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guang

為什麼說菩薩不會斷煩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3 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Re:為什麼說菩薩不會斷煩惱

我跑远一点,请问一下。回小向大的阿罗汉发菩提心,从资粮道开始修学。他的所知障是从何时开始断的?他以得空性正见,烦恼障也以断尽。---这又是怎 样的一种情况呢?
发表于 2007-8-3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Re:Re:為什麼說菩薩不會斷煩惱

<P><blockquote><img border=0 src=images/icon-quote.gif> <b>zq123:</b><br>我跑远一点,请问一下。回小向大的阿罗汉发菩提心,从资粮道开始修学。他的所知障是从何时开始断的?他以得空性正见,烦恼障也以断尽。---这又是怎 样的一种情况呢?</blockquote></P><P>这个问题有些复杂,最好能请江波译师来回答,赫赫。</P>
发表于 2007-8-4 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Re:Re:為什麼說菩薩不會斷煩惱

<blockquote><img border=0 src=images/icon-quote.gif> <b>喜饶嘉措:</b><br><P>现在有些跑题了,呵呵。</P><P>我是偏向于“大乘主要(为)断所知障(服务)”的观点的,只是无法会通宗喀巴必须断尽烦恼障才开始断所知障的观点。我猜测这个说法可能从另外角度说。至于从哪个角度,就需要通达《现观》者来解析了。</P><P>&nbsp;</P><P></blockquote></P><P>没想到各位对所知障的问题,很有兴趣。赞叹楼上各位各抒己见,很有一些格鲁辩经的意思了!</P><P>成佛有两个障碍——烦恼障、所知障。断除这两个障碍,开始断障,和障已经断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P><P>如声闻乘的弟子,从听闻声闻法开始,到断除我见、疑见、解禁取见这三缚结,就是证得初果了,二果开始就已经薄贪结和嗔结——贪嗔的烦恼就已经断尽了一部分了,到了三果阶段,断五下分结的时候,贪嗔烦恼就已经断尽了,到四果阿罗汉的阶段,五上分结——烦恼断尽了。于是三界的烦恼断尽,就是阿罗汉。</P><P><BR>小乘声闻人,只能断烦恼障,不能断所知障。所知障是大乘菩萨佛才会断的障。断所知障不是阿罗汉的理想和目的,因为烦恼障断尽了,就可以解脱生死了!所以佛也不会为阿罗汉解说如何断除所知障的知识。毕竟阿罗汉只有如何断除三界烦恼的智慧,如果勉强和阿罗汉说所知障,则有可能阿罗汉会于所知障起种种猜想,甚至会影响他解脱生死。</P><P>那么,烦恼障和所知障有什么不同?所知障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障碍呢?大乘菩萨修到何种地步才开始断,到何种地步才能断尽呢?抛砖引玉,略探讨如下:</P><P>1,烦恼障、所知障的概念:</P><P>&nbsp;</P><P>【二障】</P><P> (名数)烦恼障,智障也。新译为烦恼障,所知障。</P><P>贪嗔痴等诸惑,各有二用:</P><P>一者(烦恼障:)发业润生而缚有情,使在三界五趣之生死中。由此而障涅槃寂静之理,名为烦恼障。扰恼有情之身心,故名烦恼,烦恼能障涅槃,故名障。此烦恼障由我执而生。</P><P><BR><FONT color=#33cc33>二者(所知障:)一切贪嗔痴等诸惑,为愚痴迷闇,不能了知诸法之事相及实性(真如),盖其用能障可以了知事相实性之菩提妙智也。</FONT>名障此妙智之愚痴迷闇,名为智障,亦名为知障,障碍所知之境而不使现,故云所知障。障碍能知之智而不使生,故云智障。此所智障由法执而生。</P><P><BR>……二乘但断烦恼障,而证涅槃,菩萨兼断所知障……</P><P>【佛学大辞典】</P><P><BR>2,所知障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障碍呢?</P><P>【所知障】</P><P>梵语jn~eya^varan!a。指执着于所证之法而障蔽其真如根本智。又作智障、智碍。为二障之一,‘烦恼障’之对称。谓众生由于根本无明惑,遂迷昧于所知之境界,覆蔽法性而成中道种智之障碍,故称智碍。</P><P><BR>【佛学大辞典】</P><P>《成唯识论》卷九说:“所知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法萨迦耶见而为上首。见、疑、无明、爱、恚、慢等,覆所知境无颠倒性,能障菩提名所知障。”</P><P>演培法师在《成唯识论讲记》卷九如此解释:</P><P>“什么叫做所知障?所谓‘所知障者’,就是‘执’著「遍计所执’着的‘实’有诸‘法’,以法我、我所的‘萨迦耶见而为上首’。如指出这所知障的体性,主要的有‘见、疑、无明、爱、恚、慢等’诸惑。实际说来,这些都与烦恼障相同的,因为烦恼相应,必然是有所知障的。不过烦恼障的相貌粗,所以有多种不同的品类,至于所知障的相貌细,所以不分别它的品类。