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异界

请各位管理员,坛友,评评理,末学之语何罪之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6-22 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菩提草 发表于 2016-6-22 14:12
您说的不是没有道理,但我个人觉得还有点牵强

那500商人,如果没有被杀的因缘,如何会有短矛带500海盗 ...

这个情况,大概安世高和禅宗二祖慧可大师的人生选择可以解释吧,,,按照因果规律来说,因是会增长的,过去的杀业如果不能及时忏悔或者受报而消除,会增长的,所以有些佛经上说,杀生的果报不是一世就可以报尽的,往往是五百世的轮回报应,,,
而佛经上并没有说那五百商人前世有杀死黒矛的因缘,但是他们完全没有杀业的因缘吗?未必,因为圣者龙树菩萨尚且因为过去的杀业而被断头,但是龙树菩萨却坦然布施自己的头颅,难道他没有为对方考虑吗?对方杀圣人可是要堕落地狱的啊?但是这里的释迦佛当时还是菩萨道的行者,还不是佛,他未必有成佛时考虑的那么周全,因果观察的那么深远,在菩提心的驱使下,菩萨道修行人做出这样的行为也是情有可原
而且按照金刚经的说法,其实菩萨还是可以因此和众生结缘,比如释迦佛被歌利王砍断四肢,虽然歌利王伤害了圣人,堕落了很久,但是却成为佛祖最早传法时期的五位弟子之一,从金刚经来看,最重要还是结缘,也就是结缘比不结缘好,结善缘比结恶缘好,虽然歌利王是和佛祖的前世结了恶缘,因为他出于嗔心砍断了佛祖前世的四肢,但是也因此成为佛祖最早的弟子,也很早就成就了,可惜因为他的结的是恶缘,所以很长时间都堕落地狱,吃了不少苦头,以此来看的话,琉璃王及其大军虽然屠杀了不少释迦族人,但是也算结缘,而且算是因果报应了结杀业,以此恶缘虽然会在地狱长期受苦,而且短命多病很多世,但是因为和圣人结缘的原因,最后还是因此而得到度化,其实度化没有那么容易的,按照佛祖一生的遭遇来看,除了具德之外还要因缘成熟,不然即使证悟的和佛一样境界,还是度化不了,琉璃王当时未必得度的因缘成熟,不然他早就成为佛祖的弟子了
发表于 2016-6-22 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菩提草 发表于 2016-6-22 14:18
据说松赞干布不是观世音吗?他不是攻城灭国的吗?

化身和佛身不是一个相,互相不妨碍

松赞干布不是教主佛啊,他可是观音菩萨现的国王身啊,,,,,
发表于 2016-6-22 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观察就观察 发表于 2016-6-22 14:35
这个情况,大概安世高和禅宗二祖慧可大师的人生选择可以解释吧,,,按照因果规律来说,因是会增长的,过 ...

您这些解释也太过于牵强了

具体我也不想再反驳了,谁也说服不了谁

对了,观音菩萨为什么要去攻打吞并吐谷浑啊?人家原本就是佛教国家呀

发表于 2016-6-22 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好多历史,都是后人牵强附会,刻意美化,看看中国历史书,哪个不是如此?佛教史料,岂能例外。
发表于 2016-6-22 14: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ez 于 2016-6-22 14:59 编辑
观察就观察 发表于 2016-6-22 12:13
哪部分的小乘?上座部?犊子部?经部?一切有部?你现在以哪个部派的小乘的观点认为的?有相关经论吗?现 ...


传承至今的也只有上座部吧

至于他们在同一件事上与大乘有哪些不同,你自己去找吧,这里毕竟是大乘论坛,我就不多嘴了
发表于 2016-6-22 15: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菩提草 发表于 2016-6-22 13:23
我觉得您的比喻不恰当

佛陀在经典里明确教导我们不可以杀害众生的生命。佛陀是菩萨行最圆满的,在佛陀 ...

南传上座部承认释迦牟尼佛的色身会毁坏,会受报。到了大乘就变成这些都是释迦牟尼佛装的,是示现了。
发表于 2016-6-22 15: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观察就观察 发表于 2016-6-22 14:02
至于琉璃王堕落地狱的事情,佛祖是采取善意的阻拦,而不是用他在菩萨道时期的杀黒矛的方法,而佛祖已经预先 ...

