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永真 于 2016-6-5 16:35 编辑
Sez 发表于 2016-6-2 09:46
如果佛经上出现自相矛盾的话,就会有人跳出来说那是释迦牟尼佛对应不同的根器所说的方便语,还有一种情况 ... 我奇怪的是,释迦牟尼佛和上师都可以说方便语,印光法师就不行?上师可以有密意,印光法师就不能有密意吗?
佛教经典的内容,从文字层面看,有“一乘说”和“三乘说”的不同,有“说有”和“说空”的矛盾,有“有性说”与“无性说”的差别,有“唯识”和“中观”的异说并存等等。对这种情况,教外之人认为是佛陀自身的思想矛盾。但龙树、弥勒、无著等佛门论师并不这样看待,他们认为:佛陀是遍知者,说法不会有自相矛盾,说教表面上的这类不一致,是实说和权变之说的差别,是依根器而方便说法的差别,并非佛法本身有矛盾。这样,在解经中,就逢到了说法截然不同的两种或几种经典中应依什么经典立论的问题。即把什么经典看做究竟义经典、把什么经典看做权变义经典,也即什么经典是了义经、什么经典是不了义经。既然经典中教义中存在了义和不了义,那么,这了、不了二义,谁有资格划分?以什么标准划分呢?佛法是遍知者佛陀所说和所认可的法,所以,只有佛陀才有资格解释了义和不了义,其他菩萨和声闻弟子、普通佛弟子均无权解释了义不了义。 佛陀在世时,在佛弟子中,对有和空、实和权的问题上就已产生了认识分歧,因此,有些菩萨弟子就这类问题向佛陀作了请示,佛陀作了回答。如《解深密经·真谛菩萨所问品》中指出:第一法轮说有、第二法轮说空皆非究竟了义,第三法轮不笼统地说有、说空,以遍执、依他、圆成三性分别有空,方为究竟了义。依此经所说,为划分了义不了义的标准。 ——多识仁波切
窃以为,法师也好,大德也罢,在讲解佛经时,没有所谓“密意”的权利。因为佛经是佛教教主释迦牟尼开创,后人必须按照解经原则来解释佛经真意。没有根据、随心所欲的解释佛经,往轻了说,那是对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的不敬;往重了说,这是佛教衰败,佛法灭亡的因缘之一。所以,必须有根有据的来讲,个人不能随意性发挥,和新的见解。其他的知识可以创新,惟有佛法不能创新,创新就不成其为佛法。我们不是佛,就没有资格创造佛法。佛法是严肃的学问,在教理上不能信口开河。真正的大德善知识,即使如第二佛陀宗喀巴大师,也没有说过找不到经论根据的东西。
弥勒在《佛心论》中,也对佛教界的著作言论提出了划分的三个标准:
一是不违背教义;
二是不参杂邪说偏见;
三是合乎解脱利益。
并说合乎上述三条原则的,可以当做佛教经论看待。
不仅仅藏传佛教,正宗汉传佛教也坚持这个解经说法的原则。
如日本井上玄真著的《唯识三十欲讲话》中说:
“盖佛教学者著述立论,应有所渊源的教典;否则,便是私见胸臆之谈,不足为佛教立说之信条。”
多识仁波切就曾多次声明:我不敢违越佛陀圣教的教理而狂妄自大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只是遵照佛陀“言论合乎《论》的原则”阐述佛教教理的,如果对经论的解释中有什么不当处,应由我自己负责。
曾经论坛有位师兄不能理解接受仁波切著作中涉及密乘的术语和理论,就说仁波切这种说法是勉强的、并非究竟的权宜之说,对此,仁波切断然予以否定说:那是究竟的观点。如果否定这种密乘的理论,那么就要拿出经论依据,如果没有,只是自己的想法的话,是没有办法否定密乘的理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