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葉小釵 于 2013-7-4 14:18 编辑
同一個釋疑法會中,法師提到傳承
然後提到了傳承,這邊有一個相關的問題,我就不把這個問題唸出來。順道提一下,仁波切他最近針對這個問題所提出的看法。提到了傳承,傳承當然是由上師傳給弟子,所以以一位弟子的角度來說,他是必須要依止傳承上師,所以會提到「依師」。談到了「依師」,有四個字很重要,「依教奉行」。雖然只有四個字,但是每一個人對於這四個字的解釋方式可能都不同。有一些人認為的「依教奉行」是「百依百順型」,上師說一就是一,上師說二就是二,如果上師說一加一等於三,那我也認了!是吧?在座有很多人已經點頭了,如果上師說一加一等於三,你也默認的話,你就是屬於「百依百順型」。我沒有說這個不好啊!不要誤會我的意思。
另外一種,選擇性的依教奉行。當上師說了一段話,你認為這一段話合理,你就去做;你覺得這段話不合理,你就不去做,這是選擇性的依教奉行。所以同樣的四個字,每一個人解釋的方式並不相同。但提到了這一點,最近在某一個場合,有兩位法師來見仁波切,這時仁波切就提到了,阿底峽尊者跟金洲大師的公案,他說:阿底峽尊者當初去依止金洲大師的時候,他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要求得菩提心教授的傳承;但是從見解的角度而言,阿底峽尊者是中觀應成派的見解,而金洲大師是唯識宗的見解,所以以見的角度來說阿底峽的見解是比較高、比較圓滿的;而金洲大師的見解,從某種角度而言是違反正理的。而這段公案,在各位平常所閱讀的《廣論》,或者是《略論》當中,應該都有看到這段公案。
但是仁波切更進一步的提到,雖然他們所持的見解不同,但是阿底峽他還是如此的恭敬金洲大師,因為最主要他要去求的教授是菩提心的教授。但是他們彼此時常做一件事情,阿底峽尊者時常會跟金洲大師講中觀應成派的正見有多麼殊勝,希望金洲大師能夠換一種正見來學習。阿底峽尊者是弟子,金洲大師是上師,所以阿底峽尊者會去跟金洲大師說,唯識宗有哪些過失,違反了哪些正理,所以中觀應成派的見解才是最殊勝、最圓滿的。而金洲大師他也時常跟阿底峽尊者說,唯識宗才是最圓滿的,中觀應成派的見解,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是實際上要運用的時候是會有困難的,金洲大師會這樣提到,他們彼此都互相不斷的介紹自己的正見有多麼的好,但是到最後彼此都沒有辦法說服對方,金洲大師沒有辦法說服他的弟子阿底峽尊者,阿底峽尊者也沒有辦法說服他的上師金洲大師。所以阿底峽尊者雖然獲得了菩提心的教授傳承,但是他的見解還是中觀應成派的,而金洲大師他的見解還是唯識宗的見解,這是第一個公案。
第二個公案,當中的主角也是阿底峽尊者,而這個公案我想現場的男眾法師也好,或者是尼眾法師,應該都有聽到這個公案,因為這個公案是針對各位說的。有一天在為出家法師開示的時候,有提到當阿底峽尊者進入了西藏,而收了種敦巴尊者作他的心子,並且阿底峽尊者告訴種敦巴,將來藏地要用「大眾部」的傳戒方式來傳戒,應該有聽到這一段吧!阿底峽尊者跟種敦巴尊者說,要用「大眾部」的儀軌來傳戒,這時種敦巴尊者馬上啟白跟阿底峽尊者說,大眾部的儀軌並不適合我們西藏人,所以他堅持不用大眾部的儀軌,而到最後用了「說一切有部」的儀軌。種敦巴尊者是阿底峽尊者的弟子,各位覺得他有沒有依教奉行?相同的道理,阿底峽尊者是金洲大師的弟子,當金洲大師在宣揚他的唯識宗的時候,你覺得阿底峽尊者有沒有依教奉行?先這麼說。
我們在這個地方不要用舉手的方式,我覺得這樣太明顯了,也不適合各位,所以自己在心裡面回答這樣就好了。但是當我們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你不要認為:因為種敦巴尊者跟阿底峽尊者,兩個人都是大成就者,所以他們依師一定有依教奉行,我們通常會用這樣的方式來回答。因為他們兩個都是很有成就的人,所以他們的依師軌理都做得很好,表示他們兩個都有依教奉行。至於阿底峽尊者,沒有按照金洲大師的指示,改變他的想法,或者是種敦巴尊者,沒有依照阿底峽尊者的指示,用大眾部的儀軌,這是因為……,這時候你就會想很多的理由。
