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静风

关于造作菩提心的探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27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20樓青增格西所說我同意,問題是假如我在出離心沒有圓滿的情況下,按照七重因果的發心法修一坐菩提心,按知母、念恩、報恩、悅意慈、增上意樂,接著是蔗皮式的菩提心,那這是否是造作的菩提心?
空性暫且不講,還沒有學過。
但出離心沒有圓滿的情況下,按照七重因果的發心法串習至蔗皮式的菩提心,有覺受有沒有可能?

這二個問題的背後,如果我沒理解錯的話是理解成:--->出離心--->七因果或自他換--->菩提心
對話中也有提,應該是這樣的 苦(出離心)----------->(二者一起)大悲心--->菩提心
                           愛(自他換七因果)--->
受限於廣論因為是寫成書,沒辦法一定要前後寫。記憶中,這個以前蔣揚也畫過。
发表于 2007-9-27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這二個問題的背後,如果我沒理解錯的話是理解成:--->出離心--->七因果或自他換--->菩提心
對話中也有提,應該是這樣的 苦(出離心)----------->(二者一起)大悲心--->菩提心
                           愛(自他換七因果)--->
受限於廣論因為是寫成書,沒辦法一定要前後寫。記憶中,這個以前蔣揚也畫過。

yuwin师兄能不能细说一下,不太明白.
发表于 2007-9-27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7# 的帖子

答:另一個確定的是一定要透過出離心來修菩提心,所以就變成既同時,又有先後。
問:先後說的就是一定要有出離心的程度,但是不需要任運而起?
答:對。上士道時說,大悲心有二隻腳,一支是愛,一支是苦,由這二個培養起大悲心,苦的部份就有四諦等內容,愛就是慈愛等內容,悲心要有這二個,所以說菩提心一定要出離心。

就是說要有二個內容才能生起大悲心,光是修很苦很苦....這樣是不行的
這二個內容,他們的排列不是先後的,是並行的,但是廣論是書啦,不是立體卡片,只好一前一後寫。所以修苦的時候,也可以修知母,這個是併行的。沒有要生起出離心,才能知道眾生都是我的母親,這樣的回答可以嗎?我只上過2堂上士道的課,不能細細說,筆記也還沒寫出來。

以前蔣揚發過一篇文章(如下),我覺得很好,所以有留下來,因此知道他以前說過,找找應該有吧。
自己覺得最有力回答您的理由是,討厭輪迴不是生起知母之因素,認知前後世存在才是,所以出離心與七因果不是同一直線是併行,是大悲心生起的二隻腳(您不能說左腳與右腳哪個先)。

(好文章多貼幾次)
七因果乃1.      知母 2.念恩 3.報恩 4.慈 5.悲 6.增上意樂 7.菩提心
前三者的內容不需多做解釋,想必從文字上也能體會其詞意。
口訣一:
我覺得在觀想知母的時候,最主要還先得相信有前世的存在,並且要有「無始以來」的概念,才能真心相信所有看過的、聽過的、想過的眾生都曾是我最大的恩人。
口訣二:
不懂菩提心教授的人,看到水魚就會想起魚味,貪著其食,造作惡業。然而,懂得知母的學者,卻由菩提心教授看到水魚之際,猶如母親化為池中之魚,深感業力之恐怖,緣念水魚發起悲憫,累積功徳。
口訣三:
遇到不熟的路人,感受生孰,距離相遠。然而,知母後,卻能與每位不熟路人拉近距離,彷彿全天下都是自己的親友般。所以,觀想菩提心後,最大的受益者是自己,不是別人,因為這種內心溫暖的甘味,只有自己才能嚐得。
口訣四:
請針對自己最討厭的人作此觀想,否則其知母就不能遍佈每一位有情。若自己最討厭的對象都能夠歡喜面對的話,一切眾生則不困難。

若知母等三者覺受生起,定會感恩每位有情,並悅意每位眾生。
慈心:謂緣念一切有情後,願諸有情得樂之悅意歡喜。
口訣一:
我個人覺得此時配合自他換的修法,非常有益。
口訣二:
請嘗試去愛最討厭的那位,或是最想遠離的那位。把原有愛己的心情,轉移到此人的身上。
口訣三:
修行慈心的道理並不難理解,而且其過程不一定要經過共下中二道,強烈建議多花點時間在這上面。

