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笨者之帚

关于极乐净土,强迫自己相信就真的能生起信心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30 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强迫自己相信就是没人或者没有看见以我们现在知识范围的界限中给你的有力证明。六祖坛经里面六祖有个想证明西方极乐时间的话,不过相信很多人看了也是觉得不解渴
发表于 2011-5-30 0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pengcuo 于 2011-5-29 23:43 发表
无论从哪条路上走,目的都是解脱轮回,利益有情。只要符合这个目标,而且做的是行之有效,甚至很有效的事业,就是很保险的,很靠谱的。否则,并不保险,并不靠谱。不保险,不靠谱的,不是法,是自己看错了自己的 ...

所以我們的結論就是即使念佛也是要聞思學教理的  :lol :victory:
发表于 2011-5-30 06: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些人认为只要拼命念佛,念咒,或念某一本经,哪怕不闻思经纶,终究有一天会自然证悟空性,我最初心里也持过类似观点,但后来通过学习,对此产生了很大怀疑。
如果不需要学习经论,只单念一个什么就可以证悟,那么这个证悟的因是什么?
或许有人能举出一些只单单搞一个什么就成就的例子,但从因果通三世的观点来看,难道没有前世的学修,今生不学,只单搞一样,就一定能证悟?如果那样的话,汉地那些终生念佛的老人和西藏那些终生念玛尼的老人,早该证悟空性了。
我个人学习体会是要证悟,必须要有证悟的因,而这个因应该是闻思修证悟所需要的教理,在没能力闻思前,努力念佛,念咒,念经,慢慢积累善根是很好的,但如果认为只需要一直念下去,不用学习教理也能自动证悟,那么这个认识无论用多么玄妙的说法来证明,实际上应该是违反因果规律的。
所以现在对祖师们很多关于单搞一样就能解决问题的话,我自己的认识,那些只是方便说,不是究竟说,也不是佛菩萨和祖师们的本怀。

有能力学习经论还是要好好学习经论,智慧才是解脱的正因。

引一段甘赤的略论讲解:
修次中篇》亦云:「彼者如是以慧思择,若瑜伽师不执诸法体性胜义,尔时能入无分别定,亦能通达一切法无体性;若不修习由慧观察诸法体性,唯修弃舍作意,终不能灭彼之分别,亦不能证无有体性,所以对于一位瑜伽师来说,一开始必须要藉由智慧来观察诸法的体性,如果不以这种方式来作练习,「唯修弃舍作意」,只是让你的内心当中毫无作意,「对境」尽可能不要生起任何的想法,「终不能灭彼之分别」,以这样的方式是没有办法灭除我们内心当中执境为谛实的分别心,「亦不能证无有体性」,相同的,藉由这样的方式是没有办法证得诸法无有谛实的体性。为什么?无慧光故。
因为此时在我们的内心当中,并没有智慧光芒的缘故,内心当中没有智慧的光芒,就没有办法消灭无明的黑暗。这一点如同世尊之前在《迦叶问品》当中有提到,如世尊说:从正观察能生如实智火,烧分别树,犹如钻木之火。」“
发表于 2011-5-30 0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俗人 于 2011-5-30 06:41 发表
有能力学习经论还是要好好学习经论,智慧才是解脱的正因。

先不说你的其他观点,仅此一项,就有进步,赞一个。。。
说了那么多,终于你变相的接受了我的观点:有能力有条件有福报就多学点,反之就少学点,但发愿去了极乐世界再学习。。。
和你说的基本一样吧?
另智慧不是解脱轮回的正因,是出离心。无出离心修一切善法不过是轮回之因。。。您五大论还要继续努力啊。。。至少是要抓紧重点和关键点,胡子眉毛一把抓,其实啥都错过了。。。
发表于 2011-5-30 0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俗人 于 2011-5-30 06:41 发表
有些人认为只要拼命念佛,念咒,或念某一本经,哪怕不闻思经纶,终究有一天会自然证悟空性,我最初心里也持过类似观点,但后来通过学习,对此产生了很大怀疑。
如果不需要学习经论,只单念一个什么就可以证悟,那么 ...

你很厉害,通过学习论典,不相信佛经了,这学习学的,真是与众不同。。。
转载了很多佛经的原话了,自己发心装看不见没办法。。。
但不要因此怀疑佛语佛智,否则那个罪业很大的。。。
不学广大经论,最多是佛学知识差点;但怀疑及否定佛语佛智,那就是谤佛和法了,很难解脱了。。。
哎。我又一次提醒你了。。。你说:整个论坛上有谁这么关心你吧???
发表于 2011-5-30 0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噶玛德谢措千 于 2011-5-30 07:21 发表
但不要因此怀疑佛语佛智,否则那个罪业很大的。。。
不学广大经论,最多是佛学知识差点;但怀疑及否定佛语佛智,那就是谤佛和法了,很难解脱了。。。
哎。我又一次提醒你了。。。你说:整个论坛上有谁这么关心你吧???

