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龙吟

关于印顺法师及其著作的研讨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3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勤 发表于 2014-12-3 15:34
印顺法师的观点先不论对不对,但至少他还有一套考据的方法和思路,说实话对于很多不可思议很奇妙的事物,有 ...

这或者就是世智聪辩。讲道理一套套的有现实的证据。

大部分人喜欢取现利,或者就是这样。所谓的因果,就是当下的利益!

其实有这中思想的人不应该把精力浪费在学佛上,或者不曾用在学佛上。学佛不过是装门面而已。或者,发展“圈子”而已。
发表于 2014-12-3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龙吟 发表于 2014-12-2 23:15
关于文殊普贤菩萨摩诃萨是不是两位佛陀弟子的理想化,我不知道;如果你知道,那你尽可以去相信你知道的 ...

这里也许在对印顺法师的了解程度和阅读量上,很难有人能在短期内赶得上楼主师兄了,师兄既然最后也舍弃法师的见地而趣入格鲁,请问在师兄看来,对于这里的格鲁弟子来说,现在去阅读印顺法师的著作,有哪些参考价值,能得到什么收获呢?
发表于 2014-12-3 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1-asd 发表于 2014-12-3 17:28
说了半天,无非我们无法以现实证据来有力回击考据派到底错在哪里。我们只是以我们自己的说法来回击别人。
...

一针见血!
有些人不过是选择性无视甚至蔑视考据派,顺我者,拉考据派作证,逆我者,一点就炸!
发表于 2014-12-3 23: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印顺的书。有一本。扔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12-4 0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龙吟 于 2014-12-4 01:01 编辑
pengcuo 发表于 2014-12-3 00:31
理论很多,辩理也向来不少,这些暂且不说。

问问楼主,你发这贴,初衷是什么,请如实回复。

不忘初衷,方得始终,这是当然。然而我在最开始就已经阐明了因缘、动机甚至目标、范围;还需要重复吗?

至于你所说的连初学都听着不可信,那是自然的,因为是初学者嘛;我可以原谅他们。但我也申明了的,玩不起就不要进来玩,总不能打着个初学的名号,就可以肆无忌惮了吧。有事说事,有理讲理,增益知见,提升认识,完全不用在评论我的初衷上面打主意,更不用评论我的境界或者水平,这个帖子是“就事论事来讨论印顺法师著作中的相关内容、思想及其观点”,我完全不需要你或者其他人来为我证明什么。

另外,我不担心“露马脚”,因为每个人都是在露马脚的过程中进步的,假如能够证明我是露马脚,那对于我是有益的,同时我是要感恩的。而我不止一次在前辈师兄面前露马脚,且一旦我能够理解确实是我的问题,则在大多时候我都会承认并及时修正,我想正是我的诚恳,才能够这么多年还能在此论坛发言,才能获得大多数师兄们的包容和理解,否则早就被踢出去了。

我们是在讨论印顺法师的著作,研究其内容和观点,不是在讨论印顺法师这个人的成就或者关于他个人的什么事情,那不是我们讨论的范围。而且,在我们还没有搞清楚之前,就对于一个僧宝妄下评论,那其实是很不适合的,如果带有攻击性或侮辱性的语言,那好像于皈依学处也不符;因果虽然不是用来威胁人的,但总归还是论事不论人的好一些,这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是更为理性,同时也为自己留有余地的。

-----------------------------------------------------------------------
以上是感情交流,不妥也不要介意,我是个讲感情的人,所以才说话不中听,但是良药苦口这是常情。下面回到主题,我还是来解释一下,我对于“文殊普贤菩萨摩诃萨是不是两位佛陀弟子的理想化”这个命题的理解。

首先,是“理想化”这个词的定义,如果我们对这个词的定义理解不同,那就是鸡同鸭讲,是永远谈不到一起去的。当然你可以不同意我对于“理想化”这个词的理解,但至少你会明白我和你的理解有可能是不一样的,这非常重要,因为这是交流的基础。

初学可能认为“理想化”这个词就等于“凭空捏造”,但实际上不是的。“凭空捏造”是一个贬义词,是指没有的事情,通过捏造来欺骗大家,让大家以为有其事实。而“理想化”这个词是一个比较积极的词汇,试想如果我们能够在未来达成我们的理想化,那理想化就是一个积极的因素;如果我们在未来不能达成我们的理想化,那至少也不会比现在差,我们还是可以朝着我们的理想继续前进。当然这是基于未来的角度来看,基于过去就不同了。

