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笨者之帚

《广论四家合注》前言、凡例及上册目录(网络首发)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1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善慧慈 发表于 2013-4-11 22:19
祈盼早日出版,随喜译师!

正在出版社排版,如果顺利,下周大概能拿到样稿。
16K的,这样正文字会比较大,夹在正文中的小字就容易看清楚。
发表于 2013-4-11 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笨者之帚 发表于 2013-4-11 22:21
正在出版社排版,如果顺利,下周大概能拿到样稿。
16K的,这样正文字会比较大,夹在正文中的小字就容易看 ...

应该是繁体直排本吧?是精装还是平装?这书RMB200元以内应该能印得下来了吧?

期待这法宝的正式出版!
 楼主| 发表于 2013-4-11 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small2 发表于 2013-4-11 22:42
应该是繁体直排本吧?是精装还是平装?这书RMB200元以内应该能印得下来了吧?

期待这法宝的正式出版!


这些都未定啊,价格也没出来,估计应该是平装吧,这样可以价格低一点,符合译师的想法。而且可能是简体版,方便大陆的人看。
看了现有篇幅,我觉得不太可能超过200吧,正常大概应该100左右,如果出版,肯定会在这里第一时间告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1 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学诚法师的博客

汉译《〈菩提道次第广论〉四家合注》、《〈宝性论〉大疏》审读意见会


    8月31日,七月十五,佛欢喜日。早晨7点30分,龙泉寺已经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就在一年之中寺院里最为热闹的这个时候,师父却踏上汽车,前往几十公里外的市区,去参加在人民大学里面召开一个图书审读意见会。而就在今天下午3点半,师父还要赶回寺里参加全体僧众自恣,并且还会错过寺里中午盛大的盂兰盆斋僧活动。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图书审读会,偏偏选择在这样殊胜的一个日子,师父如此不辞劳苦的为此奔波呢?
    8点钟,雾霾笼罩下的北京,苍茫浸侵于天地之间,令大都市在繁忙中显出沉静,对那些决战早高峰的焦躁心灵们不乏是一种慰藉。日头也失去了往日的炫目光华,挂在空中,像一个亮盘,更像是月亮。师父刚上车的时候,跟司机简单聊了几句,便不作声了,也许在沉思,也许在养神,毕竟师父每天都是休息很晚,起床很早。