悲心:謂緣念一切有情後,願諸有情離苦之不忍憐憫
口訣一:
必須要去認知一切眾生的痛苦是什麼,才能發起堅定大悲,否則會有遇乞則悲,見富則妒的危險,這是因為對痛苦不夠深刻了解。
口訣二:
以煩惱障的角度要做到能夠同樣悲憫的對待---玉皇大帝以及乞丐。更難的是,以所知障的角度同樣悲憫的對待---小乘羅漢及乞丐。
口訣三:
空性的認知在此非常重要,認識空性才能知道煩惱的根本可斷,則能深深體會眾生雖然欲求離苦得樂,然而離樂得苦的主要原因來自未曾學過空性理念而已,因此,對悲心的加強一定有絕對的幫助。

補充一:第四慈及第五悲的次第不定,可互相雙修。
補充二:聲聞及獨覺聖者的最高慈悲到此為止,因缺乏責任感。

增上意樂:謂菩提心的正因---大悲心。另一種稱呼為責任感的悲心,也就是不只不忍眾生遇苦以外,還能無條件地願以自力盡量解決其苦之悲心,故稱大悲心。
口訣一:
此責任感來自慈心,所以慈心的力量一定要很強大。建議多多利用自他相換的修法。
口訣二:
反覆聽聞菩提心或大乘的殊勝。
以上皆屬希求他利之發心。

補充:
返小回大的界線於此,若發此大悲心則種性轉為大乘也。

菩提心:為利有情,願成菩提之心。
補充一:
菩提心就是與希求菩提之發心相應的心王,並非心所,也稱為具有二希求之發心。
補充二:
在第六顆心的時候,已經想要承擔此重任,解決所有眾生的大小痛苦,然而,眾生的想法不同,根氣也不一樣,因此若要圓滿他利事業必得先了解眾生所有根氣才是。因此尋求一切偏知的智慧是否存在,而追求之。

