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大地

【楞严经真伪之辩专题】

 关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黑牦牛 于 2008-5-1 03:40 PM 发表



考古的结果是否究竟是一码事,允不允许别人考古又是另一码事。

知道区别吗?

《掌中解脱》恰恰有这么一段:

如昨天已说的那般,我们在观察所修之法时,应该按照印度智者的规矩,看看它们是否符合以下三 ...

亏你还知道这段话。
大师佛所说,智者作抉择,证悟得成就,是我们需要学习的法。反之是我们应当舍弃的。
那些“考究”派,谈不上是什么智者,更不用说证悟了,你却要赞同。
圆瑛大师、太虚大师、虚云长老、憨山大师、莲池大师、多识仁波切这些智者和证悟者弘扬的法你却要舍弃。
你引用这段文字很好,可惜自己根本不理解里面的道理。
发表于 2008-5-1 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認為《楞嚴》有問題,當然要比較。對,要看《楞嚴》是否偽,便不能忽視它背後的漢傳背景。即是說,以經去研究經行不通。樓上大師便是如此。因為有「很多高僧大德,如這個那個,所以應該信受」,但這個高僧大德裏面,有很多是「漢傳」高僧。我就記得太虛法師講過印咒是用來化魔的,原來我們盡學些低層次的法或者自己是魔。

還有,就算你抬多識寧波車出來,我也無法說你對。第一,權威是不可靠的,或者根本沒權威,只有「現量」及「比量」!第二,多識寧波車的中文程度,是否能完全明白《楞嚴》講甚麼,我很懷疑。
发表于 2008-5-1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還有,你舉這些出來,有一個問題,沒「共許」!

印光法師對密法的評價只是成聖,要做到二死永亡的佛是不能夠的,而且有入魔危險,可以看法師的《護國息災法會》那段。我們是否應該信受?
 楼主| 发表于 2008-5-2 0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善慧精勸:
我觉得你的逻辑很混乱,你不要铺开太多好不好?我们一个一个问题来谈,你能不能直接回答问题?
你比较佛经是想做什么?你是想通过比较佛经的方式来证明楞严的错误吗?
请直接回答,是还是不是?
你是不是觉得楞严里面坛城做法和其他密法里面的坛城做法不一样?是不是?
你是不是觉得楞严经里面说了不能吃肉,而密法里面可以吃肉,所以楞严经就是伪经?是不是?

直接回答好吗?不要扯远。我们一个一个来谈!
发表于 2008-5-2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起信

对于起信,尊法师所译 辩了不了义善说藏论 中有一段提到:
入中论释云,随一切法自性转故,当知唯说空性,名阿赖耶识。月称论师即如是许,颇有自命善唯识者,由见起信说如来藏名阿赖耶,与唯识说不能相符,即便惊愕狂兴谤言,甚至说非印度人造,诚乃少见多怪之相。
看起来论文此处是肯定起信的.
发表于 2008-5-2 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bjerry 于 2008-5-2 09:25 AM 发表
对于起信,尊法师所译 辩了不了义善说藏论 中有一段提到:
入中论释云,随一切法自性转故,当知唯说空性,名阿赖耶识。月称论师即如是许,颇有自命善唯识者,由见起信说如来藏名阿赖耶,与唯识说不能相符,即便惊愕狂 ...



又一个马蜂窝:$:$
发表于 2008-5-2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大地

我觉得你的逻辑很混乱,你不要铺开太多好不好?

>>是是,大地阿闍黎說太多太混亂,自是如是。

我们一个一个问题来谈,你能不能直接回答问题?

>>是是,大地金剬阿闍黎說要回答,一定會回答。

你比较佛经是想做什么?

>>回大老爺的話,我是只是想做比較。

你是想通过比较佛经的方式来证明楞严的错误吗?

>>回大老爺的話,我還沒有證明了此經有錯誤。

请直接回答,是还是不是?

>>冤枉呀!大老爺,我到現在還沒有證明《楞嚴》真偽呀!

