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似水流年

与渺幽、土登俄热、波特三位师兄略谈下我个人对净相法的认识理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18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mingweicello 发表于 2016-11-18 13:51
非常感谢!受教了!
另外,师兄对与恰美仁波切的《大圆满大手印双合》里的说法有何看法呢?我一直没有读 ...

惭愧!
可能智者才能有好的看法。
我仅从自己的角度,提供个人观点:

【一】
噶恰的《印圆双合》,其中后半部分——大圆满部分,主要是侧重于脱嘎,也就是基于《十七续》、敏久多杰的伏藏,所得来的虹身窍诀,如前行脉、风、姿势,正行四相,后行三要等实修脱嘎的部分。

【二】
而前半部分,则是大手印、康派阿若大导引、嘎林伏藏(六中阴)心性导引的综合体。
从实修成分上来讲,比较注重大手印,但由于嘎林的成分,所以也忠实于rigpa的直指。

所以,可以这样看:
1)心性实修的前行,是大手印与康派阿若大导引为主,
2)直指心性实修,则侧重于大圆满的嘎林派,
3)而后面的安住实修,则又侧重于结合前面二者,例如多引用董比·嘿如嘎等大手印教言。

个人认为,这种心性方面,与《喇嘛仰提》、《实相藏》等班智达的方式,略有不同之处。
但不便展开细说,请谅解。

您说没有读这本著作,很可惜,我没有遍知的能力,不知道您是否适合读它,不敢妄自揣测。
现在这个传承以白玉为主,需要闭关才能掌握其中的全部精华。

这些前人智者遗留下的宝贝太多了,看着它们,我已经被亮瞎眼了,所以不知怎么鉴别。
惭愧!
发表于 2016-11-18 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jysy 于 2016-11-18 14:29 编辑
mingweicello 发表于 2016-11-18 13:55
噶举里冈仓噶举好像自三世噶玛巴以后就开始汇入不少宁玛的教法与观点,特别近代两百年来,冈仓噶举各大寺 ...

您说的是!真是这样。
其实历史一路走来,往往迷雾重重。
需要靠自己的眼睛亲自去摸索。
噶举原汁原味的教法,可以去《冈波巴全集五函》一探究竟。
届时会以此为根据,了解以后历史的长河里,后人往这条大河里倒入的一些融合、添加。
凡事不能看广告,看说辞,要自己去甄别、实践、探索。
您的发言,引起我一番无关主旨的感慨如上。
感谢指教!
发表于 2016-11-18 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cjysy 发表于 2016-11-14 15:43
是非常可惜!
Traleg Kyabgon Rinpoche是早期噶举大师的转世。
冈波巴有著名的三康巴弟子,三康巴弟子 ...

请您不吝推荐一下关于格鲁的教法书籍:)
发表于 2016-11-18 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steinway洛桑 发表于 2016-11-18 14:51
请您不吝推荐一下关于格鲁的教法书籍:)

惭愧,等我认真学习后,慢慢有资格推荐!
您短信需要的地址,已发,请查收。
发表于 2016-11-18 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cjysy 发表于 2016-11-18 14:12
惭愧!
可能智者才能有好的看法。
我仅从自己的角度,提供个人观点:

真是叹为观止

请问南传的四念处和十六观智和这些有什么联系、区别或是交集吗?
发表于 2016-11-18 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jysy 于 2016-11-18 16:47 编辑
菩提草 发表于 2016-11-18 15:04
真是叹为观止

请问南传的四念处和十六观智和这些有什么联系、区别或是交集吗?

