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喜饶嘉措

《心经》除障念修法——多识仁波切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17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
发表于 2012-6-5 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广论 于 2012-6-5 19:04 编辑

本书的主题是西藏最伟大的佛教思想家,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大师所写的《缘起赞》。宗喀巴大师于1398年,以五十八颂之多的偈颂,赞叹称扬佛陀教导缘起性空究竟真理的殊胜可贵,说明为何缘起即性空、性空即缘起的道理。《缘起赞》被视为是宗喀巴大师辨析深广空义最难懂的著作《辨了不了义善说心要》之精要版,就像《心经》一样,在西藏被人广为传诵。
就格鲁派的传承而言,《缘起赞》是印度佛教所传空性义理的终极定解,显现了宗喀巴大师对了义空性的不共抉择与诠释。虽然颂文本身在文字上面并不难懂,可是蕴藏在文义间的理路层次丰厚,意义深远,若非精熟宗喀巴大师的全体著作及思想特质,则易挂一漏万而不得其要。因此,《缘起赞》的讲解被视为上座耆老智者的一大挑战,若无真实的胜解修证功德,实非一般学僧敢轻易尝试的事情。
http://bbs.gelupa.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1828&extra=page%3D1

挖到空《缘起赞》讲记(简体中文版)   伦珠梭巴   格西 讲解
===========================================

@才旺瑙乳 :读《大威德之光——密宗大师热罗多吉扎奇异一生》多次提到《般若集颂》,于是想请上师翻译一篇偈颂来诵读,结果上师说:“宗大师的《缘起理赞》就是最好的关于般若的集颂。六般若中智慧般若是真般若。”那就这样吧,读《缘起理赞》。呵呵 http://t.cn/a8IqwR  
  @才旺瑙乳上师曾经教诲我们:宗喀巴大师的《佛理精华缘起理赞》和《辩了不了义善说藏论》被称为格鲁巴的铁弓铁箭。据说历史上有些僧人一生只诵读、观修此二论,即获开悟。
  
发表于 2012-6-10 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佛陀的时代,有一个国王曾犯下无数非常严重的恶行。在他临终的时候,由于对自己往昔所作的恶行感到懊悔,故他在佛陀前诚心忏悔。佛陀对他说,由于你之前作了无数的恶业,即使数以千计的佛在你面前同时出现,也不能把你的罪业净化。国王听到后非常震惊,因而陷入昏迷状态。在这个时候文殊菩萨出现,他令国王从昏迷中苏醒过来,然后询问刚才发生了什么事,其他人便告诉文殊菩萨刚才佛陀和国王之间的对话内容。文殊菩萨对国王说,你并没有明白佛陀那番说话的意思,佛陀说,即使有千佛同时出现也不能净化你所作的罪孽和恶业,这是由于恶业在实相中从未有存在过,实相是完全超出我们平常对种种现象的认知,在这境界中,它从未存在或发生过,故并无什么需要去清净。文殊菩萨以这种方式为国王开示空性,国王如是禅修空性,最后亦由于了悟空性,故无须面对过往所做种种恶业的严重后果。

阐释《心经》中所表达的空性,萨迦法王开示萨迦文殊佛学会《文殊》季刊2011年春•第八期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发表于 2012-6-11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国王既然能亲见佛陀、文殊菩萨并直接对话,就单单这功德也够我们修一辈子了。再证得空性也不奇怪了。
发表于 2012-6-11 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ljc 于 2012-6-11 16:47 编辑

空性’的体悟是最有效、最彻底的忏罪、息灾及除障的究竟方法,在除去了我执以后,便不可能有粗实的痛苦与障碍了,这就是修诵〈般若心经〉来除障及忏罪的原理。 对一般人来说,想要去真正去体悟‘空性’不是容易的一件事,但单单藉着念诵此经来作除障也仍是有很大的效果的,大家可以有恒心地持久念诵。我们虽不是甚么大行者之辈,但修持佛法的持久恒赏性是有其神效的,即使是凡夫,只要有这心而恒常地去持诵同一经文或真言,自然会得到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在古印度,曾经有一个人向他的师父求法,他的师父厉声喊:‘玛里利渣!’,这句印度话的意思翻译出来就是‘滚开!’;但这个印度人却以为那是上师传他的一句神圣咒语,所以很有信心地去念诵,后来竟然可以用这个‘咒’来医好了很多人的疾病!所以我们要明白:信心与恒久性是很有力量的,若果等到遇上障碍时才念几遍经文来除障的话,是不易有力量的,这个不是佛法的过失,只是个人的过失!

