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dajixiang

十“念”略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23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念往生的意義與相關討論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发表于 2011-5-23 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一念十念往生何者為正

如佛所說,謗佛毀經,打僧罵尊,五逆四重,皆一念惡業成,墮無間獄,猶如箭射。今之念佛生於淨土,亦一念善業成,即登極樂,猶如屈臂。前一念五陰滅,後一念五陰生。如蠟印印泥,印壞文成,尚不須兩念,豈要至十念哉。打僧罵尊,雖非正逆,是五逆之類也。又一念者。如經云,愛酪沙彌,生一念愛心,後生酪中作蟲。又大薩婆長者妻,坐對明鏡,自愛其身。海風破船,生故屍中作蟲。嬉戲往來,不離其所,斯皆一念,非十念也。又大無量壽經,明一念念佛,皆得往生。觀經十念,良有以也,蓋為遘疾□羸,力微心劣,故須十稱彌陀,以助其念。若心盛不昧一念生焉。亦猶栽植絲髮,其茂百圍也。

請注意紅字部分,所以是以稱名助其念,疑惑應可解
发表于 2011-5-23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笨者之帚 于 2011-5-9 02:12 发表
       既然我们看的是佛经,那说到底,是应该往印度的思想上面去靠,而不是什么“往藏传的思想上面去靠”。仁波切解释的是《无量寿经》十八愿里的“十念”一词,我可以告诉你,它的确是没有称名的意思。你要说讲原文 ...

這裏需要商榷一下.

  所以,虽然古代译为“十念”,也有不少祖师出于愍众之故,方便说为“念十声”,但其本来的含义确实是“发十种心”。恩师夏佛解释“十念”时,也正是这个意思。我未暇查藏译,但恩师说过:“藏文的《无量寿经》翻译,里面也说了以十种心来念无量寿佛号。很显然十念就是十种心。”(见《问答录(一)》,75页)梵文藏文都是如此,这何错之有?很显然,不是恩师太“藏传”了,而是你太“汉传”了;不是藏译文异想天开,而是你对汉译文的解释太过随意。
  当然,恩师也引述了元晓大师的“隐秘十念”和“显了十念”之说,作了会通。事实上他并没有完全否定称名十念之说。

  实际上,还有比“十念”更为突出的一段经文,那就是净土真宗非常喜欢引用的“十八愿述意文”,出自魏译本下卷第一段: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这里就不仅是“十念”了,而是“一念”。日本有一些学派就把它就解释为“念一声”。多省事儿呀!然而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把这里的“一念”解释为“念一声”,显然是不合文意的。同理,“十念”解释为“念十声”,也是不符文意的。而且此段原文是:

ye kecit sattvās tasya bhagavato 'mitābhasya nāmadheyaṃ śṛṇvanti|śrutvā cāntaśa
ekacittotpādam
apy adhyāśayena prasādasahagatena
cittam utpādayanti
| te sarve 'vaivartikatāyāṃ santy anuttarāyāḥ samyaksaṃbodheḥ ||
直译:那些听闻到彼世尊阿弥陀之名号的众生,听到以后,以具足净信的意乐发心,乃至发一心,他们就都不从无上正等正觉退转。

这里的意思是“发心得不退转”,并未直接提到发心就能往生,更不是说只要念一声佛号就能往生。而且用的词仍然是标标准准的“发心”。

  附带回过头来说说《阿弥陀经》里的问题。《阿弥陀经》说: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这里提到了“执持名号”,似乎必是称名之意。然而原文也未必如此:

yaḥ kaścic chāriputra  kulaputro vā kuladuhitā vā tasya bhagavato 'mitāyuṣas tathāgatasya nāmadheyaṃ śroṣyati, śrutvā ca  manasikariṣyati, ekarātraṃ vā dvirātraṃ vā trirātraṃ vā catūrātraṃ vā pañcarātraṃ vā ṣaḍ rātraṃ vā saptarātraṃ vāvikṣiptacittomanasikariṣyati, yadā sa kulaputro vā kuladuhitā vā kālaṃ  kariṣyati, tasya kālaṃ kurvataḥ so 'mitāyus tathāgataḥ śrāvakasaṃghaparivṛto bodhisattvaguṇapuraskṛtaḥ  purataḥ sthāsyati | so 'viparyastacittaḥ kālaṃ kariṣyati ca | sa kālaṃ kṛtvā tasyaivāmitāyuṣas tathāgatasya buddhakṣetre sukhāvatyāṃ lokadhātāv upapatsyate |
直译:舍利子!若有善男子或善女人,听闻彼世尊阿弥陀如来的名号,听闻后作意,一夜,……,或七夜,心不散乱而作意,当这位善男子或善女人命终时,彼阿弥陀如来以声闻众围绕,以菩萨众为前导,现于彼命终者前,他心不颠倒而命终,命终后,生于彼阿弥陀如来之佛刹土——极乐世界。

