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释观清

伪经——《优婆塞五戒相经》!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25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有经的标准。经是佛亲口说或佛加持大菩萨大阿罗汉说的,法义上必然无误,时间地点人物和缘起都可勘查。
弄清楚是否佛经、是否佛亲口所说、是否佛陀本意,对佛教徒有很重要的意义。至少,可以让人们信得不那么稀里糊涂。

前辈大师把流传的经文收录入藏的时候,是花了很大考证和勘查功夫的。如果流传经文在法义上有错乱,或者时间地点人物有所混淆(譬如,龙树出现在佛世诸如此类的错误),或者缺乏相关文献资证,或者与其他相关佛教常识相悖,或者经文语言粗劣,等等,前辈大师们就把这些经文列入大藏经的疑伪部,即通常所谓伪经,目的是期待后人继续考证。这是非常严谨和理性的态度。但即便这样还是可能有争议。因为考证伪经,并不如某些人想的那样一定跟所谓“证量”“证德”扯上关系,这需要资料、知识、阅读能力、判断能力。换句话说,所谓有“证量”的大德,如果掌握的资料不全、涉猎的范围不广,那或许能在是否符合佛教义理方面做出一些判断,但对于是否佛亲口所说、是否符合“经”的标准,却未必清楚。

现在一些人大概是怕考证伪经撼动了他们心目中的信仰权威,动不动给人戴上兴诤和谤法的帽子。其实大可不必如此紧张。
有些伪经,就算伪,如果你有信心,照着做,也不过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譬如弄个“半僧”的居士出来;有些伪经,去掉“经”的称法,称为论,或者语录、集经,照样还有流通的价值;当然,有些伪经,纯粹就只是后人假托的劝善书了。
发表于 2009-4-25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些师兄是不是有些糊涂了。
就事论事来说,法师这部《优婆塞五戒相经》的考证,证据很确凿,看了证据,没有可反驳的地方;发心很良善,让诸位居士老兄日子好过些。
怎么,有些好像很道义的居士师兄东拉西扯,不辨是非呀。
俗世之间也讲究就事论事(切入中道),不能东拉西扯(切断妄念),才能办好世间事情的。否则,一样没有好果子吃。

[ 本帖最后由 风火 于 2009-4-25 21:56 编辑 ]
发表于 2009-4-25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别解脱戒》隆莲法师

……近事、近事女所受有五戒,广如《优婆塞五戒相经》等说。

http://www.putixin.com/continue/bjtj080628/bjtj-02.htm
发表于 2009-4-25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格鲁重视出处的宗风果然规格高雅,值得称扬。
发表于 2009-4-26 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1、《见月戒律思想研究》

(作者简介:温金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与宗教学系教授,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副所长。)

……袾宏(莲池大师)、智旭(蕅益大師)、弘赞、元贤、法藏诸大师,皆为明末佛学大家,他们虽非律宗中人,却都有意扶持律学,且均有律学的著述存世。在这些大家的呼吁影响下,致使弘律的大德又相继而起,传承几断的中土律法一脉再续香火。如袾宏就有《具戒便蒙》、《沙弥律仪要略》、《梵网经义疏发隐》等律学著作。智旭是明末佛教提倡戒律极有贡献的大师,其关于戒律的著述有四种六卷,戒律的注释八种三十二卷。当代著名比丘尼隆莲法师在《中国佛教》第二辑中介绍智旭时便认为:“在律学这一方面,他可称为元照以后的唯一大家。”

2、蕅益大師阅藏知津!
《閱藏知津》卷第三十三
北天目沙門釋智旭 彙輯

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一卷)
劉宋中天竺沙門求那跋摩譯
佛在迦維羅衛國,淨飯王請為優婆塞分別五戒可悔不可悔者,令識戒相,使無疑惑。佛言,我久欲與優婆塞分別五戒,若受持不犯,當成佛道,若犯而不悔,常在三塗,因於比丘眾中。次第說五戒輕重可悔不可悔相。

http://fomap.sayling.com/literature_2_8.htm
http://fomap.sayling.com/literature.htm
发表于 2009-4-26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就观请法师的考证而言,无可辩驳。是非已判,除非有人具有更为合理的讲解确证《优婆塞五相戒经》的并非伪作。
就其他法师的倡导与教授称扬《优婆塞五相戒经》来看。可用下面一个推理说明一下。
有很多名气数得着的大师,但还有名气更大的大师。比如,龙树菩萨不出,谁与争锋。宗大师不出,谁与争锋。但龙树菩萨不出,也有很多大师;宗大师不出,也有很多大师。
“识是非,懂取舍”始终不是大师的事情,更不是已故大师的事情呀。
发表于 2009-4-26 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1# 的帖子