口訣一:
大悲心的力量越強,菩提心的力量則越強大。切計!
口訣二:
為了能夠相信大菩提---一切偏知的存在,有兩大因素值得學習探討。第一,何謂心性,也就是說心識是否有能力能夠了解一切?第二,何謂所知障?如何斷除?
自他換
口訣一:
觀想自己成第三者後,尋找何為自己?何者是他?每人身上都有我,也都有他,那為什麼還有一個放不下,或是強烈執著的我呢?愛我有何道理。
口訣二:
觀想自己成第三者後,比較自他兩者。得知自他兩者皆求離苦得樂,為何只求自樂,不求他樂,實不應理。而且,自己永遠只有單數,他人永遠只有雙數,智者求多數利益,愚者只懂短淺利益,若愚若智,則看個人。
口訣三:
愛我乃眾苦因,愛他乃眾樂源。多多思惟其意!如:在報紙上聽到所有壞的消息,幾乎都是愛我所引發。歷史上被一致認同的偉業,皆從利他而起。又如羅漢因愛我執,縱使斷離煩惱,然無法圓滿正覺。
口訣四:
成佛的恩惠來自有情與佛陀,若只敬佛,卻不敬眾生,實不應理。
口訣五:
學習入行論極為重要,我在此引用幾篇比喻,想必大家會有受用。
若問:自苦自己感受的到,他苦我感受不到,所以求自樂是理所當然啊!答:感受其苦乃由自己的認知而起,如子非母也,然而孩子遇難時母親則會傷心難過,所以問者所言有誤。
又問:我已夠苦,還去承受他人眾苦,豈不苦上加苦?答:就是因為如此自私想法,永遠仍是凡夫,永遠離樂得苦。仔細想想,當您生起無比勇氣,想去承擔一切眾生的痛苦時,您又為在乎自己那麼一點點痛苦嗎?無奈的痛苦才是真苦,自願承受痛苦實屬勇氣,不是真苦,所以問者所言有誤。
又問:因果無誤,他人苦由他人除,為何有我而除之?答:請問年輕的你必非年老的你,為何現在的你要為年老的你而辛苦賺錢呢?所以問者所言有誤。
又問:仇人不愛我,我又為何要愛仇人?答:如果你覺得要珍惜的對象都必須要愛你的話,請問空正見不用珍惜嗎?空正見並不愛你啊!所以問者所言有誤。
又問:空正見雖不愛我,可是不會想害我,仇人卻想害我啊!答:就是因為仇人想盡辦法傷害於你,所以才有機會修習忍辱!再說,仇人也由自心煩惱控制,傷害我者是他內心的煩惱,我又能怪他如何?更是因為過去自己的罪業,製造了機會讓仇人傷害於我,豈不等於我害了仇敵因我造業。所以問者所言有誤。
口訣六:
透過上述等種種理由,深信原來傷害自己的是---愛我執。可是唯一能夠消滅愛我執的唯有愛他心而已,所以我從今要珍惜一切不屬於自己的他人,成為他們的奴隸,來消滅無始以來與我的仇敵。
口訣七:
若真的愛自己,就去愛他人吧!若要讓自己快樂,就懂得珍惜不屬於您的每一個「他人」吧!
口訣八:
您們看,當我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愛我執居然和我講說:「蔣揚仁欽啊!你要寫好一點喔!才會被人讚嘆」,可見愛我執是多麼的恐怖,真是無孔不入啊!
口訣九:
當別人諷刺我的時候,應該要想想幫忙消滅你的愛我執,痛在愛我執的身上,而不是我,所以他幫助了我消滅了愛我執啊! 感恩他,因為唯有他人才能幫助我消滅這個無始以來跟隨我的大壞蛋啊!
口訣十:
入行論道:「何需更繁敘?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且觀此二別!」
以上所有的發心之量,都限定在油然生起,絕非刻意,或是爾時油然。故稱自然任運。也就是說,如同我們每次看到貪境,絕非刻意想貪,或是爾時會貪,而是每次都會自然貪著般,同樣的,發起知母證量時,絕非刻意,或是爾時油然,而是自然任運,此乃生起之定義。同樣的,慈心、悲心、大悲心,以及菩提心都是如此。
口訣一:
開始先以道理說服自己,深信其義(聞與思)。此後正修時,依「觀修」及「止修」兩種模式進行。觀修:以多種理由或是比喻,如上述的水魚為例,來增強覺受。當強烈感受生起的時候,再去安住其覺受上,繼續恆持,此乃止修。爾時感受稍有減弱,藉此觀修再由各種理由,或是比喻,加強覺受。如此地反覆幾輪,串習其義。
口訣二:
當然以個人的時間為主,我們可以在知母上反覆三輪後,再觀想念恩三輪、報恩三輪、慈心三輪、悲心三輪等,或是僅能一輪,也都可以。不要認為知母尚未自然任運,則不需串習念恩,此想法乃大錯特錯,極不應有。
口訣三:
所謂觀修就是反覆去想的意思,就是錢的好處想多了,自然就會為了錢作出令人無法相信的壞事,同樣的,菩提心的好處想多了,自然就會為了有情作出令人不可思議的善事。一切功徳的起源點都由內心意樂,當我們意樂還未堅定之前,不要馬上由身語表現出來,當您觀想把自己的一切給眾生時,假設有一人突然跟你要一百萬,那您該怎麼辦? 如果您做到自然歡喜的佈施出去,絕非勉強歡喜,那就要佈施,因為這種功徳來自自然歡喜。如果做不到的話,代表觀想力不夠,應策勵加強,就絕對不能勉強佈施。例如甚麼呢?我相信沒有一個小孩會想殺害自己父母,可是錢的好處想多了,就會為了錢,自然歡喜殺害自己的父母般。
口訣四:
菩提心的「違緣轉道用」:快樂的時候,不會高慢「違緣」,會把自己的快樂回向給所有眾生「轉道用」;痛苦的時候,不會抱怨「違緣」,希望讓所有現在具有相同眾生的苦,都讓自己來承擔「轉道用」。這也是為甚麼諸佛都異口同聲說道菩提心是最快速累積資糧 淨除障礙的無上法門。
講個故事給師姐聽,有位嘎當派的大師在快往生時,他向弟子說道:「這下我無法圓滿我的心願了」。弟子答說:「怎麼可能呢?上師您的修持如此精進,一定會往生兜率天」。上師說:「正是我看到了淨土,所以我無法圓滿替代地獄眾生的苦而進入地獄」。當我知道這個故事後,感慨甚多,多少人為了自己往生淨土,最後淪落地獄,又有人卻會為了眾生自願到地獄,卻投生淨土。因果真是絲毫不爽啊!