你又把自己的過錯推給別人啦!  :lol :victory:
发表于 2011-5-30 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认为不要五力,单念佛号可以去净土,所以我跟你观点毫无相似之处。
你好象完全没有阅读和理解别人观点的能力。
很怀疑你小学语文毕没毕业。

看明白点,要是没看懂,就象念佛一样的多念几遍,念的多了,业障消除,会懂的。

解脱正因是什么 你好好读读书再说 别胡说八道了。
原帖由 噶玛德谢措千 于 2011-5-30 07:06 发表

先不说你的其他观点,仅此一项,就有进步,赞一个。。。
说了那么多,终于你变相的接受了我的观点:有能力有条件有福报就多学点,反之就少学点,但发愿去了极乐世界再学习。。。
和你说的基本一样吧?
另智慧不 ...
发表于 2011-5-30 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提醒你一句
离经一字即同魔说
执经一字三世佛怨

你对佛经的理解完全是断章取义 根本就理解错误。
你所谓依经依的不过是自己的对佛经断章取义所产生的偏见罢了
不要自以为是了
好好读书 才能有进步 不要老是重复自己的糊涂观点 还自鸣得意的以为是在依经  醒醒吧
原帖由 噶玛德谢措千 于 2011-5-30 07:21 发表

你很厉害,通过学习论典,不相信佛经了,这学习学的,真是与众不同。。。
转载了很多佛经的原话了,自己发心装看不见没办法。。。
但不要因此怀疑佛语佛智,否则那个罪业很大的。。。
不学广大经论,最多是佛学 ...
发表于 2011-5-30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念佛三昧摸象记

印光大师著

 岁在丙午, 予掩关于慈溪之宝庆寺。谢绝世缘, 修习净业。值寺主延谛闲法师, 讲弥陀疏钞于关傍。予遂效匡衡凿壁故事, 于关壁开一小窦。不离当处, 常参讲筵。从兹念佛, 愈觉亲切。佛号一举, 妄念全消。透体清凉, 中怀悦豫。直同甘露灌顶, 醍醐沃心。其为乐也, 莫能喻焉。一日, 有客诣关而问曰, 念佛一法, 吾已修持二十余年。于生信发愿修行, 非不真切。而业深障重, 终未能到一心不乱境界。窥吾根性, 只合带业往生。虽念佛三昧, 非此生所敢冀。其能得之法, 与所得之相, 师其为我言之。予曰, 三昧境相, 唯证方了。如人饮水, 冷暖自知。我既未证, 焉能宣说。客固请不已。予曰, 若论其法, 必须当念佛时, 即念返观。专注一境, 毋使外驰。念念照顾心源, 心心契合佛体。返念自念, 返观自观。即念即观, 即观即念。务使全念即观, 念外无观。全观即念, 观外无念。观念虽同水乳, 尚未鞫到根源。须向者一念南无阿弥陀佛上, 重重体究, 切切提撕。越究越切, 愈提愈亲。及至力极功纯, 豁然和念脱落, 证入无念无不念境界。所谓灵光独耀, 迥脱根尘。体露真常, 不拘文字。心性无染, 本自圆成。但离妄念, 即如如佛者。此之谓也。工夫至此, 念佛法得。感应道交, 正好著力。其相如云散长空, 青天彻露。亲见本来, 本无所见。无见是真见, 有见即随尘。到此则山色溪声, 咸是第一义谛。鸦鸣鹊噪, 无非最上真乘。活泼泼应诸法, 而不住一法。光皎皎照诸境, 而了无一物。语其用, 如旭日之东升, 圆明朗照。语其体, 犹皓月之西落, 清净寂灭。即照即寂, 即寂即照。双存双泯, 绝待圆融。譬若雪覆千山, 海吞万派。唯是一色, 了无异味。无挂无碍, 自在自如。论其利益, 现在则未离娑婆, 常预海会。临终则一登上品, 顿证佛乘。唯有家里人, 方知家里事。语于门外汉, 遭谤定无疑。又问, 人于日用, 普应诸缘。何能触目菩提, 头头是道乎。答, 心生则种种法生, 心灭则种种法灭。万境不出一心, 一心融通万境。若了心体本空, 何妨该罗万象。须知万象如幻, 生灭唯是一心。诸缘无缚, 本自解脱。六尘不恶, 还同正觉。心境一如, 有何挂碍。不见华严事事无碍法界。所谓一一尘中一切刹, 一一心中一切心。一一心尘复互周, 重重无尽无障碍。以故器界毛尘, 云台宝网。咸宣性海, 悉演真乘。竖穷三际, 横遍十方。觅一毛头许不是道者, 亦不可得。则法法头头, 无非大寂灭场。心心念念, 悉契萨婆若海。唯心妙境, 唯境妙心。离四句, 绝百非, 绝待圆融, 何可得而思议也哉。上来所说, 如盲摸象。虽未离象, 恐非全象。笔以记之, 以质诸亲见之者。



藕益大师<<自像赞》中,大师自况:“不参禅,不学教,弥陀一句真心要。不谈玄,不说妙,数珠一串真风调。由他讥,任他笑,念不沉兮亦不掉,昼夜称名誓弗忘,专待慈尊光里召。悬知莲萼已标名,请君同上慈悲舴。”

[ 本帖最后由 阿觉 于 2011-5-30 08:47 编辑 ]
发表于 2011-5-30 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噶玛德谢措千 于 2011-5-30 07:06 发表

