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唯名

至尊敏公上师之新春倡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17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日光河 于 2012-2-17 23:15 编辑

怎么了,这架势是和谁在打仗,圣斗士啊!
和“外道”相应的谁的眼耳鼻?
所谓杀生,就是针对某某人或某某旁生等,怀着想杀的动机而断其命根。这其中包含了四个支分:一、基:无误了知所杀的对境——人或动物;二、意乐:认清对境之后,怀着嗔心等烦恼想杀他(它);三、加行:通过一定的手段加以杀害;四、究竟:最后断绝了对方命根。此时,杀生的所有支分才算圆满。由此也可推知,如果你想杀甲,结果却误杀了乙,虽然这是有罪业,但并未圆满杀生的支分。
造杀业的人,一旦具足了四种支分,必然会圆满感受杀生的报应。这一点非常重要。
还有一个问题
按您的理论,从事杀业的众生,皈依了三宝后,因生存原因,无法改变自己的职业,那么他们也是外道吗?
您的呼吁如果不能把所有的外道都让他们皈依三宝,不能让他们不杀生,你该怎么做?和他们打仗吗?有没有嗔心的发动?

《佛说长阿含经》:佛告比丘。诸外道异学亦复如是。不知苦谛。不知习谛.尽谛.道谛。各生异见。互相是非。谓己为是。便起诤讼
发表于 2012-2-17 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日光河 于 2012-2-17 23:31 编辑

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说,佛教和外道有五种区分方法:

一、皈依:

     佛教皈依的是佛、法、僧三宝,而外道皈依的是遍入天、大自在天、上帝等。古代论著中也有太阳派、月亮派等外道,他们暂时皈依这些,但这些并不能让人了脱生死。所以皈依三宝是基础,我们以后区分佛教和外道时,首先要以皈依来分。

二、见解:

     见解有暂时和究竟之分。佛教的暂时见解就是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寂灭涅槃”;最究竟的见解是,远离四边八戏的大悲空性。而外道根本没有这种殊胜的见解,虽然有些方法暂时可以压制烦恼、痛苦,但无法从根本上断除。

三、修行:

     佛教有三十七道品的修行方法,可依之次第修持大悲空性。而外道只能暂时修持制止分别念的禅定,并没有如是殊胜的修法。

四、行为:

     佛教是远离贪、嗔、痴以及损害众生的行为。而外道经常损害众生,也不能远离贪、嗔、痴的行为。

五、果位:

     佛教是声闻缘觉、菩萨、佛陀的三解脱。而外道没有如是的解脱,只能流转于轮回当中。

     总之,佛教和外道之间的差别,其他论典和窍诀中也有不同说法。但无垢光尊者的教言非常关键,我们应该记住佛教徒的皈依、见、修、行、果,这几方面与外道区分方法。



普巴扎西仁波切
外道与内道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具备四法印(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之见解。通常,外道执断见或常见。执断见之外道者(顺世派),否认轮回、因果法则,认为人死如灯灭,故不具生起追求解脱之出离心的缘起。即便行善,一切亦成轮回之因。执常见之外道者,误将轮回执为实有,因畏惧三恶趣之痛苦而行持善法,虽愿自他一切众生获得三善道之果,然三善道并未超越轮回苦海,有漏福报消尽之时必堕恶趣,故非究竟解脱。且凡夫外道虽有慈悲喜舍之心,所缘对境亦为众生,然因未破人我二执,故能利益者与所利益者仍未离轮回。譬如种地,同样辛苦耕作,因所播种子不同,收获自然迥异。同理,由于发心不同,虽然善行之表象相似,然所获果报天地悬隔。此乃内外道区分之关键。


发表于 2012-2-17 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日光河 于 2012-2-17 23:57 编辑

佛教对「宗教之间」的看法

时间:二○○三年六月二十二日

地点:佛光大学光云馆

主持人:星云大师

对象:佛光大学宗教研究所全体师生一百余人


一、世界上的宗教很多,有的人信仰天主教,有的人信仰基督教,或是佛教、一贯道,甚至一般的民间信仰等。请问大师,人一定要信仰宗教吗?

答:人是宗教的动物,有人的地方就有宗教。宗教信仰是发乎自然、出乎本性的精神力。过去在东西方国家的宪法里都明文规定「信教自由」,你想信仰什么宗教,可以自由选择;如果你不愿意信教,共产党也有不信教的自由,可以说都已经说得非常明白。

至于说人一定要信仰宗教吗?站在我是一个宗教人士的立场,毋庸置疑的,人一定要有宗教信仰;因为有信仰,人生才有目标,心中才有主。早期人类的宗教信仰,是出于对自身和大自然中不可解的现象和力量,所产生的畏惧和尊崇的心理;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对生命、真理信仰的崇拜,未来必是真理信仰时代的来临。所以,社会愈发达,民智愈开化,人们就愈需要信仰宗教。

宗教如光明,人不能缺少光明;宗教如水,人不能离开水而生活;宗教如艺术,人在生活中离不开美感。因此,尽管有很多人平时不信仰宗教,但是一遇到急难的时候,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便是「阿弥陀佛」或「观世音菩萨」,可见佛教信仰的重要性。

在西方国家里,他们认为没有信仰是很可怕的事,如果你没有宗教信仰,别人就不跟你做朋友;在日本,你没有宗教信仰,女士也不愿意嫁给你,她觉得你没有信仰,就无法给人安全感。

信仰是道路,信仰是纪律,信仰是秩序;宗教代表真理、代表真善美。但是若说有宗教信仰的人就全都是好人?这也未必!人,总是贤愚不等。只是有个宗教信仰,就有目标,就有一种规范的力量,在自我的心中就有一个主。即使说:「我不信佛教」,不过如前所说,当灾难来临的时候,很多平时信仰天主教、基督教的中国人,很奇怪,遇到台风、地震来的时候,他应该赶快称念「上帝、上帝」才是,不过因为他是中国人,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一到了危险的时候,还是很自然的就喃喃自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观音菩萨,观音菩萨......。」他称念阿弥陀佛、他祈求观音菩萨,这就是习性。

文学家司马中原先生说,尽管中国人信仰天主教、基督教,不过每一个人的身心里,都流着佛教的血液。因为几千年来,从祖父、祖母流传下来,只要有了疾病的时候,或是面临苦难的时刻,都找佛教。有名的哲学家方东美先生,到了人生的最后,也找广钦老和尚皈依。他表示,总要找个去处吧!平常又没有信仰基督教,既不能上天堂,那么要到哪里去呢?就到极乐净土去吧!

人到了苦难的时候,自然就会想要找一个宗教为依归,所以我们常说,宗教是苦难的救星。问题是,有的人平时不觉得宗教的重要,都是「临时抱佛脚」;但是不管怎么样,到了某一个时候,尤其是要紧的那么一刻,人和宗教的关系就如同人和饮食、金钱、男女一样,彼此是分不开的,很自然的就有这种密切的关系。

话又说回来,一般人因为把信仰建立在「有求」之上,所以基本上我们看到中国人的宗教情操在堕落。举例说,佛光山在美国拉斯维加斯有一个分别院,原本是王永庆先生的机要秘书所有。他住了几年后不想再住,由于房子必须分期付款,想卖也卖不出去,于是他说,算了,干脆就送给佛光山西来寺吧。我们想到当地也有很多华人,就决定接受下来。刚开始时,派了一位法师去管理,两年后他只度了一家信徒。我说这样不行,就改派了另一个人去。他是广东人,会讲广东话,才去了半年,就度了五千家的香港信徒。他跟我报告说,每次法会都是几百人参加,连警察都来取缔。我问他怎么有这个功力?他说:「香港人和台湾人不一样,台湾人一到了国外,先问:『哪里可以赚钱?』香港人每到一个地方,先问:『哪里可以拜拜?』」香港人把拜拜看得比赚钱重要,他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远比外在的物质世界还要重要。

另外,我们到泰国的金三角、热水塘去弘法救济,当地有一些来自云南、贵州等地,因抗战期间跟随共产党打仗的第三军、第五军的军人。我们到那里弘法,他们虔诚地对我们说:「师父,我们宁可没有饭吃,但不能没有信仰!因为信仰是二十四小时,隐隐约约,即使在梦中,我也要有信仰。」

一个人一生一世,吃饱了还有饿的时候;饿了再吃,什么困难都有法子容易解决。生活就算苦一点,也都还好;唯有宗教信仰,如果没有信仰,内心就会觉得苦闷、无助。

当时我听了他们的那些话,心里就有一个强烈的感觉,当民族需要宗教的时候,宗教就很重要。所以现在举世发展各种宗教,不管天主教、基督教、佛教,甚至一贯道,这是人民的自然需要。有的人即使没有信仰,这也是一时的,只是信仰的时候还没有到;一旦因缘成熟,人必定还是离开不了宗教信仰,这是不容置疑的。

二、延续上一题所说,目前世界上的宗教已经够多了,最近又有许多的「新兴宗教」,宗教到底是多一点好呢?还是少一点比较好?大师您认为世界上的宗教当中,哪一个最大、哪一个最好呢?