基于过去的理想化有三种情况,第一是基于过去确有其人的理想化;第二基于过去有原型的理想化;第三是没有这个人且也没有任何原型的捏造。
第一种情况,假如本来就有文殊与普贤菩萨,事实上与舍利弗与目犍连没有丝毫关系,ok,然后我们在本来就有的文殊与普贤菩萨的基础上能不能再理想化呢?意思就是增添更多的功德、赞美、以及艺术化呢?答案是可以的,这叫做再造和重塑。
第二种情况,假如实际上没有文殊与普贤菩萨,而是基于舍利弗与目犍连的原型的理想化,这种情况我们也应该能接受,因为这是基于事实的,有事实依据的。而理想化以后的文殊与普贤菩萨代表了舍利弗与目犍连的所有成就与功德,我们为什么不能接受呢?
第三种情况,假如有人凭空编了一个文殊与普贤菩萨的概念,而且知道他自己以及我们大家的未来,是不可能成就文殊与普贤菩萨的功德和智慧的,这完全就是一个捏造。请问谁能接受这种假设情况呢?

现在印顺法师提出了第二种情况,但是有人不能接受,因为他只能接受第一种情况,否则就会觉得自己的信念崩塌了,格鲁及藏传就会出现危机了,但事实上只有第三种情况才会造成这样的后果,前两种都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的,因为他们看不到第三种情况,所以认为只能接受第一种情况。假如,我的意思是假如只有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况可选,请问他们会更倾向于哪一种呢?

还有一个语言性问题,就是当代语言和古代语言大概有差异,假如,我的意思是假如古代的人们将“理想化”这个词汇等同于或近似于“化身”这个词汇【化身其实是有严格定义的,我的意思是突破这个定义来看】。那么我说文殊与普贤菩萨是舍利弗与目犍连的化身,或者我反过来说舍利弗与目犍连其实是文殊与普贤菩萨的化身,请问这样的说法是不是有可能会有更多的人能够接受呢?


以上全部是假设,我并不想证明谁对谁错,我的意图是让大家可以从多维度来看待问题,去发现那些我们可能忽略掉了的事情。让大家能够了解到更多的可能性,同时也意味着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性和包容性,从而超脱眼前的问题,着眼于未来的结果,去成就我们本来就应该成就的未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4 0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道 发表于 2014-12-3 20:51
这里也许在对印顺法师的了解程度和阅读量上,很难有人能在短期内赶得上楼主师兄了,师兄既然最后也舍弃法 ...

首先是对于佛法框架的理解,如果你学过道次第,那基本上是一致的,我都怀疑印顺法师是学习了道次第后写出的《成佛之道》。所以如果把《成佛之道》看成道次第的简化版,其实对于初学是很有学习价值的。
其次是印顺法师的风范,可以从他的自传体《平凡的一生》中窥得他平凡中透出的非凡气质,这是一种高尚人格的体现,我们学习的榜样!
然后在见地上你可以看一下印顺法师的《中观今论》,不过这可能有点难度,除了有一段和宗大师意见相左的所破过狭以外,其他的见解也是非常值得学习的。
最后,印顺法师的语文水平是空前绝后的,就我来看近代大师没有一个能出其右,如果认真阅读印顺法师的著作,光是语文水平你就会提升一大截。

如果你已经深入学习了格鲁系统,那确实也没有必要再去阅读印顺法师的著作,因为就佛法研习而言,我也承认独尊宗大师;但如果你是初学,缺乏一本比较容易上手的教材,那么看一下印顺法师的《佛法概论》或者《成佛之道》,我觉得也是比较合适的,而且可能还会产生更多的好处,比如对中国佛教的认识,对于佛教史的理解可能与格鲁相比会有更多其它的收获。当然这只是个人看法,仁者见仁的。
发表于 2014-12-4 03: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engcuo 于 2014-12-4 03:17 编辑
龙吟 发表于 2014-12-4 00:54
不忘初衷,方得始终,这是当然。然而我在最开始就已经阐明了因缘、动机甚至目标、范围;还需要重复吗?
...