有了这些烦恼的存在,就能盖‘覆’我们‘所’要了‘知’的一切有为无为的理‘境’,使我们不能正确理解一一境为何物,同时又覆盖‘无颠倒’的真如法‘性’之理,使我们不能亲见诸法的真实性。由于覆此理境,障碍智慧不生,并‘能障’碍‘菩提’不得现前,所以‘名所知障’。”</P><P><BR>因此,所知障如果用浅显的话来说的话,就是指众生我见等邪执的障碍下,不能亲见诸法的真实性,诸法的真实性,就是诸法实相、法性——真如。</P><P>其实烦恼障就是人我障,就是我执——以为五蕴组成的“人”中有我,凡夫都有我执。所知障就是法我障——法执——以为诸法有“我”。</P><P>阿罗汉、辟支佛只能断除我执,不能断法执——部分阿罗汉虽然知道五蕴无我,但是却以为五蕴的一些法是实有的,由于他不能证得诸法实相,不能证知诸法只是自心所展现的幻想,虽然阿罗汉不证诸法实相,但是因为烦恼断尽,也就解脱生死了。尽管阿罗汉也有少分的蕴、处、界无我的知见。但是他们不能断法执,也就是不能证得法无我。</P><P>如《入楞伽经》化品第十五:</P><P><BR>佛告大慧!声闻辟支佛涅槃无差别,何以故?断烦恼无差异故----断烦恼障、非断智障(所知障)。复次大慧!见法无我,断于智障;见人无我,断烦恼障。大慧!转意识故,断法障业障;以转意、阿梨耶识熏习故,究竟清净。”</P><P><BR>3,大乘菩萨修到何种地步才开始断所知障,到何种地步才能断尽呢?</P><P><BR>所知障者是以“执遍计所执实法萨迦耶见(我见)”为基础的,配合“疑、无明、爱、恚、慢等”烦恼,才存在的障碍,因此,只要打破上述的这些我见烦恼,就开始断除所知障了!</P><P>那么,大乘菩萨修到何种地步才开始断所知障呢?</P><P><BR>菩萨地持经卷第九</P><P>次法方便处住品第四</P><P><BR>如是十二住菩萨。三阿僧祇烦恼障分染污。及智障(所知障)分染污断。彼三住烦恼障分染污断。欢喜住(初地欢喜地)恶趣烦恼分。增上中烦恼分一切不行。无开发无相住无生法忍清净相续。烦恼分一切染污断不行一切烦恼。最上菩萨住(十地菩萨)一切烦恼习使障断。入如来住智障分。(<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ee6911">所知障的)染污有三种:一者皮。二者肤。三者骨。欢喜住(初地菩萨欢喜地)皮障断。无开发无相住(八地菩萨不动地)肤障断。如来住(佛)骨障断。一切障清净。于此三住智障(所知障)断。</FONT>余住随其次第真实众具。</P><P><BR>因此,佛经很明确地说了初地、八地、佛,“于此三住智障断”——这三个阶段所断所知障的情况。对于这一段话,不妨参考《成唯识论》卷第十的对于烦恼障和所知障的解释:</P><P>《成唯识论》卷第十<BR>  护法等菩萨造<BR>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P><P><BR>  此十一障二障(烦恼障、所知障)所摄。烦恼障中见所断种(见所断惑)于极喜地见道初断。彼障现起地前已伏。修所断种金刚喻定现在前时一切顿断。彼障现起地前渐伏。初地以上能顿伏尽令永不行如阿罗汉。由故意力前七地中虽暂现起而不为失。八地以上毕竟不行。</P><P><BR><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ee3d11">所知障中见所断种于极喜地见道初断。彼障现起地前已伏。(所知障中)修所断种于十地中渐次断灭,金刚喻定现在前时方永断尽。</FONT>……由斯故说二障(烦恼障、所知障中)粗重一一皆有三位断义。虽诸位中皆断粗重而三位显。是故偏说。断二障种渐顿云何。第七识俱烦恼障种三乘将得<BR>无学果。时一刹那中三界顿断。所知障种将成佛时一刹那中一切顿断。任运内起<BR>无粗细故。余六识俱烦恼障种见所断者三乘见位真见道中一切顿断。修所断者随<BR>其所应一类二乘三界九地一一渐次九品别断。一类二乘三界九地合为一聚九品别<BR>断。菩萨要起金刚喻定一刹那中三界顿断。</P><P>所知障种初地初心顿断一切见所断者。<BR>修所断者后于十地修道位中渐次而断。乃至正起金刚喻定一刹那中方皆断尽。通<BR>缘内外粗细境生品类差别有众多故。</P><P><BR>因此,《成唯识论》的解释更加具体了!</P><P><BR>结论,初地菩萨已经开始断除所知障了——只不过断了粗浅的部分,只断到表层的皮肤,到八地二道时候断的比较深了——断到皮肤下面的肉一层了,到了佛地,才能完全断尽——连骨头也断尽了!</P><P><BR>对于烦恼障,初地菩萨已经降伏如阿罗汉,但是没有断尽,断尽的话就是断除变易生死了,就不能在轮回中多结善缘多度众生了,所以初地菩萨存瑕以润众生(存留少分结使烦恼不断,以在轮回中救护众生),等到七地菩萨证得灭尽定,如果不断故意残留的少分烦恼障,就不能修八地的无功用行,才不得不断烦恼障。</P><P><BR>因此,菩萨在初地,在烦恼障还没有断尽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断所知障了!不是非要到八地断尽烦恼障以后,才来断所知障!</P><P>因为烦恼障和所知障是不同的两个障碍。可以同时断的。如治疗不同的两种病——感冒和切除阑尾炎,治疗感冒的时候,可以同时施以切除阑尾炎的手术!</P><P>两相比较,似乎楼主的帖子中的观点更合乎经教。<BR></P>
发表于 2007-8-4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Re:為什麼說菩薩不會斷煩惱

