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学道

禅宗怎样行菩萨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28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道 发表于 2015-12-24 20:59
有行解脱道吗?禅宗是大乘佛法吧?

大乘只是后人的安立
发表于 2015-12-28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楂 于 2015-12-28 11:40 编辑
blursky1058 发表于 2015-12-28 00:57
"善恶都不思量" 这句原文是坛经的"不思善,不思恶, 正与么时" , 明显 这位活佛只看了前两句,后一句就当没看见 ...

却近年来去了慧能生前的寺庙, 大说汉藏一家亲,也是莫名其妙了
————————————————————————
对多识仁波切不了解,不好评价。但合乎逻辑的解释是,多识仁波切过去看不上禅宗,后来发现自己错了,所以才做出挽回。如同世亲菩萨先批评大乘,后来知错后反而弘扬大乘一样。如果真是这样,那就是好事,再引用多识仁波切的东西,就要体会他后来汉藏一家亲的更新后的新思想,而不是再拿旧文说事
发表于 2015-12-28 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初地不知二地菩萨境界,菩萨不知佛境界,自己没有进步之前很容易以自己的一得之见而否定他人,但一旦进步之后就会幡然悔悟。唐代禅宗仰山祖师,二十年勘验人才,只碰到一位见同于佛的顶尖高手。那还是禅宗鼎盛的唐代,人才辈出之时,都如此之难,何况今日了???可见古人说的,千万人之中也就那么几个人而已

另外禅宗的菩萨行,是先证文殊智体之后发起的普贤大行,是无缘慈同体悲,不可思议,不同于一些门派先修菩萨行愿。不要把不同法门互相混淆,各门各派都各摄一机,路途不同,到家则同
发表于 2015-12-28 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吴下阿蒙 发表于 2015-12-28 09:29
大乘只是后人的安立

佛经里可不是那么说的。佛说三乘法,其实为一乘;无二亦无三,其实是佛乘。
大乘就是要发起菩提心就是要救度众生。不能当自了汉。
发表于 2015-12-28 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blursky1058 发表于 2015-12-28 00:57
"善恶都不思量" 这句原文是坛经的"不思善,不思恶, 正与么时" , 明显 这位活佛只看了前两句,后一句就当没看见 ...
明显这位活佛对自宗很懂,看了两句的禅宗话,就说什么禅宗是"猪狗牛羊早该成佛"的狗屁宗,既然认为禅宗不入流非正统,,大量对六祖坛经的攻击,却近年来去了慧能生前的寺庙, 大说汉藏一家亲,也是莫名其妙了

仁波切对六祖坛经没有攻击,只有肯定。仁波切所驳斥的只是“禅宗有的派别”。
所以您的质责属于借题发挥,不能成立。
发表于 2015-12-28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某些像支那和尚对菩提心的两种道轨怀有颠倒错想之辈,声称任何分别思维(思想念头)皆会把我们束缚于生死轮回,恶分别固然是这样,就连善分别也不例外,其果绝不能超出生死轮回。就像金绳索和普通的绳索皆是束缚,乌云和白云皆会遮蔽天空,被黑狗或白狗所噬也会感到痛楚。惟有令心住于无分别状态(无念)才是成佛之道。布施、持戒等善法是为那些没有能力修习「了义」(梵:nitartha。藏:nges don。凡是直接彻底说明「空性」实义的教法,即称为「了义教」。因应众生的理解能力,权宜方便开示法义,接引有情趣向「了义」的教法,则称为「不了义教」。「了义与不了义,合称「二了」)的愚人而说。如果获得「了义」之后仍从事这类行为,就像帝王自贬为庶民,又如已经得到大象还在寻找它的足印。和尚引用了八十种赞扬无分别的经典来证明这种立场。(支那和尚,藏:Hva-shang。又名摩诃衍、摩诃衍那、大乘和尚、支那堪布。唐代入藏传法的禅僧,高唱直指人心,顿悟成佛之说,一时藏地僧人风靡相从。后来藏王从尼泊尔迎请精通中观、因明的莲华戒论师入藏传教。其教规与支那和尚所传的禅风大异,双方徒众遂兴诤论,久莫能诀。藏王最后决定召集两方进行辩论,莲华戒陈词破难,和尚无言以对,遂放还汉土。此即西藏佛教史上有名的「拉萨论争」,又称为「顿渐之争」。但是若把这场辩论视为「禅密之争」则属无稽之谈。)
支那和尚这种「一切与方便相关的事情,均非真正成佛之道」的说法是对「世俗」(梵:samvrti。藏:kun rdzob)的极端否定。由于他破斥以观慧抉择无我真实义的佛教心要,所以便远离了「胜义」( 梵:paramartha藏:do dam pa)的法规。这种「心安住」的修持不论多么殊胜,事实亦仅属于「奢摩他」的范围。
大菩萨莲华戒已经广引经教,并以无垢正理妥善破除这种把「心住无分别」执为殊胜正道的极劣邪见,广大弘扬如来所喜爱的善道。可是,由于圣教濒临隐灭,能运用了义经及无垢正理明辨正道一切圆满扼要的善士已不复见,又因有情的福德极为微薄,兼且对圣教信心微小而慧力羸弱的人又这么多,所以,轻视持戒等种种道轨支分行法,而在修道时舍弃这些事情者仍然大有人在。另外,有一些人虽然不接受和尚这种否定「方便分」(藏:thabs kyicha)的说法,但是却认同这种见解十分高妙。还有一些人舍弃观慧,高唱和尚这种全不思维的做法是最佳的修持方法。
这些人的道轨与修习空性的方向毫无相近之处,即使我们接受这是一种空性修法,但是也不可以说:「在获得无谬空义之后,由修习无谬方便而有修证的人,仅应修习空性,不应修习世俗行法。」或说:「不应勤修各种世俗行法,并把它们奉为心要修持。」这种说法不但违背一切佛说圣教,而且完全罔顾正理。因为大乘行者所要达成的目标乃是「无住大般涅盘」(梵:apratisthita-nirvana。藏:rni gnas pa' i mya ngan。又作无住涅盘,是大乘菩萨所追求的涅盘。菩萨大悲利他故不住涅盘;智慧照见实相,故不住生死) ,因此须以通达真实(空性)之慧,胜义(谛)道次第,甚深道,智慧资粮,亦即所谓的「智慧分」而成办「不住生死轮回」。又必须以通达「尽所有」之慧,世俗谛道次第,广大道,福德资粮,亦即所谓的「方便分」而成办「不住寂静涅盘」。