没想到楼主回复得这么细致。那我也就稍微回应,以示礼数和闲谈一二。

感情交流的事,尤其对于没有成见的人来说,是可以的,有益。并且对于同样不愿意针对人身谈是非而言,是合适铺垫。因此就我个人来说,做做感情交流,没什么不妥,明白了这层意思就可以了,不过也仅此而以。正文是主要的。

楼主对“理想化”一词的几种可能性分析。是楼主考虑到的不同角度都列出来了吧。印顺法师是怎么考虑的,理当看其原文阐述。至于是不是恰好是楼主列举中的一种,一看就知道,不需要猜测,即使是善意猜测。

对于至尊文殊普贤菩萨摩诃萨的来历认识问题(其实不如说应化因缘更合适吧,我们是内道),无论积极还是消极,褒义还是贬义,都从原文阐述观点判断,也只能这么判断。

楼主说的三种情况:”基于过去的理想化有三种情况,第一是基于过去确有其人的理想化;第二基于过去有原型的理想化;第三是没有这个人且也没有任何原型的捏造。”

“第一种情况,假如本来就有文殊与普贤菩萨,事实上与舍利弗与目犍连没有丝毫关系,ok,然后我们在本来就有的文殊与普贤菩萨的基础上能不能再理想化呢?意思就是增添更多的功德、赞美、以及艺术化呢?答案是可以的,这叫做再造和重塑。”

------本来就有,就什么都不用谈了。佛不说其有,谁有资格说其有;既然佛说其有,依经典原文就对了,即不必缩小,更无需夸大,多此一举。其他不必多说,也没有余地多说什么。在这里,管不着你个人从南传学起,还是从北传学起,无关紧要。佛说第一。况且就我个人来说,也没什么意乐就这个第一种情况中所谓“艺术化”消耗暇满。

“第二种情况,假如实际上没有文殊与普贤菩萨,而是基于舍利弗与目犍连的原型的理想化,这种情况我们也应该能接受,因为这是基于事实的,有事实依据的。而理想化以后的文殊与普贤菩萨代表了舍利弗与目犍连的所有成就与功德,我们为什么不能接受呢?”

------这种情况,既然实际没有,只是基于其他原型理想化,其实就是创造,艺术加工。就是本来没有,虚构成有。意思很明确,不要遮遮掩掩,对吧。另外有什么意思呢?矛盾太大了。四个名字,两个有,两个没有。法会中凑在一起,两个尊者有四个名字,难道是两个曾用名,有个现用名,或者一个人两个名字同时用、交替用,四个名字各有各的问答讲说,这是谁给排的剧本,佛吗?没发现佛陀这么安排过。印顺法师吗?没法接受。楼主吗?没法接受。不觉得太乱了吗?


“第三种情况,假如有人凭空编了一个文殊与普贤菩萨的概念,而且知道他自己以及我们大家的未来,是不可能成就文殊与普贤菩萨的功德和智慧的,这完全就是一个捏造。请问谁能接受这种假设情况呢?”

------概念或许可以暂时安立,但佛经以大篇幅对至尊文殊普贤菩萨摩诃萨的身语意功德事业的宣讲,不是靠一个概念能安立得那么不可思议那么令无数前辈后人向往的,否则能几个人信呢,你都不信。更不会单单留到今天让个别人去质疑。这种情况,楼主既然都知道接受不了,就省事了,不考虑了。

以上楼主列举的三种情况,都没有站得住脚的可能,全是个人演义。至于楼主认为印顺法师提出的是第二种情况。不如直接看他本人如何阐述看原文更清楚明白。

我也省事点。

另外楼主说:‘还有一个语言性问题,就是当代语言和古代语言大概有差异,假如,我的意思是假如古代的人们将“理想化”这个词汇等同于或近似于“化身”这个词汇【化身其实是有严格定义的,我的意思是突破这个定义来看】。那么我说文殊与普贤菩萨是舍利弗与目犍连的化身,或者我反过来说舍利弗与目犍连其实是文殊与普贤菩萨的化身,请问这样的说法是不是有可能会有更多的人能够接受呢?。。。以上全部是假设。。。“

既然明知道是假设,就算了,没凭没据的,咱们一个凡夫假设来假设去,无非添些妄想之资、无非就是造业而以。有这功夫,打个禅七佛七,也好得多嘛。

下面就是全文转载印顺法师这篇大作《文殊与普贤》,大家看看,到底写的是嘛。

注:关于楼主回复的发贴动机。简单地看,一个人说话,可能一百个人在看。动机是内心的事,你不说我不清楚;你说了,大家就可以根据后续做判断。以我的暂时判断,楼主明显是向着印顺法师说话的,这就是动机之一。当然我这么判断如何不客观,可以随时澄清。至于我怎么判断,也无关紧要。
发表于 2014-12-4 03:07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nanputuo.com/nptlib/html/200704/1812065488490.html

南普陀首页 > 太虚图书馆 > 闽院荟萃 > 一、创立时期 > 印顺法师 > 印顺法师文集
         

(783) 论三世因果的殊胜
(310) 四、学佛的切要行解
(308) 三、学佛是人生向上
(358) 二、我在宇宙之间
(563) 一、人生所为何事
(320) 四、修持心要
(266) 三、时代倾向
(253) 二、理论原则
(449) 一、论题核心
(381) 修学观世音菩萨的大…

