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牛哥

【法宝再出】灭除心暗曼殊意光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2-20 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六则】
  问:应如何令所受皈依戒条,如法而得清净?
  答:于皈依三宝,应遮止学处,及应奉行学处,当郑重实行。应遮止者:即“皈依于佛,于他天神不应礼供”,若礼供犯不知内外差别。天神等于善恶法,邪见颠倒故。“皈依法不残害有情”,损害有情,即为非法,故应遮止。法,梵语“达摩”,意为引导有情出恶趣,而入解脱道。佛曾授记说:“于未来世有相似法,令诸有情,心生忧恼,起诸残害,得大痛苦!”故应视其所说法门,其见行修是否清净。依理为量,视其与龙树、无著之学,是否相合。若不郑重观察,而信奉相似法,适犯此条(皈依正法,不残害有情)。“皈依僧则不应共外道住”,喻如毒树、毒海仅害身,邪见伴侣并害身心。外道不应共住,固无论矣,即于内道中僧俗人等,若自己确知其曾犯轻师(根本重罪)慢法者,亦不宜与之共住,恐受其恶之加持,而生大障奇灾。
  应奉行者:佛之塑画形像,随为何种(包括显密),美恶不应讥弹,置不净处(如坐处、卧处),作物品质当买卖,作装饰玩具等,凡不敬重及轻毁等方便,悉当断除,应视同真佛,为如敬之田;于法凡四句偈以上之法,皆当恭敬,不应质当经典,作为货物,搁置露地及污秽处,或与鞋合持及跨越等,悉当断除,如法宝而敬。上师说:“乃至不能在经上堆置佛像铃杵、哈达等(哈达作供则可);于僧或是僧众,或仅具出家相,亦不应呵毁及妄分彼此派别,而兴仇视,应敬僧如宝。又末法世,因众生业力关系,虽出家相犹不得见,以此希有因相,故应敬重僧相。
共同学处:有六:
一,随念三宝功德(如前所说内外差别等功德),数数思之,知唯三宝能作救护,而至诚皈依。
  二,随念三宝大恩:当以报恩意乐,而勤行供养。此中分不间断供养及圆满供养。若供饮食(或随每日所餐)而不间断,则少用功力,而能圆满采多资粮。应知于资具获得自在诸大菩萨,犹化身多亿,往一切刹,于诸佛所,经历多劫而行供养,如《菩提道次第》所举十事,知此十差别,于一座间亦可具修,是名菩萨圆满供养。法性供:知法性无别,则遍十方三守,眼见有限,意则无量。自不能举办众多微妙之物,于他所办,心生随喜,亦称广大供养。若真无可供之物,若有信者,即以坛供(曼遮)及水,与无主物而供亦得,当以信心及修行而供。自有说无,吝不兴供,感现见财物不能受用之果。
  三,随念大悲:以悲心安立其他有情,令受皈依,有法施功德。
  四,启白三宝:凡所作事及有所需(如病灾急须救治),皆应仰赖三宝,以行与三宝相合之供养;而于与三宝不顺之外道等,及其他世俗法,则不当依从。惟一切时中,无论顺境逆境,皆一心依于三宝。
  五,既知胜利,勤修皈依:知如前说八种胜利,至心皈依佛法僧,为我作救护(口中不念亦可),心中至诚希求救护之念。如死囚往礼拜一相识且有权能救护己者之官吏,希求速救之心。以三宝为极大依怙,而生希求(三宝)救护之心,即皈依体相(心所中一种,心于境感动)。因皈依,令余有情生起皈依之心;果皈依,自皈依后,对于未来希求三宝救护,为解救三途、生死苦,度脱一切有情,愿得三宝果位,此即果相皈依。又如佛为大师,僧为良伴,皆因相皈依;而法为正所皈依,乃果相皈依。知如是皈依之体、因、果等,复念前说种种胜利,须于昼三夜三而行皈依。
  六,守护不舍:《菩提道次第》中说:“身命受用终须舍离,若因彼故而舍三宝者,则一切生中常为苦逼。故当立誓自决,任过何缘,乃至失命,皆不舍离皈依,虽戏笑亦不说舍三宝之言也。”总之,重在依学处实行,令所受皈依与学处不相违,而得清净。
 楼主| 发表于 2008-2-20 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则】
  问:业不作不得,作已不失之理趣,应如何思修而生决定?
