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东方明珠

当代汉传流通的《药师经》《法华经》都不是原译者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16 17: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释禅升 于 2016-7-16 17:21 编辑
云梵 发表于 2016-7-16 15:25
在戒律中有问遮,这一道手续。就是问各种你出家前遗留的问题,有没有解决好,如果没解决好,是不给你受比丘 ...


您说的有道理,但是毕竟百年一个虚云,他老人家可不是我们拿来做比喻的对象,人人都这么出家人人都是虚云老的成就那也好说。我想说的是某大德这种大庭广众下宣扬解除出家障碍的方式以及帮助想出家者不被家人找到手段,以及以菩提心摄持背着家人拿家人钱放生做善事不算犯盗戒,这些内容公开宣讲是不是很周全或者是不是违背教义。并没有涉及哪位是这样子出家的。本焕老,虚云老都拿到这用上了,真的没必要,要不是看到东方师兄拿着本老当话头我还不想说话呢。
发表于 2016-7-16 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释禅升 发表于 2016-7-16 17:08
您说的有道理,但是毕竟百年一个虚云,他老人家可不是我们拿来做比喻的对象,人人都这么出家人人都是虚 ...

是的,某些出家人啊,自己说出这些事情来,要不咱也不知道。楼上堂主说的对,这是出家人戒律的内容吧,不应该在对居士讲法的时候这样讲出来。而且讲的实在是不太对。

像,背着家人拿家人钱去放生做善事,是不是犯盗戒,我根本不考虑。因为,我们凭啥背着拿家人的钱?你可以拿你自己的那部分钱。但这里说的意思,明明是不属于自己的钱。家人就没有财产归属吗?就是因为家人,不会告你,不会报警,你就利用这个亲人的爱,就侵犯他们的权利,违背他们的意志。有没有想过,这样干,你是去干善事了,但是会引起你家人对佛法的什么观感?会不会反感?以后可能绝对不会去信佛教了,是不是断人慧命?……

好多事情啊,真是不用脑子啊。说他不对,也不太敢,也就是格鲁论坛吧。在别的地方,就要被口水淹死,不但淹死,直接冲到地狱里去了,也是醉了。
发表于 2016-7-16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释禅升 发表于 2016-7-16 17:08
您说的有道理,但是毕竟百年一个虚云,他老人家可不是我们拿来做比喻的对象,人人都这么出家人人都是虚 ...

关于你提出的问题。看你的注册名,应该是为出家人。这是戒律的基本问题,自己应该明了的。关于菩提心摄持,拿家里钱做善事。首先要看他拿的钱是否是他所属,如果是他所属,物主是本人,不成盗。家人因反对信佛而剥夺信佛成员自由支配自己所属钱财,是没道理的。若是盗取不属于自己的钱,另当他论。而出家父母听否的问题,藏匿不给父母知,这是汉地的常规做法,汉传四分律中,父母不听出家,远去即可(我记得是如此)。这是有律藏支持的。而藏地之律,父母不听,是不许给剃度出家的。而7、8日,也是佛说的,近处7、8日内不得剃度,远处不足此日亦可。藏地很多地方都有摄受汉人,唯五明最多,之所以多,是他更多的迎合了汉人的喜好,很大程度的汉化,仅出家的问题,这也是汉化的结果。
发表于 2016-7-17 04:23 | 显示全部楼层
秃鹫 发表于 2016-7-16 20:09
关于你提出的问题。看你的注册名,应该是为出家人。这是戒律的基本问题,自己应该明了的。关于菩提心摄持 ...

本来听说出家人的戒律,是不给居士看的,包括知道?转述?
既然都在公开说了,那请问这些说法的原文为何?汉传是四分律,藏传是五分吧。哪里写着这些?
发表于 2016-7-17 06: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释禅升 于 2016-7-17 07:33 编辑
秃鹫 发表于 2016-7-16 20:09
关于你提出的问题。看你的注册名,应该是为出家人。这是戒律的基本问题,自己应该明了的。关于菩提心摄持 ...


