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笨者之帚

三转法轮,何者最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7-6 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卷:佛告文殊。及诸大众。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花。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

如是。世尊。我真文殊。无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佛言。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如第二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是以汝今观见与尘。种种发明。名为妄想。不能于中出是非是。由是精真妙觉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楼主| 发表于 2013-7-6 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勇多杰 发表于 2013-7-6 16:05
解深密经 说第三转是以显了相的方式转正法轮 ;而第二转则是隐秘相而转。第二转的隐秘相主要是指的空性吧, ...

显了相和隐秘相,指的是有没有分辨三性有无,如果正确分辨了三性有无,就是显了相,如果没有分辨三性有无,就是隐秘相,而不是以空性或者遮的方式,如宗大师在辨了不了义论所说,是以善辨三性之有无作为显了相和隐秘相的安立之因。

陀罗尼自在王经所说,不能安立为三转法轮,在《辨了不了义论释难》里面说了,【陀罗尼自在王经,以珠宝师净摩尼宝三种次第为喻,说引导所化三种次第。其义虽与三摩地王经等相符,然引导所化之三种次第,不可名为三转法轮。若不尔者,般若等经应是第三转法轮,然无依据且,与佛说般若经时诸天赞云,我等今见佛于世间转第二法轮,成相违故。后人有说解深密经三转法轮与陀罗尼自在王经三转法轮之建立者,当知是欺愚夫之谈。

《辨了不了义论》说:

《陀罗尼自在王请问经》中,以珠宝师三洗三拭渐次净治摩尼为喻,说佛亦现知不清净有情界,

先以无常、苦、及无我、不净、厌离之语,令诸乐著生死有情,起厌离心,安立正法毗奈耶中。


次以空性无相无愿之语,而令了解佛语之理,


其后更以不退转轮语,及三轮清净语,令诸有情入佛境界。


彼诸有情有种种因,种种自性,令其等入如来法性,是故说名无上福田。
此与三转法轮不同,此是于一补特伽罗次第引导,先入小乘,次入大乘,诸佛境界,后令成佛。
三转法轮,是依异体大小乘机而宣说故。


三转法轮是对三类根基说的 ,而《陀罗尼自在王请问经》是针对同一个补特伽罗而言的。
所以,不能把《陀罗尼自在王请问经》中的说法,安立为三转法轮,以明显说为三次第之故。


发表于 2013-7-6 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勇多杰 发表于 2013-7-6 16:54
第二卷:佛告文殊。及诸大众。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花。本无 ...

又如“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死生。了无所得。阿难。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惟一精虚。迥无所有。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见狂花。复有一切狂乱非相。色阴当知。亦复如是。”
发表于 2013-7-6 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卷:“汝曾不知如来藏中。性见觉明。觉精明见。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如一见根。见周法界。听嗅尝触。觉触觉知。妙德莹然。遍周法界。圆满十虚。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身心荡然。得无挂碍。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掌中所持叶物。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
发表于 2013-7-6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皆明说如来藏自性清净义。  

“世尊告富楼那。及诸会中。漏尽无学。诸阿罗汉。如来今日。普为此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令汝会中定性声闻。及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罗汉等。皆获一乘寂灭场地。真阿练若。正修行处。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则佛说此如来藏 菩提妙明元心  之意极明显也。供大家参考。
发表于 2013-7-6 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说言。因地觉心。欲求常住。要与果位名目相应。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虽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
发表于 2013-7-6 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圆瑛上人楞严经讲义:

说时前后
 
  已知此经,宗趣圆极,未悉说自何时?诸家注疏判时不一,亦各有据。今先明贤首三时,后再审定。三时者:一、日出先照时:为圆顿大根众生,转无上根本法轮,名直显教;令彼同教一乘人等,转同成别,如日初出,先照高山,即《华严梵网》会也。二、日升转照时:为下、中、上三类众生,转依本起末法轮,名方便教;令彼三类人等,转三成一,如山地有高下,故照有先后,于此一时,照有三转:初转时,为下根众生,转小乘法轮,名隐实教。令彼凡夫外道,转凡成圣,如日升初转,照于黑山,即提胃阿含会也。中转时:为中根众生,传三乘法轮,名引摄教;令彼三乘人等,转小成大,如日升中转,照于高原,即方等深密会也。后转时:为上根众生,转大乘法轮,名融通教;令彼三乘人等,转权成实,如日升后转,普照大地,即妙智般若会也。三、日没还照时:为上上根众生,转摄末归本法轮,名开会教;令彼偏教五乘人等,转偏成圆,如日将没,还照高山,即法华、涅槃会也。以上三时,共有五会,与天台五时,若合符节。
  