願此解說功徳 回向一切不屬於自己的有情 早日成佛
发表于 2007-9-27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看到各位版主、老大对此问题的探讨,受益匪浅。各位师兄或引经用典,或上师开示,厉害。

但是,我个人,我个人想听听各位师兄自己对造作菩提心的理解和看法,虽然以我们现在的修学程度,根本谈不上什么个人感受,可是,师兄们毕竟都是资历较深的格鲁弟子,最好请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说说。后学先谢谢了。
发表于 2007-9-27 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48楼非常好,保存下来.
发表于 2007-9-27 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yuwin兄带来的问答录,非常受益!

之前,喜绕兄曾几次和我说,希望能请到格西上论坛指导大家。我想,这次他是有意请您帮我们代问问题的。

谢谢您!感恩格西拉!!
发表于 2007-9-27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2# 的帖子

雖然是我去問,其實,我覺得比較好的方式應該是想問的人自己整理出問題。而且不只是一個問題。就如同好不容易逮到發問的機會,會想設計一下如何發問,斷除所有可能的疑惑。
恩....我是聽過,好的老師會看學生的問題回答,問的很有深度,回答也會很有深度,我們聽起來也會很受益。
发表于 2007-9-27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yuwin:
    谢谢你前面的回复,这里我陈述我的两个见解,你或者帮我去问或者自己回答,如果否定请给与合理的解释:
    1、关于任运或不忘失
    关于任运或不忘失,我认为不是在心续上连绵不断时刻牢记,而仅仅是不会忘记,想要回忆就能回忆起来。 比如,我们想要回忆就可以回忆起我们的父母,但并非是说我们时刻牢记我们的父母,也并非是说在我们心续上有一个父母的概念或者形象持续保持。
             我否认在心上有常法可以相续,包括菩提心。
     2、关于造作和任运的关系
    1)菩提心亦是因缘生,他不会凭空掉下来,也不会什么自然发生,不论是通过七重因果还是自他相换,菩提心都是造作的产物,而且一直都是。
        2)唯有透过空性的胜解,消除无明的执取,出离心和菩提心才能任运而生,在此之前全部都是造作,只是造作的熟练程度不同罢了。一个通过造作而产生的心念,无论熟练程度达到何种情况,都不可能脱离了造作而凭空产生。
   
    我尊重你和格西包括这个论坛上所有的人,但并不表示我一定要同意你们的意见,即便我的修学非常浅薄,我的见解非常幼稚,但通过讨论应该可以相互利益或者利益他人,所以,烦请你给与指点和回答,谢谢!
发表于 2007-9-27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喜饶嘉措 于 2007-9-27 12:15 AM 发表

造作菩提心是真实菩提心的近取因,如果您串习一遍,增上心生起了,才有可能成就造作的菩提心,如果知母都没有觉受,不可能是造作菩提心。如果您按照观章的法修一座,是否等于胜解(比量通达)或者现证了空性?赫赫 ...



八卦一下,双方问题的争议点
赫赫,我好象感觉老喜同志挂在哪儿了,他说的造做菩提心是指的成就以后正式成熟的造作菩提心,而大家所说的造作菩提心是刚刚孕育雏形的的造作菩提心,一个只承认结果,不承认开始,一个说开始即是那结尾的中的一环,应该与结尾是一体性

这就好像是说:老喜同志只管他降生以后的完整婴儿叫儿子,而不承认那刚受孕的尚为成型的胎儿是他儿子,他认为那东西在那时侯,充其量只能叫卵子.
而大家说:老喜啊,也许那东西那个时候形态看起来像卵子,说不定还会胎死腹中,但不管何时,他的萌生,出现,和出生前后,它的性质都规定了它只能就是你儿子!:P

若举例不当,请包涵 :)








+

[ 本帖最后由 白云飞 于 2007-9-27 09:10 PM 编辑 ]
发表于 2007-9-27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诸位的讨论!学习ing.
发表于 2007-9-28 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7# 的帖子

