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龙吟

三个观点——欢迎批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30 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龙,强烈推荐你多看心理学社会学的书再说。从多角度看看自已这么提问的可能原因。盲人摸象的典故大家都知吧..我不认为与你缠打会有会有任何利益你我他修学佛法之处。特别是你把私人间的讨论提上来已缺基本的对他人的尊重了!  

学佛,先学做人..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 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

也许你不了解我,也有很多事情你不知道,所以妄下结论恐怕不妥------

关于利益,我想至少会有一些人去检查自己的归依以及对于经续的理解,他们还会通过我文中的比喻,了解一些道理,即使他们不认可这些道理,但至少也会感受到阐述这些道理的方式---------,很多大师兄,他们即使不同意我的观点,甚至讨厌我的人格,但在自审的思维中同样获得利益------。

因此,当我们把眼光放到利益上,那么到处都是利益;反之当我们把眼光放到错误上,那么到处都是错误。(注:这是从心理学和社会学上看来的)

另,本人有在学习心理学和社会学,最近正在研究“神经语言程式学”,你只需要在网上搜索一下,就会明白这是什么。也许,这个能对你有利益------
发表于 2007-12-1 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龙兄,发挥理性要有基础,也要有素材。
你根据对对象的有限度、片面、或道听途说的了解,就想凭一己心力,推究出个所以然,这多半要陷入师心自用的泥沼。前面有人说了,你闻少思多——不要习惯性地又陷入这种误区中吧。至少,开卷有益。
发表于 2007-12-1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要贯彻彻底的理性和质疑的原则,那么你该向思考的原点——你自身着手:去质疑你的思维能力、去质疑你的认知水平、去质疑你的观察角度、去质疑你的思考方式.......,否则理性再怎么都不算彻底——可这些,你从来没有质疑过,你对自己的心力太有信心了!:lol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 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烦恼敌 于 2007-12-1 09:00 AM 发表
如果要贯彻彻底的理性和质疑的原则,那么你该向思考的原点——你自身着手:去质疑你的思维能力、去质疑你的认知水平、去质疑你的观察角度、去质疑你的思考方式.......,否则理性再怎么都不算彻底——可这些,你从来没 ...


谢谢!我正在质疑和修正自己的心力--------
发表于 2007-12-1 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大师兄,他们即使不同意我的观点,甚至讨厌我的人格,但在自审的思维中同样获得利益------。"

最后忠告: 不要罔下判断。更多的大师兄,是根据密承的路子不想破坏金刚兄弟之间的情宜(因这会对师父不好。当然,严格上按上善师兄说,是对‘我们’不好,师父没有什么需要我们的,但会期待我们和睦,好好学法。不要说这是迷信啊。。),按格鲁对道次对修心的强调而对你宽容,并不是接受你的观点。从师父那里我们已有太多可以学的了。

如你看众多仁波切的教诲,请细仔想想为什么他们再三强调评审自已修学水平的标准:观察自已的心有否变得更柔软了。我等凡人,不会有未修世俗菩提心而突获空性体验的机会(当然,你又会问你怎知我没修好:))。我认为格鲁教法的好处,就是叫我们要踏实!