  今按此经,义理因缘,通于前后,未能的指何时,若据弹斥经义,应属方等会。经云:‘汝等狭劣无识,不能通达清净实相,吾今诲汝,当善思惟,无得疲怠妙菩提路。’又告阿难言:‘汝先厌离声闻缘觉,诸小乘法,发心勤求无上菩提,故我今时,为汝开示第一义谛,如何复将世间戏论,妄想因缘,而自缠绕。’此皆弹偏斥小,意令舍小入大之文。
  
  若据匿王年龄,应属般若会。匿王与佛同年,经中匿王自述:‘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如此,于今六十又过于二。’佛六十二岁,正说《般若》之中。若据小乘求成佛道,诸圣各说本门,耶输已蒙受记,善星琉璃事迹,则此经应在《法华》之后。据上诸文,皆以本经为证,不得别判一时,须知说不一时,通前后际,结集者,类为一聚耳,何必强判,以滋诤论?如定欲判属,则应从多分之经义,判归中转时,方等会。八说时前后竟。
发表于 2013-7-6 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笨者之帚 发表于 2013-7-6 16:56
显了相和隐秘相,指的是有没有分辨三性有无,如果正确分辨了三性有无,就是显了相,如果没有分辨三性有 ...

宗喀巴大师《辨了不了义论》中的话与甲操杰大师《入行论释》按《陀罗尼自在王经》释三法轮似不相违。

宗喀巴大师所批评的是他宗将《解深密经》三法轮和《陀罗尼自在王经》三次第的意趣视为一致,如觉囊派将此二经同列入“如来藏十经”,许为第三转了义经。
然如宗喀巴大师所说,二者的分法是有差别的,自然不能把《陀罗尼自在王请问经》中的说法,视为随顺《解深密经》的三转法轮。然此非是说明不可如甲操杰大师《入行论释》,按《陀罗尼自在王经》建立不同于《解深密经》的三法轮。

又遍智福称大师《现观庄严论释显明佛母义之灯》“法轮”一节中,区分随顺二经的二种建立——
說各別區分之義,這分兩項,即由《解深密經》而有的三法輪的建立、及《陀羅尼自在王請問經》所說的三次第的建立。
……
如此,《如來藏經》也應執為此第三次第的事相,因為在《大乘寶性論》< 初品>的結尾教說需要的文中:「前建立此已,復於此《寶性》,為斷五惡行,亦展有界性。」所說的即為彼經文之義,極為明顯。

故如来藏等教为《陀罗尼自在王经》所说第三次第(或如甲操杰大师、甘丹赤巴和宗座等呼为“法轮”)摄,亦极明显。

 楼主| 发表于 2013-7-6 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观和唯识,共许第二转法轮时的刻意化机是利根者,第三转法轮时的刻意化机为钝根者,但是,两者之所以如此承许,背后的原因是不一样的。


《现观金鬘疏讲义》2007:

问:那么,由谓:“发趣修大乘者……”等,展示何者为此一无相法轮的化机呢? 答:彼展示的理由有的,乃是为了向那些不需观待如《解深密经》解释无相法轮之意
趣、即得有力通达无相法轮的圆满意趣而不执彼为如实语的利根唯识派行者——是为彼刻 意化机而说。
——引自《显明佛母义之灯》


这句话是非常重要。问的是第二转法轮的(无相法轮)刻意化机是什么样呢?在中观和唯识看来,第二转法轮的刻意化机是不同的。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在唯识宗看来刻意化机是 利根极利者,在中观宗也认为它的刻意化机是利根极利者。
虽然都认为第二转法轮的刻意化机是利根者,可是利根的理由是不一样的。