先不说你的其他观点,仅此一项,就有进步,赞一个。。。
说了那么多,终于你变相的接受了我的观点:有能力有条件有福报就多学点,反之就少学点,但发愿去了极乐世界再学习。。。

把吃飯睡覺的時間少點,多學經論多念佛
或者不吃不睡念佛七天,其它等以後再說~  :lol :victory:
发表于 2011-5-30 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一段解说 给噶玛扫扫盲

别时意趣,作为佛陀方便说法的四种意趣之一,其与净土教之间的论争,已经有千余年的历史。理清二者之间的内容与关系,不仅可以使我们全面了解别时意趣的本义,而且更有助于正确认识净土教思想。

  那么,什么是别时意趣?别时意趣的本义到底是什么?就成为最基本,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问题。


一、意趣与四种意趣
  (1)意趣

  意趣,简称为意,指佛陀说法所别有之言外之意。世亲《摄大乘论释》(陈本)卷六:“如来心先缘此事,后为他说,故名为意。”《摄大乘论释论》(隋本)卷五:“若世尊心有所在而说者为意。”《摄大乘论释》(唐本)卷五:“谓佛世尊,先缘此事,后为他说,是名意趣。”无性《摄大乘论释》卷五:“远观于他,欲作摄受,名为意趣。”

  可见,佛陀以意趣说法,意在方便摄化众生。正如日良算《唯识论同学钞》卷十所云:“圣教多带意趣,为令众生生胜欣心。”

  (2)四种意趣

  佛陀在方便说法时,有四种意趣,即:平等意趣、别时意趣、别义意趣、补特伽罗意乐意趣。别时意趣即为其中之一,内典中多简称为“别时意”。

  此说肇始于无著菩萨,其称依此四种意趣,可决定明了一切佛意。《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六〈决择分中法品〉第二:“由此意趣,故方广分中,一切如来所有意趣应随决了。”《摄大乘论》(北魏本)卷上:“然有四种意趣故,及有四种密语渐次,一切佛语随顺解释应知。”《摄大乘论》(陈本)卷中:“复次有四意、四依,一切佛世尊教应随决了。”《摄大乘论本》(唐本)卷中:“复有四种意趣、四种秘密,一切佛言应随决了。”无著更在《大乘庄严经论》中说偈曰:“平等及别义,别时及别欲,依此四种意,诸佛说应知。”又日基辨《大乘法苑义林章师子频伸钞》卷十四:“随四意趣以说诸法,以四种义等者,以能贯穿四故义名为经也。”足见四种意趣在佛法中的重要性。


二、别时意趣之基本概念
  别时意趣,又作时节意趣、别时远意[1]。对于其基本概念的探讨,将从本论和论释两个方面进行。

  1、本论

  本论者,无著菩萨所造之论也。四种意趣,其于《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大乘庄严经论》、《摄大乘论》皆有说之。《摄大乘论》有三种汉译本,即北魏佛陀扇多译本、陈真谛译本、唐玄奘译本,以后两种译本最为流行。

  现将诸论有关别时意趣文句,录出如下:

  (1)唐代波罗颇蜜多罗译《大乘庄严经论》卷六:“别时意者,如佛说:‘若人愿见阿弥陀佛,一切皆得往生。’”

  (2)北魏佛陀扇多译本《摄大乘论》卷上:“时节意趣,所谓若称多宝如来名者,即定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无量寿经》说:‘若有众生,愿取无量寿世界,即生尔。’”

  (3)陈真谛译本《摄大乘论》卷中:“别时意,譬如有说:‘若人诵持多宝佛名,决定于无上菩提不更退堕。’复有说言:‘由唯发愿于安乐佛土,得往彼受生。’”

  (4)唐玄奘译《摄大乘论本》卷中云:“别时意趣,谓如说言:‘若诵多宝如来名者,便于无上正等菩提已得决定。’又如说言:‘由唯发愿,便得往生极乐世界。’”

  从上面所引文献本身来看,有如下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1)无著菩萨对别时意趣概念的解释,不是采用从正面抽象下定义的方式,而是间接举了两个例子进行说明。

  (2)无著菩萨一共举了“念佛名得不退”、“发愿往生净土”(后简作“念佛”与“发愿”事)两个例释来解说别时意趣,而《大乘庄严经论》只有后者。

  (3)通观诸论本,于“念佛”事,《摄大乘论》的三个译本均强调一个“定”字,即念多宝佛名决定得不退转;而于“发愿”事则略有差别。《大乘庄严经论》强调“一切皆生”;《摄大乘论》佛陀扇多译本强调一个“即”字,即“即生性”;而真谛、玄奘译本强调一个“唯”字,即“由唯发愿而得往生”。

  为便于比对,列表如下(见表一):





  2、论释

  论释者,释无著菩萨所造之论也。其有三家,即世亲菩萨所造《摄大乘论释》、无性菩萨所造《摄大乘论释》、安慧菩萨所造《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其中,世亲菩萨所造《摄大乘论释》有三种汉译本,即陈真谛译本、隋达摩笈多共行矩等译本、唐玄奘译本。下面分别解说。