答:世界上哪一个宗教最好?「老王卖瓜,自卖自夸」,这是自然的心态,哪一个人会说自己的宗教不好?但是哪一个宗教最好,也不是自己说好就好。信仰宗教,基本上所谓信仰「真理」,「真理」是要经过评鉴,真理是有条件的。在佛教里讲到真理的条件有四:

(一)普遍性。例如「花开,必然会谢」,这个道理不管你在佛光大学讲,或是到辅仁大学、东海大学、中山大学去讲,大家都能认同,这就是具有普遍性。

(二)必然性。必然性是指不能更改的,是必然如此的道理,例如一加一等于二,你就不能说等于三。

(三)平等性。平等性就是男人说了有理,女人说了也有理;中国人说了有理,美国人说了也有理,它是普遍通于各种人等,不能因为这个人权力大,他说了就有理;同样的话,别人无权无势,说了就无理,这就不合乎平等性。

(四)永恒性。一个道理,过去讲、现在讲、未来讲,都能让人信服,他是放诸四海而皆准,是亘古而长新,是永远不会更易的道理,这就是有永恒性。

譬如「人有生必然有死」,中国人如此,外国人也一样;古人如是,现在、未来的人也无法跳脱这个生死的定律,这就是普遍如此、必然如此、本来如此、永恒如此的真理。任何人都不能推翻这句话,因为这是真理。

生死是必然的定律,不管你在台湾头,或到台湾尾,生了就有死;你是中国人,即使在外国出生,最后也必定会死。古今中外,无论是男人、女人,贫富贵贱,一旦出生就会有死。所以,真理一定要经得起验证,要由大家来评定。

至于说很多的宗教当中,哪一个最大?哪一个最好?我在澳洲曾经遇到一位国会议员菲利普‧罗达(PhilipRuddock),他跟我共同主持一项仪式时问我:「世界上哪一个宗教最好?哪一位宗教大师最伟大?」我说:「你欢喜的就是最好、就是最伟大。」

「欢喜」很重要!佛陀降诞世间,目的就是为了「示教利喜」。不但信仰宗教是为了欢喜,甚至人到世间上来也是为了欢喜。我欢喜土地公,你欢喜城隍爷,他欢喜妈祖、耶稣、观世音、释迦牟尼佛,你欢喜哪一个,哪一个就是最好的,你对于他所讲的每一句话,也一定都会「对、对、对」地加以肯定。如果你不喜欢的,怎么会相信呢?你当然喜欢你所欢喜的,只要你喜欢的就是最好,只要你相信的就是最好。

所以,世间上没有绝对的好与坏,我们所信仰的人,就是神、就是佛;我不信仰他,他就是魔、就是鬼。不过从善恶好坏的角度来看,究竟是佛、是魔?当然还是会有一个标准。

甚至我也曾经说过,在世界上的各种宗教当中,包括天主教、基督教、回教、佛教等,虽然彼此信仰的对象有别,但是不管是天主、上帝、阿拉、佛陀,乃至地方性的各种神祇等,其实都是信者自己心中所规画出来的「本尊」,名称虽有不同,意义却是一样。

由于各人心中各有本尊,所以不管耶稣、穆罕默德、孔子、上帝、关公,认定就好,不要互相排斥,也不要以自己心中的本尊去要求别人,宗教之间应该要融和,大家和平共存,才不会失去宗教追求真善美的本质。

-----------------------------------------------------------------------
建议有问题找星云大师交流
发表于 2012-2-17 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至于现在的新兴宗教那么多,到底宗教是多一点比较好?还是少比较好?太少了,如同我们所穿的衣服,如果只有一个颜色,太单调了;有个彩色变化一下,就比较美丽。但是如果彩色太多、花花绿绿,就太复杂了,所以宗教太多,也不必然就好。

宗教太多,所产生的问题就和党派太多一样,造成民众的分裂。你是天主教,他是基督教,我是回教或是本土宗教、佛教......,这种种的分别,要想统合起来很难,如果能够给予有限制的平衡,还是很重要的。

不过,现在新兴的宗教太多,好不好?这不是站在宗教好不好的立场来探讨,而是应该站在国家民族的立场来说。宗教不是个人的,应该是众人的,所以不能因为一个人喜欢就成立一个宗教。再说,一个宗教也不是一下子就产生,他要有时间、历史。基本上,对于新兴的宗教,我认为应该先成立一个团体,有组织、有专职人员的办一些活动,慢慢蕴酿成型,让大家认识、接受,大概经过一个世纪、二个世纪,自然形成宗教,我认为这样比较好,而不是一下子想成立就成立。像现在的「*轮功」,其实可以定位为「体育协会」,而不必当成宗教来处理。

宗教太多,首先就会出现分裂的问题,以基督教来说,单国玺枢机主教告诉我,基督教有五千多个教派;光是一个基督教就有五千多个教派,你说怎么能团结合作呢?因为「派」太多了,大家各自为政,各行其事,所以力量就分散了!

从宗教的历史来看,每个宗教都有不少的教派,有的以「人」为派,有的以「教义」主张来分派,这都很麻烦,无法团结合作。就是佛教也有各种宗派,像大乘、小乘、空宗、有宗,它是以教义为主,这还容易沟通。现在所谓倡导民主,每一个人都可以去作教主,但是宗教太多,对当代社会、国家、民族究竟有利、无利,这个问题倒是值得各宗教领袖来研究、研究。

基本上我不排斥新兴宗教的产生。例如,在几十年前一贯道向政府申请登记,但是政府皆不同意,他们就需要很多的外缘帮忙。当时他们想藉佛教帮它的忙,但是佛教人士都反对,认为他是外道,怎么可以称为宗教?我说,没有关系,一贯道其实也已流传很久了,只要他有教主、教义、教史、教徒,不要跟佛教混杂在一起,不要念佛教的经书、穿佛教的衣服、拜佛教的佛祖就可以了,否则它就不要称为「一贯道」,干脆就叫佛教好了!

我们不是不赞成其他宗教的成立,只是说既然成了一个宗教,它必定有和其它宗教不同的教义、仪规和内容;就如同文学当中的散文、小说、诗歌,一定也有各自不同的内容。所以,宗教其实是可以多一点,但是还是需要规范。如同雨水很好,可以滋润万物,但是天天下雨,就会泛滥成灾;和风让人清凉,但狂风就会把大树吹倒。所以,对于新兴宗教,能够加以有限度的节制,还是有其必要。



-----------------------------------------------------------------------
建议有问题找星云大师交流
发表于 2012-2-18 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基督教常批评佛教拜观音菩萨、拜佛祖,是拜偶像的宗教,大师您认为人有偶像的观念到底好不好呢?

答:佛教一向被基督教讥评为拜偶像,其实拜偶像不光是佛教徒。每个人天生下来,父母就是我们的偶像;读书求学,圣贤就是我们的偶像;我们崇拜一些伟大的人物,这都是我心目中的偶像!

其人要有偶像的观念,有偶像才能见贤思齐;如果没有偶像观念,则没有学习、效法的对象,就如同没有地标,前面的路不知道怎么走。

其实,即使基督教本身也不能说他们不拜偶像。比方「十字架」,你叫他们教堂里不要竖十字架,他会说「不行」。这十字架不就是偶像吗?天主教的耶稣、圣母玛丽亚也是偶像啊!