首先、唯识宗认为的利根者
唯识宗所认为的利根是,不像某些人需要依靠《解深密经》等等的解释,才能够了解无相法轮的真正的意趣,而是一看三般若,即得有力通达无相法轮的圆满意趣。圆满意趣就是 诸法相无自性、生无自性、胜义无自性之理,即遍计所执相无自性、依他起性生无自性、圆成实性胜义无自性之理。不执彼为如实语是指,不会把三般若文词的显义作为真实义,而直接能够了达其密意。

其次、中观宗认为的利根者
中观为什么认为第二转法轮的弟子是利根者呢?这就完全相反了,原因不是像唯识宗仍然从见解上还是堕于有无二边,能够直接了知《摩诃般若》的真实义——万法体空之理。并且《现观庄严论》里面说利根者的标准是“钝根与利根,性见至家家”。
中观宗认为的利根是,先以离一多等正理了达万法体空或者《般若经》的真实义,然后才趣入大乘,由此称之为大乘的不共刻意化机。

唯识宗和中观宗都承认第二转法轮的刻意化机是利根,但利根的理由是不一样的。按照 唯识宗来看,狮子贤菩萨对世亲菩萨说:
有自胜解立主要,一切所知唯心观,
依此而作诸释论,属于圣者之种类,
虽然获得诸解脱,由见此作皆非作。

说由见此作皆非作,这句话他是无法接受的,因为像世亲菩萨那样的人,在他们看来那就是绝对的利根者。

说此法轮是:“不明示之行相”,有其理由,以并不明显区分述说三相的自相有无的理 由而如是说;
——引自《显明佛母义之灯》

密义而说,以密义而说的理由是,以并不明显区分述说三相的自相有无的理由而如是说; 他并没有说清楚三相中哪些是生无自性、胜义无自性、相无自性等等,所以是密义而说。

虽然不明示,但是必须认许彼有依他起及圆成实性二者自相有作为主要的展示品而展,
——引自《显明佛母义之灯》

虽然不明示,但里边他部讲的是依他起和圆成实是有实相,唯有遍计所执才是无自相的。 这个作为它的主要的内容。

因为在声词上教示三相自相无的无相法轮与明示三相自相有无的善分别法轮,二者的 主要展示之义相同;
——引自《显明佛母义之灯》

因为第二转法轮的言词上面并没有显示三相的分别,不明显而转的第二转法轮和第三转法轮讲的三相有和无的问题,善分别而讲的这两个法轮,主题内容是相同的,因为都是大乘的而且都是大乘的最主要的经典。

因为认许后二法轮之意趣为一,是至尊宗喀巴师徒所说善说故。
——引自《显明佛母义之灯》

说把《解深密经》最后的义趣,在展示第二转和第三转法轮的意思相同的一种理解法, 那是宗喀巴大师徒的不共的理解,是非常了不起的善说。福称大师称赞了一下宗喀巴大师的 这种非常美妙的善说。

述说第三经文之义也有的,谓:“诸法自性……”等,”是指最后法轮的所诠内容;谓: “普为发趣一切乘者……”等,谓:“以善辩相……等,彼是殊胜的特色。
——引自《显明佛母义之灯》

这个指的是听第三转法轮的弟子或者机化的众生。

问:由谓“普为发趣一切乘……”等,如何展示最后法轮的刻意化机?
答:彼上所说确为如是,因为所谓:“乘”,是指能诠声词之乘,也就是前二法轮;于彼二者谓:“一切”,
——引自《显明佛母义之灯》

这个里边所说的“乘”,指的是前面的第一转和第二转,因为第一转是小乘,第二转是大乘。这两个加起来就是一切。那么这两个乘的弟子与第三转法轮有何相干呢?嘉木样大 师的解说是:

是以多数之词而说的;由谓:“普为发趣”,是怀疑彼二者的所诠而真实请示,
——引自《显明佛母义之灯》

钝根的唯识宗的弟子,有的人误以为一切皆有自相,相的自性有,有的误以为一切法相无自性,这就是唯识宗的说法,在唯识宗看来这两种都是钝根者,因为这两种弟子者是被佛 经名词的显示而误解了其背后的真实义,所以说他是钝根者。因此所谓“普为发趣”,是怀疑彼二者的所诠真实请示。