  答:亦当依教、依喻、依事而作谛思。业不作不得:喻如未种稻不生稻,未种麦不生麦。依事:如侠巴与婆罗门战,有飞行神通,而不免堕火坑中死,未作业之婢无神通而得免难。依教:多阅佛所说有关业果如《贤愚因缘经》等圣言量,于不作不得之理,生起决定,善恶二业皆然。
  业作已不失:喻如播种田中,未遇破缘(焦芽败种,腐坏虫食等缘),决定生长而获果,业亦复如是。自所作善恶二业,若未遇破缘(于恶忏净,于善退悔),自当触其业所感之果;依事:如已证四果之谔军比丘,以昔禁母不得食业,感多生受饿死之报,直至证得阿罗汉将不受后有,仍须偿清旧债;依教:如《戒经》说:“假使时间经百劫,所作之业不亡失,若遇因缘聚会时,果报还当彼自受。”及《贤愚因缘经》等圣言量,于作已不失之理,生起决定。
 楼主| 发表于 2008-2-20 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二则】
  问:有谓佛证不他求,谓自心清净即是佛;或说:“我修无上胜慧,不思善不思恶,但观本来面目,烦恼自灭,如物沉水,如水自澄清”等语。以业不作不得,作已不失之理趣观之,应如何理解?
  答:“自心清净即是佛”,这句话基本上是正确的。但讲得太过简略,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如果有人误解为任何亦不修就可成佛,则可问他彼等业力习气,究安置于何处?抑安置于佛心上乎?五无间粗显业,杀父母、杀阿罗汉摄人身业,破和合僧摄入语业,以恶意出佛身血属意业。仅为不杀,即成无记,应于不杀作断离业,乃成为善。赞十善为依处如地基。若遇不善知识,教他任何亦不修,只求清净本心,则无暇修善,空过此大义人生,深为可惜!当知不思善,不思恶,但观本来面目,彼等住昏昧中,一善未作(杀之恶未思,不杀之善业未思)。孰不知不思善恶亦不能令昔所积业习亡失,而昔业仍如影随形,若遇因缘聚会时,果报还当彼自受(不思善恶亦不能不受),虽以不受后有之阿罗汉,亦须偿清旧债(恶业)。
 楼主| 发表于 2008-2-20 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问:于具力之四种业门,何以应有认识?
  答:具力四业门:一、四门力大:于三宝上师、父母等,作善恶业,皆具大力,对境力大也。二、意乐门力大:如以猛利怨或瞋而作则力大。言猛利之善不善意乐,皆具大力。故应发猛利意乐——为利有情愿成佛。三、物门力大:此言财法二种供施中,以法供施力大。以依教奉行(修行)供养力为最大。四、依门力大:此以有戒之有情,任作善不善,皆具大力。
  应有以上认识者,若遇机缘时(修行时),于作及积聚之际限,步步防止恶业,于善积极做到“作而积聚”。一、作而积聚最重,以作恶言,作而不忏悔,不对治者是。二、积而未作次之,如常念欲杀某人之心,而竟未杀,是为积而未作。三、作而不积又次之,忏悔、发露、防护未来,皆作而未积。四、不作不积最轻,如挤牛乳过量,以致牛死者是。前二则定受,后二则不定受。意之三业,无“积而未作”,故现法受。谓即从此生起受报,不定若干生受完。以修善言,如已受戒者(依门),但修一座六加行,对境乃上师三宝(田门),意乐乃发菩提心(意乐门),又具足修行供养(物门),如是具足四门,故其力最大。如于黑白业果已有认识,并知轻重,具力业门,定不定受等差别,则知取舍,更生决定,虽微小十善当奉行,微小十恶亦勿染。
 楼主| 发表于 2008-2-20 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八则】
  问:由修下士共道法门,心初生起之量为何种?于如是法门,虽作闻思修,未入其要为何因?