偶像观念,人皆有之。例如有人把你父母的照片撕下来,放在地下用脚去踩,你一定会上前给他一拳,质问他:「为什么侮辱我的父母?」「咦?那只是一张纸、一个偶像,计较什么?」他会说:「不行啊!他是我的爸爸、我的妈妈。」因为他具有一个代表性、有了另外的象征意义。所以佛祖、观世音,不管是木刻的、纸画的、铜铁雕塑的,在我心中的意义就不一样了。

过去有人到佛光山参访,走到大佛城,看到阿弥陀佛的像都是用水泥做的,便批评佛光山是「水泥文化」。其实,我们在佛光山几十年,并没有看到水泥,我们所看到的都是佛祖;怎么你从外面那么远的地方来,反而只看到水泥,而没有看到佛祖?这也太可惜了,真是枉费草鞋钱。所以,人要建立心中的价值;世间的事物无所谓贵贱,但是心目中的价值会有贵贱。因此,凡事不要只从相上去看,而要看他在我心中所显现的价值,那才重要。

我常举例,同样一块布,做成鞋子就穿在脚上,做成帽子就戴在头上;如果有人反将鞋子顶在头上,一定觉得很脏,这也是偶像的观念。甚至一块布,做成国旗,就有人愿意为它牺牲生命,因为它代表的不再是一块布,甚至不只是国旗,而是一个国家民族。这绝不是崇拜偶像,而是因为心中的价值不一样了。好比一张纸、一块木材,雕成佛像,它就是佛像;雕成桌子,它就是桌子,即使你把他拿来当柴火烧,他的价值还是不一样。

唐朝的丹霞天然禅师,有一天在一座佛寺里挂单,时值严冬,天气寒冷,大雪纷纷,丹霞即将佛殿上木刻的佛像取下来烤火,寺中纠察师一见,大声怒斥道:「该死!怎么将佛像拿来烤火取暖?」

「我不是烤火,我是在烧取舍利子!」丹霞禅师从容不迫地回答。

「胡说!木刻的佛像哪有舍利子?」纠察师仍是大声斥责。

「既然是木头,没有舍利子,何妨多拿些来烤火!」丹霞禅师从容地去取佛像投入火中。

纠察师所认识的佛像,只是木刻的,而「丹霞烧佛」欲取舍利,他所认识的佛像才是有灵性的。在丹霞禅师的心目中,佛陀的法身遍于整个宇宙世界,那尊佛像早已超越了形质。宇宙真理才是佛陀法身的整个表征!此与禅宗的「魔来魔斩,佛来佛斩」,虽然看似谤佛,实际上是赞佛,他们所看到的不是表相上的佛像,而是佛的法身。

所以,对于一些人常引用《金刚经》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来指责佛教徒不应该执着一尊佛像。对此我也引用一个譬喻:「一个人要渡河,不能没有船;一旦过了河,当然不需要把船背着走。」

「不着相」是指果位上,是菩萨悟道的境界,是要在得度以后才说的;没有得度之前,这尊佛像是很重要的,就像渡船一样,没有它就到不了彼岸。所以不可以用「不着相」来要求因地修行的佛教徒,否则不着相,又何须上教堂,又何须佩戴十字架呢?

还有一则公案。唐朝宣宗皇帝尚未即位时,曾经因为避难而隐居在佛寺丛林里,担任盐官禅师的书记。他对禅门所谓「不立文字」、「不着形象」、「不假外求」那种天真洒脱的禅道,颇为欣赏。

当时该寺的首座为黄檗禅师。有一天,这位天子书记看到黄檗禅师以七尺之躯,五体投地的礼拜佛像,便问道:「首座禅师!你过去一向教诫我们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现在你这么虔诚地礼拜,你究竟所求为何?」

黄檗禅师听后不高兴,立即呵斥道:「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应该要如是求,你懂吗?」

宣宗听后不服气,用讥讽的口吻责问道:「既然如此,那禅师礼拜又有什么用呢?」

黄檗禅师听后毫不客气地用力打了宣宗一个巴掌,天子书记楞了一下,便非常不高兴地批评道:「还亏你是个修道人,怎么这样粗暴呢?」

黄檗禅师又是给他一个耳光,说道:「这是什么地方,你居然敢在这里说粗说细!」

宣宗不甘示弱地抗辩道:「你能拜佛、拜法、拜僧,我为什么不能说粗说细?」

黄檗禅师听后非常欢喜,笑道:「你说得不错,我可以拜佛、拜法、拜僧,你可以说粗说细。」

语言文字虽系工具,不是目标,但就如同刚才所说,河尚未渡,何能舍船?一旦到达彼岸,自当舍船而去。黄檗禅师说:「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当作如是求!」此一句「当作如是求」,实是着力之处。

总之,佛教徒拜佛,这不是盲目地崇拜偶像,而是与佛接心的过程与方便;当他借着香与佛菩萨来往,「香」就如现代的电话,形式是表达情意的最好方式。因此,关于偶像观念,对一个不懂得宗教与信仰意义的人,是不值得一谈的啊!


-----------------------------------------------------------------------
建议有问题找星云大师交流
发表于 2012-2-18 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四、道教曾经主张「三教一家」,甚至后来又有「五教同源」的言论。请问大师,您对宗教的分合有什么看法?

答:禅宗有一则公案:有一天,傅大士身着和尚的袈裟,头戴道士的帽子,脚穿儒家的鞋子去见梁武帝。

武帝见他一身奇异的打扮,问道:「你是和尚吗?」大士指一指帽子。

武帝又问:「你是道士喽?」大士指一指鞋子。

武帝再问:「那么你是方内之士了?」大士又指一指袈裟。

武帝终于不奈的说:「你到底是哪一家之人?」

傅大士于是作诗曰:「道冠儒履佛袈裟,会成三家作一家。」

「三教一家」、「五教同源」的说法,由来已久。明末四大师之一的莲池大师,曾在他的《竹窗随笔》、《竹窗二笔》、《竹窗三笔》里提到「佛儒相资」、「三教合一」的说法。之后憨山大师又把莲池大师的「相资论」、「合一论」,进一步推演成儒、释、道「三教同源论」。

所谓「三教」,释教即指佛教,为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儒教其实是指孔、孟重伦理、礼治等儒家的教化而言。道教则以贵生为主旨,含括以丹鼎、斋醮、符箓、积善、经戒为道法的各道派之教。儒、道属于中国本土文化,佛教则传自印度,因此,三教不论在教义思想或信仰仪礼方面,多有差异。

只是三教历经时代文化的融会后,修行的立论、济世的宗旨难免会有相互比附之处。比如:儒说「正心」,释说「明心」,道说「炼心」;儒以「治世」,释以「治心」,道以「养性」;儒近「人道」,释近「佛道」,道近「天道」;儒曰「独善其身,兼济天下」,佛曰「上求菩提,下化众生」,道曰「清净安然,无为而治」等。

如果仔细探本溯源,三教说理的浅深,陈义的归趣,还是迥然不同。儒教说:「未知生,焉知死。」举凡有关宇宙来源、神秘现象、生死问题皆置之不理,一切顺天由命。道教则以「一气化三清」的理念,将宇宙的生成与神仙思想结合,并认为天地万物皆由三清尊神所化,这是唯物思想的体现。佛教则揭橥「缘起性空」之理,以解答宇宙成、住、坏、空的因缘观,并以善恶因果、三界轮回的学说,打破人们对生死的迷惑。

所谓「五教同源」,则是延续「三教一家」之说而来。内容即指「佛教的慈悲,道教的无为,儒教的忠恕,耶教的博爱,回教的清真」。根据马宗德先生的《台湾民间信仰论集》读后感说:「五教原为一理所生,虽分门别户,但皆以劝化人心为主宰,普唱仁风而立基,以正心、修性为悟道之本。从『心』『性』处多下功夫,以蓄养至大至刚的人格,虽然功夫不同,但是化殊而旨同,其理『一』也,即『真理』。」

其实,「五教」泛指世界各大宗教,都是以善为出发点,举例说,儒家思想可纲维人伦,等于佛教的人乘思想;天主教、耶稣教主张生天,等于佛教的天乘思想;道家的清净无为,任性逍遥,等于佛教的声闻、缘觉乘思想。各宗教在多元化的人间,均扮演着导人向上、向善的角色,或为身教,或为家教,或为含容各门学科的心灵教育。人间佛教重视当下的净土,致力于解决人间各种问题,所谓以「出世思想」,作「入世事业」,属于菩萨乘的思想,主张「人成即佛成」,也就是以声闻、缘觉出世的思想做人天乘入世的事业,进而实践菩萨道的慧业。