[ 本帖最后由 了了 于 2007-12-1 06:06 PM 编辑 ]
发表于 2007-12-1 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龙隐可以一思,二思,再三思考,但结论千万不要太早下。恐怕你以后学习进步了,回头看自己的早期言行,也会不满意的。
发表于 2007-12-2 01:44 | 显示全部楼层
1、大乘是佛说,但在佛陀时代不是主流,是随时代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
2、阅读经论,我们应该首先去质疑,直到寻求到破除这些质疑的正理,从而确认无误;而非我们一开始就承认,甚至承认得都不想去寻找承认这些论点的理由。
3、三乘都含有一些非佛说的东西,不因有如是我闻就不敢丝毫怀疑,抓住核心剔除糟粕亦是修学。
-----------------------------------------
  綜合起來說:第一:關于“信”,意識是無常的,人本能的會對未知的事物進行質疑,即使佛祖親自站在你面前說唯信能入,還是要聞“爲什麽”。這而的質疑只是因爲未知。况且,質疑分兩種,一,質疑佛所說是否是真,二,在確認之後,必然將質疑自己是否做的對。即使是在第一種情况下,還要經歷,質疑我是否理解正確,我是否應証的正確。不可否認,這樣的質疑對精進是有幫助的。
  但更多的情况下,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人由于從小說或者其他途徑,而對佛法質疑,而自己本身可能連部經也沒看過。這樣的質疑,真正要不得。
  所以只要學習上的質疑,是對信的竪立進行幫助,而惡性質疑卻應該反對。
第二,關于經典的問題
我是這麽看的,首先從經書本身來說,是通過各個時代,不同語言,不同傳承流傳下來的,而且繙譯者本身的理解和漢語習慣對于經書的表達也會各不相同。
其次,對于大乘經典中是否佛說,個人觀點龍兄言之有理,但却忽視了現實,一,從數次經典集合來看,經藏的集合都很嚴謹,幷不是某位大德說了就算。二,如果從人私心來看諸大德集合經典中是否有外因干擾,從法學的角度,這個“舉證”責任在質疑者本身,也就是下面第三點。
  以何標準評判,取何家之言?肯定有人說以佛所說或以符合佛所說精神位準,果如質疑者本身質疑這個事實來說,那麽,你又如何知道什麽是佛所說?你的標準是否值得質疑呢?
再次,退一步來說,我們在現用學界共同認同的標準來看待三乘經書,如何甄別是不是佛祖所說是學術研究的範疇,從實用主義來說,是看對應機者是否有用,法門法門入法之門。如果僅從學術歷史研究角度,必須有三大難度要克服,第一,印度歷史,第二歷史證據,第三,相關輔証,而我們知道的印度歷史的現實來說,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除此以外,還有一種方法,就是親自聞法,這就是修証者的本事了。以此看來,從修証的角度來說,還是有清淨法脈傳承的才能慢慢知道是否如佛所說。
  到此結束,以上只是一家之言,未盡之處還請批評。
发表于 2007-12-2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楼主所说,证明他非正信佛教徒。或者说未全信仰。以世间学者心态学佛无益。三个问题都似是而非。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中观 于 2007-12-2 09:27 AM 发表
从楼主所说,证明他非正信佛教徒。或者说未全信仰。以世间学者心态学佛无益。三个问题都似是而非。


1、以什么标准证明楼主非正信佛教徒?
2、“未全信仰”的定义是什么?
3、什么是世间学者心态?这与拉卜楞寺等学院派的学者有哪些区别?
4、我说的是三个观点,而不是三个问题!
发表于 2007-12-2 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有兴趣的人自行去找完整版看看 本论坛的格鲁教法集成 大德著述 栏里有.

