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礼进

夏坝仁波切:对“大乘非佛说”的反驳(网络首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7 0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礼进 于 2011-7-6 22:41 发表
1.仁波切说阿育王碑铭的事情,不是为了证明大乘在当时存在,而是反驳“阿育王碑铭里没有提到大乘,因此大乘在当时不存在”。原文是先破斥对方证明大乘非佛说的四个理由,然后再从正面进行论证,而不是直接论证。
  ...

随喜师兄善说!
发表于 2011-7-7 05:38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叹夏坝仁波切的狮子之吼!
赞叹诸位护持正法的前辈如理善说!

在下时常在南传的论坛转悠,其实现在南传和所谓的“原始佛教”也已经基本划清了界限

正如活佛在文中指出的那样,“原始佛教徒”们在否定的大乘之后转而开始否定南传,原因其实也不复杂,按照他们钻牛角尖的逻辑:六道轮回是从外道那里继承的观点,既然如此,没有轮回,也就没有解脱,自然也就没有四向四果等。佛陀只是内心宁静的人,佛法只是调节内心的工具。

对于南传而言,某些人质疑大乘的理由是非常偏颇的,比如他们认为自己承认的经典里没有系统的大乘教义所以大乘就是后来创造出来的,这点当然不值得一驳。其他的观念都如同双刃剑,既攻击了大乘,同时也完全可以针对他们自己。

现在南传某些人,主要是一些原先所谓“大乘学人”,其实是汉地的某些原“念阿秘陀佛名号宗”的信徒,还在坚持将大乘与声闻乘人为地划分成两个宗教。

据我的观察,他们的主要攻击对象已经不是教义,而是某些所谓的“大乘出家人”(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比较普遍)对别解脱戒不能严格守持而长久形成的一系列不如法行为。这些被他们歪曲成大乘的教义和实践而加以攻击。
1-asd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1-7-7 07:3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1-7-7 07:37 | 显示全部楼层
  悉达多太子七岁那年,净饭王心想太子已经长大,应当叫他读书了。于是,净饭王就延请国中最聪明,最具智慧的婆罗门学者来教育悉达多。悉达多太子从师受读,几年之间,就将当时科学和哲学方面的知识全部学习完毕。太子博学强记,闻一知十,又善于思考各种问题,因此,进步十分之快,如果说,世上真的有所谓先天的智慧,那么悉达多太子就是这种具有先天智慧最优秀杰出的人士之一。悉达多太子所学的课程,主要包括以下的内容:哲学方面的“四吠陀”和科学方面的“五明”。什么是“四吠陀”呢?“四吠陀”是古印度婆罗门传习的经典,分:一、讲养生之道的“梨俱吠陀”;二、收集祭祀用祝词的“傞马吠陀”;三、用于礼仪占卜、兵法军阵的“夜柔吠陀”;四、收集四时祭祀用的咒文的“阿闼婆吠陀”。“吠陀”,在中国所翻译的佛经中有各种名称,如“围陀”、“毗陀”、“皮陀”、“韦陀”等,意译为“明智”或“明分”等。这“四吠陀”内容众多,是当时印度学者所必读的经籍,其地位有如中国古代所必读的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什么是“五明”?“明”,即“阐明”,又为梵文“学问”的意译。“五明”的意思就是五种学问。这五种学问分别为:一、声明,讲语言文字的学问;二、工巧明,讲述一切工艺技术算数历法等的学问;三、医方明,讲求医术的学问;四、因明,即用逻辑的方法考定正邪、辨明真伪的学问,相当于现在的逻辑学或者竟称之为论理学;五、内明,阐明宗教宗旨的学问。不到五年的功夫,悉达多太子就已经精通了这“四吠陀”、“五明”的学问,后来净饭王又四处寻访并延请智慧特达的学者来王宫教导太子,然而,老师们都为太子的学问智慧所折服,一个个地因为无法给太子以更多的知识而纷纷自动求退了。

  这就是悉达多太子在七岁到十二岁五年之间学习文化方面的大略概况。

                                                                      ----《释迦摩尼传》
 楼主| 发表于 2011-7-7 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8# 的帖子

