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永真 于 2014-3-4 16:49 编辑
stephenkuo 发表于 2014-3-4 10:02
维、藏民族问题学者王力雄3月2日针对昆明事件的推文
什么是“新疆”?最直接的解释是“新的疆土”。但是对维吾尔人,那片土地怎么会是他们“新的疆土”,明明是他们的家园,是祖先世世代代生活的土地呀!只有对占领者才是“新的疆土”。维吾尔人不愿意听到这个地名,那是帝国扩张的宣示,是殖民者的炫耀,同时是当地民族屈辱与不幸的见证。
两汉时期的开边屯垦,巩固了统一西域的事业,推动了西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繁荣,加速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与此同时,由于屯点遍布西域20多个地区,也广泛地传播了汉文化,促进了汉语文在新疆的使用。
第一,两汉在西域屯田前后经历了250年左右的时间,在西域设立都护府统辖军务、政务、屯务,这些汉朝的官吏、随从、兵士均系内地汉人,他们是汉语文的使用群体和传播群体。
第二,由表1可以知道,西汉时在西域的屯田吏卒至少有2万多人,多时达3万人以上。东汉时屯垦虽不如西汉,规模小,分布狭窄,时停时办,但从表2所列史料来看,估计也不少于1万人左右。这就是说在两汉时期有2万5千到3万汉人屯田吏卒涉足过新疆。这些屯垦士兵东起楼兰和高昌,西至莎车和赤谷,南到伊循,北达眩雷,东西相距1600多公里,南北相距1400多公里,在如此广袤的土地上点状分布使用和传播着汉语文。
第三,汉在西域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把细君公主嫁给乌孙王。武帝除给予丰厚的陪嫁和众多的随从外,为了供给公主和数百随行人员的口粮,还派军队去伊犁河谷屯田。细君公主去世之后,汉又派解忧公主和亲。《汉书·西域传》记载说:“汉复以楚王戊之孙解忧为公主,妻岑陬”。解忧公主在西域生儿育女,成为西域的一门显贵。这些生活在西域的特殊人群,她们和她们的侍者、子女,以及为供养她们而屯田的士兵,形成了一个使用汉语文的小社会。
第四,两汉时期,汉朝政府把一些屯田地设立在丝绸之路的要塞处,如楼兰、伊循、鄯善等地,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汉时“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害之路。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这些都反映了当时丝绸之路的繁忙和贸易兴旺的景象。这种繁荣多半是由屯田带来的。这些生意人必定懂得汉语汉文
第五,由于屯田,西域汉人增多,民汉互学语言,西域诸国普遍设置“译长”,说明汉语文在新疆已经深入到少数民族中了。
汉朝结束以后,究竟有多少官员、屯垦士兵滞留西域,历史上虽然没有记载,但是相关资料却不少。足以证明两汉统治西域时期,汉语、汉文却已经在西域有了一定的地位。 魏晋南北朝前后,由于战争大部分在关内各地进行,内地屯垦极为发达。西域屯垦较弱。曹魏、西晋时期,中央政权接管了东汉在新疆的屯田机构,从公元200年到公元316年在西域屯田100多年,始终没有中断。但是,由于连年战争,华夏王朝中央政府无暇西顾,西域的屯垦规模比两汉时大大缩小,屯垦人数也相对减少,成效也不太显著。 据有关资料记载曹魏、西晋时期在西域的屯军大约有2千人左右,其中楼兰1000多人,高昌1000多人。 五胡乱华时期,异族入侵不断,凉州张家军、西凉李家军先后坚持抗战,屯田事业继续发展。鲜卑元魏时期,西域的屯垦事业遭到严重的摧残。但即使在这段时期,高昌地区的汉人屯田仍然始终不断,楼兰、海头(今罗布淖尔)、鄯善、焉耆等地也进行过屯田。 南北朝后期,突厥汗国从蒙古草原向外扩张,控制了新疆。公元7世纪初,大隋朝建立,并彻底推翻鲜卑人的殖民统治,华夏得以光复。隋炀帝杨广即位后,先后收复了西域大部分领土,如伊吾、鄯善、且末等郡。 但由于突厥势力的强大,隋末内地的混乱,隋朝没有彻底统一西域,开边、屯田人数约3000人左右。 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民族众多,语言各异,不同的民族采用适合于自己的文字。汉语主要流行于屯田区内,即如今吐鲁番、罗布泊和民丰县一带。汉人集中的高昌(老屯垦区),语文交际以及疏、券、墓志、碑铭等,也多用汉语汉文。兄弟民族也积极学习汉文。从出土木简中发现有少数民族用汉文写的书信。 二 唐帝国在西域的屯垦 隋统一中国的时间不长就被唐王朝取代,隋在西域有过短暂的屯垦。 强大的唐王朝,疆域东到大海,西达咸海,北至贝加尔湖以北,南及南海。