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上善如水

噶瑪净土观、基督教Sola fide观、日本本愿法门争论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2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十分了解印光大师,不敢妄加评判大师的修为,但是大师既然是净土宗祖师,自然是全力赞叹和弘扬净土宗、接引净土根器了,大师的开示中肯定有只是方便说法,不可以认为全部是了义的更不可以全部的、不加辨析的引来做佛法讨论的圣言,否则,佛陀的开示中都可能有很多“矛盾”,最后甚至得出西方一些佛教研究学者那样的结论:释迦摩尼佛是不存在的,佛法是个大杂烩......

按照印光大师给一些居士的信中开示,净土以信为本,以全仗佛力为最要一关。至于说到佛法的修行和成就到底是靠自力,还是靠他力,还是两者都靠,其实很复杂,大概各有各的道理。“以佛的果地觉作我们众生的因地心,因心果觉的互动、交摄。”,这里已经道出了自他、凡圣之间的微妙关系了,其实密宗也有类似的基道果的安立理论,而且从这方面来说,任何宗派的修持原理都一样,不出本觉、不觉、始觉三者,而关于自力、他力的分歧也在这里面。实际上,“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在法界一相里,是没有佛、众生的分别的,也就没有自力他力之说,印光大师说“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自然有他的切入点,我们不可不解内理、鹦鹉学舌。

印光大师给一些居士的信中开示里,确实有不很赞成广学经论的意思,不过请噶玛师兄注意,这些只是私人信件中针对个别居士的应机开示,不能以此作为印光大师反对学习经论的依据,更不能扩大到所有佛教徒都不应该广学经论。说法要对机,对于修、适合修净土的一些人,不学也罢,如果说所有的佛教徒都不应该广学经论、或者广大闻思没用,或者说在大乘五道十地的修行中不需要广大闻思,恐怕印光大师也没有这个意思,而且这样说其实就是在变相的诽谤佛菩萨多事,既然已经开示了“最省力、最超胜的净土法门”,为何还要开示那么多的经论让我们学?印光大师反复强调的净土法门的好处之一是能尽快了生脱死,可是即使去了净土,其实还是要广学经论,到了大菩萨的境界仍然需要广学教理,直至成佛,都不能中断智慧资粮的积集。而且十方众生,根器各种各样,也不可能仅以西方净土或者净土法门度尽一切众生。如果在所有佛教徒中,不观待根机的到处宣传念佛法门、提倡不学经论,实则是在毁坏佛法,这个不是危言耸听,假若经论全不驻世,佛教徒都只会念阿弥陀佛,那简直恐怖。

我倒是觉得印光大师那么强调信、他力、不必学经论,原因并非出在净土法门和经论之间有什么冲突,而是“我等从无始来,以至今生,尚在轮迥中流转。皆因夙生,或以愚而不敢承当,或以狂而绝不信受之所致也。”,他大概是应机说法,方便开示而已。开句玩笑,“愚而不敢承当”、“狂而绝不信受”的特点在噶玛兄身上确实有所体现,呵呵。不是学经论没用,而是很多人智慧不够或者不愿意学而已,一些学净土的人,确实有这个通病,反过来说,如果人家说学格鲁的一些人,就会整天的辩论不休,不好好修内心,我们也无话可说。

净土据说可以分为法身净土、报身净土、化身净土或者外净土、内净土、密净土,总之非常深奥,等觉菩萨念佛、修净土,这都没什么问题,但是不要想当然的以为是念阿弥陀佛求往生西方,另外,菩萨为了圆满佛果,一切法门都要修学,那当然也要学习净土法门。“一切法门,皆以念佛为其归宿”,这里的念佛应该并非指念佛求往生西方净土,也并非指嘴上功夫或者仅仅是一心不乱,通达法性、“照见五蕴皆空”才是真念佛、真本事,“见法如幻”,才是念佛念到家,归根结底还是智慧的修炼,“缘系法界”、“一行三昧”也是同样道理,所修重点是法界、法身,不能狭隘的理解为阿弥陀佛和西方净土。

印光大师阅藏三十年的结论:净土法门(特指持名念佛)最适合末法时期的众生;现在众生舍弃净土,想要解脱轮回很难很难。一些别的派的祖师也会说自己派的法门最合适末法时期的众生啦,没什么。
发表于 2011-6-2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噶玛德谢措千
2011-6-2 15:55 发表
1、净土(显宗)念佛法门是他力法门,印光大师再三强调这一点。我已贴出了大师的话,就不再转载了。
2、阿弥陀佛大愿大悲,十方无量诸佛皆出广长舌相赞叹。
3、很多祖师大德说过:往生极乐比下辈子再得人身容易得多,就看自己愿不愿意念佛求往生。(修诸功德至心回响也可)





原帖由
噶玛德谢措千
2011-6-2 16:01 发表
1、佛经上写的很清楚了,阿弥陀佛的大愿大悲,非要多学习是个人的兴趣爱好。
2、他力和自力的概念这个和往生的关系不大,知道念佛求往生这点足矣。
3就算现在搞明白了,万一往生不了,下辈子全部忘掉了。如果往 ...


