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丹木真多杰

请教师兄们几个问题,困扰我很长时间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10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修行的目标,我说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对业果、三宝的信心是进入佛门的基础。修行的目标是成佛,或者是一种“自在”,自己能决定自己可以怎么样。世间成办一些事情,都需要福德资粮,那么成就佛土也需要福德资粮,世出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如果要具备的话,大概都离不开资粮吧,这个基础是业果。如果有善业,再善加回向,我们自己就能决定这些业成熟在哪里。师兄做了那么多的供养、加行但是不很开心,可能是对业果不大相信吧?
如果能够“自在”的话,要能如理分别,这个需要的是“智慧资粮”。对修行人来说,就是真正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人总是要好的,不要不好的,这个算是根本动力。所谓智慧在世间的来说是业果,在出世间来说是空性。因为修行具备二种资粮,才有能力成办好的东西。这个能力一定是能“自主”的,如果愿意不离开净土,那应该也没问题;如果选择进入轮回行菩萨道,也没问题,甚至可以选择出生的家庭乃至于爸爸妈妈;不过大概不会选择重起无明进入轮回吧。如果智慧足够,我想那个选择一定是去成佛,因为佛是这两方面都圆满的人。所以资粮真正够了,并非不能自主选择想去哪里,资粮本身就保证我们自主抉择去哪里;不是舍不得离开净土或者轮回,而是真正知道什么最好,所以才选择成佛。
发表于 2007-12-10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丹木真多杰 于 2007-12-9 11:44 PM 发表


我倒要问,显乘怎么就算修完了?只是上师告诉我可以修了。学了密乘了为什么就不能问“为什么要成佛”?我只知道佛曾经说:“小疑问有小开悟,大疑惑有大开悟,不疑惑不开悟。”您要是能帮我解除疑惑就帮,帮不了也 ...


想了半天,还是觉得应该回复一下。
我不是冷嘲热讽,事实上如果显乘基础没打好,直接去密乘,是真的很危险。显乘,就算《菩提道次第广论》没有实修完,至少《略论》或者《速道》、《乐道》、《三主要道》、《掌中解脱》等之一应该修过。就算没有修过,至少也认真地了解过。如果曾经有过这个学习过程,那么您的问题自己就解决了。修出世俗菩提心再修密乘是稳妥的。当然这很难。可是就算做不到,至少也应该知道这一点。这些台阶没有上,直接跳到密乘去,即生成佛不大可能,直下金刚地狱倒是很容易。(这话不是我说的,无数大德都讲过)
您既然在修金刚乘,那您起码在守菩萨戒,甚至应该在守密乘戒。可是从您说话的内容和语气来看,恐怕把戒条再去研究一下比较保险。我是善意的提醒,不是抬杠。
最后,关于您是不是佛教徒的问题。“佛教徒”有自己的定义:相信唯三宝能救护的就是佛教徒(这是《宗义宝鬘》一开始就讲的)。这与有没有受过皈依戒没有必然联系,和自己的老师是谁也没有关系。如果连为什么要信佛都不晓得,那么和佛教徒的定义是冲突的。
菩提道次第是一个修行人终生最要着力的,就算不修别的,只修这个,也要赞叹。可是如果不修道次第,甚至不了解道次第,而去搞别的什么“甚深大法”,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危险之极。
我前面给您回复的长贴您不看,而对我无关紧要的两句感叹生气,不值得。
别的就不说了,其实也都说清楚了。我是初学者,所以看到您的质疑觉得很有提醒一声的必要。

[ 本帖最后由 慧元 于 2007-12-10 11:34 AM 编辑 ]
发表于 2007-12-10 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yuwin和慧元其实说的都不错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0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9# 的帖子

谢谢,您的回答.我觉得你是实实在在回答了我的问题,而不是火上浇油.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0 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3# 的帖子