以上是将各大宗教汇归为五乘佛教,皆可引导众生到达理想世界,其根本究竟乃觉行圆满的大乘佛道,故曰「五教同源」。

谈到宗教分合的问题,从古以来,经常有附佛外道「寄佛偷生」的现象,主要是佛教的发展并不是靠神通、灵异,基本上佛教有组织、有教义,像「因果报应」的道理,便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举凡世间任何事物,都离不开「因缘果报」的定律,所以很容易取得一般大众的信仰。

然而,有些宗教因为本身教义不太俱全,所以很容易依附到佛教的身上,像刚才讲的「三教一家」、「五教同源」。甚至岂但是「三教一家」、「五教同源」的说法而已,现在还有不少的附佛外道,不下几十种。

这许多的宗教基本上可合可分,有些地方可以合,有些地方必须要分。记得有一次,天主教的罗光主教曾在台北天主教的公署举办一次「宗教联谊会」,大家针对「三教一家」、「五教同源」进行讨论。基本上我也是赞成宗教之间要和谐、尊重,彼此要包容、交流,但有时也不能一概而论。

那天,罗光主教担任主席,我做主讲人。当与会人士都讲过以后,我问罗光主教说:「如果现在把释迦牟尼佛、耶稣、孔子、穆罕默德、老子,一排供在这个地方,您愿意拜吗?」他说:「我拜不下去!」可见宗教事实上是难以混合在一起的。

如果你反问:「既然合不起来,那么就彼此分裂、斗争吗?」也不见得。凡是一个宗教的成立,必定有他应具备的条件,也就是要有教主、教义、教史,再发展到信徒。

例如一贯道,当初就是苦于没有自己的教主,教义也是搜罗、引用各家之说,如果别人不准它用,它就没有内容可说了。加上他们本身的一些制度、仪礼也还未俱全,所以不容易被人接受。不过,现在他们慢慢有了人才,也做得相当进步。

我的意思是说,教主不能合,耶稣就是耶稣,佛祖就是佛祖;教义也不能合,就好比文学就是文学、科学就是科学、医学就是医学,天文、地理,性质也不一样,根本就不必合!但是教徒可以互相来往,彼此可以做朋友,你信天主教、基督教,我信佛教、道教,我们可以在一起谈话做朋友,彼此可以互相来往。

也就是说,你尽管信你的教主,但我不能信,因为那是你的爸爸,不是我的爸爸!我把你的爸爸当成是我的爸爸?这就不伦不类了,所以是行不通的。

因此,各人的爸爸,就归各人去礼拜,不必一定要「同」,你让它各自存在,各具特色,不是更好。甚至各家的教义就归各家去信仰,你要相信、不相信,你要这个、要那个,你要空、要有,你要三论、要唯识......,所以教义也不一定要合。

我的主张是「同中存异、异中求同」。在「同」的里面,宗教都是劝人为善,目标一致;但是「同」中也有「不同」,各个宗教各有教义,彼此说法也有不同。正如交通,有飞机、船筏、火车、汽车,都能当交通工具,但功能性不同;宗教也是一样,所以佛教有五乘,大小乘、人天乘等,包容性强。

佛教的「五乘共法」,其特色就在于人乘、天乘、出世的声闻、缘觉乘之间,还有一个「菩萨道」,他把出世与入世调合起来,当然人生就更加圆融了。

过去天台宗、华严宗都讲究「判教」,现在我对各种宗教的看法,觉得不应该去分谁大、谁小、谁高、谁低,彼此各有所专。就像现在的儿童文学、青年文学、妇女文学,不要分哪一个好、哪一个不好,各有特色。所以,最好就是建立「能分能合」的宗教观,这才合乎中道。

五、宗教有所谓「正邪」之别,请问大师,「正邪之间」到底要如何分辨?佛教对正信宗教与邪教有什么样的定义?

答:平时我们做事讲求效率,有益处的事才做,无益之事自然不做。同样的,有益处的宗教才去信仰,没有益处的宗教绝对不去信仰。

谈到信仰,有的人一开始信仰宗教就走错了路,信了邪魔外道,这就是「邪信」。比邪信好一点的是「不信」,不信仰任何宗教固然不好,但是至少他没有走错路,没有中毒,将来再选择一种正确的信仰,还有得救的机会。

另外有一种信得很虔诚、不知分辨而「迷信」的人;迷信比不信又好一点,因为虽然迷信了,但总还有一种信仰。像老公公、老婆婆们,手里拿着一柱香,虔诚的跪倒在神明面前,口中喃喃有词,在我们看起来是迷信的行为,但是他们那一片纯真的心,是非常可贵的。至少宗教劝善止恶的观念,已深植在他们的心中,因此即使是迷信也比不信好。当然,比迷信更好的还是「正信」,能够对佛法生起正确的信仰,才能获得佛法的利益。

所谓「正信」宗教,「正」是正常、正当、正确;正就是对的、好的、善的。例如我们建一栋房子,要强调「正」,栋梁要正,门窗要正;宁可「正而不足」,也不可「斜而有余」。「正」的重要,由此可见。

信仰宗教,尤其要选择「正信」的宗教。所谓「正信」的宗教,必须:

(一)信仰具有历史考据的。

(二)信仰世界公众承认的。

(三)信仰能力威势具备的。

(四)信仰人格道德完美的。

这是说,我们所信仰的对象,必须是历史上经得起考据证明的,必须是经过举世共同承认确实存在的,必须是具有高尚品德与圣洁人格的,必须是能够自度度人、自觉觉人的大善知识,如此才能引导我们走向正道,才是值得我们信仰、皈依的对象。

例如,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历史上明确记载着他的父母、家族、出生地、诞生的日期,乃至他出家、修行、成道。他所成立的教团是举世公认的四大宗教之一──佛教;他的道德是圆满清净的,他具足智德、断德、恩德,是功行圆满的觉者;他所宣说的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等教义,及因果、业力、缘起等,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可以引导我们转迷成悟,离苦得乐,所以值得信仰。


-----------------------------------------------------------------------
建议有问题找星云大师交流
发表于 2012-2-18 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宗教,好象多数都介入了贪心、诈欺、迷信,甚至「邪教」横行。近几年来发生的「邪教事件」,如美国的「大卫教派」,自称上帝,能死后三天复活,造成八十多名的教徒被活活烧死;日本的「奥姆真理教」,教主麻原以基督自居,要求教徒膜拜他的肖像,化数十万的日币买他的洗澡水,谓之「神水」,藉此加强功力,由于麻原的心理扭曲,最后造成五千多人死伤的东京地铁毒气事件;台湾的一些神棍则或以放光分身、灵异相片,眩惑民众;或以消灾避祟,巧立名目让人产生畏惧服从的心理而藉以敛财骗色,也造成一些社会乱相。

所谓「邪教」,就是怪力乱神,甚至假借宗教之名,意图达到敛财、图利、骗色、求名等另外的目的。邪教所散播的异端邪说,都是违背正知正见的思想与见解,如拨无因果、谈玄说异、卖弄神通、否定轮回等四颠倒和六种邪见,使得我们光明的本性被障蔽,所以《华严经》说:「正见牢固,离诸妄见。」正见即八正道、三法印、四圣谛,使我们正见缘起法,了解宇宙万法生、住、异、灭的实相。

一个人一旦信错「邪教」,就像吃错药,不但病无法治愈,甚至有中毒毙命之虞;又像一个人要到远方去,结果走错了方向,永远也达不到目的地,所以信仰要正信,「正」很重要。

我发觉现在皈依三宝的人很多,不管到哪里举办皈依,都有几千人报名参加,他们好象在卡位一样,想要赶快找佛教卡一个位子,表明:「我是正信的」。

其实,在佛教里还是有很多人「迷信」。只不过迷信也不要紧,迷信只是「我不懂」!因为不懂,我拜妈祖、拜城隍、拜土地公,我信仰民间宗教。虽然我不懂,至少求神拜佛,发心向善、做好事,所以也无伤大雅。

有个笑话,有一位地理勘舆师,一天不小心被倒塌的围墙压住,整个人动弹不得,只好大声对着屋里的儿子大叫:「赶快来救我啊!」只见儿子慢条斯理的拿出黄历,对着爸爸说:「爸爸!请您忍耐一点,不要急,让我查看一下黄历,看看今天适不适合动土。」

