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妙贤葫芦

认知理论要点总集 开新慧眼讲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 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妙贤葫芦 发表于 2013-4-1 17:24
法师:应该这样讲,清净且明知者。在藏文当中的话,是清净且明知者,会更恰当。他不但能够清楚地显现境, ...

所以,你可以回去想一想,我们对于菩提心、空性见的了解属于了解菩提心的声总?还是了解菩提心的义总?还是了解菩提心声总、义总的混合?这个回去可以思惟一下。如果是声总的话,请你麻烦多加强,把它提升到义总。但是大部分的学者,大部分的初学者都是声总。还有其它问题吗?
学员:我要问和分别知有关系的问题,我想要知道是不是所有的分别知都是错乱知?
法师:所有的分别知是不是都是错乱的?是。
学员:那刚刚法师举一个例子是说,就是有一个师姐她说,她看到那个花,她以为它是假花,那如果今天我的分别知还是认为它是真花,那我的分别知在显现境上到底哪里错乱了?
法师:显现境上哪里错乱?
学员:因为错乱的定义,我对显现境的错乱吗?
法师:显现境上有错乱,它的显现境上显现出“真的”这种感受。
学员:那是。
法师:不不。他是看到假的。
学员:但是我现在看,我现在看是真花。我的错乱在哪里?
法师:你是说如果你看成真花的话。
学员:对对对对。
法师:OK。如果说你看到面前的这盆花,在你的分别心上,你也认定它是真花的话,那这颗心为什么它是错乱的?你要问这个问题吗?它是错乱的。
为什么?因为在它的显现境上,你显现出了它的声总以及义总的混合相。你知道这个叫做花,你也看到这个花的颜色,看到它的形状,所以在你的分别心上,你会显现出什么影像?你会显现出花的声总跟义总。并且在显现的同时,你会显现出声总、义总皆是花的这一点。这个你闭起眼睛想就可以想得出来,你的分别心会趋入这个花,你会知道说“在佛桌上有两盆花。”这是为什么?因为在你的分别心上现起了花的声总跟义总的混合体,并且你显现的同时,你会认为说这个混合体,它显现出花的这一分。它显现出花的这个特色,但由于花的声总跟义总都不是花嘛。不是嘛?花的声总跟义总只不过是分别心上显现出来的一个东西,但它不是真花,但是,在显现境上它显现的这一分,对于我们说它是错乱的。但是,它不是颠倒的。因为它的趋入境没有错乱,这个在之后颠倒知的这个部分会做介绍。它是错乱的,但是不颠倒。因为它借由声总跟义总的两种形像,它所趋入的是什么境?它所趋入的是这两盆花,就如同它所趋入的境般,花是存在的。所以趋入境是不颠倒的,所以我们不能说它是颠倒的,但是,我们会说它是错乱的。
学员:麻烦法师稍微解释一下,因为我对于不受欺诳跟不错乱分的不是很清楚。
法师:不受欺诳跟不错乱啊?不受欺诳意思就是说,就有如同你所看到般,事情实际上存在的状况也是如此,而且你能够完全地了知。这叫不受欺诳。
学员:所以在分别知来说一定是受欺诳的?
法师:对分别知来说一定是受欺诳的,不一定。比方说了解供果是无常的比量。(众笑)
 楼主| 发表于 2013-4-1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妙贤葫芦 发表于 2013-4-1 17:24
所以,你可以回去想一想,我们对于菩提心、空性见的了解属于了解菩提心的声总?还是了解菩提心的义总?还 ...

所以,我说很多问题现在是没有办法解答吗?比方说,了解供果是无常的比量,你透由不断地去思惟,你内心当中生起了一种证量,知道说:哦!水果它是无常的。这个证量它刚生起的时候,我们称之为比量,或者是比度知的证量。这一颗心它是不欺诳的。因为它能够如实地证得供果是无常的,但是它是错误的。
这个叫什么?我们刚刚讲这个是错乱。这是错乱的。因为在它的显现境上它显现出供果是无常的义总,跟声总的这种影像,所以它是错乱的。这会有点复杂,但是由于你们现在接触的心法有限,所以暂时还是不要讨论这些问题,免得加重各位的压力。好,那我们今天这堂课就上到这个地方。如果说回去复习完之后还有其它的问题,我们会在礼拜天下午的那堂课找时间让各位发问。接下来我们一起做回向:
愿此殊胜功德,回向法界有情,
净除一切罪障,共成无上菩提。
 楼主| 发表于 2013-4-3 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知理论要点总集 开新慧眼讲记(四)

本帖最后由 妙贤葫芦 于 2013-4-3 14:34 编辑
妙贤葫芦 发表于 2013-4-1 17:25
所以,我说很多问题现在是没有办法解答吗?比方说,了解供果是无常的比量,你透由不断地去思惟,你内心当 ...

请合掌:
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
我以所行施等善,为利众生愿成佛。      
拉玛当,宫波结尊将贝央了,恰赛罗
嗡  啊惹巴扎那帝……
帝帝帝帝帝……
身为一个佛教徒,大部分的人应该都能够了解,佛教是让一切有情众生获得最究竟安乐的惟一方法。也就是因此佛法的住世对于众生而言非常的重要。而讲到佛法的住世,佛法要以什么样的方法来住世呢?就如同世亲菩萨在《俱舍论》里面所提到的:
佛正法有二  谓教证为体
   有持说行者  此便住世间
佛陀所宣说的佛法是具备了教证两方面圆融的法。而要使教证圆融的法,要能够住世,最主要的关键必须是“有持说行者,”必须要有人修持佛法,并且在还未修行佛法前,要有人清楚无误的介绍佛法,惟有透由这种方式佛陀教法才有办法长住世间。
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今天没有人来到这个人世间为我们清楚地介绍佛法的内涵,我们就没有办法了解佛法。没有办法了解佛法,想要生起教量是绝无可能的一件事。没有生起教量,想要生起证量,那更是不可能的。
也就是因此,为了要使佛法住世,我们都希望善知识们能够来到这个世间,为我们宣说无误的教法。而透由了解佛法的道理使我们的内心当中生起佛法的教量,并且更进一步的透由不断地思惟以及修行,让我们的内心产生一种证量。唯有藉由这样的方法,佛法才有办法住世。
我们大部分的人在学佛的过程中会有一个现象,会不断地祈请希望佛法能够长住世间。但是在祈请的过程中通常会忽略掉一件事,这件事就是佛法能不能够住世,他的关键在于每一位佛弟子的身上,不是在某一位法座,某一位仁波切,或者某一位法师的身上,绝对不是。佛法能不能住世就象达*赖*喇嘛法王所说的,不在于寺院的多寡,也不在于僧众的多少,最主要的关键是你能不能够了解佛法的内涵,并且更进一步地如实地修学佛法的道理,惟有这一点才能够使佛法住世。
所以纵使外在的佛法,因为时间的关系产生了衰败的现象,但是只要我们能建立我们心中的佛法,不断地藉由闻思修的方式提升自己的能力的话,其实我们心续当中的佛法是有办法弘扬开来的。因为毕竟我们每一个人都充满着佛性,我们都有成长的空间,将来都有成佛的可能性。所以,纵使外在的佛法是处在衰败的状态,甚至会有很多人会觉得现今的世间是所谓的五浊恶业,但是这都没有什么关系。只要你肯努力地学,并且努力地去实践佛法当中的内涵的话,其实我们心的佛法都还是兴盛的。所以今天在还没有上课之前,请各位,包括我在内,调整我们每一个人的动机,为了使佛法长住世间,让更多的有情众生都能够接触到佛法,我希望透由今天的这堂课来了解更多的法理。并且在了解完之后,将来我也希望尽我自己的可能,将我所了解的佛法介绍给其它的有情众生。并且更进一点地策勉自己应该在佛道上好好的努力,这样的话,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为是住持佛法的一份子,这一点很重要。所以就是因此,为了使佛法长住世间,所以今天来到这个地方,希望能够生起一颗相似于菩提心的一颗心,也就是希望能够利益一切的有情众生。为了达到这样一个目的,我希望能透由今天的这堂课好好来充实自己,也希望自己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对于这个世界做出一份的贡献,那请以这样的一颗心来讲说,并且听闻今天的这堂课。
 楼主| 发表于 2013-4-3 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妙贤葫芦 发表于 2013-4-3 14:33
请合掌:
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
我以所行施等善,为利众生愿成佛。      