因为初转法轮示一切法同为自相有,二转则在词上说一切法自相无,疑想意趣为何?
——由此而说提出疑问的唯识派钝根行者为彼经的刻意化机。
——引自《显明佛母义之灯》

说到这的时候,两个有共同点和不共同点,中观派也认许第三转法轮的刻意化机是大乘的钝根者,唯识宗也承认第三转法轮的刻意化机是钝根者。

但是,原因不一样。

唯识宗之所以说是唯识派的钝根行者的原因,是因为这类弟子没有将第二转法轮讲无自相和第一转法轮 有自相两个分别开来,而是单面的偏向于有或者单面的偏向于无。这种行者在小乘和中观宗看来肯定是钝根者了。

唯有那些像世亲菩萨一样,能够一看佛经直接了达其中所说的无相、 无生、无灭之理,乃是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乃是遍计所执,依他起性, 和圆成实性也。这样的人才是利根者。

在中观看来的钝根者,是暂时还不能跟他讲真话的行者,因为如果直接跟他讲性空、无自性的真实义,他会害怕,他会舍大乘而堕小乘,或者干脆就不敢继续修行了,所以说“非 容器者不能说性空之理”。

菩萨的十八根本戒当中有一条就是:与非容器者说空性是破了菩萨根本戒之一。所以,对这些只能理解三相无自性的钝根者,可以暂时让他发菩提心、行菩萨行,渐次令他进入大乘的体空、无自相、无愿三解脱门,然后才能证佛的果位。

其实很简单,两个都承认第二转法轮的刻意化机是利根弟子,第三转法轮的刻意化机是钝根,可是理由不一样,所指的目标也不一样。

此由前面于经断违的举问、断彼相违的回答、及启白彼所成义诸说而得善为成立。如 是,(依此)也得以断除《善说藏》中:“前二者是各自而言。此是:二者而言。”所说的诸 多疑惑。
——引自《显明佛母义之灯》

《辩了不了义善说藏》中说:前二者是各自而言,这是二者而言,对这种说法,很多人有疑惑。一切乘所指的就是前面的二乘,因为在佛法当中无非就是一个大乘和一个小乘,既然如此,那么一个就是第一转法轮的刻意化机,再者就是第二转法轮的化机,那么,第三转法轮的化机只能是非前二者刻意化机的部分,特别是非第二法轮刻意化机者。这是对有疑惑,但又是化机者而说的。

问:那么,谓:“此是无上,如此以近词而说的为彼事相的善分别法轮,是指何者?
答:对此,以前有人说是指《解深密经》,但此说不是意趣,因为彼经是十位十地自在 菩萨向世尊各自提问的不同问答,其他诸回答并非此当前所宜的事相。
——引自《显明佛母义之灯》


以前有人说,如果说是无上的,为什么它的刻意化机是钝根的,那为什么还是无上的呢? 前面有很多人对此不同的解释法,过去的那些大德说《解深密经》是无上的,但这里说《胜义生品》不是《解深密经》所指的真实意趣,因为彼经是十位十地菩萨向世尊各提问的不同 的问答,其他诸回答的内容跟这个根本没有关系。

那么福称大师自己的中观是这样的:
自宗认为从<胜义生品>而有的,谓:“胜义生,当知我依三种无自性性,密意而说一切 诸法皆无自性性,所谓: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
这就是于经断诤之问答的经文,此以近词而说之经文应执为事相,因为彼经文是区分 且清楚地展示了三相自相有无的最后法轮的经词;因此,也由此可安立此一宗规的了不了义经的体性,也就是,安立堪许为如实语的经为了义经、不堪许为如实语的经为不了义经 的体性。因为由前所说即得有力了知。
——引自《显明佛母义之灯》



“这就是于经断诤之问答的经文”指与其内容相关的《解深密经》第五品。 “安立堪许为如实语的经为了义经、不堪许为如实语的经为不了义经的体性。”是唯识宗分别了义和不了义的标准。

 楼主| 发表于 2013-7-6 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观庄严论讲义-2007