  答:修下士共道法门,心初生起之量:为往昔自己心中,总以求现世利乐为主,以求后世义利为兼之意乐,一变而为以求后世义利为主,而以求现世义利为兼(世间圆满受用福报,亦所当求,不可以求为过患。主要耽着方为过患。不然,则人身亦当舍弃)。
  往昔生中,正法熏习,薄弱之故,于今生中,虽作闻思修,未入其要,主因为心从法中而滑过,为害极大!大德侠窝贡巴说:“若不作深刻内思,多闻口头法语,视同等闲,愈趋愈下,闻多修少,心滑之因。”又昔诸大德说:“内未生功用,仅口头部份知识,为害甚大!以较过去未作闻思修者,其过患尤大!”此如西藏谚语说:“生革搽油易揉制,油透滑革无法揉。”以此宗喀佛说:“由闻而知义,以(思)所闻之义,作符合其功用之修,此为极要!”
 楼主| 发表于 2008-2-20 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四则】
  问:应如何生起求解脱之心?
  答:自与其他一切有情,从无始以来,长久流转于轮回中,受尽无量诸苦者,皆由认识无量无边生死轮回,无非苦之自性,而希求解脱之心,未得生起所得之果报。故我及他有情心中,当以能知无边生死轮回,皆为苦之自性,而生起希求解脱生死之心。如何知轮回为苦之自性?此须思流转患苦,及其别苦,若如处牢狱,而生起真实猛利求脱离之心。欲生起此厌离,则须思苦谛也。发希求解脱之心,总依四谛、十二有支,然以苦谛为根本。
 楼主| 发表于 2008-2-20 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五则】
  问:有说证空性,即任运能发菩提心,厌离轮回之心,更无论矣,此说是否应理?
  答:此说非理。应知不厌轮回,不能生起菩提心,即不能成佛。《菩提道次第》之心要,在发菩提心,其无常观苦等,皆为发菩提心之方便加行。若谓证空性即任运能发菩提心,即堕无因,或堕无为法。小乘证空性,不能成佛者,以未发菩提心故。修行亦为引出菩提心之方便。自不能忍苦,推他亦不能忍,自生厌离思解脱苦,亦欲令他解脱苦,故最能引生菩提心。吾等贪着轮回,不知是苦,故无求解脱之心,即不求解脱之法。如人野宿,大水淹没,即觉冷苦,乃起视水自何方而来,而思有以堵之。使水不至,而得安睡,此如解脱。砌石堵水,此如道谛。
 楼主| 发表于 2008-2-21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六则】
  问:思苦有何要义?此间应如何思法?
  答:经论中说:思苦能于轮回起厌离心,思苦能折骄慢,思苦能于他有情起悲,思苦能止恶修善。此言思苦功德,极关重要。
  应如何思法?当思自己虽从恶趣苦中出离,而获此善趣(人身)。若继修离十不善法戒,奉行十善,虽能从恶趣苦中获得出离(粗分),而得到善趣果位,然而未得断除苦根——惑业烦恼,不能出离轮回。未知苦谛,不离苦性故。故当思流转中总苦:如龙树《亲友书》中所说六苦,当谛思之。所谓六苦:一、轮回无定,二、不知满足过患,三、数数舍身过患,四、数数受生过患,五、数数高下不可保信,六、共住友伴不可保信(每种苦之概要,详《明灯颂自释》中)。若具体思维,当思别苦。此中摄恶趣苦、善趣苦,恶趣苦应如前下士道中思恶趣苦法门而谛思。此间思恶趣苦后,当继思善趣苦。此间依上师教授,先思人中苦,因八苦除末(取蕴苦),七苦主要依人而生。又七苦之次第,修时先取于人最有感受者,提前思修,次思修生、老、病、死等苦,此为上师要诀。一、人中苦:(一)谋生之苦,(二)爱别离苦,(三)怨憎会苦,(四)求不得苦,(五)生苦,(六)老苦,(七)病苦,(八)死苦。(详《明灯颂自释》);二、思惟非天苦(即阿修罗苦)(详《明灯颂自释》中);三、思惟天苦,分二:(一)欲界天苦,(二)上界天苦(亦详《明灯颂自释》中)。取蕴苦:五取蕴又称有漏蕴,凡成苦谛者,称为有漏。有说凡有漏,皆行苦性。依烦恼贪着现蕴,始取后蕴,故名取蕴。依烦恼而成蕴,依蕴而起以后烦恼。总之依受五取蕴,为生老病死所依,能引今后二世中,苦苦及坏苦二者。但成取蕴,由惑业自在,皆是行苦。八苦最当思维生苦及行苦性,始生起出离。思此二苦,始能破有漏蕴,始能出世间。但思老死等苦,惟心生凄惨,而不能出世间。于此有漏蕴辗转相续之轮回世间,心生厌离,乃真出离。平常失意,非真出离。(苦苦、坏苦详《明灯颂自释》)
 楼主| 发表于 2008-2-21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八则】
  问:生起出离心之量?生起出离心之要点?