1、關于任運或不忘失   關于任運或不忘失,我認爲不是在心續上連綿不斷時刻牢記,而僅僅是不會忘記,想要回憶就能回憶起來。 比如,我們想要回憶就可以回憶起我們的父母,但并非是說我們時刻牢記我們的父母,也并非是說在我們心續上有一個父母的概念或者形象持續保持。
A當我們在使用「對出離心達任運而起」、「對菩提心達任運而起」時,指的是在用禪定在修這些所緣。得定的定義,如果我記得沒錯的話是,依九住心之方便,對於所緣,想住多久就住多久,且具有身輕安、心輕安。讀廣論會看到對九住心的說法,不忘失在第八住心時就可以了,尚不能無功用轉,所以不是任運。廣論用的譬喻是,如同背書,第八住心已經很熟不會忘了,可是心還觀察自己在背誦,第九住心時,有點像無意中一直背誦出來。「不忘失」:的確是所緣境不跑掉。不過您的問題中把「任運」=「不忘失」這個不對。
B你必須承認在定中可以達到這樣的情況,因為我們說佛沒有出入定,一直在定中,佛的功德有,無失念、當眾生成熟時,佛會立即利益他等,如果佛還要想一下眾生,才會去利益他,就不會說祂有這個功德。但是一般禪定出定以後,的確要吃飯等,當然不會一直意念他在禪定中的所緣。

我否認在心上有常法可以相續,包括菩提心。
    C心念相續不斷,說禪定可以不忘所緣,也沒說禪定中的心是常法。第二個問題是,您的前面所寫的,跟常不常法也沒什麼關係,也就是說,我不清楚爲什麼會有這句話出現。不過這個無所謂,有點離題。

2、關于造作和任運的關系  1)菩提心亦是因緣生,他不會憑空掉下來,也不會什麽自然發生,不論是通過七重因果還是自他相換,菩提心都是造作的産物,而且一直都是。
    D從頭到尾沒有人說菩提心不是造作出來的。也沒有人說任運就不是因果法。我對其他人問題的理解是:有沒有一個造作菩提心的界線?如一個剛入門的人說「爲利有情願成佛」,跟一個修過七因果、自他換,心力很高的人說「為利有情願成佛」,二個依定義都不是菩提心,但是是不是可以指出一個叫做「造作菩提心」的東西?
    我自己的想法是,通常說心念生起應該就可以說是造作了。說「蔗皮式的菩提心」應該說的是,那時候的心力已經很強了,菩提心的內容都已具備了,但是還沒有到任運的程度,所以就會有人質疑,像這樣的菩提心跟入道時的菩提心,在內容上已沒有什麼差別,為何不是菩提心。所以第一義中要將這種情況指出來。也就是說,我認為第一義在指出什麼是菩提心,但是沒有說什麼是造作的菩提心,用「造作菩提心」、「蔗皮式菩提心」說的是那些不是真的菩提心。
    再來是會問,一個剛入門的人說「爲利有情願成佛」,跟一個修過七因果、自他換,心力很高的人說「為利有情願成佛」,二者的量明顯有差別,那還是沒解決區分的問題?我跟格西的對話中,我一直在問有關「量」的問題,得到的結果是以出離心為例,只有二個點,一定要修出離心,另一個分界點是任運而起,其他很難說界線,其他應該可以類推。(大家看到的跟我問的一模一樣,可以各自解讀。)另外就是「具相」的問題,會認為懂得人跟不懂的人會有差異,所以一定有分別?同樣以,出離心為例,有人只觀人有老病死,就對輪迴生起強烈的出離心,同時也以禪定修,如此他就入小乘資糧道了,他不見得完全懂「苦諦」,(這個在前面的文章有說明過了),所以我就附帶問了,得到的結果是,界線是「具量」,不是「具相」。
     這些林林總總問下來,就是沒問:一個剛入門的人說「爲利有情願成佛」算不算造作的菩提心?但是,也可以說我問了。我覺得討論一下也好啊。我的意見就純粹是我的意見,我實在很怕其他人把我跟格西劃上等號。我聽過八事七十義,但是聽完也就算了,這個問題,我跟網上的其他人一樣,是第一次想。但是我不能像個小孩子一樣,永遠只會抓著父母問,這個是什麼?這個是對的嗎?正確答案是什麼?我必須自己學會走路。喜饒師兄的問題很好,我的確知道答案,但是我知道我寫不出讓他滿意的答案,所以我才回去問的,我不是爲了是不是正確答案去問的。再說錯了又怎樣,法聽多了也就改過了,有些時候問題放在心中,慢慢會去留意,像現在如果聽法說到菩提心的定義,我相信有的人注意力就生起了。

