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弃昧 于 2014-8-25 21:26 编辑
福智北美(加拿大)道場的特別精細偵查報導 譯文3
2014.8.25
RE - http://maisonneuve.org/article/2013/06/18/when-monks-come-town/
(繼續閱讀...)
【第五部份】
里仁的成功,在於它有幾何級數成長的客戶群,而不僅僅是所賣的食物。
福智堅持一個簡單的做法:藉由研討班增加會員數。
Yang解釋:「里仁模式之所以成功,原因是,消費者在同一時間,也在基金會裡接受教育。」接受並遵循日常法師的教誨就成為研討班的一份子,
C 這應該是說,廣論的研討學員,上課時, 因被置入性的推銷有機產品,故或多或少變成里仁的基本消費者. 當然也會有因為到里仁買東西,後被吸收成廣論研討學員. 如是說來, 這種以學佛來促銷商品, 可能以後會成為世間的主流了.
D 你是說有些企業主, 或許會因此加入福智, 以便利用如同里仁這種促銷的模式來賺錢.
C 有可能, 也就是福智認為,他們成功的吸收了企業主為佛教徒,而企業主是想”我終於可以利用您團體的人脈,來購買我的產品”
D 這是互相利用嗎?
[原文]
在愛德華王子島做過感恩表演的讚頌合唱團,本質上就是一個唱讚頌的研討班,他們在其中學習廣論,也是購買食物的最好地方。
C 本來學員只要好好研討論廣論, 偶然聽聽有機產品的置入性行銷, 不想,現在又要唱讚頌. 因此,在福智學廣論, 真是辛苦.
D 沒有辦法, 現在台灣只有福智的資源最大 -即最有廣論研討的班級呀
[原文]
福智官方網站聲稱:「在台灣,有超過1100個班級在上課中。」福智在其教育計劃裡已有具體的基礎,這有助於台灣教育部指定的課程進行,並經營自己的K-12學校、各種給成年人、大學生和企業入士的營隊。2007年,其企業精英網絡,聲稱有超過一千名成員。
但在我的印象裡,福智活動的本質仍是以廣論的研討班為主。我很努力地詢問Splendid Essence (Charlottetown夏洛特鎮的餐館)裡的幾個侍者以及Yang(以前是生物工程)、Max(以前是航空工程師),,他們都講了類似的故事:「我開始參加研討班後,意識到我並不滿足於自己的生活,所以幾年後選擇完全獻身於佛教修行。」
我決定親訪研討班。上課地點在Montague一個老舊的黃色房子的客廳,裡面有三排折疊桌,課程由它是由寺院裡的一位僧侶月--Frank法師主持。那裡大概有約12個人,從沉默寡言的農家階層到典型沿海的妙語如珠的人、對佛教有強烈希求的一對美國夫婦。其中一位叫Rose Viaene的農人與丈夫Dave是第一個在島上和佛教徒合作的夥伴,今年將大豆銷售到台灣,也參與出席。
課程開始時,Frank法師宣布Rose Viaene採收了解少量的有機生菜,還沒賣到市場,所以,僧侶購買了生菜作為友誼的表達,並將它回饋給社區。後來,當我離開的時候,Rose Viaene從她的身軀取出兩個帶沙的生菜,然後撲通地掉在我的手裡。雖然我在課堂上睡著了,仍然睡眼惺忪,但那一刻仍歷歷如目。
C 果然, 有錢的福智,藉著僧侶的手, 一直在作人情的買入與回饋社區. 無怪乎,島民不好意思對作者(記者)說出自己對福智這個團體(佛教徒)的真正想法.
D 真是拿人家的手軟呀!
[原文]
正如我所說的,我在課堂上睡著了。但我知道談話是自大的[棄昧問: 這個字會不會是自信的或誇大的],並且圍繞著一個縮寫字,在場參與者常用並轉為不及物動詞:OMAKing。它代表觀功念恩,
我可以說,它指的是注意到其他人的好性格,並感激他人恩德的習慣。
在GEBIS網站上的見證頁面充滿了”愉快,但悲劇性”的例子。一位婦女寫道,她照顧大腦受傷的女兒,在經過緊張的、壓力大的一天後,當她的丈夫開始又開始批評的壞習慣時,她變得憤怒。「我對於丈夫指出缺點,感到心煩並且生氣了幾分鐘,我很累,不想去解決任何東西。我很快意識到,他是對的,並不是脾氣暴躁、愛挑剔的,他只想幫忙我。」
這個見證有一些很驚人。這世上真有一種力量,能強大到足以克服生活中的防禦和辛酸嗎?如果佛教的教義可以帶來溫順、柔和,那麼可以肯定的是,當僧侶來到鎮上時,我們應該欣喜、高興。
C 觀功念恩這帖藥, 還真是所向無敵呀! 但真是這樣的完全無害嗎?