首先我们将上一个礼拜的课稍微的做一个复习。第一个部分我们介绍的是觉知以及认知的定义,而这当中清净而明知者是认知的定义。所谓的清净而明知者,或者是清净且明知者,它这当中的清净,以心的角度而言,以认知的角度而言,任何的一颗心,任何的一种认知,它都有显现境的能力,并且在显现的同时,它能够清楚地显现,这是提到了的清净。并且在清楚地显现之后,它也能够趋入这个境,能够认识这个境,而这个部分是提到了明知,这就是认知的一种定义。
而提到认知,认知有三种的分类,而我们上一个礼拜是为各位介绍的是七项分类当中的第一项现前知。
现前知的定义是以离分别且不错乱的明知。这当中必须具备两部分,第一,以离分别,第二,不错乱的明知。而以离分别当中的分别是什么样的一个内涵呢?这在第17页当中最下面有提到,容许混合执取声总及义总两者的耽著知,这就是所谓的分别知的定义。
简单地来说,不管是透由外在的声音,而让我们的内心当中生起了一种对境的感受也好。或者是说纵使我们不知道这个境界,它的名称为何,但是我们实际上看到了这个境,接触到了这个境,或者是了知了这个境,而现起了境的一种影像也好。或者是说你即了解它的内涵,你也实际上接触了这个境,并且知道这个境它叫做什么声音,而让我们内心当中现起了各种不同的影像,这都可以称之为是声总,或者是义总,或者是声总以及义总的混合体。透由这些影像,我们去了解境的一种方式,我们在这个地方称之为叫做分别知。
而这个定义当中有看到“执取”这两个字,这两个字在上一个礼拜并没有做详细的解释,而这个字眼如果是放在声总及义总两者之前的话,有很多的人会对这个字眼产生误会,而确实在藏文当中原文似乎也有这个含义在里面,但事实上并不是如此。这边如果用另外的一种方式来表达的话,或许会更贴切,也说不定。比方说容许混合声总及义总两者之后,执取境的耽著知。容许混合声总及义总两者之后,执取境的耽著知。把执取放在它所要执取的这个对象,所要执取的这个境,而不是执取声总,或者是义总,如果把它执取这两个字放在声总及义总之前的话,会有一些人误解为是分别知它所要执取的是执取声总跟义总,但是实际上并不然。
比方说,缘着杯子的分别知而言,缘着杯子的分别知是透由杯的影像,不管是声总,或者是义总这些影像之后,它所执取的境实际上是杯子,它并不是执取杯子的声总或者是义总,这个地方可能要做一个厘清。因为这个部分可能在后面都会产生一些问难出来,所以分别知这个部分,首先它所混合的是混合声总以及义总,这二种的其中一种,或者是说两者混合之后,执取境的一种耽著知,这样的一颗心我们称之为叫做为分别知。
接下来不错乱,所谓的不错乱就是在心的显现境上,它所显现出来的境与实际的境相符的话,我们就说它是一颗不错乱的心。但是,如果他的显现境上所显现出来的境,与境界是不相符合的话,我们就说它是错乱的。所以现前知必须要具备离分别,而且它是不错乱的一种明知。更进一步地提到了现量,现量就是在这个基础之上,它必须是新的。所谓的新的,就是在生起的第一刹那,并且它是不受欺诳的明知,这边的这个词句回去稍微想了一下之后,发现用不欺诳的明知,或许会比较恰当。
 楼主| 发表于 2013-4-3 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妙贤葫芦 发表于 2013-4-3 14:34
首先我们将上一个礼拜的课稍微的做一个复习。第一个部分我们介绍的是觉知以及认知的定义,而这当中清净而 ...

因为“受”这个字会让人有一种感觉,这颗心它被境所骗。之前在解释的时候似乎也有提到所谓的不受欺诳,是并没有被境界所欺骗。但是照道理来说,心在对境的时候,并不是我们被境所欺骗,而是我们的心没有办法如实地了知境。对于没有办法如实了知境的这颗心而言,会产生什么样的一种过患?会使这个人他会受骗,所以,真正被骗的是这个众生,而不是这颗心。所以,这边的不受欺诳里的这个“受”我觉得应该没有这个必要加上去,或许用不欺诳的明知会更恰当一点。所谓的不欺诳就是指它能够如实地了知境,而且它能够证得境,这就是所谓的不欺诳,不过这些名相在之后会有更详细的解释。
现前知的分类,现前知分类分为:根现前知,意现前知,自证现前知以及瑜伽现前知。
根现前知,它必须是要是根知,意现前知必须要是意知,根知以及意知这两者的差异在于它的不共境上缘。根知是藉由不共增上缘色根所产生的一种明知。而意知是藉由不共增上缘意根所产生的明知。而至于不共增上缘的部分会在四种的现前知介绍完之后为各位介绍,这样会比较清楚。
这个地方根现前知又可以分为取色、声、香、味、触五种不同的现前知,分别知是不共增上缘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这五根所产生的。
意现前知。意现前知是藉由自己的不共增上缘意根所产生的一种现前知,称之为意现前知。
意现前知它可以分为两大类,此处所说的意现前知,以及不是此处所说的意现前知。这当中的此处在第4页的中间佛经里面的这段话,认识色者分二类,依于眼及依于意。这两句话当中所提到的意现前知,就是此处所说的意现前知。
而此处所说的意现前知,它也可以分为取色、声、香、味、触五种的意现前知。这当中的意现前知最主要强调的就是它是跟之前取色声香味触五种的根现前知是有绝对关联性的这些意现前知,就是此处所说的意现前知。就是缘法的一种意现前知在还未生起前,它的生起必须要藉由色、声、香、味、触任何的一种根现前知生起之后,它才有办法生起,这就是此处所说的意现前知。
对于此处所说的意现前知它生起的时候,有三种不同的主张:第一种的主张,交替间隔而生。就是根现前知以及意现前知它们是交叉着产生的。第二种主张,提到了三者同步产生。所谓的三者,就是先生起取色的根现前知的第一刹那。在第一刹那之后,生起根现前知的第二刹那,并且同时生起取色之意现前知的第一刹那,以及了知这两颗心的自证现前知,这三者同时产生。也就是两个向外的心,以及一个向内的心同时产生。这是第二种主张。第三种的主张。第三种主张是提到了为相续后即生,也就是在根现前知不管是它有几秒钟,假设说它有五秒钟的,在第五秒消失之后,没有任何的间隔,在这消失之后,意现前知就会在此生起,这是最后的一种主张。并且在根现前知之后所现起的意现前知,它生起的时间非常的短暂。短到它是最短暂的成事刹那,也就是弹指的这个时间再分成65等份当中的其中一等份这么短。这就是意现前知,由于它生起的时间极为短暂的缘故,所以我们一般的人不仅没有办法用我们内心当中的心去了知,甚至说你透由推理,你也没有办法了解这个内涵,唯有藉由佛经为我们介绍之后,我们才能够知道说:哦,原来我们的心中在根现前知消失之后,是会有意现前知生起的。
 楼主| 发表于 2013-4-3 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妙贤葫芦 发表于 2013-4-3 14:35
因为“受”这个字会让人有一种感觉,这颗心它被境所骗。之前在解释的时候似乎也有提到所谓的不受欺诳,是 ...