  2)唯有透過空性的勝解,消除無明的執取,出離心和菩提心才能任運而生,在此之前全部都是造作,隻是造作的熟練程度不同罷了。一個通過造作而産生的心念,無論熟練程度達到何種情況,都不可能脫離了造作而憑空産生。
    E可以去了解「具相」與「具量」的差別,前面文章有。但是不了解真正的空性是不會入加行道的,因為加行道的定義是對空性達止觀雙運。也就是說,您必須去了解五道的界線。我還沒聽「地道」說不出什麼。

如果您看廣論的話,就會知道宗大師在進入毗婆舍那內文前,先說了「懂空性的資糧」,那是什麼意思?就是不具備這些,是不會懂空性的。要具備的資糧是依止懂空性的人,與聽聞了義經。我覺得格西在這裡解釋的很好:以我們的情況,那知道誰懂空性,佛自己都說了,只有他跟與他相似的人才知道其他補特伽羅,其他人是不知道的?又,分辨得出什麼是了義經,說明懂空性了,那還依止幹麻?格西是說,我們只有一個辦法,依靠傳承,如同吃東西依靠口碑,因為傳承中,許多人依宗大師的教法,廣論得到成就,所以我們相信這是對的路。另一個是看解釋廣論或教法的人是不是依著廣論解釋,還是他自己的見解。所以他也承認依師是很難的,但是不代表不需要依師。
发表于 2007-9-28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造作菩提心与菩提心的不同就如前面有师兄提到甘蔗皮与甘蔗的果肉之差别一样,至于能否任运而起并非二者之差别。否则在许多教证中提及一刹那的菩提心就不是任运而起的而此一刹那的菩提心并非造作。所谓造作菩提心应该非由六因引发而是其他原因而发,比如因了解到菩提心的功德,因对功德执著故发起等,由此想起我的一位朋友,他不是佛教徒在世间法上的勤奋超出一般的人,平时喜欢打架斗殴,后来对发财有了极大的兴趣,又接受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理念即发心卖出每一件商品只许为顾客带来好处不许对顾客有所伤害过了大约5年的时间性格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与他在一起的时候能够明显的感受到他对别人的关心已经超出了对金钱的执著,那种世间的爱心已经任运而起,没有任何造作的痕迹,而在初发心时人们都能感受到他那种造作的味道。由六种因引发即是菩提心,哪怕只是一刹那。对于修学次第上不一定要圆满出离心才可以修菩提心而在证量上没有圆满出离心一定不会有圆满的菩提心,菩萨对三有的厌离相对二乘行者是有过而无不及。
发表于 2007-9-28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2# 的帖子

第1義:在《現觀莊嚴論》的「發心與」中,「與〔大乘世俗發心〕自身的助伴-為了利他而緣圓滿菩提的欲樂心所-相應而生,並住於大乘道入門之道類所顯的大乘最勝〔第六〕意識心王」就是「大乘世俗發心」的定義。
問:可以這麼說嗎--想修小乘道者與想修菩薩道者出離輪迴的心是相同的,但是解決的方式不一樣,所以菩薩任運而起菩提心的另一面一定要等到資糧道才生起?
答:希求成佛的心任運而起一定要資糧道才有。

第一義中:「道類所顯」,要先知道「道」是什麼,第二才知道問「道類所顯」是什麼意思?入「道」,說的一定是有禪定所攝。任運而起的菩提心就是在說已經達九住心了。(八九住心的解釋如下)
「道類所顯」(格西):大乘道分為資糧道,加行道乃至佛地等五道,初發心是能進入資糧道的入門,但入門後的第二剎那後之的菩提心就不再稱為是大乘道的入門,也就是從資糧道第二剎那以後生所起的菩提心都是入門的道類,所以稱為道類。

