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帖由 上善如水 于 2011-4-4 23:57 发表
这点无法认同。
大概没有人认为,也没有人说过,“学”是指“跟着上师听一遍...会读会背”。
学经论,也不是“成就”和“没成就”两种。
如果能学,能修一点,就减少一分无明、烦恼。并不能说,这辈子你学 ...
那请问上善若水,你觉得学的程度是什么。请直接给我们个具体的标准。。。所有相关的法修习了???但不需要成就,是吗???
如果把“学”定义在听几遍(或是一遍)不需要真正的理解,也不需要修其中的法。那么任何人都可以去学五大论。就是花点时间听吧看吧。是否听懂看懂(贯通)不再考虑范围内。———这种标准,我也可以现世学五大论。。。很简单嘛。。。
俗人、扎西、了了、北方等,是否是这个意思???
那么扎西最后那句“请问你不依据广大经论,不广闻多思,怎么修?修什么?能修得了吗?因为闻思是修的唯一基础。”我该怎么理解呢???我举得那些例子,都没有学广大经论,但人家成就了。。。别把这些成就者都归集到“佛菩萨的化现再来人”,这个做法很偷懒。。。尤其是鹦鹉,就是听人家念佛,它也念佛。。。俗人的这句话从何而来不清楚,原帖上没有该话意思的延伸“哪怕那只鹦鹉,他也不会天生自己念 还需要跟着一群修净土的人 一起熏习 然后才有机会念佛 那群学净土人 也要跟随师父 学习为何要念佛 怎么念佛 等等 而这些一样来自经论。”
净土宗的师父开释其实很简单(也有复杂开释的):1、娑婆世界苦吧?你的家庭苦吧?2、真苦啊?好好念佛吧。念佛就不苦了。3、极乐世界比娑婆世界快乐的多,怎么快乐呢。没有众苦。观世音菩萨在那里。4、你要发愿去那里。5、一直念佛保持去极乐的信念。————基本这样就可以了。
这些话比五大论的内容可少多了。。。
北方所说的“我是不是也可以把你的「念佛」設定為像放錄音帶,然後再問你,這樣念佛上得了極樂世界嗎?”你这是怀疑佛法,自己去查《佛说无量寿经》《佛说阿弥陀经》。
那麼我也問問:你念佛念到什麼程度,可到有把握來生往生淨土的程度?學經論一項一項道理了解,還比你念佛三年佛在天邊來得紮實。(我是不是高估了?你唸佛唸了多久?一天唸幾遍?)————谢谢你的提醒,我有把握今生往生极乐世界。只是你学了五大论后,有无信念今生去兜率天拜见宗大师呢?或是其他的净土呢。。。别今天信誓旦旦的说学五大论,三年后,连五大论的书都找不到了。。。更别说修法了。。。
“譬如您以能不能把全部财产给您作为了了有没有修、有没有成就布施度的标准,这是错误的。”是“了了”自己说“最适宜简捷的方式解脱轮回、修菩提心, 以至成佛, 唯有道次第!”
菩提心的分类我也转载了。。。这是定义:
菩提心的本体就是利益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如来正等觉果位的希求心,《现观庄严论》中所说:“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求无上菩提之心。又称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或略称道心、道意、觉意。此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是净法长养之良田,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则得速成无上菩提。盖此菩提心乃大乘菩萨最初必发起之大心;生起此心称为发菩提心,略称发心、发意;最初之发心,则称初发心、新发意,为菩提之根本。《大智度论》卷四十一云(大正25·362c)︰‘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大智度论》卷四十一云(大正25·362c)︰‘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此菩提心之内容,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之四弘誓愿,前一为利他之愿心,后三为自利之愿心。
——————利益一切众生,请问怎么利益众生啊?嘴上说说,心里想想。不需要实际行动吗???