对于这三种的主张,现今大部分的人采取的是第三种的主张。对于第一以及第二两种的主张,他们会提出这些主张其实是不恰当的。为什么呢?比方说以第一个主张而言,它是认为说根现前知,它是由意现前知这两者它是交替产生的。如果交替产生的话会有什么样的过失?它会产生的过失就是在取色的根现前知的第一刹那,以及取色的根现前知的第二刹那之间,会有一个取色的意现前知的第一刹那在这中间产生。这没有错,因为它是根现前知跟意现前知交替的,所以它在两个根现前知之间会有一个意现前知。这样的过失,会变成是第一刹那的根现前知,以及第二刹那的根现前知它们没有办法成为正因、正果。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嘛,第一刹那跟第二刹那。照道理来说,第一刹那,应该说根现前知的第一刹那,它应该是根现前知第二刹那的因,而且它是直接因。所谓的直接因就是这两者之间不应该再有其它的因掺杂在这里面,它应该是直接因。也就是因为它们是直接因的缘故,所以,我们才会有缘着境的眼根现前识会呈现出一种续流的状态。如果中间有一个东西阻挡住的话,那就好象是在生起了第一秒钟之后,我们的根现前知要先消失,然后之后产生一个意现前知,之后才会产生一个根现前知的第二刹那,这样的论述方式其实是不正确的。
因为我们在缘着一个色法,你在看它的时候,这样的一种根现前知实际上它是可以维持下去的,它就象一个续流一样,它是可以维持的,不需要中断。所以,对于第一个主张而言,自宗它所提出来的问难就是如果根现前知的第一刹那,以及第二刹那之间,必须要掺杂着意现前知的第一刹那的话,它有过失。有什么过失?第一刹那没有办法成为第二刹那的直接因,而且当你的眼根现前知在缘着色法的时候,它会呈现出中断的这种现象。这是不符合现状的。这是自宗它所提出来的一个问难。这一点比较容易了解。
那对于三者同步产生而言,自宗也认为说如果你认为第二刹那的根现前知,以及第一刹那的意现前知,以及了知这两颗心的自证现前知是同时产生的话,自宗会说,假设你的这个内涵是正确的,但是你的取名是不正确的。你取说三者同步产生,实际上这个名字取错了。为什么取错了?它会认为说,以自宗的角度而言,自宗会认为,即然说根现前知的第二刹那,以及意现前知的第一刹那,这两者会同时产生的,对不对?刚刚宗是说根现前知的第二刹那,以及意现前知的第一刹那会同时产生。即然这两颗心会同时产生的话,以经部宗的角度而言,每一颗观察外境的心在生起的同时,它都拥有一颗自己独立所拥有的自证现前知,没有通用的,没有共用的这种自证现前知。
比方说,我在缘着杯子的同时,我生起的是眼根现前知,在眼根现前知生起的同时,在它之上有一种力量,能够了知眼根现前知,而这颗心就称之为叫做自证知。所以,每一颗心,它只要是缘着外法的话,它都有一种能力能够产生自己独立所拥有的自证现前知,而没有根现前知跟意现前知通用的这种说法,绝对没有。所以,根现前知的第二刹那,以及意现前知的第一刹那,这两颗心是完全不同的心。一者是根知,一者是意知,所以,它是完全不同的心。既然是完全不同的心,就表明它应该要独立各自拥有一颗自证现前知。所以,在那个时间点,在那个时间点之下,照道理来说应该要有四颗心同时生起。那你为什么要取名叫做三者同步产生,这个取名方式是错误的。自宗提出了这个问难。
 楼主| 发表于 2013-4-3 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妙贤葫芦 发表于 2013-4-3 14:36
对于这三种的主张,现今大部分的人采取的是第三种的主张。对于第一以及第二两种的主张,他们会提出这些主 ...

但是,自宗提出了这个问难的时候,它宗其实这个内涵它也都承认,它承认一颗心就只有一个自证知,不会说两颗心同时拥有一个自证现前知,这一点它宗也承认。那这里它也就会说,因为根现前知的第二刹那,以及意现前知的第一刹那,它们都有自证现前知,没有错。但是因为这两颗自证现前知它都是往内的心法。它都是往内,往内观看的心,所以,它们把它会在同一区就可以了。它们把它会在同一区,因为它们都是同时往内看的自证现前知,所以,不需要各自的把它提出来,所以,我认为还是三者同时产生。
这时自宗会说,如果这样说的话,根现前知的第二刹那,以及意现前知的第一刹那,这两颗心它都是对外的。如果你说自证现前知都是对内的,而将它们只讲成一者的话,根现前知,以及意现前知都是对外的,照道理来说的话,你也把它讲成只有一者,这样就可以了。也就是往内的一者,跟往外的一者,那到时候就会变成两者同步产生,也就不需要说三者同步产生,这是自宗对于它宗所提出来的问难。
这个问难相当的好,确实能够反驳它宗所提出来的观点,那这个是在取名的时候,自宗认为说它宗的这个取名是有误的,有错误的。然后更进一步的,它认为,不仅你取的名称有误,你实际上它的内容也是有误的。以自宗的角度它会认为,当我们缘着外境,以色法为例的话,当我们在缘着色法的同时,你紧盯着色法在看的当下,在这段时间之内,它就只能够生起缘着外境色法的眼根现前知。在它还没有中断前,你没有能力生起缘着色法的意现前知。自宗是这么认为。因为它认为说,这个必须是在眼根现前知的最后一刹那消失之后才有办法产生,所以,它认为说在根现前知产生的当下,是没有意现前知产生的空间的。如果没有的话,就不能够说根现前知的第二刹那,跟意现前知的第一刹那是同时产生的,这个论点是不成立的。因为在根现前知产生的同时,意现前知没有产生的空间。
我们为什么这样说呢?其实有一部分它有更深的内涵,但是这个内涵暂时因为你们对于心类学的了解有限,所以这个部分先暂时不讨论。
所以,内容也是有误的,根现前知跟意现前知没有办法同时产生,所以从自宗的角度,自宗会认为自证现前知是在根现前知消失之后,它才产生的。而且产生的时间非常的短暂,这是自宗的主张。
不是此处所说的意现前知。这边举例子,了知他人心续的神通,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他心通。所以他心通,它并不是我们这边所强调的意现前知。它是意现前知没有错,但是它不是佛经当中“认识色者分二类,依于眼及依于意”当中所要强调的意现前知。为什么?因为他心通的生起,并不需要关待之前是不是有现起根现前知来作决定。我们这边所强调的意现前知就是在它生起前,它必须要有前因。根现前知生起之后,它才有办法生起,这种意现前知。但是他心通并不需要,你纵使没有根现前知,你透由意的力量,你还是可以了知别人在想什么。甚至说天眼通、天耳通,这些都是我们这边所谓的不是此处所说的意现前知。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等等都是。甚至有一些人他拥有的神通是能够回忆起过去的。这些都是我们这边所谓的不是此处所说的意现前知。
从这一点当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有一些人他会说所谓的天眼通就是他的眼睛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所谓的天耳通就是他的耳朵可以听到很远传过来的声音,这都是错的。因为不管是天眼通也好,或者是天耳通也好,它都是意现前知,它并不是根现前知。它并不是根现前知,因为它已经分类在不是此处所说的意现前知里面,所以它并不是根现前知。所以,所谓的天眼通并不是说他的眼睛比我们一般的凡人能够看得更远,看得更仔细,并不是这个意思。他看得远并不是透由肉眼这个眼珠的力量在看,也不是藉由眼根现前知在看的,都不是。他是藉由意识的力量,让他产生一种能够看到很远的这种境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透由意知所培养起来的,而不是透由根知所培养的,所以这个地方要稍微地注意一下。
 楼主| 发表于 2013-4-3 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妙贤葫芦 发表于 2013-4-3 14:36
但是,自宗提出了这个问难的时候,它宗其实这个内涵它也都承认,它承认一颗心就只有一个自证知,不会说两 ...