(1643) 上帝与耶和华之间
(1422) 文殊与普贤
(1343) 修身之道
(1219) 一一墓库运还是法运…
(1079) 评熊十力的新唯识论
(984) 民国十二年
(965) 自利与利他
(963) 民国三十三年
(878) 民国十七年至二十一
(874) 中华民国元年
                 

印顺法师文集

文殊与普贤

作者:印 顺 来源:南普陀在线 时间:2007-4-25 16:39:49 浏览次数:1422

  文殊与普贤,为大乘佛教的著名菩萨,被称为毘卢遮那佛的「胁侍」。依一般的解说,菩萨有「此土」与「他方」两大类。文殊,或说出于东方的「宝氏」世界(佛说文殊师利净律经),或说在南方(唯曰杂难经)等;而依『文殊师利般涅盘经』,是出于此土,是从释尊出家的。普贤,「不可量不可说,住处不可知,若住应在一切世界中住」(大智度论卷一0)。那不但不是此土,甚至也不能说是他方的了。在初期的佛教中,并无文殊与普贤的传说;这也不是印度教固有的大神。文殊与普贤菩萨的出现,真是值得注意的事。

  一、文殊普贤与舍利弗目犍连:审细的研究起来,文殊与普贤,实为舍利弗与目犍连的理想化。理由是:第一、文殊、普贤为毘卢遮那佛的「胁侍」,是代表佛陀弘化的。在初期佛教中,舍利弗与目犍连,即是释尊的两大弟子,被称为「双贤」,「第一双」弟子,负着代佛扬化的重任。如『杂阿含经』(卷二四)说:「我观大众,见已虚空,以舍利弗、大目犍连般涅盘故。我声闻,唯此二人善能说法教诫教授辩说」。『中阿含』(卷七)『分别圣谛经』(又增一阿含等趣四谛品)也说:「舍梨子比丘,能以正见为导御也。目犍连比丘,能令立于最上真际,谓究竟漏尽。舍梨子比丘生诸梵行,犹如生母;目连比丘长养诸梵行,犹如养母」。

  第二、「大智文殊,大行普贤」,简要的表示了二大士的德性。这在释尊的教团中,即是舍利弗与目犍连的德行。释尊的大弟子,各有特长,而舍利弗与目犍连,佛记别他是:「是二人者,是我弟子中智能第一、神足第一」(大智度论(引律)十一)。大智舍利弗,与大智文殊,仅为声闻与菩萨的差别,古人也多能理解到。神足(通)即是行。我们不能忽略的,大智,不但是为自己的。舍梨子以正见为导,生诸梵行者如生母;文殊教化诸佛发菩提心,被称为诸佛的老师。这启迪正见的教化重任,在声闻与菩萨佛教中,即由舍利弗与文殊分别负担,这实为同一事实的不同说明。

  第三、文殊乘狮子,普贤乘白象,这与舍利弗目犍连有特殊关系。舍利弗有「狮子吼」的传说,如『杂阿含经』(卷十四)说:「尊者舍利弗,作奇特未曾有说,于大众中一向狮子吼言。……舍利弗比丘善入法界故」。舍利弗的狮子吼,自称能一日乃至七日,以各式各样的文义来解说佛说。『中阿含经』也有同样的叙述。这在当时,引起了黑齿比丘们的惊讶。我觉得,不但舍利弗的狮子吼,与文殊的乘坐狮子有关;他的「善入法界」──能以异文异义解佛说,也与『华严经』「入法界品」的诸大善知识,以不同的法门而同入法界有关。目犍连的白象传说,出于『毘奈耶』。『发智论』(卷十九)曾引述而加以解说:「尊者大目干连言:具寿!我自忆住无所有处定,闻曼陀枳尼池侧,有众多龙象哮吼等声」。目连不但因听见白象哮吼,引起佛弟子间的责难。他随佛去满富城,也是化一六牙白象,坐着从空飞去(增一阿含经须陀品)。舍利弗、目连与狮象的关系,或者还觉得不一定与文殊普贤的青狮白象有关。然读到『大毘婆沙论』(卷一六二)的记载,即觉得事非偶然。如说:「舍利子般涅盘时,入师子奋迅等至。大目犍连般涅盘时,入香象嚬呻等至」。三摩钵底,即等至,为圣者圣慧所依止的深定。舍利弗与目连二尊者,依着这师子奋迅,香象嚬呻定而入涅盘;文殊与普贤二大士,即坐着狮象而出现人间了。

