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了了 于 2012-8-1 10:05 编辑
【学习地图—深入课程】
雪歌仁波切讲授 2011/09/21
※深入阶段之闻思修 (因)
我个人认为,学习地图的入门和主要,是我们必须学习的东西,而深入,则非必要,可依个人的时间和智慧而定。
时间尚且允许的话,至少要到入门和主要阶段,若来日无多,入门的观念如四圣谛、《功德之本颂》能一点点进到脑海中,然后好好祈求,念念《兜率百尊》及《功德之本颂》,我就觉得已经很殊胜了,倒不必非得学完厚厚一本《广论》才行。以前有位噶当派祖师说过,具有他心通、宿命通等神通的功德,跟对道次第有一点点认识的功德相比,完全没法比的!
总之,入门和主要这二部分很重要,至于深入,有时间有能力再进入即可。
深入阶段安排了四大项,即「中观、现观、量论、俱舍」,其中以「中观」最为首要。换言之,有时间能力深入学习的话,中观是最重要、最必要学习的。相对上,现观,不是那么必要。再来,量论的重要性大于俱舍。因此,大家可从次序的安排来判断学习的优先顺序。当然,四项都能学,就更好了。
1. 中观
*《辨了不了义》、《入中论》、《中论》
宗喀巴大师解释中观的论著有五,即《广论》和《略论》的毗婆舍那、《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入中论善显密意疏》、《正理海》。(注:宗大师解释《中论》的著作即《正理海》。)以上五部,乃宗大师解释空性上极为殊胜的五部论著。
我们在主要阶段的最后已经学习了《广论》或《略论》的毗婆舍那,若想进一步深入的话,即可连接到深入阶段的「中观」。
中观这一栏里,我们放了另外三部:辨认究竟实相的《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解释《入中论》的《入中论善显密意疏》,以及解释《中论》的《正理海》,意思是学习这三部论著,就能更深入理解前面所学到的「缘空性的毗婆舍那」。所谓深入,意义在此。
2. 现观
*《七十义》、《现观庄严论》、《明义释》
生起菩提心和缘空性的毗婆舍那,即达成进入大乘资粮道的前行准备,接下来,即进入五道十地的路程。
五道,乃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每一道里,都有很多要修的法与层级。以资粮道与加行道为例,就需要一大阿僧只劫的时间,如此漫长的时间里要修的法类,肯定是很多的。同理,见道、修道、无学道,也是如此。
由于每一道里面要修的法实在太多了,因此,弥勒菩萨把整个道次第浓缩归纳而写成《现观庄严论》。认识现观,对于进入资粮道之后要做什么,就会清楚,不仅如此,对于未进入资粮道之前该修些什么,也同样会清楚。这是因为,我们可从进入资粮道之后要修的法类那边往前推论未进入资粮道前该要有哪些准备。五道上的菩萨们,智慧能力高超,修行上有许多技巧诀窍,从这里有更多的理解的话,自然对我们现在的修学有很大的帮助。例如我们要修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修的时候要注意哪些修行的关键、要诀,这些跟资粮道之后的菩萨们如何修行,密切相关。
学习现观,可以理解许多菩萨修行的技巧诀窍,从这里,我们三士道的修行就变成深入,比前面入门主要阶段都来得深入。
《现观庄严论》前十五个偈颂,即整部《现观》的缩影。《七十义》,即以这缩影概略介绍《现观》。因此,未正式学习现观之前,应先学《七十义》以取得《现观》的完整轮廓。
正式学习《现观庄严论》时,应配合《明义释》来学。《明义释》,乃狮子贤尊者所撰,是最权威的《现观》注解。学习现观的次序,大致如此。
3. 量论、4. 俱舍
*《释量论》、《俱舍论》
中观和现观学好之后,可再学习一些相关课程以深入对中观与现观的理解。
《释量论》的主要观念浓缩讲出来即成摄类学。摄,即收摄、集结之意。收摄什么呢?收摄的是《释量论》。之前提过,摄类学有助于理解广行道次第与深见空性,如今更深入学习摄类学的源头《释量论》,对于广行、深见法的学习,将更有力量、更锐利。因此,我们才在深入阶段安排《释量论》这门课。
现观跟《俱舍论》有关系。例如,《广论》解释广行的法的时候,经常引用《俱舍论》,下士道、中士道都引得不少,这是因为法理相连的缘故。因此,学习《俱舍论》,有助于学习现观。另一方面,也是所化机的缘故才放这门课,现在很多学佛的人对《俱舍论》十分好奇,很想一窥究竟,所以我们顺应大众的需求也放了这门课。
*深入阶段之「修」
深入阶段所修的法类,跟主要阶段所修的法一样,只不过把它们深入去修而已。因此,二者的差别只在于深入与否。
※深入阶段之集资净障 (缘)
同理,深入阶段的集资净障,也是将主要阶段的集资净障持续、深入的来做,即思惟上更深广,念诵的数量更多、更认真,例如今天做了一百,明天就二百,后天三百…,像这样持续做下去就可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