答:宗喀佛说:“见轮回中各种妙享受,即如欲呕吐者,此乃出离心生起之量。”如亲爱者拂我意,即欲往寺庙中修行,此非出离心。不久时移势易,情形改变,将于此亲爱,倍生贪着故。于人于天,皆不愿受,始是出离。
生起出离心之要点:应知若未寻得方便生起出离心,菩提心不能生起,如前已说,则任修密乘生圆二次,皆为有漏蕴摄,不能得解脱道,此乃文殊菩萨教导宗喀巴大师语。若未生出离心、菩提心,别求一种秘法而自成佛,过去菩萨岂有如是成佛的吗?不生出离心、菩提心,唯求成佛者,与求名求利者何异?以此应从取蕴性之轮回世间中,而得解脱,获证佛位。
 楼主| 发表于 2008-2-21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一则】
  问:大乘菩萨不忍众生苦,发悲愿常入轮回六道,救度众生,不住涅槃。厌离轮回之出离心,是否只为声、缘小乘而说之方便?
  答:大乘不仅须生起猛利出离心,始能于他生悲,而速发菩提心,依菩提心力,广积福慧二资粮,而得成佛。大乘菩萨观厌离轮回,较小乘尤广(十万倍)尤深。声闻不住于有,则住涅槃道,大乘菩萨以盛大方便、智慧,不住两道,实为希有!菩萨以大悲方便,不住涅槃;以空性智慧不堕三有(非如凡夫由惑业所制,流转三有),故于自利利他,皆能圆满。菩萨非喜三有,乃厌三有,而悲有情受三有之苦,为益有情,而于三有受生,如莲出污泥而不染,以已证灭染污之功德,故不为污染。总之,出离心为大小乘所必修,应有正确之认识。
 楼主| 发表于 2008-2-21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六则】
  问:“持戒”应如何修学?
答:护戒支分,如护眼珠,应知生罪四因:
一,不知为犯堕之门:谓无知之对治,应听闻诸学处,而求了知,最低限度,如自己是沙弥,则应于沙弥五十条戒及其释著,阅读求知;比丘则应于彼戒学二百五十三条,阅读领会;若得圆满四灌顶者,则应于二十律仪等菩萨之诸学处,及根本重罪等皆须了知而励行。至于皈依戒、五成、及事师五十颂诸学处,此为入佛门内道基础,尤为初入佛门,即须了知。若于取舍,不知犯戒,亦复感苦。不然,则畜生、边鄙野人及外道等造罪,皆由无知,皆不感苦矣。
  二,不敬为犯堕之门:谓于说戒律仪大师佛世尊,及佛所说律仪诸学处,与及如理修学诸律仪学处之助伴(包括僧伽),等同梵行(摄在家众)之诸人,应生敬重。不然,于此不敬,所犯之罪较重。应知别解脱律仪,甚难值遇佛说,末世闻名尚难,现能从受守持,故应敬重。
  三,放逸为犯堕之门:放逸之对治,谓以自为缘,所作诸罪,应生羞愧!及以他为缘,念为他所呵责,而当生羞愧!并应生起正知正念,具足惭愧,防护三门,毫不放逸。当知因失正知正念,故始放逸而毁戒。故行住坐卧,皆应自知,在作何事,有如寻人,能忆形貌,是为正念,见即认识,是为正知。随时能生惭愧,则不放逸,不犯诸罪。