    8点30分,车子进入了人民大学校门。新生报到已经接近尾声,校园正在修整翻新。人文楼前,魏德东教授热情迎接师父的到来。魏教授给人的印象是开朗而直率,幽默而亲切,他跟师父讲到,自己近来上网看师父的博客吓了一跳,发现国际知名的宗教学者都去参访龙泉寺了,比来人民大学访问的还要多。这足见他对龙泉寺发展的相当关注。
    佛教学和当代宗教都是魏教授的学术方向,也许正是他的学术专长使得他对佛教情有独钟。他表示,佛教不仅仅是一门宗教,而且是整个中国文化的代表和载体,并对中国佛教几十年以后的未来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魏教授是人大去年刚成立的国际佛学研究中心的主任,也正是他邀请师父参加今天举办的这一场“汉译《〈菩提道次第广论〉四家合注》、《〈宝性论〉大疏》审读意见会”。
   《〈菩提道次第广论〉四家合注》与《〈宝性论〉大疏》对于熟悉藏传佛教的读者也许并不陌生,它们都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经典著作,问世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一直受到学人们的广泛研习。历史上对《广论》的注疏多达200多种,其中最重要的有四大家,分别称为墨注、黄注、红注、毗钵舍那注。这四家注疏的合集便称为《四家合注》。目前此书已经由宗峰、缘宗二位法师翻译完成。《〈宝性论〉大疏》的作者是宗喀巴大师二位心子之一的嘉曹杰尊者。由于宗大师本人关于如来藏的著作很少,嘉曹杰尊者遵循仁达瓦、宗大师二位师长的教授而作成此疏,自问世以来,便成为阐释格鲁派如来藏思想的权威著作。此书的译者是江波博士,曾经翻译过《掌中解脱》等作品。
    9点整,审读会按时开始。魏教授先是一一介绍与会者。这次审读会共邀请了四位专家,除了师父,还有班班多杰教授、嘉木扬·凯朝副研究员和沈卫荣教授,他们三位皆精通藏文,具有丰厚的佛教学术素养,是国内研究汉藏佛教的著名专家。
    两部书的三位译者因故都未能与会,协助此次翻译的北塔藏文班的两位学僧巴丹和云丹作为译者的代表,分别向与会者介绍了《四家合注》、《大疏》的基本情况。他们曾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目前在北京大学读博士。
    近年来,研修《广论》在汉地逐步蔚然成风,了解得人相对多一些。而《宝性论》尽管在北魏时期就被译成汉文,但是对于今天的佛教界而言,反倒比较陌生。因此云丹较为详尽解释了《大疏》的主要特色和重要意义,他强调,如来藏是中观的实践论,因为修行者难于把握“空”,而如来藏则是与修行实践做了紧密结合。
    下面是评审者发表审读意见。首先发言的是社科院宗教所的凯朝老师。他早年曾在雍和宫学习经教十二年,又在日本留学八年。只见他娴熟的查阅藏文原典,与译作进行对勘,给与会者分析翻译中的一些细节问题,提出了不少独到的建议想法。他强调一部经典的标题非常重要,《宝性论》的汉译题名与藏译题名的含义有差异,应该解释得清清楚楚。这令我感到,要想忠实准确的表达出作者的原本意趣,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需要经过慎重的斟酌和反复的推敲。翻译的境界是无止境的,它的极限便是抛开语言的形式而达到心灵之间的直接默契。