  (1)世亲菩萨论释

  《摄大乘论释》(陈本)卷六:“是懒惰善根,以诵持多宝佛名,为进上品功德。佛意为显上品功德,于浅行中,欲令舍懒惰、勤修道;不由唯诵佛名,即不退堕决定得无上菩提。譬如由一金钱营觅得千金钱,非一日得千,由别时得千。如来意亦尔,此一金钱为千金钱因;诵持佛名亦尔,为不退堕菩提因。”

  《摄大乘论释论》(隋本)卷五:“别时意者,此意非唯称佛名,决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言以一金钱得千金钱,岂一日得耶?此意在别时得。故以彼一金钱,得千金钱,因故如是。如是唯发愿得生极乐世界,意亦如是。”

  《摄大乘论释》(唐本)卷五:“此中意趣,显诵多宝如来名,因是升进因,非唯诵名,便于无上正等菩提已得决定。如有说言由一金钱得千金钱,岂于一日,意在别时。由一金钱是得千因,故作此说。此亦如是,由唯发愿便得往生极乐世界,当知亦尔。”

  世亲菩萨论释的三个译本,于“念佛”事均强调非“唯”诵佛名而得不退;于“发愿”事,真谛译本无,其余两个译本均强调“由唯发愿”而得往生。可见,世亲菩萨于“念佛”事的强调重点,已由“决定不退”转移到“非唯念佛”上来了。

  (2)无性菩萨论释

  《摄大乘论释》卷五:“若诵多宝如来名者便得决定,由唯发愿便得往生极乐世界,此意长养先时善根,如世间说但由一钱而得于千。”

  无性菩萨论释,基本保持并延续了《摄大乘论》真谛、玄奘译本中的观点。

  (3)安慧菩萨论释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二:“别时意趣者,如说若有愿生极乐世界皆得往生;若暂得闻无垢月光如来名者,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决不退转。如是等言,意在别时故。”

  安慧菩萨论释,于“发愿”事,与《大乘庄严经论》同;于“念佛”事,亦强调“决不退转”,与无著菩萨同,只是所举例释不为“念多宝佛名”,而为“暂闻无垢月光如来名”。

  为便于比对,列表如下(见表二):




  之所以研究三位菩萨的论释,是因为他们所处的年代去无著菩萨不远,尤其世亲菩萨更为无著菩萨之弟。可以说他们所造论释的价值,一点不亚于无著菩萨本论,而且后世引发的有关别时意趣的诸多论争,大多以论释中的内容为主要依据。


三、“一钱千钱”喻与所对治
  除了上述对本论和论释的分析外,要对别时意趣本义有一个准确的把握,还要对论释中的两个问题进行一下单独讨论。

  1、“一钱千钱”喻

  世亲菩萨与无性菩萨在论释中,针对无著菩萨的两个例释,都举了“以一钱赚取千钱”的譬喻来作进一步的阐发。如何理解这一譬喻?这一譬喻到底说明了什么问题呢?从上面的引文中,不难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1)时间上的差异

  由一块钱挣到一千块钱,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念多宝佛名得不退、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也是一样,不是一念佛、一发愿就可以获得不退或往生,而是需要一段时间的,可能为一刻、或为一生、或者多生。

  (2)条件上的差异

  这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理解。

  ①如果没有其它条件,如勤奋工作等,光有一块钱的本钱,也是不能够达到赚取一千块钱的目的的。所以,要获得决定不退,不仅仅依靠念佛;要往生极乐世界,也不仅仅只靠发愿。

  ②当然,光有勤奋工作等条件,没有一块钱的本钱,也是不能达到赚取一千块钱的目的的。所以,要获得决定不退,不念佛名是不行的;要往生极乐世界,不发愿也是不行的。

  2、所对治

  佛陀采取别时意趣说法的目的是什么?换句话说,就是别时意趣到底有什么具体功用呢?

  世亲《摄大乘论释》(唐本)卷五:“别时意趣者,谓此意趣,令懒惰者,由彼彼因,于彼彼法,精勤修习;彼彼善根,皆得增长。”《摄大乘论释》(陈本)卷六:“若有众生,由懒惰障,不乐勤修行,如来以方便说。由此道理,于如来正法中,能勤修行,方便说者。”“是懒惰善根,以诵持多宝佛名,为进上品功德。佛意为显上品功德,于浅行中,欲令舍懒惰、勤修道。”无性《摄大乘论释》卷五:“别时意趣者,谓观懈怠不能于法精勤学者,故说是言。”

  除了二位菩萨在其各自的《摄大乘论释》中阐述了此观点,后世亦多引发。《金刚经疏》:“立别时意,破懈怠障。有人闻长时起行方生净土,闻此即生懈怠,为破此障,故言□□□生不退也。”唐窥基《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七:“为除懈怠、不修善者,令其念佛。”又《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卷上:“对懈怠作如是言:若有愿生极乐世界,皆得往生。”

  唐法藏还将别时意趣所对治的懈怠,具体归为“倒修懈怠”。《华严经探玄记》卷四〈明难品〉云:“倒修懈怠喻,是人闻说书持经卷,便证解脱,以不知别时意故,久而不得,便生懈怠。”

  更有甚者,将“对治懈怠障”作为别时意趣的设教根源。日显意《净土宗要集》卷中:“《摄论》所立别时意,约何义门耶?答:上品功德,显浅行中,引懒堕机,名别时意。”《净土疑端》卷一:“别时意教设根源,懒堕根机诱引义也。此机佛法悕望心有而懈怠故修行倦也,为之唯愿往生说也。”