你是不是觉得楞严里面坛城做法和其他密法里面的坛城做法不一样?是不是?

>>回大老爺的話,我只是覺得不一樣,還沒說其他呀!

你是不是觉得楞严经里面说了不能吃肉,而密法里面可以吃肉,所以楞严经就是伪经?是不是?

>>沒有呀!大老爺,我從沒有說因為愛食肉,所以不肯信真經呀!
 楼主| 发表于 2008-5-2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何必这样呢?我只是想搞清楚你的观点。
希望通过平心静气讨论,让您自己也发现自己的立论是有问题的。

你应该想一想,到目前为止你否定楞严的依据都是不充分的。
我无意强迫您做什么,如果您觉得我的方式冒犯了你,那么我表示抱歉。
发表于 2008-5-3 0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問題不在於不充份,亦不是一兩位所謂大師的書便解決了。有個問題是,權威不可靠,討論時權威不能當飯食,這應該是共許的,不過你不接受,認為只舉出大師的書叫大家看便夠了。人家舉出另一種權威,即是學者,你老兄不承認,說人家沒證。即是說,你否定別人的權威,要人家依你的權威,然後再認同你。因為除了你的權威,人家不能有甚麼權威了。
发表于 2008-5-3 0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大地金剛上師說要看書,我便要讀書了。

原文:

「阿難。即彼目睛瞪發勞者。兼目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於明暗二種妄塵。發見居中。吸此塵象。名為見性。此見離彼明暗二塵。畢竟無體。如是阿難。當知是見。非明暗來。非於根出。不於空生。何以故。若從明來。暗即隨滅。應非見暗。若從暗來。明即隨滅。應無見明。若從根生。必無明暗。如是見精本無自性。若於空出。前矚塵象。歸當見根。又空自觀。何關汝入。是故當知。眼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楞嚴文句》:

「此六入文。一一亦有四節。今從初至名為見性。是明因緣所生法。即總示中所謂浮塵諸幻化相也。次從此見離彼至何關汝入。是明因緣即空。即總示中所謂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也。三是故當知眼入虛妄。是明因緣假名。即總示中所謂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幻妄稱相也。四本非因緣非自然性。是明因緣即中。即總示中所謂其性真為妙覺明體。本如來藏等也。下皆准此例知。」

==>蕅益大師以天台空假中三觀去詮釋《楞嚴》,看看大師是怎樣解釋。

《楞嚴文句》:

「初文即彼目睛瞪發勞者。承上色陰初文言之。兼目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者。人知瞪是目之勞相。而不知此清淨目。即是菩提之勞相也。蓋上文借清淨目以喻菩提。此則直指菩提本非目入。但是依菩提真。起目入妄。不可喚目入妄。作菩提真。譬如依目起勞。不可喚勞作目。前云見見之時見非是見。正謂此耳。因於明暗二種妄塵。發見居中。吸此塵象。名為見性者。正顯目入是因緣所生法也。」

==>說目入為因緣生。

《楞嚴文句》:

「第四卷云。由明暗等二種相形。於妙圓中。黏湛發見。見精映色。結色成根。」

==>甚麼叫「妙圓」?何意?《楞嚴》有生根身世界一段,是否如此,姑且成疑。

《楞嚴文句》:

「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眼體。如蒲萄朵。浮根四塵流逸奔色。即是此文註腳。須知明暗二塵。已屬空華無性。況由此所發妄見。及所結浮勝二根。豈有實性可得。所云發見居中者。不過隨情說耳。次文先直明其離塵無體。次檢責其性本無生。無體無生。則因緣即空。三文意顯說有眼入。不過是幻妄稱相。若非幻妄。何故眾生洞視不過分寸。那律觀於大千。菩薩見百千界。惟佛窮盡十方靡所不矚。於此無差別性之中。有此種種差別耶。四文明其本即非因緣非自然之如來藏性。故空假二義俱得成也。惟其眼入即空假中。故阿那律陀悟之。名為樂見照明金剛三昧。問曰。經文非明暗來等。舊皆用自他四性配釋。今何不用。答曰。中論四性推檢無生。實與此經妙合。但經文顯示無生。已甚分明。何必更添名相。」