再说一遍,你要是能回答问题就回答问题,不要总是度量我的水平,修行路很苦,起起落落很正常.你也不要去从这些文字猜测我是什么口气.我只针对你们只凑热闹说风凉话,不回答问题的人一些声明.你怎么不看看我对给我真正答案的师兄说话是什么口气,
      再次,乐道,三主要道\掌中解脱等典籍是看过的,可能是我没看好,但是上师告诉我说可以修一些密法了,也许水平是没到,但上师开许了,
      而且你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总在妄自猜测别人说的话,什么是密法?我念密咒也是密法,修生圆二次地也是密法.你该知道很多灌顶授了以后,不管你的显修的如何了,一些本尊的密咒是必须念的!我前面只是说我念密咒,从来没有说我开始修生圆二次第之类的大法了.修两分钟能修完的仪轨也是密,几个小时就念完的也是密.更何况上师也开许我修很多大法,我自己深深认识到我还没有能力学,只是做好每天的课颂和一些较短的仪轨\以及平时一些显方面的内容.
       尽管你可能真的是发自内心的帮助我,但是事实上你从头到尾没有回答我提出的任何问题,而是站在一个高姿态判断我的水平,我是来请教大家问题的,不是来让你"打分"的.
        我还是忠告你一句,你对我是不是佛教徒的那些话,很没有必要,也很伤人.不要对别人所想的所做的妄加评断,我仅仅是在修行过程中遇到了问题,而且我的问题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简单,跟你想的不在一个层面上,我没有背弃三宝,我就还是佛教徒,
发表于 2007-12-10 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随喜师兄能够郑重提出这些问题,我想你越修疑问越多的问题有二吧,一是因为显宗的理论基础没有打牢,所以才会越到后疑问越多。二是因为你是认真地在思考了,这就是进步啊,以前没有发现的漏洞你发现了,经过修补的房子才是最坚固的。呵呵~所以你应该为自己高兴啊!这么多师兄为你热心解疑,也是值得高兴的事!
发表于 2007-12-10 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丹木就是学习少了,佛法内部经过研究总结,就分为小乘的经部,有部,大乘的中观,唯识,这四见。对于自性,二谛等问题,虽然各有各的见解,但如果你持小乘见,就按小乘见的观点看待你提的这些问题。如果你依师持大乘的唯识见,对这些问题也有唯识自己的答案。藏传格鲁以中观应成观点为最高正见,是“学四部,宗一见”。丹木对佛法只看到各见的不同与矛盾之处,却没有自己的师传正见。没有自己的主见。
当然这四部见,都是佛法,之所以有不同,并非佛祖自相矛盾,而是佛对不同根机弟子的应机教法。希望丹木加强学习,明辨佛理!!!
发表于 2007-12-10 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丹木真多杰 于 2007-12-10 12:06 PM 发表
再说一遍,你要是能回答问题就回答问题,不要总是度量我的水平,修行路很苦,起起落落很正常.你也不要去从这些文字猜测我是什么口气.我只针对你们只凑热闹说风凉话,不回答问题的人一些声明.你怎么不看看我对给我真正答案 ...


给您作个揖,我不说了还不行么,您老人家别生气,别跟我一般见识不就完了么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0 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寓言一则
  有一天,一个有很长驾龄司机在开车.这条路本来对他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可是这天他开车时有点三心二意,由于生活压力太大,最近家中又出了一系列烦心事.这些让他没法专注开车——果然,他一不留神车翻进了路边的大坑里。
  他想从驾驶舱里爬出来,可是任凭他怎么努力却用不上一点力气。
  这条路来往的人和车辆很多,他开始大喊救命,想路上的人有听到的。不一会,就围了很多人。
  一个说:“看,这就是当初学车的时候就没打好基础,要不然就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另一个附和着说:“就是,要么就是交规没好好学!”
  这两个人走到驾驶仓旁边对已经痛苦不堪的司机说:“你看,你没打好基础吧,这你得承认,平时没用功吧?开车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另一个接着说:“就是啊,这是山路啊,你平路会开了吗?就开山路?”
  司机枪忍着痛苦哀求:“你们先把我救出去再说好吗?”
  “呵呵,又不是我让把车开到这里的。这我怎么管得着呢。”
  司机强忍:“我不是没打好基础,确实刚才是走了点神。”
  “哈哈,走神?作为一个司机最要不得的就是开车走神,这你知道吗?你这么一说我都要怀疑你有没有驾驶执照了!”
  司机一边忍耐着痛苦,怒火也冲了上来:“我是请你们救人,现在不是教我怎么开车的时候。”
  “呦,脾气还不小啊,就冲你说话的口气,你一看就是不是一个好司机。就这脾气还开车,好好对照一下驾驶员手册,你做的对不对!”
  旁边的人,看得兴高采烈。
  被困在驾驶仓里的司机,已经多处受伤,在他们的刺激下,司机不但要强忍着痛苦,还要尽量压抑自己的怒火。
  幸好这时候,有几个好心人路过这里,利马从人群里冲了过来,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把司机拉了出来。
  司机一瘸一拐的出来,给刚才那两个说风凉话的人说:“你们做人不能这样,在人危难的时刻,不但不出手相助,反而还给别人扣个‘不是好司机’的帽子,你们这么做对吗?”
  其中的一个回答了:“呦,我给您作揖还不成吗?你和我叫什么劲啊?”
  司机白了他一眼,在那两位好心人的搀扶下走远了。
  身后的人群里,人们还在议论——“你个破司机牛什么牛啊,明明就是驾驶技术不过关么。我们让他好好看看驾驶员手册,再把交通规则熟悉熟悉,再好好把开车的技术熟练一下。这也是帮他么。”“就是就是”“没错!他就是不会开车才掉沟里的”……
发表于 2007-12-10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寓言一则
  有一天,一个有很长驾龄司机在开车.这条路本来对他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可是这天他开车时有点三心二意,由于生活压力太大,最近家中又出了一系列烦心事.这些让他没法专注开车——果然,他一不留神车翻 ... [/quote]

