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6-10 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Zen 发表于 2013-6-10 15:05
你写的最后两个字“呵呵“,其实大有文章!
摘要:“呵呵”表示笑或微笑的意思,是笑声的拟声词,在日常生活中虽有应用但不是很广泛。随着当下新的交际方式出现,特别是聊天工具和BBS以及手机等的普及发展的情况下,“呵呵”已经成为目前表示“笑”的表情的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了。本文主要探究“呵呵”在网络交际中复杂的语用价值以及形成的原因。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5/view-2131222.htm
关键词:呵呵;中庸;模糊化;语言禁忌
中图分类号:H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09)-14-0103-02
引言:
“呵呵”一词在《现代汉语大词典》给予的解释是:象声词,形容笑声,例如呵呵大笑。主要的语法功能是独立成句或者做状语。在传统口语或者书面交际中,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直接表达本义,即笑声,表达出欢喜满意的心情。
(1)有人劝翟让把权夺回来,翟让却总是笑呵呵的不当一回事。
(2)张:呵呵,那欢迎你到文学院来读博士。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交流方式得到极大的改善,可以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够迅疾的传于异时,达于异地,方便了人们的交流,当然也带来新的不足和影响。
网络交际与手机交际是一种非面对面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这就造成了对副语言极大的弱化。手势语,体态语以及表情等不在是人们会话交流重要的辅助参考。这种交流方式基本上是一种纯语言符号的交流。会话人只能通过书面语交流信息,而不能通过重音、语调等辅助手段传情达意。从语用学的角度说,会话的特定情景基本体现在会话的上下文中,而不受场所、时间等其他因素的限制。
为了弥补这方面的缺憾,感叹词、语气词以及一些拟声词的功能得到放大甚至是多样化,在网络会话中,“呵呵”、“哈哈”、“嘿嘿”、“嘻嘻”等这些词被人们利用来表达感情。当然我们这里仅仅通过语用学的方法对于网络会话中出现的"呵呵"一词进行考察,分析它的语用功能,期望能够对会话有更深刻的理解。
1. 语用意义
“呵呵”是互联网上的一个比较万能的词汇,具体的语境意义多种多样,大体有:
1.1赞同、认可,伴随着亲切友好
(3) A:看起来你今天心情不错啊。
B:呵呵。
(4) A: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争取进入班级前三名。
B:呵呵,加油啊。
在(3)、(4)中,“呵呵”的意思很明显,确定了A所说为真,给予赞同和认可。这是“呵呵”所表现的基本意义,在日常中面对面交际中,最常用这种语义。
1.2不置可否,委婉回避,有时也带有冷笑,嘲讽的味道
(5)A:我觉得这件事情,是你做得不对。
B:呵呵。
(6)A:你找到工作了吗?
B:呵呵。
(5)B的“呵呵”婉转地回避A责问,对于A所说不给予评价,同时也使A弄不清楚B的反应。而(6)B没有正面回答A的问题。可以理解为没有找到工作,言外之意则是别再提这个了。如果B在“呵呵”后面继续说“我找了个工作,但是不很理想。”则“呵呵”便不能理解为没有找到工作的意思了。
从语用角度说,(5)、(6)中的“呵呵”所携带的信息表面上看来缺乏实质性内容,不会增进听话人的百科知识,属于“零信息”(null information)。话人不想回答问话人的问题,不得不违反会话合作原则中“量”的准则,但是,为了让会话继续下去,他又要遵守礼貌准则。所以,他选择了“呵呵”这种婉转的表达方式。问话人对此表示理解的话,他就会选择另一个话题。从而使会话继续下去。因而,从会话结构看,单独出现的“呵呵”意味着话轮的结束。答话人放弃自己的发言而把继续会话的发言权还给了发话者,并暗示就新的话题开始新的话轮。如上所述,“呵呵”充当答话人所有的话语,传递了“零信息”,从而使它违反了合作原则,而这只有在"呵呵"单独出现才能成立。
这种情况在互联网上很常见,对于一些敏感以及不便言说的话题,交际某一方大体通过“呵呵”来表达委婉的拒绝,同时又不失礼貌,从而为会话交际带来负面的影响。
1.3 缓和气氛,避免尴尬
(7)A: 你清高什么啊?
