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如道

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2-7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關於業相分析,以往鳳山寺每年都要舉辦淨智營,每次都要為居士做業相分析,也就是一生回顧,一生的起承轉合,歡喜痛苦,有跡可尋,牽涉每個人個性的缺陷,是造成不斷受苦的原因,學佛的心態,決定與師友的緣份,是成佛進展快慢的主因,現在教授我經續的師長-卻殿仁波切曾說:"眾生都想離苦,但不知苦因,又不自覺造了苦因,而沒辦法脫苦。"
這是一種無自主的無奈,對業果的認識是修行第一步,至少不會怨天尤人,無此認識修各類法都不能得力..
发表于 2011-2-7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法师一个关于戒律的问题, 藏传和汉传的别解脱戒是不同体系,如果受了藏传戒律再受汉传,在戒条上是增上还是得新舍旧?
 楼主| 发表于 2011-2-7 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若沒有捨戒的想法不算新得,藏傳沒有增益戒的說法
 楼主| 发表于 2011-2-7 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常師父的父母曾經要他"捨身辦道",一貫道的修行方式,內涵不甚清礎,後來父親還是希望他出家,但只要對心靈提升的宗教都可以做為學佛的前方便,其他佛教宗派則最後導入格魯,圓滿教法有時要靠諸多因緣,不應輕視其他宗派,常師父早年接觸許多宗教,最後都發現不究竟,這是常師父與生俱來的決擇能力..
 楼主| 发表于 2011-2-7 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言歸正傳..何以常師父可以避開戰爭,那就必需了解,形成戰爭的主因為何?
 楼主| 发表于 2011-2-8 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當淨人時,常師父曾開示"八王之亂",但不知何故不讓我聽,哪些人參加也不甚清礎,八王之亂從291年(元康元年)開始到306年(光熙元年),共持續16年。這場動亂從宮廷內權力鬥爭開始,而後引發戰爭,禍及社會,造成了較大的破壞,也加劇了西晉的統治危機,成為西晉迅速滅亡的重要因素。之後的中國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
以這個公案來看,何以這些人有這麼大的權勢,想必有一定程度的福報,且需靠共同理念的人一起完成,福報肯定來自利他,既然利他,何以又會有戰爭,但業果卻絲毫不差?大概仍有親疏差別,互相競爭產生的結果吧?而且又是同一血緣,可見宿世業緣相近,卻不能和協共處,儒家也說: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常師父視眾生為自己的子女,這種情況自然不會遭遇..
 楼主| 发表于 2011-2-8 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這幾天有點事,13號再回來,拋出太多主題,休息一下也好.
发表于 2011-2-8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如道 于 2011-2-8 00:12 发表
以前當淨人時,常師父曾開示"八王之亂",但不知何故不讓我聽,哪些人參加也不甚清礎,八王之亂從291年(元康元年)開始到306年(光熙元年),共持續16年。這場動亂從宮廷內權力鬥爭開始,而後引發戰爭,禍及社會,造成了較大的破壞,也加劇了西晉的統治危機,成為西晉迅速滅亡的重要因素。之後的中國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
以這個公案來看,何以這些人有這麼大的權勢,想必有一定程度的福報,且需靠共同理念的人一起完成,福報肯定來自利他,既然利他,何以又會有戰爭,但業果卻絲毫不差?大概仍有親疏差別,互相競爭產生的結果吧?而且又是同一血緣,可見宿世業緣相近,卻不能和協共處,儒家也說: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常師父視眾生為自己的子女,這種情況自然不會遭遇..

師父圓寂後,一位學長因持反對立接班人立場,懷疑師父是被騙了,另一學長因半開玩笑說:你們這些人都走火入魔我以後不到你們這一個辦公室了(指台北中心的某層樓),二位學長因此被核心成員冰凍,二年後後解職.這個事件的處理是有僧團住持背書的.當然日後也有重要幹部因此事離開,離開的大多是八年十年以上的,曾追隨常師父及二位學長之一的老學員和執事.(其實新學員離開倒是没特別聽說)

學廣論三五年的老學員是無從知道其中原委的,甚至這些被驅擯的學長及老學員成了一些新學員眼中的負面教材-"你看,連學廣論這麼久的學長都會犯錯,可見依師真的很重要!.....云云.


