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静风

上师是佛的总结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9 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永嘉仁波切和香根活佛的开示

道次第里说需要视师如佛。但现实中很多师父都有缺点,应如何对待?

回答:曾给我们灌顶、传法、传戒的师父,他们是佛菩萨的化身也好,是有缺点的普通人也好,我们均应视他们为佛陀一样同等地尊敬他们。他们或许有缺点,或许没有学问,或许修行不高,那是他们自己的事。对弟子而言,则要对他们给予同等的尊重,因他们有恩于我们。比如一些孩子的父母有钱亦有学问,其他孩子的父母没钱也没学问,但对 这些孩子们来说,他们同样是父母,对孩子们均同等重要。

大多数做师父的人, 和我们一样, 也都是轮回中的众生,也有生老病死,也有缺点,但这些是他们自己的事。我们做弟子的不应分辨执着,应该尊敬他们,感念他们的恩德,因为成佛的道路是他们教导我们的, 我们尊敬他们有助于我们自己的修行。古时候有成就的师父很多,但现今真正的修行人很少了,很多师父自身也会有问题。另外因我们的业障深重,所以佛菩萨化现为有缺点的师父来救度我们,这种情况也有可能。回想我们以前很无知时,是师父 们教会我们很多佛法,即使他们并非非常有学问,但对我们的恩德却是非常大的。

         ---永嘉仁波切


上师收皈依容易,弟子皈依后行持难。了解这一点后,大家就明白为什么皈依应慎重,而不可草率行事了。弟子从皈依上师、三宝那一天起,他就正式地与上师建立了师徒关系,他就得尽力履行修行的一切要求。《奉事上师五十法》中从五十个大方面阐述了一个弟子应该怎样恭敬、承事和服从上师的一切安排。弟子在一切时、一切处都应以挚诚心,以身、口、意三业尽力承事供养上师。这时,弟子再也不能观察上师的过失,产生任何怀疑。上师即是佛,观上师过失者,跟诽谤十方诸佛一样。因而很多上师法中说,即使你的上师杀了生,你也只能想到上师在以方便善巧度化众生。噶举派中祖师那若巴得空行母授记说:你的上师在东方,应该去寻求。那若巴到印度时看见一个乞丐住在破庙中,正用火把活鱼烧熟了吃,那若巴没有生疑心,他想这位大师正在消去这条鱼过去的罪业,让鱼快速地解脱。

                       ---香根活佛《甘露明珠》
发表于 2009-6-9 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因我们的业障深重,所以佛菩萨化现为有缺点的师父来救度我们,这种情况也有可能。回想我们以前很无知时,是师父 们教会我们很多佛法,即使他们并非非常有学问,但对我们的恩德却是非常大的。 ”   :victory: :victory: :victory:


        《奉事上师五十法》中从五十个大方面阐述了一个弟子应该怎样恭敬、承事和服从上师(佛法僧三宝)的一切安排。
         弟子在一切时、一切处都应以挚诚心,以身、口、意三业尽力承事供养上师(佛法僧三宝)。这时,弟子再也不能观察上师的过失,产生任何怀疑。上师(佛法僧三宝)即是佛,观上师(佛法僧三宝)过失者,跟诽谤十方诸佛一样。
发表于 2009-6-9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师兄加了几个字

最好和原文一字不差。
发表于 2009-6-9 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愿生西方净土中 于 2009-6-9 13:18 发表
最好和原文一字不差。



拙见
原文内涵没有明确说明啊,加上 佛法僧三宝 就   :victory: :victory: :victory:
发表于 2009-6-9 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48zhangguoqing说:
唉,学习佛法重要是为了灭除烦恼等虚妄分别,上师通过身口意的加持使弟子的三业合于法道,这是密法师徒相应的深妙缘起,我们的烦恼分别已经使自己的心够劳,还要弄出个本体是佛显现非佛的哲学意味来,不管我们用多少创意来圆满话题,都属戏论!