甚深微妙--《般若心经》释义开示,祈竹仁波切
发表于 2012-6-11 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多识仁波切
发表于 2012-6-12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ljc 于 2012-6-12 17:05 编辑

您在定境之中诸法相,
宛若无色光明虚空景,
定后万物呈现虚幻相,
恒定如一向您诉心愿。

《宗喀巴大师生平偈颂》
--------------------------------------------------------------------------------------------------------------------------
运用一一分辩胜智慧,
导致轻安大乐与相合,
实相定中虚空境瑜伽,
完成智慧波罗求加持。

内外诸法如幻如梦境,
如象清澈湖面明月影,
悟得虽有也无真实性,
完成如幻禅定求加持。

诸物虽无微尘真实性,
因果因缘存在非虚假,
互不矛盾相依互为因,
彻悟龙树胜见求加持。

《乐空不二》
--------------------------------------------------------------------------------------------------------------------------

基莫仁波切特别喜欢引用萨迦班智达两句简短的开示─我也常在传示心性时引用─即:
   念灭念起之间,
   明光持续展现。
基莫仁波切通常先赐与弟子加持,然后再解释说:「当前一念已经止歇,而下一个念头尚未生起之际,清净明光会持续不断地展现。在此无念之际,这个明光就是你的本觉智慧。这就是轮涅不二,这就是现在你必须自己来体悟验证的。」他的话语通常十分简短而明确,然而却非常完整,就像这样。

欲指出心性,我特别喜欢引用萨迦班智达的箴言:
(心性即为)在两念之间,不见断的相续光明。
当前一念已经过去,后一念还未生起时,会有一个间隙,一种无念(thought –free)的状态。虽然这个状态没有念头,但并非空白无知,而是有一个能感知万事万物的层面(k n o w i n gaspect, sal cha)。当在无念状态中认出这种知晓的层面时,事实上它就是不见断的相续光明。

我特别喜欢用萨迦班智达的一句简单开示来直指心性:
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之间,
清净明光不断持续展现。
当上一个念头已经过去,而下一个念头尚未生起,此时便有一个空隙,一个无念的状态。不过,虽然是无念,它却并不是一种完全空洞、无知的状态。事实上有一个能知的面相能体悟一切,这个意念上能知的特性通常仅是剎那的意识,也就是说它在瞬间不停地改变,然而,当我们体悟到这特性,事实上它就是不断持续展现的明光。


《究给企谦仁波切开示——上师瑜珈》


发表于 2012-6-15 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广论 于 2012-6-15 23:19 编辑

神秀说: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神秀的水平是精进的凡夫见解,见有的同时不见空。

慧能的水平就是开悟的圣人的见解,见有的同时见空。什么时候有此无彼的对立消失,当看到缘合之物实有的同时,能悟出当体即空,执着无物,对正见的思辩才算圆满。

《佛法三根本要义》
缘起与性空是对同一个事物的两种观念。在分别智即俗智的范围内,这两种观念始终是对立的,见到一面就见不到另一面。通过思辩观想什么时候这两种观念的对立消失,理解到缘起就是空,空就是缘起,也就是色空不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进一步悟出缘起之相是空,性空的对立面“实有”消失,性空本身也因失去自己的对立面而随之消失,不见空与不空任何相,达到空也空,无相空,不可得空,才算进入中道。

为什么这里要说“正见思辨的圆满”呢?因为通过经典理论的闻思所悟出的正见,也只能达到以抽象概念为特征的思辨性的理解,分别智范围的觉悟,绝对无法达到无分别现观智的直觉体验。要想超越抽象分别思维,进入无分别现观直觉体验状态,需要长期的如法观修,不能光靠对性空的理解。因为无戏论究竟真理并非抽象的语词所能表达清楚的东西,所以称做“不可思议”。

什么时候有此无彼的对立消失,
当看到缘合之物实有的同时,
能悟出当体即空,执着无物,
对正见的思辩才算圆满。

发表于 2012-6-18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广论 于 2012-6-18 17:24 编辑