在福智參加驅擯大會的這些人以後會不會又碰上"X王之亂"或宮廷鬥爭? :$
 楼主| 发表于 2011-2-8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實情況如何我不清礎,我只是據實來回憶,透由歷史教材來提醒自己:無論任何正當理由,都不能去傷害眾生,果報真實不虛,冤冤相報何時才了?有一陣子常師父要我們看"歷史感應統紀"..法王第一次來鳳山寺,開頭的幾句話就是:不要分你的團體,我的團體..
 楼主| 发表于 2011-2-8 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這種歷史教訓其實每個人都應當注意,從事慈善事業會累積一定的福報與權勢,內心黨執喜惡太分明而無法調伏的話,難免不會成為常師父口中的"三世怨"
发表于 2011-2-8 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如道 于 2011-2-8 11:45 发表
真實情況如何我不清礎,我只是據實來回憶,透由歷史教材來提醒自己:無論任何正當理由,都不能去傷害眾生,果報真實不虛,冤冤相報何時才了?有一陣子常師父要我們看"歷史感應統紀"..法王第一次來鳳山寺,開頭的幾句話就是:不 ...

  一九九七年三月二十六日開示:

  今天來到日常法師的團體,內心很歡喜,很高興。我曾聽人說日常法師的修持很好,但意料不到有這麼好,他的寺院又是這麼莊嚴,非常好!我可以誇張的說,我是日常法師的上師,但那畢竟是說大話,實際上,我們是法友的關係,從以前到現在,他一直是我最好的法友,並且希望能再努力,繼續做我最好的法友。

  我們共同的目標是什麼呢?我們都希望在心靈上建立快樂。團體是為了眾生的快樂而建立的,不像政治上的團體,你的團體,我的團體,大家分得很清楚,而是要團結和諧,互相配合。

  所謂的改善,並不是只從外在物質的改善去定義的,而是在物質生活進步的同時,內心也要提昇,要改過向善,這樣才有辦法得到真正的改善,這樣才是合法——與法相應。......
http://tw.myblog.yahoo.com/jw!8FCx68WZERlKthlkVbOa/article?mid=10
发表于 2011-2-9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師您好
我是福智學員,是研討班的執事,有幾個問題請教法師
先引如證和尚新春開示內容

如證和尚今天在臺北學苑新春開示
今年如何賺法財共有七個重點
一、堅持修信念恩
二、認真學習廣論
三、重視和合
四、恭敬三寶
五、尊重戒律
六、常常作總結
七、如法行持供養上師
       祈求上師法體安康長久住世
       祈求正法久住
       上師心願早日成辦
       要恆長不斷的祈請

其中第七點我非常不認同目前福智團體的作法
1.目前研討班上課是班長幾乎都在介紹這位金女士(師父的接班人),還要求學員要認定她為上師,初級學員也只好該該聽命做團體宣達事項
我想常師父在世時也沒公開要研討班(不論第一或二輪)全體學員幫他的上師作回向或誦經祈求講某部經吧(目前團體只要風聞金女士要講某部經,便要全體研討班誦該部經)
2.參加福智廣論研討班應該可以不必要認金女士為其上師吧(團體雖無明言,但實際作法卻如此)常師父在世也沒如此作呀
3.即使是金女士有相當的內涵,常師父在世應該只是推薦我們跟她學,而非不必觀察,一律認定其為上師,華嚴經善財童子參訪善知識的過程,也沒這樣作呀,善財童子遇到勝熱婆羅門時,還懷疑他是否真善知識,不能參訪他,經天人勸告後才親近,這金女士何方人也,團體也沒介紹清楚便要學員祈求來回向,並做為其上師,常師父在世時會如此介紹善知識?