B:我没有啊。
A:呵呵。
在(7)说话人觉得自己言语有些突兀,为了打消听话人的不愉快,通过“呵呵”来缓和气氛。所以使用“呵呵”停顿一下,缓和气氛,避免继续交谈的尴尬。
1.4无意义,可表示停顿,以示存在
有的“呵呵”只是表示一种停顿,有它没它,对于会话行为几乎没有任何的影响。例如(9)、(10)中,如果删掉“呵呵”,对语义是没有影响的。
(8) A:你也是老师吧。
B1:我?呵呵,不是。\ B2:我?不是。
B1与B2在语义上是没有多大的差别的。
在网络交际中,有些人在交际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不知道该说什么或者由于客观原因例如打字慢,为了改变这种被动,以示自己在会话过程中的一席之位,往往会通过“呵呵”来应急。
(9)A:环孢素是那个厂生产的?
B:诺华。
A:你便宜卖这种药,是病好了??
C:呵呵。
B:???
例(9)中的C在会话中,由于某种原因无法参与A与B的话轮交际,出于不被遗忘和撇弃,用“呵呵”来插入A与B的会话过程中,以示存在。由于“呵呵”在这里没有实际意义,从而使他人感觉疑惑。
(10)A:我只是想一个人待两年。
B:我完全可以理解。现在不早了,早点回家。
A:知道了,呵呵。
(11) A:你为什么老是问这个问题?
B:我想要个说法,可以告诉我吗?
A:呵呵。
例(10)中A“知道了,呵呵。”等同于“知道了,拜拜。”,使用“呵呵”表示再见的意思,用较友好的方式示意对方谈话结束;例(11)中,A不愿意回答B的问题,用“呵呵”这种傻乎乎的状态拒绝对方的追问,也暗示谈话的结束。
2. 形成原因
2.1语言环境和副语言的功能弱化
语境,即语言交际的环境,不仅包括言语内部的上下文或说话的前言后语,同时包含某一话语结构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包括时间、地点、场合、话题、交际者的身份、地位、心理背景、文化背景、交际目的、交际方式、交际内容所涉及的对象。网络以及手机交际基本上放弃了“非语言性语境”,很多网络交际中,交际双方处于相互陌生的状态,更不用谈依据双方的身份、地位以及各种背景来适时调整言语,双方只能从上下文中去体味对方的思维变化。
副语言,即与话语同时或单独使用的手势、身势、面部表情、对话时的位置和距离等等,这些也能表示某种意义,一般有配合语言加强表达能力的作用。在日常交际中,副语言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人们可以根据副语言来适时管控会话进程,从而达到最好的交际效果。然而,副语言在网络交际中,基本上是不存在的。
网络给人们交际提供了一个新的交流方式,不论网络的虚拟和陌生化,人们通过这种交流还是为了追求表达思想,寻求共识,获取最好的交际效果,为了弥补语境和副语言的功能弱化带来的不利影响,选择强化“呵呵”、“哈哈”、“嘿嘿”、“哦”、“吗”等拟声词和感叹词的语用功能的方式,来表示思想情感的变化。“呵呵”一词突显,正是这种强烈需求的产物。
2.2语言禁忌的消解
“禁忌语”作为一种特定的语言符号。是在一定的语言共同体内,受制于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特定的文化心理的。交际双方往往会受此约束,依据具体语境规范自身的言语行为。但在网络交际中,身份虚拟化,道德规范弱化,人们的言语交际摆脱了日常交际的种种束缚,言语更加大胆、直接。造成了交际冲突和尴尬,为了缓解和维持交际,人们往往用沉默或者“呵呵”这种模棱两可的词汇来应答。
2.3中庸文化的心理折射
儒学在中国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其“中庸之道”为历来大众做人做事之准则。所谓“中庸”即中和,不是平庸碌碌无为,而追求的是不亏不盈,可进可退,不急不缓、不过不及、不骄不馁,得人生大智慧与为人处事中较为完美的平衡点。
3. 结语
“呵呵”是笑容中最中庸的一种,给人捉摸不透的感觉。通过上下文,很难弄清楚对方是喜?是悲?是怒?是乐?甚至有时完全不知所云。网络交际中,为了这种模糊的需要,往往通过“呵呵”一词达到这样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邢福义.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吕明臣等.网络语言研究[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3] 左思民.汉语语用学[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zbu.com/5/view-2131222.htm
本文摘自中国论文网,原文地址:http://www.xzbu.com/5/view-2131222.ht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