<P>我佛慈悲师兄:</P><P>你楼上所引大多是唯识派观点。唯识派简要的总结可以说认为"人我执"是烦恼障,"法我执"是所知障。但是中观自续派与应成派对此二障有不同于唯识派的定义,请参考楼上洛桑顿住的帖子。至于你引用的字典的解释,有些则是毫无道理。比如,所知障,梵语jn~eya^varan!a。指“执着于所证之法”而障蔽其真如根本智。从来没有听说哪个宗派如此定义所知障,这估计是编字典的人的自我想象吧。</P>
发表于 2007-8-4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Re:Re:為什麼說菩薩不會斷煩惱

<blockquote><img border=0 src=images/icon-quote.gif> <b>静风:</b><br><P>按照洛桑的总结,正是和悲青格西的观点相反。因为按照应承派的看法,应该是1.菩萨会断烦恼障。2.在断除完烦恼障以前,根本无法断所知障。</P><P>所以:<STRONG><FONT color=#113dee size=4>辯經的時侯&#63860;問菩薩會&#63847;會斷煩障,就要&#63855;&#63847;會,因為祂在斷所知障。--</FONT></STRONG><STRONG><FONT size=4>这个观点无法成立,因为:1.如果是8地及以上菩萨,应该是会断烦恼障。2.如果是7地及以下菩萨,则无法在断所知障。</FONT></STRONG></P><P>[此帖子已被 静风 在 2007-8-3 13:19:42 编辑过]</blockquote><P>大乘菩萨修到何种地步才开始断所知障呢?<P><BR>初地菩萨已经开始断除所知障了——只不过断了粗浅的部分,只断到表层的皮肤,到八地二道时候断的比较深了——断到皮肤下面的肉一层了,到了佛地,才能完全断尽——连骨头也断尽了!<P><BR>这一点,《菩萨地持经》卷第九,已经说的很明白了,任何人(不必是大师)都能根据经文的意思阅读清楚:<P>《菩萨地持经》卷第九<P>次法方便处住品第四<P><BR>如是十二住菩萨。三阿僧祇烦恼障分染污。及智障(所知障)分染污断。彼三住烦恼障分染污断。欢喜住(初地欢喜地)恶趣烦恼分。增上中烦恼分一切不行。无开发无相住无生法忍清净相续。烦恼分一切染污断不行一切烦恼。最上菩萨住(十地菩萨)一切烦恼习使障断。入如来住智障分<FONT color=#f73809>。(所知障的)染污有三种:一者皮。二者肤。三者骨。欢喜住(初地菩萨欢喜地)皮障断。无开发无相住(八地菩萨不动地)肤障断。如来住(佛)骨障断。一切障清净。于此三住智障(所知障)断。</FONT>余住随其次第真实众具。<P><BR>而《成唯识论》卷第十(虽然不是解释这段经文的)的对于烦恼障和所知障的解释更为详细:<P>《成唯识论》卷第十<BR>  护法等菩萨造<BR>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P><BR>  此十一障,二障(烦恼障、所知障)所摄。烦恼障中见所断种(见所断惑)于极喜地(初地)见道初断。彼障现起地前已伏。修所断种金刚喻定现在(成佛)前时一切顿断。彼障现起地前渐伏。初地以上能顿伏尽令永不行如阿罗汉。由故意力前七地中虽暂现起而不为失。八地以上毕竟不行。<P><BR><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73809">所知障中见所断种于极喜地(初地)见道(证真如)初断。彼障现起地前已伏。(所知障中)修所断种于十地中渐次断灭,金刚喻定现在前时方永断尽。</FONT>……由斯故说二障(烦恼障、所知障中)粗重一一皆有三位断义。虽诸位中皆断粗重而三位显。是故偏说。断二障种渐顿云何。第七识俱烦恼障种三乘将得无学果。时一刹那中三界顿断。所知障种将成佛时一刹那中一切顿断。任运内起无粗细故。余六识俱烦恼障种见所断者三乘见位真见道中一切顿断。修所断者随其所应一类二乘三界九地一一渐次九品别断。一类二乘三界九地合为一聚九品别断。菩萨要起金刚喻定一刹那中三界顿断。<P>所知障种初地初心顿断一切见所断者。修所断者后于十地修道位中渐次而断。乃至正起金刚喻定一刹那中方皆断尽。通缘内外粗细境生品类差别有众多故。</P><P>---够清楚的了吧!<BR></P><P>&nbsp;<P>&nbsp;</P>
