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觉悔

汉地为何没有道次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2-16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佛常见的一个比较玄的名词就是根机,学一个佛法的法门常常说的是是否对自己的根机。既然比较玄,好像所谓自己的根机也不要是自己能够掌握的,或是大师才能了达的。
道次第的佛学理论系统正是破除了这个较玄的未知领域,仅为少数大师才能掌握的领域。使一个普通学人,也能够了达解脱之路,行于解脱之路。这是行者万分雀跃的。
如果有人问:问什么唐朝的国土大,而周朝的国土小。这种跨时代的比较,虚荣心的膨胀毫无意义。
所以,为什么汉地为何没有道次第,要么去问宗大师为什么不降生到汉地,或者当年明成祖请他来汉地时候,他为什么没有干脆住到汉地,或者就问自己,如牛哥,发愿把格鲁巴教法原版弘扬于汉地,这样汉地就有道次第了。汉地有道次第就是这样有的。
发表于 2008-2-16 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风也火 于 2008-2-15 06:15 PM 发表
道次第的概念首次出现在阿底峡尊者为了迎合藏地根基的信众而做的道炬论,然后经过宗大师再提炼而得。而汉川佛法主要传播时代在唐朝。所以,道次第的提法在时间的靠后,所以,汉传缺少这个提法。
所有修行都离不开道 ...


呵呵,风也火师兄已说的很清楚了。
有些人不过执着在名言之上而已。
发表于 2008-2-16 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说汉地没有道次第,有谤法之嫌。
如果汉地没有道次第,那有两种情况:1,汉地有人成就,但不依道次第,也就是说不依道次第也能成就。2,汉地从未有大成就者。  

如果把道次第认为是文字名词,那就没有讨论必要了。因为道次第是一个完整的修学体系,佛陀传授8万4千法门都有次第。
发表于 2008-2-17 04:4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8-2-17 06:18 | 显示全部楼层
汉传次第处处可见.

1,由戒得定,由定生慧。所以,三者顺序是:戒、定、慧。
2,由闻而思,由思而修。所以,三者顺序是:闻、思、修。
3,由信而愿,由愿而行。所以,三者顺序是:信、愿、行。
4,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净土宗的宗纲)。
5,天台禅观次第(依《小止观》《释禅波罗蜜》《摩诃止观》):

  A,前行

  A1,外方便:具五缘,诃五欲,弃五盖,调五法,行五事
    (具五缘:衣食具足,持戒清净,如法静处,息诸缘务,內外二護;
     诃五欲:诃斥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等五种欲念;
     弃五盖:弃贪,弃嗔,弃昏,弃散,弃疑等内心妄念欲望;
     调五法:善乐欲(欲离世间妄想颠倒,欲得出世定慧法门),精勤(坚持禁戒,勤修止观),正念(即认识虛妄不实,念名禪定智慧),巧慧(即抉择分別邪正、真伪的智慧),一心(坚定修习止观的心如金刚);
     行五事:一食(不饥不饱不食五辛煎炸硬物),二睡不节不恣逐漸減少,三身不宽不急半跏或全跏,四息不澁不滑吐浊纳清,五心不沈不浮)。

  A2,内方便:

     明止的意义:
       一可以明了修止的浅深次第,
       二可以对治修止过程中的种种停滞或过失,
       三可以随学者的喜好契入实修,
       四可以随学者的机宜校入正轨;

       明止的证悟(止证五轮):地轮、水轮、风轮、金沙轮及金刚轮。

       五轮实为五喻,
         如地喻行者由下地乱心转入上地定中时,顿持定法如同大地不动,
       并且由证地定而出生初禅种种功德如同大地出生万物,故而做地轮喻。
         水轮喻行者证地定而生禅种种功德后,如同定水入心得以滋润生
       长,再因此心能得调伏并随善法具柔软意,故而做水轮喻。
         以至依次证悟,最终心定不为妄惑所侵如金刚无摧,故而做金刚
       轮喻。

     明验善恶根性、明安心法,明治病患,和明觉魔事(详情不述)。

  B,正行:正修止观(详情不述)

  C,结行:发愿与回向。

   
  执著文字者,说汉传无道次第者,认为藏传道次第和汉传修行次第无交集者,应该反省自己观念中对汉传佛法的错误认识和偏执,不要做贪自嗔他的非法器。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08-2-17 06:2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一篇旧贴,应话题牵涉,不是单纯的宣传他宗。文章里若有问题,敬请指正。