基本上人是很迷信的,例如,过去有人喊:「我们为某某主义牺牲!」「我们为国家牺牲!」下面再问一句:「为什么要为某某主义牺牲?」「为什么要为国家牺牲?」国家为什么要我去牺牲?国家为什么不保护我呢?有时候是禁不起一问的。但是,人就是要有为国家、为民族、为主义牺牲的这种信仰。

迷信不要紧,怕的就是不信,不信则什么都没有。邪信更糟糕,信错了就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所以现在台湾的邪教横行,政府也不管,任凭他们披着「信教自由」的外衣、打着这样的旗帜,到处散播邪说歪理,这是很可怕的。所以今后佛教要「驱邪显正」,正派最好,凡是具有教育性,能引导人向上、向善、向美、向解脱的目标迈进的,就是最好的信仰。

其实认真说来,佛教徒也很辛苦,一面要行正,一面还要驱邪;就如一个修行人,一面修行,一面要和烦恼魔军战斗。你看,多少贪、瞋、痴等烦恼统御了我们的心,多少我慢、嫉妒在我们心里蠢蠢欲动。做人不但很辛苦,而且很可怜,一不小心就会被烦恼扰乱、打败,所以要修行,要行八正道、六波罗蜜、四摄法,要训练很多的正规军,才能压制许多猖狂横行的魔军。

可以说,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战争,心里充满矛盾、冲突,常常在天人交战、正邪交战。所以人要学会转,心中要会转,不要执着,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认为「我已经信了」、「我已经改不了」、「我已经认定了」,这是不行的,人要顺从真理,真理才是人生的道路。

-----------------------------------------------------------------------
建议有问题找星云大师交流
发表于 2012-2-18 0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六、佛教经典常常提到「外道」,外道是什么意思?佛教对友寺、异教、外道,乃至「附佛外道」,到底是如何分别?

答:「外道」不是骂人的话,也不是标榜自己,排斥别人;外道是表示「我的道之外」的其他宗教。因为佛教乃心内求法,佛陀在各经论中,都说佛法只在自己心中,不向外求;中国禅门也说:「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可见佛法即自己的真心自性,若在此以外谈法论教,都是心外求法,故被视为「外道」。

在佛陀千百万弟子中,大多数是从外道转投佛陀座下,如优楼频螺迦叶、那提迦叶、伽耶迦叶等,都是外道;乃至佛陀在即将涅槃时,最后皈依三宝的须跋陀罗也是外道。其实,揆诸佛教历史,初信外道的人,更容易进入佛教之门,而且一旦理解悟入佛教的真谛之后,就坚信不移。即使佛陀在证悟佛道之前精通科学的「五明」及哲学的「四吠陀」,也都是外道之学。

关于外道的种类,在佛教的经论中所举甚多,有九十六种、九十五种外道的说法,但一般都以「六师外道」为代表,即富兰那迦叶、末伽梨拘舍梨子、删阇夜毗罗胝子、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迦罗鸠驮迦旃延、尼干陀若提子等六师。另外,在《摩诃止观》里提到有三种外道:一、佛法外外道;二、附佛法外道;三、学佛法成外道。

佛教崇尚和平与融洽,对于其他宗教一向采尊重的态度。不过现在有些宗教,以佛陀为教主,教义中也揉和了佛教色彩,却别立其名,这就好比认他父为己父,当然会引起争议;更有些宗教打着佛教的旗帜,却另立邪说,自封尊号,「未得谓得」,无异「以盲引盲」,信者非但不能见到真理,反而误入万劫不复之地,岂不枉哉!

所以,原本「外道」只是一种说法,并无贬抑之意。外,指外人、外宾,从外面来的,也没什么不好。不过后来慢慢有了「附佛外道」,也就是依附到佛教里、托佛教的名维生,这就不太正派了。因为如果你是正派宗教,为什么不独立呢?

什么是外道?有的人自称「活佛」,怎么不是外道?因为人怎么能称活佛?佛是别人称的,岂能自称?自己称「佛」,就是「未证谓证」,就是大妄语,就是贪求名闻利养,这就是外道。

另外,也有所谓的「真佛」,可见有假的成份,不假,何必强调真。还有许多人都是为了自己的贪心私欲,想在宗教里拥有群众,因此借机哄抬自己,这就容易产生许多外道了。

在佛教里也有外道,例如有的人讲经说法和佛教的教理相违背,就是「内外道」。内外道包括附佛法外道、学佛法成外道等,如小乘之犊子部、大乘之方广道人等,仅习得佛法之一见,即起执着不知精进,未识佛法之中道真髓,亦无法证得涅槃解脱。甚至有的人连「佛」都想要推翻,如提婆达多以神通惑众,教唆阿阇世王弒父纂位,乃至提出颇多不合正道的主张,还对佛陀说:「你应该退位了,我来。」他就是大外道。

人很奇怪,也很迷信,不管是什么好的、坏的。我用一句台湾话形容:「有人讲,就有人信。」无论是坏的好的,你讲我就信。

所以,我对现在这许多外道的看法,基本上这是要靠社会的法律来规范。虽然说宗教是神圣的,不可以用世俗的法律来管理,不过因为这是世间,一些不正派的人,在俗世中行走,与俗世的人接触,接受世人的供养,有的甚至以不正当的手段诈欺、骗人,还有的神棍借机敛财,像这许多的问题,政府也没有过问。政府问的是打击政党的宗教,反而让迷信、邪信的宗教泛滥,因为这些邪信、迷信会让人民无知,政治人物就比较容易统治。

就如过去日本统治台湾的时代,就是推动拜拜,就是提倡神权的宗教;他让你把钱花在这上面,让你们都集合在神明前面拜拜,你就不会造反,所以用迷信来统治台湾,这是当时日本人的手段。

过去台湾的政府也是一样,台湾的青年学子哪里敢选政治系、哲学系、心理学系,他不准人民有思想,他怕思想反动,所以人民要信仰正当的宗教,他不准,因为正信宗教会有思想、会有怀疑。

尤其佛教,佛教主张从理性入门,从信心入门;从怀疑也可以进门。你看禅门主张「提起疑情」,他要你疑惑,「为什么?为什么?」不断地参究下去,所以佛教是智信的宗教。

俗语说:「宁在大庙里睡觉,不在小庙里办道;」宁可在正教里游走,也不在邪教里作领导。甚至宁可以不懂,但是不能邪信。

-----------------------------------------------------------------------
建议有问题找星云大师交流


  
发表于 2012-2-18 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关于佛教对异教的看法,所谓异教,是表示跟我的信仰不同,例如天主教、基督教、回教、民间信仰、一贯道、天理教、轩辕教、统一教等,也没有骂人的意思。我认为不管任何宗教,只要迎合人心,适合大众,就有人信仰;宗教彼此间应互相尊重而非反对,在弘扬佛法的前提下,对异教要有包容心,甚至必要时给予辅导、感化、摄受,而非排斥、对立。

至于谈到「友寺」,就是友好之寺。我认为世间上,人都可以有朋友,寺院间也有同宗同派的师门关系。只是交朋友有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朋友还是要有所选择。

过去丛林里称直系道场为「派下」、「下院」,在日本称「本山」、「末寺」,是指分支出去的寺院;法系道场是指结过「法」的,并以宗派宗风为依止,继承此法统。又「法系」是经由传法而来,没有经过正式接法的人则不能传法。

有人说,佛光山的门风很高,别人不容易亲近。其实在佛光山创建后不久,经常有许多神明要到佛光山拜佛,佛光山殿堂的香灯师认为神轿摇摇摆摆、敲敲打打,太不威仪,不许他们进入大殿。我说:「人都可以进来拜佛,为什么神不可以进来?」所以有一段时期,到佛光山拜佛的神明很多。

现在,佛光山虽然是倡导「八宗兼弘」的道场,但有时一些藏传、南传,或是一些新兴宗教想跟佛光山来往互动,有时候徒众也会有「对不起!我不了解你」之虑。人同此心,不过我想只要彼此多交流,问题自然会改善。

-----------------------------------------------------------------------
建议有问题找星云大师交流

发表于 2012-2-18 0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整个佛教来讲,全世界有南传佛教、北传佛教、藏传佛教,乃至现在日本的佛教也有自己的形态。请问大师,佛教未来应该走哪一条路线来统一世界的佛教比较好?