发表于 2007-8-4 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Re:Re:為什麼說菩薩不會斷煩惱

<blockquote><img border=0 src=images/icon-quote.gif> <b>静风:</b><br><P>我佛慈悲师兄:</P><P>你楼上所引大多是唯识派观点。唯识派简要的总结可以说认为"人我执"是烦恼障,"法我执"是所知障。但是中观自续派与应成派对此二障有不同于唯识派的定义,请参考楼上洛桑顿住的帖子。至于你引用的字典的解释,有些则是毫无道理。比如,所知障,梵语jn~eya^varan!a。指“执着于所证之法”而障蔽其真如根本智。从来没有听说哪个宗派如此定义所知障,这估计是编字典的人的自我想象吧。</P><P></blockquote></P><P>如师兄所说,【所知障】梵语jn~eya^varan!a。指执着于所证之法而障蔽其真如根本智。-----这个梵文的含义后学的确不清楚!但是,后面的解释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谓众生由于根本无明惑,遂迷昧于所知之境界,覆蔽法性而成中道种智之障碍,故称智碍。----只不过语言浅显一点罢了!</P><P>所知障,如果用更加简单的话来说,就是因为不知不证法界的实相——诸法实相(真如),因而没有有关诸法实相的智慧,没有这个智慧就障碍了修行人,使之不能成佛的意思!</P><P>唯识派简要的总结可以说认为"人我执"是烦恼障,"法我执"是所知障。但是中观自续派与应成派对此二障有不同于唯识派的定义,请参考楼上洛桑顿住的帖子。----------不要过多关注个宗各派的各种说法,要看佛经的原典中是如何说的!以此为准,再参考各宗的见解是不是符合经典,如上面所引的《菩萨地持经》卷第九说,初地菩萨已经开始断除所知障了。</P><P>《菩萨地持经》卷第九</P><P>次法方便处住品第四</P><P><BR>如是十二住菩萨。三阿僧祇烦恼障分染污。及智障(所知障)分染污断。彼三住烦恼障分染污断。欢喜住(初地欢喜地)恶趣烦恼分。增上中烦恼分一切不行。无开发无相住无生法忍清净相续。烦恼分一切染污断不行一切烦恼。最上菩萨住(十地菩萨)一切烦恼习使障断。入如来住智障分。(所知障的)染污有三种:一者皮。二者肤。三者骨。欢喜住(初地菩萨欢喜地)皮障断。无开发无相住(八地菩萨不动地)肤障断。如来住(佛)骨障断。一切障清净。于此三住智障(所知障)断。余住随其次第真实众具。</P><P><BR>而《成唯识论》卷第十(虽然不是解释这段经文的)所说的断所知障,也是在初地,如《成唯识论》卷第十<BR>  护法等菩萨造<BR>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P><P><BR>  所知障中见所断种于极喜地(初地)见道(证真如的时候)初断。彼障现起地前已伏。(所知障中)修所断种于十地中渐次断灭,金刚喻定现在前时方永断尽。……由斯故说二障(烦恼障、所知障中)粗重一一皆有三位断义。虽诸位中皆断粗重而三位显。是故偏说。断二障种渐顿云何。第七识俱烦恼障种三乘将得无学果。时一刹那中三界顿断。所知障种将成佛时一刹那中一切顿断。任运内起无粗细故。</P><P>&nbsp;</P><P>---------无疑,《成唯识论》卷十的解释是符合经典的,而且连原因也详细说明了!</P><P>以上供静风师兄参考!</P><P>&nbsp;</P><P>&nbsp;</P>
发表于 2007-8-4 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Re:為什麼說菩薩不會斷煩惱