《天台宗的内方便的修行意义》

圆礼

  智者大师(隋智凯)开创的天台宗,在修持上以止观著称。天台止观修持分为三类:渐次止观,不定止观和圆顿止观。其中由智者大师开示、经弟子灌顶治定的《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简称《禅门次第》)就是天台三类止观中的渐次止观。

  整部论著以《大智度论》为主体以修行次第为路数共分十章,首先明确整部论所涉及的禅波罗蜜法门是为发大乘菩提心的学人所设,其次总说禅法因由类别,再次是实修禅法的准备(外方便及内方便),最后是各个次第的实修引导。其中外方便及内方便总体做为禅修准备,可以说是禅修基石。外方便中有五,它们分别是:具五缘如持戒清净等,诃五欲如诃色欲等,弃五盖如弃贪欲盖等,调五法如调饮食等,以及行五法如立志愿等。这二十五法,是在了知种种禅之法相,已经对此生起信心,并且将要安心实修但尚未开始实修时,为了调伏欲界粗心的浅进方便,又可以看做是正式禅修之前的外加行法。

  内方便也有五,它们分别是:明止的意义、明验善恶根性、明安心法、明治病患、和明觉魔事。这是行人刚生起定时,于静细心中,应该善巧运用的抉择之法。掌握了个取舍得当的抉择之法,将来必可以证深禅定,故而可以视内方便为禅修之前的内加行法。

  可见如果把禅修之前的外方便比喻成一个运动员比赛之前的热身与集训的话,那么内方便就好比是比赛之前明白比赛规则和清楚比赛中遇到问题如何正确处理的方法一样。对一个将要实修禅法的行人来说,完整掌握外方便和内方便是实修可以得到实证的保证。

  既然谈的是实修,那就要知道所谈之事对修行的意义所在。由于这部论典文广义丰无法在此一一述及,本文仅对阐述内方便时几个对实修尤为重要且具备连贯性的问题做一个简要介绍。

  首先,为什么五项内方便中,先要明止,止的修行意义是什么呢?智者大师在此处说道一切禅定功德皆因制心息乱而发,所谓止后能观。若各种心绪思想仍然舞动不停,如何能进行观的训练呢?而明止的大意在于以下四点:一可以明了修止的浅深次第,二可以对治修止过程中的种种停滞或过失,三可以随学者的喜好契入实修,四可以随学者的机宜校入正轨。

  在明了了止的修持大意后,开始初步做止的实践。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学人应该认识到修止有止的证相,而并非无从盲目地止下去。止的证悟即智者大师所说的止证五轮:地轮、水轮、风轮、金沙轮及金刚轮。五轮实为五喻,如地喻行者由下地乱心转入上地定中时,顿持定法如同大地不动,并且由证地定而出生初禅种种功德如同大地出生万物,故而做地轮喻。水轮喻行者证地定而生禅种种功德后,如同定水入心得以滋润生长,再因此心能得调伏并随善法具柔软意,故而做水轮喻。以至依次证悟,最终心定不为妄惑所侵如金刚无摧,故而做金刚轮喻。

  其次,内方便的第二部是分明验善恶根性。这部分对实践的意义在于,当学人对止的内容、止的证相明了之后,在持定中生起了种种相时,应该明白什么相是善的,什么相是恶的,要具备这个判别能力,并且要知道如何对治。其中验知虚实又分为从相上验知和从法上验知二种。粗验即可判别者从相上验知,依相验无法判别的细微处则依法来验知。依相验知时,需知正相邪相,依法验知时也需知正法邪法及如何智慧抉择。学人完全掌握了相验与法验,种种生起的粗细相都能够判别无余。

  再次,随着习定的深入,学人还要有能力分辨魔对修习禅定的影响,这比前者在修止中判断种种相的生起是善是恶来得更为严峻,同时收益也更为深远。在对止中所发是禅是魔的辨析中,学人更应当了知禅是什么禅因何而发禅,魔是什么魔因何而魔入等等细微差别,不能轻忽怠慢。

  如果在止的实践过程中,以上所说的种种外内善都没有生起,只是感觉烦恼不断生起的话,那么学人就要意识到这是恶根性对自己的影响,根据对恶根性分辨方法一一检查并且有效对治之。

  以上诸多分辩对治,都是学人在走上止的实践道路之后,每一步可能面对的问题和对治的方法。这些方法之所以具有实践意义,是因为它们无论从事上还是理上,都有明确的佛陀教法依据和证法的引导。其实所谓的分辨与对治,就是观法。从寂止开始,修到一定程度开始出现圣观,以圣教量实施观法,进而逐渐递增止观的证悟次第。

