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愚者

讨论:名言我是哪种量的显现境?(代发)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7 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龙眼菩提 于 2011-8-27 20:14 发表



根识怎么可能“执取”自性?根识哪里来的耽着?其他见79楼


根识能不能“执取”我们可以再讨论。但是您没有看我75和77楼的贴子吗?至少《广论观章》和仁波切的《讲记》中明明确确提到的用的就是“执取”啊!
另 79楼不是我所否定的,也不是我的问题所在。可以说和我上面的问题没有直接的关系。
 楼主| 发表于 2011-8-27 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81楼

根识能不能“执取”我们可以再讨论。但是您没有看我75和77楼的贴子吗?至少《广论观章》和仁波切的《讲记》中明明确确提到的用的就是“执取”啊!
另 79楼不是我所否定的,也不是我的问题所在。可以说和我上面的问题没有直接的关系。
发表于 2011-8-28 0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愚者 于 2011-8-27 23:38 发表
回81楼

根识能不能“执取”我们可以再讨论。但是您没有看我75和77楼的贴子吗?至少《广论观章》和仁波切的《讲记》中明明确确提到的用的就是“执取”啊!
另 79楼不是我所否定的,也不是我的问题所在。可以说和我 ...


我来了。但是对不起,我真的看不懂阁下所问。眼识执色,这有什么不对吗?这个执不是分别心那种执,就是取、持、缘到之义。
发表于 2011-8-28 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根识可以执境,但不能耽着于境。但此中确有疑,譬如执瓶的眼识能否缘瓶蕴而执瓶,就如同缘一月执二月的眼识,此是否就是着执实,瓶蕴非瓶故
发表于 2011-8-28 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龙眼菩提 于 2011-8-27 21:52 发表



事实也许确实如此,但却与课本相违。课本明确说:成事的定义是由量所成。如果唯是比量所成,何不直接说成事的定义是为比量所成?又,现量则成无法如实了解对境,则现量可如实了解对境的言教为错误。


如此承许则非我的主张了。我前面说的只是说比如单靠眼识判定面前的是古玉容有欺诳,但即便如此,此眼识见一白色、圆壁形状这部分仍然是不欺诳的。而且我所要强调的是:即便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候是比较粗略地用现识进行判断,有时候则需要全方位考察——比如在博物家鉴定玉器的时候,看、听、嗅、舔、摸 乃至查 传世品著录、根据纹饰、落款之间是否一致等(若铭刻为唐代之玉上刻录的纹饰是宋代方有,则也是伪作)考察质地、年代真伪,如此已经六识俱行了。但对于此玉的雕琢者而言,无论其是今人古人,除了玉的色、香等等他是现识观见的,甚至对于此玉的雕琢者也都是现识可知的。

但不需要在日常生活里面到处用这种严格的全方位考察,也不现实。不过这个不能证明现识无用,对吧?
发表于 2011-8-28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云水堂主 于 2011-8-28 08:26 发表
根识可以执境,但不能耽着于境。但此中确有疑,譬如执瓶的眼识能否缘瓶蕴而执瓶,就如同缘一月执二月的眼识,此是否就是着执实,瓶蕴非瓶故

所谓耽着于谛实,是“此是谛实,彼是真实有”的那种想法。眼识可以了解境,但境到底是什么,则非眼识的分别范畴。比如眼识可以看到瓶,但知道“这个是瓶”,这是分别心的功能。所以,哪怕眼识中现起了实有之相,眼识也不能执“此是实有”。既然不能耽着,眼识本身就不是烦恼。俱生烦恼是所断,眼识上被习气附着的所知障污染品是所断,眼识不是所断啊。

[ 本帖最后由 龙眼菩提 于 2011-8-28 09:52 编辑 ]
发表于 2011-8-28 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龙眼菩提 于 2011-8-28 09:46 发表

所谓耽着于谛实,是“此是谛实,彼是真实有”的那种想法。眼识可以了解境,但境到底是什么,则非眼识的分别范畴。比如眼识可以看到瓶,但知道“这个是瓶”,这是分别心的功能。所以,哪怕眼识中现起了实有之相,眼 ...