<P>我佛慈悲师兄:</P><P>任何宗派都有自己所依据的佛经原典作为依据。各宗派的祖师们,在开创宗派见解的时候,不是自己胡乱说的,而是都有各自的佛经依据。一部佛经,有支持唯识派的理论这不奇怪,唯识派的理论当然会有佛经原典做依据。但是其他宗派的观点,包括中观自续派和应成派,也都是有佛经作为依据的。所以最主要的是,按照祖师们说的,不能只根据佛经的字面意思就做定论。而是分析和比较,看看哪种更有道理。《菩萨地持经》看起来就是唯识派所依据的典籍之一。</P>
发表于 2007-8-4 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Re:為什麼說菩薩不會斷煩惱

<P>建议我佛慈悲先学习一下《宗义》,然后再思考这个问题比较好。</P>
发表于 2007-8-4 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Re:為什麼說菩薩不會斷煩惱

<P>。《菩萨地持经》看起来就是唯识派所依据的典籍之一。</P><P>《菩萨地持经》其实是《瑜伽师地论》一部分的异译。</P>
发表于 2007-8-4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Re:為什麼說菩薩不會斷煩惱

<P>在福称大师的《佛母义明灯》中有说到,二障何时断,又分为先未入劣道的,和先入劣道的。</P>
发表于 2007-8-4 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Re:Re:為什麼說菩薩不會斷煩惱