往生净土确实有很殊胜之处,比如一生可补佛处、时刻不离三宝、身心自在安乐,单就一点来说,已经是非常非常非常美好了,何况三者俱全,在此忍不住要随喜赞叹阿弥陀佛和一切净土众生!!!
学习教理是成佛所必须的,并不是一两世的事情,现在学了,最起码也为以后种下不错的善根,不可能下辈子全部忘掉了,即使来世暂时想不起很多,但是一遇缘也会善根发现。再说,现在哪怕是学一点点教理,已经能够从现在开始的今世、来世、来来世等产生无穷的利益了。


原帖由
噶玛德谢措千
2011-6-2 16:07 发表
我不知道你怎么想的:
诸佛愿力的原理和根本,只有诸佛知道。
你的意思是:尚未成佛就先知道诸佛的事情
现在你包括其他人,学的是书本的东西,不是自己证悟的
证悟的感觉或是体会或是境界(用词不精确,见谅),连佛也说不出来
这就是禅宗的拈花一笑,不可说不可说,说了即错。


你知道西方净土的存在,就已经是知道诸佛的事情的一小部分,完全知道诸佛的事情的只有诸佛,但是透过教证二法,我们可以知道的越来越多、越来越清楚,不学修则永远也不知道。


闻慧、思慧、修慧,是次第生起的,即使是三岁小孩、八十老太,你给他们讲讲佛法,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在相续中也肯定会多少生起一点点证悟的。


法界是离戏的,不可思议,不可言说,唯佛能知。但那是指法界全貌,并非法界之一分不可思议、不可言说,否则佛陀就不必说法了,以法界不可说故,众生也不必学法了,以法界不可知故。按照禅宗的说法,在破除遍计所执性的时候,“山不是山,水不是水”,一切都是戏论,然而在破除遍计所执之后,从依他起性来说,“山仍是山,水仍是水”,一切又都可以成立。佛可以讲法,而且真实不虚、绝无戏论,就是因为佛是从缘起角度安立和宣讲一切法的。
发表于 2011-6-3 0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上善如水 于 2011-6-1 09:05 发表
福癡大概太久没来?!您兴致勃勃告诉我们的新发现:“噶瑪引經想證明自己的論點卻變成自我矛盾”,是大家从四月已经发现了的啦!
他的创举有:
1.密续里说的修这个法若干世能解脱,“我基本上不相信”。(这是指佛是骗人的咯?!)
2.很多密续不是佛说的。(起码在此论坛,或任何藏传佛教论坛,这和“大乘非佛说”观点一样,都是完美的谤法示范!)
3.密续前面没有“如是我闻”。(事实是密续前面一样有。他显然根本没基础认识就发言!)
4.没有人在宗大师名字后加“佛”。(事实是不只有,而且很多,案例已经都列明了!)
5.引用苯教喇嘛开示而不自知。(被揭发后,他的解释是:噢,是看错了...可是...其实...但...他也皈依了佛教...他其实是利美啦!)
6.引用祈竹活佛部分论点,却不提其他剩下部分和他的观点恰恰相反后。(被揭发后,他的回应是“随你。反正是你本宗的上师,和我关系不大”,可是,当初是您自己引用的呀!您以为好用的东西就作为权威引用,在被揭发引用错误的时候就不认这是权威了吗?!)
7.宗大师是即身成佛。(大家举出了真相是大师并不是即身成佛,他就说,大师中阴才示现成佛是“密意”!)
8.焰口不是佛亲说的法(原话是“别误导大家,说啥焰口是佛亲说的法”,这属于另一次的谤法示范!原来汉传佛教修了这么多年的焰口法门不是佛说的,那么大概是后代虚构的咯?!)
9.唐密是以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三部经为主要经典,而藏密则是以“密续”为主要经典,这是有天壤之别的。(真相是,他说的这些经典正正就是密续呀!我也懒得查,起码有一部梵文名字明明白白就写着“续”,只是汉地习惯还是称为“XX经”而已。然而,这些基础知识他当然不知道!不知道不是罪。可是不知道就别吭声自己丢脸嘛!)
10.他认为念佛号保证解脱,我们说这正确但却是有前提的,他不认同,我给了“如果不必考虑前提那么你看看佛塔就连佛号都不必念也能解脱啦”的解说,他说这不是指现世解脱所以不算数,我再给了密续里说“看到不空观音像能现世解脱”的依据,他坚持死撑那是指某张特定的古代、释迦牟尼年代的不空观音像而后代新画的其他不空观音像不算。(如果是那样,那么,释迦牟尼佛说“念诵此经能得什么什么利益”的时候,也是指释迦牟尼年代某本他当时正在手拿着示范的那本古本才算咯?!可是,当时并没有佛经呀!)