唐朝成了当时亚洲各国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中心。在西域经过和突厥长期征战,公元658年唐灭了西突厥汗国,统一了新疆。由于军事和政治的胜利,唐在西域的屯垦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繁荣时期。 唐在西域的屯垦,从公元630年开始,到公元791年结束,经历161年。主要分布在3个地区11个地点。唐以前各朝在西域的屯田主要集中在南部地区,北部地区屯田很少。而唐在西域的屯田,东起蒲类海(今巴里坤湖),西到碎叶水(今中亚楚河),南抵昆仑山,北达准噶尔盆地,遍及新疆的东西南北。北疆屯田在天山北麓,以庭州为中心,还有伊吾、轮台、清海、碎叶,共五大垦区。西域屯田主要在天山南麓,以龟兹为中心,还有西州、焉耆、乌垒、疏勒以及昆仑山北麓的于阗,共六大垦区。 唐朝在西域的屯田进一步巩固了统一西域的事业,推动了西域经济的繁荣,保障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造就了大批杰出的人才。 第一,唐朝在西域的驻军有5万人之多,每个屯点的人数都在千人以上,万人以上的有庭州和龟兹,成为当时政治、军事和屯田的中心,也成为汉文化中心区。5万人对当时人口稀少的西域来说是个不小的数字,这些人成为当时西域使用和传播汉文明的主体人群。 第二,历代的屯田制度,使一定数量的汉人滞留在西域,到了唐代这些老屯田区仍然为屯垦的主要地区,这些地区汉人集中,可称为汉文化区。唐朝政府在这些地区实行州、县、乡、里建制,如东疆地区的伊州(州治今哈密市)、西州(州治高昌城)、庭州(州治今吉木萨尔护堡子古城)、沙州(州治今敦煌城西,主要管辖今甘肃西北角和新疆东南若羌、且末两县的广大地区),这些地区汉民集中,文化制度和内地基本相同,官府和民间均以汉语为主要交际语言。对南北疆的一些民族杂居地区实行羁縻府州制,也就是用各个民族首领统制各自民族地区的地方行政制度。就是说,隋唐时期,西域绝大部分地区都是以汉语作为地方政府的通行语言。 第三,垦区的扩大、汉民的增多,影响到民间百姓学习汉语文。据《周书·高昌传》记载“文字亦同华夏,兼用胡书。有毛诗、论语、孝经。置学官子弟以相教授,虽习读之,而皆为胡语”。还有如大家所知道的卜天寿《论语郑氏注》抄本、拜城发现的《杨思礼残牒》、沙雅西北通古斯旧城所出的《李明达借钱残纸》等都说明了唐朝时期汉语在西域的使用已经相当普遍,且占有重要地位,非唐以前的任何朝代能比。 三 五代、宋明时期西域简况 唐朝安史之乱以后,汉人在西域的地位动摇,吐蕃一度侵入西域(公元791年),汉人在西域屯垦事业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公元840年,回鹘主力也侵入西域,西域部分地区被喀喇汗国、高昌回鹘国占领并对汉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并施行残暴的统治。西域的汉文明遭到巨大毁灭,西域的佛教也同时遭到毁灭。西域很多地区开始穆SL化。 宋朝建立后,于阗守军李圣天长期抗战,在很长时间里,西域都没有彻底沦陷,仍然宗奉大宋为中央政府,李圣天的军队长期屯田,浴血奋战。由于汉人及归化汉人人口的严重不足,加上MSL政权的巨大压力,北宋中期,西域的汉军最后失败。
公元1134年,西辽完全占领了西域。 西辽统治时期,各方面都保持着中华汉文化之风。西辽的五个皇帝保持汉族帝国的帝号和年号。其官制、军制和税制,都保留了辽朝制度和汉族制度的特征。宫廷和官府通用契丹文和汉文,钱币上也印有汉文年号。西辽统治地区,有很多汉族人民。西辽宫中,也有很多汉人。这不难说明在西辽时期汉语和汉文有着一定的地位。 西辽国部分属于归化汉人,部分是纯汉人,这样以来,南宋时期的西域,相当程度上实际是汉人在继续拓荒,继续屯垦。 蒙元入侵中华,崖山之战,宋朝军民集体殉国。1278年开始,蒙元殖民者也开始在西域地区,实行殖民屯田政策。到公元1298年结束,共有20年,屯军有2万多人,屯民有3.7万户,汉人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由于技术问题,蒙元殖民者的所谓西域屯垦,显而易见的主要角色还是汉人。 1367年,朱元璋发布讨元文告,号召天下汉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蒙元残暴而短暂的统治被推翻,蒙元势力被驱逐出长城以北。铁血大明为肃清北元,一直追击到漠北! 大明三百年间,由于要长期与蒙古鞑靼、瓦剌作战,朝廷在哈密地区设立了关西七卫用来控制整个西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