很多地方有这样一种传统:人死之后,若能在七七四十九天内,为亡人念满100遍《金刚经》和1000遍《解脱经》,此人便可得到解脱。而且,在一些长寿祈福的仪式上,人们也经常念诵此经。有关此经的缮写,拉萨大昭寺及内蒙古的古代文库中,收藏了大量用黄金、白银抄写的版本。

按嘎玛拉西拉的观点,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期共有2500年,平均分为5个500年,“后五百岁”是最后一个500年。

今年是佛历2545年(公元2000年),若依嘎玛拉西拉的算法,现在是否不是佛的教法期了呢?并非如此。在藏地,各大教派公认佛陀的教法期有5000年,普巴派和华智仁波切、麦彭仁波切认为,现在已过了2900多年,萨迦派认为过了3000多年,但不管怎么说,今后仍有2000年左右的佛法驻世。

普巴派在历算方面相当准确,他们依“时轮金刚”的推算法,每次日食、月食都算得分秒不差。之所以能推出佛教的具体时间,是因为佛陀成道时天空中有启明星,第二天又出现了日食,依此特殊天象,故能算出佛教至今有2900多年的历史。


六祖是依靠《金刚经》而开悟的,这一点没有任何怀疑,但他的这种解释,与某些经论不太相同。对此,法王如意宝曾说:“一些大成就者的语言,在显现上有时候与经论有一定出入,但不管怎么样,对大成就者的金刚语,我们都应当恭敬受持。”

六祖证悟的就是后面几个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以前五祖让大家唯一念修《金刚经》,若实在念不来,只念“摩诃般若波罗蜜”也可以代表《金刚经》。因为这句话的意思是智慧到彼岸或智慧度,智慧度包括了所有的般若经,而般若经又统摄在一句“摩诃般若波罗蜜”中。所以现在汉传佛教仍有这样的传统,如果一些老年人不识字,净土宗的就念“阿弥陀佛”,禅宗的就念“摩诃般若波罗蜜”。


世亲论师把持诵《金刚经》的功德归纳为四方面:一、获得广大福德;二、能行难做之事;三、诸天恭敬;四、等同佛身。


麦彭仁波切说:“自己若没有闻思修行的能力,最好念诵真实的金刚语。”我们有些人因为智慧有限,平时没有能力闻思修行,但每天诵一遍《金刚经》,功德也非常大。而且“讽诵经典”是十法行[1]之一,行持十法行中的任何一种都能获得无量福聚,乃至书写、听闻一偈,功德亦超越一切世间善根。

[1] 十法行:书写、供养、施他、谛听、披读、受持、开演、讽诵、思维、修习。

藏传佛教的高僧大德曾说:“持诵修持《般若经》的人,他脚踩过的灰尘,也是帝释梵天恭敬顶礼的对境。”

《金刚经》开示录   索达吉堪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8d89040100hi9p.html
发表于 2012-6-18 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识仁波切的字真好啊,好字,赞叹
发表于 2012-6-20 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心经】的心要,正确的说明了,我及享受的我,和被享受的法,皆无自性;一切有为法,皆无自性。因为有为法无自性,无为法亦无自性。无自性的空性本身也无自性。同理,轮回的众生也无自性,获得无住涅盘的佛果位,佛本身亦无自性。