<BLOCKQUOTE><IMG src="images/icon-quote.gif" border=0> <B>静风:</B><BR><P>我佛慈悲师兄:</P><P>任何宗派都有自己所依据的佛经原典作为依据。各宗派的祖师们,在开创宗派见解的时候,不是自己胡乱说的,而是都有各自的佛经依据。一部佛经,有支持唯识派的理论这不奇怪,唯识派的理论当然会有佛经原典做依据。但是其他宗派的观点,包括中观自续派和应成派,也都是有佛经作为依据的。所以最主要的是,按照祖师们说的,不能只根据佛经的字面意思就做定论。而是分析和比较,看看哪种更有道理。《菩萨地持经》看起来就是唯识派所依据的典籍之一。</P><P></P></BLOCKQUOTE><P></P><P>静风师兄,越说我反倒越不明白了!师兄想要证明什么呢?</P><P>任何宗派都有自己所依据的佛经原典作为依据。各宗派的祖师们,在开创宗派见解的时候,不是自己胡乱说的,而是都有各自的佛经依据。-------据我所知道的印度佛教史,教内人士所说的印度最大的佛教宗派中观和唯识,当初龙树提婆菩萨,并没有自己创造中观宗的想法,只是当时是大乘佛法刚刚开始普遍弘扬的时候,外道和不信大乘的小乘人比较多,为了破这一些人,此时比较适合弘扬二转法轮的般若空,所以便写了一些著作如《大智度论》《中论》等著作,传播般若空,等到了后期,大乘佛法的传播有了一定的基础,,因缘成熟,才有无著世亲菩萨弘扬三转法轮的法(当然世亲菩萨开始也不信大乘)。他们都没有建立宗派的意思,只是看当时的因缘,决定传播何种法,说龙树提婆是建立中观宗,无著世亲是建立唯识宗,都是后人人为划分出来的,而将一味的佛法分宗以后,会出现很多问题的!</P><P>师兄说:“任何宗派都有自己所依据的佛经原典作为依据。各宗派的祖师们,在开创宗派见解的时候,不是自己胡乱说的,而是都有各自的佛经依据。”</P><P>-----------既然这样,佛经所说的佛理都是相通的,一味的,没有矛盾的,那么各派的观点也应是互通的,没有矛盾的。如大家都说的中观的创始人圣龙树菩萨也承认这个观点的,如《大智度论》初序品</P><P>缘起义释论第一(卷第一) <BR>龙树菩萨造<BR>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P><P>“复次佛欲说第一义悉檀相故。说是般若波罗蜜经。有四种悉檀。一者世界悉檀。二者各各为人悉檀。三者对治悉檀。四者第一义悉檀。<FONT color=#0909f7>四悉檀中一切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藏皆是实,无相违背。”</FONT></P><P>即然所依据的经典的教理是一致的所得出的结论也必然一致啊!因此,师兄的这段话,小弟实在不能明白?</P><P>2,一部佛经,有支持唯识派的理论这不奇怪,唯识派的理论当然会有佛经原典做依据。但是其他宗派的观点,包括中观自续派和应成派,也都是有佛经作为依据的。所以最主要的是,按照祖师们说的,不能只根据佛经的字面意思就做定论。而是分析和比较,看看哪种更有道理。《菩萨地持经》看起来就是唯识派所依据的典籍之一。</P><P>-----------</P><P>师兄绕了好大一个圈子,难道是说昙无谶菩萨所翻译的《菩萨地持经》是伪经?</P><P>如果就事论事来说,《菩萨地持经》所说:初地菩萨已经开始断除所知障了——只不过断了粗浅的部分,只断到表层的皮肤,到八地二道时候断的比较深了——断到皮肤下面的肉一层了,到了佛地,才能完全断尽——连骨头也断尽了!</P><P>难道不对吗?还有其他宗派所宗的经典能够推翻这个结论?如果这样,问题就很大了!盼出示经典根据?</P><P><BR></P><P>师兄说:“所以最主要的是,按照祖师们说的,不能只根据佛经的字面意思就做定论。而是分析和比较,看看哪种更有道理。”</P><P>祖师(如果是合格的祖师的话),理解没有冲突的佛经,会得出相反的结论,不会的,除非其中有人理解错误,如玄奘菩萨所说的“<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efeffe" color=#ff3300>圣人立教各随一意。不相违妨。惑者不能会通。谓为乖反。此乃失在传人岂关于法也。”</FONT></P><P>&nbsp;</P><P>&nbsp;</P><p>[此帖子已被 我佛慈悲 在 2007-8-5 0:06:47 编辑过]
发表于 2007-8-5 00:20 | 显示全部楼层

Re:為什麼說菩薩不會斷煩惱

<P>慈悲师兄:</P><P>各种佛经在字面意思上有时候会出现相违,但是最主要是对于不同宗义和根性的众生而说的。因而实际上并不相违。但是有成就的大师们,会把这些字面的意思进行分析和比较,然后成立了义和不了义之分。对于不同宗派来说,有些佛经对于这个宗派是了义的,但是对于其他宗派可能是不了义的。比如解深密经,是一部主要唯识派的经典。在经里也明确说过,第三转法轮的唯识派教义是更了义的。这是佛经原典。但是我们格鲁派却并不这么看,我们认为第二转法轮的中观派是更了义的,因而解深密经虽然是佛经原典,但是我们并不承认它的说法为了义。同样,你上述所引用的关于烦恼障和所知障的解释,可能唯识派认为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其他宗派并不这样认为,即便它是佛陀亲口所说。</P>
 楼主| 发表于 2007-8-5 01:31 | 显示全部楼层

