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佛子

谁能详细的介绍下——佛教在印度为何会消亡,而印度教又会复兴取代佛教的地位!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7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哦,原来如此。对这段历史确实不太了解
发表于 2007-12-7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佛子 于 2007-12-6 05:04 PM 发表
谢谢!通过讨论确实增长了见识,确实如上面兄台所言,印度国王不扶持佛法、穆斯林进攻印度、等都是属于 众生业力及福报,但印度教的复兴对佛教在印度的消亡虽不是致命原因,但历史上确实因印度教的复兴特别是 在几次 ...


非常有趣的是,我这两天也在找这方面的资料。

商羯罗的确非常有名,研究印度哲学史是绝对避不开这个人物的。
佛光大辞典里面这样介绍他:
印度吠檀多派哲学家,婆罗门教改革家。生于南印度之摩拉巴尔,生卒年约于七○○至七五○年间,或谓七八○至八二○年间。曾遍游印度,成立教团,进行传教活动。直接承袭吠陀之冥思方式与奥义书“万物一体”之理论,又吸收大乘佛教思想及耆那教部分教义,而改革婆罗门教为印度教,对佛教、耆那教造成极大之冲击;更为印度思想界注入了新血,至今仍为印度思潮之主流。其所建立绝对一元论(或纯粹不二论)之体系,认为现实世界皆为幻相(梵 ma^ya^)而非真实,唯有个人之精神(我),和宇宙之最高原则(梵),方为同一不二之真实存在。
 商羯罗之主要论点为:(一)梵论,商羯罗以为“梵”虽是真实而唯一者,但由于各人智慧不同,所体现之梵亦有上梵、下梵之分。(1)上梵,乃表现于“上智”之梵,为一绝对而实存之精神,其特性为:无德、无形、无差别、无属性。(2)下梵,乃表现于无明“下智”之梵,其特性为:有德、有意志、人格性,此时有无数的有情存在。(二)世界观,采取两种看法,即:(1)从真谛门看,世界乃幻化迷妄之产物,亦即心识动,生万物;心识不动,一切皆空。(2)从俗谛门看,世界之最初,唯有“梵”存在,其时,梵虽具有无量之种子力,然仍未发展为“名色”,此一冥然状态称为“非变异”;持续一段时期后,梵以自身之意志,发挥其种子力,将非变异世界变成纷华之现实世界,称为“已变异”。再经一段时期,梵又收回此“已变异”状态而回复“未变异”之世界,如是不断反覆交替,乃为商羯罗之“下梵世界观”。(三)有情观,自上智立场观之,并无有情之存在,仅有一唯一常住之“最上我”(梵 Harama^tman);然自下智之立场观之,由于下梵所具有之“人格性”,遂有下梵之世界出现,并因而产生无数有情,称为“个人我”(梵 jiva^tman)。此等有情由于无明之故,乃附上五风、十一根、肉体等性质,犹如水中之月,映现出千差万别之现象。(四)解脱观:(1)从第一义谛而言,上智者具有常住、光明之真我,故不须经由修行证悟,此乃真实之“观脱”(即无身解脱,梵 videha mukti),即可达于梵界。(2)从下梵之信仰而言,下智者则须修寂静、节制、离欲、祭祀、苦行等,并于身灭之后,由天道而入于梵界。著有梵经(梵 Brahma-su^tra)注、薄伽梵歌(梵 Bhagavad-gi^ta^)注、我之觉知(梵A^tma-bodha)、问答鬘(梵 Upades/a-sa^hasri^)、五分法等。p4409



此人行世之时,佛教六庄严的最后一位:法称法师很可能已经不在世间(佛光大辞典上的说法,法称是六七世纪之人),吕澄认为有传说说法称在公开论辨中击败商羯罗,是出于佛教徒无奈的想象(《印度佛学源流》)。

其他著名佛教论师的活跃年份(均据佛光大辞典):
龙树菩萨:西元二、三世纪
提婆菩萨:三世纪
无著菩萨:西元四、五世纪
世亲菩萨:西元四、五世纪
佛护论师:西元四七○至五四○年间;
陈那菩萨:西元五、六世纪
月称论师:西元七世纪
月官论师:西元七世纪
戒贤论师:西元六七世纪间(玄奘法师是七世纪的人)


莲花生大师:西元八世纪后期(未知是否赶上和商羯罗交手)
阿底峡大师:西元十一世纪(在伊斯兰教入侵前)

