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明雀扎吉 于 2012-1-2 07:29 编辑
Lz转的文章一直在混淆一个概念,那就是 生活上节省是不是代表他这个人乐善好施?乐善好施的人是否就一定要非常节省?
1.生活上节省的人,就一定乐善好施吗?
这个毫无疑问,答案是否定的。佛经故事里多次出现某些富翁,长者,因为吝啬,生活非常节省,但是不肯布施,从而导致招引恶报的故事。
随便选取一个
悭者喜舍
佛陀的大弟子当中,被人赞誉为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他本兄弟二人。家里的弟弟,积蓄了万贯家财,富可敌国,可是他很悭吝,一点不肯布施,每日只望积蓄能一天多一天。金银堆积满仓,他还是不能满足。目犍连尊者知道了这种情形以后,特地跑到弟弟的家里,设法度化他。弟弟不知就里,看到哥哥回来,非常高兴。但尊者一见到弟弟,就开门见山的说道:
“弟弟!你现在有这么多的财产,对于衣食,你又很不讲究,那何必拼命的还想赚钱,这是做什么呢?”尊者停了一下,又继续的说:“你该知道,一个人钱越多,名气就越盛;名气越盛,危险性也就越大。” 因此可见吝啬本身是一种执着和罪业,生活上节省的人,不代表就乐善好施。在不懂得布施的那些吝啬之人处,与其说是节省,不如说是抠门,小气。或者,时髦的洋文,叫 葛朗台。
2,乐善好施的人是否就一定要非常节省?
当然,作为乐善好施的人,他们若从自己生活里省下一分钱,那么他们多半就会把这一分钱布施出去。但是是不是乐善好施的人就必须每天萝卜青菜,否则就损福或者遭天谴呢?
我又从佛经故事里摘取一个,
法施太子
太子在边境紧衣缩食,日夜辛苦,把城市治理得井井有条,使老少皆安、长幼有序。远近居民听到太子的善政,纷纷到这儿来定居。(没错,太子平时节省自己的开支帮助百姓)
太子来了只不过一年这儿的居民便增加了一万多户,使这座本来人烟稀少的边境城市,变成繁荣昌盛的大城市。
消息传到首都,国王及后妃都很高兴,觉得太子真有治国之才,百年之后,可以放心地把国家交给他。
但宠妃心中却十分怨恨、害怕她想:“如果不趁国王健在时除掉太子等到太子继位那就对我太不利了!可是现在国王很喜欢太子即使再进谗言也没什么用,怎么办呢?”
她秘密地把丞相召来,两人商量了半天,想出一条毒计。
他们趁国王外出不在王宫时用蜡假造国王的印信再派人到边境假传国王的圣旨说:你有欺君之罪朕不忍心当面杀你。圣旨到达之日,马上剜下你的两个眼珠,交付来使带回。
圣旨传到太子那里,太子手下的官员们谁也不相信国王竟会下这道圣旨,处罚完全无辜的太子。大家都说:“这个使臣一定不是大王派出来的。”
太子却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为了爱惜自己的身体,而违逆父亲的意思,这是最大的不孝。我的主意已定,你们不必多说。”
于是太子大摆宴席与官员们欢饮了三天。
在这三天中还在城里大量布施,救济那些贫穷孤寡的人。三天之后,太子让手下的官员武士,动手把自己的眼珠剜下来。
可见,花钱在饮食上和布施穷人,其实并不矛盾,您不会认为,太子所谓的大摆宴席,就是和臣民吃一大桌子馒头,素面就点粗盐吧?或者说,您是否觉得法施太子是活得够了所以花钱摆宴席求速死?
如果您是以上两种想法,我只能说我们解读世界的方法本质上就非常不同了。
综上所述,生活上节省不代表他这个人乐善好施,乐善好施的人也不一定必须要节省。
吃胡萝卜的不都是兔子,兔子也不一定都吃胡萝卜。是不是?
3,从惜福的角度来说,难道 福,真的可以折成寿?
这个说法真的是相当……奇妙。
如果您所说的是真的。那么十全老人,生活相当奢侈奢靡的乾隆皇帝,活了88岁,就算他一天吃的东西换成馒头可以抵300个馒头吧。假使他能减少成1天只吃30个馒头的话,不得了。您算一算,他起码能活880岁?