這麼多啊!  :lol :victory:
发表于 2011-6-3 07:4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格桑强巴 于 2011-6-2 21:51 发表
不是十分了解印光大师,不敢妄加评判大师的修为,但是大师既然是净土宗祖师,自然是全力赞叹和弘扬净土宗、接引净土根器了,大师的开示中肯定有只是方便说法,不可以认为全部是了义的,更不可以全部的、不加辨析的引 ...

1、按照了义来说,《华严经》就是了义经。《疏》云︰‘所说华严及楞伽等,皆第三了义所摄。而言三时所说教者,约义浅深广略义说,非约年岁日月前后说三时也。’善财童子一生圆满,他五十三参,最后普贤菩萨是以十大愿王劝导善财童子及所有华藏世界一切菩萨们,统统求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
由上可知:净土法门是了义的,而单持佛号求生极乐,也是了义的,且完全符合阿弥陀佛因地时发的大愿之一。
2、我觉得印光大师开释念佛法门是他力法门很正确,没啥可以分析的。知道念佛法门是他力或是自力,与念佛的功夫深浅,能否往生极乐关系不大,甚至可以说没有,就不讨论了吧?再者我无修无证,又懒又笨,悟性又差,最多就是鹦鹉学舌了,因为这些内容根本不是自己证悟到得,全是书本(网络)上来的。你是否和我不同———所说的话所知道的事情有自己证悟的内容吗?
3、有能力就多学点,没那能力和条件,就少学点,念佛持咒求生极乐世界才是关键。印光大师时期是战乱深重,现在是灾难频繁,基本是半斤八两,都不是可以久待之地。
4、学以致用,贪多不精。这个是关键了。学一法能解脱轮回或往生极乐世界,和学齐84000法能解脱轮回或往生极乐世界,从最终的结果上看完全相等。
5、你是按照禅宗的理论来念佛的,该说法,印光法师是极力批判的。我就不多言了。
6、法无高下,适用第一。哪些法最适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基能力条件,哪些法就是最适合的。学广大经论是好,但三大寺的僧人除了学习其他事情很少去干,还要学20--30年呢(我记得论坛上有此说法),你的意思:让现在内地的在家众也像这些僧人一样,努力的学习广大经论,而不去挣钱养家糊口?你还不如说“直接把这些在家众饿死算了。”
发表于 2011-6-3 0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噶玛德谢措千 于 2011-6-3 07:40 发表

1、按照了义来说,《华严经》就是了义经。《疏》云︰‘所说华严及楞伽等,皆第三了义所摄。而言三时所说教者,约义浅深广略义说,非约年岁日月前后说三时也。’善财童子一生圆满,他五十三参,最后普贤菩萨是以十大 ...

有能力就多学点,没那能力和条件,就少学点

現在沒能力學的...要發願學! 一有機會就要學..不能等下輩子啊!  :lol :victory:
发表于 2011-6-3 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格桑强巴 于 2011-6-2 22:47 发表
往生净土确实有很殊胜之处,比如一生可补佛处、时刻不离三宝、身心自在安乐,单就一点来说,已经是非常非常非常美好了,何况三者俱全,在此忍不住要随喜赞叹阿弥陀佛和一切净土众生!!!
学习教 ...