接下来我们看自证现前知。实际上来说,以中观应承派的角度而言的话,是没有所谓的自证现前知的。自证现前知以中观应承的角度而言的话,它认为这是经部宗,以及唯识宗,他们所创造出来的一个名相,一种心法,但是实际上我们的内心当中并没有这样的一颗心。但是以经部宗以及唯识宗而言的话,它为什么要承许有自证现前知,并且有他们的想法,而且他们的想法非常的好,跟我们一般人的想法比较接近。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还是要为各位作一个介绍。
首先,我们看自证现前知的定义。具有能取的形像者就是自证知的定义。以离分别且不错乱之具有能取之形像者就是自证现前知的定义。
之前我在三大寺上心类学的时候,我很清楚地记得上心类学的那个老师跟我们讲说,不知道是谁发明自证现前知的定义。他说,根本就不需要有所谓的自证现前知的定义。因为自证知跟自证现前知没有任何的差别,只要是自证知的话,它一定是现前知。它并没有所谓的三句形,四句形。没有一个自证知它是不远离分别的,也没有一个自证知它是错乱的。只要是自证知的话,它一定要是以离分别且不错乱的一种明知,这是百分之百确定的。所以,为什么要在论典当中特别地强调,以离分别且不错乱之具有能取的形像者是自证现前知的定义?所以,我们的老师他是说这可能是印剧错误的问题吧,他始终不承许说论典当中有讲这句话。确实在很多的论著当中我们并没有看到自证现前知的定义。现今我们所看到的这一本认知理论当中的定义,绝大部分都是由福称大师所造的《善显密意疏》当中截取出来的,但是在福称大师所造的《善显密意疏》里面前前后后翻了几遍,确实也都没有看到这句话,所以不知道这一句话是作者之后加上去的,还是真的是打字的人打错了。所以在这个地方,自证知跟自证现前知没有任何的差别。
首先,我们看到,具有能取的形像者是自证现前知的定义。在还没有介绍这个定义之前,我们先看到所谓的能取跟所取之间的差别。对缘花的眼根现前知而言的话,眼根现前知他能够看到外境的花,所以花称之为所取,看到花的眼根现前知称之为能取。能是什么意思?它能够执取外境。所取是它被心所取。所以,能取跟所取之间的差别是:所取最主要强调的是境,能取强调的是心。所以在这两者之间,花是所取,缘花的眼根现前知是能取。
自证知它所谓的能取的形像又是什么意思呢?以经部宗的角度在生起了缘花的眼根现前知的同时,会有另外的一颗心能够了解缘花的眼根现前知。所以这颗心它所现出来的形像是什么形像?这颗心它所现出来的形像是缘花的眼根现前知的形像。所以,自证知它在生起的时候,它能够具有能取外境的这颗心的形像,所以具有能取的形像者就是自证知。了解吗?不了解。
不了解的话,就要更进一步的解释。先这么说,为什么经部宗它必须要承许有自证知的存在?甚至说它透由什么样的道理来证成必须要有自证知的?首先这个部分在礼拜五的晚上有讲,但是礼拜四的下午没有讲。所以,请礼拜五晚上来上课的同学包涵一下,再听一次。首先以经部宗的角度,它认为只要是存在的事物,都必须要有一颗能够了解它的正量,只要是存在的事物,不管这个事物它的形状、大小、颜色有什么样的区别。只要它是存在的话,都必须要有一颗能够了解它的正量。所以,能够被正量所缘的境,经部宗安立为有。如果没有正量能够了解它的话,这一法称之为没有。就比方说佛桌上的供果是存在的,它是有的。为什么?因为有一颗能够了解它的正量。比方说我们在缘着它的时候,能够生起一个眼根识,眼根的现前知,这些都是正量。甚至说现在在讲课的时候,你们可以听得到这个声音,这个声音也是存在的,为什么?因为有能够听到声音的耳根现前知,这也是正量。也就是因为有正量能够缘着它,所以,我们说这一法是存在。如果没有任何正量缘着这一法的话,这一法是没有办法存在的。也就是因此,当我们缘着外境的花,而生起了缘花的眼根现前知的同时,缘花的眼根现前知是不是存在的?是,它是存在的。即然是存在的话,当眼根现前知存在的同时,是不是也要有一个正量能够来了解它。是。那这个正量是什么?这个正量就是它自己之上所拥有的自证现前知。它之上有一颗心叫做自证现前知,自证现前知它是一种正量,而且能够了知这一颗心。
 楼主| 发表于 2013-4-3 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妙贤葫芦 发表于 2013-4-3 14:37
接下来我们看自证现前知。实际上来说,以中观应承派的角度而言的话,是没有所谓的自证现前知的。自证现前 ...

这样了解吗?可以啊。所以,这是经部宗之所以要安立自证现前知的其中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原因,也就是它证成有自证现前知最主要的因素,是因为之后我可以生起某一种的想法。
这怎么说呢?比方说,当我们在看到这个花之后,我们的内心会知道说外境有花,会生起一种缘着花的想法。这点可以承认吗?在看到花之后,你将眼睛闭上,你内心可以想到说:“哎!佛桌上有两盆花。”
透由这样的一种念头,或者是这样的一种记忆的能力,能够了知什么?它能够了知花是存在的。不仅仅如此,在此同时,他也可以想到说:“我刚刚看到了花。”他有两种想法可以生起:他第一个想法是桌上有花。第二个想法:我刚刚看到了花。这两种想法都是可以生起的。所以,它就是因为之后有这种想法而来证成说自证知是存在的。为什么?透由外境有花的这种想法,他可以知道说为什么我知道外境有花?因为我之前有生起一颗缘着花的心识,所以我知道外境有花。那这颗心识就是缘花的眼根现前知。那另外一种想法,为什么我知道我有看到花?因为在我的内心当中,我的眼根现前知在看到花的同时,有另外的一颗心能够了知它,所以,我之后会产生一种我有看到花的想法。所以,它是透由这一点来证成说自证现前知是存在的。
对于第二个论述而言,虽然重要,但是各位乍听之下,可能会觉得有些模糊,所以暂时就以第一种解释方式趋入会比较恰当。也就是一切的法它都是存在的,只要是存在的法,都必须有要有了解它的自证现前知的正量的存在。那透由这个观念我们再次地解释具有能取的形像,这当中的能取,指的就是自证现前知它所缘的心法,它所缘的心法。它的心法之所以称之为能取,是因为它能够取外境,它能够缘着外境,所以它称之为能取。所以,在自证现前知的显现境上它能够如实地显现出能取的形像。
比方说,我们缘花的眼根识,眼根现前知的显现境上,能够如实地显现出花的形像是一样的,所以自证知它能如实地显现出它所要缘的这颗心的一种形像。所以,具有能取的形像者,就是自证知的定义。
接下来,以离分别且不错乱之具有能取的形像者就是自证现前知的定义。这当中多了以离分别且不错乱,其它部分跟前面都是一样的。
自证现前知的分类,自证现前知分为三类:属于量的自证现前知,属于再觉知的自证现前知,属于显而未定知的自证现前知。
有了这个分类之后,会有人开始质疑,刚刚你不是说经部宗之所以要安立自证现前知的时候,是因为心法都要有缘着它的,就是说法都要有缘着它的正量,才有办法安立它的存在。甚至说心法也要有缘着它的正量,才能安立它的存在,所以你成立了自证现前知。即然是如此的话,在自证现前知的分类当中,为什么提到了显而未定知的自证现前知呢?这是因为经部宗它并不是究竟圆满的宗义。所以它想前者的时候或许没有想到那么多,所以之后它也不得不安立出一个显而未定的自证现前知,有一点点自打嘴巴的味道。但是也不能够怪它,如果它所提出来的理论都是圆满无误的,那就跟中观应承派没有任何的差别了。对不对?那也就不需要有四部宗义整天在那里吵来吵去的,这是不得不产生的一种错误。所以这当中属于量的自证现前知,也就是能够如实的证得缘外境的这颗心是自证现前知。它是新生的,而且它是不欺诳的。属于再觉知的自证现前知。所谓的再觉知就是在它之前,有一颗正量的心了解了这个境之后,之后再一次地了知了这一颗心,这在后面会为大家介绍。
这种自证现前知,属于显而未定知的自证现前知。所谓的显而未定就是指它虽然能够显现外境的形像,但是它没有办法生起一种定解,完全的证悟外境,这就是说显而未定。这在之后也会为各位介绍。所以在这个部分就先稍微的记一下。自证现前知简单地来说量,再觉知,以及显而未定知三种不同的自证现前知。在之后的再觉知以及显而未定知上完之后,你再回过来看,应该就会比较清楚。
我们看到第四瑜伽现前知。先解释它的定义,这样比较清楚一点。瑜伽现前知的定义,由自己的不共增上缘止观双运的三眛所生的以离分别、不错乱的圣者心续之智,就是瑜伽现前知的定义。
这当中有特别地强调圣者心续之智。所谓的圣者,以经部宗的角度必须要能够现证无我的道理。所谓的现证,必须要透由现前知的力量,如实地了知无我的一个人,我们才能够称之为叫做圣者,或者一位补特伽罗我们称之为圣者。由此可见,在还没有达到这个境界前是没有办法生起瑜伽现前知的。但是了知有瑜伽现前知这样的一颗心,对于我们生起想要成佛,渴望成佛的一颗心有绝对的重要性。所以,这是必须要了解的一部分,而这个重要性会在之后的课程为各位介绍。
 楼主| 发表于 2013-4-3 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妙贤葫芦 发表于 2013-4-3 14:38
这样了解吗?可以啊。所以,这是经部宗之所以要安立自证现前知的其中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原因,也就是它证 ...