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   
                                         任杰
...........................................
二、住持法宝:
(一)序分
佛陀所说的一切教法,弟子们在佛陀涅槃后将其结集成三藏经文,传译制目,刻版流通。使后世众生依之读诵修学,讲说弘传,令诸众生依法依律修行,积极培养善根,获得人天安乐之增上生和解脱涅槃之究竟胜,使法种不断,皆是住持法宝所摄。
佛教法藏在印度历史上有过三次结集的事实。如佛涅槃后,大迦叶尊者为审定佛语,令佛法久住,使佛陀所说的一切教法而不散失,令后世弟子有法可依,依法和合修行而证圣果,即召集五百阿罗汉第一次结集三藏,录成文字。如《三藏传》卷三云:“阿难升座诵经,诸众随口而录,录讫。”“三月安居中集三藏讫,书之贝叶,广遍流通”。此与西藏所说“笔之于书”相同。其后又有七百阿罗汉结集和一千阿罗汉结集法藏,还有菩萨结集大乘法藏的事实,以及大小乘贤圣众广作论著以解经律论义。
佛教从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传译到中国,历经一千余载的翻译。
在这一千余年的中间,除翻译外,还有许多先贤大德搜集、抄写、整理、校刊,编目者就有四十余家。佛教经籍的缕梓镌刻,最早始于北齐的磨岩石刻,逐步发展成隋代碑刻至明代末年的房山石经。自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在四川成都雕刻大藏经始,后经辽代、金代至近代刻印大藏经,总有十余次,才保存了现在的五千余卷经藉,这是无数先贤大德为正法久住,不惜身命,为法忘躯,才令这些经籍能流传至今。还有不少经籍未曾传译过来,已经传译的经籍有译无本者,约有千余卷(见《开元录》)。从中可以了知住持法宝,来之不易,是故应当尊重佛说的一切教法,及贤圣大德所作的论著,令其保存流传,久住世间,广利众生,以报佛恩。
      僧人住持法宝,应当了知佛经的意义。佛经称为契经,一,契合时处,即叙说何时何处为何人所说;二,契合相性,即叙说世俗和胜义谛的相性;三,契合法,即叙说蕴处界等法数法相;四,契合义,即叙述深密义理。佛经或佛语,要具三义,一,佛陀亲口所说;二、佛加持菩萨等说,如《般若心经》佛入定加持观世音菩萨说;《华严经》佛只说了两品,其余各品都是佛加持菩萨所说;三,佛开许说,如《法集经》是佛教敕舍利子说,有些天龙八部在佛前发愿护持正法,利益众生,所说的咒语或愿文,都是佛语,收编在经藏中。但加持说或开许弟子说,必须需在佛前,经佛认可才算为经。《大智度论》中说“经通五人说”,有人误解此义,以为任何人说的都是“经”,这是大错。所以没有经佛认可,没有在佛前说,或佛灭度后,所出现的“经”,都是伪经。经目中弟子们作的佛传等,也有译作经者,但《开元释教录》都编入“西土东土贤圣集传”类,可见古德对经目审定的重视。
       佛灭度后,小乘藏经过三次集结,集经的涵义,是通过集体审定佛语,非佛语者均不能入于经中。佛教自汉明帝永平十年传入中国,翻译传播日盛,难免会有伪经出世,自释道安法师的《综理众经目录》一卷出世,就摘出伪经二十六部三十卷,法师非常悲痛曰:“见泾渭杂流,龙蛇并进,岂不耻之。”后各家经目无不刊校伪妄乱真,列伪经目录。如《大唐内典录》卷十说:“良足寒心,悲哉!没法遂及此乎。昔隋祖开皇创定经录,校阅伪经,卷经五百,已总焚除。今人中流传犹未铨叙,既是法秽不可略之,故隋代显明,庶知博观之弘益也。”这是道宣律师见前诸家经目,刊校伪经,于佛经之弘益的称谓。
       到了《开元释教录》出,佛教传入中国,历经七百载,刊校经目已告定型,分为:般若部、宝积部、大集部、涅槃部和华严部,五大部类,以大小乘三藏及西土东土贤圣集传七大类编次。它将以前四十一家经目,作了全面审定刊校,是一部经目之本母,后来刻经皆依此录为准。在卷十八别录中疑惑再详录中,总结疑惑经十四部十九卷(《贞元录》同此),同卷总结伪妄乱真经,共三百九十二部,一千五十五卷。《贞元录》卷二十八的伪妄乱真经,共三百九十三部,一千四百九十一卷。审定伪经至此结束,因为经目已定,后来宋辽刻经藏,皆依《开元入藏录》,凡属伪经除国王旨定均不入藏,如《贞元录》中的《大佛名经》是奉国王旨意编入经目(此“经”是隋唐所撰,收编佛法僧名,供人尊仰,但此“经”有引《马头罗刹》伪经,故《开元录》作了详细说明,列入伪经目录)。又如明《北藏》属于官刻,将明孝皇后的《梦感经》刻于藏末。
     关于诸经目录的“抄经”,亦应了知。凡属抄经,是从大藏经中抄出一品别行,又称别行经,故名。如《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妙法莲华经》中的一品,古代刻此品,都冠有《法华经》名的第二十五品。经目中抄经很多,如《阿含经》古代就分出许多部经,《开元录》将这些抄经都收归为《阿含经》内。所以凡属抄经,是将大经中某经抄出单独流通,便于持诵,但不能增减或修改一字,否则即是伪经(如齐竟陵王的抄经,诸目皆列疑经),如《开元录》卷十八云:“右华严经下,四十三部,二百九十八卷,勘校群录并是南齐司徒竟陵文宣王萧子良抄。”“参杂惑乱正文”。又如三阶教杂法二十二部二十九卷,“奉证圣元年恩敕,令入伪经。”见《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十五。
      近代有人出自己见,妄列“伪经”,如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的“楞严百伪”之诤。现今有些佛教徒不知经目,乱印伪经,将一些民间俗语流传,妄加“如是我闻”等,经乱真经,虽出自好心“弘法”,但因无知妄造伪经,实属妄语,反造谤法恶业,实可悲哉!故此有必要谈谈佛教《大藏经》的结集、传译和刊刻。若欲广知,当读各家所著《印度佛教史》及《中国佛教史》。

.............................................