1、如果要种善根的话,不用那么麻烦,给人家讲啥广大经论之类的,看《法华经》怎么说:
诸佛灭度已,供养舍利者,起万亿种塔,金银及玻璃、砗磲与玛瑙、玫瑰琉璃珠,
清净广严饰,庄校于诸塔。或有起石庙,栴檀及沉水,木樒并余材,砖瓦泥土等。
若于旷野中,积土成佛庙。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若人为佛故,建立诸形像,刻雕成众相,皆已成佛道。或以七宝成,鍮石赤白铜、
白蜡及铅锡,铁木及与泥,或以胶漆布、严饰作佛像,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彩画作佛像,百福庄严相,自作若使人,皆已成佛道。乃至童子戏,若草木及苇、
或以指爪甲、而画作佛像,如是诸人等,渐渐积功德,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道。
但化诸菩萨,度脱无量众。若人于塔庙、宝像及画像,以花香幡盖、敬心而供养。
若使人作乐,击鼓吹角贝,箫笛琴箜篌、琵琶铙铜钹,如是众妙音,尽持以供养。
或以欢喜心,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花,
供养于画像,渐见无数佛。或有人礼拜,或复但合掌,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
以此供养像,渐见无量佛。自成无上道,广度无数众、入无余涅槃,如薪尽火灭。
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你在高处粘贴佛顶尊胜陀罗尼咒轮都一样的管用,可以使无量众生种善根日后得佛道,且该咒轮还可以在众生临终时灭无量罪不堕地狱三恶道。
书此陀罗尼安置幢上。树于高山或高屋上。及余高处或浮图中。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善男子善女人等。见此陀罗尼幢。若近幢若幢影沾身若幢风吹身。或为幢风飘尘着身。罪业便消。不生地狱畜生阎摩卢迦饿鬼阿修罗中。不堕诸恶趣一切如来诸佛当与授记。得不退转至登正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2、还是那句话,你现在知道的,不是自己证悟的,是书本上的知识。今生如解脱不了或是无法往生极乐,下辈子全部忘掉。别说啥“以后怎样”,《地藏经》云娑婆世界的众生在地狱里“动经劫数,无有出期。”何时再得人身尚不可知,对此,佛也有真实的言教,我就不转载了。
3、“你给他们讲讲佛法,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在相续中也肯定会多少生起一点点证悟的。”———此为种善根非证悟。别搞错了。
【证悟】
(术语)以正智于真理证知悟解也。胜?宝窟中本曰:‘摄受正法,证悟于理。’禅源都序上曰:‘识字看经元不证悟。’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4、学佛是力求现世成就或是往生极乐世界,别本末倒置了。
发表于 2011-6-3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哈!這個笨!造了惡業忘掉能不算?
聽經聞法..等善行自己今生做後忘了,可是業忘不了啊  :lol :victory:
发表于 2011-6-3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没结束:L
发表于 2011-6-3 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噶瑪的心態與錯誤,廣論的精進度說的很清楚
然若未近此之方隅,僅由見於極長時劫,須正修學無邊諸行及多難行,便作是念誰能如是,故妄說云求速近道,此於願心間接損害,正損行心,令大乘種漸趣劣弱,故於成佛反極遙遠。以與龍猛、無著抉擇如來密意,最極增長菩提心力所有道理極相違故。

中國佛教界最尊重號稱八宗之祖的龍樹菩薩更是說明
如龍樹『十住毘婆沙論』卷五(大正二六‧四一上──中)說:
   「諸佛所說,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願為說之」! 「汝言阿惟越致地,是法甚難,久乃可得,若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者,是乃怯弱下劣之言,非是大人志幹之說!汝若必欲聞此方便,今當說之。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
我相信噶瑪只會看到這句: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
他的引的言論與立場的不一致很多,阿水哥說過等他避過風頭,重出江湖(這會不會很粗俗不雅,會不會引此而被封帖)
:lol
他會指出來,所以我就不提,為避免被封帖,轉印順法師文章如下