   
    师父是第二个发言。师父站在中国佛教整体的高度,简要概括了两部译作的现实意义。当谈到《四家合注》,师父说:
   “《广论》自始自终皆充分体现了宗喀巴大师独到的宗派融合思想,其中包括四个方面:大小二乘的融合、显密二教的融合、空有二宗的融合、教证二法的融合。而前三者,正是基于第四者——即教证二法的融合。因为无论显密、大小、空有,一切佛法无非教法、证法,本质上都是引导不同根基众生的成佛法门,没有绝对的高低上下分别。”

   
   “而教证二法实际上是一体的两面,不可割裂,否则就会如《广论》中所说:“今勤瑜伽多寡闻,广闻不善于修要”。在这个时候,佛法已经分为讲说与修行二途:一方面讲说的佛法流于文字,不能变转内心,逐渐演变为学术知识的佛教;另一方面修行的佛法脱离经教,流于旁门左道,逐渐演变为神鬼迷信的佛教。无论哪一种情况,都是对佛教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
   “宗大师所处的时代戒律废弛,宗大师重振律幢以图复兴佛教,这也鲜明体现在《广论》之中。”“借由《四家合注》我们可以发现,宗大师重视戒律的态度是一以贯之的,几乎遍及广论的前前后后。”
     ……
   “由以上数例可见,出家僧人不可以脱离戒律来修习道次第,戒律本身便是出家人修习道次第的主要入手处。”“戒律之次第即是菩提道之次第,下士道有五戒,对应于希求后世之心;中士道有比丘戒,对应于出离心;上士道有菩萨戒,对应于菩提心;乃至密乘还有三味耶戒。所以,戒律与道次第两者本来就是相辅相成、互摄互融的。无论位于哪一个次第和阶段,修行者都应该把戒律作为行持的首要标准。”
    谈到《〈宝性论〉大疏》,师父说:
    “汉传佛教一直以来缺少一部《宝性论》的完整注疏,这对后人深入把握原论的宗旨与义理造成了一些障碍和不确定性,限制了该论的广泛弘传。《宝性论大疏》……能够帮助我们系统完整的把握《宝性论》的思想内涵,填补了汉传佛教的一项空白。”
   “从印度佛教的中观、唯识两大流派来看,汉传佛教诠释如来藏学说主要采取了唯识学的角度。”“与此相对,藏传佛教诠释如来藏学说更多是与中观学结合。”“这跟汉传佛教的诠释角度有相当的不同,《〈宝性论〉大疏》是帮助我们了解这一特色的重要典籍。”
    “在汉传佛教史上,法藏安立如来藏学说为‘如来藏缘起宗’,归于‘大乘终教’”。“小乘教和大乘始教体现了印度佛教的主要内容,而圆教和顿教则是汉传佛教的主流特色。在印度佛教向中国佛教转换的历史过程中,大乘终教即如来藏学说,正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对我们认识和理解汉传佛教的思想源流以及中印佛教之间的演变脉络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汉藏佛教在如来藏学说方面,具有不少的共同语言和可以相互借鉴的地方。例如,近代以来曾有观点认为“如来藏”属于“真常唯心”说,按照中观学的观点应判其为不了义。而根据《宝性论大疏》,这不能一概而论,……《如来藏经》的如来藏说与中观相顺,可判其为了义。”“此外,汉传佛教一直以“究竟一乘”为主流思潮,《宝性论大疏》认为这正是《宝性论》的基本宗旨”“相信《宝性论大疏》的传介,将对我们以更全面的角度理解汉藏佛学、促进汉藏佛教的交流融合提供有益的参考。”
    然后,师父针对两部译作中的存在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修改建议。
    这时候,为了缓解大家的疲劳,魏教授不失时机的招呼同学端来水果,并用了一个佛教的术语“段食”来称呼,引得大家会心一笑。
    第三个发言的是人民大学汉藏佛学研究中心主任沈卫荣教授。他认为,这两部书在藏传佛教里是非常经典的著作,相当有分量,翻译质量也比较高,可称为是目前佛典翻译中的上乘之作。他目前也正在组织学生对于西夏、元朝的译作与藏文作品进行对勘。他说,翻译中应特别重视人名、书名的统一问题。为了便于一般阅读以及更好的符合学术规范,他建议可以对译名做一个索引。还有注释的部分需要规范,哪些该注,哪些不该注,注到什么程度,不能太随意。有些地方的翻译容易引起歧义,尚需要改进。

   
    第四个发言的是中央民族大学班班多杰教授。他看到,译者对书中的引文尽量给出对应的古人汉译,为藏汉经论对照提供了便利,这项工作非常有意义。他认为,翻译必须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翻译者对于所翻译的著作是否具有师授、从哪里获得、是按照师长的传承还是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翻译的,应该加以清楚的说明。他提及早年自己跟法尊法师、观空法师等高僧大德学习,曾对《瑜伽师地论》进行了系统的藏汉对读,获益匪浅。我国古代无论是旧译还是新译,都有非常丰富、可资汲取的宝贵经验,应该充分吸收。“前人已经树立的典范,可以利用的资源很多,我们需要虚心的向前人学习。”有些词汇的翻译最好不要用现代哲学的语言。此外,如何评价《宝性论》是非常复杂的学术问题,因此在导读中最好加以自然的叙述,而不能轻易的作价值判断。