佛假如真为了琉璃王好,就应该诛杀他,再把他迁识到净土
发表于 2016-6-22 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Sez 发表于 2016-6-22 14:56
传承至今的也只有上座部吧

至于他们在同一件事上与大乘有哪些不同,你自己去找吧,这里毕竟是大乘论 ...

额,,,,您确定?
发表于 2016-6-22 15: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观察就观察 发表于 2016-6-22 14:08
从您所说的,您没看到佛祖跟目犍连尊者的解释吗?其实,如果释迦族人被杀的话,就了结了过去生杀鱼的罪业 ...

人身是很宝贵的,佛假如为了释迦族的族人好,就应该教他们念金刚萨埵百字明忏悔
发表于 2016-6-22 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菩提草 发表于 2016-6-22 14:49
您这些解释也太过于牵强了

具体我也不想再反驳了,谁也说服不了谁

松赞干布第一,没有出家,第二,做了国王,第三,没有示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而且贤劫经里面也没有说有一尊教主佛是松赞干布啊,,,,从他一生的经历已经说明他不是教主佛啊,,,这没有什么说服不说服吧?他一生经历就没有教主佛的八相成道啊
发表于 2016-6-22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您要是举例证明松赞干布是教主佛,那我承认我错了,但是没有经论说他是教主佛啊,,,,且不说佛教经论的授记,他一生哪里体现是教主佛了?
发表于 2016-6-22 15: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菩提草 发表于 2016-6-22 14:49
您这些解释也太过于牵强了

具体我也不想再反驳了,谁也说服不了谁

菩萨可能喜欢过一把屠夫的瘾

问题是,这还能叫菩萨吗?
发表于 2016-6-22 15: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观察就观察 发表于 2016-6-22 15:05
额,,,,您确定?

