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龙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5 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慈悲净明德 于 2012-1-5 15:17 编辑
蒋雍曲措 发表于 2012-1-5 14:40
五世班禅仁波切,没话说那是令人敬仰的
但是
1不知道这话是不是班禅仁波切说的,因为没有可靠的人能证实 ...


抱着怀疑一切的态度,那么就别学佛了。格鲁的教法那么多年了,且宗大师早已圆寂,他所传的教法是否也有你说的这个情况呢?见过耍赖的,没见过这么耍赖的。
发表于 2012-1-5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慈悲净明德 发表于 2012-1-5 15:16
抱着怀疑一切的态度,那么就别学佛了。格鲁的教法那么多年了,且宗大师早已圆寂,他所传的教法是否也有 ...

我了个去啊,居然还说我耍赖,天理何在啊。
首先,你所谓的宗大师所传教法,在我的意中是宗大师造的各个论,这是有明确证据是宗大师所传的,而你就一句班禅大师说blabla,但是班禅大师在哪说的、在什么经论说的,都没有,我怎么相信你?
有人给我说,上师说blablabla,然后我不相信上师说的,我当然要问,上师在哪里说的,要有明确证据是上师说的我才可以相信。不然,我说,宗大师说睡懒觉也是一种修行啊~~在哪说的?不知道!什么经论说的?不知道!你相信我吗?
还有,您以为辩经是干什么用的?
发表于 2012-1-5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笨者之帚 发表于 2012-1-5 13:38
呵呵,您真像噶玛转生,这习气,大家对比一下就可以了。。。

继续回复:

2、我所说的速道,即是《菩提道次第直授 ——趣入一切种智速疾道》,引文亦来自于同一本书,我只是说,要结合该书前后文来分析,如果不这样,心经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我们要不加简别,直接如言取义的话,凡夫明显都有耳鼻等,是不是可以说心经在否定明明存在的现象呢?所以,必须结合前后文来分析,而不能单凭其中几句话来说明。否则前举佛经上还说:“或时礼拜自在天王,应如礼拜世间诸王、长者、贵人、耆旧有德,如是之人,亦复不失归依之法。虽复礼拜,所说邪法,慎无受之。”,这怎么不见您反对呢?
————速道在谈及皈依学处之前,也谈及何谓皈依体,并引《极白增上心之问答善慧笑音》中说:「皈依体之要,自心殊惶恐,知三宝能救,由此生皈依。此为尊所许。」这一段和“应遮止的学处”,二者有啥必然的关系,或者说和失去皈依戒有啥关系,请笨同修开示,谢谢。
3、礼拜和顶礼的区别不是重点,可是您说到这些,我也只好奉陪,顶礼很明显是头顶要碰佛足的,一般来说,如果不能碰到上师或者圣者之足,也是要碰到地面的,所以顶礼又称头顶礼敬、头面礼足、头面礼。礼拜则未必,这么明显的差别您都看不出来,佛经微细语意,您怎么敢肯定说一定这样那样呢?
————礼拜不需要碰到地面吗?达摩大师说:世尊欲令世俗表谦下心,亦为礼拜;故须屈伏外身,示内恭敬。
【礼】
又作礼拜、拜。即对佛、菩萨、尊者、长者、佛塔等表达敬意之行为。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载,印度礼法有九种,称为天竺九仪,即:(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 (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 (九)五体投地等九种,依次显示自轻至重之礼法。大智度论卷十则举出揖、跪、稽首三种,依序为下、中、上之礼。同论卷一○○亦举出礼有三种,即:(一)口礼。(二)屈膝,头不至地。(三)头至地,为最上礼。

都五体投地了,如果说没有碰到地面,似乎不合理啊?对吧,笨同修。
4、与外道共住,举大成就者的例子您说那是大成就者我们不能跟他们比,可是我举普通人出差住宿的例子,也没见您反对啊?三宝弟子出差在外,住宾馆,万一宾馆有个外道,这算不算是失去皈依体了呢?您也认为了“很多事情在外相上是可以不那么严格的”,所以,以外在表象判别其人是否失去皈依体,这一点不靠谱。
————第五世班禅大师的开示是怎么理解呢?就是那句话——皈依了僧以后,不可以与其他外道一起共住。请说说你的想法,谢谢。你可以反对我,但小心别因此反对了本宗的大德。


发表于 2012-1-5 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蒋雍曲措 发表于 2012-1-5 15:23
我了个去啊,居然还说我耍赖,天理何在啊。
首先,你所谓的宗大师所传教法,在我的意中是宗大师造的各个 ...