很不好意思,首先我是在家人,当时喜欢释字,就是喜欢这个字而已就用了这个字,没有特殊含义。
我写的问题都是某人在《入行论》讲解里说的,您要替他背书请看看他讲的入行论看了您在来。关于怎么拿钱放生做善事,怎么样的方式帮助人出家躲避父母寻找,您看完再来。
还是那句话不涉及比丘众戒律,公开场合的这种宣扬方式是否周全。您也不要添加很多内容什么迎合汉人喜好,汉化的结果,还有什么家人因反对信佛什么什么的,越扯越远了。您了不能这么黑汉人,他发表的言论您了归咎汉人身上。更不要把某学会的言论和五明喇荣划等号。
”以菩提心来摄持,即使偷盗家人钱财来放生做等等善事,也不算过失”这话您能理解为这是自己的钱吗?
发表于 2016-7-17 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发表于 2016-7-26 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云梵 发表于 2016-7-17 04:23
本来听说出家人的戒律,是不给居士看的,包括知道?转述?
既然都在公开说了,那请问这些说法的原文为何 ...

关于问遮,父母听否,的确都是佛制。一般在杂事中。缘起很多,有些是父母管教甚严,逃离出家,父母赶到寺院,已剃度。白衣讥嫌,所以佛制要等7、8日。有外地人来,佛制可以不等,外地到寺,离家已久。而父母听否,源于罗怙罗出家,佛本来是要做王的,佛出家。释族准备立难陀,难陀也出家了。重任就落在罗怙罗身上,罗怙罗也出家了。释族要求佛度弟子,要经父母同意。而虚云大师出家,父母不听,这是有依据的。不是祖师就可以特别,就可以双重标准。虚云祖师出家时也不是祖师嘛。说祖师可以不守佛制,这是对祖师的亵渎。在汉地,是南山律,南山律是以四分为主,博采诸律。单纯四分中,父母不听,不得出家。而南山律中,《行事钞》父母听否,“善见律云,他方余国不需问”。远离本地,父母找不到的地方出家,不必问父母听否。所以,我说这是他们随顺汉地常规做法。这是他们汉化的证据。藏地是根本说一切有部律,父母不听,不得出家受具。戒律在南传中是没有限制在家人学习的。北传是禁止的,白衣学这个,非所学。但是在一些辩论中可以引用,以及国王、盗贼等因缘,是属于开的。重要的是不能把比丘的过错,公开向白衣宣说,除了僧伽决定要向白衣宣说的情况。而戒律中,有些是戒律,但是也是善法,比如五戒等,这部分是白衣可以学的。而一些是根据出家人生活特点定制的,白衣学了没有益处,所以是绝对不许学习的。
发表于 2016-7-26 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释迦或设枳也(S/akya)之略称。佛世尊之姓也,佛法始来汉土,僧犹称俗姓,或称竺,或弟子多呼师之姓。如支遁本姓关,学于支谦,故为支。帛道猷本姓冯,学于帛尸梨蜜多,故为帛(避暑录话下)。晋道安始云:佛以释迦为氏,今为佛子者,宜从佛之氏,即姓释。及后阿含经渡来,经说果然,因是举天下从之。增一阿含经二十一曰:“四大河入海,亦无本名字,但名为海,此亦如是。有四姓,云何为四?刹利、婆罗门、长者、居士种。于如来所剃除须发,三法衣,出家学道,无复本性,但言沙门释迦弟子。(中略)是故诸比丘,诸有四姓剃除须发,以信坚固出家学道者,彼当灭本名字自称释迦弟子。”僧祇律二十八亦同。慧能大师上唐高宗辞疾表曰:“韶州曹溪山释迦慧能辞疾表。”四朝闻见录附录曰:“晋王大令保母帖考王畿云:或有谓佛之徒称释,起于道安。大令时未应有释老之称,此又不稽古之甚者。阿含经云:四河入海,与海同流咸。四姓出家,与佛同姓释。释佛姓也。此土谓佛为释久矣。志称释老,以佛对老,非谓佛之徒也。晋史云何充性好释典,崇修佛寺,是也。然道安以前比丘,各称其姓,道安欲令皆从佛姓,初不之信。后得阿含经,始信之。尔后此土比丘皆姓释,如释慧远是也。”香祖笔记七曰:“僧祐释迦谱云:懿摩王四子,被摈到雪山,住直树林中。四子生子。王欢喜言:此真释子,能自存立。故名释。注,释迦为能。又云:在直树林中,故名为释。注,梵语呼直,亦曰释。别传云:此国有释迦树,甚茂盛,相师云:必出国王。因移四子立国,因名释种。”易居录二十二曰:“沙门自魏晋已来,依师为姓。道安尊释迦,乃以释为氏。后见阿含经云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四姓沙门,皆称释种。自是遂为定式。为沙门称释之始。
发表于 2016-7-27 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印度文化背景下的释种,和汉文化背景理解的“释姓”是两回事吧?
发表于 2016-7-27 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藏地,称呼其上师,出家人,不一定是出家的法名,曾经问过藏地某位上师,回答也是如此,可以称呼出家名字也可以称呼其他名字。

