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全部更新

天台教观与道次第之比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21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道 发表于 2016-8-21 16:03
請教:

《究竟一乘宝性论》是顯教還是密教的經典?

在《究竟一乘宝性论》出世的时候,密教还远没有兴起
所以应该无法归入密教经典
发表于 2016-8-21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harrypotter 发表于 2016-8-21 18:00
有些奇怪啊。 格鲁论坛上怪 实修汉传 的少, 那我们也可以说 天台的论坛上实修 宁玛的少。。。

不知阁下如何从这段话中体会出“怪”的意思?
不过是在陈述一个客观事实而已
发表于 2016-8-21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藏传华严经选段(江波《宝性论大疏》译文摘录)

    何以故?有情众中无一有情未具具分如来智故。然因想执,不能现见如来智。若离想执,则无碍出生知一切智自生智。
    噫!佛子,譬如有大丝绢量等三千大千世界,于此绢上具绘三千大千世界,所谓绘大铁围山,量等大铁围山;绘大地,量等大地;绘中千世界,量等中千世界;绘小千世界,量等小千世界。如是绘四洲天下、大海、南瞻部洲、东胜身洲、西牛货洲、北俱芦洲,及须弥山、地居天无量宫、欲界天无量宫、无色界天无量宫,皆如其量。此大丝绢横竖量等三千大千世界,而住在一极微尘中。如一极微尘中住有此大丝绢,一切极微尘亦皆如是,住有此大丝绢、量等三千大千世界。
    时有一人,智慧明达、知如何入。彼具天眼、清净光明,见如是大丝绢在此极微尘内,于少有情亦无利益。即作是念:“噫!我当以大精进力,以此金刚破彼极微尘,出此大丝绢,饶益一切众生。”彼发大精进力,以微细金刚破彼极微尘。如其所念,出此大丝绢,令诸众生普得饶益。如于一尘,一切极微尘应知悉然。
    噫!佛子,如来智、无量智、长养一切有情智,随入一切有情心相续、无不具足,彼等一切有情心相续亦似如来智而成无量。虽如是,然诸凡愚为妄想执着所缚,不知、不觉、不体、不证如来智。因此如来以无滞如来智观法界住一切众生已,作师长想:“呜呼!此诸有情如来智随入,然不如实正知如来智。我当为此诸有情宣说圣道,除想所致一切系缚。如我生起圣智力,除大想结,内证如来智,得如来平等性,为彼等有情示如来道,转灭一切想结所致系缚。”转灭一切想结所致系缚者,如来无量智长养一切众生。
发表于 2016-8-21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十华严

    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佛子。譬如有大经卷。量等三千大千世界。书写三千大千世界中事。一切皆尽。所谓书写大铁围山中事。量等大铁围山。书写大地中事。量等大地。书写中千世界中事。量等中千世界。书写小千世界中事。量等小千世界。如是若四天下。若大海。若须弥山。若地天宫殿。若欲界空居天宫殿。若色界宫殿。若无色界宫殿。一一书写。其量悉等此大经卷。虽复量等大千世界。而全住在一微尘中。如一微尘。一切微尘。皆亦如是。
    时有一人。智慧明达。具足成就清净天眼。见此经卷。在微尘内。于诸众生。无少利益。即作是念。我当以精进力。破彼微尘。出此经卷。令得饶益一切众生。作是念已。即起方便。破彼微尘。出此大经。令诸众生。普得饶益。如于一尘。一切微尘。应知悉然。
    佛子。如来智慧。亦复如是。无量无碍。普能利益一切众生。具足在于众生身中。但诸凡愚。妄想执着。不知不觉。不得利益。尔时如来。以无障碍。清净智眼。普观法界一切众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着。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即教彼众生。修习圣道。令离妄想。离妄想已。证得如来无量智慧。利益安乐一切众生。