(五)、释正文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是【心经】的正文开始,说明性空的道理。【楞伽经】说到七种空法。其中有句「寺院裏没有比丘」,这种空性的思惟,遮遣的方式是「他空」,依比丘而生起的空,属於比较浅的空性理论,不是我们追求的「自空」空性道理,就是自性空。「自空」,并非否定自己,如果一切法的空性,不是指它的本体,色法就不是色法,诸法没有自己的性质,只有空性,那麽,色法也不存在了。所谓的「自空」是,在空所依处上,没有所要破除空性的所遮。亦即我们见到一切法,都认为从它本身那方面而有,从境上而有,自力而有,这是不正确的。虽然觉得诸法是自性存在,但经寻求的结果,却遍寻不得,找不到理由可以安立。可见诸法的存在,不是从它本身而有。这是「自空」的道理。一切法,如︰色法无自性,是依赖因缘而有、依意识安立而有,所以说「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色法本体没有自性,不是以自己力量存在,完全依他因缘而有,依意识安立取名而有,是因果互相观待的作用。因为依他力而有,所以是无自性,是性空,因此色法才会存在,故说「空即是色」。经论说,「一切法皆从性空当中现起」。也就是说,依他力而有,色法才存在的道理。
讲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好像空就是空间或宇宙,从空间或宇宙现起世间万法,这是错误的观念,因为把空性与世俗分开了。虽说「空性远离一切戏论」,但是指远离实执的戏论,不是远离世俗的戏论。没有一法的空性,可以与世俗分开。所谓空性,是指世俗万法非由自力而有,非由自性而有,因此它的究竟性质是无自性,因而现起空性。每一法的存在,不是自性存在,因为空性(无自性)的原故,所以依他力而有。
所谓「性空现缘起」,指它的究竟性质是无自性,依他力而有,无法将空性与世俗分开。又色法存在的原因,完全依赖他力,所以说「色即是空」。不是自力、自性存在,此不存在的性质在色法本身而有,所以说「空即是色」。色法的空性与色法本身,无法分开。空的依处色法,如果不存在,空性也不存在;若没有此法,此法的究竟性无法安立,空性也不会有。虽然空性不是依赖因缘而坏灭,可是若没有世俗,所依不存在了,空性的究竟性也不会存在。不依世俗谛,不得胜义谛。
因此修密法时,观修本尊瑜伽,讲到清净空性的所依,就是为了能在佛地时成就,所以在因地必须观修本尊瑜伽。在大圆满或大手印,主要也是针对心的空性作观修。
色不异空,空亦不异色,
说明世俗谛和胜义谛的关系,龙树菩萨在【中论】讲二谛,「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无论外道、内道的毗婆沙宗、经部、唯识、中观,都有讲二谛的内容,但是见解不相同。中观认为二谛,是同性异体的性质。所谓世俗谛,是由世间名言识所安立的法,一切世俗的现象,在无寻无找的当下,见闻觉知所缘境,来安立取名为「有」。亦即与我们有利害关系,产生领受到的,在世间共许当下所安立的,世俗万法,非常广泛。所谓胜义谛,是对於所领受存在如所现的,尚且不满足,再去寻求世俗法的究竟性质,透过胜义的智慧作观察,获得法的究竟性质空性。这种无自性空性,称为胜义谛。
世俗谛与胜义谛的差别,一者由名言识安立,一者由寻求胜义的意识所安立。前面说过,与「有法」毫不相干的空性,绝对不存在。所谓空性,是指法本身不是自力、自性存在,由此「有法」而说性空。空性与世俗不可分,因此色法与色法的空性,是同性异体,依世俗谛说它的究竟性质。所以说「色不异空、空亦不异色」。
宁玛的大师注释中,第一句「色即是空」,离有边。由见到显现的是性空之故,断除了自性有的有边。第二句「空即是色」,离断边。法是存在的,既然非自力而有,一定是依他力因缘而有,远离了断边。由於自性空,更能成立色法,因为由他力所生,证明色法的存在。第三句「色不异空」,缘起和性空不能分开,二谛不可分,不是异性而是同性,远离了有边和断边。第四句「空亦不异色」,远离非有无二边。说明了远离四边︰有边、无边、有无二边、非有无二边。萨迦派也是如此说法,只是第四句在萨迦的【道果论】中用词不同,「远离所诠的一边」,即远离一切言说心思境界。
总而言之,透彻体悟了解空性後,由缘起道理,不止远离断边,也可以远离有边。

《法海集》四
三、薄伽梵母智慧到彼岸心經
http://www.tibet-tuli.com/fa_hai_ji/book4/
发表于 2012-6-21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大恩上师多识仁波切       愿众生不离无苦之乐
发表于 2012-6-22 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合十顶礼!
发表于 2012-6-23 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师兄
发表于 2012-6-23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ljc 于 2012-6-23 21:46 编辑