末学早在15楼的时候已经就您的问题逐条回答了。您不采纳不要紧,说得不对您胃口您可以据理驳斥。
但是您可不能给扣上“见死不救”的大帽子,
我把手伸给您了,您偏不拉着,赖在那车里不出来,这也是您的自由。
可您不能在选择了别人的手以后说我没打算过帮您。
实话说了,我是初学,没有开过很多路的车,只不过一直在研究地图,有什么资格对您这位老驾驶员说三道四呢?
我师父也不是“藏地著名的大活佛”,他只把基础的东西教给我,并告诉我哪些路我现在不能走。仅此而已了。
眼看着有人要摔死了,不提声醒,那我有违佛教徒身份。至于我反复说了以后那人还是一意孤行,我又没神通,还能怎么办呢?就算您真的愿意采纳我的建议,于我来说也没有回扣拿。您骂我,我不生气,对我来说也没坏处。
您可以不信我的话,也可以恼火。但我最后解释一遍:我不是在您面前显摆什么,我也没有东西可以显摆。
您不爱听也就罢了,何必纠缠于此呢?
一个人学佛,有没有长进,判断标准只有两条:1,烦恼减少了没有。2,慈悲心增上了没有。
您学得路子对不对,只有您自己判断了。
至于我,经我判断,学得还差得远。祝愿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 本帖最后由 慧元 于 2007-12-10 03:49 PM 编辑 ]
发表于 2007-12-10 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當個和事佬好了....

別人有沒有利生的能力我不知道,我聽到的嚴格的標準是,「利生」是要有能力引導別人走上成佛、解脫之道的。(這也是大乘師長的條件。)以這個標準,寫個一二個字也算不上什麼利益他人吧....(當然攝受力很強的師長講一、二句話會不一樣)

因為周邊學佛的人其實是少數的,沒有環境可以討論,有好的問題,提問者發問,刺激一下其他人的想法也蠻好的。
通常如果是要用自己的話回覆問題,多少會有點缺東缺西的,這時候別人補充個一二句,也趁機看一下哪裡沒想到。
這樣問者、答者各自取走自己想要的就好了。
弄得不歡而散,沒有下次就有點可惜....
发表于 2007-12-10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思考性回答,仅供参考:

第一个问题,对佛来讲,还有因果吗?按照"佛是无余涅盘"的观点来看,成佛以后,破了因果,对佛而言就没有因果而言了。就龙树菩萨《中论》的“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的观点来看,如果要破因果的话,如果有一条线段的话,那么佛既不是1,也不是-1,就应该不偏不正的站在0这个位置上,而这个0的位置是平行于这个线段而又高与这个线段的。暂且把往正数这个方向看成善,负数的方向看成恶,因为如果佛要帮助我们的话,那也是造了因,善因,只要有因就有果,哪怕是善果,那他就不能处在0这个位置了,那还能造成因果的可能就不是佛了。就要问那么我们祈请佛加持的话,能有用吗?那么成佛以后,到底还有没有因果,成佛以后能不能救拔众生?如果不能救拔众生的话,就算慈悲心再大,解脱于六道、就算有一切种智,又能解决什么问题?
答:佛有因果。佛之无余涅盘、破因果,指佛能解脱(了结)一切因果,对于因果领域,获得自由。其自由,不是无,而是可有可无。诸行无常故,佛之状态,并非机械地停留于零点,而是自由机动于任何一点,即华严所谓,立足一佛法界,圆融一切法界。既中立自由,又运动于一切境界,这是佛之微妙处。若我们祈请佛的加持、救助,而佛竟然亦能够予以加持、救助,则我们应当承认,法界有此作用机制;若我们暂时不能验证,则存疑而有待于将来验证。佛为什么能够予以加持、救助?这正是我们要钻研取证的。