六十华严

    何以故。无有众生无众生身。如来智慧不具足者。但众生颠倒不知如来智。远离颠倒。起一切智无师智无碍智。
    佛子。譬如有一经卷。如一三千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一切所有无不记录。若二千世界等悉记二千世界中事。小千世界等悉记小千世界中事。四天下等悉记四天下事。须弥山王等悉记须弥山王事。地天宫等悉记地天宫殿中事。欲天宫等悉记欲界天宫殿中事。色天宫等悉记色界天宫殿中事。若无色天宫等悉记无色界天宫殿中事。彼三千大千世界等经卷。在一微尘内。一切微尘亦复如是。
    时有一人。出兴于世。智慧聪达。具足成就清净天眼。见此经卷在微尘内。作如是念。云何如此广大经卷在微尘内。而不饶益众生耶。我当勤作方便破彼微尘。出此经卷饶益众生。尔时彼人。即作方便破坏微尘。出此经卷饶益众生。
    佛子。如来智慧。无相智慧。无碍智慧。具足在于众生身中。但愚痴众生颠倒想覆。不知不见不生信心。尔时如来。以无障碍清净天眼。观察一切众生。观已作如是言。奇哉奇哉。云何如来具足智慧在于身中。而不知见。我当教彼众生。觉悟圣道。悉令永离妄想颠倒垢缚。具见如来智慧在其身内。与佛无异。如来即时教彼众生。修八圣道。舍离虚妄颠倒。离颠倒已具如来智。与如来等饶益众生。
发表于 2016-8-22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harrypotter 发表于 2016-8-21 17:57
涉及密法。不能多说。只是此心不是常法(这个常的意思是非刹那生灭),绝对不是 又是心法 又不是刹那生灭 ...

嗯,无论是评论汉传、还是成立密法,都需要以教、证二法加以证明,才能让人真实信服。
发表于 2016-8-22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学道 于 2016-8-22 10:18 编辑
Sez 发表于 2016-8-21 19:25
在《究竟一乘宝性论》出世的时候,密教还远没有兴起
所以应该无法归入密教经典