商羯罗在世的时候也没有完全把佛教从印度抹去,但他确实在当时压住了佛教的风头。同样是十二世纪的伊斯兰教侵,印度教也同样受到冲击,那为何印度教没有在印度绝迹而佛教却在印度人的视野中消失了呢?有人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是因为商羯罗和其后继者大大削弱了佛教的势力,所以相对不那么普及的佛教在几个主要寺院被伊斯兰教破坏之后就一蹶不振,而类似汪洋大海一样到处都是的印度教势力却不容易被赶尽杀绝从而最终挺过了劫难。所以商羯罗也好、后期伊斯兰教的入侵也好,或者佛教人才凋零也好,等等,都是促成佛教势力在印度消失的众多因缘之一,单说一个恐怕有失公允。

[ 本帖最后由 harrypotter 于 2007-12-7 10:59 AM 编辑 ]
发表于 2007-12-7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非常想在宗义书中找到破吠檀多派的段落,可我好像没有找到多少资料,这总是给人不爽的感觉。

仅仅满足于商羯罗没有去过那兰陀寺是不够的,那只是承认“俺没输”,离开“俺赢了”还差那么一截。你商羯罗当时不主动去碰那兰陀寺,难道那兰陀寺不能主动去碰碰他?就眼看那么多小寺被改宗?可能还是人才凋零的缘故。按当时辩论的做法,输了要么杀头要么改宗,商羯罗能闯下大大的万儿来,至少他的本事也不小了,虽然不一定比我们自宗的人才本事高,也应该差不了太多档次,否则早被灭了。莫非商羯罗虽无本事,但到处流窜作战以至于自己无寺可供输后改宗的?呵呵

关起门来说"我的教理就比你高",对于普通信众是合理的,但总需要有人打开门去和印度教PK一把才能理直气壮地说得出这个话吧?所以我一直在想:现在哪天格鲁出马在印度当地找到印度教的最高学府去踢馆就好了。hehe。

[ 本帖最后由 harrypotter 于 2007-12-7 11:19 AM 编辑 ]
发表于 2007-12-7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hodrak 于 2007-12-7 10:05 AM 发表


佛教在印度从来就不是主流,谈不上被取代。另外,在印度之外的佛教徒普遍有个误解,即以为大乘佛教是印度佛教思想的主流,这也与事实不符。在汉地,人们又普遍有个误解,即以为格鲁派是藏传佛教思想的主流,这也 ...


是非主流的非主流的非主流,不遍是 殊胜
发表于 2007-12-7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顺便说一下,刚才GOOGLE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在我们看来是搞笑的网页,是印度教的,里面按他们的解释,佛陀只是示现反对非陀经的样子而已。。。敢情他们也学会了这个字眼了。 咋反驳呢?

http://www.sankirtan.com/god.htm

里面多少有一些从对方角度描述 商羯罗 的信息。不过提醒大家注意站稳立场!

另外一个现代人角度系统解读他们观点的链接:
http://philosophy.cass.cn/facu/sunjing/yinduzhexue/mulu.htm

[ 本帖最后由 harrypotter 于 2007-12-7 11:12 AM 编辑 ]
发表于 2007-12-7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与一切外道的不同点,就是我们的“四法印”。
宗教上在某地区某历史时期的衰败与兴旺,更是证明了这“四法印”的正确。
“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当印度人的善根微薄时,与佛法之缘就如缕如丝了。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
发表于 2007-12-7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印度教,不能简单的等同于当时的婆罗门教。
在穆斯林们破坏一切的时候,婆罗门教和佛教一起遭到了破坏。那种高深而精彩的思辩,随同精英们的被屠戮,也消失了。
剩下的那些零零碎碎的思想,磕头烧香的部分,重新杂糅统和起来,形成了现在的印度教。
而佛教,没有精英,是没法恢复的。
————这也是一种说法,供参考。
还有,佛教的主体,是出家人,沙门的妆扮,与俗人差距太大了。藏都没法藏,而婆罗门的祭司们,则没这个特点。
发表于 2007-12-7 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识的一个研究南亚文化的观点:佛教比印度教对寺院和出家人的依赖强的多。伊斯兰对寺院的破坏对佛教的打击太大。西藏就不一样,佛教的群众基础太好了。
发表于 2007-12-7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是因为商羯罗和其后继者大大削弱了佛教的势力

还是那句话,没有任何史料,可以证明这个结论。而且,商羯罗的学说在印度被奉为正统,也是近代的事情。
发表于 2007-12-7 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kongyin 于 7-12-2007 11:56 AM 发表
我认识的一个研究南亚文化的观点:佛教比印度教对寺院和出家人的依赖强的多。伊斯兰对寺院的破坏对佛教的打击太大。西藏就不一样,佛教的群众基础太好了。