華雨集第二冊
第三章 大乘「念佛」法門
第一節 信方便的易行道
  「佛法」,有適應慧強信弱的,有適應信強慧弱的,根性不同,適應的修行方便,也就多少不同。「大乘佛法」,理想與信仰的成分增多,以信為先的方便,也就越來越重要。然「大乘佛法」主流,仍是重慧的甚深廣大的菩薩道。修菩薩行,是「大乘佛法」所共的,而慧prajn~a^與信s/raddha^的適應,不同而又相通。如重慧而以「法」為主的,聞、思、修、證,而又有書寫、供養、讀誦功德的方便,如上一章所說。重信而以「佛」(菩薩、天)為主的,以稱名、懺悔等為方便,然也有念佛實相的深行。說到「大乘佛法」的念佛buddha$nusmr!ti,內容異常的廣大,先從「易行道」說起。 [P134]
  「大乘佛法」以無上圓滿的佛為究極理想,而從菩薩bodhisattva的廣大修行中去完成。菩薩的發心:「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禮初發心」(1),先人後己的精神,是希有難得的!發心修行,從釋尊過去生中的修行事跡來說,特別是布施,為了慈濟眾生,不惜犧牲一切,甚至奉獻自己的生命。菩薩要修行三大阿僧祇劫,這是隨順說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說的,其實,「佛言無量阿僧祇劫作功德,欲度眾生,何以故言三阿僧祇劫?三阿僧祇劫有量有限」(2)。在無量時劫中修行,「任重道遠」,沒有比菩薩更偉大了!菩薩的廣大修行,惟有勝解adhimoks!a一切法空sarvadharma-s/u^nyata^,才有可能,如『瑜伽師地論 』卷三六(大正三0‧四八七中)說:
   「若能如實了知生死,即無染心流轉生死;若於生死不以無常等行深心厭離,即不速疾入般涅槃。若於涅槃不深怖畏,即能圓滿涅槃資糧;雖於涅槃見有微妙勝利功德,而不深願速證涅槃。是諸菩薩於證無上正等菩提有大方便,是大方便依止最勝空性勝解,是故菩薩修習學道所攝最勝空性勝 [P135] 解,名為能證如來妙智廣大方便」。
  『瑜伽論』所說空義,與『中論』有所不同,然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薩道,非有「空性勝解」不可,是一致的見解。佛果究竟圓滿,菩薩的廣大修行,當然不是「急功近利」者所能成辦的。在修行過程中,有的中途退失,名為「敗壞菩薩」;有的久劫修行,到不退轉──阿惟越致avinivartani^ya地,再進修到圓成佛果。修菩薩行到不轉地,「是法甚深,久乃可得」,對一般人來說,這樣的甚深難行道,可能會中途退失的,正如『般若經』所說:「無量阿僧祇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行菩薩道,……若一若二住阿惟越致地」 (3)。行菩薩道成佛的法門,廣大甚深,不是簡易的事;說老實話,這不是人人所能修學的。所以釋尊成佛,一般弟子都是求證阿羅漢而入涅槃的,傳說僅彌勒Maitreya 一人未來成佛。菩薩道難行苦行,「大乘佛法」也是這樣而出現於印度的。不過,究竟圓滿的佛果,廣大甚深的菩薩行,應該是見聞者所有心嚮往的;如此的深妙大法,也總希望能長住世間,利益眾生,所以適應一般根性,(繼承「佛法」 [P136] 的「念佛」),有易行道的安立,易行而又能成為難行道的方便。這與智證的正法甚深,而又安立書寫、供養、施他、讀誦功德等方便,意趣可說是同一的。
  現在來說「大乘佛法」中,以「念佛」為主的易行道,如龍樹Na^ga^rjuna 『十住毘婆沙論』卷五(大正二六‧四一上──中)說:
   「諸佛所說,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願為說之」! 「汝言阿惟越致地,是法甚難,久乃可得,若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者,是乃怯弱下劣之言,非是大人志幹之說!汝若必欲聞此方便,今當說之。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
  『十住毘婆沙論』是『華嚴經』「十地品」偈頌的廣分別。『十住毘婆沙論 』所說的易行道,先說稱念佛(及菩薩)名,憶念,禮拜,進一步如『論』卷五(大正二六‧四五上) 說: [P137] 「求阿惟越致地者,非但憶念、稱名、禮敬而已,復應於諸佛所,懺悔、勸請、隨喜、迴向」。
  原則的說,易行道是廣義的念佛法門。對於佛,稱(佛)名是語業,禮拜是身業,憶念是意業:這是對佛敬信而起的清淨三業。在佛前,修懺悔行,勸請行,隨喜行,以回向佛道作結。這一念佛法門,在龍樹(西元二、三世紀間)時代,大乘行者,主要是在家的善男子、善女人,很多是這樣修行的,如『大智度論 』卷六一(大正二五‧四九五中)說:
   「菩薩禮佛有三品:一者、悔過品,二者、隨喜回向品,三者、勸請諸佛品」。
  三品修行的內容,『智度論』作了簡要的介紹:「菩薩法,晝三時,夜三時,常行三事:一者、清旦偏袒右肩,合掌禮十方佛言:我某甲,若今世,若過(去)世,無量劫身、口、意惡業罪,於十方現在佛前懺悔,願令滅除,不復更作。中、暮,夜三亦如是。二者、念十方三世諸佛所行功德,及弟子眾所有功德, [P138] 隨喜勸助。三者、勸請現在十方諸佛初轉法輪;及請諸佛久住世間無量劫,度脫一切。菩薩行此三事,功德無量,轉近得佛」(4)。日夜六時,菩薩於佛前行此三事,與中國佛教的早、晚課誦相近。易行道的功德無量,主要能保持大乘信心,不致於退失。『十住毘婆沙論』說:「佛法有無量門,……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5)。這是二類根性,也就是重智與重信的不同。『智度論』也說:「若聞、持乃至正憶念者,智慧精進門入;書寫、供養者,信及精進門入」;「菩薩有二種:一者、有慈悲心,多為眾生;二者、多集諸佛功德」(6)。所說略有差別,總不外乎在甚深難行的正常道外,別說菩薩初學的通俗法門。然重智(及慈悲)與重信,只是初入門者的偏重,不是截然不同的法門,所以『十住毘婆沙論』卷六(大正二六‧四九中──下)說:
   「是菩薩以懺悔、勸請、隨喜、迴向故,福力轉增,心調柔軟,於諸佛無量功德清淨第一,凡夫所不信而能信受;及諸大菩薩清淨大行,希有難事,亦能信受」。 [P139] 「信諸佛菩薩無量甚深清淨第一功德已,愍傷諸眾生無此功德,但以諸邪見,受種種苦惱,故深生悲心。……以悲心故,為求隨意使得安樂,則名 慈心。……隨所能作,利益眾生,發堅固施心」。
  依『論』所說,修易行道而能成就信心的,就能引生慈悲心,能進修施等六波羅蜜。這可見菩薩道是一貫的,重信的易行道,重悲智的難行道,並不是對立,而只是入門有些偏重而已。
  『大智度論』所說的「禮佛三品」,是出於漢安世高所譯的『舍利弗悔過經』。舍利弗S/a^riputra啟問:「前世為惡,當何用悔之乎」?佛答分三段:悔過,助其歡喜[隨喜],勸請。舍利弗再問:「欲求佛道者,當何以願為得之」?佛答說:「取諸學道以來所得福德,皆集聚合會,以持好心施與[回向]天下十方人民、父母、蜎飛蠕動之類」。末後說:種種福德,「不如持悔過經,晝夜各三過讀一日」(7)。『舍利弗悔過經』的內容,是在十方如來前,懺悔,隨喜,勸請,回向,與『十住毘婆沙論』所引的經說相合。這部經,有梁僧伽婆羅Sam!ghavarman [P140] 異譯的『菩薩藏經』;隋闍那崛多Jn~a^nagupta共達多Dharmagupta 等譯的『大乘三聚懺悔經』(西藏譯名『聖大乘滅業障經』)。異譯的組織小異,分為懺悔及三聚──隨喜功德聚,勸請功德聚,回向功德聚。懺悔中,說到罪業隨心,空不可得的深義。這部經,古代每稱之為「三品經」,如漢安玄所譯的『法鏡經』說:「晝三夜亦三,以誦三品經事」;晉竺法護Dharmaraks!a的『離垢施女經』說:「三品諸佛經典」,「晝夜奉行三品法」(8)。說到這三品內容的經典很多,可見這是初期大乘盛行的易行道。「三品」,或作「修行三分,誦三分經」;或作「三支經」。這可能「品」是pa^ks!ika^的義譯,如「三十七菩提分」,或譯「三十七覺品」、「三十七覺支」。但晚期的異譯,轉化為「三聚」或「三蘊」(「三陰」);蘊,那是skandha了。經名「三品」,而實際有四分:「懺悔」,「隨喜」,「勸請」,「回向」,這是值得注意的!依個人的意見,三分、四分是次第集成的。原始是「懺悔」部分,所以經末稱此為「悔過經」;異譯名為「三聚懺悔」、「滅業障」。異譯『菩薩藏經』說,「此經名滅 [P141] 業障礙,……亦名菩薩藏,……亦名斷一切疑」(9)。「菩薩藏」與「斷一切疑」,是一部分大乘經的通稱,「滅業障礙」才是主題。所以推定這是該經的原始部分。『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自三0到三八品,為善男子、善女人,廣說聽聞、受持……書寫、供養、施他的功德,三九品名「隨喜品」,明無相的隨喜回向。『大智度論』說「禮佛三品」,以「隨喜回向」為一品,是隨順『般若經』而說的。回向,不只是[隨喜]回向,修一切行,末後都是要回向的。懺悔回向,與『般若經』的隨喜回向相結合,成為二品行。如『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說:「我悔一切過,勸助[隨喜]眾道德,歸命禮諸佛,令得無上慧」(10)。彌勒Maitreya 菩薩「不持耳、鼻、頭、目、手、足、身命、珍寶、城邑、妻子及以國土,布施與人以成佛道,但以善權方便安樂之行,得致無上正真之道」(11) 。這是懺悔、隨喜的易行道,淨土行(12)。在這二品上,加勸請行,成為三品法門。至於回向,無論是一行、二行、三行,都是以回向作結。如以回向為一行,那就成為四分行了(13)。 [P142]
  