《宝性论大疏》审阅意见
学诚大和尚

2012-09-05

  一、现实意义
  《宝性论》是最早系统阐述如来藏学说的论典,在佛教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如来藏学说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理论之一,跟《涅槃经》、《法华经》、《华严经》、《楞伽经》、《起信论》等根本经典产生了直接的呼应,同时也是汉传佛教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在天台、华严、禅宗、净土、密宗、唯识等宗派中都有着明显的体现和突出的影响。格鲁派祖师嘉曹杰所著《宝性论大疏》是藏传佛教《宝性论》注疏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此次被完整翻译为汉文,对汉传佛教界的理论研究和思想建设都具有积极意义,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点:
  1.为把握《宝性论》义理提供了的有益参考。
  公元6世纪初的北魏时期,《宝性论》传入我国,分别由菩提留支与勒那摩提译出两个译本,后者流传至今。《宝性论》曾被天台宗的智顗、三论宗的吉藏、唯识宗的窥基、慧沼、华严宗的法藏等在各自的重要著作中多次引用,对汉传佛教的佛性、法身等观念的发展完善起到了一定的启发作用。
然而较为遗憾的是,汉传佛教一直以来缺少一部《宝性论》的完整注疏,这对后人深入把握原论的宗旨与义理造成了一些障碍和不确定性,限制了该论的广泛弘传。《宝性论大疏》是藏传佛教格鲁派解释如来藏学说的根本性著作,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它的翻译能够帮助我们系统完整的把握《宝性论》的思想内涵,填补了汉传佛教的一项空白。
  2.为理解如来藏学说提供了新的角度。
  从印度佛教的中观、唯识两大流派来看,汉传佛教诠释如来藏学说主要采取了唯识学的角度。历史上,《宝性论》与唯识学一直紧密相关。《宝性论》的翻译者菩提留支与勒那摩提,都是出自世亲一系的唯识学者,他们一起翻译了世亲的《十地经论》,还同是地论宗的创立者,其中菩提留支传道宠的一支为北道派,勒那摩提传慧光的一支为南道派。后来,真谛再次向汉地传入如来藏学说,他所翻译的《无上依经》、《佛性论》是直接阐释如来藏学说的重要经典,他所成立的九识说更是揭示出唯识学与如来藏学说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了安慧一系唯识学的思想特色。(不过,如来藏学说与玄奘所传护法一系唯识学存在诸多差异,需要加以区别。)真谛的如来藏观点后来为法相宗旁系圆测所继承,并传播到新罗和吐蕃,形成了广泛影响。
与此相对,藏传佛教诠释如来藏学说更多是与中观学结合。比如,格鲁派便不承许《宝性论》是唯识宗的论典,嘉曹杰指出,“许此论义是说唯识理者,与论本释俱不相符”,“或谓此论但示唯识之理门者,亦出此论意趣之外。”(《大疏》第285、303页)。虽然藏地其他宗派与格鲁派的中观见地有所不同,但是对于《宝性论》的诠释也皆采取中观的立场。这跟汉传佛教的诠释角度有相当的不同,《宝性论大疏》是帮助我们了解这一特色的重要典籍。
  此外,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在阐释如来藏的侧重点上面也有所不同。汉地佛教比较多的关注“如来藏与佛性”的关系问题,而藏传佛教则更多关心的是“如来藏与空性”的关系问题。这些都有助于我们扩大对如来藏学说的研究视野。
  3.为中印佛学与汉藏佛学建立沟通桥梁
  佛教原典的发掘整理是近现代佛学研究的核心领域之一。梵文本《宝性论》的问世,推动了国际学界对如来藏学说的研究热潮,使得如来藏学说逐渐得到学者们的普遍重视。
  在汉传佛教史上,法藏安立如来藏学说为“如来藏缘起宗”,归于“大乘终教”,处在圆教与顿教之下、小乘教与大乘始教之上。其中小乘教(原始佛教与一切有部)和大乘始教(相始教与空始教,即唯识学与中观学)体现了印度佛教的主要内容,而圆教和顿教则是汉传佛教的主流特色。在印度佛教向中国佛教转换的历史过程中,大乘终教即如来藏学说,正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因此,对如来藏学说的深入探索,对我们认识和理解汉传佛教的思想源流以及中印佛教之间的演变脉络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另一方面,汉藏佛教在如来藏学说方面,具有不少的共同语言和可以相互借鉴的地方。例如,近代以来曾有观点认为“如来藏”属于“真常唯心”说,按照中观学的观点应判其为不了义。而根据《宝性论大疏》,这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经典中的如来藏说有所不同,其中《如来藏经》的如来藏说与中观相顺,可判其为了义。“当知《如来藏经》亦同《般若经》,乃究竟了义经。或因《入楞伽经》中以说“常事”如来藏之一类经为不了义,而以《如来藏经》为此类经之事相。此乃倒解经意。”(《大疏》第338页)此外,汉传佛教一直以“究竟一乘”为主流思潮,《宝性论大疏》认为这正是《宝性论》的基本宗旨,“此中所说三次第者,是为成立究竟一乘,说渐次引导一补特伽罗之次第”,“《释论》各节成立究竟一乘之意至极明显”(《大疏》第249、337页)。相信《宝性论大疏》的传介,将对我们以更全面的角度理解汉藏佛学、促进汉藏佛教的交流融合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特点与建议
  总体来看,《宝性论大疏》的译文语言通顺明了,能够忠实于原文,比较完整的传达了原书的思想内容。其中有的部分可能受到藏语表达方式的影响,存在一些令人费解和易生歧义的地方。例如,本论“第一金刚处:佛宝”有一处译文是:
  “如是如来故,无为,及虽具不生相,任运,佛之一切事业乃至尽轮回际相续不断而善转。”
  由于缺少必要的连词,令人难以清楚辨别前后的逻辑关系。比照其他版本的译文才明白,这一句话的前后是属于因果关系。因而希望译文能够精益求精,在保证准确性的前提下,尽量使译文更为通畅。
  “如是依于如来无为法身相故,一切佛事无始世来,自然而行常不休息。”(勒那摩提)
  “是故如来由其无为及无功用,自然常行一切佛事业,有情未空,常不休止。”(谈永锡)
  其次,建议对比较重要的术语或典故增加注释,降低理解难度,以便于一般读者阅读。例如,“有法”是因明中的常用词语,仅用来标注主词,并无实际含义,但是对那些不了解因明的读者也许就会产生困惑。比如第九卷中的一句话:
  “最净位如来法身有法,是常,所得究竟体性之位是无为故。”
  是“如来法身”是常,还是如来法身中的“法”是常?可能有人会因此费解。
  又例如“归依”部分有一段译文是:
  “有学故,为得无畏牛王处故,而且趋向无上正等菩提。”
  其中“牛王”一词出自《法华经》“三车喻”中“大白牛车” 的典故,意指“佛果”。如果仅仅依照译文,则容易把“无畏牛王”当成一个特定名词来理解而不知所云。





看 林崇安先生《漢藏的佛性論》有说:  

藏地所傳與佛性相關的論典是《大乘無上續論》及《大乘無上續論釋》,此二本(合在一起)就是漢地的《究竟一乘寶性論》。
发表于 2016-8-22 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道 发表于 2016-8-22 10:07
看 林崇安先生《漢藏的佛性論》有说:  

藏地所傳與佛性相關的論典是《大乘無上續論》及《大乘無上 ...

那应该是显教经典
发表于 2016-8-27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Sez 发表于 2016-8-22 10:10
那应该是显教经典

要看藏文本是否显教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5 15:37 , Processed in 0.031794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