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道具 举报
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 任杰居士 著 三、僧宝 僧谓僧伽,亦云和合众,即比丘众和比丘尼众。和合者,具有六义,亦名六合敬,谓僧伽以行六和敬而安住。 六和者:1.身业和敬,谓共同礼拜等身业和敬;2.口业和敬,谓共同赞咏三宝等语业和敬;3.意业和敬,谓信心相同等之意业和敬;4.戒和敬,谓同一戒法、同一说戒、同一羯磨和敬;5.见和敬,谓共同信解空、无我,共同修行道谛,同证灭谛涅槃之见解和敬;6.利和敬,谓共同衣食等之利养和敬。如《仁王经》卷下云:“住在佛家修六和敬,所谓三业,同戒、同见、同行”。此谓僧伽若行六种和敬,即堪称为僧宝。 僧宝可分为三:1.凡夫僧宝;;2.有学僧宝,3.无学僧宝。 (一)凡夫僧:亦名异生僧,即未证圣位以前的僧伽,称为凡夫僧。如月称论师的《皈依七十颂》云:“若未生圣道,是凡夫异生,彼非学、无学,是诸论中说”。这是说明凡夫僧。此凡夫僧要受近圆戒,五人以上的比丘众,或比丘尼众,如法如律修行,如法羯磨,如法传戒(在边地有清净比丘五人即可传戒),如法安居,如法诵戒的和合众,则称为僧宝。 (二)有学僧:如月称论师的《皈依七十颂》云:“摧烦恼故学,七人是有学”。此谓从预流向至阿罗汉向七者为有学僧宝。 (1)预流向:住于顺抉择分和见道十五刹那中者。 (2)预流果:安住于见道八智之圣者,由永尽见道所断三结(我见结、戒禁取结、疑结)故。 (3)一来向:向往一来果位,谓尚未断欲界第六品修所断烦恼而正策励断除者。 (4)一来果:永断欲界第六品烦恼者。 (5)不还向:励力修行断除欲界第七品至第九品修道所断烦恼者。 (6)不还果:断除欲界后三品烦恼之残余,不再还欲界之位也。 (7)阿罗汉向:勤行能断初禅乃至有顶之间一切烦恼之加行者。 此上七行者因正在断烦恼故,名为有学僧宝。 大乘圣僧从证八忍八智,位登初地,始称入如来家,绍隆佛种,乃至第十地菩萨,名为大乘有学僧宝。此依圣慈氏菩萨所著的《现观庄严论》,列二十种譬喻僧宝,即五种预流,三种一来,十种不还,阿罗汉向及麟喻独觉,以喻大乘菩萨圣位僧。因为菩萨不入无色界,不证阿罗汉果,立阿罗汉向以喻第七地菩萨为断尽烦恼障而精进修行。麟喻独觉喻十地菩萨,是由十地菩萨不依师教,以自然智而成正等菩提故。 (三)无学僧:亦名真实僧宝,或称第一义谛僧,无为僧。此即烦恼已尽,所作已办,梵行已立,不受后有的圣位阿罗汉,名为无学僧宝。如月称论师著的《皈依七十颂》云:“尽无余过故,第八说无学”。此无学僧只限于小乘的阿罗汉果。大乘圣者至第十地菩萨属于有学僧,成就无上正等菩提者为佛宝所摄。
原帖由 bigg 于 2010-5-14 09:14 发表 日常法师推广赞颂的文章我都贴出了,里面有没有唱歌就是依师的内容?
原帖由 bigg 于 2010-5-14 11:31 发表 我使勁搔搔腦袋,先回答問題。 1 我得先承認還真有無師自通這回事。比如那些緣覺,他們當生所悟到的東西,還真不是老師教的。嗯,就像禪宗六祖慧能大師,聽見人家念一句金剛經,居然就很有領會了。這沒有傳承, ...
原帖由 福智學員s 于 2010-5-14 23:52 发表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機緣品第七 永嘉玄覺禪師,溫州戴氏子。少習經論,精天臺止觀法門,因看維摩經,發明心地。偶師弟子玄策相訪,與其劇談,出言暗合諸祖。 策云:「仁者得法師誰?」 曰:「我聽方等經論,各有師承;後於維摩經,悟佛心宗,未有證明者。」 策云:「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後,無師自悟,盡是天然外道.」 云:「願仁者為我證據。」
原帖由 福智學員s 于 2010-5-14 17:31 发表 看來你對我們這一輩的還蠻肯定的,希望你能見賢思齊.:o :o :o
原帖由 xinjian 于 2010-5-15 11:08 发表 格西说的没错!我建议大家好好把汉语学好,这会对理解经典和格西的话有极大帮助。:)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5-4-3 17:05 , Processed in 0.037206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