十七、无二见慧目
    “二见”是两极对立、主客观分离的世俗智见的特点。两极对立就是有无、常断、主客观二见的对立。任何事物的有无的确定是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的。如某一种事物过去有,不一定现在有;现在没有的,不一定将来也没有。又如一个地方有的,不一定别的地方也有;这个地方没有的,不一定另外一个地方也没有。因此,离开时空条件,无法确定有无。同时,某一种事物的存在或者不存在是根据人们的认识和经验确定的,即按觉察到了没有,发现了没有,认识到了没有来确定有无,例如化学元素、物质微粒子、遗传基因、地下矿藏、外星人之类。但人类借以认识事物的感觉器官的功能和借以利用的各种认识方法和手段都是非常有限的,未被认识、未被发现的领域是无限的。即使认识和发现了的事物,性质的确定也未必绝对的准确。再从事物本身来说,它的本质是什么?有没有被人们认定的那种本质?各种事物既然都处在性质、状态、成分的不断变化和新陈代谢的过程中,离开时空条件怎能确定它的性质呢?过去说佛法是唯心论,这是非常冤枉的。小乘经论派、毗婆沙派、中观应承派、自证经论派都承认客观世界是第一的。有了客观才有主观的认识,没有客观事物的存在,就不会有主观上的认识。认识是主客观的统一,没有一方,另一方也不存在,例如来了一个人,眼睛才看见了。主观和客观事物有则俱有,空则俱空,事相俱有,自性俱空。“无二”智指主客观无二,空有无二。但这“空有无二”是从中观智见的角度上说的,在世俗智见中色和空始终是对立的,见色不见空,见空不见色。圣道(见道以上称圣道)的定境中只有空相,没有色相、物相。出定后的智境,观察事物,便见幻相、虚相。佛地的无二智境中才是色空不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碍空,空不碍色。无二智境中所见的色相,和世俗分别智所见色相完全不一样;无二智境的空相也和世俗分别智的空相不一样。如果佛地无二智所见色相与世俗分别智所见色相没有什么区别的话,那么佛智和俗智就没有什么区别了,或者说凡人都成了佛了。如果是那样的话,理谛和事谛的区别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佛说的缘起性空也就毫无道理了。佛说“此法无实无虚”,就是说一切法、一切事物从理谛角度上说是“无实”,即空;从事相角度上说是“无虚”,即有。这是从两个角度来说,并不是模棱两可的意思。而很多人讲佛经解释这两句话时,都错误地讲成模棱两可的了。这也是佛经上最深刻、最难懂的两句话,从月称大师直到宗喀巴大师就是这样解释的,笼统地说就是“无实无虚”。世人从事物的表面现象看事物,从众缘中割裂开来,单一孤立地看待事物,夹杂上自己的习惯、立场、观点、爱憎感情等浓厚的主观色彩看事物,其结果就会完全走样、变形;就像哈哈镜中的人相,无法看清事物的真相。处于这种情况下的众生,无论发菩提心,修波罗善行,都无法超脱世俗的心理和知见,“如人人暗”——就像人进入漆黑的屋子,“则无所见”——什么也看不见。有般若真智的菩萨则不然,对待发心、住心、行施舍般若、忍般若等善行,都以慧眼相看。“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因为菩萨没有自私自利的思想杂念,没有功利欲望,心如虚空,无相无边,慧如日光,自然遍照。这种大智慧出自般若经,因此,若有人能受持、信解、诵读此《能断金刚般若经》,就能成就无量无边功德,获得无上正等正觉——这是如来佛慧所见,绝无虚假。

破执断惑慧宝《金刚经》妙理剖析,多识仁波切 著
http://www.lianhua33.com/jgj3.htm


《般若部》讲了“十八种空”和“二十种空”,只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讲的。归根结底只有主观客观二种空,也就是“人自我空”和“诸法空”。这两种空在本质上无任何不同,只是空的对象上的区别。诸空归结到一句话就是“缘起性空”。缘起是性空之相。性空是缘起之性,或者说。从事相看是缘起。从理性看是性空。从缘起的实有看到缘起的性空,从缘起的性空悟出缘起本空。缘起既空,性空也因对立面消失而不复存在(性空也空),既无有相,也无空相,在定观中如虚空,无色无相,出定观中有色有相,在色相中见空如幻,空有不二。——这就是俗智理念所能达到的般苦智慧的最高境界。从抽象概念上理解并不太难,但要上升为无分别现观直觉,那就需要特殊的艰苦的修炼,彻底改变智能类型,提高智力层次。所以宗师在讲了缘起性空义理之后,谆谆教诲大家,要勤奋修持。
“对佛道三根本重要义理,
要正确认识,全面领会;
并隐居静处,激发精进之力,
为实现终极目的进行修持刻不容缓”。

《佛法三根本要义》通俗解说,多识仁波切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384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7 13:28 , Processed in 0.050362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