  虽然无著菩萨在论中解说别时意趣时,没有涉及此义,但其在《大乘庄严经论》中解说八种障时,有明确的表述。《大乘庄严经论》卷六:“为对治懈怠障故,大乘经说:若有众生愿生安乐国土,一切当得往生;称念无垢月光佛名,决定当得作佛。”可见,世亲、无性二位菩萨所作论释,还是秉承无著菩萨本意的,并非主观臆造。

  总之,佛陀别时意趣说法,是为了对治众生懒惰和懈怠的障碍。还就无著菩萨二例释为例,如果说,要获得决定不退或往生极乐世界,需要经历很长时间,并且具足各种行持,有一部分众生就会因畏难情绪而心生退怯,不去修行。那么佛就先说诸多行持中之一种,如念佛或发愿,然后淡去时间因素不谈,以此方便说法摄受这一部分众生。


四、别时意趣本义
  通过上述对“二例一喻”及所对治的讨论,就别时意趣的本义,可以从别时性和方便说两个方面予以界定。

  1、别时性

  此就别时意趣之“别时”而说,即强调在时间上的差异性。唐智俨《华严五十要问答》初卷:“别时意,义在别时故。”既在别时,即非同时。

  可以说,此为别时意趣最为直接,也是最“顾名思义”的本义。

  2、方便说

  此就别时意趣之“意趣”而说。前面已经谈过,意趣就是指佛陀的方便说法,佛陀方便说法的四种意趣,只是在内容和对治上有所不同而已。既为方便说,即非决定说。

  3、阐发

  在这里,还要简单讨论几个看似与本文主线有些脱离的问题。

  (1)无著菩萨所举的两个例释,在形式上恰与净土教所宣传的行持方法相合。

  (2)无著菩萨所举“念佛”事,为称名念佛,但念的是多宝佛,不是阿弥陀佛;且念佛名是获得不退,而不是往生净土。

  (3)无著菩萨所举“发愿”事,为发愿往生净土,而不是念佛往生净土。

  列出上面三个问题,是为以后系统理清别时意趣与净土教的论争,作一点铺垫性的工作。别时意趣,之所以成为佛教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和思想,其价值就体现在与净土教的论争上,而二者论争的焦点就集中在别时意趣的两个本义上。在此,可以就这一问题,先行作一个小小的分析和总结。

  (1)净土教所宣扬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往生净土”法门是决定说;而别时意趣恰恰强调的是“方便说”。

  (2)净土教所宣扬的另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往生净土”在时间上的“即生性”;而别时意趣恰恰强调的是“别时性”。

  这两点成为贯穿后世别时意趣与净土教论争的两大主线。当然在诸多论争中,也有脱离这两条主线的,但随着对此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可以看出这些脱离主线的论争,大都混杂了无著菩萨的本论。

  综合上述各项内容,列一简表如下(见表三):




五、考据与异说
  1、考据

  (1)无著菩萨为何要举两个例释来说明别时意趣?其在《大乘庄严经论》中只有“发愿”事,而无“念佛”事;而世亲菩萨《摄大乘论释》(陈本)只有“念佛”事,而无“发愿”事,这两个例释之间,是否有一个孰重孰轻的问题呢?

  ①就第一问,其举两个例释,一表圣道门,一表净土门。

  日显意《净土疑端》卷一:“此故别时意中举二种经文:念佛成佛文,圣道门中别时意教也;唯愿往生文,净土门中别时意教也。”

  ②就第二问,要从本论和会通两个角度来回答。

  日显意《净土宗要集》卷中:“成佛、往生二种别时意中,以何为本耶?答:此问为问本论意耶?为问玄义会通意耶?若问本论意者,彼总显了一切佛教,故不足论以何为本。若问玄义会通意者,会通往生别时为本。为成此一会通义,故先述成佛别时意耳。”

  (2)念多宝佛名得决定不退,此说何来?

  无著菩萨所举“念佛”事中的多宝佛,东方、南方各有一尊。

  ①东方多宝佛

  《法华经·宝塔品》云:“尔时佛告大乐说菩萨,此宝塔中有如来全身,乃往过去东方无量千万亿阿僧祇世界,国名宝净。彼中有佛,号曰多宝。其佛本行菩萨道时,作大誓愿:‘若我成佛灭度之后,于十方国土有说《法华经》处,我之塔庙,为听是经故,踊现其前,为作证明。”

《萨昙分陀利经》中又云此佛“字抱休罗兰,汉言大宝”。

  而闻此佛名号,可获两种福报。

  A、财宝具足

  《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焰口轨仪经》:“南无多宝如来,诸佛子等,若闻多宝如来名号,能令汝等具足财宝,称意所须受用无尽。”

  《瑜伽集要焰口施食仪》:“诸佛子等,若闻多宝如来名号,能令汝等具足财宝,称意所须受用无尽。”

  日静然《行林抄》卷八一:“已闻多宝如来名故,能令佛子具足法财,受用无量。”

  B、破除饿鬼

  《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由称多宝如来名号加持故,能破一切诸鬼,多生已来悭吝恶业,即得福德圆满。”