回应:
您的观点无法苟同。
辩论的目的就是要减少无明烦恼等,而不是为了好玩。如法的辩论,本身就是为了灭除烦恼等虚妄分别,就是学习佛法。
什么是您说的‘合于法道’,什么不是,正是佛教徒要抉择的。
三大寺的过万和尚也不是因为电视没有好节目无聊所以辩论,他们就是要透过思考、辩论来抉择(前者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的辩论,相当于左右互搏),而不是因为无聊所以要弄出个哲学意味来或者搞创意或者搞戏论。
在法义上,佛教从来没有说我们的烦恼分别已经使自己的心够劳不必思考不必抉择。不论是佛经或者广论,都不是只告诉我们应该如何,而很多篇幅是在告诉我们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那样不成立等等。哪怕是您说的‘深妙’的‘密法’,也仍然需要抉择是非。《密道次第广论》里面,很大部分就是抉择(这样说,是为了显得我学问丰富,实际上我也没读过啦!)。
佛教固然有一定‘信’的元素在里面,米拉日巴在被马尔巴命令去建大楼的时候的确也没多问,可是,毕竟佛教还是很看重‘理’的部分的;《不要问,只要信》不是佛教的信条,是基督教的。
也许,兄觉得睡觉是最好的修行,因为那减少了‘烦恼等虚妄分别’?!我小区有个痴呆病老阿姨,我看她就好像没有很多烦恼等虚妄分别,甚至可以说似乎根本没有什么分别,就别说黑云白云都是混蛋云了,她连黑云白云都无分别,可能她也快成佛了吧?!
发表于 2009-6-9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上善如水 于 2009-6-9 13:23 发表
48zhangguoqing说:
唉,学习佛法重要是为了灭除烦恼等虚妄分别,上师通过身口意的加持使弟子的三业合于法道,这是密法师徒相应的深妙缘起,我们的烦恼分别已经使自己的心够劳,还要弄出个本体是佛显现非佛的哲学意 ...



引证 说明一下:

          格西担心大家把分别心归为不好的那一面,这样会有危险。事实上,分别心有二种,一个是错乱的分别心,一个是不错乱的分别心。我们修行上去要靠不错乱的分别心,比如现在闻、思、修,闻思所决定义,这些都是分别心,不管听到的慈、悲、佛的功德、道次第、皈依、无常、暇满等,全都是分别心。如果说要离分别,那这些都不要了,像支那堪布一样,黑狗、白狗都不要了,那我们凡夫就都上不去了。格西怕大家不了解,把分别与错乱夹在一起,以为分别都不好,都不要了,这样就错了。

           补特伽罗所化机分二种根器:钝根、利根。
           所谓利根是指凡事要去审察、怀疑,于不疑处有疑,就是利根。所谓钝根是指从来不去怀疑、思惟,这就是钝根。
           我们都希望自己是利根,那就要养成去怀疑。所以今天上的怀疑是很重要的,刚讲的从等分疑、合理疑、伺察意、比量到现量,所有的瑜伽师的修行过程都是如此。
           钝根的人都是用跳的,一下就跳到伺察意,问三宝好不好?很好,什么理由?不知道,从来也不怀疑。如果一直都是这样的话,永远不会从比量到现量,如果养成这种习惯,就永远无法到现量;而修行的目地是要到达现量。
           所以jw尊者就再三的讲,上师所讲的我们必须一再地去审视,以怀疑的心来看他所讲的,必定怀疑;如果他讲的如理去思惟,因为他讲的是随顺真理的,而你也如理作意、思惟,就会从等分的怀疑到合理的怀疑。因为我们是随顺真理的去思惟上师讲的话,上师讲的如果是随顺真理的话,就很容易能吻合,真的是如此,就能进入合理的犹豫,再不断的思惟,横看竖看你的伺察意就会生起。因为伺察意是必经的过程,我们的理由由浅入深,再慢慢深广时,那你不退转的决定识——比量就会生起;一旦有比量,思所决定义再去修,修所成慧才能产生,整个过程就是如此。今天如果用跳的话,就会变成迷信,一个迷信的人是不可能把佛法修得很好的。