首先,我们先看它定义,由自己的不共增上缘止观双运的三昧,在瑜伽现前知生起之前,必须要生起具量的止,以及观。在止观双运的状态下,对于它所缘的境,不管是四谛十六形像,或者无我,无常的形像,生起现证。也就是透由现前知的力量证得的这样一种状态。所以,这边有提到止观双运的三眛,所生的以离分别不错乱的圣者心续之智,它必须要是智慧。它必须要是一种智慧,并不是普通的一颗心,就是瑜伽现前知的定义。
瑜伽现前知的分类。它分为三大类:1声闻的瑜伽现前知。2独觉的瑜伽现前知。3大乘的瑜伽现前知。这是以所依来做分类。所谓的所依,就是瑜伽现前知要是发生在声闻的行者相续当中的话,这样现前知,我们称之为声闻的瑜伽现前知。如果这种瑜伽现前知它是现起在独觉圣者的心续中,我们就称之为独觉的瑜伽现前知。如果这种瑜伽现前知它是现起在大乘菩萨心续中的话,我们称之为大乘的瑜伽现前知。所以,这三种分类是以所依,也就是它所依的这个补特伽罗的区分来做分类的。
另外的一种分类,以本质来做区分的话,瑜伽现前知又可以分为见道、修道以及无学道三种。在五道当中资粮道以及加行道还是属于凡夫道。能不能成为圣者的第一个关卡,就是你有没有获得见道。这个见道不管是声闻的见道,还是独觉的见道,还是大乘的见道,只要你获得其中一种见道你都可以称之为叫做圣者。所以见道、修道、无学道这三道都能够称之为瑜伽现前知,所以瑜伽现前知以本质来做分类的话,可以分为见道、修道、无学道。这包含着声闻的见道、修道、无学道。以及独觉的见道、修道、无学道。以及大乘的见道、修道、无学道。这是以本质来做分类。
第三种的分类,是以行相来做分类,所谓的行相就是以瑜伽现前知它的境来做分类。那这时瑜伽现前知它最主要的境是提到了四谛的十六种行相,我们都知道“苦集灭道”这四谛,分别都有四种不同的行相,比方说苦谛而言的话,无常、苦、空、无我。那相同的道理,集、灭、道也各自拥有各别四种不同的行相,所以现前知最主要是缘着四谛的十六种行相为主,那这是以行相,也就是以境的角度来做的区分。那甚至说有缘无常的,有缘无我的,等等,不同的瑜伽现前知。那这是以境,或者是以行相的角度来做区分。
接下来,据说自证现前知和瑜伽现前知必须是意现前知。这边有特别的强调现前知的四种分类当中,自证现前知和瑜伽现前知这两种必须是意现前知。所以之前在瑜伽现前知的定义里面“由自己的不共增上缘止观双运的三眛,”它虽然有特别的强调这个名相。但是实际上这种止观双运的三眛还是所谓的意根。所以它还是由自己的不共增上缘意根所产生的,因为它是意现前知的缘故。
从这个论点当中,可以来探讨一个问题,比方说佛具备有眼根现前知吧?佛具有吗?佛具有眼根现前知吗?他的眼根现前知能不能够了知一切的法?可以还是不可以?他的眼根现前知能够了解色、声、香、味、触、常、无常,所有存在的法他都能够了解吗?不可以呀。为什么不可以呢?讲来听听。为什么佛的眼根现前知没有办法了知所有的法?有哪一个法是他不了解的?他还是局限在色根,所以他只能了解色法,是吧?
学员:因为你刚强调的是根现前知嘛,如果是根就是根现前知跟意现前知。
法师:根现前知没错。根现前知它是透由眼根所产生的。
学员:对。
法师:它是透由眼根所产生的,所以它没有办法了解色法以外的这些法是吗?
学员:是。
法师:是啊,没有办法了解色法以外的这些法。
学员:应该说他的根现前知是没有办法的,但是他下一刹那的意现前知应该有办法了解呀?
法师:所以他的根现前知不圆满,是吗?
众笑。
法师:是这样说吗?有些法是这个根现前知所没有办法了解的吗?所以他的心续当中存在了一个没有办法了解万法的心。这颗心是不圆满的,因为它没有办法了知万法。不是吗?不是啊。
学员:它了知万法的那颗心并不是根现前知,是意现前知。
法师:这样,他的心续当中有一颗能够了知万法的意现前知,这点我承认,你也承认吗?但是他有一颗没有办法了知万法的根现前知,所以这颗根现前知是不圆满的是吗?这样?我是问这个问题。
学员:目前是。
法师:啊?
学员:目前是。
法师:目前是啊?哈哈哈(众笑)
所以佛他就不具备断一切过失,圆满一切功德的这个相啊,他没有断一切的过失,因为他拥有不圆满的一颗心哪。
学员:把这颗心把根现前知扩大到全部的心,我是觉得在缺的这个时候,不圆满。
法师:没有,没有。他有没有一颗心,他有很多颗心嘛,对不对?他有很多颗心,在众多的心当中,有没有一颗心是不圆满的?这样?似乎有嘛。照道理来说了,照我们平常的说法来说的话,佛的眼根现前知跟凡人的眼根现前知是不一样的。不要说眼根现前知,我们在介绍佛的身语意功德的时候就有提到,不要说是佛的心,佛身上的毛孔都有办法了知境。佛的法音也有办法了知境。在提到佛的身语功德的时候,但是这有很多的论辩,这有很多的论辩。在这里先不说,这样。不然会远离了话题。先这么说,我们刚刚是提到了,佛的眼根现前知它有没有办法了知一切的万法,有。他是不是一切遍知?是吗?啊?是。是比较多,那我们就讲是好了。他是一切遍知,那他是不是瑜伽现前知,如果是的话,那它是意知吗?

 楼主| 发表于 2013-4-3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妙贤葫芦 发表于 2013-4-3 14:39
首先,我们先看它定义,由自己的不共增上缘止观双运的三昧,在瑜伽现前知生起之前,必须要生起具量的止, ...