在區分第八九住心時,最大的區分就是有無任運,有沒有造作。但是也可以說在第八住心以前的心,包括坐下來努力對治沉掉等都是造作的,但是因為那不是主要的區分點,所以不會去強調它。所以我自己認為沒有辦法說有造作菩提心的界線,可以說相對於任運而起的菩提心,之前有一個內含都具備的心,把那個說是造作的菩提心,如同相對於第九住心,第八住心時,所緣等都不會有問題了,只差沒有任運,所以說是造作。但是我也可以說發起一個心念就是造作,所以可以說在造作「菩提心」,意思是我沒有,但是我讓它漸漸生起,先從內容開始完具,再練習可不可以任運。如果我不這麼認為,會有問題就是:師長說,現在要說法,要調整動機,讓自己在菩提心的攝受下聽法。我連菩提心都不懂,怎麼做到在菩提心攝受下呢?所以理解上,就是讓自己至少有一個心念,是為了有情來聽法,我認為這就是造作。關於「造作的菩提心」,這只是我個人的意見,有沒有道理,自己判斷,答案也不重要,只要抓住真正菩提心的界線就可以了。不過我覺得,大家被轉暈了。

(以下未經師長審閱)
廣論
八、專注一境者,為令任運轉故而正策勵,如云:「次勤律儀者,由心有作行,能得任運轉」。又如聲聞地云:「由有作行令無缺間,於三摩地相續而住,如是名為專注一趣。」第八心名專注一趣,即由此名易了其義。
第八住心尚未產生任運,所謂任運即是不造作、自然轉動,如打陀螺,該開始要施力打陀螺,後即不需用力,陀螺會自行轉動即是任運。「次勤律儀者,由心有作行,能得任運轉」:有作行努力精進可達任運。「由有作行令無缺間,於三摩地相續而住,如是名為專注一趣」:在第五、六、七住心仍有沉掉產生。第八住心是說雖然要努力,但努力可以使相續無間隔,無沉掉產生機會。

九、平等住者,修次中說心平等時當修等捨。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說由修專注一趣,能得自在任運而轉。如論云:「從修習不行」,聲聞地說名等持,如云:「數修數習,數多修習,為因緣故得無功用任運轉道。由是因緣,不由加行,不由功用,心三摩地任運相續,無散亂轉故名等持。」此中九心之名,是如修次初編所引如云:「此奢摩他道,是從般若波羅蜜多等所說」。
等捨即是捨正知、正念的作行,前說沉掉產生要作行,無沉掉時即不作行。「能得自在任運而轉」:無正知、正念的努力仍可任運而轉。「從修習不行」:透過修行不用作行。「數修數習,….,無散亂轉故名等持」:數數修練作為因緣,此時已達不需要作用,可以任運下去。

在第四住心時正念已達圓滿,粗掉舉不會有,但粗沉沒仍有,所以要讓心策舉起來,達明亮有力,盡量控制沉沒,所以第五住心是為斷沉沒而說,但仍會對治掉舉。第六住心是在對治沉沒後仍有掉舉,故主要對治掉舉,但仍會對治沉沒。第五、六住心是為控制細沉掉而說,仍會受沉掉威脅,正知與正念勢均力敵,至第七住心正知、正念已高過沉掉,雖已不受沉掉威脅,但仍要努力提高警覺。第八住心已不產生沉掉,但仍很警覺。第九住心則完全放鬆。修行上第五、六住心較難達到,第七至第九住心則是努力即可達到。
发表于 2007-9-28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想说明什么呢?是否要说明非任运的菩提心即是造作或者意思是资粮道以前所发菩提心皆造作?我所贴皆个人观点,欢迎各种批评。62#中我的观点中说明未入资粮道的行者可以发起刹那的菩提心并非造作,也可以是造作,两种情况都存在。造作与不造作其自相续最清楚,比如见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和不喜欢吃的东西都需要向他人陈白“非常好吃”时,显然在吃了自己不喜欢的东西而要陈白“非常好吃”就是造作。
发表于 2007-9-28 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4# 的帖子

我幫忙下個結論,結束這個議題可以嗎,大家都各呈己見了。

問題:「造作的菩提心」是一個專有名詞嗎?說「造作的菩提心」與說造作「菩提心」有沒有不同?如果有,界線在哪裡?(這個自己去找答案)

解決的爭議:走大乘道者,任運而起的菩提心生起時,任運而起的出離心同時生起。
問題太大無法說明清楚:什麼叫「任運而起」。
要記得的是:「道」是有禪定攝持的。入大乘資糧道者一定要具有任運而起的菩提心,入小乘資糧道者,一定要具有任運而起的出離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6 06:27 , Processed in 0.033351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