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帖由 风火 于 2011-2-25 00:13 发表
“自得、自成、自道,不倚师友载藉。”(《陆九渊集》卷三十五《语录》)
不知道 费尔男 是如何解读这个句子的。
这个句子的意思,我的理解是:得到的是自己,成就的是自己,走路的是自己,不依赖老师朋友写书去成就虚名
都是些大实话,这是针对时弊,某些人喜欢写书,目的为了成名,专门注释六经的那些人的。所谓赞叹香而无香者。...
这样解自得、自成、自道,我不知道对应的依据是什么,但我觉得不恰当。
先说自得:儒家传统上这词可能是孟子最早用过的:
君子深造之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离娄下》)
杨伯峻的解释是:自得,自觉的有所得。
张晶据孟子的另一句话:“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把‘自得’解释为:自然而然的得之于己心。
程颐的另一个用法是:学莫贵于自得,得非外也,故曰自得。(《二程遗书》卷二十五)
回到陆九渊先生的用法,很重要的是,就在这句话后面不远,《语录》还有以下一句:“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跟,学人言语。”这样通常来说,“自得、自成、自道,不倚师友载藉”的解释是:自得其心,自成其学,自得其道,不依赖师友和书本。还有一些相关的用法,也出自心学一脉:
陈白沙:是故道也者,自我得之,自我言之,可也。(《陈献章集》卷二)
王阳明:夫求以自得,而后可与言圣人之道。(《王阳明全集》卷七)
从儒宗的用法和后世的解释看,把‘自得’解释成:‘得到的是自己’,强调不图虚名,不是它的本意。
陆九渊在其它地方的确表达过不求虚名的意思,陈来引用《陆集》卷三十五时使用的原文是:“六经注我,我安注六经”,这里多一个安字,意思就更显明,应该可以理解成不赞同世人传注:“注经者好事者藻绘,以矜世取誉”(《陆集》卷十四),这可以视为陆九渊对“或问先生:何不著书?”的回答。但随意使用这个解释就不合适了,“自得、自成、自道,不倚师友载藉。”从字面上和习惯上都不是这个意思。
回到“六经注我”,从追究原文原意的角度讲,陆九渊“六经注我,我(安)注六经”可以解释成:(自认)通达儒道后,六经皆我注脚,而我不必笔注六经矜世取誉。
但在今天,单单“六经注我”这个词的含义早已经扩展了。之前举出贺麟讲康有为的例子就是这样:“(康氏)平时著书立说,大都本‘六经注我’的精神,摭拾经文以发挥他的主观意见”(这个意思能不能用在陆九渊身上,是另外的问题)。这个用法和译师在主贴里的用法是一致的,也是最通常的用法。除了表达自己知晓陆九渊原文原意之外,没有吹毛求疵的需要。
[ 本帖最后由 费尔南 于 2011-2-25 15:55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