这里的说到的是“manasikariṣyati”,即“作意”。藏文也是直接翻成yid la byed(可参见我制作的《梵藏汉对照佛说阿弥陀经》,http://www.gelu.org/bbs/viewthre ... &extra=page%3D1)。江大译师提到的玄奘翻译的“系念不乱”是不错的。原文并没有直接提到“称名不乱”。

(前後還有部分文字未具引)

注意也不能過猶不及.觀察上文,似乎未能理解 執持名號 執持的意思.憶念,繫念,等等,翻譯作執持,是沒有問題的.並且經文並無說所憶念的是佛名以外的其他法,是不是這樣?那麼翻譯爲執持名號是沒有問題的.
持,本來是憶念加上不忘不捨不離不亂等多重的意思.

至於有無默唸或出聲念的意思?這個不能過於拘執,想想修行時,憶念佛名號的話,出聲行不行?出聲念佛的話,憶念行不行?所以翻譯爲執持名號,歸結爲持名念佛並非錯謬.翻譯的是妙的.
漢文佛經中他處亦有明文提到或默誦念或開口念我之名號,以及思維吾之名號等,翻譯有所開闔,可以互爲佐證,不僅當從淨土五經中去找.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對照您的下文,越發感覺古德翻譯尤爲善巧.至於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這裏面涉及四個有意思的詞,念,至心,迴向,願.那麼這四個詞在其他漢譯經典中是如何使用的?此處有無用錯?
(順帶,再次痛感佛經妄加現代標點之大錯特錯)

[ 本帖最后由 noname 于 2011-5-23 17:00 编辑 ]
发表于 2011-5-23 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漢文翻譯本來也有幾個系統,並且也不是非常的壁壘森嚴,同一個詞,舊譯新譯若有不同,正好可以加深我們對佛經的理解.能將各種語文版本,合理對照,亦能收到一定效果.
但是如果更深一層,須要校勘得失,則須先對各種語文的藏經有深刻的理解,古代漢傳佛教譯經大德不是很多"三藏法師"嗎."三藏法師"這個名詞並非虛言.並且譯經並非一人閉門造車,譯場諸師,也非虛設.
歷代大德,也不會視而不見.

經典一字一句,萬萬謹慎小心.

[ 本帖最后由 noname 于 2011-5-23 16:32 编辑 ]
发表于 2011-5-23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祈竹活佛《生死自在》相关内容:


问题是我加的,回答是一些来自祈竹活佛《生死自在》一书的相关段落:


哪个净土是最好的?

...本师释迦牟尼佛在世上示现期间,曾经开示过很多个净土法门。他不但讲及了这些净土的个别殊胜特征及与众生之因缘,也教授了往生于净土之中的方法。这许多的净土法门,全都属于佛教的大乘法门范围。这些净土,是诸佛各别依自己的愿力、悲心、神通、智慧及功德所化现出来的。

...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曾经向他的弟子,描述了很多不同的净土。今天在座的都是汉人弟子,我们西藏和汉人都常常会提到弥陀的西方极乐和观音的普陀净土,但在佛经里,提及的净土有很多很多,譬如在有关阿弥陀佛的经典内,本师释迦牟尼佛就说过:“由这个世界,到西方极乐世界之间,有十万亿个净土!”那到底哪一个净土是最好的呢?其实,任何一个净土都是好的、理想的往生及修行地点,否则佛陀才不会花唇舌去教我们发愿往生在那里面了!不过,因应个别众生之根器及因缘,我们与各净土之缘份是有深浅之分别的。我们个别会较易往生于某些净土,较难冀望能成就另一些净土。这并非净土或诸佛之分别,只是我们个别与各净土及各佛之因缘不同而已。我们不能说只有某净土是最好的,或者说某法门是唯一殊胜的法门。如果有某个净土是最好的,佛陀当年却开示了这么多的其它净土法门,岂不是说佛陀在说废话吗?佛陀既开示了多个不同净土之法门,其意思当然是说它们都是好的及能成就往生的了,所以我们并不能说某净土绝对就最殊胜。


去净土需要什么条件?

