是不同的是,很多人,是 ...


每个案例都是独特的,提出来,仅供参考:


某南方女性,青年,大型企业重要岗位领导,学历与能力优秀,主诉:自幼母亲严厉呵斥,即使有成绩也不赞扬,导致长期精神紧张,谈男女朋友会产生恐惧感,怕对方不要自己,目前对任何工作,虽然有能力,却害怕做不完美,而尽量先拖延。

对于这个案例,我做了大量的谈话治疗,焦点放在发掘过去的原生家庭生活历史与问题的根源,但最后效果不显著。
这是我的一个失败案例。

一年过后,我在自己家的阳台上晒衣服,脑子走神突然想起这个案例,内心顿悟:
无论父母如何对待我们,他们是给予生命的人,就凭这一点,对他们就只有感恩。这才是真的出口。


一周以后,在一个课题的团体之中,其中一位,谈起TA(尊重对方隐私,在此隐藏姓名、性别,使用TA)的梦,TA以为自己原谅了妈妈,可是梦中自己苛责妈妈。

我脱口而出——只有感恩父母,才是真正的出路。

那次之后,我内心有些忐忑,觉得自己很冒昧,那也不是自己的风格。

但是又一周以后,还是这个课题的团体,遇到TA,TA说很感谢我给了一个新的视角,自己以前总是想怎么原谅父母,却没有想过感恩,当TA试着感恩的时候,发现自己真的不同了。

我没有说什么,但是我心里知道,TA终于长大了。

我想说,这些案例很特殊,可能与其他的人没有可比性,但是,有一条法则,它是永恒的:

永远,不能以怨恨,止息怨恨,
只有,无怨恨,可以,止息怨恨,
此乃,亘古不变的——法则。
——《法句经》

此经文,在红色高棉大屠杀的那些日子里,被一个冒死建寺院的柬埔寨法师,当场带着集中营的难民背诵,在不断的背诵之中,很多举起枪的红色高棉士兵,放下了枪,一起加入背诵的行列。

心的解脱,才是真的出口。

分享完。
发表于 2014-9-11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长寿佛子 发表于 2014-9-11 16:10
每个案例都是独特的,提出来,仅供参考:

感谢分享!
发表于 2014-9-11 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落花满天蔽月光,
借一杯附荐凤台上。
帝女花带泪上香,
愿丧生回谢爹娘。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发表于 2014-9-11 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永真 于 2014-9-11 23:16 编辑







金庸[射雕]书中原文:
       欧阳锋笑道:“兄弟今晨西来,在一所书院歇足,听得这腐儒在对学生讲书,
  说甚么要做忠臣孝子,兄弟听得厌烦,将这腐儒杀了。你我东邪西毒,可说是臭味相投了。”说罢纵声长笑
  。黄药师脸上色变,说道:“我平生最敬的是忠臣孝子。”俯身抓土成坑,将那人头埋下,恭恭敬敬的作了三个揖。
  欧阳锋讨了个没趣,哈哈笑道:“黄老邪徒有虚名,原来也是个为礼法所拘之人。”黄药师凛然道:“忠孝乃大节所在,并非礼法!”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楼主| 发表于 2014-9-12 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长寿佛子 发表于 2014-9-11 16:10
每个案例都是独特的,提出来,仅供参考:

老实说,这个个案,可供参考的东西不多。
对父母要感恩,这是老掉牙的说法,我们从出生开始就被这种论调熏陶,如果这种论调真的一贯好用,也不会出现如此多对父母抱怨的子女。
所以长寿提到的这个个案,其实有很多可能性,例如:
——这是在反省原生家庭问题之后,在原谅父母或者至少尝试去原谅之后的感恩,跟那种老调子的感恩,是有区别的。如果是没有这种反省或原谅的感恩,会不会弥补原生家庭的感情伤害,这个很难确定。
——这也可能是一种全面审视问题的契机,既考虑到了父母对自己的伤害,同时也有考虑到了父母的恩德,两种不同的面向都有考虑到,这样当事人心里会取得平衡,看到了好和不好的两面。
——这同样可能是一种潜意识的对父母权威性的惧怕与臣服,即从幼时开始习得的恐惧与无力感,促使当事人不敢对父母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正好借咨询师的话重新将这种愤怒压抑回到心底,表面上顺从了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主流思想,实质上可能是从众和情境压力所致,并非内心真有转变。

总之,单纯感恩即可弥补原生家庭的伤害,平息当事人的所有负面情绪,这种情况其实很难遇到,我前不久曾值遇某当事人声泪俱下表达对母亲的指责与愤怒,这人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名牌大学生,如果简单的感恩就能说服,又岂会一直压抑到现在呢?