   
    沈阳北塔法轮护国寺的曲扎法师谈了一下寺院推动藏汉经典翻译的想法。他说,文化的精华集中在文字,希望通过藏汉翻译对我国民族间的文化融合以及社会进步等方面做出一些贡献。在汉藏佛教交流方面,希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此促进汉传佛教的发展。
     国际佛教研究中心办公室游主任介绍了中心未来的出版计划,其中包括《菩提道次第八大引导》、《〈现观庄严论〉金鬘疏》(宗喀巴)、《〈中论〉大疏之正理海》(宗喀巴)、《开显空性真实义之开有缘眼》(克主杰)、《中观总义》(色拉寺教材)、《宝性论》的梵藏汉对照、《文殊真实名经》的梵藏汉对照等等。
     最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总编室主任陈彪博士,针对图书的体例、版式等涉及到出版事宜的问题谈了一些改进意见。
      会议结束后,师父直接赶回寺里。路上,师父提到:
   “通过学术与学术界建立联系非常重要,我们没有研究的话就没有什么影响。”
   “现在,我们一些有代表性的东西给它翻译成英文,也是很重要,这不亚于藏汉互译。英译的话,影响整个国际主流社会,意义更大,否则我们汉传佛教出不去。”
    “翻译要跟弘法同步,译的东西要有人传播,一边译一边弘才有意义。过去也是一样。鸠摩罗什大师下面有四骏:僧肇、僧睿、道生、道融,玄奘大师下面有窥基、圆测、辩机。既要有译也要有弘,译完了没有人去弘扬,依然没有用。自己译的东西要自己去弘扬。”
     “没有消化,就没有弘扬。自己中文没看懂,译出来会一塌糊涂。”
      关于如何看待如来藏,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
     如来藏本身是一个比较复杂、存在诸多争议的理论问题。我想,不应该用一种简单化的模式进行理解和分析。什么是一种简单化的模式呢?即把如来藏与佛果的关系简单的理解为一种“实质化的因果关系”,似乎是从一个实质化的如来藏出发,获得了一个实质化的佛果。这种运用理性的思维方式将不可避免的导致一个经不住理性的推敲而纰漏百出的结论。比如,如果佛果是一个实果,那么佛果不可以是有为法,否则佛果就是无常的、可以退失的;佛果也不可以是无为法,因为无为法不需要生因来产生它,它本来就存在。
     假如,如来藏不是一种实质性的因,佛果也不是一种实质性的果,那么到底有没有如来藏、有没有佛果?如果有,两者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如来藏、佛果在世俗谛应该是有的,在胜义谛上则是不可说的。为什么不可说?因为理性没有能力彻底把握它们,故无法将其准确无误的概念化。任何将其概念化的企图,都最终经不起理性刨根问底式的追查。也就是说,你从远处看它,它似乎很完美、很坚固;一旦走近仔细看,它又如此虚弱而不堪一击。这便是理性自身不可逾越的限制:任何理性所构建的(“幻有”)都可以被理性所破坏(“性空”)。

   
    人不能离开“幻有”生活,一旦他失去了“经验”、“规律”作为靠山,他将无法表达,无从行动,变成一个纯粹守株待兔的猎人。但是,人无法通过“幻有”直接把握到真实,真实自身是与任何“文字”、“概念”绝缘的,撤去文字概念的重重包装,我们最终发现的却是空无一物。这种“空无”仅是文字概念的“空无”,而真实永远都在那里向我们招手,它和幻境是重合的,我们所见的是真是幻,完全取决于我们是圣是凡。
     在幻有(世俗谛)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讨论如来藏与佛果的因果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一种生起与获得的因果,而是一种显现与证得的因果,就像拨开乌云,太阳便自然显现,太阳并不是新产生的。那么,为什么把乌云拨开就一定会出现一个太阳?万一什么都没有怎么办?既然一个人去除了所有烦恼障、所知障就一定会成佛,一个合乎“理性”的解释便是这个“太阳”在去除障碍以前就已经存在了,成佛前是一种被障碍的存在,成佛后是一种无障碍的存在,前者可以称为有垢真如,后者可称为无垢真如。
    “心性本净,客尘所染”是对上述意义的一个很好的比喻。但是这里“心性”,应看作一种唯名的安立,而不是一种客体或是依附某客体的一种属性。而且这里的“心性”似乎也不太适合用唯识的“识”来解释。唯识的“转识成智”是另一种对成佛过程的解释方式,其核心在于转化。
     显现和转化是对于因果关系两种不同的解释方法。本来,龙树菩萨通过《中论》已经清楚揭示出了(世俗谛上的)因果关系的不可思议性。也就是说,因果关系是真实存在的,却又是理性所无法理解的,因为理性必定落于因果“是一、是异”的两边,现实却是因果“不一不异”。不过话又说回来,“不一”则“似异”,“不异”则“似一”。“似异似一”也许是在世俗谛的意义上所能对因果关系作的一种勉强的说明。“似一”对应的便是显现,即有垢真如与无垢真如“似一”;“似异”对应的便是转化,即识与智“似异”。