  此外,文殊与舍利弗的关系,还有两点:文殊被称为「法王子」,这虽是一切大菩萨共有的尊称,但在文殊,几乎是私名化的。原来法王子的尊称,也是舍利子特有的光荣。如『杂阿含经』(卷四十五)说:「佛告舍利弗……汝今如是为我长子,邻受灌顶而未灌顶,住于仪法,我所应转法轮汝亦随转」。舍利弗为法王长子,这与大乘的文殊师利法王子,看出其中共同的性质。尤其是,舍利弗是摩竭陀的「那罗」(或译那罗陀)聚落人,文殊也有同一的传说,如『文殊师利般涅盘经』说:「此文殊师利,有大慈悲,生于此国(摩竭陀)多罗聚落…… 于我所出家学道」。

  二、文殊普贤与梵王帝释:释尊为「人天教师」。人间的上首弟子,为舍利弗与目犍连;天上的上首弟子,即梵王与帝释。佛教的早期传说中,表示佛法为人类的迫切需要,印度的大神──梵王与帝释,也祈求释尊说法,作释尊的弟子。传说:帝释得须陀洹果,梵王得阿那含果。论学位,并不崇高。但由于领导群神护持佛法,在佛教中逐渐取得重要的地位。梵王与帝释,在佛化的天国中,也成为佛的左右二大护法。如传说的佛从忉利天下来,他们即侍立左右。法显『历游天竺记』说:「佛从忉利天上来下时,化作三道宝阶。佛在中道七宝阶上行;梵天王亦化作白银阶,在右边执白拂而侍;天帝释化作紫金阶,在左边执七宝盖而侍」。此事,『增一阿含经』(卷三六),『有部毘奈耶杂事』(卷二九)等,都有记载。又如释尊去满富城满富长者家『增一阿含经须陀品)等,也是梵王侍右,帝释侍左的。梵王与帝释的成为释尊的胁侍,是佛教界众所周知的事了。

  梵王与帝释的为释尊胁侍,与文殊普贤为毘卢遮那胁侍,也有极其一致处。先论梵王与文殊:大梵天王的示现色相,如『大毘婆沙论』(卷一二九)说:「马胜遂发诚心,愿大梵王于此众现。应时大梵即放光明,便自化身为童子像,首分五顶,形貌端严,在梵众中随光而现」。梵王的为马胜示现童子相,出于『长阿含』的『坚固经』。『长阿含』的『典尊经』、『阇尼沙经』,也同样的说到。这会使我们联想到,文殊是被称为童子的。在文殊像中,虽也有无髻的及一髻的,但五髻文殊是更一般的。文殊的五髻童子相,岂非即梵王的形态!

  据传说,印度的原始文字,由梵王诵出,所以称为梵语。在大乘佛教中,阿字为初的四十二字母,与文殊也有着特殊关系。阿、波、逻、遮、那,这字母的最初五字,被称为文殊的根本咒。『文殊师利问经』,也有关于字母的解说。婆罗门教的吠檀多哲学,在大乘佛教中,被放在缘起无我的基础上,修改而融摄他;平等空性的充分发挥者,在大乘经中,无疑的是文殊菩萨。文殊师利童子与梵童子间,实在大有关系。

  再说普贤与帝释:唯一值得我们注意的,即普贤的坐六牙白象,与帝释坐的六牙白象,恰好一致。普贤的六牙白象,如『法华经』的「普贤菩萨劝发品」,及『观普贤菩萨经』,有详备的描写,这当然是经过大乘发展过。帝释的骑六牙白象,也如『长阿含』『世记经』所说:「帝释复念伊罗钵龙王。……龙王即自变身,出三十三头,一一头有六牙,一一牙有七浴池,一一浴池有七大莲华,(一一莲华)有百一叶,一一华叶有七玉女,鼓乐弦歌,抃!1梤其上。时彼龙王作此化已,诣帝释前,于一面立。时释提桓因着众宝饰,璎珞其身,坐伊罗钵龙王第一顶上」。那伽,印度人或是指龙说的,或是指象说的,所以古人每译为龙象。伊罗钵龙王,化作六牙象王,帝释坐上,这与普贤的坐六牙白象,是怎样的恰合!