Re:為什麼說菩薩不會斷煩惱

<P><FONT size=4>是的,慈悲兄,我们理解您的引文,佛经当然没错,但您也知经有了义与不了义之别。不了义并不是您说的有误,如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院,佛家四部义理(有部、经部、唯识、中观)是层层超胜,层层断执乃至究竟证空,不是说因为小学学问不高,办小学就办错了。</FONT></P><P><FONT size=4></FONT>&nbsp;</P><P><FONT size=4>我也引一文,其中说到般若部(由遍计执等唯识专有名词可知是唯识见)与中观应成(也叫驳论派)两种见:</FONT></P><P><FONT size=4>佛法中的术语、概念,虽然各派的理解不完全相同,但在佛教内部,还是有比较统一的解释标准,否则,佛教内部就不会有共同语言。<BR>所知障、知识障、智慧障、理障都是翻译上的差别,其含义都一样,是指“非烦恼性无明”。<BR>非烦恼性无明很多,最典型的是“四不可知因”,即:<BR>1.因时不可知。<BR>即过去的、未来的很多事无法知道。<BR>2.因地不可知。<BR>即发生在别的地区、别的空间的事物不可知。<BR>3.种多不可知。<BR>即事物种类很多,不可能全知。<BR>4.细微不可知。<BR>即很多事物未显露的极细微性能、差别不可知。</FONT></P><P><FONT size=4>这四不可知因,都是不可知的客观原因。但“二障”中的知识障或者所知障,是指众生主观意识中的一种特殊障碍,是获得理全知(如理智)和事全知(如量智)的主要障碍。<BR>要从轮回中求解脱,要破除烦恼障,要想证无上菩提、成佛必须破所知障。</FONT></P><P><FONT size=4>所知障的本质是一种执实妄见,如诸法本无自性,却执著有自性妄想;<BR>诸现象本是虚幻不实,却妄想其实在,执著不放等。<BR>这类实执妄见,<FONT color=#0909f7><STRONG>按“般若”部的说法</STRONG></FONT>,分主、客观执和物执、遍计执各有九种,共计三十六种。<BR>按欲界、色界、无色界分类,属于见断的所知障共有一百零八种,属于修断的所知障共有一百零八种。<BR><FONT color=#0000ff><STRONG>按照中观驳论派的说法</STRONG></FONT>,一般执实妄见属于烦恼障,只有执实妄见的细微习染,才算所知障,从八地才开始破断。<BR>至于那些一般世俗观点和各种宗教哲学方面的偏见,都属于见惑,一旦生出见道智慧,它们便自动消失,和妨碍遍知一切智慧的所知障无任何关系。<BR>那种所谓“知识越多,知识障越多”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FONT></P><P><FONT size=4>&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多识活佛《三宝原理与皈依法通俗解说》</FONT></P><P>&nbsp;</P><p>[此帖子已被 guang 在 2007-8-5 2:35:02 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8-5 02:22 | 显示全部楼层

Re:為什麼說菩薩不會斷煩惱

<P><FONT size=4>我也顺便学一点地道知识,感谢慈悲兄,下面的引文应该是中观自续见:</FONT></P><P><FONT size=4>大乘<FONT color=#3300ff><STRONG>资粮道</STRONG></FONT>获戒行清净,而生非造作利众菩提心;</FONT><FONT size=4><FONT color=#0000ff><STRONG>加行道</STRONG></FONT>获得九住心,达到世间禅最高境界;<BR></FONT><FONT size=4><FONT color=#3300ff><STRONG>见道</STRONG></FONT>破除一百二十种见惑,获得见性真智,其第二刹那进入破俱生惑一地;<BR><FONT color=#3300ff><STRONG>二至四地</STRONG></FONT>破除俱生惑十六种烦恼障的粗分二十七份和俱生所知障一百零八种粗分;<BR><FONT color=#0000ff><STRONG>五至七地</STRONG></FONT>破除细分二十七份和所知一百零八种细分;<BR><FONT color=#0909f7><STRONG>八至十地</STRONG></FONT>破除最细分烦恼障二十七份和所知障一百零八种最细分。</FONT></P><P><FONT size=4>&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多识活佛《密海灯塔》</FONT></P>
发表于 2007-8-5 05:07 | 显示全部楼层