这是藏地普遍的习惯吗?

汉传出家,必然称呼出家法号甚至上下。
发表于 2016-7-27 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秃鹫 发表于 2016-7-26 23:41
关于问遮,父母听否,的确都是佛制。一般在杂事中。缘起很多,有些是父母管教甚严,逃离出家,父母赶到寺 ...

解释的明白,学习了
发表于 2016-7-27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pengcuo 发表于 2016-7-27 08:13
在藏地,称呼其上师,出家人,不一定是出家的法名,曾经问过藏地某位上师,回答也是如此,可以称呼出家名字 ...

存在把某僧人在家俗名称呼于口头上的习惯,但寺规严格的地区是不如此的。更衣、更名就是舍俗。
发表于 2016-7-27 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说,从道安始,在汉地,释姓即为汉传佛教出家众之姓,已成定式。藏地则用释迦。汉地一般是释**。而藏地则习惯:释迦沙弥**,或释迦比丘**。汉地有些寺院,给居士的皈依证写法名释**,是不太符合惯例的。藏地出家人,的确习惯称俗名,或者沙弥的名字,比丘的名字使用较少,除非寺规严格要求。这也和他们的一些习俗有关。一般4~5岁就在寺内,跟随长辈学习字母读诵,一直用俗名。七~八岁受沙弥戒,用沙弥名字。到20岁受具戒。很多人更习惯叫他们的俗名,或者沙弥名,这个比较便于交流,也比较熟悉,叫十几年的名字了。比丘名字相对陌生些。
发表于 2017-4-28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paljor 发表于 2016-7-10 12:47
在下愚见是:对于千百年来已为历史与实践证明了的经典,不必掺入藏译。
典型如《心经》,按照索达吉堪布 ...

正分的“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之处,也应展开、完整翻译为“受不异空。空不异受……”。但正如鸠摩罗什大师云“秦人好简”,玄奘大师高度提炼地归纳为“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很高明的翻译。
---------------------------
心经的梵文本正好就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的逐字对应,不是“受不异空。空不异受,想不异空,空不异想……”。除非汉藏两译所用的梵本就是两个,否则不会出现把简本梵文翻译成繁本外语的情况。要么就是外语本身在增补,不关梵本的事。

心经“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一句的梵本原文是:

evam eva vedanā-saṃjñā-saṃskāra-vijñānam.
发表于 2017-4-28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0657711 于 2017-4-28 21:56 编辑
好丝桐 发表于 2016-7-10 13:34
请教一下经文除了原译者还加了谁的翻译?什么年代加入的。在什么情况下加入的?是一人之力?还是僧团?加入 ...

最流通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鸠摩罗什只译了长行部分。重颂部分是差不多200年后的闍那崛多译的,然后把两部分组合起来的。药王菩萨咒也不是什师译的。具体是谁加的,估计已经不好考证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4 12:42 , Processed in 0.033882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