发表于 2011-6-3 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佛前修懺悔、隨喜、勸請、回向,在「初期大乘」時代,非常的流行。如『賢劫經』說:「念佛法,勤悔過,樂助[隨喜]功德,施眾生因[回向],勸諸佛」(14) 。『思益梵天所問經』說:「有四法善知方便,何等四?一者、順眾生意;二者、於他功德起隨喜心;三者、悔過除罪;四者、勸請諸佛」(15)。這一通俗易行的方便,與文殊師利Man~jus/ri^及普賢Samantabhadra有關;文殊與普賢二大士,是『華嚴經』中佛的二大輔弼,所以也與「華嚴」有關。先提到兩部經:一、晉聶道真所譯的『三曼陀跋陀羅菩薩經』。三曼陀跋陀羅,是普賢梵語的音譯。這部經是「佛在摩竭提國,清淨法處,自然金剛座,光影甚明」,也就是『華嚴經』「初會」的說處;經是普賢為文殊說的。經的內容是:悔過,禮,願樂助其歡喜[隨喜],勸請諸佛──轉法輪與住世,施與[回向]。末後總結說:「是善男子、善女人,晝夜各三勸樂法行:所當悔者悔之,所當忍者忍之,所當禮者禮之,所當願樂[隨喜]者願樂之,所當請勸者請勸之,所當施與者施與之」(16)。「悔」是自說罪過;「忍」是容忍,是懺摩的義譯:合起來就是懺悔。經文正宗 [P143] 分,分「悔過品」,「願樂品」,「請勸品」,與「三品法行」相同。但在「願樂品」中,多了禮敬「一切諸佛、一切諸菩薩、諸迦羅蜜[善知識]、父母、及阿羅漢、辟支佛」,凡是有功德而可敬的,都作禮,這是從隨喜一切功德而來的。「三品」本是「禮佛三品」,是在佛前禮敬而修行的。這部經說到:「般若波羅蜜,兜沙陀比羅經」;「兜沙陀比羅經」,義譯為「如來藏[篋]經」,為華嚴法門最初集成的經名。這部經的成立,『般若』與『華嚴』經已開始流傳了。二、竺法護譯的『佛說文殊悔過經』,是文殊為如來齊光照燿菩薩說的。經文不分品,內容是:禮佛,悔過,勸助[隨喜]眾德,勸轉法輪,諸佛住世,供養諸佛,(回向)我及眾生成佛道。對於禮佛──五體投地,作了「表法」的解說(17)。經上說:「或問上界悔過之處,十地,十忍,十分別事,十瑞,十持,十印,十三昧」 (18),顯然的與「華嚴」內容相通。這兩部重於懺悔的經,文殊說,或普賢為文殊說,與華嚴法門有關,比起「三品經」來,雖同樣的是通俗的易行道,而又通於深義了(19)。 [P144]
  「六十華嚴」的傳譯者──佛陀跋陀羅Buddhabhadra,於晉元熙二年(西元四二0),譯出『文殊師利發願經』,共四十四頌,與『三曼陀跋陀羅菩薩經』、『文殊悔過經』,非常接近。唐不空Amoghavajra所譯的『普賢行願讚』,六十二頌,與「四十華嚴」末卷偈頌相同,都是『文殊師利發願經』的增廣本。依『文殊師利發願經記』說:「晉元熙二年,歲在庚申,於揚州鬥場寺,(佛陀跋陀羅)禪師新出。云:外國四部眾禮佛時,多誦此經以發願求佛道」(20) 。大抵『舍利弗悔過經』、『文殊悔過經』等,文字長了些,要晝夜三時 ──一日誦念六次,不太方便,所以編為簡要的偈頌。如龍樹的『寶行王正論』說:「為此因及果,現前佛支提(即佛舍利塔),日夜各三遍,願誦二十偈」。二十偈的內容,也就是禮敬,離惡(懺罪),隨喜,請轉法輪,「窮生死後際」是常住世間,回向發願(21) 。『文殊師利發願經』,是日常持誦的誦本,與『普賢行願讚』等,內容都是七分:禮佛(讚佛),供養佛,懺悔,隨喜,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回向。這是「六十華嚴」、「八十華嚴」經所沒有的,「四十華 [P145] 嚴」把偈頌編入『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的末了,長行為了滿足「十」數,加上「恒順眾生」與「常隨佛學」,這是偈頌所沒有的。『三曼陀跋陀羅菩薩經』說:「持是功德,令一切(眾生)與某[自己名字],……生有佛處,有菩薩處,皆令生須呵摩提阿彌陀佛剎」(22)。這一法門,是易行道,淨土方便道,發願往生,是不限於某一淨土的,但經文卻提到了須呵摩提Sukha^vati^阿彌陀Amita^bha佛剎。須呵摩提是極樂或安樂的音譯。『文殊師利發願經』說:「願我命終時,滅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23)。易行方便與往生極樂,有了更密切的關係。
  在佛前懺悔、隨喜、勸請,本是為初學者開示的通俗易行法門。文殊與勸發菩提心有關,「為一切師」,如『濡首菩薩清淨分衛經』等說。文殊又與懺罪有關,如『阿闍世王經』、『如幻三昧經』說。悔過等三品法門,終於與文殊,因文殊而與普賢有關了,也就與華嚴法門有關,如『十住毘婆沙論』,將『十地經』所沒有說的稱名、憶念、禮拜、懺悔、隨喜、勸請,附入初地中。西元三、四 [P146] 世紀間,竺法護與聶道真,譯出與文殊(更與普賢)有關的『文殊悔過經』,『三曼陀跋陀羅菩薩經』;西元五世紀初,譯出的『文殊師利發願經』,已是當時印度日常持誦的法門了。通俗易行而又與深義相通,到「四十華嚴」而充分明了出來。這是重信的、易行的廣義念佛法門(24)。
  三支法門,名為三支而其實有六支:三支是禮敬現在十方佛(「禮敬諸佛」而後修的);懺悔;勸請中有「請佛說法」、「請佛住世」;隨喜;末後又有迴向。或加入「供養」(供養也本是對佛的禮敬),如『文殊師利發願頌』所說。宗喀巴Tson%-kha-pa所造『菩提道次第廣論』,也依『華嚴經』頌而說七支,作為積集順道資糧,淨治業障逆緣的加行(25)。遲一些譯出的,還有唐那提Nadi 譯『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法經』,內容為七支:禮敬,歸依,懺悔,勸請(轉正法輪,不般涅槃),隨喜,迴向,發願(26)。唐義淨譯『金光明最勝王經』(五)「滅業障品」,以「四種對治業障」:於十方世界一切如來前,「說一切罪」(懺悔);勸請(說法及久住世間);隨喜;迴向。與「三品經」相合 [P147] (27)。趙宋施護Da^napa^la譯『佛說法集名數經』,說「七種最上供養」,內容為:禮拜,供養,懺悔,隨喜,勸請,發願,迴向(28)。先後的開合、增減,總列而比對如下(29):
(圖貼不上去):L
发表于 2011-6-3 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葉小釵 于 2011-6-3 12:25 发表
在佛前修懺悔、隨喜、勸請、回向,在「初期大乘」時代,非常的流行。如『賢劫經』說:「念佛法,勤悔過,樂助[隨喜]功德,施眾生因[回向],勸諸佛」(14) 。『思益梵天所問經』說:「有四法善知方便,何等四?一者、順 ...