[2]、中观应成派宗规


第二点,应成派的宗规,即认许初转法轮展示为细分空性,二转无相法轮必为了义经, 最后法轮则为不了义经。
——引自《显明佛母义之灯》

一转法轮讲的是细分的性空,第二转法轮必为了义经,第三法轮则为不了义经,这是 应成派的解释法。


那么在中观应成的思想中,把第三转法轮直接解释为不了义经。但是,中观应成派的 月称菩萨等的解说和中观自续的静命论师等不同。静命师徒似乎把第三转法轮也解释为了 义经,因为他们尽可能的把三相的解释转移到遍计所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上。但是在 中观应成派看来,对此问题,一句话就可以解释清楚。龙树菩萨曾说过,即便第三转法轮 是不了义,也是非常有益的,它能够将那些暂时不适合听性空的众生也引入大乘门中。就 这一点来说,可以不用繁琐地解释“有上有容”或者三相等等。


但是我要提到的是,静命论师对了义经和不了义经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就很难说清楚。 不过作为静命论师这样的一位大德,他不可能不知道中观在分别了义和不了义的时候,了义经是以胜义谛的内容为所诠者,不了义经是世俗谛为所诠者。对此,他是不可能不认许 的,既然认许,对于《般若心经》等例子,不就是有点问题了吗?不过刚才格西师父说:在中观自续看来,一定要加上胜义的简别,胜义无自性,因为无自性的是不合宜的。比如 说到无相、生无自性、相无自性的时候,一定要说相无胜义自性、生无胜义自性,这样的话是比较合宜的。中观自续派很多时候,他都会加上“胜义”二字。月称菩萨曾经批评清 辩论师说:你的这个论式有很多的过失。比如,在说到金刚屑正因的时候,月称菩萨就提到了这个问题,他说:你一定要加上胜义的简别,那是不合宜的,即便不加胜义的简别,亦无有自性,一定要加上胜义无自性,胜义二字是多余的。 中观应成派干脆把第三转法轮解释为暂时令众生进入大乘门中的一种善巧方便。也是就是说,虽然第三转法轮中讲的一切并不是了义的,但是他是有目的,也是有需要的,因 为有的众生虽为发菩提心的容器,然非是了达性空的容器,那么就暂时先令他发菩提心,然后将他渐渐地引入大乘的性空当中。


第二项,说由《陀罗尼自在王请问经》所说的三次第的建立,分二,即安立能知经文、及述说经文之义,首先,彼经说:


“善男子,比如有一善知冶炼珍宝之理的善巧工匠,彼从珍宝种类中将极不干净的珍 宝取起,以食盐水浸泡,以梳毛极为擦拭净治;但不只如此即舍辛勤,而后以美食之汁浸 泡,以羊毛极为擦拭净治;也不只如此即舍辛勤。而后又浸泡在大药汁中,以薄布悉为擦 拭净治;此悉已净治离垢,是为吠琉璃宝。
——引自《显明佛母义之灯》


《陀罗尼自在王请问经》就是《大哀经》,其中,以琉璃宝抛光的过程为例来形容三 次第的建立。


善男子,如是,如来也知极不清净的众生之界,而说无常、苦、无我、不净及厌离之 语,令喜轮回的众生心生厌背,入圣调伏法中;
——引自《显明佛母义之灯》


与前例同理,如来第一段专门讲的是无常、苦、无我、不净、厌离等。在这个里边所 指的就是《大哀经》经所说的第一转法轮。
那么,如来会不会就此满足了呢?不会的。之后,如来又讲了第二法轮。

然而如来并非如此即舍精勤,而后乃教示空、无相、无愿之语,令通达如来之性;
——引自《显明佛母义之灯》


这就是第二转法轮的内容。

然而如来也并非如此即舍精勤,之后又以不退转轮之语、三轮悉为清净之语,令具各 种种性的众生皆得趣入如来之境。进趣而得如来法性,即说谓无上功德处所。
——引自《显明佛母义之灯》



然后,如来又讲了趣入不退转的菩提心、菩萨现观和道次第等等。如来三转法轮都是 清净语,皆是令种种性众生得以趣入如来之境的,进而趣入如来法性。所以说,如来乃无
上功德处所。这就是《大哀经》所说的。其次解释经义:

其次,述说经文之义有的,上述大皆易懂,而在比喻上,谓:



“食盐”,是指瑙砂;谓:“美食之汁或食之美汁”,是指鱼汁;谓:“大 药汁”,是指水银。在法义上,谓:“无我”,是指补特伽罗无我;谓:“空性与……”等,是指细分法无我;谓:“不退转轮之语……”等,是指展示与广大方便分相关连的清净见。 摄要而言,即由彼经展示了所度有情有依次地趣入三乘与大乘定性种性这二种的道次第。
——引自《显明佛母义之灯》


前面经文的内容是比较易懂的。这里面讲了两种道次第:三乘的道次第和大乘的道次 第。

三乘道次第是指从声闻乘开始进入,最后进入大乘者的引导。大乘的道次第是指定性大乘的弟子直接趣入大乘。这两种都有修行的次第,其中:

若是小乘的定性种姓,则说初次第是作成熟心续的道次第、第二是甚深道次第、第三 是广大道次第。
——引自《显明佛母义之灯》


第一次第是成熟的道次第,第二次第是作解脱的道次第。因为作为小乘来说,一旦进 入资粮道,关系到前面所说的无常、无我、不净等等。
得到见位之后,按照中观应成思想来看,小乘行者必须要了达空、无相、无愿之语。 而在中观自续来看,此时的无我主要指的是破补特伽罗无我,也就是得到见位之后,能够现证的东西。
第三次第是佛转广大法轮时讲的是大乘道次第。证得了声闻的罗汉果位后,若要趣入 大乘的话,就要进入不退转之语、进入大方便,也就是生起菩提心、行菩萨广大行,最后 证得无上正等觉佛陀的果位。按照中观应成派的解释法来说,就是从声闻、缘觉罗汉直接 进入大乘者。


另外,若是大乘定性的种姓,不是说先修入小乘的门,然后入大乘门者,而是直接进 入大乘门者,首先他是慧根锋利者。对他则先说成熟心续的次第,比如说,我们以下士道 和中士道的修行来成熟心续,就是直接进入大乘者。那么,为什么他直接趣入大乘者,还 要修下士道和中士道呢?因为下士道和中士道是共同法,无论大乘还是小乘都必须要修的。



第二甚深道次第的意思是指,大乘刻意机化的众生,在没发菩提心之前必须要先通达 性空,因为他是慧根锋利者,要先“以离一多等证因知而未见损故,然后趣入。”所以说, 对这类根器众生要先讲甚深道次第,就是令其了知空、无相、无性。

第三次第就是发广大菩提心了,之后,开始趣入菩提道。

(有作是说):第二次第展说细分法无我不合宜,因为在证空性智慧之前必须先修方便 分 。
答:没有过失。虽然大乘种姓钝根化机需先如此而修,但诸大乘的种姓利根化机则心 续先生起证空性智慧,而后才发起最胜菩提心。这是《中观庄严论根本释》所说;而且, 此一次第主要也是以利根化机的观点而作。彼论说:
“先行寻求真实智,已决定于胜义相,于暗住恶见世人,普遍生起大悲心,作利生义 具勇力,善巧广增菩提心,心与大悲作严饰,净持能仁诸禁戒;清净信心随行者,已发圆 满菩提心,即应取能仁禁戒,精勤寻求真实义。”
——引自《显明佛母义之灯》


《中观庄严论根本释》说:先寻求真实智慧来决定胜义相,即了知一切万法的真实、 本来相,然后发现世人沉溺迷惑于黑暗的恶见当中,所以生起普为众生的大悲心,作利益一切众生义,而且具有非常勇敢的心力,并且善巧广增菩提心,用大悲心来作庄严,行能仁王所行之境界,以清净的信心随行如来所行,已发圆满菩提心,为了能够得到能仁的果 位故,寻求真实义。

如此,《如来藏经》也应执为此第三次第的事相,因为在《大乘宝性论》<初品>的结尾 教说需要的文中:“前建立此已,复于此《宝性》,为断五恶行,亦展有界性。”所说的即为 彼经文之义,极为明显。
——引自《显明佛母义之灯》