所以這個問題,後來有一天,我也跟仁波切談論到這個問題,我問他:「您覺得『依教奉行』這四個字該如何解釋?」這個問題或許當初問的時候太突然,所以仁波切他稍微的頓了一下,我就說:「您之前有提到兩個公案」,我就把這兩個公案稍微的點了一下,他就說:「對!」我問他說:「您認為這兩個人,他有沒有依教奉行?」他說:「當然有」。我說:「那您怎麼解釋『依教奉行』這四個字,明明公案中的兩位弟子,他都沒有按照上師的指示去做,您怎麼解釋『依教奉行』這四個字。」他說:「所謂的『依教奉行』,是你自己本身必須要透由正理,去觀察上師所講的這段話,是否是正確的,當你透由正理去觀察,而發現上師所講的這段話是正確的話,你就必須要按照他的方式去做。但如果你發現上師的這段話,是違背正理的,這時你就不應該按照上師的指示去做;但是你的內心當中要如何的作意?上師之所以會這麼做,應該是他們有某種特殊的原因,而不是:「這段話是我上師講的,所以是對的」,應該不是這樣的思考邏輯吧!
現在我們很多的人,遇到相同的問題時,都欠缺中間的這個思維模式,而會以跳躍的方式來思維。會認為上師講了一段話,不管你有沒有聽懂,不管你對這段話有沒有質疑,不管你透由正理去推論之後,你認為這段話到底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都不管!反正這段話是上師講的,只要是上師講的都是對的!所以我們欠缺了透由正理來觀察的機會,我們也欠缺了當我們聽不懂,或者是有質疑、不了解的時候,再一次的跟上師溝通的機會,這些機會我們都喪失了,因為我們覺得反正都是對的,我只要按照上師的指示去做就好,不要想太多!所以這時候這樣的思維,是賭博性的思維(這是我的用詞)。如果你賭對了,算你運氣好,如果你賭的那段話剛好是賭錯的,那很抱歉!這就像依止上師是一樣的,在不加觀察的情況下,如果你沒有仔細的去揀擇上師是否具備有道次當中所說的十種德相,而去依止,運氣好你能夠依止到一位具足十種德相的上師;但是運氣不好,很抱歉!你的法身慧命,可能從此斷送在你自己的手中,這也不需要我多說吧!
所以從這兩個公案裡面,我們可以再次的去思維,「依教奉行」的這四個字。後來仁波切他提到:「如果什麼話,都是以上師作為標準的話,那我們每一個人的上師,推溯到最後應該推溯到誰?推溯到佛。佛是我們每一個佛弟子的上師,那難道說佛說的每一句話都是正確的嗎?這也是需要考慮的一個問題。如果佛說的每一句話都是正確的,佛在三轉法輪的時候有提到:遍計執是無自相,依他起跟圓滿實是有自相的道理,這個道理以中觀應成的角度而言是不正確的。中觀應成的角度,他認為一切的法都是沒有自相,縱使你唯識宗認為遍計執是無自相的,以應成的角度而言,他也不承許唯識宗所謂的遍計執是無自相的,為什麼?表面上雖然說是無自相,但是唯識宗他所安立的遍計執是無自相,是遍計執在有自性、有自方的情況下,他認為這樣的法透由分別心去安立所以是無自相的。雖然表面都是無自相,但是他所提出無自相的觀點,跟中觀應成派的觀點是截然不同。中觀應成派的觀點,是在無自性、無自方的情況下,透由分別心的力量去安立境界,而成立了無自相的道理。