你贴了很多,但没弄明白你想说啥,直接来个总结可以吗?
别管易行道、难行道,现世能成就或是往生极乐世界就好,分那么清楚有实际的意义吗?
今生不解脱或往生极乐,你所谓的易行道难行道的概念都是泡影。我只关心过程和结果,其他的无所谓。
想在娑婆世界修N大劫成佛,也随个人的意愿。
佛告弥勒:‘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是故,弥勒!设有大火,充满三千大千世界,要当过此,闻是经法,欢喜信乐,受持读诵,如说修行。所以者何?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若有众生,闻此经者,于无上道,终不退转。是故,应当专心信受,持诵说行。吾今为诸众生,说此经法,令见无量寿佛,及其国土一切所有。所当为者,皆可求之,无得以我灭度之后,复生疑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佛语弥勒:‘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菩萨胜法,诸波罗蜜,得闻亦难;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是故我法,如是作,如是说,如是教。应当信顺,如法修行。’
佛说无量寿经
发表于 2011-6-3 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葉小釵 于 2011-6-3 12:24 发表
噶瑪的心態與錯誤,廣論的精進度說的很清楚
然若未近此之方隅,僅由見於極長時劫,須正修學無邊諸行及多難行,便作是念誰能如是,故妄說云求速近道,此於願心間接損害,正損行心,令大乘種漸趣劣弱,故於成佛反極遙遠 ...