确如菩提所言。
发表于 2011-8-28 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故无翳等内外错乱因缘损害诸根识等,惟无明力错乱,执取实无自性现有性境,此不能害无倒名言”

依藏文དེས་ན་རབ་རིབ་ལ་སོགས་པའི་ཕྱི་ནང་གི་འཁྲུལ་རྒྱུས་བསླད་པའི་གནོད་པ་མེད་ན་མ་རིག་པས་བསླད་པའི་དབང་གིས་དབང་ཤེས་ལ་སོགས་པ་རྣམས་རང་བཞིན་མེད་བཞིན་རང་བཞིན་ཡོད་པའི་ཡུལ་འཛིན་པར་སྣང་བའི་འཁྲུལ་བས་ནི་ཐ་སྙད་པའི་ཕྱིན་ཅི་མ་ལོག་པ་ལ་མི་གནོད་དོ། །更啰嗦一点翻译:“故,无翳等内外错乱因染的损害,诸根识等由无明染左右的错乱——实无性,而执现有自性境,此(错乱)不能害名言的无倒。”法尊法师所译‘无明力’即是‘为无明染’;为无明染,故根识有错乱,错乱为何?即是:‘无性,而执现有自性境’。而非‘執取無自性的這些境界成為有自性’‘为’在汉文有‘是’义,很易产生误解。法尊法师亦译为‘执取实无自性现有性境’其中并无‘成为’二字,并且此时‘执’和‘现’二字是同体词,执和现二者同义,本来根现量的执势境与显现境就同义。若有‘成为’二字,藏文‘ཡུལ་境’字后应有一介词。执瓶与执为瓶是有差异的。
发表于 2011-8-28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關於「不破眼識」,其實有待更進一步說明:世俗名言中不破眼識,勝義中則無眼識可得。

沒有任何無明習氣染著者,除了佛智之外,還有聖者現證空性根本智,佛智中的如所有智與其餘聖者的根本智皆是現證真實義,直觸法性,見無所見,無一法可得;其中當然也無眼識可得。現證空性的智慧是沒有任何錯亂的,所見是真勝義。可直接參考《入中論善顯密意疏》所說現證空性的情況:

若作是念,滅盡一切二取相之體性,豈非無可見,諸佛云何見勝義諦耶?答:真實見前二取皆滅,實不以二取相見。然無可見即名曰見。此謂如所有智,現見蘊等之真義,蘊等於彼見前不成實義,即是蘊等真義,故不見蘊等,乃見蘊等之真義也。《釋論》云:「不觸所作性法,唯現證自性,由覺真實故曰佛陀。」此說請佛見勝義智不觸有法唯覺法性,與說不見蘊等乃見蘊等之真義,同一道理。經說無見是最勝見,義亦非說全無所見名之為見。是如上說,不見戲論立為見離戲論。故見與無見非指一事。如《般若攝頌》云:「不見諸色不見受,想無可見不見思,若心意識都無見,如來說此己見法。有情自言見虛空,觀彼虛空如何見,佛說見法亦如是,非見餘喻所能說。」此說不見者為五蘊,見者為法。此法即真實義,如云誰見緣起彼即見法也。虛空喻者謂唯遮質礙。見知彼者謂若有所遮質礙理應可見然不可見。此所見即虛空,不見即質礙。若謂非如是見,如見藍色乃見真實義者,是末句所破也。

為證以不見為見,引入《二諦經》云:「天子!若勝義中真勝義諦是身語意所行境性者,則彼不入勝義諦數,成世俗諦性。天子!然勝義中真勝義諦,超出一切言說,無有差別,不生不滅,離於能說所說、能知所知。」前段經義,謂勝義諦於見勝義智前,若非以不見蘊等世俗相而見,如蘊等是身語意所行境者,則現見真實義智,未離戲論,故非勝義諦,反成世俗戲論。是證以不見之理而見。第二段經義,言現見勝義智前,真勝義諦無差別者,謂無眾多不同之差別、超出言說、不生不滅,易知。

於彼見前離能所說亦易解。現見真實義智,雖可立為勝義智,真勝義諦是彼所知。然於彼智前離能知所知,亦不相違。以能所二相,唯於名言識前乃安立故。如比量理智雖可立為能知心,真勝義諦亦可立為所知境,然心境能所,非就彼智而立也。