  辽道《显密圆通成佛心要》卷下:“然后称四如来名号,南无多宝如来,能除饿鬼悭吝业,得福德圆满。”

  然皆不见“念此佛名可得决定不退”之说。

  ②南方多宝佛

  《佛说称扬诸佛功德经》卷中:“复次舍利弗,南方去此月光世界度三万佛刹,有世界名天自在,其国有佛号曰多宝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曰众佑度人无量。舍利弗,其佛世尊何故名曰为多宝乎?本游菩萨径路之时,有不可计声闻之众悉来从其启受经法,异口同音,共作是言:‘斯之正士,乃能有此深妙法宝,因号名曰为多宝也。’若族姓子、族姓女,其有得闻斯佛名者,欢喜信乐,长跪叉手,三反称言:‘我今礼多宝如来至真等正觉。’其人所生在诸佛刹,心常解了一切诸法。所以者何?斯佛世尊为菩萨时,发是誓愿。如此人者,自成法宝,以宝为徒从。”

  综观二说,闻南方多宝佛名,“可生诸佛刹土,心常解了一切诸法”,更合无著菩萨旨趣。

  (3)《无量寿经》具体何指?

  无著菩萨所举“发愿”事,除北魏佛陀扇多译本外,皆未名出处。那佛陀扇多译本所云之《无量寿经》,到底何指?现有三说。

  ①即指一部净土经典,但无法确定是哪一部经。

  无著菩萨所举“发愿”事,肯定为净土思想之范畴,《无量寿经》也就必然为净土类经典。但是“净土三经”之经名,皆有“无量寿经”四字[2],且其所引之文也非经之原文,无从查对,故无法确定具体所指,只好存疑。

  日显意《净土宗要集》卷中:“又纵论主言《无量寿经》,于三经中未知是何。有人虽云指《阿弥陀经》已今当愿文,此亦难依。异译经云如说行故,故旦应言难知而已。”

  ②不具体指一部经书,乃一泛称。

  此说谓无著菩萨所举“发愿”事,乃是涉及有关阿弥陀佛之极乐世界之经文,故“无量寿经”是指有关于无量寿佛及佛土的经文,而非具指一部《无量寿经》。再有,无著菩萨所举例释,乃是净土教认为之反例,故净土经典中更不会有讲说别时意趣的内容。

  日良忠《观经玄义分传通记》卷五:“问:‘后魏论云:如《无量寿经》说:若有众生愿取无量寿世界即生尔。论文既指所依经名,而言《无量寿经》,明知以此《观经》下品下生属别时意。’答:‘梵本广博,何必《观经》。只是经中说彼佛土,故应名曰《无量寿经》。如此经典未来秦地,设来此土,净土经中不可交说别时意语。故三经中,不说唯愿往生。信知说别时经,更非正说净土往生。’”

  ③认为《无量寿经》为后人润文增添。

  日显意《净土宗要集》卷中:“真谛《摄论》不指经名,扇多《摄论》虽言《无量寿经》,恐是译者私加言欤。”

  日显意《净土疑端》卷一:“何经说云事,可言难量也。其故今所引论文,不指经名故也。但至扇多论,论文既有异说,是则难量其润色也。不知彼论文,后人增加,非论主无著言欤。仍天亲(旧译)《摄论》、世亲(初译)《摄论》同不指经名,无性《摄论》《无量寿经》云,是见受扇多所传论本。”案其说略有误差,无性菩萨未译《摄论》,只译有《摄论释》。然其所译《摄论释》中,并无《无量寿经》之言,可参见前面引文。

  (4)称、诵、颂皆与念同。

  日良忠《观经玄义分传通记》卷六云:“称多宝者,上云‘念’多宝,今云‘称’多宝。‘念’即是‘称’,故梁、唐二论及《庄严论》八同云‘诵持’。魏论云‘称’,《庄严论》六云‘称念’,故知‘称’即‘念’也。”

  照此说,唐澄观《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二五作“若但‘颂’多宝如来名者”,岂不“颂”又与“念”同。

  此咬文嚼字之论,乃净土门人为彰显“念佛”而作。虽为无益之举,但也算一说,故存之。

  2、异说

  (1)闻宝髻佛名而得不退

  唐法成《大乘稻芉经随听疏》云:“别时意趣者,如经:若有善男子闻宝髻佛名者,即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

  何为宝髻?日圆珍《菩提场经略义释》卷一:“宝髻者,《净名》云:‘金髻’。金者,即是净菩提心实相慧宝;髻者,即是权智也。以此二智之宝,庄严法身之首,故曰宝髻。又诸宝中,金是第一,故宝与金其义一也。以是智宝,利乐有情,故《法华》云:有大功者,解髻明珠与之等。”

  就宝髻佛本身,今有三说:

  ①为过去佛名,梵名勒那翅奢,其世界名作妙慧。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九〈除病品〉:“过去无量不可思议阿僧企耶劫,尔时有佛出现于世,名曰宝髻如来应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一字寄特佛顶经》卷上〈曼荼罗仪轨品〉:“世尊,我曾忆念超恒河沙数劫,当彼时有佛,名宝髻如来应供正遍知,世界名妙慧。”日明觉《悉昙要诀》卷一、卷三:“《金光明经》云:勒那翅奢,翻梵语,译云宝髻。”