==>雖然大師說此經與無生合,但經中佛陀說因緣生不是第一義的,看看大師怎解下去。
发表于 2008-5-3 0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若此識心本無所從。當知了別見聞覺知。圓滿湛然。性非從所。兼彼虛空地水火風。均名七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阿難。汝心麤浮。不悟見聞發明了知本如來藏。汝應觀此六處識心。為同為異。為空為有。為非同異。為非空有。」

《楞嚴文句》:

「此以六種識心。均前六大而名七大。顯其皆性皆真。無二無別也。蓋九界眾生。於此識與根塵。總未能融通為一。凡外計識中所現緣影為心。計根為身。計塵為物。敵體相對。二乘執根塵為能生。執識心為所生。亦敵體相對。稟通教人。雖知能生之根塵如幻。所生之識亦復如幻。終非一體。稟別教人。雖知一切唯識。而見相二分。不說即妄恆真。乃於見相二分之外。別立自證及證自證。仍復相對。孰知見相即自證。自證即見相。自證即藏性。見相亦即藏性。藏性即自證。藏性亦即見相。是故十法界識。即是十法界地水火風空根。十法界地水火風空根。即是十法界識。今承上文。拈出眼識一種。如此離過絕非。始信十法界之六識六根。皆悉圓滿湛然。性非從所。與彼虛空地水火風。一一性真圓融。皆如來藏。無生滅矣。此中了別二字。即指六識。見聞覺知四字。仍指六根。汝心麤浮下。責其不悟識心本如來藏。而敕令更加觀察也。六處識心為同為異等者。若言其同。則眼識胡不別聲。耳識胡不辨色。若言其異。則耳自聽法。何故身起欽承。口來問義。若言其空。何故了了明明。不可斷滅。若言其有。何故內外中間。俱無所在。若言非同。何故性中相知。若言非異。何故用中相背。若言非空。何故覓不可得。若言非有。何故應用無盡。既此六處識心。不是同異空有。亦不是非同非異非空非有。謂非如來藏性而何。蓋藏性隨緣常不變故。所以不是同異空有。藏性不變常隨緣故。所以不是非同非異非空非有也。若迷此妙性。則說同說異。說空說有。說非同異。說非空有。俱為戲論。若達此妙性。則戲論自滅。亦可隨四悉檀。作同異等種種說矣。」

==>雖然大師將文配上空假中三觀,但一到如來藏三字,始終沒有講出此「如來藏」為何義?所以留下很大的解釋空間。
发表于 2008-5-3 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識明知。覺明真識。妙覺湛然。遍周法界。含吐十虛。寧有方所。循業發現。」

《楞嚴文句》:

「此明性具十法界六識。識與本覺。皆性皆真也。明知覺明。即下文所謂性覺妙明本覺明妙。指真如理性言之。前文既以識心均於六大。則今舉一識字。便是全舉七大。人謂七大祇是根塵識三。全體虛妄。不是妙明明妙真體。殊不知性識即是明知。覺明即是真識。是故十法界識心。一一無非妙覺湛然。遍周法界。是謂隨緣不變之體。由此故有不變隨緣之用。含吐十虛。何方何所。皆是循於十法界業。而發現為十法界識也。」

==>老實話,我覺得這是硬將三止三觀套在《楞嚴》上。我看過諦閑老和尚的《大乘止觀述記》,知道甚麼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但卻不知道這個「如來藏」是甚麼?本來這個「如來藏」該沒有週遍一切的意思,但在這裏便變成了「如來藏」包含一切,而且「循業發現」,這個不是類於大梵是甚麼?或者大地阿闍黎看出裏面很圓很妙,但我看不出苗頭,比《述記》還不如。