发表于 2015-12-28 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永真 发表于 2015-12-28 14:19
仁波切对六祖坛经没有攻击,只有肯定。仁波切所驳斥的只是“禅宗有的派别”。
所以您的质责属于借题发 ...

我回答的恰恰是他提出的坛经的话,把或活泼泼的禅宗说成了石头宗,这是外行对内行不负责任的瞎说。请问你看过坛经吗? 这些话都是坛经里面的,请你好好看几遍, 如果你觉得 没错,请你指出37楼的批评,
发表于 2015-12-28 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楂 发表于 2015-12-28 11:36
却近年来去了慧能生前的寺庙, 大说汉藏一家亲,也是莫名其妙了
———————————————————— ...

所以嘛,每个宗派了解起来都是不容易的,轻易下定论不好
发表于 2015-12-28 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解深密经》非常明显地从文义上直接说到,毗钵舍那是一种观察的智慧。因为非常明显的缘故,所以就没有办法抵赖了。“传说支那堪布”,“支那堪布”有两个意思。寂护论师在世时,桑耶寺就已经有了不动静虑洲,有支那堪布在讲禅,也就是从汉地来的出家人被迎请到藏地。那时候的支那堪布修禅的方法是非常正确的,所以寂护论师当时并没有排斥、反对或给予负面的评论,而且还非常欢迎来自汉地的禅师到桑耶寺做观修。可是寂护论师知道将来会有一个持邪见的支那堪布会造成圣教上的危险,所以曾经留下遗言说:将来有持邪见的支那堪布来藏地破坏圣教,可以到印度去迎请我的大弟子莲花戒,来破斥他对圣教的毁谤。所以有两个不同的支那堪布:一个是正派,一个是邪派。一个是莲花戒的老师没有阻挡的正派支那堪布,另一个是被莲花戒大师阻挡的邪派支那堪布。不是所有支那堪布的见解都是错误的,这一点我们一定要分清楚。这里的“传说支那堪布”,是指邪派的支那堪布。《解深密经》解释得非常清楚,毗钵舍那是观察慧。而这个具有邪见的支那堪布看到《解深密经》之后,就毁谤说:“这是释迦牟尼佛说的吗?我不敢相信。”于是,他就用脚来毁踏经书。这个支那堪布不但见解偏邪,连行为看起来也是比较邪恶的。这个持有邪见的支那堪布妄以为:所有善恶的执取,只要执取境,就都属于分别心,都属于真实执著。真正的观慧是完全没有丝毫的作意,这才叫做修学真正的空性。他认为什么都不要作意,执取境就不是真正的观慧,就不是毗钵舍那。这个支那堪布所持有的见解,与《解深密经》是完全相违的,所以他无法接受,就用脚来毁踏《解深密经》。

一切的分别都是执着,一旦执着就会成为佛道的障碍。这是支那和尚堪布所说谬论。~~~~如果认为“一切分别是相执”,都是一种执着,只要是执着都应该放弃的话,那就等于是间接障碍对于一切大论典的尊重,以及间接毁谤一切大论典所阐释的法义了。这是圣教隐没的极大因缘,是败法的主要因缘。

有时候我们在读续经,有说到“分别即妄念”、“相执即无明”或是“执取即谬因”等等的经文时,要特别地小心。要了解到,在此的“执取”、“妄念”、“相执”所指是什么,并不是所有的执取都完全地毁谤,这个我们一定要理清楚。