...想要往生净土的人,必须依大乘五力之修持。五力是白法种子力、发愿力、对治力、串习力及祈祷依止力。为什么称它们为“力”呢?这是因为它们是把我们推上净土的力量。不论我们发愿往生于哪一个佛陀的净土,都必须具备这五种共通的条件,否则断不可能成功!

...往生净土最重要的是出离心、信心、愿心等五力,再配合修成迁识法,便十分有效。反之,若不修出离心等,就算顶上开了个拳头般大的洞,唯一的作用就只是可以插上整束吉祥草,拍个照片自吹自擂而已,别无其它利益,亦绝对不是成就了净土的保证!往生的要诀关键是五力等,而幷非一个七天便能修出的头上小孔。若果具备了五力等,即便顶上无孔,一样可以顺利轻易地往生极乐。若果无五力等,不能放下对世间的执恋,顶上有多少个孔也不可能往生极乐净土。这一点大家要好好记住。

...要往生弥陀净土,单单每天在座上念诵那半小时,是很难期望成功的。佛陀曾经向他的大弟子阿难尊者说:「若有人日夜心中不断求生极乐,作供养,诵佛名,发出菩提心,幷以善因回向予一切衆生俱得乐离苦,此人虽不能精进地作大修持,但坚守十善业等,对弥陀等三宝生大依止心,死时必定不怖不惊,得以往生!」(注:汉译《观无量寿佛经》中第二十五品有相似文句,法师之开示似乎是引自此经文之藏文译本)欲求往生的人,必须重复又重复地发起大愿、对净土法门恒常串习、以菩提心不断积集往生之因。除了在座上修的时间外,我们要培养习惯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集一个又一个小小的因,就如细水长流一般,无时无刻不在造因,此爲往生之要诀。如果缺乏了以上所说的五力等因素,单靠每天在座上念几句佛咒,是没有太大力量的!




《生死自在》--弥陀极乐净土日修、迁识及睡修法门导修  


教授净土与生死轮回之关系,各种净土之殊胜,往生净土之要诀及弥陀极乐净土的其中三种修持往生法门详细讲解导修开示。
 
编者的话:  
汉地一向有“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的形容,可见佛教的阿弥陀佛法门之深入民心。在汉传佛教中,以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为信仰及修持核心的净土宗,更可说是各宗派中弘扬最广泛的一支。近数十年来,藏传佛教由于种种因缘,得以在汉地迅速弘扬起来,但由于对藏地佛教的缺乏了解,不少人误以为净土宗及藏传佛教(即所谓的“密宗”)为两种截然不同而对立的信仰体系。
本书依据大藏寺祈竹仁宝哲于1998、1999、2000及2002年在福州、加拿大温哥华、马来西亚槟城及香港先后所作之四次净土法门口授开示合并编辑而成,其中内容包括了净土概念的介绍、生死过程与六道轮回讲解及阿弥陀佛极乐净土的日修、睡修及迁识法门导修教授,堪称一部弥陀净土法门学者与行者的“宝典全书”。这本佛法著作,既能为读者提供一个对净土信仰理论基础的全面了解认知,亦能为有心修学者提供全套完整的无缺的实修要决,更可说是一部堪能整和藏传佛教及汉地净土宗思想及实践的论著。





这本书把来龙去脉说得挺清楚的。曾经绝版,最近出了新版,香港能请。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发表于 2011-5-25 05:11 | 显示全部楼层

印顺导师《净土与禅》

净土法门,一般都以称名念佛为主,以为称名就是念佛。其实,称名并不等于念佛,念佛可以不称名,而称名也不一定是念佛的。
要知道,念是心念。念为心所法之一,为五别境中的念心所。它的意义是系念,心在某一境界上转,明记不忘,好像我们的心系在某一境界上那样。通常说的忆念,都指系念过去的境界。而此处所指称的念,通于三世,是系念境界而使分明现前。
发表于 2011-5-30 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淨土宗三經一論的往生論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
(婆藪槃頭菩薩造)
(元魏,菩提留支譯)
往生論註(元魏,曇鸞大師)
乙一、示五念力
  云何觀。云何生信心。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門行成就,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
  乙二、出五念門
  何等五念門。一者禮拜門。二者讚歎門。三者作願門。四者觀察門。五者迴向門。
所以念不等於持名念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5 19:46 , Processed in 0.033447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