  四,多烦恼为犯堕之门:烦恼炽盛,应有对治,须先认识烦恼为仇敌,伺其出时,即以正知正念为指以指之,乃以方法战胜彼,而求解脱。如对治贪,以不净观(详《俱舍》《瑜伽》中);对治瞋,应观慈心或修忍辱;对治痴,应知一切法依缘起,决无不依缘,而自能成立之实我,此执实我之俱生我执即痴。故以依缘故无自性之无我慧观对治之;对治我慢,(自作高想)应分别观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广说六十四界),究在何处,悉不可得,有何骄慢!有为法如心所等,无为法如空大皆于人身中,且有而不知其究在何处,唯了知其名而已;对治疑,疑理方是烦恼所摄,虽是证空,始能断疑。然于敬信三宝,业果之理趣起疑,则坏善根,为害极大!故应常思三宝功德,以对治于三宝不敬,常阅《贤愚因缘经》等圣言量,及《释量论》(因明)成立三世业果之理,与自耳闻目睹关于业果之现前事实,以对治于业果理趣之疑,并常以正念正知为警,见何烦恼生起,即依何法对治之。如贪一物,不加对治,又思此物形式,成处无一不好,较我以前所有者皆好,遂贪欲滋长,成无可治(力薄不能对治)。当令烦恼之起,如水上画字,随画随灭,莫令留痕;无记心,令如土上画字,不久即减;善心,令如石上画字,永垂不朽(出离心、菩提心等),此乃最要口诀。
 楼主| 发表于 2008-2-21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八则】
  问:发心为入大乘之门,然而有说,波罗密多乘(显),以发菩提心为入门;密乘以灌顶为入门,是否应理?
  答:入大乘与大乘不共道(密),于上士道中,如入宫殿,无门焉得入。此门为菩提心。因波罗密多乘,以因为道,果金刚乘,缘佛果相为道。非二者为因果关系,乃二者以菩提心为主。吾人欲入,试问已发菩提心否。说波罗密多乘以菩提心为入门,密乘以灌顶为入门者,彼不知平常灌顶,但种习气,得随顺灌顶,非真实灌顶。亦有说密乘以守戒为主,异说甚多。  “灌顶”含得权之义,谓得听闻、修习之权力。勿疑已得之灌顶,是否已得,但真得清净灌顶与否,尚须观察。昔阿底侠尊者与印度大喜巧阿扎惹谈论彻夜,弟子问尊者夜谈何事?答说:“谈家乡事,惟有一事堪异,有修无上密喜金刚法者,将得声闻果,且有堕恶趣之虞,盖被退失菩提心也。”吾人闻此,宜极猛省!
 楼主| 发表于 2008-2-22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九则】
  问:何故须入大乘?
  答:由粗分出离心转入思轮回苦,生起求解脱细分出离心,而修三学,能解脱生死成阿罗汉。然于自他二利,皆不圆满。自利未圆者,声闻阿罗汉未圆佛果,彼等住寂灭境,佛悲悯之,乃自心间放光照之,彼等如梦初觉,转入大乘。如迦叶住鸡爪山,弥勒放光照之,彼方思取佛果。于利他亦属少分者,如舍利弗虽证罗汉,不知其母生处(已堕恶趣),故不能圆利他。以此圆满自他二利,须入大乘。否则,成阿罗汉,于求自他圆满,尚须从头作起。
 楼主| 发表于 2008-2-22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则】
  问:甘丹派大德说:“上者一渡非二涉,从初即可入大乘。”应如何理解此义?