  在佛教中,普贤菩萨,被奉为密教的住持者,这与帝释的为群神领袖,有着重要关系。帝释住于须弥山顶,为地居的天、龙、夜叉们的统摄者。他的多神特质,与密教极易结合。『大毘婆沙论』(卷一三三,参看起世经与施设论等)说:「苏迷卢顶,是三十三天住处。……山顶四角,各有一峰。……有药叉神名金刚手,于中止住,守护诸天。于山顶中,有城名善见,……是天帝释所都大城。城有千门,严饰壮丽,门有五百青衣药叉,……防守城门」。我们知道:显教的普贤,即密教的「金刚手」、「执金刚」、「金刚萨埵」、「秘密主」等;这是夜叉群(菩萨示现)的主。密法的说处,也主要在须弥山。密宗的双身法,也与欲天──帝释天也还是两性和合有关。『华严经』(卷六十二)有说:「住法须弥顶,定女常供侍;灭惑阿修罗,帝释愿观我」。这虽是善财以帝释(还有梵天等)拟赞文殊,然帝释的定女供侍,也极易演变为密宗的明妃。

  依『婆沙论』说,金刚手,并非帝释,而是住在须弥山顶的一位药叉(夜叉)。这位夜叉,即特别护持释迦的,即初期经律中的金刚力士,大乘显教中的金刚密迹。然帝释自身,实也是夜叉。如『帝释问经』说:「此药叉天,于长夜中其心质直」(唐译毘婆沙论一)。「此鬼,长夜无谄谀」 (晋译鞞婆沙论一)。「此帝释,长夜其心质直」(凉译毘婆沙论一)。帝释是夜叉的杰出者,他受夜叉神群的围绕。帝释的夫人设支(或释舍脂),传说为阿修罗女,然也称夜叉,如『婆沙论』(卷二九)说:「天帝释亦爱设支青衣药叉」。帝释本为吠陀中的因陀罗天,手执金刚杵,而得金刚手的美名。帝释与金刚手的普贤,有非常一致的地方。

  更应该特别指出的,密咒也与夜叉语有关。『般若经』说夜叉语隐密难了。『大智度论』(卷五四)说:「诸夜叉语,隐覆不正。……有人言:天帝九百九十九门,门皆以十六青衣夜叉守之。此诸夜叉,语言浮伪,情趣妖谄,诸天贱之,不以在意,是故不解其言」。夜叉的语句隐密,而秘密教的「语密」,也由夜叉群来住持。这个空行夜叉王国的帝释,与密教世界的普贤菩萨,是怎样的类似?我们应该记着:梵王与帝释,文殊与普贤,都是佛的左右胁侍。

  三、佛与左右胁侍的演化:释尊为中心的人间教化,「双贤弟子」是舍利弗与目犍连。在传说中,梵王与帝释,也逐渐取得了天国弟子中「第一双」的地位。等到大乘佛教起来,开始一大变化。大乘佛教的特质,是一般的人性净化。他解放了出家本位的古老形式,揭开了在家本位的新面目──佛的真身,现在家相。然而,他丢下出家的旧方便,却换上了天国的新方便。他是人的一般化,也是神的超越化。这就决定了大乘的特质,重于积极救世,而又倾向于秘密的神化。大乘的神化过程,当然是孕育于多神的印度文明中,然起初是依照自己组织的天界而发展,决非一味的窃取印度的群神。佛教的世界组织,是三界二十八天。其中最主要的,是帝释天、大梵天、色究竟天。大乘以为:真实的成佛,是在色究竟天最高处;这才与摩醯首罗──大自在天相结合。以此为本尊,梵王与帝释,也综合了舍利弗与目犍连的德性,融铸成文殊与普贤二大士。毘卢遮那与文殊普贤的佛国,这样的建设起来。

  大乘佛教的佛陀,可说是虚本位的。真实发扬佛教的,是菩萨,尤其是文殊与普贤。初期的大乘教,文殊是一中心的圣者。他重于劝发菩提心,重于如实空性的发扬,表象着佛陀的面目。法身佛,虽与「从本垂迹」的大自在天,有着同等的神性,但佛格还是慈悲、智能、精进等德行的总和。等到大乘的普及民间,通俗的宗教要求,有意无意的强化起来,这才具有帝释──多神王国之主特性的普贤,充分的金刚化,成为佛教中心,开创神秘的密教。金刚化的普贤,代表当时的佛陀观──大日如来。而帝释在中心,四大天王四方坐的集会形式,也演化为五方五佛。

  大乘佛教中,释迦被升到天国的色究竟天,抽象的唯心的德性扩展,缺乏了人间佛教的亲切性,也就缺乏了道德的感化力。这不能成为一般的归信对象。因此,佛的德性,不得不表现于文殊、普贤──梵天与帝释的神性中。末了,大乘佛教的人类德行,逐渐被遗忘,仅剩了神鬼群像的遗骸,与饮食男女的物欲。佛教是这样的从进展而到达衰落了。
发表于 2014-12-4 03: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engcuo 于 2014-12-4 03:29 编辑

看过上面这篇大作的人,包括楼主,稍微清醒一点的话,也会拍案称奇!