相对论典来说,我更相信佛经。
《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中的“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普贤菩萨普劝华藏世界海一切菩萨,包括善财童子(那时他已经证悟到等觉菩萨了)往生极乐世界。
除非你有更高的法,或是认为比文殊普贤观音等菩萨的证悟更高,或是悲心更大,那么就不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了。。。
发表于 2011-6-3 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分那么清楚有实际的意义吗

廣論這段文說的很清楚
然若未近此之方隅,僅由見於極長時劫,須正修學無邊諸行及多難行,便作是念誰能如是,故妄說云求速近道,此於願心間接損害,正損行心,令大乘種漸趣劣弱,故於成佛反極遙遠。以與龍猛、無著抉擇如來密意,最極增長菩提心力所有道理極相違故。
宗大師的程度是此世界第七位成佛者,他閱過的經論更是無法比,你理解經文的程度會超過宗大師,真是令人可笑與悲哀
你最主要的錯誤與過患,宗大師與龍樹菩薩皆已說出,這二位菩薩對佛經理解的程度絕對超過你,你好自為之
发表于 2011-6-3 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這七位成佛者之間,佛有授記其他人(如:噶瑪)嗎?  :lol :victory:

[ 本帖最后由 福癡三世 于 2011-6-3 13:34 编辑 ]
发表于 2011-6-3 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葉小釵 于 2011-6-3 13:19 发表
廣論這段文說的很清楚
然若未近此之方隅,僅由見於極長時劫,須正修學無邊諸行及多難行,便作是念誰能如是,故妄說云求速近道,此於願心間接損害,正損行心,令大乘種漸趣劣弱,故於成佛反極遙遠。以與龍猛、無著 ...

1、说实话,这段颂词没看懂啥意思。惭愧。
2、《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中,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劝导善财童子等华藏海一切菩萨求生极乐世界。
3、如你自负有宗大师等祖师大德的智慧能力根器条件,那么你就多学点,末学随喜赞叹您。这辈子对我来说:就是往生极乐世界最为关键;其他的放在极乐世界再学也来得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4 11:53 , Processed in 0.036919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