答:宗教的意义,旨在宣扬教义,教人明理,导人向善。因此,世界上的宗教都希望传教,莫不认为自己的教最好,哪一个人信了我的教就比较安全。甚至为了显示自己的宗教很大、很有力量,因此都喊出「国际化」的口号。

其实,佛教早已是国际化的宗教,不是等到今天才要国际化。不过现在国际化的佛教,像欧美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经有了他们所信仰的佛教。而现在的南传佛教、藏传佛教、日本佛教、韩国佛教,甚至中国的佛教,在各个国家经过当地风俗、习惯、文化、气候、土地等种种不同的环境塑造下,也产生了各自不同的内容。例如,过去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都是抱着佛教的原典在研究;近半个世纪,大陆则以中国秦汉隋唐的哲学思想,以及社会主义来评论佛教;台湾不少学者则以现代科学来对佛教做比较研究。

甚至天主教的丁松筠神父曾经跟我说:「如果大师您生长在西方,一定是个出色的神父;如果我出生在东方,也一定是个和尚。」信仰往往受地理环境、风俗习惯而影响。这些现象本来就无可厚非,因为宗教到了某一个地方,为了求得生存,为了要在当地落地生根,必然会有一些配合的措施与政策,这是自然的发展。

至于谈到未来的佛教应该要走哪一条路线好?如果要佛教走南传的路线,南传的佛教以供养为主,出家人俨然就是佛祖,只要我住到这个地方来,信徒就要供养我,所以他们建立了供养的制度,僧侣外出托?,家家户户都会主动拿出东西来供养,这已经成为他们的风俗习惯。

但是这种供养制度在中国可行吗?不能!如果你走到信仰基督教的人家门口,他不但不给你供养,还可能把你打出来,因为中国的宗教很复杂,所以不能走泰国南传的路线。

你说走藏传的路线!藏传的佛教因为地处荒凉偏远的西藏,人民生活在冰天雪地里,养成坚忍的精神。他们外在的物质很缺乏,只有往内心世界去追寻,所以他们的精神世界很丰富,信心也很强。但是,中国人到了西藏去,三餐生活都觉得困难,还谈什么信仰宗教?因此并不容易。

再说,藏传的密教太过重视供养,现在密教能在全世界发展,都是华人的贡献;没有华人,藏传佛教很难在世界生存。不过,华人也很欢喜好奇,总觉得我跟活佛在一起、我替活佛背一个包包、我是活佛的侍者,就觉得是自己一个很大的安慰,很容易自我陶醉。

基本上,西藏因为过去受英语的教育,他们的英文程度,以及对佛教义理的钻研,的确有很深的造诣,像格西,就等于我们的博士学位。但是不可讳言的,专研佛学的人确实不少;到处招摇撞骗的,也不是没有,只是一般信徒分不清楚。若说要走藏传佛教的路线,也是行不通。

那么,走日本佛教的路线吧!日本佛教虽然在历史上经过了多少王朝、多少磨难,但现在日本佛教各大宗派,都凝聚了很深的势力。现在日本和尚,尤其在明治维新的时候,他们可以跟在家人一样,有宗教的福利,也有社会的自由,他们可以穿在家的衣服,可以当首相,像过去鸠三一郎就是个和尚;京都市、东京市的市长,也都曾经由和尚担任,和尚具有精神的感召力,庙大,信徒也多。

不过,现在日本的政治已慢慢步上轨道,他也不怕宗教乱政。像现在的创价学会、公民党,过去被批评为附佛外道,但是现在他们的势力很大。日本的新兴宗教比台湾多,例如立正佼成会、灵友会等,所发挥的力量更大。日本人对宗教也是一种狂热,日本人曾批评台湾人没有宗教情操,不忠于宗教。他们对宗教的性格很强化,我们常常看到日本人,身上挂一个袋子,上面都有一个记号,这个记号就表示我是这个宗派,当他看到你的袋子跟我不一样,连话都不跟你讲,他们对宗派就是如此的划分界线,彼此泾渭分明。

现在日本的佛教,基本上寺庙已经不成为寺庙,而是成了祖师的宗庙。他们不再是信仰佛教,而是信仰祖师。有一次,我在日本的一个寺庙里参观,看到大佛殿里怎么把一个祖师的相挂得那么大,却把佛像做得那么小?他们说,这不是比大小,等于我们在颈项上都会挂一个佛像当护身符!我们现在祖师很大,佛像只是我们的一个护身符,所以佛像不需要很大。

日本佛教从佛祖的佛教变成了祖师的佛教,基本上已经走了样,所以日本佛教的各个教派,并不是由佛来统一。日本的和尚在日本很有地位,甚至日本的女性要嫁人,她选择嫁给教授、嫁给医生、嫁给和尚,为什么?因为和尚有庙,和尚有财富,嫁给和尚,马上就可以当幼稚园的园长,就可以当百货公司的老板娘,就可以跟上流社会接触,像皇家的东本愿寺、西本愿寺,都是由王宫大臣出家当和尚。

现在如果要中国的佛教走日本的路线,事实上也不行,因为基本上中国的佛教是靠戒律在维持形象。比丘、比丘尼不可以结婚,这一条日本人都认同,一般在家信徒之所以向出家人礼拜,就是觉得你们跟我们不一样,你们没有结婚,我们是有家庭的,不如你们。

所以,今后的中国佛教要走什么路线?应该走「人间佛教」的路线!人间佛教就是:在家众有在家众的护教空间,出家众有出家众弘法的崇高地位,僧与信、出家和在家,如人之双臂、如鸟之双翼、如车之两轮。所以我们提倡人间佛教,我创建的僧团以佛光山为主,教团以佛光会为主。但是未来的历史不是某一个人说的,也不是某一个人做得了的,这要看后来的信徒有没有这种理念,有没有这种大菩萨、大发心的人,才能有所建树,把这种宗风、规模建立起来。这不是用强迫,或用政治力量可以达成,这是信仰,是要经过时间和历史慢慢形成的。我祝愿佛光山的僧团与教团,未来在人间佛教的发展上,能真正带给人间和平与福祉,带给人类幸福和安乐,这一切还有待我们继续努力!

-----------------------------------------------------------------------
建议有问题找星云大师交流

发表于 2012-2-18 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般人容易把民间信仰当成是佛教或道教,因此「佛道不分」。请问大师,民间信仰到底是佛教还是道教?乃至神鬼的观念算不算也是宗教信仰呢?

答:民间信仰到底是佛教?还是道教?主要是看他们自己,他要认为自己是佛教,就是佛教;他要说自己是道教,就是道教。

其实,现在的民间信仰,说穿了是「寄佛而生」。你看,过去一般的台湾人,你问他:「你们是信什么教?」没有人会说他是信道教,都说是信佛教。实际上他拜的是妈祖、城隍,严格说来并不是佛教徒,但是佛教也没有把他们排斥在外,硬说他不是佛教徒。不过他们也很肯定佛教,佛教建庙,他们乐意出钱;你是出家人,他们也欢喜供养;佛教的事业,他们也发心参与,所以佛教也没有放弃这许多民间信仰的信徒大众。

不过,到了现在百家争鸣、万花齐放的阶段,民间宗教这块大饼也不只是佛教能吃,有的道教徒也站出来说:这是我们的道教。其实台湾没有道教,因为没有道士,哪里会有道教徒呢?不过近几年有一些神庙的庙公,他们也说:「我们是道教。」其实,宗教须要提高水准,神职人员要有神职人员的风范。你看天主教的大主教站出来,那种气派;反观神道教,哪一个庙公走出来有这种气度?