我想師父在世應該不會如此做才是,請教法師的看法,謝謝
 楼主| 发表于 2011-2-9 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還是簡單答覆一下
我非常尊重如證法師,他修的比我好太多,常師父也給他很重要的責任,福智於社會有很大的貢獻,是應當隨喜及支持..
我在思想上是屬於比較調皮的,剛出家時,法師上課都是第一個舉手提問,對常師父講行持卻不多說原因(還是有講),心裡感覺不踏實,有一次忍不住單獨請問:師父許多事情沒講原因,做弟子的不知道要如何去做..常師父則說:你媽媽的奶是懂了才吃,還是不懂就吃!我一時語塞,這是第一次跟常師父辯論,常師父還是會讓我單獨跟他提問,只是希望我多做,這也是我的毛病,後來才發現,有些事真的做了才會懂,雖然如此..有一次,我執行公務,發現有位法師沒來上早課,到處都找不到,也沒有登記外出,於是就用麥克風廣播,常師父就從樓上衝下來,說一大早這樣會吵到不用上殿的小沙彌,心想師長講得對,覺得自己要小心,事後沒多久,常師父跑來跟我說:你做的對!
信與智,初修學時很難調合,但兩者都有並存的價值,偏一邊都不行,有些時候加持不可思議,遠比自己摸索快多了,甚至摸一輩子也摸不到,這樣就可以理解福智何以要這麼堅持的原因..
智的部份,也許其他教派不強調,但修學格魯是必要的,我的經教老師跟我說:你要跟別人多辯論,不要靜坐著,其實藏人辯經很激烈,推來推去,有時氣頭上會說對方甚麼都不懂,但往往成積最好的就是這些理直氣壯的人,我的老師平常非常謙虛行持謹慎,但辯經時像獅子,整個天花板都快掀了,聽說卻殿仁波切年輕時在山下辯經,山上都聽的到,學習是不容許有任何疑惑,我也常常跟卻殿仁波切提出經教及修行的疑惑,也提出我不同的看法,仁波切也會一一解釋理由,似乎也喜歡我提問,由於我非藏人,想說辯經時,回答比問來得容易,乾脆多回答少問,仁波切說這樣無法解決心中的疑惑,有時覺得因簽證往返,想辯經到中觀班就好,之後則找老師上課自修就好,仁波切說辯經的價值就是,人多角度多,一人就只有一種想法,我有些同學經教通達,但在修行的細節上無法釐清,但仁波切卻沒有困難,因為經教最後沒有修行做輔助仍無法通達,而仁波切非常重視傳承及依止,信與智很難解釋清礎--有些時候資糧不俱,答案給了還是無法體會,不如先做做看,有問題再依教理決擇,最後請師長確定,漢人不重視論辯,認為修行要心平氣和,還有塑造辯經的客觀環境不足,還要有具足經驗的師友,否則只能抬摃挑毛病,議論紛紛不能定案,最糟的是信心也消失,最後不是在內心下功夫,而是在外面尋伺,常師父很堅持這點,常師父一路上都注重決擇,但是指在心地上來談,常師父也閱經,常師父的師長仁俊法師曾問:你一天都讀多少頁的經典,常師父回答說:兩頁,仁俊法師驚訝的說:甚麼兩頁!我才半頁!
 楼主| 发表于 2011-2-9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順便提一下
在我回鳳山寺參加常師父的告別式時,如證法師親口跟我保證:常師父交待他要把五部大論的修學建立起來..我們都是多年跟隨常師父的弟子,很清礎常師父的行誼,師長的理念及身教,而且很清礎時間再久都是經得起考驗,因為是合乎廣論的內涵,法王所歡喜的及認同的,其實認同及貫徹常師父理念,都是做弟子要做的,這點其實沒有太多爭議,回憶師長行誼是有其價值,並希望大家多提供,甚至謄稿出書,其功德無量!
 楼主| 发表于 2011-2-10 00:24 | 显示全部楼层
關於辯經的問題
早年剛出家沒多久,常師父打算送我去北印辯經學院學習,另一目的是尋訪善知識,後來取消了,還好沒有馬上去,否則學後回來,常師父的法聽不進,好比吃慣了重口味,就覺得粗茶淡飯沒味道,但往往實踐的內涵平淡無奇,辯經很吸引人,但容易偏文字而不自覺,後來常師父曾經送一批沙彌赴南印甘單寺學習,回鳳山寺就很驕傲,溫文有禮不見了,變得粗礦,因為藏人不會管也不敢管功德主的小孩,更談不上磨練,更重要的是沒能在心地下功夫,挑法師語病,輕視漢傳做法,無法吸取漢傳優點,法王也說漢傳有許多值得學習的地方,所以常師父的傳承下不來,漢藏若不結合是無法扎根在漢地,例子很多,所以就不再送小孩過去,但不是不要圓滿教法,先把基本的漢傳,從儒家的灑掃進退,國學基礎,漢傳經典做扎根的工作,所以漢藏融合是條困難及漫長的一條路,但不會因噎廢食,建立格魯教法不能閉門造車,變成一家之言,會有死角,那爛陀及三大寺,當格西都要立宗經各家考驗,包含法王在內的成就者,都是這樣經過層層考驗,各寺院也定期交流辯經,是有其用意,這才是真正宗大師教法的風格,綜合以上,建立教法難就難在這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5 09:32 , Processed in 0.034008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