  答:此谓出离心生起后,即须入于大乘,不可枉道迂迥,经历长劫远道,得佛果位益远。将来尚待佛菩萨劝请,重入大乘。大乘种姓人,较声闻人去佛远近,前者虽以业力堕无间地狱中,较后者已证阿罗汉者,其得果之障尚轻。由于阿罗汉住寂灭境中,以过乐故,不乐舍此等持。以此坚固愿力,能住无数劫。又因彼已杀尽惑苦,全无苦受,无所借镜,不易生悲,故生菩提心尤难。如佛赞文殊故事(详《明灯颂自释》本节目中)。圣人度人之切,即相似出离心生起已,应速入大乘。吾等修下中士道,虽为成阿罗汉而修,然皆为入大乘而修。经此一渡而入大乘,不须证阿罗汉后,待佛菩萨劝请,再涉入大乘也。
 楼主| 发表于 2008-2-22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二则】
  问:大乘发心功德有何种?每种有何要义?
答:大乘发心功德,约为十种:
一,入大乘门。此之要义,谓能入大乘行列与否,惟发心是视。若未发心,虽了达空性,得六神通,获四静虑,具三十七菩提分,皆未入大乘数,若初发心已,虽未具余功德,亦入大乘数。
  二,得佛子名。此之要义,《入行论》说:“三界牢狱诸有情,发菩提心即佛子。”须先有菩提心,方能生起其他功德。若无菩提心,无论学显学密,尚未得大乘人之名。若发菩提心,仅诵六字大明,亦极深密。《华严经》说:“菩提心者,乃一切佛法之种子,是成佛不共因。”
  三,超胜声缘。此之要义,此特指以种姓映夺,谓初发心菩萨,即能映蔽。经说:“如转轮圣王子,即元老重臣,亦环绕俯伏而拜。”故初发心菩萨,非以空慧等映夺声缘,乃以具佛种姓而高贵。如舍利弗,光满南洲,常住空性定中,然尚不及已发菩提心者,刹那间缘于空性之广大积资忏罪,亦胜超彼。故菩提心较空慧尤重。
  四,成胜福田。此之要义,《华严经》说:“礼拜佛子之功德,如礼拜诸佛,礼拜初月之功德,亦如礼拜满月,其功德无差别故。礼拜我(佛)但得礼佛功德一分,如礼初发心菩萨,既有礼佛功德(将来必成佛故),复有礼菩提心之功德,以此为二分也。初发心菩萨,即于我(佛)头上嬉戏,亦无不可,如父爱子。”此言不但人天供养,佛亦如是赞叹,欢喜加持,故成为殊胜供田。
  五,圆满福资。此之要义,发心者凡其所作诸善,皆归于迅速成佛之道。如甘丹派大德说:“菩提心若发生,福亦依此圆,慧亦依此圆,无记行(睡、贪、嬉戏、放逸),皆成为成佛之福资。”
  六,速除罪障。此之要义,《入行论》中说:“菩提心若生,刹那间重罪皆净,即在无间地狱,刹那烧尽,如劫灰清净无余。”应知无论为罪为障,皆不能了空性,不能见本尊。以除垢障来说,声缘所知障习气未除者,即未生起菩提心,非无空慧也。
  七,能成义利。此之要义:发心一切有情义利,皆能成就,不惟能成世间一切善愿,即解脱生死直得佛位,皆能速得成就。密法一切成就,皆须依菩提心。有得密本,学习飞行,跌于岩下,非法不灵,乃心不发,若真发心,一摸手、一吹气即有效,此种故事极多。
  八,灾害不侵。此之要义,经说初发菩提心,一切灾害不能侵,帝释梵天皆来视,一切善神常守护。经中说,转轮圣王乃世间福威最大者,常有一千药叉持金刚而守护之,初发心菩萨倍之,故非人等皆不能侵。
  九,速得佛位。此之要义,经中说,诸佛历劫深思,何为速得成佛之方便,唯见菩提心为最要,能速得地道果功德。
  十,有情乐果。此之要义,经中说,“若无菩提苗,则无有情安乐果。”世间微少丰收富乐,皆由佛菩萨菩提心加持而来,如帝释、梵天、声缘等之安乐,皆由佛菩提心圆满加持,而得称为佛之事业加持安乐果。《入行论》说:“声缘皆由佛所生,佛由菩提心所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7 03:46 , Processed in 0.034119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