充其量,他们只能说是道教的正统,所以过去我一直鼓励道教要办道学院,要成立道教会,要成立道教教团,要培养人才,我们也很欢喜有道教出来和佛教良性竞争。不过恐怕不容易,必须要有好的人才,幸好道教是民间信仰,比较容易发展。

道教的行天宫,他的力量比佛祖还大,拜拜的人更多,因为基本上求神比较容易,行佛比较困难。信徒到神明面前礼拜,求福报、求平安、求升学、求婚姻等等,神明有没有给他什么答案?没有。不过他心里觉得我求过了,我已经拥有这个,至少他会得到一时的安慰。

佛教现在面临的危机,一方面是人才很少,再方面是保守的力量很强,愚昧的人士很多,真正有知识、有理念、有思想之高层次的信徒也少。许多信徒并不是看你的专业,或是你有知识,乃至你是一个大法师他就来拜你,他不是要这个,反而看你穿得破破烂烂,一付苦行僧的样子,他就相信你。

所以,把佛教的信仰建筑在这种无能、无知、无用的上面,这是很让人忧心挂念的现象。如何把佛教的层次提升,把信徒的信仰升华,把佛法义理加以深入研究,尤其要提倡为教殉道、为教牺牲的精神,而不是一味地祈求神明庇佑,那是低级的信仰,果能建立这种观念,则佛教的前途才有希望。

现在佛光会一直鼓励信徒要跟天主教、基督教徒一样,能为教会奉献。因为基本上,以我几十年来对佛教出家人的认识,他们要钱,但不贪污;平时虽然接受信徒的布施,但这些钱等到有一天,他会说,我要在这里建个大雄宝殿,我要在那里建个藏经楼、建个宝塔,他不会拿回家用,因为他没有老婆、儿女。即使偶而拿一些回去孝敬爸爸妈妈,也只是当成行善救济,多少给一点也不要紧!所以出家人在财务上,虽说还是难免有不肖分子,但多数的人还是很有因果观念。

再来,谈到神鬼观念算不算也是一种宗教信仰?甚至信神到底是民间的宗教?还是佛教?或是道教?现在就看佛教的本意如何?如果能把他们转化成为佛教徒,这一转是很重要的!

基本上,佛教不是神,也不是鬼,而是人的宗教。我们提倡人间佛教,并不是不承认神,也不是否认鬼的存在,只是各有各的世界。

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宗教,过去基督教也曾批评佛教:「你们是人,不是神。」神是什么?神是无形、无相的,似有似无;神是神话的、神奇的、神怪的、神通的。我们一般说,正者谓之神,下一级的就是鬼。神有正神、邪神之分,鬼也有好鬼、坏鬼之别。基本上,神和鬼跟人的世界不一样,人间的人比神鬼更可怕。此话怎么讲?我们常讲黑道、帮派不好,帮派是不好,不过有些朝代,到了求神、求官都求不到的时候,他只有求黑道帮忙。黑道人士胸口一拍:「没有关系,有老子在,我来。」他有那种义,现在有些做官的,义都没有了,他把你的钱贪了就不睬你了,不是比黑道还不如吗?

鬼有鬼的世界,神有神的世界,跟人没有关系。就如虎豹很凶,但它在山林里;鲨鱼、鳄鱼很凶,但它在海洋里。所以真正的神鬼,跟人之间河水不犯井水,可是人间的神鬼很可怕,我们常见许多人用些不正当的神奇技谋,专门诈财骗色,害人不浅。乃至许多的烟鬼、赌鬼、酒鬼,不都是鬼吗?可以说,人就是鬼。不过人也很矛盾,你说鬼不好吗?酒鬼、赌鬼当然不好,但是你看,太太骂先生:「你这个死鬼!」小孩子很可爱:「小鬼,来。」把自己亲爱的人当成鬼,可见鬼也很可爱。

其实,佛教讲「一心十法界」,就是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牲、恶鬼、地狱等十种。鬼在心中,佛也在心中,甚至我们的心忽而在天堂,一下子又到地狱去;一天在天堂、地狱里,不知来去多少回。所以,信仰就是规画自己,让我们如何有力量、有交通工具,让我们容易到达佛的世界,而不会落到地狱、恶鬼、畜牲等恶道受苦,这才是信仰的最终目的。

-----------------------------------------------------------------------
建议有问题找星云大师交流
发表于 2012-2-18 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界上有许多战乱都与宗教有关,例如有人说「美伊战争」实际上是「宗教之战」,一般来讲,宗教都是和善的,为什么宗教也好战呢?

答:宗教人士基本上有一个性格──排他性,你不同我,我就不和你来往。例如,回教徒从小就被训练出强烈的卫教性格,提倡战斗力量,对于不同的宗教不是共存,而是毁灭。他们所信奉的《可兰经》规定「圣战」是回教徒应尽的义务,鼓励信徒为阿拉而战,相信为圣战而死者,灵魂可以升天,反对回教者,阿拉必将惩罚。他们最初目的虽是为护教或反对异教徒迫害,但后来演变为回教军事制度,乃至为巩固政权镇压异己、扩大疆土、反抗外敌入侵等行动,皆称为圣战。

历史上有名的「十字军东征」,就是回教与基督教之间的宗教战争,彼此为了圣地──耶路撒冷,而于一○九五年开始,到一二七○年,前后发动八次战争,最后于一二九一年回教徒攻破十字军所占领的最后一个城市,终于结束十字军东征。

十字军东征是典型的宗教战争,乃至最近的「美伊战争」,也是耶回之战。因为彼此信仰不同,基督教和回教一千多年来都在打仗,都在战争。名义上,都不敢说是宗教,而用国家名义,实际上就是民族战争,就是宗教战争。

由于宗教信仰不同而演变成民族战争,这很可怕。就以美国攻打伊拉克来说,为什么要打伊拉克?因为九一一事件,恐怖份子宾拉登藏在阿富汗,于是发兵攻打阿富汗,伊拉克支援阿富汗,转而攻打伊拉克。

事实上,这是一场宗教战争,但名义上是打击恐布份子。然而谁是恐怖份子?你说恐怖份子驾驶飞机,把美国一百多层的双子星大楼冲倒了,死了多少人。难道美国用飞机、航空母舰、大炮,公然地攻打伊拉克,这不是恐布份子吗?

甚至像当初大陆上的土匪打家劫舍,把人吊起来烧、烤,逼你拿出钱来,那不就是恐怖份子?到了台湾,贪官污吏搞得人倾家荡产,还有作奸犯科的歹徒绑票勒索,不也都是恐怖份子?二二八白色恐怖,一般平民百姓平凡过日子,但是主事者说抓就抓,因为别人检举你是匪谍,不但坐牢,甚至枪毙,那不恐怖吗?现在举世公然发动战争,当然就更恐怖了。

有人问:世间有没有和平的一天?看来世界是很难有和平的一天,除非佛教普及,大家实践佛教的「无我」、「慈悲」,才能使世界趋向和平。因为除了佛教以外,世界上的战争皆与宗教有连带关系。

宗教为什么会互争?其实就如政治人物,为了实现理想,当别人与我的目标、理念不同,尤其彼此利益冲突时,自然就会有政争,这就是「我执」作祟。

宗教徒之间,虽然有的人「我执」已除,但「法执」未遣,就如佛教的阿罗汉,虽已证果,我执不再,但是那份对真理的执着仍然存在;因为执着,没有包容性,所以争执不断,甚至不得不发动战争。

其实,宗教最大的意义,就是追求解脱;执着存在,如何解脱?所以宗教要有包容性。佛教的包容性最强,在佛教里,不管药师佛、弥陀佛、弥勒佛,都是「佛佛道同」,甚至关公、妈祖,在佛教里也能占有一席之地。

佛教容许异己的存在,在佛教二千多年的历史里,从未有过战争或冲突。佛教把儒家当成人乘的佛教,把基督教看成天乘的佛教,把道教的出世无为当成是声闻、缘觉乘的佛教,彼此都是圆融无碍,互相尊重包容。

其实宗教本来就是大家的,佛教不是一神教,但佛教讲真理是一个,所谓「原同一种性,只为别形躯」,每一个人信仰的对象,都是自己心中衍化出来的,实际上只是程度、内涵上的差异,站在信仰的立场来讲,他们应有共同性。

因此,我现在倡导一个人可以信仰两个宗教,就像过去一般民间信仰的人,多数也都是同时信仰妈祖与观音。在佛教来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谓「方便有多门,归源无二路」。不过信仰还是单纯为好,也不能信得太复杂,好比研究文学,可以涉猎历史;研究科学,也可以深入宗教,但不能复杂,否则就是「过犹不及」了。

宗教在世界上一向是最和平、最受人尊重,但是和平也不能没有力量。例如过去罗马教廷提倡世界和平,苏联的史达林就问:「你欧洲的教皇有多少军队?」你要提倡和平,就要有力量;没有力量,有什么资格谈和平?