           如我们平常讲“差不多先生”,什么都不是很精准,不是很确定,这对于我们学佛是个障碍。为什么?因为佛法是很深很广的,不是一句话就可以趣入、了解的,如果你的习气变成这种显而不定的话,那这么深广的佛法就不可能进入。只是大概了解,这种心不会让你很确定,所以这个习气不要养成。
           那要养成什么习气?要养成与这个相反的,很确定、很精准的习气。
           没错,很深很广的佛法,我一定一开始不是很了解,甚至会了解错误,这是一定的,一定会走错!可是因为你的习气跟这个相反,我要就事论事,追究到底,如果我错,错在哪里?对,对在哪里?这些都很确定、很清楚。我们在善知识那里不断地吸取佛法,善知识讲的那么深奥的佛法,都是包括基、道、果:基,基础;道是怎么走;果当然就是成佛、解脱。这整条道路是很深广的,一开始不了解,或是误解,可是因为你已经养成一个就事论事,很斤斤计较,很清楚的习气,而透过基、道、果整个法的讲解,不断地吸取,一年二年三年,这时候你就真的会很清楚,过去错,错也很清楚;对,对也很清楚。这样的好习气一旦养成的话,修学佛法就会越来越深入,然后只会愈来愈趋入,而不会浑浑噩噩,懵懵懂懂,结果学了多年还是不懂。

            说凡夫都是以分别心来看到,包括我们学的这些科学科技的知识,全部都是分别心。可是分别心大多数都会掉入有分别的颠倒识,有分别的颠倒识刚刚讲范围很大,从我执开始,三毒,这一切都是有分别的颠倒识,所以我们所做一切的业都跟这个有关。可是分别心好不好?分别心不见得不好,为什么?因为比量也是从分别心来的,讲到量这个字就是真实不欺诳,譬如说我们读的那些教法、佛法、经论,就是透过我们的思惟观察去推理,有业果、有前后世、有解脱,这些都是比量来的。

            所以,分别心有两个部份,一个是颠倒识的分别心,另外一个是比量的。
我们要看的是──分别心中有分别的颠倒识的错误,它的过患,透过这样的观察,然后慢慢把我们的比量给成办。比量既然是量的话,我们就要成办,就是等于我们会成办定解,广论常讲定解,而比量还要再进一步变成现量,现量就证到见道位了,证圣道了。我们现在还没办法办到,因为我们没有止观,但是我们可以开始练习,透过我们的分别心,先把错误的、有分别颠倒识,慢慢地一一地剔除掉,然后证成比量。有此比量后,再透过止观修,将来就会达成现量。之后,再慢慢将现量扩大,现前识如果到一百分就成佛了。


转引自  虚空白云 日志   http://love.mybudala.com/space.p ... do=blog&id=2783
发表于 2009-6-9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bigg 于 2009-6-9 13:01 发表
《佛陀的伟大不伟大是我说了算》、《狮子厉害是基于虫的肯定》
这两个东东哪里可以找到?想学习一下。谢上善老大



两篇是同一系列,记忆中立宗的是根敦群培,对手可能是喜饶嘉措大师吧?!
标题是我起的,不是原名,原名不记得了,但内容基本上就是我说的标题,没有夸张,不是玩笑。
应该很容易找到。

发表于 2009-6-9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一下,记忆中,好像应该是这样说的:

小乘阶段师徒关系-必须视师父为长老
大乘的显乘阶段师徒关系-必须视师父为佛(还是‘如佛’?!)
密乘阶段师徒关系-师就是佛

大意如此。谁知道精确文字的请补充。
前面很多人说密法层次是‘必须视师父为佛’,这好像不精确,密的阶段应该是‘师就是佛’才对。
但具体文字是如何说的,我不很记得了。


当然,广论里面的小乘部分,是以假设行者是共下士、共中士的前提而教授的,而不是正下士、正中士,所以一开始就教授大乘的师徒关系标准,譬如要求视师父为佛、师就是佛等,而师资要求也以大乘十德为标准。然而这些大家好像都知道,不必多说。
发表于 2009-6-9 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9-6-9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上善如水 于 2009-6-9 13:30 发表