发表于 2007-12-2 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龙说 我认为:现在流行的大乘经续一部分是释迦佛及直接的弟子们在世时就已经阐述了的,而一部分是后人(菩萨等大成就者)根据这些原则而发挥了的,还有一些则是离于佛法的外道思想参杂进来的,这是现实的情况。
"这是现实的情况"也不知道是怎么得出,只以我以为为正确,算不算无知臆测.
  
所谓的"我认为...大乘经续可以被后人写出来" 这个说法到底有多可靠?

这帖锁了 没什么可继续争论的了
发表于 2008-4-9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想起以前俗人師兄問了一個問題(找了好久才找到這個帖),「我們可不可以用邏輯推理來確認釋迦佛及直接的弟子們在世時 大乘的經續已經完備 後人根據經續有所闡述.」、「我們怎麼樣才能確認大乘經續的來源?或者說我們可以完全根據考據學來確認大乘經續的來源嗎?」

當時回答:龍樹菩薩顯揚大乘,當然處理過「認為大乘非佛說」的說法,這個可以問問其他讀過經論的人,龍樹菩薩在論典中是怎麼寫的?(其他的祖師也應該處理過類似的問題。)所以是應該要用邏輯來判斷的。

後來去找的:
成立大乘是佛說
中觀寶鬘論及賈曹傑大師注釋有二個譯本,其一:中觀寶鬘論之顯明要義釋/賈曹傑大師釋/滇津顙摩/大千出版社,其二:
中觀寶鬘論頌顯明要義釋/龍樹菩薩造頌/賈曹傑大師釋/觀空法師講授並校正修改
  (壬)二 成立大乘藏是佛語分三:一、示波羅蜜多行;二、須從大乘經中了知圓滿大菩提道;三、須從大乘經中圓滿了知佛陀的殊勝身,故成立大乘是佛語。
  (癸)一 示波羅蜜多行分三:一、大乘藏中全無錯誤語;二、大乘經中顯示大乘義;三、因此成立大乘藏是佛語。
  (子)一 大乘藏中全無錯誤語
  頌曰:施戒忍進禪,智慧悲為體,
         此即是大乘,有何錯誤語。
    此大乘藏中有何錯誤語?應完全無有,因為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智慧六波羅蜜多行,與行的所依——發菩提心,及發菩提心的因以大悲心為其體性等,此即是大乘,大乘法是佛於大乘藏中圓滿說故。
  (子)二 大乘經中顯示大乘義
  頌曰:由戒施利他,進忍行自利,
         定慧解脫因,總攝大乘義。
    若就各各效果為增上來說,則由戒與佈施,能感增上生的身和受用圓滿,這是屬於利他分位。由精進與忍辱,是屬於成就自利分位。由禪定與智慧,如《攝正法經》云:「若修禪定即能如實了知真實義。」即是解脫因,故彼六波羅蜜多總攝大乘經義。若能受持彼六度義,即是受持大乘義,若能讀誦開示六度之語,即是修持大乘之語。
  (子)三 因此成立大乘藏是佛語
  頌曰:自他利解脫,總則佛聖教,
         六度中全有,因此是佛語。
    饒益自他的因,有分位和究竟解脫二義。總則,小乘藏中所說佛陀的聖教,在大乘藏所說六波羅蜜多中悉完全有,因此決定應許此大乘藏是佛語。
  (癸)二 須從大乘經中了知圓滿大菩提道
  頌曰:佛說菩提道,福智資糧體,
         此即是大乘,諸癡盲不忍。
    無上大菩提道,是福德和智慧二資糧的體,佛在菩薩藏中即廣說大乘二資糧體,諸癡盲者不能了知,故不忍許大乘是佛語。
  (癸)三 須從大乘經中圓滿了知佛陀的殊勝身,故成立大乘是佛語分三:一、大乘經中說色身的因無邊;二、小乘藏中說的盡智與大乘藏中說的盡無生智,通達空性皆是一義;三、若未通達大乘義時,應存置不論,不應瞋毀。
  (子)一 大乘經中說色身的因無邊
  頌曰:德如虛空量,說佛德無量,
         因此於佛陀,大乘說當忍。