  这个问题如果从直接材料上看,是个不可考的问题,因为现在最早的写本也离佛陀时代相去甚远。我认为,任何人要是说佛陀只说一种语言,都失之武断。以夏佛为例,他既会说拉萨话,又会说安多话,又会说康方言,又会说汉语,对什么人说法就用什么话呗。同样的,印度这个大环境,一个人会说几种语言,很正常。现在我们碰到的印度学者很多人就有这个工夫,更何况我们不是说佛陀有“四无碍辩”嘛。
  因此我认为,佛陀对说何种梵语的人说法,就说何种梵语。同样的,对说何种俗语的人说法,就说何种梵语。
  “佛陀用梵文说法”,“佛陀用俗语说法”我想可能都是笼统的说法。至少,例如《长阿含经》,里有非常多的佛陀对天人的说法。佛陀总不可能对天人用俗语说法吧?还有佛陀对许多普通民众说法,对他们不可能用梵语,否则他们根本听不懂。
发表于 2011-7-7 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印度现在方言也忒多,上千种还是怎样的......
发表于 2011-7-7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来精通五明,并能通晓一切大小乘学问,如来灭后,诸圣贤仍住世,比如文殊等菩萨等.可能印度那时候没有纸头.时间又比较遥远,可能有些漫灭了.

 龙树菩萨8宗之主,利益群生,造论利益无边有情.乃为赞叹!

 

  
发表于 2011-7-7 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因此是否佛教不存在大乘小乘,只有解脱道和菩萨道的说法?虽然解脱道里也有菩萨道,菩萨道里也有解脱道,但南北传重视涅槃和重视菩提心的区别还是蛮大的。
发表于 2011-7-7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维摩诘经》: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法华经·妙音菩萨品》得……解一切众生语言三昧。
《华严经》说:一音中具演,一切诸言音,众生语言法,随类皆能作。
发表于 2011-7-7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之三时教,信大乘乃佛说
佛陀教法的三个时期。唯识宗的三时教判,是唐代窥基,根据《解深密经·无自性相品》之三时说而立的。《成唯识论述记》卷一称:

一、第一时教,释尊于初时为发趋声闻乘者宣说四谛之理,称为第一时有教。指《阿含经》等所说“我空法有”之旨,谓一切存在均由因缘所生灭,故无实体,然实有构成存在之要素,故称有教,指小乘。

二、第二时教,释尊为发趋大乘者讲说“诸法皆空”之理,如《般若经》等之说,谓一切万法本来即为空,此系否定之教法,称为空教,指大乘空宗。

三、第三时教,释尊普为发趋一切乘者讲说中道之义,如《华严经》、《解深密经》等,以三性三无性之说,谈空之真意,肯定非有非无之中道,故称中道教,指唯识宗。



其内容如《无自性相品》说:
  尔时胜义生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初于一时在婆罗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唯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法-轮,虽是甚奇甚为希有,一切世间诸天人等先无有能如法转者,而于彼时所转法-轮有上有容,是未了义,是诸争论安足处所。世尊在第二时中,唯为发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盘,以隐密相,转正法-轮,虽是甚奇甚为希有,而于彼时所转法-轮亦是有上有所容受,铖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世尊于今第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盘,无自性性,以显了相,转正法-轮,第一甚奇,最为希有,于今世尊所转法-轮无上无容,是真了义,非诸争论,安足处所.