两篇是同一系列,记忆中立宗的是根敦群培,对手可能是喜饶嘉措大师吧?!
标题是我起的,不是原名,原名不记得了,但内容基本上就是我说的标题,没有夸张,不是玩笑。
应该很容易找到。

发表于 2009-6-9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雪歌仁波切!
学的次第和修的次第!
我们很多时候都是拿修的次第来学。
发表于 2009-6-9 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9-6-9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加持触动内心』:
大家常会遇上一个老问题,就是我们的所谓宗教知识,往往只会留在脑中而不是留在心中。我们常以学会多少世间的宗教知识而自豪,但即使我们能通晓它们的哲学词汇或禅定修法,可是在根本上仍然是粗恶恼乱,我们西藏人常说:「酥油能令皮革变得柔软,但储存酥油的皮囊却是坚硬得难以屈曲。」尽管心灵之学确实是为了软化我们的实执偏见,把我们的烦恼降伏,但在坚持这一点的同时,仍可能包含了许多宗教上的知识;一些不能触动心灵,对自心全无影响的枯燥宗教知识。

我们心中所缺乏的是适当的加持,我们必须凭著某种诚意,某种实在的活泼经验,及某种自己身内身外的有力心灵事实来令自己信服。否则,我们的慧眼依旧会紧闭,不管我们如何博学多闻,亦无能得见这种甚深实相。

正如我们过去讨论的,能提供这种必需的加持,令我们的心识与殊妙的真实体验取得联系的人便是上师,我们可从上师的举止威仪之中看见修习悲智的义利。由思念上师生平对他人所作的无私奉献,及上师所具有的各种殊胜功德,然后再把所有传承祖师收摄于自己心中,这样,我们便能把这些觉悟功德坚固根植于内心。于历代传承上师与弟子们的经验可以得知,反复不断修习这种观想并与舍弃实我见之法合修,不但心灵是具有深入的影响,还能够把枯燥的知识转化为有生命的智慧体验。

在事修虔信上师之法时,我们必须有耐性,要循序渐进。私意认为,绝不要基于某种不合时宜的责任感而勉强自己去做一些认为不当的事情,尤其是观上师与本尊无别的修法。老实说,在我们心中起一定的本尊功德证量之前,是没法把他们视为同一体性的,所以不要勉强为之。若我们让这些甚深的密续法门腐化堕落,变成一种我们感到有点不得不从的惯例,这便会是一种很大的耻辱。许多经常做礼拜的人有参与宗教服务的习惯,只是由于他们认为这是社会希望他们去做的事情。要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应按其进度来发展自己的修持,最后,当我们对自心本性、上师功德及观修光明本尊的正面作用愈加熟悉时,便愈能够彻底体会这些上师瑜伽修法的奥妙。
节选自《密义显说》
发表于 2009-6-9 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故凡是自之尊重,任其过失若大若小,应当思惟寻求师过所有过患,多起断心而灭除之。设由放逸烦恼盛等之势力故,发起寻觅过失之时,亦应励力悔除防护;若如是行,力渐微劣。复应于其具诸净戒,或具多闻或信等德,令心执取,思惟功德。如是修习,设见若有少许过失,由心执取功德品故,亦不能为信心障难。譬如自于所不乐品,虽见具有众多功德,然由见过心势猛故,而能映蔽见德之心。又如于自虽见众过,若见自身一种功德,心势猛利,此亦能蔽见过之心。
复次,如《大依怙》持中观见,《金洲大师》持唯识宗,实相分见,由见门中,虽有胜劣,然大乘道总体次第及菩提心,是由依彼始得发起,故执金洲为诸尊重中无能匹者。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二

下至唯从闻一偈颂,虽犯戒等,亦应就其功德思惟,莫观过失,悉无差别。宝云经云

**********************************
红字的两段 其实很明白说明 师父可以有过失 不是佛   这跟我们要视师如佛并不矛盾

按正信说法 岂不是宗大师也不纯黄
发表于 2009-6-9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别老欺负正信嘛!他不也在参与调整修正嘛!大家都在不断修正中。最后大概就能达到如法的理解或者起码知道什么肯定不合理。信仰和道理的真正建立,是需要调整、挑战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7 11:38 , Processed in 0.035058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