1、《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
    若优婆塞,人问言。汝得道耶。若默然若以相示者。皆犯中可悔。
   
   《十诵律》卷第五十九
    人问比丘言。汝若是阿罗汉便受是衣被。若默然受。得偷兰遮。

2、《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又舍利子。极乐世界净佛土中。处处皆有七妙宝池。八功德水弥满其中。

   《佛说阿弥陀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
=================================================

1、这是什么逻辑呢?内容相近,必然推导出另一本是“伪经”?

2、帕绷喀大师择法三原则之二,应学由诸位班智达解释抉择清除垢染的法。那么,“是非已判”,是谁判的呢?是诸位班智达解释抉择判的吗?那我们是追随藕益大师、弘一大师、太虚大师、隆莲法师等高僧大德之判,还是追随观清师之判,至少对于我自己来说,是个很简单很明确的选择题。
发表于 2009-4-26 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晕倒,再回复52#帖子
1:观清法师所列举的不是一处两处的翻译问题,而是大篇幅雷同问题。两篇经书,有90%以上内容相同,佛陀有这样说得经么?你可以说有,如《十诵律》同《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我只有晕倒。
2:追随大德,没有问题;但问题就是问题,这与他是不是大德没有关系。就像父母就是父母,难道父母有问题,你就否认你父母给你的姓名不成。看来,简单明确的选择题,并不简单。所以观清师做这个考证真是有益义,头脑是该清醒清醒。泼泼冷水很有意义。
发表于 2009-4-26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慎重.

1 疑偽經之詞義,非現代漢語疑跟偽之同義詞,不宣明其正義,則於事無補,泛泛而談,徒增惡業;
2 疑經偽經之確定,有何章法可循,何人何處何時如何翻譯佛經既然必須明確無疑,不可以推理測度,何人何處何時如何證明疑經偽經,豈可據理力爭,人人有理,最後變成只有佛沒理,因為佛已經示現般涅槃,不能答問故;
3 翻譯毫無損益,實屬苛求.除非佛陀金口,自說漢藏,任誰賢聖,也難免瑕疵.鳩摩羅什法師所翻譯經典如此,即是玄奘法師翻譯也難免如此.若單憑揣摩文理,盡可臆測是非,則惟恐過猶不及,令若干人,於一切經,皆失敬信,時時處處,廣布疑陣,如此則必非初衷;
4 三藏結集,阿難因獨未證阿羅漢果,而經大迦葉提攜出眾,必待取證,方登法座,傳佛音聲,如是我聞.念彼深恩,從其身教,事涉教法,未可自用,必須慎之又慎;
5 古來即有疑經偽經,亦將有善為辨識處置之道,望法師不遺餘力,因循古道,深入經藏,光弘正法,接引眾生,同登覺岸.

以上呈清法師法眼慧鑒.

至於疑經偽經之辨識,自非凡俗可以勝任,若凡俗輩,勇氣未必可嘉,更恐誤入歧途,鸚鵡學舌尚屬無心之過,義憤填膺,恐造不測之惡.
三思.
发表于 2009-4-26 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至於有人說,除非有力證明是佛所說經,方可信受奉行並非偽經云云.

迷執到此地步,則一切佛經,皆難取信.以其自力無從證明真偽故.


不信,那有人稱大乘非佛說,大般若經非佛說,諸如此類,問君如何答對.
若說佛所證,我今證,是佛說,無可疑.如是甚好.頂禮膜拜.

若說,我據上師言之灼灼,必可信受.究竟依據經義,驗明真師,還是依據上師,驗明真經,恐怕自尋煩惱,於理難成;
若說,我據若干若干大論,必可信受.究竟依據經義,驗明論義,抑或依據論議,證實經旨,恐怕如同上例,自墮迷城;

若說,我據若干若干佛經,同作此說,故可證明,必是佛說;如此,何來文同故偽?智小執深,徒增煩惱,自墮迷城;
若說,我據若干若干佛經,未做此說,得未曾有,必是佛說;如此,何來文異故偽?智小執深,徒增煩惱,自墮迷城.