第二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学佛?对于很多人来说“学佛是为了成佛”,在《法华经》中讲,就算是无恶不作者,最终也会成佛,所有众生将来都必将成佛。《涅盘经》讲到一切内道、外道、天堂、地狱毫无分别,每个众生都会成佛。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而在佛教经部的观点中,对时间的定义是:时间只不过是以物质变化为基础,由人的意识而增上安立的法。经部的论师们认为,时间只是人的一种概念而已,除了物质的变化以外,实际上并不存在独立的时间本质。那么,我们学佛就是为了更早成佛吗?而时间这个概念仅仅是幻觉,那么学不学佛都要成佛,而且时间这个概念又根本不存在,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佛?
答:若学佛可以最便利地满足我们当前的利益需求,则以人性趋利避害故,我们的人生价值选择方面,自然地选择学佛。学佛不是一个简单的价值目标,而是一个丰富的价值体系,比如包括了当前的安心、以后的智慧解脱受用、将来的终极圆满。佛经凡是讲到众生终究成佛时,或出于众生皆有佛性的角度,或出于众生可以身处佛果立场来看待自己、对待修行的角度,并非说众生直接是“现实的佛”。时空虽然幻化,并非空无作用。一切有为法都有相对作用,学佛就是为了在相对存在中,获得自己所愿意的最大利益受用。只有勤奋学佛,才能将佛所具有、所受用之利益,转为自我当前的现实受用利益。若脱离相对立场,无一切分别,那么当然无所谓成佛了。


第三个问题,佛的境界是什么?如把觉悟的那种“非空非有”的境界和非想非非想那种无明的状态区别开来?有记载,有不少人苦苦修法,但通常到了“非想非非想天”时,以为就是涅盘的境界。而到了这个境界却很难突破,而且有寿命16万大劫,长期的无明会导致又一次堕入三恶道,前功尽弃。怎么才能避免落入非想非非想呢?那不幸落入了,成佛的境界除了外貌上的三十二相好、具有佛十八种不共法、神通具足以外?还有什么关键性的、可以用文字描述的特征?如果不能用文字表述的话,真的这个境界就是“正常人给瞎子说白色”一样不可形容吗?
答:佛的境界,虽然有各种描述,可以指出一个智慧、解脱的方向,但是终究如何,有待于各人亲自见证。越证得大菩萨境界,则越接近佛境。研究“非想非非想”究竟是什么,勘察内心究竟,是否需求“非想非非想”,若无深心意愿,则不必往“非想非非想”方向发展。学佛的发菩提心,就是将自己的意愿,全部集中于觉悟真理、成佛,反之,也就是杜绝了其它不必要的意愿。成佛的境界,当然可以形容。如果双方都是佛,无论怎样形容,都是心知肚明、毫无疑义的。如果一方是明白的,一方是不明白的,则一切形容,虽可以促进沟通,却不能完全心领神会。故关键是,自己要努力成为易于领会佛境之人。