         聖者舍利弗,猶不知戒蘊,
         故佛大功德,無量何不忍。
    佛說由於究竟果位的因功德,猶如虛空,無量無邊,而說佛的果功德無量,因此對於佛陀在大乘經中所說,應當忍許。問曰:彼如何是不可思議?答曰:佛問舍利弗汝知佛陀的戒蘊等邊際否?聖者舍利弗白言:唯戒蘊一項尚猶不知曉,何況佛的無量功德。是故佛的廣大無量功德,有何不忍許耶?應當忍許具有如是功德,生起清淨信心。若先沒有無量因,即不能生無量果,而佛的功德即無量,因此佛的因二種資糧亦是無邊,然彼法又皆在大乘藏中圓滿宣說,是故決定應許大乘是佛語。
  (子)二 小乘藏中說的盡智與大乘藏中說的盡無生智,通達空性皆是一義。
  頌曰:大乘說無生,餘說盡空性,
         盡無生義同,是故應忍許。
         空性法身體,若如理觀察,
         二乘於智者,如何不相等。
  《六十正理論釋》引大乘經云:「此苦永斷無餘,決定斷除,清淨、盡、離貪欲、滅、寂靜,不為他苦結生所間,不起、不生、寂滅、勝妙。此謂一切苦蘊決定斷除,愛盡離貪,寂滅涅槃。」又經雲:「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若總攝其義,則如《六十正理論》云:「如何知證滅」等,此即是說證小乘阿羅漢時,彼我生已盡的智,定應說是生無自性智的義,否則,即違前經故。不應唯說盡後有生的智為盡智,因為在有餘位時,密意在於無生之義,而說此苦的「此」字。又就後有不生之義,而說:「不為他苦結生所間」以至「涅槃」故。問曰:「此苦」的「此」字雖是總聲,應作差別講,密意是說一切煩惱盡,即名無生。答曰:總聲若不能就總義講,也可作差別講,但在此處作總聲講,全不相違。
    是故大乘藏中所說無自性生的滅,與餘聲聞部汝自所許是佛語的小乘藏中所說的盡與空性二者的意義是相同的,「盡無生義同」即是說自性盡與無生義同。由於盡智與無生智的義相同,是故彼心境中應當忍許大乘藏是佛所說。
  空性是道所緣,是佛廣大法身之體。如前所說,若如是以正理觀察,大乘藏與小乘藏中所說,是否佛語,就諸智者來說,有何不相等?不但無有不相等的因由,而且還有無量能成立是相等的因故。
  (子)三 若未通達大乘義時,應存置不論,不應瞋毀。
  頌曰:如來密意說,非易了知故,
         說一乘三乘,存置護自身。
         由置不造惡,瞋毀集非善,
         故欲愛自者,不應瞋大乘。
  諸如來密意所說,非易了知故,唯有一乘和究竟三乘都是佛說,但究竟三乘是有密意的,不應誹謗究竟一乘,在未通達大乘義時,即應存置不論以護自身。由於不懷猶豫,存置不論,則不造惡業,若起瞋毀則造罪惡,積集不善法故。因此欲善愛護自己者,即不應作瞋毀大乘之事,對於此處應當慎重。
  (辛)三 小乘藏中未圓滿宣說大乘道果分三:一、聲聞藏中未圓滿說菩薩行;二、僅僅修持四諦和三十七道品不能成佛;三、智者應記取大乘藏是佛語。
  (癸)一 聲聞藏中未圓滿說菩薩行
  頌曰:彼小乘經中,未說菩薩願,
         諸行及回向,豈能成菩薩。
         加持成菩提,故佛未曾說,
         此義較佛勝,定量更有誰。
  宣說聲聞乘的小乘藏中未曾廣說菩薩廣大願,及廣大迴向、大悲、十地、佈施等波羅蜜多行、廣大二種資糧和稀有菩提心之力。為諸異生和聲緣二乘不可思議諸法,在大乘藏中雖已宣說,但小乘藏中卻未廣說菩薩行及圓滿迴向,所以僅僅專修小乘藏中所說的法義,經三無數劫,豈能成為圓滿修習當來成佛之道的菩薩?因為菩薩道未圓滿故。問曰:小乘藏中亦說三乘道,何故不具大乘耶?答曰:佛在小乘藏中未圓滿說大乘道,因為是暫時不對小乘聲聞演說故;亦是加持漸成菩薩而求無上菩提故。然說此法義較佛猶為最勝定量者更有誰耶?決定無有,故不應誹謗大乘藏。