这就是有意的胡搅蛮缠了,或是有意的装看不见。原帖子已经复制了该文章的出处及作者。

菩提道次第直授——趣入一切种智速疾道
著者:第五世班禅大师 洛桑耶喜

发表于 2012-1-5 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直xx仁波切说xxx,然后也不是经里面说的也不是论里面说的,也不知道是在哪什么情况下说的。
而其他师兄已经给你摆xx经说什么什么,xx论说什么什么,你非要不信。

而且,您都能把我的话(ps此段关于烤鸭和八宝饭以及前一段是本混真实意图且正确表达的话)理解成我说数学是外道的意思了,那么,班禅仁波切的话在翻译准确的表达其真实意图的情况下你还是很大概率会理解错。而你的确就是理解错了。
发表于 2012-1-5 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慈悲净明德 发表于 2012-1-5 15:28
这就是有意的胡搅蛮缠了,或是有意的装看不见。原帖子已经复制了该文章的出处及作者。

菩提道次第直授 ...

这一段笨师兄已经给您明确答复过了您怎么就是看不懂呢...
2、我所说的速道,即是《菩提道次第直授 ——趣入一切种智速疾道》,引文亦来自于同一本书,我只是说,要结合该书前后文来分析,如果不这样,心经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我们要不加简别,直接如言取义的话,凡夫明显都有耳鼻等,是不是可以说心经在否定明明存在的现象呢?所以,必须结合前后文来分析,而不能单凭其中几句话来说明。否则前举佛经上还说:“或时礼拜自在天王,应如礼拜世间诸王、长者、贵人、耆旧有德,如是之人,亦复不失归依之法。虽复礼拜,所说邪法,慎无受之。”,这怎么不见您反对呢?

发表于 2012-1-5 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联系上下文真的有那么难吗....
发表于 2012-1-5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先是把我一句话拿出来不联系上下文
又把班禅仁波切一句话拿出来继续不联系上下文
然后人家告诉你要联系上下文
你就是很坚定的不联系上下文...唉...........
发表于 2012-1-5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ps再说一句
慈悲仁兄大致的心境是:
论坛千万智者之群星
虽启班禅教典之莲苞
然至吾慧阳光未普照
无法明现论义之花蕾

所以怀着慈悲心来教化我们嗷嗷嗷....
(萨班不好意思借用一下您的颂词....)
发表于 2012-1-5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蒋雍曲措 发表于 2012-1-5 15:39
ps再说一句
慈悲仁兄大致的心境是:
论坛千万智者之群星