[原文]
【第六部份】
這倒是真的,這些僧侶沒有那麼糟糕。有可能的是,因為很難相信任何人,所以他們看起來是不可信的,他們只是想在任何時候都做好人,以及做正確的事情。
我對佛教的抱怨是,它並未提及虛無主義和自我毀滅,但這些對我來說,是生活的主要部分。
佛教徒只說:「做好人是聰明的。」這很好,但在以前,知道什麼是愚蠢的並不是都能攔住我們不去做蠢事。
C 這作者真是很有主見
[原文]
我發了簡訊給經Yang,向劉盡可能地表達了我對GEBIS的想法,而這位GEBIS媒體害羞的執事[棄昧問: 這是劉法師, 還是Yang],他的回應是建議我去讀一本書,書名是George Ritchie所寫的「Return From Tomorrow」(死亡九分鐘)。
「死亡九分鐘」是在講述George Ritchie在1944年時於一家軍醫院的瀕死經驗,他成為鬼魂,到處走動,去見耶穌,看看天堂和地獄,再回來,這些事情是在他死亡的9分鐘裡發生。
一開始,我以為這是劉介紹的,很奇怪的一本書。[棄昧問: 這就是說是Yang介紹書給作者]
但是在我們[劉法師與作者]在電話上交談過的幾天後,他堅持不能留任何記錄,以避免他達不到團體的嚴格教義標準。
C : ”團體的嚴格教義標準” 這是甚麼意思呀 --“戒”嗎 即跟人討論外道(見耶穌)的書,是犯戒. 這這樣嗎
D 不清楚
[原文]
我這才明白,死亡後固執,甚至意識的強化是佛教徒的一個關鍵概念。(或者,至少對這些佛教徒來說。)我想這很接近業力,我敢肯定,劉和Yang想對其說出來的話很謹慎,但是,因果報應是一種行為的動力。
C 這是因為”死亡九分鐘” 帶給作者的感覺嗎? 但我覺得作者是不相信宿命論, 以他是認為 “因果報應是一種行為的動力”。
[原文]
對於金的信徒來說,這推動了他們去照顧所有生命,包括龍蝦。
這可不是一個笑話,愛德華島上的佛教徒真正做到把捕獲的龍蝦放回大海。這樣做是因為他們的放生儀式。
放生活動在亞洲非常受歡迎,也有偷獵動物行業致力於其中,環保主義者有時會抱怨一次釋出大量魚和其他動物會造成的生態災難。
我試了一下,小心翼翼地帶著我那從超市櫃裡買來的細長業力的夥伴,來到Montague碼頭,但最後感覺就像一個昂貴儀式,在過程中感覺就是鬼鬼祟祟和愚蠢而已。
佛教徒不把自己局限在放生龍蝦,月光基金會還養了馬和牛救援農場。Yang不肯告訴我在哪裡,但經過幾個小時開車亂逛以及逐戶敲門後,終於讓我找到正確地方。
我走過去,一個友好的農民Andy Fitzpatrick從他的牽引機爬了下來,並在入口處把我擋了下來。他是被聘來照顧動物的,他無奈地說:「沒有人被允許來這裡。」我打電話給Yang,沒有回應,所以我一邊罵佛教徒,一邊開車離去。
C 福智為什麼連放生園,也要不能被參觀呢
[原文]
一個小時後,Yang發簡訊給我,說我可以參觀農場。「只是我親切的表示。」他寫道。
C 這是一個反話- 即作者是”一邊罵佛教徒,一邊開車離去。”這種氣憤的態度, 一定讓看守動物的農民Andy嚇得趕快上報. 說實在, Yang對這個大牌記者(作者)也怕-即怕他或會亂報導, 故會這樣馬上破例的讓記者進入了放生園.
D 真是怕惡人呀
C 應該是這位記者, 沒有被福智買通吧
D 還好沒有呀
[原文]
Fitzpatrick再見我,這次有一個大大的笑容,他告訴我,他打電話給Yang,幫我說服。我們越過一個大牧場,來到動物被養的地方,他坐在牽引機上,我用步行的。
到目前為止,佛教徒已救出31匹馬和15頭牛。大部分馬之前是賽馬,他們超過職業生涯之後(有些只有兩三歲),會被送到那些專門收購老弱無用馬的人手上,Fitzpatrick搖著搖告訴我:「通常他們會被運到魁北克,被那裡的人吃掉。」
動物吃穀類,是快樂的,這讓Fitzpatrick高興。他熱愛自己的工作,因為佛教徒不斷購買新的動物,所以農場愈來愈大。他解釋道:「這就像一個普通的農場。」
多數時候,他是孤獨的,因為佛教徒很少來,客人亦不被允許來參觀。這農場很安靜,馬是馬,牛是牛。在這裡,流連忘返。
我們靠在柵欄旁聊,前面有一群馬,當一匹母馬走了過來,並把她的頭靠在我的肩膀上,Fitzpatrick說:「看到了嗎?這真正的意思是,當她回來,她可能會咬你。但看她現在,她是多麼的幸福?」就這樣,我們結束了談話。
C 這些被收養或放生的動物, 真是幸運! 只是這些花費是公款, 還是私款呢
D 這有差嗎
C 若是公款, 起碼也該讓出錢的台灣學員知道吧
D 說的也是,但若福智高層或福智金,從2008-2014年在加拿大購地建僧院,似都沒有對台灣的學員說, 那這個放生園, 還須說嗎?
C 最近可能有對學員提及國外建僧院急需錢了
D 一定是知道網路上有這篇文章, 所以乾脆公開募國外的建設金了
C 人在厚顏的時候,真是甚麼時候(明的或暗的)都敢跟學員要錢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