为了能够更进一步地瞭解流传于南方上座部教区的菩萨道思想,下面我们将把流传于中国汉地、西藏等大乘教区的北传菩萨道思想与南传菩萨道之间的差异试作一番比较研究。有一点必须说明的是:由于传承体系的不同,在南传佛教的菩萨道思想中,有一些是与北传佛教传统相异的观点,比如佛陀是阿拉汉,菩萨属于凡夫,菩萨并不能度人等,文中只是依据南传经论的解释而已。
一、所依的经典不同
北传佛教向来流传著「大乘佛教」,其经典体系大部分皆属于菩萨藏。波罗蜜是菩萨欲成就佛果所应实践的主要学处,所以其传承的经典绝大部分也与如何行菩萨道、圆满波罗蜜的种种见地和修持方法有关。
就专门讲述修持波罗蜜方面的经论,就有《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七九~卷六百、《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五~卷十、《解深密经》卷四、《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四、《六度集经》《大宝积经》《菩萨地持经》《大智度论》卷十一~卷十八、《大乘庄严经论》卷六、《摄大乘论》等等。
由于每一部经典所讨论的主题不同、内容各别,所以北传菩萨道的修持方法也多种多样,可谓有「八万四千法门」之多。
南传佛教经典体系属于声闻藏,其见地与修持也多侧重于解脱道,因此有关于菩萨道思想的经典所占的比例很小,主要资料来源是巴利语经藏中《小部》的《本生经》、《佛种姓经》、《所行藏经》及它们的注释。因为佛陀是修持菩萨道、圆满巴拉密最成功、最无可争议的例子,所以其传承的一系列关于菩萨道的修持体系,皆紧扣著佛陀的本生故事,围绕著佛陀过去生修习巴拉密的实践而展开。
二、巴拉密的开合不同
北传佛教诸经论多数提到波罗蜜有六种,即六波罗蜜多、六度,它们分别为:佈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耐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其中,般若波罗蜜多又作智慧波罗蜜、智度、明度,为其他五种波罗蜜多之根本,称为诸佛之母。
于《金光明最胜王经 最淨地陀罗尼品》中又于六波罗蜜外再加方便波罗蜜、愿波罗蜜、力波罗蜜、智波罗蜜四种,称「十波罗蜜」。《解深密经》卷四载,施设此四波罗蜜与前六种波罗蜜为助伴,谓方便善巧波罗蜜与前三种波罗蜜为助伴,愿波罗蜜与精进波罗蜜为助伴,力波罗蜜与禅波罗蜜为助伴,智波罗蜜与慧波罗蜜为助伴。于《大方广佛华严经 离世间品》中又于六波罗蜜外再加智、愿、神通、法四种波罗蜜而成十波罗蜜。于《胜鬘狮子 吼经 一谛章》中又提到常、乐、我、淨四种波罗蜜。
南传佛教通常提到十巴拉密,而此十巴拉密各各依普通、中等、究竟三个层次又可开为三十个巴拉密。同时,十巴拉密又可把性质相关联的组成一个,而缩小为佈施、持戒、忍耐、精进、禅定与智慧六种巴拉密;此六巴拉密的名称、次第与释义与北传全同。六巴拉密又可归纳入真实住处、捨离住处、寂静住处与慧住处四住处,而此四住处(或一切巴拉密)最终可归纳为两个因素,即悲心与智慧。
三、对菩萨的理解不同
只要我们翻阅北传大乘经典,经常可以看到许多菩萨的名号及故事,比如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弥勒菩萨、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大势至菩萨等等,多不胜数。
所有这些菩萨,又可以分为因地菩萨与果地菩萨两种。因地菩萨是指从初发菩提心始,经三大阿僧祇劫修行,功行圆满方证佛位的菩萨,如弥勒菩萨、地藏菩萨等是;果地菩萨谓于无量劫前已证佛果,然而为了广度众生、助佛教化,倒驾慈航,再现为菩萨身,如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等是。
对于菩萨所修证的次第,北传诸经论中又分为四十位、四十一位、五十一位、五十二位、五十六位、五十七位等各种菩萨修证阶位说,其中又以「五十二位说」最为普遍,即: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等觉、妙觉。于此诸阶位菩萨中,前四十阶位称为「生死身菩萨」,即凡夫菩萨;初地欢喜地(或谓八地)以上的菩萨称为「法性身菩萨」,即圣者菩萨;妙觉菩萨即是佛位。
在南传佛教经典中,通常只提到两位菩萨,一位是尚未成就佛果前的释迦牟尼,另一位则是美德亚(Metteyya,弥勒)菩萨。在斯里兰卡写成的《未来种姓》一书中曾提到有十个人被佛陀授记为菩萨,但此书是后人作品,不属于巴利圣典。
南传经论只提到菩萨可分为慧者菩萨、信者菩萨、精进者菩萨三种,并没有不同阶位的分别;儘管菩萨的确是伟大的智者,但他们之间并不存在阶级的差别。
同时,虽然菩萨已经修行了多生多劫,而且观智要比阿拉汉圣者强得多,但在证悟佛果之前还是一位凡夫,因为菩萨的圣道智必须和一切知智同时生起。在证得一切知智之前,他的巴拉密还未成熟到足以证悟道智与果智。未证得圣道的人都还是凡夫,即使其修行达到行捨智亦然。