Re:為什麼說菩薩不會斷煩惱

<P>庚一,释证无我及粗细我执等不共差别</P><P>[如是寻求我法,至,为此特法。] </P><P>  此说人法,若求假立之义无少可得。然于唯名假立之上,生死涅磐一切建立皆悉应理。如是建立二谛是为佛护月称解释圣者意趣较余派之无上圣法。又就生灭等一切名言建立皆是唯名假立者亦是佛经及龙猛之意趣。引摄正法经及其时空性论说世俗法皆是唯由名言安立,无自性故。如般若经等说于世间名言中有,中观师等亦须安立世间名言。安立之理如云芽从种生,即此名言而为满足非更推求自他生等。龙猛菩萨亦如是许。故于名言安立补特伽罗及法之理亦如上说,非以离蕴及即蕴聚等而立为补特伽罗以立我我所如世间之主仆故。 <BR></P><P>  法与补特伽罗皆无自相唯名言有,故二无我亦须如前安立。入中论释说若时执著蕴有自性,则不能达补特伽罗无自性义,乃至未破所依诸蕴实执之境,亦不能破能依补特伽罗实执之境故,凡未通达法无我者,亦不能证究竟补特伽罗无我之义。故说二乘圣者俱能通达二无我义,以彼善达人无我义,善达究竟人无我者,必亦善通达法无我故。此亦即是龙猛所许,如六十正理论说,乃至未舍诸法有自性之常边及毕竟无之断边,决定不能解脱生死。若达诸法远离二边之真无我性,则能解脱。宝曼论亦说,解脱生死须远离二边故。如于大乘教中说有外境空内识实有及内识亦空之二理。许后者为了义。于是小乘教中之粗细二人无我,亦当许细者为了义理相等故。 </P><P>  由是当知自续应成二派,安立实执为何障摄亦不相同自续诸师许彼实执是所知障,应成许为烦恼障故。佛护论师说由见有情为种种苦之所逼恼等并引四百论[识即三有种]等,而证实执即三毒之痴即是三有之种子欲断彼执,须达诸法无自性故。 </P><P>  四百论之义谓彼实执即是生死根本之无明。以由此执故而于诸法起实有爱其无自在流转生死之种子,亦是实执故。实执之体谓于诸法增益实有体性之染污无知。故断尽实执即是解脱生死由得毕竟灭除实执即便立为解脱生死故。 </P><P>  入中论释初段之义谓于诸法非实体性增益实有之染污无明是世俗觉亦能障蔽见法之自性真理为体性故第二段之义谓由十二有支中无明所摄之染污实执增上力故,见世俗法以为实有即由此故立世俗谛。 </P><P>  次云,此俱生无明等,义谓实执之中分为人法二种无我,二种俱是生死根本染污无明。虽萨迦耶见,皆是补特伽罗我执,然补特伽罗我执非皆是萨迦耶见。以缘他有情皆有自性,是补特伽罗我执而非萨迦耶见故。此亦即是龙猛提婆之意趣,如七十空性论云[因缘生诸法]等。四百论云[如身根遍身]等,即明彼义故。 </P><P>  若二无我及二我执义如上说自续诸师所许之二种俱生我执义云何释。答,执有异五蕴相独立之补特伽罗者,唯是宗派之分别执著,世间常人无彼执故。如补特伽罗之手虽非补特伽罗然彼手痛而云我痛,世人俱生有此执故又如树种虽非是树然由下种所生树时谓我栽树世人俱生有此执故。 </P><P>  自续虽说执苗芽胜义从他因生是俱生法执,然唯是分别法执以世间常人俱生心中无彼执故是故当知此宗安立烦恼障之理,与余宗派完全不同。其安立分别俱生之理,如余处广说。 若而此宗何为所知障耶。答此问题,引入中论释无明习气等,义谓应成派,以无明实执习气为所知障,以彼习气,于现证如所有性及尽所有性二种所知能障碍故。此所知障,即是二乘阿罗汉起身语粗重之因,以有贪等习气之阿罗汉,跳跃如猴,唤她为婢,身语粗重仍现行故。</P><P>  此中当知,烦恼习气总有二类,一谓烦恼之种子习气。二谓不能引生烦恼唯能现起乱相之习气。初分即是烦恼障摄,后分立为所知障摄,又所知障不许分别唯是俱生识与所知障无共同事。无论直往迂迹菩萨,未证八地皆不能断所知障品。此等即是龙猛父子之究竟意趣。断所知障,非唯证性空之慧便能断除要须二大阿僧祗劫之福德资粮以为助伴。要能尽断烦恼障已乃能开始断所知障。错乱习气是正所知障,由此所生之错乱等相,亦皆立为所知障摄故有经说补特伽罗有自立体空,为究竟人无我义,证此义后修习便能尽断烦恼障及说实执是所知障,通达外境空,亦能尽断所知障等,当知皆是不了义经,余文不释。</P><P>  ---<辨了不了义论释难>僧海大师造 法尊法师译<BR></P><P>------</P><P>  前面好象有人贴过了,但没找到.这几段不知属于哪派说法,请了解内情的师兄讲一讲.</P><p>[此帖子已被 pengcuo 在 2007-8-5 5:30:23 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2-1 18:04 , Processed in 0.035399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