佛教是和平的宗教,虽也主张修行要降魔,但降魔非指跟别人战争,而是跟自己的烦恼战争,修行就是要能降伏其心,用慈悲忍耐来庄严自己。但是如果碰到必须加以制裁的恶魔,有时也要杀一儆百,这也是佛教的降魔精神。

邪恶的力量应被制服,正义应加以维护,若姑息养奸,不加以制裁,则世界永无安宁。现在我们宗教要和平,我们没有力量;我们唯一的力量就是因果的力量、真理的力量。但是这个力量需要时间,所以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总之,战争是残忍的,也是不得已的;战争的发生,是人类智慧的失败。战争最后当以和平为归宿,这才是积极的慈悲。

-----------------------------------------------------------------------
建议有问题找星云大师交流
发表于 2012-2-18 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般人信仰宗教都是有所求,请问大师,信仰、祈祷,这就是宗教的生活吗?

答:人在世间上生存,首先要有物质生活。因为每个人每天都要穿衣吃饭,要有房子住;物质生活是人生最基本的需求。当物质生活满足了以后,就需要有精神生活。所谓精神生活,例如:读书、旅游、品茗、下棋、莳花、运动、爬山、谈情说爱等。当精神生活也能享有以后,还是觉得不够,这时就需要追求艺术的生活。所谓艺术生活,诸如音乐、绘画、雕刻、建筑等,所以寺院、教堂都以「形相」之美,以及「音声」赞颂来净化人心。

当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艺术生活都拥有以后,还是感到不满足,这时就需要有宗教信仰的生活。

讲到信仰的生活,过去一般的佛教徒「信佛」,信了以后就「求佛」,求佛要「拜佛」、「学佛」,我认为这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行佛」。我们信仰宗教,不能像儿童一般,天天跟爸爸、妈妈要巧克力,要冰棒;真正的宗教信仰,是牺牲奉献,是为众生服务,所以我觉得「行」佛之慈悲,「行」佛之智慧,「行」佛之普度众生,这才是信仰的真义。

至于「祈祷」是不是就是宗教生活?祈祷是宗教的修持仪式之一。世界上的各个宗教都有他专属的宗教仪礼,例如:佛教的朝山、回教的斋戒、天主教的望弥撒等,唯有「祈祷」是一切宗教所遵行。

一般的祈祷多以求福袪祸为目的,将信仰的对象视为「有求必应」的万能之神,人们相信用膜拜、献祭、赞颂等,能够得到神的恩惠和赐与。然而佛教的祈祷之道,不是表相的宗教仪礼,而是建立在「人有诚心,佛有感应」的基础上,藉由祈祷的桥梁,与佛、菩萨亲近往来,令人知过迁善,学习圣贤的愿行。

所以,佛教的祈祷实际上含有「祈愿祝祷」的另一层深刻意义,信徒透过和佛、菩萨的感应道交,与圣贤往来亲近的宗教仪式,令人心生惭愧,改往修来,立下济世的宏愿。祈祷对佛教徒来讲,是神圣纯洁的宗教礼仪,是日常生活的密行修持。

谈到宗教生活,全世界所有正派的宗教,对物质生活都讲究节制,所以对物质生活都是求其朴素、求其简单,对于精神生活则讲究解脱、安然、自在、扩大。佛教在追求精神生活更升华的方面,有另外一些方法,例如参禅、入定、念佛、轻安、欢喜、忏悔、净化、放下等,这种精神上的升华,就如同是枷锁的解脱。

解脱,是学佛最终的目的,所以我们鼓励信徒要从「名闻利养」中解脱出来、从「人我是非」中解脱出来、从「情爱执着」中解脱出来、从「无明烦恼」中解脱出来、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

至于如何才能求得解脱,就是要过宗教的生活。宗教生活就是把修行生活化。例如每天早上起来念一篇「祈愿文」,大概四分钟,念得慢的话可能十分钟。你不念也不要紧,每天晨起,不要忙着下床,可以在床上打坐一下,集中精神、统一意志,人生的境界会不一样。如果不会打坐,也可以念佛,依自己的时间规画,可长可短。

上班之后,中午如果没有时间午睡,也可以盘腿打坐,效果比睡觉还好。晚上可以看一些佛书或是宗教的报章、杂志,如《人间福报》、《普门学报》等等。临睡前再做个晚课,也可以放录音带,听梵呗,躺在床上当作催眠曲来听,听到想睡就关起来,也能有助于安然入睡。

此外,在经济生活方面,可以规画一个月所赚的薪水当中,多少钱留给父母子女家用,多少钱储蓄起来做为疾病,或是旅行参访之用。另外每月至少有十分之一,用来做善事、供养、布施等宗教用途。

我觉得,修行倒不一定要到佛前去拜愿、诵经、念佛,能够当然很好;重要的是,平时要懂得反省、惭愧、知苦恼、发道心,从服务奉献中,忘记自我,扩大生命。如《金刚经》说:胎、卵、湿、化,皆入无余涅槃,而无一众生可度;从利济众生中,发挥生命的价值,才是最大的修行!

总之,信仰宗教不是靠迷信的膜拜、装饰的念珠或盲目的奉献来建立,而是由深入义理经藏,从中觉悟出生命的真理,进而由理论而实践,由自我而大众,由烦恼而清净,由生死而生活。能够以宗教生活来充实心灵的内涵,继而站在人道的立场去关怀一切众生,必定能让人性的光辉发出耀眼的色彩。

-----------------------------------------------------------------------
建议有问题找星云大师交流



  
发表于 2012-2-18 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宗教师(神职人员)的职责就是宣扬教义,传布真理。对于负有教化社会、导人向善之责的宗教师,请问大师认为他们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答:一个宗教的形成与发展,除了要有德行圆满、于史可考的教主,以及有合乎真理的教义之外,弘传教义者,也就是宗教师的培养,更是不可或缺。因为若无人才弘化,即使教义再好,也不能普及。

宗教师,一般称为传教士,意谓「负有使命的人」。所谓使命,即在于宣扬教义,传布真理,其功能犹如老师一般,负有教化社会、导人向善之责。

-----------------------------------------------------------------------
建议有问题找星云大师交流


发表于 2012-2-18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ames 于 2012-2-18 19:46 编辑
日光河 发表于 2012-2-18 00:17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宗教师(神职人员)的职责就是宣扬教义,传布真理。对于负有教化社会、导人向善 ...

我们学佛就是要学习释迦牟尼佛传下来的教法,学习怎样成佛。佛在经典中不止一次地提出:学佛人不应该读诵外道典籍。〈佛藏经〉中讲:若人好读外经书者。则于其中生坚实想。贪着语者乐说散乱。乐严饰辞巧美说者。于佛第一义则无净心。又于此法不敬不信。舍利弗。譬如不男之人无男子用。至男子中生不男想。而作是念。是诸人等如我无异。如是好着外经书者。常乐严饰巧美文辞。于佛第一义心不恭敬。舍利弗。其中有人说清净经。于此人所亦不恭敬。轻慢清净持戒比丘。何以故。舍利弗。外道经书无真实语。法应憍慢贡高自大。何以故。是事不为厌离。不为寂灭。不为得道。不为涅槃。是人毁坏信等善根故。于一切处不信有功德。如不男人于诸人中皆谓如己。
            
意思是说:学佛人不能读外道典籍。并且对经典中的话产生坚实的想念。这样的经典同佛法不同。对于佛说的第一实义没有清净的心。不会恭敬信仰。这样的人如同被阉割的男人,不能生殖,但是却认为其他人和我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外道经书没有真实语言,所讲的法大都含有骄慢贡高的成分,因为他不是为了厌离,为了得道,为了涅磐。这人的信仰的善根会被毁坏,在一切处不相信有功德存在。如果简单说,常读外道经书的,会认为学佛也就这么会事,学佛的人也都和他们一样,学的道理也是一样(当然其实不一样)现在很多人读,  玉厉宝钞,文昌帝君阴鸳文等等。认为这就是学佛。正是上面讲的情况。学佛就不要  研究这些书,佛法经典有这么多,为什么不读?为什么不做大丈夭,非要做“不男”之人(太监)呢?。

下图是儒教的杀生祭祀
这么丧心病狂,能和他们一家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5 07:20 , Processed in 0.036561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