悉达多菩萨在身为释迦族太子时,曾在王宫中享受感官欲乐达十三年以上,而欲乐的享受乃是凡夫的行为。在《中部 圣求经》(相当于汉译《中阿含经 罗摩经》)中,佛陀自述其在觉悟之前是一个受缚于生、老、病、死、忧愁与污秽中的迷途众生。不仅悉达多菩萨如此,每一位菩萨皆相同。当悉达多菩萨出家之后,为了寻求出世间的至理,曾追随过当时的习定隐士阿罗罗 迦罗摩仙人处学习,证得无所有处定。随后又跟随优陀迦 罗摩子仙人学习,证得非想非非想处定。然而,一位圣者是不可能追随外道修习解脱之道的。在菩萨证悟无上全自觉之前,又曾以六年的时间修习极端的苦行。然而,圣者已经断除了戒禁取,不可能再修行八圣道以外的邪道法。因为当时菩萨还是凡夫,所以自然就还会有这些凡夫的行为。
五、对三乘的解释不同
北传经论把佛陀所说的教法分为三乘,即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其中,声闻、缘觉二乘被称为「小乘」(有时缘觉乘也称为「中乘」),以其唯自利自度,无利他之心故;菩萨乘称为「大乘」,以其能运载无量众生至菩提彼岸故。小乘乃佛对钝根劣慧之人所说,大乘为佛对上根利智之人所说。
于《法华经 方便品》、《华严经 明难品》、《胜鬘经 一乘章》中,又立「一佛乘」(又称「佛乘」「一乘究竟教」),为大乘最高教义,谓三乘教法乃佛针对众生不同根基方便而设,三乘将究竟导归一乘。所以在《法华经》中喻二乘之涅槃乃如来方便权现之化城,并非真实;甚至说佛曾为摩诃迦叶等大阿罗汉授记,于未来世当得作佛。不过,大乘唯识学派护法一系亦有持「种姓说」者,认为有定性声闻、定性缘觉、定性菩萨等。
南传佛教把菩提或觉悟分为三种:全自觉或三马三菩提(sammàsambodhi)、独觉菩提(paccekabodhi)、声闻菩提或弟子菩提(sàvakabodhi)。修行者可以随自己的意愿修习至证悟三种菩提的任何一种。
此三类觉者皆证悟彻知四圣谛的四道智,皆成为阿拉汉,在证悟涅槃或解脱方面是没有差别的。但是,佛陀除了证悟阿拉汉道智之外,还证得了唯有诸佛才能具足的「一切知智」(sabba¤¤uta-¤à a),能明瞭一切值得瞭解的事情,并能断除过去世的习气。在三类觉者中,一切知的佛陀称为「济渡者」,能无师自通地觉悟四圣谛并教导他人;独觉佛只是「自渡者」,能无师自通地觉悟四圣谛,但无能力教导他人;弟子称为「受渡者」他们必须受到佛陀之助才能觉悟。
根据南传佛法,有三种人不能再证悟佛果:
第一、佛陀,因为他已经证悟了佛果;
第二、从佛陀那里得到授记未来将成为独觉佛或声闻弟子的人,因为他们肯定只会如佛陀所授记的那样;
第三、已经证悟任何一种道果的人也不能证悟佛果。
在证悟道果之前,修行者可以选择解脱道或菩萨道。但在证悟任何一种道果之后,声闻无法改作菩萨,因为佛陀所开示之道是「正性决定」(sammatta- niyàma,即固定的法则)。比如一位修行者证悟初果之后,最多将经过七番生死即证入涅槃,他们不可能再用无量劫的时间来圆满巴拉密。证悟道果必然导向涅槃,不再退为较低圣位或凡夫;阿拉汉阶段是最后的阶段,阿拉汉死后趣般涅槃,这是「正性决定」。正如佛陀说阿拉汉「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阿拉汉死后不会再投生,否则佛陀和阿拉汉所说的话就是虚假的话。但是佛陀和阿拉汉是不可能说妄语的,他们已经彻底灭除了造成未来生死的一切烦恼和业力,不再生死轮迴,这是「正性决定」。因此,包括佛陀在内的所有阿拉汉都不会再生。
六、菩萨的行持不同
根据北传经论,菩萨乘之所以称为「大乘」,即用大车来比喻此乘能将无量众生从生死此岸运载至涅槃彼岸。菩萨乘与二乘行人的最大区别是菩萨具备「自行化他,以诸佛道成就众生」的菩提道心。
于《金刚经》中说,菩萨应当发起如此的菩提心:所有一切有情之类,皆当令趣入无馀依涅槃而灭度之。特别是证得法性生身的圣者菩萨,由于已证无生法忍,捨弃了三界生死之身,受不生不死、不可思议变易之身,能随本愿力,随所应度而度脱众生。
据《法华经 普门品》、《楞严经 耳根圆通章》等记载,观世音菩萨由于历劫修持,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成就两种殊胜: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所以能随众生不同根性,示现上至诸佛、缘觉,下至鬼神禽兽的三十二应化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地藏菩萨本愿经》也多次提及地藏菩萨过去曾发下大愿:尽未来际不可称计劫数,为应有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众生度尽,方成佛道。同时,地藏菩萨也从久远劫来,以不可思议神力,分身遍满百千万亿恒河沙世界,化度百千万亿人,永离生死,至涅槃乐。
在大乘教区,菩萨能够化度一切众生的弘大行愿,已成为每一位学佛者心目中崇高的理想和不争的信仰。
根据南传佛教,包括佛陀、阿拉汉在内的一切圣凡众生都不能违背因果律。一位修行者唯有在证悟阿拉汉道智时,才能彻底地毁灭导致轮迴再生的无明、贪爱和一切或善或恶的业。因为菩萨为了追求无上的佛果,而在授记的那一生中即放弃了证悟阿拉汉果的机会,所以在其后漫长的修行过程中,必定还要随著所造作的善恶业而数数轮迴再生,直到他证悟无上佛果。业因成熟必定要受果报,这是不变的法则。在本生故事中,我们的菩萨既转生为天神、人,也经常转生为畜生,甚
发表于 2016-6-22 15: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观察就观察 发表于 2016-6-22 15:05
额,,,,您确定?