   
    这颇类似于现代物理学中的一个关键概念:“波粒二象性”。 任何微观物质,既像是波,又像是粒子,实际上它既不是波,也不是粒子。波和粒子只不过人类认知客观物质运动形态的两个模型而已,本质上是理性自身构造出来的,跟真实情况相距甚远,但是这已经是理性目前所能做到的极限了。凡是研究过量子物理的人,对此无不为此莫名其妙,却又无可奈何。因而,以绝顶聪明著称的物理学家费曼声称:“我可以很确定的告诉大家: 没有人真正了解量子力学。”这提示我们,物质世界的真实尚且完全不能用熟悉的常识概念去类比的,那么精神世界的真实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量子力学另一个重要启示是“互补性”,玻尔提出,实在性与因果律不可兼得,要么承认实在性而牺牲因果律,要么承认因果律而牺牲实在性。在物理学家的眼中,显然因果律具有更高的优先级,不过也难免因为实在性的丧失而耿耿于怀。不过,在佛教徒看来,非实在性的因果关系应该是一个颇为自然的事情。那么无论是如来藏还是唯识,它们对成佛的因果性解释,自然就不必以实在化的眼光看待而再去严加批判。
     中观批判将任何概念、任何理论实体化的企图,这种批判本身就是一种为了灭除戏论、消除分别的修行方法,其结果是证悟。如同我们看一本讲述游泳方法的技术手册一般,仅仅靠看不可能真正懂得游泳,只有一步一步照着去做才有可能。也就是说,中观是立足于学习者主观体验(分别)的,与学习者的主观体验是融合的,不可抽离于学习者的主观体验而去做纯粹的外部描述。同时批判的本事不是建立一种新的分别,批判时只需利用被批判理论自身的逻辑矛盾便足以。
      因此,中观并不涉及如何去解释学习者一步步从“不会”到“会”的变化过程。关于这个问题,唯识给出了一整套客观的解释方式,因而更像是一本学习心理学的教程。唯识认为,学习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可以认识的对象,而建立对世界乃至自身什么样的认识,正是唯识的核心议题。唯识把一切现象都加以对象化,形成了一百个种类。学习者自身也被对象化了,而被分成了种种心法与心所法,让人能够清楚的看到自己即将经历的成长过程。但这种对象化的描述,并不能很直接的触发人的主观体验,因此它必定是一个渐进化的修行过程。同时,它也比较保险,不会像中观一样那么容易引发不着边际的主观狂想。相对的,基于主观体验的中观则是比较直截了当、快速而有风险的方法,禅宗应该就是属于此类。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9e98b90102e4em.html
发表于 2013-4-12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随喜。期待。
发表于 2013-4-16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顶起
发表于 2013-4-17 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隨喜!靜候佳音
发表于 2013-4-17 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热切期待尽快出版发行。
发表于 2013-4-19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功德,期待流通!
发表于 2013-12-16 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哪里能请到呢
发表于 2013-12-16 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 目前进展到哪里了?
发表于 2013-12-16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空蔚蓝 发表于 2013-12-16 18:41
请问 目前进展到哪里了?

在进行最后一遍校对。
原稿中有若干未加标点处、排版不同一处、引文错字等细节问题,正在改正。
好事多磨,敬请期待。
发表于 2013-12-16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笨者之帚 发表于 2013-4-11 23:10
这些都未定啊,价格也没出来,估计应该是平装吧,这样可以价格低一点,符合译师的想法。而且可能是简体 ...

有安排台灣的繁體版?好期待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6 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直在校对,因为对照藏文,有发现了一些不一样的地方,还有就是同一本书译名不统一,不够规范,所以还需要等。
发表于 2014-2-22 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慚愧! 這樣一件殊勝大事,最近才得知消息。這真是一項大工程,非常隨喜讚嘆,禮敬譯師、請法者、及所有贊助參與支持此事業者!!
從一些資料得知,大作在2010年即已翻譯完畢,一直在校對中,而2012年8月有一次的審讀會,之後又一直在做更細的校閱。非常期待有出版的訊息,還是仍在校閱中? 若是,本人也亟想略盡綿薄。2007年學習藏文至今,也嘗試翻譯一些論著,目前正在進行克主傑的除闇莊嚴論的翻譯。不知有否機會參與此四家合注的校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4 13:05 , Processed in 0.035147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