支那堪布的“一切分别是相执”的想法是什么呢?他认为只要一旦有这个东西、那个东西的想法时,自性执着就会跟随着产生。所以他认为只要我们去执取任何一种东西的时候,自然就会看到这个东西的自性,也会执取这个东西的自性。他把“这个东西”和“这个东西的自性”混为一谈,所以一旦执着某一个境的时候,就会自然执着到这个境的自性了。他的这种想法,是分不清楚“有”和“自性有”,认为一旦执取了“它的存在”就等于执取了“它的自性存在”,所以说一切的执取都是相执、都是实执。但实际上并不是只要“有”都是“自性有”,“有”和“自性有”是不同的,这个搞不清楚就很麻烦,就会产生上述的谬论。

世间一切衰损的根本,就是自性执著。唯一能够破除这种自性执著的,就是了解无有自性的智慧。唯有空正见才有办法让我们获得解脱,除此之外没有第二条路。虽然也有说到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也都是为了了解空性的智慧。远离了空正见,没有其他的解脱之门。所以三解脱门是缘它的性质而说了空性(性无自性)、缘它的因质而说了空性(因无自性)、缘它的果质而说了空性(果无自性)。
但如果认为一切都无有自性,就连善恶都不用去分别,这是支那和尚的邪见,要远离。
发表于 2015-12-28 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永真 发表于 2015-12-28 14:41
《解深密经》非常明显地从文义上直接说到,毗钵舍那是一种观察的智慧。因为非常明显的缘故,所以就没有办法 ...

这篇文章是谁写的啊?
发表于 2015-12-28 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永真 发表于 2015-12-28 14:41
《解深密经》非常明显地从文义上直接说到,毗钵舍那是一种观察的智慧。因为非常明显的缘故,所以就没有办法 ...

一切的分别都是执着,一旦执着就会成为佛道的障碍。这是支那和尚堪布所说谬论。~~~~如果认为“一切分别是相执”,都是一种执着,只要是执着都应该放弃的话,那就等于是间接障碍对于一切大论典的尊重,以及间接毁谤一切大论典所阐释的法义了。这是圣教隐没的极大因缘,是败法的主要因缘。
有时候我们在读续经,有说到“分别即妄念”、“相执即无明”或是“执取即谬因”等等的经文时,要特别地小心。要了解到,在此的“执取”、“妄念”、“相执”所指是什么,并不是所有的执取都完全地毁谤,这个我们一定要理清楚。
————————————————————————————————————————
金刚经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按照此文的观点,这段佛经该怎么理解?在第一义谛里,是不存在法这个概念的。
发表于 2015-12-28 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1. 但如果认为一切都无有自性,就连善恶都不用去分别,这是支那和尚的邪见,要远离。
复制代码
禅宗的经典上分明说道,善能分别诸法相,与第一义不动,条条清楚, 哪来的善恶都不去分别,善恶都不去分别那是顽空, 是缪见, 禅宗大德说了几千遍了,怎么莫名地这些话可以赖在禅宗上,吃饱了撑啊?
不知道是书上读来的还是自编的或者是污蔑支那和尚所说来提高自宗,
发表于 2015-12-28 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blursky1058 发表于 2015-12-28 15:02
禅宗的经典上分明说道,善能分别诸法相,与第一义不动,条条清楚, 哪来的善恶都不去分别,善恶都不去分别那 ...

金刚经内的一段佛经就可以证明此说法是错误的————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也就是想成就无上佛果必须要修善,但又不能驻在修善的这个想法上。大般若经内说的很详细。但不大好理解。
发表于 2015-12-28 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永真 于 2015-12-28 15:26 编辑
blursky1058 发表于 2015-12-28 14:38
我回答的恰恰是他提出的坛经的话,把或活泼泼的禅宗说成了石头宗,这是外行对内行不负责任的瞎说。请问你 ...

如果你认真看帖,就不会写出“我回答的恰恰是他提出的坛经的话”,仁波切批驳的不是坛经的话,而是对坛经误解的话。
仁波切是针对第三人的著作中提到的误解坛经的现象而展开批驳的:“过去的禅师一般都住在寺院中,是要尊重戒律的。所谓“诸恶莫作,诸善奉行”。但怀海所承南岳禅法,却是善恶都不思量(只要不思量,善恶都可以作)这就于寺院戒规不相合了”。
您居然能理解为仁波切批驳坛经。那仁波切批驳误解佛经的南怀瑾的著作也不少,你能说仁波切在批驳佛经吗?
发表于 2015-12-28 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永真 发表于 2015-12-28 15:12
如果你认真看帖,就不会写出“我回答的恰恰是他提出的坛经的话”,仁波切批驳的不是坛经的话,而是对坛经 ...
说什么“善恶都不思量”不作恶,不作善,难道只要不思量,作恶就不算恶吗?不思量事故杀人有没有罪恶?

  若不思量也能见性成佛的话,猪狗牛羊早该成佛,无心的石头草木,胜过有情的众生。


这句话是他写的吧, 善恶都不思量,不是你创作的是不是,是他指禅宗的错误是不是?
那我37楼说明的这句话的在坛经出处,以及他谈论的错误的原因。上面这些引用的话分明是在批评坛经啊,怎么就是称赞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5 17:36 , Processed in 0.036397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