經又云:「天子真勝義諦,乃至超過具一切勝相一切智境。非如所言真勝義諦。一切諸法皆是虛妄欺誑之法。」境字以上明勝義諦超過一切智境。非如所言真勝義諦,即明超過彼境之理。如云此是勝義諦,隨逐此言之分別,便各別現起心境二相。若一切智中如所有智有如是相。彼必超過此境。以一切二取相法,皆是虛妄欺誑之法,故唯見真實義之不欺誑智,全無彼法也。此等一切,皆是現見真實義之智不見蘊等世俗法之佐證也。

是故現見真實義之智前,有事無事等一切二取法之戲論,皆定非有。以彼諸戲論自性皆不可得故。
发表于 2011-8-28 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眼識亦是世俗法,能緣得眼識者又無無明習氣染著者,只有佛的盡所有智,如何緣取之理,是佛知其餘補特伽羅無明染識所見世俗法,所以佛見眼識,是如眾生所見而見。《入中論善顯密意疏》釋云:

設作是念:「如無翳眼不見毛髮等相,諸佛亦應不見無明染心所見之蘊等世俗法,是則諸法皆應非有,以凡有者佛必見故。若無蘊等世俗法亦應無佛可成,以初發心之補特伽羅,有無明染故。」

答曰:「無過。佛智了達所知略有二理:謂了達勝義諦所知,及了達世俗諦所知。初謂以不見蘊等世俗相而了達彼等真實義;次謂諸佛不可有不見而知之疏知,必是見相而知。故盡所有智,是現見心境二相而知也。諸佛盡所有智,非由無明習氣所染而見蘊等,是由餘補特伽羅無明染識所現之相,佛亦應見。彼相既是世俗法,則盡所有智亦必見也。有翳人所見毛髮,眼無翳人雖不可見,然彼相不必非有,此與佛不同也。」
发表于 2011-8-29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云水堂主 于 2011-8-28 13:05 发表
“故无翳等内外错乱因缘损害诸根识等,惟无明力错乱,执取实无自性现有性境,此不能害无倒名言”

依藏文དེས་ན་རབ་རིབ་ལ&# ...


赞叹
发表于 2011-8-29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北方將領 于 2011-8-28 22:42 发表
眼識亦是世俗法,能緣得眼識者又無無明習氣染著者,只有佛的盡所有智,如何緣取之理,是佛知其餘補特伽羅無明染識所見世俗法,所以佛見眼識,是如眾生所見而見。《入中論善顯密意疏》釋云:

設作是念:「如無翳眼 ...

诚如是:lol
发表于 2011-8-29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諸佛盡所有智,非由無明習氣所染而見蘊等,是由餘補特伽羅無明染識所現之相,佛亦應見。彼相既是世俗法,則盡所有智亦必見也。

-----------

佛的尽所有智,到底是以何种方式缘取唯名言安立的正世俗法的呢,没看明了这段文。:L
发表于 2011-8-29 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文中有一段「必是見相而知。故盡所有智,是現見心境二相而知也。」似指凡見相而知者,必是現見心境二相。現證空性之智則是心境二相隱沒者,證空之智與空性如水入水成一味,安立「現證空性智之境是空性」,不是由彼智安立,是由後起之名言識安立。所以「現證空性智無能所二相」與「現證空性智之境是空性」兩個命題並不相違。

「世俗皆顛倒」中觀應成師的重要論斷,觀待勝義,世俗皆顛倒;然而觀待世俗名言量,又可分為正世俗及倒世俗。倒世俗是世俗名言識亦可判斷為顛倒者,如以陽燄為水;正世俗是世俗名言量可合理安立,但就證勝義之量而言,見為顛倒。

佛見世俗相,正世俗與倒世俗必然都見,否則應不知眾生執陽燄為水的誤執。世俗法不能不觀待尚有實執及實執習氣之心而安立,佛連實執習氣都已斷,卻又不可能不見世俗法,所以唯一見世俗法的情形,就是見到眾生無明染識所現之相。這也就是「佛說一切世俗法皆是隨順世間而說」的理由了。
发表于 2011-8-30 07:05 | 显示全部楼层
‘次謂諸佛不可有不見而知之疏知,必是見相而知。’ ,非指‘凡見相而知者,必是現見心境二相。’。佛知一切法都是见(现)而知,佛无疏知故;现即是现起对境之相,不现起对境之相的知是疏知。故佛如所有智也是見相而知,而非現見心境二相而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5 14:45 , Processed in 0.033949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