开始有点对“什么叫正直”产生疑问了。
发表于 2014-12-4 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嗯 很大胆的猜测啊
发表于 2014-12-4 10: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手弱弱问:那谁果真谤密?舍法罪好像……
发表于 2014-12-4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佛教的佛陀,可说是虚本位的。

真神奇

有点怀疑 这个印顺法师 是否真信佛。

有点 用 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来研究佛教发展史的味道
发表于 2014-12-4 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家人 于 2014-12-4 14:22 编辑

pengcuo 发表于 2014-12-4 03:07 http://www.nanputuo.com/nptlib/html/200704/1812065488490.html

南普陀首页 > 太虚图书馆 > 闽院荟萃 ...


如果这篇文章真是印顺“导师”的原作,那此人顶多只能算个佛学研究爱好者罢了,练邪师都未必算得上。
 楼主| 发表于 2014-12-4 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pengcuo 发表于 2014-12-4 03:05
没想到楼主回复得这么细致。那我也就稍微回应,以示礼数和闲谈一二。

感情交流的事,尤其对于没有成见 ...

关于动机
我已经和你介绍了很多论事不论人的道理,但是你还要纠结动机。那我们就谈一谈动机的问题,让更多的人一起去思维,如何正确地理解“动机”这个问题。


首先,行为之后都包含着正面动机,我们不用去举例钻牛角尖【如果实在要那样也行,但可以另外开贴专论动机】。就我们之间的动机而言,我以为我们的动机都是在维护我们自认为正确的佛法义理,我们不是在维护什么人,而是维护这个人所说的某些正确的内容。我们不能够因为我们在佛法内容上的分歧(实际上没有,只是你无法理解而已),而怀疑对方是在坚持错误,换句话说:每个人都可以坚持他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内容,这都是正确的动机;但如果有人明知道自己理解的内容是错误的,却依然坚持,那才是不好的动机。


这里,如果你明知道你没有有利的依据来说服我,却依然指责我的动机,那么这指责我动机背后的动机就值得酝酿了。反过来,假如我明知道我已经有太多的依据让你产生了动摇,虽然你依然坚持,我都不会去猜测你的动机,因为我会理解一个人执着的深度和习性。


另外,在佛法辩论中,指责对方的动机、人格,乃至用伤害性的语言进行攻击或谩骂,这些都不是一种正确的辩论方式,恐怕连外道都不会这样去做,否则我真担心即便是佛教祖师恐怕也难以应付。所以,今后最好不要再谈什么动机,如果你非要谈的话,我也只能说无论你如何猜测我的动机,我将一直假设你是出于一个好的动机!否则,我将立即不理睬你了,呵呵~~


求同存异
在佛法交流中,我以为不必一定要以全部说服对方为要,可以先求同存异,将我们认同的例举出来了,将我们不同的也列举出来,这样就不至于混淆不堪,因为无法完全说服而最后导致个人非理性的冲突。
1、我以为我们相同的观点:我们都承认佛菩萨存在理想化和艺术化的现象。
理由:从寺院建筑、佛像雕塑、飞天壁画、梵音乐奏、佛塔园林、本尊唐卡、乃至坛城绘制,所有这些都饱含了佛菩萨的理想化和艺术化,这是事实、是历史、甚至是当代正在发生的情况,这是毋庸置疑的!(如果你不同意,你可以明确表态,并进行说明)。


2、我以为我们之间的差异:你自认为佛菩萨的理想化和艺术化是确有其人的,绝不承认是以佛陀弟子为原型的理想化和艺术化;而我认为即可能是确有其人的,也有可能是佛陀弟子为原型的理想化和艺术化,而且我更倾向于后者。


以上是我认为的我们在佛菩萨理想化这个观点上的同和异,你确认了以后我们再交流我们之间相异的部分;如果你不同意,那能否请你把你认为可以同意的也写出来,便于我们精准研讨。谢谢!

发表于 2014-12-4 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龙吟 发表于 2014-12-4 14:05
关于动机
我已经和你介绍了很多论事不论人的道理,但是你还要纠结动机。那我们就谈一谈动机的问题,让更 ...