甚至还会堕落地狱受苦(如德米亚王子的前两生)。
当然,具足巴拉密的菩萨有时也会选择「决意死」(adhimutti-mara a),即在他希望的时间死亡。菩萨因为大善业而可能时常投生天界,在长寿极乐的天界中很难有实践巴拉密的机会,为了不浪费时间,所以有时会选择「决意死」,投生到人间继续修积巴拉密。
根据南传经论,菩萨只是在忘我地帮助和利益众生,但并不曾救度任何人,我们不能把菩萨利益众生的行为说成是救度。在大量的本生故事中,我们的菩萨只是在圆满巴拉密而已,比如在萨埵那饲虎本生,那几隻老虎吃了王子的肉之后,并不因此而解脱生死;在维山达拉王子本生中,那些婆罗门并不因为得到了王子的佈施而证悟涅槃。
(以上参阅帕奥禅师《菩提资粮》、《如实知见》,台湾《佛光大辞典》、正果法师《佛教基本知识》、圣严法师《戒律学纲要》等,及北传相关经典)
虽然南北传菩萨道思想存在著不少差异,但它们之间也有许多相似甚至共通之处:
1、两者皆源于佛陀的本生谭与弥勒成佛思想;
2、过去有无量诸佛出世,未来有无量诸佛出世,行菩萨道也就成为可能;
3、菩提可以分为全自觉(正等觉)、独觉和声闻三种菩提(乘),而且全自觉菩提又称为「大菩提乘」,即「大乘」,其实践者称为「菩萨」;
4、要行菩萨道,必须发「上证佛果,下化有情」的至上愿(菩提心),而且还必须通过利乐无量无边众生、实践无量巴拉密直至圆满,方成正觉;
5、圆满巴拉密最重要的是大悲心与智慧;
6、菩萨无论在信心、行愿、精进、大悲、诸巴拉密和所证功德等方面,都是声闻、独觉佛所无法比拟的;
7、如果把南传的十巴拉密归纳为六波罗蜜,则其名称、次第及释义皆与北传的六波罗蜜多相同;
8、圆满巴拉密,能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智、四无畏智、十八不共佛法等无量佛果功德。
因为北传教区所流传的主要是菩萨乘思想,所以无论是在经典、见地,还是在宗派、修持法门等方面,都要比南传佛教要丰富多彩、庞大博杂得多,当然,各学派、各传承间的分歧也越大。
在南传教区,虽然实践菩萨道者历来皆不乏其人(如斯里兰卡的圣法大长老Ven. Nà-Uyane Ariyadhamma Mahà Thera等),但菩萨道思想并没有佔主导地位,所以其思想学说在流传过程中发展变化不大,基本上保留了菩萨道思想原型。又由于巴利经典及其义注在南传教区的权威地位,造成了菩萨道思想的统一性和系统性。
如果我们很好地瞭解和研究南传菩萨道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将有助于我们清楚佛陀开示菩萨道思想的最初本意,将有助于我们在修行解脱道或菩萨道的路上能够更加方便善巧地积累诸巴拉密。
发表于 2016-6-22 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Sez 发表于 2016-6-22 15:07
人身是很宝贵的,佛假如为了释迦族的族人好,就应该教他们念金刚萨埵百字明忏悔

额,,,看来您比佛祖高明,佛祖都没看出释迦族人都是金刚萨多的这个法门的根器,,,您看出来了,那您当时该和佛祖建议啊,佛祖时代的人,烦恼相对较轻,福德比末法时代众生大,很多人按照佛经上的说法,很短时间就证悟了,甚至有当下就证悟的,,,,而现在的人有几个能像佛经上那么快证悟的?那么多证悟的?按照起世经的说法,末法的时代的众生随着减劫的进程,烦恼增盛,福德越来越少,所以首先要积资净障,,,看来金刚萨埵实在适应现在的众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5 14:56 , Processed in 0.036845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