  (癸)二 僅僅修持四諦和三十七道品不能成佛
  頌曰:加持四聖諦,及順菩提道,
         共諸聲聞行,佛果由何勝。
  問曰:唯依四聖諦和三十七道品,經三無數劫修習即能成佛。答曰:若如汝說,佛果較小乘阿羅漢由何超勝,佛陀應無超勝,因為由佛加持力能得聲聞阿羅漢果的四聖諦義,無常等十六行相,及隨順三十七菩提分法,這是共諸聲聞的因,由唯修此共因則不能生不共果故。
  (癸)三 智者應記取大乘藏是佛語
  頌曰:安住菩提行,彼經未曾說,
         大乘中說故,智者應受持。
  對於菩薩安住圓滿菩提行的義,彼聲聞經中未曾宣說,而在大乘經中廣開演說,是故諸智者,應當記取大乘藏是佛語。
  (辛)四 說三乘的所為
  頌曰:如諸聲明師,先教學字母,
         如是佛為他,先說堪忍法。
         或者為遮止,眾罪而說法,
         或為成福德,或者依二法。
         或二俱不依,分別怖深法,
         為修菩提者,說空悲心要。
  佛說三乘是引導眾生的次第,如諸聲明論師,先教弟子學讀字母,如是諸佛為利他故,首先不開示難得通達的甚深法義,而說眾生心境堪能忍受的法。佛以如是次第引導眾生,即對有些眾生,為遮止造斷命等罪故而說法。此亦為令具有下士意樂的眾生,說修福德當感人天果位故。若對具有中士意樂的眾生,則說生死唯是所斷,涅槃是所應證,及說依能取所取異體二法。或對一類眾生說能取所取異體空勝義諦法,或對一類眾生說能取所取二俱不依,為諸具有實執分別怖畏實際深法者說空性。對有上根利智的眾生,說修大悲心要,成辦無上菩提。
  (辛)二 略義
  頌曰:是故諸智者,應捨憎大乘,
         為成辦菩提,尤應起淨信。
         由信解大乘,及依彼說行,
         成無上菩提,兼得一切樂。
  總攝前義,是故諸智者,應當棄舍憎毀大乘,為了成辦圓滿菩提故,尤其應當生起殊勝的清淨信心。由於信解大乘經藏,及依彼大乘經中所說而行,即當成就無上菩提,亦兼獲得世間一切安樂,所以應當特別敬重大乘藏,受持大乘藏的教義。
发表于 2008-4-9 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不起,我觉得你的三个看法,我都不同意。
1、大乘是佛说,但在佛陀时代不是主流,是随时代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

小乘,大乘显,密乘,都是佛祖在其一生中,针对不同根机的弟子,所开示的不同教法。古印度人,小乘根基教多,所以小乘教法较兴旺,但大乘显密法均在同时传播。由于根基的原因,小乘弟子不能接受大乘教义,所以一直打压大乘,直到龙树,月称,无著,世亲等大乘佛法的大德们,以智慧和辩才,在与小乘顽固势力的斗争取得胜利后,大乘教法才扭转局面,从此在世界上广泛传播!
大乘佛法早就存在,不是逐步发展才形成的。而是大乘佛法的传播与被众生接受的局面,是随因缘而发展起来的。

2。3二个看法
不是能不能怀疑与思考的问题,而是你有没有先树立正确的解经,学经,正确的分辨了义不了义观的问题!
所以藏传佛法,最重传承。格鲁的学风是,先不忙着学经,而是从自宗的祖师论上学起。掌握了解经的原则后,再来学经。
发表于 2008-4-9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yuwin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8 16:01 , Processed in 0.038277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