所以以中觀應成的角度,佛在三轉法輪所說的《解深密經》,是沒有辦法「隨言取義」,也就是沒有辦法按照字面的意思來作解釋,所以他是違反正理的,他透由正觀應成派的正理,是能夠將《解深密經》當中的原文推翻掉的。這時我問仁波切說:「那你認為《解深密經》當中的這些話是錯誤的嗎?」我故意用了很強烈的字眼,「是錯誤的嗎?」他又說了一次,他說:「這一段文以中觀應成的角度來說是違反正理的,所以佛當下講這段話是有祂背後的目的在的,祂是為了要攝受某種的對象,而說了遍計執無自相,而依他起、圓成實是有自相的道理。」所以他沒有回答到我的問題,我就再一次的問他,我說:「那你認為這一段話是錯誤的嗎?」他說:「如果你要以違反正理的角度來解釋「錯誤」這兩個字的話,確實它是錯誤的,因為它違反正理;但是如果你要以一般世間人,在解釋「錯誤」的時候,比方說你講錯一句話,在世間我們講錯話,很有可能是你並不是因為特別的目的,是因為你不了解而講錯話,這是我們一般世間人有可能發生的情況,你並不是特別的目的,而是因為你不了解,或者是口誤等等而講錯話。如果是以這樣的角度來解釋錯誤這兩個字的話,這不符合佛當時講《解深密經》的狀態,因為祂講《解深密經》的時候,祂並不是不了解而講錯,也不是口誤而講錯,祂是為了要調伏唯識宗的所化機,所以故意講了唯識宗的論點,所以看你用什麼樣的方式是解釋錯誤的這兩個字。但是千萬不能夠以,這一本經是佛說的,所以它所講的內容都跟正理是相吻合的,不能夠用這個角度來思維,我們現今所謂的「依教奉行」這四個字。
這四個字佛祂自己也講得很清楚,「比丘與智者,當善觀我語,如鍊截磨金,信受非唯敬。」佛告訴周邊的比丘以及智者們,你們應該仔細的觀察思維我所說的每一句話,就如同一位鍊金的師傅,他想要看看手上所拿的金是否是純金,這時候必須要藉由火燒、刀割、甚至是不斷的去磨練它,才能夠測驗出這個黃金它的純度到底是有多純;相同的,你們不要因為我是佛,是你們的上師,所以我所說的任何一句話,你們都當成是正確的,「信受非唯敬」,不能夠只以我是你們的上師,你就完全相信我所說的每一句話,最終你還是必須要藉由自己的智慧去思維,這或許才是我們平常所謂「依法不依人」的道理吧!
但是後來我就問仁波切說:「因為兩個公案裡面的主角,不管是種敦巴或者阿底峽,他們兩個都是充滿智慧的大成就者,所以他們可以藉由正理來分析判斷,他們上師所講的內涵,是不是與正理相違的。但現今的我們,很多的人他自認為我自己根本不具備智慧來分析上師所講的話,所以只能夠百依百順。」但這時候仁波切他的問答:「縱使在當下你沒有辦法藉由自己本身的智慧,或者是透由正理來觀察上師所說的話正確與否,但如果你心中對於這句話是有保留的,或者有懷疑的,或者是你認為聽起來怪怪的,這時你就必須要打一個問號,而更進一步的有機會去詢問上師,或者是跟上師溝通,透由不斷的溝通,你就能夠慢慢了解上師為什麼說這句話。千萬不能夠以他是我的上師,所以我聽不懂也沒關係,他說一就是一,他說二就是二,他說一加一等於三,一加一就是等於三。這怎麼可以?這當然不可以。如果一加一等於三的話,不就天下大亂了嗎?所以如果你有懷疑,你覺得這段話是需要暫時保留的,或者是它違反了你當初看了某一部經當中的某一句話,這時就應該保留它,而不應該以這段話是上師說的,所以就完全的接受它,這兩種是完全不同的態度。」
這也是不要說各位,這也是很多學佛的佛弟子應該有的態度,不斷的提出問題。所以各位會說,如果我沒有機會發問怎麼辦?如果沒有機會發問,就暫時保留它。而不要因為這是上師說的,這是仁波切說的,所以他說的都是對的。所以在這個地方有一個相關的問題,先不把這個問題唸出來,這個是末學跟仁波切之間的一個對話,提供各位作參考。
我怎樣看這段文, 都覺得是學員問了金女士的相關問題,尤其是福智某法師常說:金女士是常師父幫我們選擇好了,你就不用觀察,否則就是對師父沒信心
如性法師這段就破了某福智法師的論點
這就像依止上師是一樣的,在不加觀察的情況下,如果你沒有仔細的去揀擇上師是否具備有道次當中所說的十種德相,而去依止,運氣好你能夠依止到一位具足十種德相的上師;但是運氣不好,很抱歉!你的法身慧命,可能從此斷送在你自己的手中,這也不需要我多說吧! 我想日宗仁波切對團體的情況是了解的,只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也不是仁波切不夠慈悲,應該是福智人的共業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