师兄 你又耍赖咯,耍赖,呵呵,我也打个比方,假设宗喀巴大师说过“从前有一个傻子觉得大便是香的,非常好吃,然后他去吃大便”,那请问那些断章取义,不联系上下文的朋友,会不会理解成宗喀巴大师说“大便是香的,非常好吃”然后就鼓励大家真的去吃大便?
发表于 2012-1-5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我一个人,觉得 “笨同修”这个说法好像撒娇吗。。。。???
发表于 2012-1-5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不共学处中,分为该戒除避免的事及该奉持的事两种。该避免的事行称为「遮止学处」;该奉持的事行称为「成办学处」。
遮止学处有三条,分别与佛宝、法宝和僧宝有关。
(1) 因为皈依了佛,我们不宜再依止世间各种天神、土地公及龙族等等。这些生命形式,不过是与我们一样的凡夫而已,并未超脱生死,所以绝无能力利益我们的未来生,亦不堪作我们的依止对象。这些凡夫众生,的确有少许能力,但却并无像佛陀般的德行及悲心。在我们供养这类众生时,他们或许会给少许世俗上的好处给我们;但一旦忘了供养,他们可能像人类一样小器,马上便会反脸、施害我们。如今的人,常常会说如「我既皈依三宝,但我亦皈依道教。它们都是同样导人向善的宗教嘛!」一类的话。作爲三宝弟子,当然可以尊重别人的信仰,但若同时亦依止别的宗教或对象,则有违本来对三宝之依止。作为佛教徒,我们亦不宜与父母及家人不协调。如果你的家族一向有祭天、祭地等传统,我们亦可以参与供养。在供养时,我们应以同辈友人的心态作供,奉上水果及茶等,请他们给予世间顺缘或起码不要加害,但我们不可以由心依止,否则便积下了因缘于未来生为他们下属,而且亦违犯了皈依佛的遮止学处。
(2) 既皈依了正法,我们便要依止佛陀的教法行持,不应作与佛法相违的事。在正法中,最中心的基础便是不伤害其它性命,包括昆虫等。所以,我们至少要做到不杀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当然少不免会在无意中踩死昆虫等。在我们小心爱护生命之余,若无意地踩死了昆虫等,并不算违犯了皈依法宝的遮止学处。但如果我们有心地杀生,便违犯了这学处。譬如说去餐厅时,我们亲手指着一尾鱼,叫餐厅为我们杀死及烹调,吃时觉得十分满意,这便是圆满的杀业。自己不杀而叫人代杀,果报比自己亲手杀更重。汉人喜欢去海鲜餐馆用膳,所以大家尤其要小心,决不可直接参与杀生。不吃素的人,只可食用已死及非为自己而杀的肉。有些地方的文化中,不单把动物杀死,更以残忍的方法杀害,例如慢慢放血、活活地把它们晒干或活蒸等。由于这种杀法令众生受的痛苦更大,此杀生的业力及果报亦更大。如果我们不单自己戒杀,而且更教人戒杀,对自己、该人及其它众生都有甚大利益,而且更会令自己长寿。
(3) 既皈依了僧宝,我们便要避免与罪友来往。这一点在现今社会极难做到,但衲身为师长便有责任这样地教授。甚么是「罪友」呢?「罪友」并非甚么三头六臂、头上长角的魔鬼,而是那些教导及引诱我们伤害众生、不依因果的人。在初皈依时,由于我们自己对三宝的依止未够坚定,很易受人唆摆,所以必须小心保护自己的依止心。一旦有了真正的依止心后,我们就不怕别人的不良影响了,甚至以后还要以悲心去引导他们向善。「有真正的依止心」的定义是甚么呢?在古印度有一座很大的那兰陀佛教大学,学校内有很多学僧。有一次,伊斯兰教军队攻占了该地,军人守在门外包围了大学,命学僧一个一个挨着排队走出来。在门口,学僧被给予选择权,要命的便要发誓放弃对三宝的依止,要坚持三宝弟子身份的便马上处死。在这情况下,如果你宁舍命亦不舍依止,这便是「有真正的依止心」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但不可真的放弃依止,甚至在开玩笑中说说亦是不恰当的。
祈竹仁波切《福慧明灯》——佛法入门导引
笨同修,我不清楚你还会怎么说。这是祈竹仁波切的开示,说的是白话文,很明白了。除非你说“我太笨无法理解”。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对“依止”解释如下:
【依止】 (术语)依赖止住有力有德之处,而不离也。法华经方便品曰:‘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对“依止”解释如下:

【依止】 依赖止住。






发表于 2012-1-5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更桑嘉措 发表于 2012-1-5 15:46
师兄 你又耍赖咯,耍赖,呵呵,我也打个比方,假设宗喀巴大师说过“从前有一个傻子觉得大便是香的,非常好 ...

自己去看祈竹仁波切的开示吧,说的是白话文。
发表于 2012-1-5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们真是太生猛了,我自叹不如啊。不过话说回来,他的理解,总是究其表,而非其体。
发表于 2012-1-5 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使我想到了阿底峡祖师所说的,当时在印度,对“内道、外道”,能够正确理解的,只有3个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5 23:38 , Processed in 0.036299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