本師菩提樹下,示現成佛,本將三緘其口,不說一字,以免寡信,徒增口舌.我等凡俗之人,生當末世,無可依靠,惟有一毫之善,幸逢僅存之法,與其揣測是非,莫若觀心自救.

共勉.

(以上對跟帖說,非對清法師說.本因另開一帖,因疏懶之故,就跟帖而再跟帖,清法師請見諒.)

[ 本帖最后由 noname 于 2009-4-26 20:46 编辑 ]
发表于 2009-4-26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风火 于 2009-4-26 13:44 发表
晕倒,再回复52#帖子
1:观清法师所列举的不是一处两处的翻译问题,而是大篇幅雷同问题。两篇经书,有90%以上内容相同,佛陀有这样说得经么?你可以说有,如《十诵律》同《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我只有晕倒。
2:追随大德,没有问题;但问题就是问题,这与他是不是大德没有关系。就像父母就是父母,难道父母有问题,你就否认你父母给你的姓名不成。看来,简单明确的选择题,并不简单。所以观清师做这个考证真是有益义,头脑是该清醒清醒。泼泼冷水很有意义。


“晕倒后再回复52#帖子”,这种情况显然不可能发生,言归正传。

1、“大篇幅雷同”?那请比较学习一下《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佛说阿弥陀经》。再有可以将无量寿经现存五译进行比较学习。所以“大篇幅雷同”则必然有一本是“伪经”的立论不成立。

2、再重申一次,格鲁弟子及佛教他宗弟子择法之时,帕绷喀大师《掌中解脱》中的三个原则是普世原则。建议学习思考,直接运用于此次真伪之判,回帖时请勿回避。最近地球上不是在学习科学发展观吗?其中要求结合实践谈体会。那么,帕绷喀大师的择法三原则之第二条,应学由诸位班智达解释抉择清除垢染的法,在此次“择法真伪判定”的实践中,您是如何落实的?请给大家谈谈学习体会。
发表于 2009-4-26 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般若净土 于 2009-4-26 22:18 发表


“晕倒后再回复52#帖子”,这种情况显然不可能发生,言归正传。

1、“大篇幅雷同”?那请比较学习一下《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佛说阿弥陀经》。再有可以将无量寿经现存五译进行比较学习。所以“大篇幅雷同” ...


戒律,僧俗有别.拿着对僧人戒律的解释来要求居士,这不一定符合佛陀本意.
——这是通过与其他文献和其他戒律传承对居士五戒要求的对比而产生的合理疑问.
阁下想要以自己具有信心的汉传一种说法统一所有观点,未免视界太窄.
据闻汉传戒律本身就存在诸部互牵等问题.但这恐又非阁下所能理解,还是留给专业人士吧。

帕祖的原则,是判定是否具有具有清净佛法内涵的基本原则,但不是判定文字是否属于该列入甘珠尔(佛说部)的原则。
因为这根本就是两码事。
发表于 2009-4-27 07: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才疏学浅  不敢乱发表意见  来看看热闹  :lol
发表于 2009-4-27 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才疏学浅,对律藏也没有啥涉猎。有一个问题要请教:

有2本经书,用A和B雷同之处很多如果推出A是伪经,那如果没有其他证据,按同样的逻辑也可以说B是伪经而A是真经。。。那么这里的其他证据,是什么呢?

想起当年欧阳居士根据汉传经典和尊法师所译《现观》在义理上似有表面的出入而判《现观》非弥勒所造。尊法师说若仅按同理,也可说汉传的几部非弥勒所造。。。事相虽异,其理则同。
发表于 2009-4-27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十诵律,根本说一切有部律,四分律,看一下就知道了,大同小异。
而对居士要求这么苛刻的,实属“特立独行”。
当然了,喜欢当半僧的,自己去当就是了。给减负,不领情,随便呗。
“大同小异”,并不是判断是不是伪经的标准。楼主提出五戒相经是伪经,因为它抄袭僧律来要求居士,这本身就怪异不合理。而就诸部僧律来说,要求一致,就毫不奇怪了。
至于有人提出什么“同经异译”,那本来就是同一部经的不同译本,和此处不同经的抄袭问题,难道是一样的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3 23:10 , Processed in 0.033003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