  为慈恩大师窥基的说法,指第一时有教、第二时空教、第三时中道教。又称有、空、中三时教。

   此等思想渊源于《解深密经》卷二〈无自性相品〉。  

 第一时有教,谓佛在鹿野苑因外道、凡夫只趣向二乘,故为说四谛法,令小根者登圣位。代表性经典即《阿含经》。
第二时空教,谓佛在灵鹫山等地,为由二乘转向大乘者,说诸法皆空之理,除其法有执见,回小向大。彼时所说者,即《般若》等经。
第三时中道教,佛在华藏界等,为五乘人谈三性三无性,详示空有之真相,显中道实义,除有空偏执,令入究竟了义之教。
彼时所说者,即《解深密》、《华严》等经。此三时中,前二时属有上有容教,第二时虽属大乘教,但其说隐秘,故二者皆是方便未了义;第三时属无上无容教,教法显了,故为真实了义。  
 据《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所述,并非所有根机皆须历经此三时。根机属渐悟不定性者,始经三时次第,顿根者直入中道,无三时之别。
《唯识了义灯》卷一(本)谓此三时有二义,一约前后(年月),二约义类。前者系约渐悟不定性根机之调熟言,即由浅入深最后会入中道,因此在三时的时间上,有所谓初、昔、今之先后。此因佛说法竖被上中下三品之故。

后者则就所说教深浅不同言。故以义类相从,则有所谓有、空、中三时的次第。例如《华严经》虽是最初成道所说,以属中道教,故摄于第三时;《遗教经》虽是涅盘时所说,因属有教,故摄于初时。此因佛之说教横被上中下三品之故。

[ 本帖最后由 ckm0012001 于 2011-7-7 09:27 编辑 ]
发表于 2011-7-7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近現代學者的說法,很多是"情見".說到底,主張無六道輪迴,無前後世,無因無果,無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佛法.無十方世界,無三世諸佛.這些人愛怎麼說怎麼說,其實質是連皈依三寶都沒有,不曾入佛教門.
发表于 2011-7-7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需要警惕這些人"發展"佛教,亦即篡改亂壞佛教.
发表于 2011-7-7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顶礼夏坝仁波切!
我个人的看法,是不要将主要精力放在考据上,毕竟年深日久,印度古代历史学又不发达,所以今天要从史料上把问题说清楚,基本不可能。
重点还是在研究大乘说了什么,看这些内容是不是符合佛的真实意图,这样比较有可操作性。
 楼主| 发表于 2011-7-7 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李瑞 于 2011-7-7 08:55 发表
因此是否佛教不存在大乘小乘,只有解脱道和菩萨道的说法?虽然解脱道里也有菩萨道,菩萨道里也有解脱道,但南北传重视涅槃和重视菩提心的区别还是蛮大的。
  佛教中怎么可能不存在大乘小乘?且不说后代论师的东西了,就算是佛陀本人,也亲自分别宣说了大乘小乘,度脱不同根性的众生,并且佛陀自己也无数次地提到“大乘”、“小乘”这样的名言(见下文)。佛陀也曾多次谴责只耽著于小乘,不趋入大乘的弟子。除非你认为这些经都不是佛说的。
  千万不要看了一些似是而非的书,就上了一些人的当,说什么大乘小乘只是后来的区分,佛陀时代没有大乘小乘,小乘是后来创造出大乘佛教的一群论师对原本的佛教的贬称。种种类似说法,倘若作为南传佛教的信徒,说一说还可以理解;倘若作为大乘佛教徒,对南传佛教徒或部分学者的类似说法全盘接受,深以为然,则实数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增壹阿含經》卷18〈26 四意斷品〉:「舍利弗當知,如來有四不可思議事,非小乘所能知。云何為四?世界不可思議,眾生不可思議,龍不可思議,佛土境界不可思議。是謂,舍利弗!有四不可思議。」(, T02, no. 125, p. 640, a4-8)

《大方便佛報恩經》卷6〈8 優波離品〉:「所用退者,凡所得法不現前用,如佛十力,小乘十智,用一餘則不用。如誦十萬言經,若不誦時,盡名所用退也。下乘不[6]果退,中乘亦有不果退;佛無不果退,於一切行中無不勤故。二乘有所用退也,佛則不定。」(T03, no. 156, p. 155, b18-23)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3〈2 學觀品〉:「若菩薩摩訶薩欲一念頃安立十方殑伽沙等諸佛世界一切有情,令住大乘修菩薩行不毀餘乘,應學般若波羅蜜多。」(T05, no. 220, p. 13, b16-19)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2〈15 辨大乘品〉:「復次,善現!菩薩摩訶薩大乘相者,謂健行三摩地、寶印三摩地、師子遊戲三摩地、妙月三摩地、月幢相三摩地、一切法涌三摩地、觀頂三摩地……」(T05, no. 220, p. 292, a5-8)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9〈16 讚大乘品〉:「善現!過去世過去世空,未來世未來世空,現在世現在世空,三世平等性三世平等性空,大乘性大乘性空,菩薩摩訶薩菩薩摩訶薩性空。何以故?善現!空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別異之相,是故大乘三世平等。」(T05, no. 220, p. 332, c8-12)