智作慧說:「從初學地開始,一直到佛地為止,都以教授來清淨菩提心的行持。」
布施的定义:
六度以布施为首,布施有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舍财而施名为财施,历代三藏法师说法,令人悟道,称为法施,观音菩萨现神力救众生苦,是无畏施。
如何布施:
布施时若有受施的人相,便会有拣择,有分别心,则心量小,心小福亦小。若布施有所住,有所执着,不管是住于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境之任何一种,都是有所住而行布施。这种有所住之布施,只有福德没有功德;只有布施而无布施波罗密,不能到彼岸,不能解脱。有智之人有五种布施:一、至心施。即以至诚心行布施,是故舍掉了傲慢。二、自手施。也就是亲自布施,不假他人之手;若假让他人之手,所得福报也要经过他人才能所得,所以要自手施。三、信心施。相信布施之果报不失,有布施之因,必得其果,如此信心行布施。四、时节施。依时节因缘之需要而行布施,就是时节施。譬如要以对方之所需要而行施,当对方得了重病,所需要的是治病,所以要助他就医,解除他的痛苦,就是时节施。五、如法求物施。这是指布施之物要如法而求,不可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财物来布施。
人家“了了”修菩提心,就请他布施点,咋错了呢???众生无量誓愿度。。。我穷苦需要钱财,这个是正当要求啊。。。难道我不是众生之一吗???
我们翻开佛陀的传记,释迦本师因地 行菩萨道时,为了众生,为了究竟的觉悟,可以舍弃自己曾经爱执的一切。从一衣一食到象马 车乘、国城妻子,甚至最宝贵的生命,只要众生需要,只要能对众生有益,菩萨都毫不吝惜地施舍,之后也绝不反悔,可以说菩萨把内而身心、外而世界等一切都献给了众生,而又不著我相、众生相。
与此布施度相同,其他的五度,菩萨都一一实践圆满。在持戒方面,菩萨的身口意都安住在清净的戒律中,乃至极细微处都严持不犯。
在行道的过程中,无论经历多少屈辱、多少诽谤、谩骂和打击,身心上承受多大的苦受、遭遇多少磨难,如是种种难行而行、难忍而忍,菩萨都能以智悲双运而安忍不动,圆满了忍辱度的修行。
没有天生的释迦、自然的弥勒,菩提大愿必须以真实的行持来坚固、圆满。《三摩地王经说》:“故以正行而为坚实,何以故,童子若以正行而为坚实,无上正等菩提非难得故。”为何以六度安立为菩萨学处呢?在自利方面,唯有对身财受用等放下贪执,才能很好地护戒、持戒;具足清净的戒律才能善防恶行,对于怨害方能堪忍;有堪忍力方能在各种逆缘、困难下保持精进不退;以精进力方能制心散乱,使心堪能缘境不散,而成就静虑;能入静虑才能如量地证到实相。
而反过来,有了般若智慧,才能真实有效行持前五度。其实,六度都相互支持,每一度都会影响到其他五度的修习。
在利生方面,首应以布施来满足众生的需要,解除他们的匮乏。其次要对众生不作损恼,此即持戒度。在度生的过程中,要能耐一切怨害、忍受一切苦。如是方能放下身心而得自在。又于利他,应发起精进心,永无疲厌,如是方能担起如海菩萨事业的重担。又应依静虑发起神通力,才能摄持众生之意,令其生信。如成法器,则应依智慧力善说法义,断其疑惑,令得解脱。
————益西彭措堪布:菩提心的修法第九讲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5208.htm)
《入行论》中说:“如人尽了知,欲行正行别,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别。愿心于生死,虽生广大果,犹不如行心,相续增福德。何时为度尽,无边众有情,立志不退转,受持此行心,即自彼时起,纵眠或放逸,福德相续生,量多等虚空。”意思是说,就像人们都知道“发愿要出发”和“已经走在道上”的联系与区别一样,“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两者的联系与区别与此相同。发起愿菩提心虽然可以在生死中获得广大的善果,但是远远不如受持行菩提心的功德大。什么时候为了度化无边无尽的众生出离生死苦海,并发愿不退转,受持这个行菩提心,从那时起,这个人即便处在睡眠与放逸的状态,相续中也会持续不断地生起如虚空一样广大的福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