好,就算省10分之一的馒头但是只能延寿一倍,那么他都能活176岁了。
您觉得这靠谱吗???????
4。您列举的文章逻辑非常混乱,前后矛盾之处非常的多,实话实说,并不是很有说服力。
比如说,文章里的这段
有一个故事,流传很广。有一位美国老太太一生中都以贷款提前消费,临死前刚好把贷款还清 (并没有提老太贷款是干什么,也许是做慈善呢?做布施呢?这里只提到贷款,其他什么也没说)。而一位中国老太太,天天省吃俭用,存钱准备以后享用 (这里说中国老太存钱是为了日后享用),存到足够钱的时候,她就得病去世了。这两位老太太在天堂见面后,彼此交换心得。中国老太太说:“还是你聪明,哪象我,只是苦了自己。”
许多不明因果的人都认为这个故事很有道理,觉得应当提前消费才对得起自己。其实这是一个具有欺诳性的故事,体现的完全是断见思想,误导了许多人。
以因果衡量,这个故事应该这样改版:有位美国老太太贷款消费,在挥霍的同时,却很少积累福报 (完全是瞎编的,前面故事根本没提过这两位老太拿钱就是干什么,只是说一个贷款,一个存款),于是她在法界银行的赤字越来越大,由于福报提前透支,她无法偿还债务,在贫病交加、饥寒交迫中死去 (非常想当然,极具诓骗性的推论,凭空提出美国老太太肯定是自己贪图享乐,还由这个武断的推论得出个想当然的结果)。
中国老太太生活节俭,平常节省的钱都用来积福 (前面说中国老太是为了享受,现在就变成积福了。原本故事里的是存款,退一万步也只是可以用来积累福德的因,但是这里却变成了已经钱已经都布施了的果,请问这不是混淆因果,不是逻辑混乱,结果矛盾么?),结果福报越来越深,由于善业深厚,最后走的时候天乐鸣空,升到天堂 (看完这段我一度以为,这个故事是说,存钱让你进天堂,要进天堂选XX银行,我不明白啊。怎么一个人在银行存了钱,她的善业就深厚了,走的时候就升天了?)
以后两位老太太见面了,一个是衣食自在、光明赫奕的天子,而一个沦为腹部大如泰山、咽喉细如针孔的饿鬼 (吐槽无力,前面说了两位老太太是在天堂见面了,现在这里又改成一个饿鬼,一个天子了。这文章是被次贷危机搞得头疼的美国银行写的吧喂!)。美国老太太说:“当初,我只知道尽快享乐,没想到还有三世因果,事实上,因果上的利息大大超过美国银行的利息,贪求现世的享乐,真正害了我。现在我要在恶趣中遭受亿万年的痛苦,即使最终脱离,也还要做牛马来偿还,还是你这条路走得对 。”
---------------------------------------------------分割线----------------------------------------------------
原本的故事呢,是说消费观念不同,对两个老太不同的影响。一个是花钱(没说怎么花)一个是存,如果只是说花钱和存钱,那当然存钱的傻。人世是无常的,如水泡一样短暂,钱是带不走的,只懂得以为世事恒长存款的老太,苦了自己,确实很有道理。
那至于说如果故事里,两位老太都花钱了,但是一位老太不积累福报,另一位老太都花在布施行善上了,那么还说得通。问题是,这样的话,这故事就和原本的故事毫无瓜葛了喂!
这种情况好像,我邻居说,王小二真是个好人啊,我说王小二是个坏蛋,但是其实我邻居说的是广州的王小二,我说的是津巴布韦的王小二,根本不是一个人。
我明明知道这是不同的人,可是我还在痛心疾首的力证我邻居弄错了,要证明因为我说的津巴布韦版王小二不咋地,所以我的邻居就被广州的王小二诓骗了啊!!!这样的我,不是逻辑错乱是什么?同理,把两个同名而已但是性质完全不同的老太故事混为一潭,还谈得津津有味,这不算欺诓性的话,我就真的不知道什么叫有欺诓性了。
吐槽就吐到这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