《妙法蓮華經》卷1〈1 序品〉:「今日如來當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T09, no. 262, p. 4, b17-18)


《妙法蓮華經》卷2〈3 譬喻品〉:「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來以小乘法而見濟度?是我等咎,非世尊也。所以者何?若我等待說所因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脫。然我等不解方便隨宜所說,初聞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證。」(CBETA, T09, no. 262, p. 10, c5-10)




《妙法蓮華經》卷3〈5 藥草喻品〉:「以一妙音演暢斯義,常為大乘而作因緣。」(T09, no. 262, p. 20, a11-12)


《妙法蓮華經》卷5〈14 安樂行品〉:「又,文殊師利!如來滅後,於末法中欲說是經,應住安樂行。若口宣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亦不輕慢諸餘法師,不說他人好惡、長短。於聲聞人,亦不稱名說其過惡,亦不稱名讚歎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T09, no. 262, p. 37, c29-p. 38, a7)


《妙法蓮華經》卷5〈14 安樂行品〉:「亦不親近增上慢人,貪著小乘三藏學者,」(T09, no. 262, p. 37, b23-24)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6〈8 賢首菩薩品〉:「或現聲聞小乘門,或現緣覺中乘門,或現無上大乘門,」(T09, no. 278, p. 435, b4-5)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17〈21 金剛幢菩薩十迴向品〉:「令一切眾生得菩薩神足,遍遊諸剎,調伏眾生,捨離世間,安住大乘。」( T09, no. 278, p. 507, c3-4)


《大寶積經》卷12:「若慕二乘不說大乘。若宣大乘聞其義趣。不好聲聞緣覺之辭。如是寂意。如來以斯隨眾生心所可愛樂。而轉法輪。各令得所。」(T11, no. 310, p. 65, c8-11)


《大寶積經》卷85:「三者修大悲心為令眾生離於小乘大乘故。」(T11, no. 310, p. 491, a17-18)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24〈22 十地品〉:「是諸眾生其心陿劣,樂於小法,遠離無上一切智慧,貪著小乘不能志求大乘出法;我應令彼住廣大心,無量無邊諸佛道法,所謂無上大乘。」(T09, no. 278, p. 550, a5-8)


《大般涅槃經》卷3〈1 壽命品〉:「我亦曾念以此二緣。應以大乘付諸菩薩令是妙法久住於世。」(T12, no. 374, p. 379, b22-23)


《大方等大集經》卷10:「世尊。是大乘經能多利益無量眾生。何以故。一切眾生因大乘故。得人天樂及涅槃樂。世尊。夫大乘者。何法攝取。何法利益。何法難得。何法障礙。何因緣故名為大乘。佛言。善男子。有一法攝取大乘。所謂初發菩提之心。既發心已修不放逸。」(T13, no. 397, p. 60, b22-27)


……
 楼主| 发表于 2011-7-7 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大肠金 于 2011-7-7 10:15 发表
首先顶礼夏坝仁波切!
我个人的看法,是不要将主要精力放在考据上,毕竟年深日久,印度古代历史学又不发达,所以今天要从史料上把问题说清楚,基本不可能。
重点还是在研究大乘说了什么,看这些内容是不是符合佛的真实意图,这样比较有可操作性。
其实夏佛并不是要“考据”出佛陀如何如何。而是要反驳那些“考据”出佛陀如何如何的说法。仅以一些零星的材料,就想理直气壮地证明大乘非佛说,那是不可能的。
反驳完了之后,然后正是从大乘的内容去证明大乘只可能是佛说,其他任何人都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没有场合,没有智慧去“创造”出一个大乘来。
这就是格鲁派“破他宗-立自宗”的标准行文思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3 19:24 , Processed in 0.034723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