「含吐二字。通於迷悟。且約佛界言之。十世古今。始終不離當念。微塵剎土。自他不隔毫端。義之如含。一念普觀無量劫。一光普照十方界。義之如吐。然含亦非含。吐亦非吐。故云寧有方所。次約迷情言之。取頻伽瓶。滿中盛空。名之為含。用餉他國。開孔倒瓶。名之為吐。亦復含無所含。吐無所吐。故云寧有方所。以要言之。無不還歸此法界。故含遍十虛。無不從此法界流。故吐遍十虛。相宗所謂集起名心。集則是含。起則是吐也。不言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者。此識即是眾生之心。即是能知之量。前之六大。恐迷情謂是心外實法。故須一一皆云隨心應量。今之識大。既是直指眾生現前之心。但不知其全體即是藏性。故以含吐十虛寧有方所而名狀之。方知向日所認緣影。不惟不是真心。斷斷乎亦不是六識矣。」

==>這個該是發揮「理具三千、事具三千」的意思吧?天台學我不太懂,不過我發現大師不是從經文去發揮,而是將天台套在《楞嚴》上。這種做法,聖經也能變佛經。
发表于 2008-5-3 00:4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這個「如來藏」的定位。

《大乘止觀法門》

「一出眾名。二釋名義。三辨體狀。初出眾名者。此心即是自性清淨心。又名真如。亦名佛性。復名法身。又稱如來藏。亦號法界。復名法性。如是等名無量無邊。故言眾名。」

==>這裏先將「如來藏」等同「法界」、「法性」等等。

「次辨釋名義。問曰。云何名為自性清淨心耶。答曰。此心無始以來雖為無明染法所覆。而性淨無改。故名為淨。何以故。」

==>那麼這個「自性清淨心」被無明遮掩了,對不?換句說話講,「法性」被無明遮蓋了。

「無明染法。本來與心相離故。云何為離。謂以無明體是無法有即非有以非有故。無可與心相應。」

==>這裏講無明本來沒有,所以無法遮蓋「自性清淨心」。這樣不是自打咀巴嗎?很多時看漢傳著述像很高明的,「自性」被「遮着」了,但其實根本沒「遮著」,因為「遮者不遮」也。那麼究竟是有「遮」還是無「遮」?真好玩,很玄很妙。但我不知道有甚麼用。

「故言離也既無無明染法與之相應。故名性淨。中實本覺故名為心。故言自性清淨心也。」

==>因為無法被污,所以是「清淨」。但其實講了等於沒有講。

「問曰。云何名為真如。答曰。一切諸法依此心有以心為體。望於諸法法悉虛妄有即非有。對此虛偽法。故目之為真。」

==>既然是無為法,自然與識無關,何以名之為心?莫非如唯識般,積集為心?

算啦!對於漢傳水桶兩邊倒的講法,我也玩不下去,再見大地大阿闍黎耶。
 楼主| 发表于 2008-5-3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看了半天也不知道你要说什么。
你把一大堆放在一起,搅成一团,自己都把自己搞乱了。
我大致看了一下,你主要是对“如来藏”这个概念模糊。而且你经常混淆二谛。
如果按照你这种学佛方法,你会发现到处都是矛盾。
劝你还是依止善知识吧,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妄想自学成才。:lol

我给你推荐的《活佛说佛》你看了没有?
 楼主| 发表于 2008-5-3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善慧精勸 于 2008-5-3 12:06 AM 发表
問題不在於不充份,亦不是一兩位所謂大師的書便解決了。有個問題是,權威不可靠,討論時權威不能當飯食,這應該是共許的,不過你不接受,認為只舉出大師的書叫大家看便夠了。人家舉出另一種權威,即是學者,你老兄不 ...

权威不是你我谁说了算的。是有标准的。
《掌中解脱》里面提到大师佛所说、智者作抉择、证悟得成就,符合这三条的法我们应当学习,反之我们舍弃。你想想那些考古派学者符合这三条吗?现在太多专家、学者、教授再讲佛法了,大部分人只是把佛教当作一种学术来研究,写几篇论文来换取世间名利而已,和高僧大德发菩提心度众生而讲法是不一样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3 00:55 , Processed in 0.034781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