这个是目前西方史学界一较普遍的看法。而且,对大多数在家佛教徒来说,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本来与婆罗门教一样(就像汉人之与儒教),所以,寺院一旦消失,他们就都成了”印度教徒。“

[ 本帖最后由 chodrak 于 2007-12-7 01:13 PM 编辑 ]
发表于 2007-12-7 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者,婆罗门乘火打劫也是个问题,佛教徒多为低级种姓,长期受欺压,伊教则标榜兄弟友爱,所以大批普通信众受其诱惑改宗也是有道理的。
发表于 2007-12-7 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harrypotter 于 7-12-2007 10:42 AM 发表
所以非常想在宗义书中找到破吠檀多派的段落,可我好像没有找到多少资料,这总是给人不爽的感觉。

仅仅满足于商羯罗没有去过那兰陀寺是不够的,那只是承认“俺没输”,离开“俺赢了”还差那么一截。你商羯罗当时不 ...


清辩的般若灯论及后期其他论师的著作中有对吠檀多派的批判, 但只是作为外道的一种来破的,看不出是什么”劲敌“的角色。
发表于 2007-12-7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hodrak 于 2007-12-7 01:11 PM 发表


清辩的般若灯论及后期其他论师的著作中有对吠檀多派的批判, 但只是作为外道的一种来破的,看不出是什么”劲敌“的角色。


首先,真辩论起来,辩论技巧也起非常大的作用;其次,从所在年代看,清辩论师还是属于早期,其后商羯罗的哲学相比以前一定是有过发展和变化的;最后,写文章的时候有一种技巧,就是写双方辩论,你如果偏重一方,就把争论的对话总以喜欢的那方来结束,这样非常容易造成”对方没有话说了”的感觉,比如《盐铁论》就是玩这个把戏的高手。客观公允地看,最好是双方资料都看看。因为对方的资料中也未尝没有攻击我们和自称守住自宗的地方。

印顺法师和圣严法师的著作中都有提到过商羯罗的事情,但文中确实说的是“传说”。考虑到印度人严重缺乏记历史的习惯,缺乏史料也是可以想见的。

但这个问题确实非常重要,也很值得去研究,现在认真研究这个问题的文章真还不容易找到呢。

反过来,如果我们不多纠缠以前的胜败,现在去灭了他的传承,不也就可以了?

[ 本帖最后由 harrypotter 于 2007-12-7 02:00 PM 编辑 ]
发表于 2007-12-7 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写文章的时候有一种技巧,就是写双方辩论,你如果偏重一方,就把争论的对话总以喜欢的那方来结束,这样非常容易造成”对方没有话说了”的感觉

本人上过一年
梵文课,专读商竭罗的名著梵经注,发现其中对佛教的教义描述完全是自说自话,随后的破是否有意义也就可想而知了 (印度佛教论中也有类似的问题)。所以,对与吠檀多的辩论问题从此就不感兴趣了。

发表于 2007-12-7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怪了,这几天,我也对印度教在印度如此昌盛感到很怪异。鉴于无史可查,只好从政治角度,自说自话。
得出结论如下:
1:佛教外部环境来说:印度没有大一统的传统,政治势力割据,政治家不需要大格局的思维模式进行思想界的统一。也就是说,政治家习惯苟安,苟安不需要大面积的民众基础,换句话说就是不需要贱民支持,贵族支持就够了。
    汉地长期一统,藏地长期一统,日本长期一统,凡是一统时间长的,都需要贱民支持,需要贱民安定(就是不反抗,不暴乱),容易产生具有智慧的政治家,从而搞类似和谐稳定的政治局面。政治状况、与政治家状况是佛教存在的一大基础。
2:佛教内部环境来说:佛教传播无非走两个路线,一个是上层路线,即帝王将相的支持;一个是下层路线,民众的支持。传统上,印度上层从来都是贵族占据,现在印度据说占据政治上层90%以上还是贵族,所以我怀疑,即便在阿育王的一统时代,这个格局也并没有打破。所以可以说,佛教从来没有在政治上彻底征服过印度的国家政治机器,这是极为可能的。第二点,佛教本身对贵与贱的来源看的太透,对现存的政治构成的格局从来不做影响,也容易丧失来自的贱民力量支持。换句话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样的背叛的口号,永远难于出现在印度的贱民思想家中。同时,印度佛教的思想家确实很少出现贱民级别的,不像中国,出现过砍柴的慧能,容易贴近底层人民群众。
总的来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佛陀出世是为了救度众生的,当众生看不到佛陀的渡舟时,众生自然就会舍弃佛教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8 21:35 , Processed in 0.035484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