自证现前知—瑜伽现前知必须是意现前知。从这句话当中就能够了解,佛的眼根现前知,由于它是眼知,它是根知,所以,它并不是意知。不是意知,所以,它并不是意现前知。由于不是意现前知,所以,它并不是瑜伽现前知。由不是瑜伽现前知,所以你没有办法称之为一切遍知。
这没有冲突,佛的眼根现前知它不是一切遍知,但是它是能够了解一切法的一颗心。这没有冲突嘛,能够了解一切法的心,跟一切遍知,一开始就没有划上等号哇。对呀。这没有任何的过失啊。所以,佛的眼根现前知它并不是瑜伽现前知,也不是一切遍知,但是它有办法了知一切的法。这一点要先注意一下。
但是,也有些论师会提出不同的看法,他会认为佛的心续当中的任何的一颗心都是一切遍知,也有论师这样提出这个的观点。更进一步的,佛的心续当中有没有自证现前知,以经部宗的角度,有。因为他的心续当中有各式各样的心,这些心在生起的时候,也都会同时产生那一颗心独自拥有的自证现前知。自证现前知它是不是一切遍知?也不是。虽然说它是意现知,但是它并非一切遍知,它也不是瑜伽现前知。为什么?因为它并不附合瑜伽现前知的定义,我们之前有提到,由自己的不共增上缘止观双运的三味,所生的以离分别不错乱的圣者心续之智。它必须是要藉由不共增上缘产生的,并且它必须是智慧。
所以,自证现前知,佛心续当中的自证现前知,不具备有这两个特色。虽然说它也能够了知万法,但是它不能够称之为一切遍知,也没有办法称之为瑜伽现前知,因为它不具备有这两种特色。具备这两种特色,要在什么情况之下才有可能发生?由自己的不共增上缘止观双运的三昧所产生,必须是修已成的状态,必须是透由不断的观修,不断的练习所产生的。智慧也是如此,智慧是那种透由不断的修,累积之后,所呈现出的一种心续的功德,我们称之为叫做智慧。所以,自证现前知不具备有这两个条件。为什么?因为它不是刻意去修出来的,它是佛的心呈现出来的时候,跟随这些心的脚步自然产生的,并不是刻意去修出来的。所以,佛心续当中的自证现前知也没有办法称之为是瑜伽现前知,也没有办法称之为是一切遍知。那对于下面这一段我们下一堂课再进行。
在上一堂课,我们有提到瑜伽现前知,并且稍微地解释了它的定义,以及它的分类,但是,我们怎么知道瑜伽现前知是存在的呢?我们用什么样的证理,来证成它是存在的呢?虽然说瑜伽现前知是圣者们所拥有的一种智慧,但是身为凡夫的我们要如何的才能够了知在我的心续当中也是有可能会生起瑜伽现前知的呢?这对于渴求一切遍知佛果的我们而言,非常的重要。如果你没有办法证成瑜伽现前知是存在的话,你凭什么说你想要成佛?因为我们刚刚有分析,瑜伽现前知它是在见道、修道、无学道三个阶段都有的,以大乘而言的话,想要得到大乘的一切遍知,必须要获得大乘的无学道。所以,在这里必须要有见道跟修道的基础。有很多的人,包括外道的一些宗译师,他认为佛教徒所宣说的成佛是绝无可能的一件事,绝无可能。甚至身为佛教徒的我们对于能够了知一切万法的佛,似乎内心当中多多少少都会产生怀疑。
这个问题我怀疑了很久,我怀疑了很久,因为我认为这似乎是不太可能的一件事。怎么可能有一个人了知万事万物一切的法?但是你不得不承认,透由证成了瑜伽现前知之后,我觉得一切都是有可能的。为什么?我们刚刚有提到,瑜伽现前知定义,由自己的不共增上缘止观双运的三昧,在瑜伽现前知还没有生起之前,比方说以现证无我的瑜伽现前知来说的话,在还没有现证之前,我们必须要依次地生起缘着无我的止,以及缘着无我的观。
 楼主| 发表于 2013-4-3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妙贤葫芦 发表于 2013-4-3 15:33
自证现前知—瑜伽现前知必须是意现前知。从这句话当中就能够了解,佛的眼根现前知,由于它是眼知,它是根 ...

止跟观这两颗心,止是什么样的状态?止是当你缘着境的同时,你的心能够完全地去除沉默以及掉举。也就是你的心能够完全地专注这个境,而且专注的时候能够非常清楚地显现境的本质。在这之上观,你不仅能够清楚地显现境,显现出来之后,你也能够如实地去观察。透由这两种因不断地配合,我们是有可能获得现证无我的瑜伽现前知。为什么?因为在瑜伽现前知还没有生起之前,缘着无我的止,以及缘着无我的观都是有办法培养的,而且只要你培养出来的话,这些心它都是非常坚固的。在这两颗坚固的心不断地运转之下,我们的心都有成长的空间,所以,它有证得无我的可能性。而且它证得的方式,由于它的因能够清楚的显现外境,并且如实地观察外境,透由止观的力量是有现证的可能。就象是我们的眼根现前知在看到外境的这些东西是一模一样的。但是对于不承认有佛果的宗译师而言,他们会认为说,成佛是不可能的。你再怎么观修也不可能达到佛的境界,顶多是你会比你还没有观修之前稍微有一些进步,但是要达到佛的境界,对他们来说不可能。
他们举一个什么样的例子?他们所举的例子。就比方说,以运动员来说的话,不管是跳高、跳远、赛跑,作任何的运动,你不断地练习之后,你会有成长的空间,但是你也会有所谓的极限。你再怎么练习,你跳的高度,也顶多只不过是那个高度,你不可能跳到无限高,你也不可能跳到无限远,你也不可能无限短的时间内跑非常远的距离,这都是不可能的。纵使你不断地练习,你还是会有你的瓶颈,甚至说会有你的体能的极限。所以,不承许有佛果的这些人,他就是举了这个例子来证成说,你对于佛所说的这些道理,纵使你花再多的时间,你怎么修,你也不可能修到成佛的境界。确实,看似相同,但是实际上却有很大的差距。为什么我们在做运动的时候,会有所谓的极限,这是一方面。因为在做运动的时候,做的这个东西是肉体,肉体是有多方面局限性。甚至说,你在还没有做这些运动之前,你要一而再,再而三地练习。甚至说你要一而再地暖身,你都必须要重复地作这些动作,到最后甚至你非常熟悉这个运动之后,你想要再去做,你要想开始,你还是要先暖身,然后从慢的变成快的,从近的,慢慢变成远的。你必须要重复地做这些动作,但是瑜伽现前知它不需要。为什么?因为它是心的一种培养,而且它的因,它的不共增上缘,我们刚刚提到,缘着无我的止观双运。他跟肉体不一样,肉体的做这个动作的时候要先暖身,甚至要重复地作一些相似的动作,纵使作过再多遍。但是心不需要,心只要你达到了一个境界,你下一次你就可以直接从这个状态当中继续地往下进行,你不用从头开始,又开始暖身,然后又开始一步步地慢慢地思惟,心没有这种局限性。心成长的空间是远超过肉体的,也就是因为瑜伽现前知它的因是止观双运,它非常的坚固,而且它的本质是心的本质,它有无限成长的空间。并且它在认识了境之后,能够不用象肉体一样一而再,再而三地做重复的动作,它就能够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呈现出它要对境的那种感觉。也就是因此它不会往下退,只要你不断地保持你原来的状况,在不退的情况之下,它的成长空间是无限的。所以在止观双运之后,确实是能够生起缘着无我的瑜伽现前知,所以从见道、修道到无学道这样的成长是有可能的。
这时候你会问,我怎么会知道我的内心能不能生起止观双运?我觉得这一点已经很容易,这一点从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自己就可以感受得出来。比方说以认知理论而言的话,你第一次听到现前知的感觉,跟你第二次听现前知的感觉,跟你今天听现前知的感觉应该不太一样,你对它的熟悉度应该有增强。你第一次听到现前知的感觉,一下子要离分别,一下又要不错乱,光搞这些名相,就会把你搞得晕头转向。但是当你知道了离分别,又知道了不错乱,你慢慢地听现前知的时候,你内心的状态是什么?你不需要再次去思惟无分别,然后又不错乱,你不需要这样去思惟,你就可以直接想到说原来现前知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这是什么意思?这表示说我们的心在练习之后,它会不断地成长,所以,它会从刚开始的不熟悉,慢慢地变成是熟悉这个境。等你熟悉之后,可能再上个两堂课,三堂课,你对其它的心类更清楚之后,以后一讲到现前知,你就知道说这个境是什么境,你需不需要从头开始思惟。所谓的现前知它必须要离分别,不错乱的,不需要从头做这个动作,它跟肉体不一样,心就有这种能力。只要你能够如实无误地了知这个境的话,心是具有这个能力的。
 楼主| 发表于 2013-4-3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妙贤葫芦 发表于 2013-4-3 15:33
止跟观这两颗心,止是什么样的状态?止是当你缘着境的同时,你的心能够完全地去除沉默以及掉举。也就是你 ...

