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笨者之帚 于 2011-4-8 10:35 发表
呵呵,按祖师说的去理解,就变成了【死执一词】,连【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都搬上来。
看到这种辩论方式,不知说点啥好。。。。。。
笨师兄,所借用的是<<观无量寿经>>彰显九品往生之列表,但后继引发种种辩论.所以做为显乘净土行人,我才不揣冒昧,忐忑而辩.
"往生之有无,在信愿之有无;品味之高下,在持名之深浅"的话是耦益大师<<佛说阿弥陀经>> 要解所来.在我看来,净土宗十三位祖师修行见解与成就与格鲁派之宗喀巴大师等历代祖师是没有差别的,并不逊之.如左手右手,手心手背一样,没有孰轻孰重,孰高孰低,孰是孰非之别.
显乘净土宗自有判教之标准,也有如何实施"信愿行"的方法.净土宗历代祖师,也不是自封的,是后代推举公认的。
显乘净土宗,所依为净土五经一论.即<<佛说阿弥陀佛>><<佛说观无量寿经>><<佛说无量寿经>>三大经加上<<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往生净土论>>.这是第十三代祖师印光法师所楷定.
各经所述重点都不同.但无一例外都提到了"信愿“为前题下的行,即“持名".持名只是行的一种方法,历代祖师所推举以持佛名号来印契信愿,是因为持名契合我们这个时代的绝大多数人的根性,也是圣凡皆能行的。若持至得念佛三昧,则品位自增。
就依笨兄所引<<观无量寿佛经>>中的后面即有一句话: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善导大师在<<观经四贴疏>>解:五从若念佛者下至生诸佛家已来。正显念佛三昧功能超绝。实非杂善得为比类。即有其五。一明专念弥陀佛名。二明指赞能念之人。三明若能相续念佛者此人甚为希有。更无物可以方之。故引分陀利为喻。言分陀利者。名人中好华。亦名希有华。亦名人中上上华。亦名人中妙好华。此华相传名蔡华。是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希有人。人中最胜人也。四明专念弥陀名者即观音势至常随影护亦如亲友知识也。五明今生既蒙此益。舍命即入诸佛之家。即净土是也。到彼长时闻法。历事供养。因圆果满。道场之座岂赊。六从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已下。正明付属弥陀名号。流通于遐代。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笨兄即然引《观无量寿佛经》不妨,有时间可阅善导大师所著<<观经四贴疏>>。以下是大师所述:
敬白一切有缘知识等。余既是生死凡夫。智慧浅短。然佛教幽微。不敢辄生异解。遂即标心结愿。请求灵验。方可造心。南无归命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三宝。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观音势至。彼土诸菩萨大海众。及一切庄严相等。某今欲出此观经要义楷定古今。若称三世诸佛释迦佛阿弥陀佛等大悲愿意者。愿于梦中得见如上所愿一切境界诸相。于佛像前结愿已。日别诵阿弥陀经三遍。念阿弥陀佛三万遍。至心发愿。即于当夜见西方空中如上诸相境界悉皆显现。杂色宝山百重千重。种种光明下照于地。地如金色。中有诸佛菩萨。或坐或立。或语或默。或动身手。或住不动者。既见此相。合掌立观。量久乃觉。觉已不胜欣喜。于即条录义门。自此已后。每夜梦中常有一僧而来指授玄义科文。既了更不复见。后时脱本竟已。复更至心要期七日。日别诵阿弥陀经十遍。念阿弥陀佛三万遍。初夜后夜观想彼佛国土庄严等相。诚心归命一如上法。当夜即见三具硙轮道边独转。忽有一人乘白骆驼来前见劝。师当努力决定往生。莫作退转。此界秽恶多苦。不劳贪乐。答言。大蒙贤者好心视诲。某毕命为期。不敢生于懈慢之心(云云)。第二夜见阿弥陀佛身真金色。在七宝树下金莲华上坐。十僧围绕亦各坐一宝树下。佛树上乃有天衣挂绕。正面向西合掌坐观。第三夜见两幢杆极大高显。幢悬五色。道路纵横人观无碍。既得此相已。即便休止不至七日。上来所有灵相者。本心为物。不为己身。既蒙此相。不敢隐藏。谨以申呈义后。被闻于末代。愿使含灵闻之生信。有识睹者西归。以此功德回施众生。悉发菩提心。慈心相向。佛眼相看。菩提眷属作真善知识。同归净国。共成佛道。此义已请证定竟。一句一字不可加减。欲写者一如经法。应知。
阿弥陀佛。不才德薄才浅,胡揣而说,不当处请见谅。
[ 本帖最后由 阿觉 于 2011-4-8 18:18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