  ②即宝顶佛,梵云罽那尸弃佛。

  此佛为释迦牟尼佛于过去世修菩萨行时,于最初阿僧祇劫满时所供奉之佛。宋法云《翻译名义集》卷一:“罽那尸弃,名出《俱舍》。《大论》则名刺那尸弃,此云宝髻,亦云宝顶。吾佛世尊初僧祇满时值此佛,与七佛中第二尸弃隔二僧祇。先达谓同,故今辩异。”

  日昙寂《大日经住心品疏私记》卷八:“从过去释迦文佛到罽那尸弃佛,此云宝髻佛。”日凝然《五教章通路记》卷四一:“言宝顶佛者,梵云罽那尸弃佛,此云宝顶,新云宝髻。”日凤潭《华严一乘教分记辅宗匡真钞》卷八:“宝顶佛即尸弃佛也,新云宝髻。”日审乘《华严五教章问答抄》下:“经初只满宝顶佛者,《俱舍》宝髻佛也。故折云:宝顶即尸弃佛也,亦云宝髻。”

  ③即与多佛同一。

  日胜贤《秘钞》卷一:“私云:宝髻、尸弃、宝胜、宝掌、宝生、布施波罗蜜佛、多宝皆同尊也。各有证据,故宝髻如来陀罗尼之奥者宝生真言也。”日赖瑜《秘钞问答》卷一:“问:‘宝生与多宝同异如何?’答:‘或云一体。’问:‘多宝,东方宝净世界佛也。宝生南方,相违如何?’答:‘或云:宝生、多宝、宝髻一佛异名也。但东南相违者,东南俱宝义,东方净菩提心如意宝,是故东佛云宝幢陀佛。发心即到,故万德大圆镜中有之。秘本里云:私云宝髻、尸弃、宝胜、宝掌、宝生、布施波罗蜜佛、多宝皆同尊也,各有证据,故宝髻如来陀罗尼之奥去宝生真言也。”

  然今可考者,只有“闻名升天”,并无“闻名不退”之说。《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九〈长者子流水品〉:“又经中说,若有众生临命终时,得闻宝髻如来名者,即生天上。”“南谟过去宝髻如来应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此佛往昔修菩萨行时,作是誓愿:于十方界所有众生,临命终时闻我名者,命终之后,得生三十三天。”“复称宝髻如来名号,以是因缘,能令我等得生此天。”

  (2)闻无垢月光佛名得不退。

  安慧菩萨《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二:“别时意趣者,如说若有愿生极乐世界皆得往生;若暂得闻无垢月光如来名者,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决不退转。如是等言,意在别时故。”与《摄论》“念多宝佛名”相异。窥基亦从之,其《妙法莲华经玄赞》卷七〈化城喻品〉:“别时意趣,愿生极乐皆得往生,闻无垢月光佛名定于菩提得不退转。”

  案此说当依无著菩萨本论而出,《大乘庄严经论》卷六:“为对治懈怠障,故大乘经说:若有众生愿生安乐国土,一切当得往生;称念无垢月光佛名,决定当得作佛。”


  [注 释]

  [1]释道宣《释门归敬仪》上卷〈引教征事篇〉第六:“故论云:若有诵持多宝佛名,得生净土者,别时远意。”

  [2]净土三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又名《小无量寿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发表于 2011-5-30 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阿觉 于 2011-5-30 08:42 发表
念佛三昧摸象记
印光大师著
岁在丙午, 予掩关于慈溪之宝庆寺。谢绝世缘, 修习净业。值寺主延谛闲法师, 讲弥陀疏钞于关傍。予遂效匡衡凿壁故事, 于关壁开一小窦。不离当处, 常参讲筵。从兹念佛, 愈觉亲切。 ... 唯有家里人, 方知家里事。语于门外汉, 遭谤定无疑

家裡人不管家裡事,跑到門外窮嚷嚷,被修理一頓之後,方知祖師大德的話有理!  :lol :victory:
发表于 2011-5-30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俗人 于 2011-5-30 08:44 发表
别时意趣,作为佛陀方便说法的四种意趣之一,其与净土教之间的论争,已经有千余年的历史。理清二者之间的内容与关系,不仅可以使我们全面了解别时意趣的本义,而且更有助于正确认识净土教思想。

  那么,什么是 ...


俗人版主哪找的文章,怎么没说明作者呢。
发表于 2011-5-30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56樓
1.印光祖師有閱讀大藏經的,藕益大師是先參禪開悟,教學天台宗的,二位祖師會大弘淨土是有共同時代背景:戰亂
2.廣論有提到求解脫者有三個障礙要破除:1.懶惰懈怠2.耽著下列惡事3.自輕退卻,其中3日常法師有段開示指出漢傳佛教的通俗毛病