就我有限的所知:

1)四念处:
四念处(身、受、心、法)是观(vipassana)的所缘,也就是对象。

2)观  智:
当谛观这四者——【身(如四大变化)、受(如三受变化)、心(如贪、嗔、痴、欲界心、禅那心等)、法(如五盖、七觉支、五蕴等)】之时,观的程度,从它们的特性、缘起,一直深入到理解它们的共相(无常、苦、无我),观智(vipassana-nyana)就出现了。

3)观智的开展·之上:世间观智
开始观到它们(身、受、心、法)的特性——名色辨别智,
以及它们的缘起——缘摄受智,
这两个是最初的观智;
而观察到共相(无常、苦、无我)——思维智,是步入真正的观智,
进而观智犀利,见诸法迅速生灭,来到最初的弱生灭随观智,
如果克服增上慢(如执着光、喜乐等觉受为证果),就来到成熟的观智——强生灭随观智。
由此生灭加速,只见坏灭——坏灭智。
然后,见三界诸有一切唯坏灭故,升起过患、厌离、畏怖三智,由此心开始从有为的苦界转开、抽身。
为解脱故,虽不喜三界,但再度返回观察三相,这是审察智;
见到一切诸行坏灭、非我与我所,从而对一切诸行漠不动心,是行舍智。
即将亲见诸行熄灭,不生不灭之处,此极短3个刹那,是随顺智。
以上——是以世间有为生灭的四念处为所缘,称之为世间观智。

又,以上见苦、集,修世间道,但未见灭,故而没有得(出世间)道。
见灭(涅槃)得道,方圆满四圣谛(苦集灭道)的顿现观(注:说一切有部是渐现观,16刹那得道)。
而以上阶段,只见苦、集,不足四圣谛之完证,故属于世间观智。

4)观智的开展·之下:出世间观智
随顺智后,心从诸行转离,而转向——不生不灭、超越诸行的涅槃,
这转向是种姓智,仅1个刹那之快。
之后,心安住于道智以涅槃为所缘,速度是1刹那,
道智——是37道品(此刻力量达到一个高峰,因而)同时发挥作用,于1刹那间,彻底断除诸结,如初果断身见、戒禁取、疑。
这阶段的几个观智,都是速度极快,但因为以涅槃(无为法)为所缘,就不再以四念处(有为法)为所缘了。
之后,1-2个刹那,体验涅槃的寂静,与解脱诸结的喜悦,此称之为果智。
这个果智在最初证果是仅仅1-2刹那,但证果以后,如初果,可以在日后,长时间安住其中享受以涅槃为所缘的禅乐,这是称之为果定。
果智之后,中断1刹那,然后1个刹那的心升起,就是省察智,也就是意识到自己刚才发生了奇怪的事,例如,突然一切有为法熄灭,亲触到了涅槃,以及,清晰的体验到自己再没有某些烦恼了,如初果发现身见不见了,三果发现嗔永远不见了。这是反观智。但有些钝根,只能意识到之前涅槃的寂静,而不能仔细辨别那些烦恼究竟断除。因此需要佛陀的印证,或是日后自己花3-5年,看看嗔心等是否永断。

以上,杂阿含简述为:“当观色(等)无常,(无常故苦,苦故无我),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5)梳理关系
·四念处,是观的所缘
·以此,开展出16观智
·16观智跨越世间、出世间两个阶段
·四念处属于世间观智的范畴
·涅槃属于出世间观智的范畴
·完成16观智后,首先断除身见,证得初果
·要证得二果,继续修四念处,然后重复获得16观智,证得二果
·二果到三、四果,亦复如是

尽量简单说了,希望没有把您搞糊涂。
礼敬好学的您!





发表于 2016-11-18 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cjysy 发表于 2016-11-18 16:31
就我有限的所知:

1)四念处:

太强了!非常感谢!

认真阅读学习先~

另请问,十六观智和大圆满、大手印,有哪些交集和共同之处呢?
发表于 2016-11-18 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jysy 于 2016-11-18 18:15 编辑
菩提草 发表于 2016-11-18 18:00
太强了!非常感谢!

认真阅读学习先~

是不同的体系,没有比较、衡量的硬性标准。公平的来说,不去比较为好。或实践出真知。握手!当然,提及共同处,正念都是这三者必不可少的吧。
发表于 2016-11-18 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cjysy 发表于 2016-11-18 18:08
是不同的体系,没有比较、衡量的硬性标准。公平的来说,不去比较为好。或实践出真知。握手!当然,提及共 ...

握手!非常感谢!
发表于 2016-11-21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叹cjysy,这样的歪楼太喜欢,谢谢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5 14:58 , Processed in 0.045681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