所以,止跟观也是如此,止是你要把心完全地安住在境上,刚开始你的心可能会非常的杂乱,没有办法安静,甚至说它会想东想西,但是你按照修“止”的法门来观修的话,确实它都是也会有成长的空间,这是一模一样的道理。“观”也是如此,所谓的观就是观察境,眼前的观察境可能是非常的模糊不清楚,但是,只要你不断地练习之后,心都有这种能力,它会不断地增强自己对于境的一种理解的程度。所以,即然是如此的话,止跟观都是有办法成办的。透由止观的力量,瑜伽现前知是有办法成办的。既然瑜伽现前知有办法成办,就表示在它之后的修道,以及无学道是有可能达成的,所以,成佛确实有它的可能性。而且在仔细地思惟苦集灭道的内涵。苦有没有办法断除?有。因为苦是无常的,它是一个果相。它的因,集谛,也就是烦恼,是有办法藉由正对治而让它消灭的。即然是如此的话,成佛当然是有他的可能性。所以透由这样一个思惟,你就会发现到说,其实我当下在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跟成佛有关的。因为你不断地在提升你的心境,让你心对于佛法有多一份的认识,以及体会。即然是如此的话,就表示你在往佛道上迈进。有一些人会觉得我离成佛的跟离非常的遥远。是很遥远没有错。但是遥远的同时,会有两种的心态,大部分的人会有一种路途这么的遥远,所以当下他走的每一步都是如此的沉重。他会觉得即然我还有几千万公里要走的话,那我今天少走一步,多走一步,也不会有任何的差别。但是如果你懂得去思惟的话,你当下走的每一步,都是你往佛道上面努力去迈进的一步。你只要多走一步,多熟悉一种的法类,你将来所要走的距离就越短,你离成佛的距离就越接近。
所以,我们当下,只要每一个人在学佛的过程里面,诚心的皈依三宝,并且按照三宝的指示努力地去实践,对于所修学的法类,不断地是去加深自己的体会,以及了解的话,我们当下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跟成佛有关的。所以,这样的想法,会让你在学佛的过程中生起一种动力,而不会觉得成佛跟你的距离如此的遥远,菩提心跟你的距离如此的遥远,不会。只要你多思惟一遍菩提心的法义,多思惟不管是七因果,或者是自他相换的法门,就表示你离生起菩提心已经更接近了一步。应该以正命的方式来做思惟,而不应该以我是凡夫,我的资粮不够,业障深重的这种角度来做思惟。好,这个部分是有关证成瑜伽现前知是有可能的。
上述那些现前知的定义是根据经部宗的观点,而唯识宗及瑜伽行中观自续派则规定其定义为:以离分别且由坚固习气所生的明知。上述那些现前知的定义,是提到了根现前知,意现前知,自证现前知以及瑜伽现前知。这些定义是以四部宗义当中经部宗的角度来做解释。以唯识宗,以及自续派当中,瑜伽行中观自续派的角度而言的话,他们在定义现前知的时候,并不会以离分别不错乱的明知做为现前知的定义。它在定义现前知的定义是怎么定义的呢?第一,以离分别,这一点是相同的。且由坚固习气所生的明知。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唯识宗以及瑜伽行中观自续派,他们认为现前知有错乱的可能。它不一定是要不错乱的,它有错乱的可能性。因为在它的显现境上所显现出来的这些境有可能是错误的。比方说,不管是唯识宗,或者是瑜伽行中观自续派也好,他们会认为,眼前所看到的这些境界,不管是花、供果、佛像、唐卡,这些东西虽然都是色法,但是在看到的时候,你会觉得这一切都是外境。
所谓的外境也就是你在看它的时候,你会有一种感觉,境是在它的那个方位,心是在我们的这个方位。我们一般人会有这种感觉。所以,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如果你承许了远离内在的心,而在外在有一个实质的境的话。在他们的那个角度,他会认为说这个状态叫做外境。但是不管是唯识宗也好,或者是瑜伽行中观自续派也好,他都不承许这一点。他不认为说心跟境之间是有一种距离的,他并不这么认为,他所认为的心跟境就有如同做梦的时候,梦跟梦境的那种感觉。做梦的时候,梦跟梦境的那种感觉是很接近的。而不是梦在这里,梦境在那里的那种感觉。不是这种感觉吗?你会觉得梦跟梦境都是在同一边的。所以,他认为一切的法它的形成就跟梦跟梦境一样,都是在同一边的。所以,当你生起心在这边,境在那边的时候,就表示说你的内心已经对于境已经产生了外境的这种感觉,他认为这种感受是错的。所以,以唯识宗,或者是瑜伽行中观自续派的角度来说的话,当我们的眼根现前知在缘着这些花的同时,它不仅会现起花的形像,它也会现起花是外境的这一点。因为确实啊,我们在看到它的时候就有一种它就是在远远的那个方位的这种感觉,所以你现起花是有外境的这一点。但是对于这一点而言,他认为花是没有外境的。那你会说,我明明是看到了,他会说你看到的是错乱的。所以在这边就有提到说,现前知它不一定,现前知它是有错乱的这种可能。所以在安立现前知定义的时候,它并不会用以离分别且不错乱的明知,做为现前知的定义。他会说以离分别这个我承许,我承许缘花的眼根现前知在缘花的时候,它是以离分别的,不需要藉由花的义总或者是声总,它就能够直接地了知花,这点是承认的。但是由于它的显现境上会显现出花是有外境的,而由于花有外境的这一点,他不承许的缘故,所以,他会认为,花有外境的这一点,在显现境上呈现出花有外境的这一点,与实际上的现象是不附合,所以他认为是错乱的。如果是错乱的话,那如何来安立现前知呢?他就安立为:以离分别且坚固习气所生的明知。
 楼主| 发表于 2013-4-3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妙贤葫芦 发表于 2013-4-3 15:34
所以,止跟观也是如此,止是你要把心完全地安住在境上,刚开始你的心可能会非常的杂乱,没有办法安静,甚 ...