这里面所说是《如来藏经》中的内容。《如来藏经》与《大哀经》一样,讲的也是根据 不同的众生,以不同的修行次第,或者修行过程当中生起而所转者。

问:那么此中所说的三次第和《解深密经》所说三转法轮,如其次第,彼此之间相不 相违?
答: 此中所说的第一次第与《解深密经》所说的初法轮二者唯是相违,
——引自《显明佛母义之灯》


这两个是相违的,因为在此处所说的次第,主要是指大乘的经。

《解深密经》所说的那个初法轮经则必须是小乘经。又此中所说的第二次第。
——引自《显明佛母义之灯》

我们很明显看到了一个问题,这个里面所说的第一转法轮为:“说如来极以不清净的众生之界,为说无常、苦、无我、不净及厌离之语,令喜轮回的众生生厌背,入圣调伏法中。” 福称大师认为,这个内容这与第一转法轮是相违的。其实,感觉此内容说的就是四圣谛法, 如果是大乘经的话,无常等等也应该是共同的吧。



与《解深密经》所说的第二法轮并不相违,因为彼二者皆是指佛说《广、中、略三部 般若经》。
——引自《显明佛母义之灯》


《解深密经》所说的第二转法轮讲的是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与第二次第并不相 违。

因为若是此中所说的第三次第之经需是了义经,若是《解深密经》 所说的最后法轮则 需要不了义经。
——引自《显明佛母义之灯》


《解深密经》中所说的第三转法轮是不了义经。而此中说的第三转法轮是了义经。根 据此中解释说:第三次第是引导大乘道次第,是发菩提心、行六般若蜜的广大道次第。这里好像不是以见为主,但是他又提到了清净见,所以说相违的。


第三转法轮和这里边三次第是不是相违,我觉得值得观待。因为第三转法轮里面主要 讲广大方便行,唯识宗之所以讲一切广行就是依据第三转法轮,《瑜伽师地论》也专门讲述 广大菩萨行。《解深密经》中有:“对于一切修行者入不退转胜调伏故“,就是说,第三转 法轮应化的根器有两种:一种是大乘定性的根器,一种是大乘不定性的根器。直接趣入大 乘者两个当中的,指的是从三乘进入,即从声闻、缘觉乘进入大乘,既然如此,是不是相 违,我就觉得应好好地去看看。

若依静命师徒的观点,相不相违仍应予作观择。若不认许圣解脱军与狮子贤是随行静 命师徒那一方。则应许为相顺于应成派,因为这是具慧者的意趣故。
——引自《显明佛母义之灯》


如果是按照静命论师观点来看,相不相违,仍应予作观择。因为静命论师已经认许了 第三转法轮也是了义经,因为他把它非常好地解释为三相。


另外,如果不认许圣解脱军和狮子贤菩萨等是随行静命论师的话,则应许与应成派一 样,也是认许二者是矛盾的。


 楼主| 发表于 2013-7-6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现观在讲法轮的部分时,的确讲了两种不同的区分,就是解深密经和陀罗尼自在王请问经,但是,在解深密经部分明确说为三转法轮,而在陀罗尼自在王经部分,只是说为三次第的建立,并未以三转法轮的方式而宣说。

如《显明佛母义之灯》所说:

第二,大乘宗规有二,即说法轮的分类、与说个别区分之义。
首先有一般法轮有 教法轮及证法轮两种。前者若予广分,为八万四千法蕴;再略予区分,为十二分教或九分教;若予集摄。则摄在三藏。
证法轮也有 许多区分,《显明句疏》说:法轮有一类是 指资粮道,有一类是指加行道,有一类是指 无间道之间。
《俱舍论释》则说:或以所 有圣道得以趣入于化机心续,故为法轮。&#8219; 把所有有学、无学道都说为法轮。

其次,说各别区分之义,这分两项,即 由《解深密经》而有的三法轮的建立、及《陀罗尼自在王请问经》(《大哀经》)所说的三次第的建立。

第一项有二,即唯识派的宗规、与中观 宗的宗规。首先又区分为四点,即于经典断违的提问、断彼相违之答、认识三性的本质、 及启白彼所成义。


——引自《显明佛母义之灯》


这里明确说了,在第二种解释的时候,只是称其为三次第的建立,而不是第二种【三转法轮】的说法,不过,恩师夏佛在讲此论的时候,的确在口头上提到过三次第也似乎可以称为三转法轮这种说法,不知这是否仅是口头传统,还是经典上有依据,在目前看来,似乎没有明确的经典上的依据。