既然楼主写了挺长回复,那么我也回复。但建议都尽量简单,况且有些问题,可以简洁得以解决。

关于动机

“如果有人明知道自己理解的内容是错误的,却依然坚持,那才是不好的动机。”

------楼主这句话在我看来,等于是说,你没有意识到按你的理解,错误所在。另外之所以楼主开这一贴,就算是单纯学术性交流,基于凡夫之间议论,难以丝毫不涉及人相。所以,也不用撇太清楚向着谁说话不向着谁说话,看得明白就行了。就我而言,我基本上不评价个人,主要议论观点。之所以问一问动机,正因为发现楼主坚持的一些东西有问题,而且问题并非我一个人看得到,相信别人也能看到。这样就不得不问问为什么了。至于求同存异说法儿,可以,但是,明显的多数人认为有问题的东西,你也看明白了别人在说什么,如果还在坚持还在迂回绕来绕去,那就的确有问题,恐怕也就不再是单纯的学术问题。所以问问动机。通常我是不怀疑个人动机的,但是太奇怪的时候,不得不问。通过全文引用《文殊与普贤》一文好,让大家发现的奇怪问题,太多了,能在这里看出问题的人,不至于是二百五吧,即便就算没上过什么学都不至于傻到这份上。所以还要坚持,不就很奇怪了吗?但是好了,关于动机不再提了。回归到观点问题。

“这里,如果你明知道你没有有利的依据来说服我,却依然指责我的动机。。。。”。

------我的分析在前面讲完了,不用非得要求我把佛经里两位大菩萨应化因缘的原文贴出来吧?楼主是这意思吗,如果贴出来,世尊佛陀宣说了至尊文殊菩萨是古佛(龙种尊王佛)化现,并且世尊没说至尊文殊菩萨和印顺法师分析的某阿罗汉尊者有因果关系,是不是楼主可以承认自己判断失误、坚持不当、联想过于丰富无据、承许标准过于失准,从而终结这一问题,令大众认可呢?当然,这完全在你。


“求同存异”

“1、我以为我们相同的观点:我们都承认佛菩萨存在理想化和艺术化的现象。
理由:从寺院建筑、佛像雕塑、飞天壁画、梵音乐奏、佛塔园林、本尊唐卡、乃至坛城绘制,所有这些都饱含了佛菩萨的理想化和艺术化,这是事实、是历史、甚至是当代正在发生的情况,这是毋庸置疑的!(如果你不同意,你可以明确表态,并进行说明)。”

-------前面楼主说到“理想化”、“艺术化”,我以为是围绕两位在菩萨应化因缘这个点在阐述,而不是围绕现在说的寺院建筑、飞天壁画、园林这些,这实在搭不上边。但是,不建议楼主把“艺术化”的观念引用在佛像雕塑、本尊唐卡乃至坛城绘制上,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如法深入过这些,所以建议你谨慎点,因果事大。

-------关于两位大菩萨应化因缘(或俗称来历)问题,我认为我们之间是巨大差异。我以经典中佛陀世尊宣讲的两位大菩萨身语意功德事业为依据,楼主以印顺法师无经典依据的个人分析为依据再加以分析推测,这是根本的不同。但如果楼主认为,此时佛说的相关大乘经典还有必要再经证明为佛说才能做为依据的话,那就另开贴吧,但我就不参加了实在耗时间。仅从这一个巨大差异来看,不言自明。就别绕了。否则又涉及动机了。呵。说实在话,楼主前面那三种可能性,实实在在难以让人采信,连分析的路数都难以采信,纯粹个人臆测,还坚持什么呢。很奇怪。


“2、我以为我们之间的差异:你自认为佛菩萨的理想化和艺术化是确有其人的,绝不承认是以佛陀弟子为原型的理想化和艺术化;而我认为即可能是确有其人的,也有可能是佛陀弟子为原型的理想化和艺术化,而且我更倾向于后者。”

------我根本不认可有人说大菩萨应化因缘和功德,是经人理想化和艺术化加工过的,理由很简单,那是佛在经中宣讲的,前辈先贤哪位对此进行过理想化和艺术化加工,不妨楼主列举出来,大家看看。只要你敢。但我认为,一旦你这么做,就热闹了。所以建议差不多就别坚持了。太毁自己了,图什么呢。这不叫为真理而斗争吧!也不看看“斗争”的“对立面”是些谁。

------如果非要把两位大菩萨和两位尊者联系到一起,也不必绕太多圈子费太多话,请直接正视我在前面第二种情况的回复,正面回应就行了。



最后,我还是希望文字越少越好,楼主要是继续回复就直接切入主题,其他的即不必重复也不要绕圈,痛快点。如果这样能把印顺法师《文殊与普贤》大作里涉及到的种种奇怪观点,楼主以自己坚持的路子给大家讲讲清楚,这贴走向终结的速度一下子就快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4 05:42 , Processed in 0.037027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