  从以上的简要介绍来看,天台宗在止观修行上,对确保修行可靠、无误做了极为系统条理的正面扶助和全方位的保驾护航。对于实修止观的学人来说,天台宗《禅门次第》中的内方便,可以称得上是精严细致又得心应手的“实修指南”与“安全手册”。

注:《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是天台宗祖师的一部经典巨著,本文仅能对其中一个问题(禅修准备之内方便)做一点文字上的介绍,这个介绍也仅希望从搭架子的角度上做些文章。对这部著作或对天治止观修法有兴趣的朋友,建议以极大的恭敬心,仔细地、反复地学习原著,从不断地闻思中获得实践的依据。

  南无阿弥陀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发表于 2008-2-17 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反问一个问题:在阿底侠尊者未开显道次第之前的印度,修学是否有次第?若有,为何没有系统地罗列?若无,历代高僧能否成就?甚至成佛?
发表于 2008-2-17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次第和次第差一字,也就差了十万八千里,做世俗的事也是有次第,希望辩论的人看清楚了字再发言。

道次第的传承可见《菩提道次第师师相承传》,道次第虽是阿底峡尊者首先提出这个概念,但这个法是从释迦牟尼佛那里传下来的,是经班智达抉择过的,是经诸成就自在者修习后在心相续中生起证悟的。道次第含摄三主要道、三士道,显密圆融,互为助伴,而于整个成佛修行道次,毫无颠倒,次第不乱,成为一补特伽罗迅速成佛之教授,绝非一般的名言所指。

若说汉地有道次者请列举其清净传承、请列举其宗义修法与道次第吻合之处、请解释汉地的“名僧”为何屡屡诽谤密法?
发表于 2008-2-17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法本平等
藏汉同生
高低强分
眼浊耳希
发表于 2008-2-17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实在不知道那门佛法以民族而分别的


佛菩萨汉地所传之法不是佛法?
佛菩萨汉地所传法不能究竟解脱?

[ 本帖最后由 无名剑 于 2008-2-17 11:56 AM 编辑 ]
发表于 2008-2-17 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藏传菩提道次第,的确具有不共同的殊胜,虽然它和汉传不同宗派的修行次第,同样出自世尊教授.

用藏传的不共殊胜,去批评汉传,或者用汉传中那些适应我们汉地人习气的方法,批评藏传,都不太好.

不学汉传学藏传,或者学汉传不学藏传,都没关系,因缘不同嘛.

学藏传的人,尤其说自己学广论的人,应该最懂这些道理.一言一行,都看得出些端倪.

这话题,如果说得僵硬,对藏传汉传,都没什么好处.济群法师在汉传范围内宣传藏传的<菩提道次第>,宣传大乘佛法五大要素(皈依、发心、戒律、正见和止观),这是积极的方法,用藏传道次第改变汉传学人对大乘法和对如何修大乘法长期以来的疲弱的势气,应该随喜赞叹.从这几年通过西园寺法师宣传这些教授,很多专学汉传的人,还是越来越看清,看重这些要点的.当然如果以"我们是学藏传的,我们是藏传道次第的正牌儿弟子"的心态对看这件事的话,总是能说出很多个问题.

另外,<密宗法语><显密问答录>说得比较好.

[ 本帖最后由 pengcuo 于 2008-2-17 12:13 PM 编辑 ]
发表于 2008-2-17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知道老p見到的漢傳有幾偉大,我只知道現在漢傳……

昨日再在某道場又聽到一堆不同的道場的閒話,不過不是館裏人講的。然後館裏的人再次講:「你放生、布施,在極樂世界就留位俾你啦!」雖然館裏的人可能有對機說法的意思,不過我發覺甚麼人來一味藥,不過是唸《地藏經》、《金剛經》、《心經》及六字洪名,從沒有其他。

[ 本帖最后由 gary 于 2008-2-17 12:34 PM 编辑 ]
发表于 2008-2-17 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而他們請回來講經的出家人有這樣講的。

有無生四諦、無量四諦、無作四諦(記憶大約如此),而藏密只到無生四諦,不知道後面無量四諦無作四諦。我與某某法師譯某某論,所以知道。因此,智者大師不愧是「東土小釋迦」。
发表于 2008-2-17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我講實話,又話我謗僧,那大家就該沒甚麼話可講了。以上人名等全抹了,不是香港人該不知道是那位法師。
发表于 2008-2-17 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摆事实就是为了讲道理,前几年济群法师写过一篇反思的文章,很好,说明他是一个清醒的人、敢于追求真理的法师。
反思的文章里不正是反映了汉地的事实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8 16:31 , Processed in 0.034685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