而且,哪怕是第二种,此经最后所言的如来界,在现观里的解释也是如来境界,也没有说为如来藏,如辨了不了义论所说:其后更以不退转轮语,及三轮清净语,令诸有情入佛境界。不过,在现观里面,的确是把如来藏经等,摄入第三次第的。




发表于 2013-7-6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此《陀罗尼自在王经》三次第句末的“如来界”,确应解为“如来境界”而非“如来藏”。然此不碍于将如来藏之教法依其属于广大方便分而摄入此经之第三次第。如嘉曹杰大师《现观庄严论显明义释心要庄严疏》云:“如依此义,则《如来藏经》亦当摄为此(《陀罗尼自在王经》)中第三次第实例,此于《大乘宝性论》初品之末显示所为之论义中最极明了故。彼等之义,于彼论之疏(《宝性论大疏》)中已广说竟,由彼当知。”

又,嘉曹杰大师《现观庄严论显明义释心要庄严疏》云:“各处散说诸法轮义,为易解故集在一处者,有《解深密经》直说三次法轮之名,及《圣总持自在王经》(《陀罗尼自在王经》)未直说名,而由引导所化三种次第之门而宣说者。”故三次第虽未直说名,但同样也是在论述法轮义,所以何妨称之为“法轮”?正如嘉曹杰大师《入菩萨行论佛子津梁》中明显有“後轉第三法輪──具足廣大方便分之不退轉輪”等字句,显顺《陀罗尼自在王经》,而非如《解深密经》称第三转为“善辨法轮”也。宗喀巴三父子中之嘉曹杰大师的话岂非依据?故切末谓此处嘉曹杰大师《现观庄严论疏》及《入行论疏》之文句相违也。
发表于 2013-7-6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法初 于 2013-7-6 22:52 编辑
笨者之帚 发表于 2013-7-4 14:58
某一外派倒是常说三转法轮有光明啊如来藏啊这类的内容,自宗似乎是不许的。
找遍解深密经,也找不到【 ...


没说错的话,禅宗也是认为三转法轮中有光明、如来藏的说法。在《首楞严经》中有的。记得慧律法师在讲《楞严经·重点提示》中说道过。但也可能,格鲁巴中讲的 如来藏,与他宗讲的同名不同义。
发表于 2013-7-7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所引文不全,今贴如下:
世尊于今第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以显了相转正法轮,第一甚奇、最为希有。
于今世尊所转法轮,无上、无容,是真了义,非诸诤论安足处所。

已经到了“无上、无容”,还再怎么深?

当然,大乘唯识、中观皆可认同隐密轮所化,是智慧高的,但不能以此为因,说是最深的。
你能说《心经》比《大般若》深,或者《心经》里面最后的“揭谛揭谛......”最深吗?
 楼主| 发表于 2013-7-7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liangar 发表于 2013-7-7 20:33
楼主所引文不全,今贴如下:
世尊于今第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 ...


是否经说了义即为了义?对于经文是否可以如言取义?
如果说可以,那么宗大师在《辨了不了义论》的前言——总说部分——里面已经给出了有力的反驳。
如果说不可,那就显然还需要依照二大车轨来抉择及以正理成立何者了义。
为何要抉择何者了义?宗大师已经说了,不依照了义见来修学空性,是不可能真正断除我执解脱生死的。
唯识认为,二转法轮的时候,所化根基是利根,不必详细分辨解说,直接就知道般若经里面说的空是在说遍计所执,说的有是依他起圆成实。
而第三法轮的时候,所化根基是钝根,为何是钝根,必须要佛详细解释三性三无性,否则就会搞错。
我觉得此处很有意味,所以拿出来抛砖引玉,但似乎真正懂得解深密经是这个意思的不多。
这个意思也是汉传佛教所许,参见演培法师讲的《解深密经语体释》P15-21。
大智度论说: 复次,诸经于佛则无甚深。甚深之称,,出自凡人,凡人所疑,于佛无碍;凡人所难,佛皆易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2 18:54 , Processed in 0.037059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