第四个问题,如何看待“求知欲”这个问题?佛的解释是觉悟的人、觉者、悟者。那么到底怎样才算觉悟?明白一个问题算觉悟吗?还是10000个?当然,在佛教而言,数字这个概念也是虚幻的,那么“觉悟”就是一个非量化的概念。既然是非量化的,那么为什么藏传佛教为什么要有修够“十万遍”四加行的说法?我们又该怎样认识自己的“求知欲”呢?比如,如果一个人已经坚定不移的相信念“阿弥陀佛”就可以往生,那他还需要看净土五经一论吗?有的人已经知道念佛一声,可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为什么他还要不远千里的到藏地求“百字明”的口授呢?dl喇嘛曾经给一个登山家说过:“你是要克服自己一个欲望呢?还是要满足一个接一个的永无截止的欲望?”当然大多数对佛教有点认识的人都会认为“肯定是要克制自己一个欲望”,能克制一个欲望,就能避免因为满足这个欲望导致的后面接二连三的许多欲望。到底如何看待“求知欲”这个问题?
答:“觉悟”的定义,是相对的,是约定俗成的。在佛教中,首先要尊重佛的约定、定义。最基本的觉悟,指认识诸法的真相。什么是诸法的真相?佛法发展,内容众多,最基本的说法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换成哲学语言,即一切现象都是运动变化的,任何现象都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进一步的说法,有缘起性空、不二真空、圆融不可思议等,以哲学语言概括之,无非是坚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为任何假相所欺瞒。诸法是有质有量的,则对于诸法的觉悟,何尝不可以论质论量?只是一切质量,都是相对成立,不要绝对化理解就好。在相对的质量之中,各有相对作用,故我们要作出自己所意愿的、对自己最有利的抉择。求知欲就是一种相对作用,我们要主动利用“求知欲”,而不要被“求知欲”所轮转。


第五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成佛?我个人有时候会有一个自己都觉得讨厌的想法(可能是有魔障)——佛那种“无所有无所无”的状态,那种涅盘而不堕六道的状态,摆脱了“十二因缘”的状态,其实很有“结束”的意味。这种感觉在某种意义上和唯物主义所讲的那种“纯物理”的死亡很接近。感觉涅盘就是一个更大的生命体的“物理死亡”而已,或者说涅盘是一种终极死亡的概念。这个境界可能对大多数人来说,其实并不是多么美妙。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选择永远呆在不退转的净土世界,享受那种安详、和谐的世界呢?或者做个菩萨把那些受苦的人都接引到这个世界来。这样不是更有现实意义一些吗?真的连快乐都不要了就是正确的方向吗?或者连正确和错误这一说都没有,那真的连分辨心都没有了,就是真正的大智慧吗?没有方向、没有位置、没有立场、没有判断能力或者说是没有分辨心,这样就是我们要追寻的吗?用了一切积极的行为换来的就是一个消极或者看似消极的结果吗?
答:成佛涅盘,不是死亡,是自由。自由,即具有一切可能性、具有一切意义。从有限可能性、有限自在,过渡为趋向无限的可能性、趋向无限的自由。所谓结束、死亡,是断见。能结束,亦能生生不息,自在任运,才是自由佛境。对于佛境之非常、非断,要精微体会,不可粗陋执着。可以暂时将佛境作为一个理想方向(而非形式主义目标),日益趋近。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0 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慧元 于 2007-12-10 03:37 PM 发表
寓言一则
  有一天,一个有很长驾龄司机在开车.这条路本来对他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可是这天他开车时有点三心二意,由于生活压力太大,最近家中又出了一系列烦心事.这些让他没法专注开车——果然,他一不留神车翻 ...


你误会了,我真没说你在我面前显摆。我只是说你的回答没有力量,仅仅是客观的说“没有力量”。我在提问的时候也说了,“请大家引经据典”回答我,不过好象你没有看到。而且我再三提醒,你仍然没有看到。这也不怪您。感谢你参与讨论,本来就是理不辨不明,下次遇到我这样难缠的人你不就有经验了。不过,下次您帮人回答问题的时候,先看清楚问题是什么。这样才不会有误会。另外,不要轻易说别人不是“佛教徒”这样的话,现在佛教内部就够乱了,窝里斗,只会削弱自己人的力量。如果我有让你感到过激的举动,我真挚的向你道歉。念108遍心咒回向给你。:)

[ 本帖最后由 丹木真多杰 于 2007-12-10 05:00 PM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0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3# 的帖子

您的答案非常有说服力。最有力量的一句就是“我们要主动利用“求知欲”,而不要被“求知欲”所轮转。”我发这个帖子本身也就有被“求知欲”所轮转的感觉。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0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我问的那些问题心里有答案,但是又不能肯定。只要查阅一下相关典籍就可以解决。发到这里来,一方面是当时心绪不宁,而且没办法专注看书,另一方面想让大家一起讨论一下。结果还弄得大家不太高兴,呵呵,我赶紧要多念百字明忏悔一下。谢谢参与讨论的所有师兄,向由于我过激行为导致伤害的所有师兄道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5-4-22 11:12 , Processed in 0.037269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