我們現在大家說學佛,學佛,嘴吧上面學佛,實際上學的是什麼呢?我想慢慢的到現在大家體驗得到的,我們都在學我,啊都在學我,這個學佛是什麼,哎呀佛是好的,所以啊你就想那個好的果,但是,殊不知這個好的果,應該用怎麼樣的因,你真的要得到好的果,一定要學的他的好的因,這樣才能夠得到,結果呢?我們啊!只羨慕他好的果,然後呢,好的因如何我們不管,照我們的想法去想,所以大家只想,哎唷好了。如果有簡單的方法,那最簡單,所以有一陣子,譬如說在任何一個教盛的時候,往往就偏向那一邊。譬如宗門盛行的時候,他覺得大徹大悟了,喔那好了成佛,拿佛都不在乎,大家都拚命忙這個東西,結果呢,弄到後來,不是狂禪嘛,就是口頭禪,弄到後來那大家念佛,哎呀說這個東西很難啊,你只要念佛你就好了,也是這樣,哎啊什麼都不要了,結果這樣一句啊彌陀佛,結果這一句阿彌陀佛,真的行嗎?當然你有了善根是,可是不幸的是大家沒有得到那個方便善巧,總覺得這樣一來,躲在那一個地方,所以紫柏大師那時候就說了,現在的人大家說念佛念佛,結果變成功啊自己煩惱罪惡的符桃術,就是這樣啊實際上呢完全是為自己啊!那種煩惱相應的法,哎呀說是說修行,躲在那裡什麼都不想做,啊經教嘛也不相做,如理的修行都不要了,就是憑那個念了兩句,這樣,所以除了這個以外那麼教下啊等等啊都是如此,所以我們真正要學佛的話,你一定要把佛告訴我們的道理弄得清清楚楚,現在這一個地方這麼簡單的告訴我們,我們就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啊原來這樣的啊,原來這個事情這樣的,自然而然啊我們心理面就沒有一點點怯弱,而所以這樣的是什麼呢?不是說哎呀!單單聽見這好的果啊,就憑我們的妄想要求啊!是求不得啊!求不到的,所以這個經上面很多地方特別說了,啊這不是說啊我要成佛我要成佛,你這麼念幾下,成不了的,你要曉得他什麼原因能成佛,佛有什麼樣的殊勝的好處,策發你的好樂之心,然後呢使得你推動你去求,求的時候你還要了解如理的方法,這個因,成佛之因何在,然後呢在因地上面是一步不錯的努力上去,這樣才能夠得到圓滿的結果,所以現在的人啊,說是要修要學,結果呢?把佛告訴我們的道理,那些大經大論啊都不要了,既然是不要的話,那只有一個結果,喔望著天那裡哎呀說這個好呀好呀!但是他在天上,你永遠在那個地下,然後呢一開口就說哎呀我是凡夫嘛,啊那是聖人境界嘛,你不是要求聖人境界嗎?然後你永遠說我是凡夫停在那裡你有用嗎?沒有用,所以勢必造成功我們現在這種情況,哎呀羨慕人家,現在不,現在不,要羨慕自己,怎麼羨慕法?啊我宿生有這個善根,今天能夠進入佛門,然後呢如理行持,怎麼樣如理法,那在這個上面啊一定要從佛經教,這是菩薩祖師告訴我們的這個論典上面,啊依止的這個次第,所以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這必不可少,然後呢還要如理思惟,你照著這樣去作。啊絕對不能憑我們的想像,所以太多地方,大家還記得不記得?阿底峽尊者曾經說過,阿底峽尊者被請到西藏法以後,就有人問說哎呀你有沒有成佛的方便的法門啊,阿底峽尊者說哎呀!不用你來問,如果有的話我第一個就不願意忙這一些事情去了,現在我們一般啊太多這種情況,所以如果你正確善巧了解了以後啊,那個時候你才發現啊,平常我們覺得難難……其實是最簡單、最方便、最省事、最好的,這個我們現在第一個要建立這個概念…..
发表于 2011-5-30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算比较学术的文章
我个人主要看有没有道理 不特别关心谁写

作者: 王孺童   来自:《法音》

百度百科里介绍:
王孺童

  著名学者,佛教大居士。

  现为中国佛教协会理事、中国佛教协会文化艺术委员会委员、民建中央文化委员会委员、全国青联委员、全国青联宗教工作界别秘书长、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委员、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照片

主要著作:

  
 《谢铁骊谈电影艺术》(编)(重庆大学出版社)

  《谢铁骊剧作集》(编)(三卷,中国电影出版社)

  《谢铁骊八秩影画集》(编)(中国电影出版社)

  《孺童讲论语》(花山文艺出版社)

  《比丘尼传校注》(中华书局)

  《智顗净土思想之研究》(上下册,宗教文化出版社)

  《佛学启蒙》(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孺童佛学论著集》(四卷,人民大学出版社)

  卷一《百喻经释义》

  卷二《佛传——〈释迦如来应化事迹〉注译》

  卷三《佛教三字经汇解》、《金刚经述义》、《正信录校注》、

  卷四《内学杂谈》、《别时意趣与净土教》

  《释迦佛出世图注译》(华文出版社)

  《金刚般若经科疏》(南京金陵刻经处)

  《坛经赞五重玄要》(南京金陵刻经处)

  《瑜伽师地论释宗本疏》(南京金陵刻经处)

  《雪峰义存法嗣行录汇考》(南京金陵刻经处)

  《史记校读》(南京金陵刻经处)

  《善逝集》(南京金陵刻经处)


原帖由 pengcuo 于 2011-5-30 09:45 发表


俗人版主哪找的文章,怎么没说明作者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5 18:29 , Processed in 0.040543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