另外,细查长寿所引经文,原文应是:

5. Na hi verena verani, sammant’idha kudacanam,
  averena ca sammanti; esa dhammo sanantano. (cf. M iii154)

5 於此世界中,從非怨止怨,唯以忍止怨;此古聖常法。

出自 巴利文 经藏 小部 《法句经》--《故事选集》 39 第五偈

转载自《法句经注:巴汉对照》

也有翻译成:

不能以怨恨,止息世间怨,唯慈能止怨,乃不易古法。

  • 在这里表达的大概是慈悲和安忍能止息怨恨,而不是无怨恨能止息怨恨, 长寿是否再查一下原始版本,看看有无错会经文?因为无怨恨能止息怨恨,这种理解似乎与原文不符。

发表于 2014-9-12 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笨者之帚 发表于 2014-9-12 00:43
老实说,这个个案,可供参考的东西不多。
对父母要感恩,这是老掉牙的说法,我们从出生开始就被这种论调 ...


5. Na hi verena verani, sammant’idha kudacanam,
  averena ca sammanti; esa dhammo sanantano. (cf. M iii154)

5 於此世界中,從非怨止怨,唯以忍止怨;此古聖常法。

不能以怨恨,止息世间怨,唯慈能止怨,乃不易古法。

----------------------------------------------------------------------------------------------


以上这两种翻译,都是不准确的。

1,vera,古译为恚;是生气、愤怒、怨恨、敌视的意思。

2,文中,averena=avera,准确翻译为“无恚”。虽然“无恚”也是一种慈、友好,但直接翻译为慈,是不精准的。为什么呢?

因为慈的对应词为metta.

慈有四种行相:

avera:无恚,不生气,不怨恨

abyapajjha:无敌意与伤害的意图(恚的进一步升级)

anigho:无痛苦(折磨、磨难、悲苦,亦即由前二者造成的伤害)

sukhi attanam pariharami:自己维持自己(业力)所得的幸福安乐。

这四种行相,祝愿离苦得乐之心,称之为metta,也就是慈。

avera仅仅是metta四种行相中之一,翻译为无恚更为准确。

3、翻译成忍,就更不对了。

忍的词语,不是avera,而是khanti。

khanti的意思,第一个是忍耐。另一个意思,是接受、认可某个观念。


所以,我们来看看英译,才是比较严谨的:

版本1

Hostilities aren't stilled
        through hostility,
        regardless.
Hostilities are stilled
through non-hostility:
        this, an unending truth.

版本2
Hatred is never appeased by hatred in this world.
By non-hatred alone is hatred appeased.
This is a law eternal.

发表于 2014-9-12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长寿佛子 于 2014-9-12 10:31 编辑

虽然感恩是一个关键词,但,

这里,请注意一个关键句——
前面说的:
心的解脱,才是出口。

心被缠绕,有认知的问题,也有行为的问题(可能是习得、社会化过程的产物)。
而心的解脱——是认知的良性改变、行为有效化的一个概括描述。

至于如何操作,仁者见仁。

当一个人陷入习得的情绪化,乃至退行的时候,治疗师怎么处理?处理方式之一是,探讨这种当下的感受(而非仅仅挖掘过去),让来访者重新建立觉知品质。
当觉知当下的感受、情绪的时候,得以有机会去中心化,而从角色中脱离,重新恢复客观中立的立场。
这算是一种脱敏。

一旦,当事人不再受“五盖”的侵扰,说明他具足一定的心理稳定性——定,
那么,这个时候,必须有正见的导引。

简单的说,可以质疑、质问他的核心观念,假如那个核心观念是束缚他心灵解脱的绊脚石。
当然,这需要分人、看彼此发展的信任与关系度,以及火候和技巧。

当促进认知改变以后,就可以进一步改变行为。
但,这需要当事人去付出努力,治疗师是不能替代对方去实践具体功课的。

我发现,有些治疗师一味的迁就来访者,换句话说,就是倾听,同理,过于保守,而失去自己内在独立的觉知、稳定,这样之后,
就会陷入彼此的内耗。

请参考。

还有,当一个人谴责某某的时候,他被他内在的画面所控制,你要慢慢理解,你要帮他摆脱内在那些画面的控制,它们往往不真也不假,只是心灵杀手而已。
发表于 2014-9-12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长寿佛子 于 2014-9-12 10:46 编辑

还有,我们会不会无形中取代来访者的父母,成为他们的内在权威阴影,导致他们无意识、被迫服从。

1)我认为大多数来访者不是傻子,如果有问题,阻抗就是一个判断指标

2)一旦这个问题发生,是治疗师与来访者探讨的素材,而不仅仅是问题

3)的确有些来访者的人格,是被动型的,那么,一旦发现这个问题,则需要避免给予过分的指导

4)这是一个不断平衡的过程,没有任何人,没有任何理论,能在开始治疗前,绝对预料任何,所以,保持一颗“无知”的心,最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6 16:28 , Processed in 0.035408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