唯识宗以及瑜伽行中观自续派的宗译师们,他们认为花跟缘花的眼根现前知都是由习气所产生的。就象我们在作梦的时候,梦跟梦境是同时产生的那种感觉。但是对于我们凡夫来说的话,我们会觉得说花先生,我们的眼根是在缘着它,经部宗就是这么认为的。经部宗认为,花是生起缘花眼根知的因。要先有花,我们看到它,才会生起眼根的现前知。但是对于唯识宗它会认为,花跟花的眼根现前知是同时产生的,并且是透由同样的一个习气所变现出来的一种感觉。这又比经部宗更细致,但是很多人会觉得这根本就是不可思议,讲难听一点,胡说八道。如果这一点,我们没有办法接受的话,那更不用提应承的仅为分别心去安立。一切的法都是由分别心去安立的,你会说那这样话,你想变东就是东,变西就是西,但是又不是这个道理。虽然为什么要先解释经部宗是有它的原因,因为经部宗的论述跟我们一般人的想法比较接近。如果一开始讲唯识,你会觉得说唯识、自续、应承这才是大乘的法。一开始讲唯识的话,先跟你讲没有外境,然后讲说境跟心在同一边的话,你有办法接受吗?你一定没有办法接受嘛,没有办法接受的话,那就是唯识。你这样就会造成谤法的恶业,所以,一开始你学经部宗是有它的道理在的。所以还是不要报怨比较好,认真地学。所以,唯识宗以及瑜伽行中观自续派他们会认为现前知的定义,是以离分别且由坚固的习气所产生。不管是外在的花,或者是内在的心,这两者都是由习气所生的,并且它是同时产生。好这个部分。
接下来花几分钟简单地介绍,以经部宗的角度,心还没有生起之前,必须要具备有所缘缘,不共增上缘,以及等无间缘。这个部分也相当的重要。
所缘缘,以及增上缘,以及等无间缘这三种都是心法的因。所以是在心法还没有生起之前所必须要具备的,所必须要具备的。
先说所缘缘。所缘缘它的条件是什么呢?现在都是以心法来做解释。任何的一颗心,任何的一种心法,如果它有所缘缘的话,并不是每一颗心都有。说如果它有所缘缘的话,并不是每一颗心都有,如果它有所缘缘的话,它的所缘缘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第一种条件,它必须是这一种认知,或者是这一颗心的直接因。这是从因果的角度来做分析的,它必须是这一颗心的直接因。那等一下,都会用最简单的例子,看是不是能够让你们了解。第二,它必须要有展现自我形像的能力。它要能够展现自己的那种形像出来,这是所缘缘必须要具备的条件。第一,它必须要是心法的直接因。第二,它必须要有能够展现自我形像的能力。
接下来,增上缘,在这边我们就介绍不共增上缘,所谓的不共增上缘它所必须要具备的条件是,它必须要有执持境的这种能力。首先第一个条件是相同的,它必须要是心法的直接因,并且它要有执取境的这种能力,它要有接收境的这种能力,这是不共增上缘的特色。它要有接收境的能力。
接下来,等无间缘,等无间缘的第一个条件,它也必须是心法的直接因。
并且它要有推动下一颗心变成是能够了知境的这种能力。它自己是等无间缘,但是它要有能力推动心变成是能够了知境的这一种能力。如果说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的话,说不定会更清楚。
以所缘缘来说的话,比方说,面前的这个杯子,面前的这个杯子如果它是所缘缘的话,它所必须要具备的能力:一,它必须要使之后缘着杯子的眼根现前知的直接因,并且要有投射,应该算是说它要有展现自我形像的这种能力。这就象是我们将这个杯子放在镜子的前面,如果前面有一个镜子的话,我们将杯子放在镜子的前面,杯子它要能够投射出它的形状跟颜色。投射出来之后,投射在哪里?投射在镜子里面。镜子的功用就有如不共增上缘,它要能够接收外境所投射出来的这些形像。并且,如果说你今天你想要看到镜子里面的东西的话,就象是有人推着你,到镜子前面说,哎,你看镜子里面那是什么东西?这就象是等无间缘的作用。
等无间缘的这种力量,它会推动你,推到镜子前面,让你清楚地看到镜子里面的东西。所以,当我们的眼根现前知在看到这个杯子的时候,首先杯子要能够投射出它的颜色跟形状出来,它是所缘缘嘛。它是所缘的境,必须是要投射出来这个东西。投射出来之后,它是投射在缘着杯子的眼根现前知的不共增上缘的上面,也就是眼根上面。所以,眼根它就是有如同明镜,它象是一个镜子,然后投射进来之后,再藉由不共增上缘的力量,让我们的内心变成是一颗能够缘着眼根上面所投射出来的这个影像的一颗心,所以这就是等无间缘。等无间缘的力量就是推动我们,让我们能够产生一个缘境的这颗心。所以,境要有投射的能力,并且,不共增上缘要有接收的能力。接收完了之后,要有人去了解它,去消化它,这时候就是透由等无间缘它的力量去推动,所以,等无间缘都是心法。
 楼主| 发表于 2013-4-3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妙贤葫芦 发表于 2013-4-3 15:37
唯识宗以及瑜伽行中观自续派的宗译师们,他们认为花跟缘花的眼根现前知都是由习气所产生的。就象我们在作 ...

你要产生下一颗心,必须要有另外一颗心去推动它,你不能用外在的非心的这种物质去推动另外一颗心,因为它们是不相顺的缘,你不能用这种方式去推动。唯有透由心的力量,你才有办法推动另外一颗心生起来。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在任何的心法还没有生起之前,比方说以意识来说的话,我们的意识在生起之前,为什么要有前一刻的意识,由此证成有前世,就是这个道理。
因为你心识的最主要推动的这个因,必须是要是心法,而不能是物质。物质的力量没有办法推动心的产生,所以透由等无间缘的这一颗心,推动我们生起一颗能够缘着杯子的眼根现前知。所以在缘着杯子的眼根现前知还没有现起之前,它必须要具备的是所缘缘的杯子,要能够投射出它的形像,并且必须要具备有不共增上缘的眼根,能够接收它的形像,并且要有等无间缘的另外一颗心,推动着让我们的内心产生缘着杯子的眼根现前知。这就是心法在生起之前所要具备的三缘,所缘缘,不共增上缘,以及等无间缘。
应该这样讲,对于我们之前所学的这些心法,是不是每一颗心它都具备所缘缘呢?并不是。比方说,以根现前知,或者是此处所说的意现前知的话,它的生起,确实必须具备所缘缘。要有所缘缘的外境,才有办法生起取色声香味触的眼根现前知。在这种眼根现前知之后,才有办法生起所谓的意现前知。所以,眼根现前知,以及此处说的意现前知这两种,都是必须要具备有所缘缘的。那不共增上缘跟等无间缘不需要讨论,只要是心法都具备有不共增上缘跟等无间缘,因为它是心法。
接下来,自证现前知,瑜伽现前知,以及分别知,这三种心是不具有所缘缘的,不具有所缘缘。自证现前知没有,瑜伽现前知也没有,分别知也没有。这在正文当中都没有,所以要自己动手写。
为什么自证现前知没有?因为在自证现前知的显现境上,它不需要显现外境,它只要显现出它要缘的这个心法就可以了。那你会说,它要缘的这个心法,那它也可以显现这个心法,能不能够说这个心法是自证现前知的所缘缘,不能。
为什么不能?因为自证现前知它所缘的这个心法,并不自证现前知的正因。不是它的直接因。因为自证现前知跟它的心法是同时产生的嘛,缘着外境的时候,比方说缘着杯子,会现起缘杯的眼根现前知,在眼根现前知生起的同时,在它之上也会生起自证知,来了解眼根现前知。所以,缘着杯子的眼根现前知,以及自证知是同时产生的,它们彼此之间没有因果的关系。所以,缘着杯子的眼根现前知并不是自证知的所缘缘,自证现前知是不需要所缘缘的。瑜伽现前知也不需要所缘缘。因为纵使没有这些外境在它面前发生,它透由意的力量也有办法去思惟它之上的无常,甚至说苦、空、无我的道理,所以,它也不需要具备有所缘缘。然后分别知,相同的分别知也不需要。比方说我们在看到这朵花之后,看到这盆花之后,一个小时下课了,你们都离开这个地方。你回到家,你还是透由分别知的力量想说:我刚刚上课的那个地方,佛桌上放着两盆花。这时候花是不需要出现在你面前的,你透由你分别知的力量,就能够藉由它们的声总或者义总,而现起它们的形像。所以,你也不需要去观察这个花,所以,分别知也是不需要有所缘缘的。所以,之前你们学到的自证现前知,瑜伽现前知以及分别知,这三种的心是不需要有所缘缘,但是都要有不共增上缘,以及等无间缘。
好,下一堂课我们会先上比度知,因为下面附带说明的四现前知里面有很多的认知,也就是有很多种心,是和后面的内涵有相关联系的,所以,如果先上这个部分会产生一种混淆,所以,先上后面的比度知。也就是先把认知的七项分类上完之后,我们再上四现前知的这个部分。好,那先这样。
对于今天以及之前所上的这些内容有没有问题?有问题的话,请用麦克风发问。那如果没有我们可以继续上下面的课程。附近都有麦克风吗?旁边有人举手。
学员:请问老师,现前知里面有一个自证现前知,为什么它这上面没有讲到不共增上缘,因为后面它又有一个据说。是啊,自证现前知,瑜伽现前知,那个据说是怎么样,还是不确定,还是……?
法师:据说是确定的,这当中的据说就是依据福称大师所造的《善显密意疏》里面的内容来说的话,自证现前知和瑜伽现前知必须是意现前知。定义里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4 15:53 , Processed in 0.038499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