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请教(女师兄勿入 谢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7 19: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舍世 发表于 2015-9-23 09:38
最近,一个星期总要遗那么一两次,我是不是有问题

有问题
发表于 2015-10-7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淫欲属于烦恼,要慢慢磨,不是立马能够断掉。累积福德资粮以后,会在某个时候突然感悟到这些东西没啥意思了。
发表于 2015-10-7 20: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1:一次仁波切開示提到,貪慾隨業風而起,只要把業風阻擋了,貪慾就熄滅了。。。。
2:一次漢僧說,多做勞務。。。。
3:觀修空性,菩提心
4:去了解醫學構造(海棉體,充血,勃起)(能勃起是好事,因為一但血管阻塞在陰金(小中風)就會無法勃起。
5:觀察自己在情慾現起時,情慾發洩中,情慾諠洩後的身體的細微的感覺,且內心有甚麽感覺。前中後的異同。
6:轉化強過壓抑,沒出家,就當個正常的凡人,有情有慾有愛,去好好的體會人間的事,自人間事中學習摸索成佛的路。
7:把貪慾如此分解好像很奇怪,但覺得蠻重要的,所以跑來看看。
发表于 2015-10-7 23: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总会有女师兄进入并津津乐道。。。
发表于 2015-10-8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果能一心念佛,淫欲自当不会现起。
一心,最基本的指事持,达到此境界佛号当绵绵密密,欲心无由得入 。

所以师兄所言一心,恐怕是散持念佛,这样念佛力量有限,尤其是身体较严重的影响心理时,难免随念流转。是故,石头压草非解决问题之根本。

诚然,能够在欲念炙盛时心系佛号,亦是佛陀威神冥护。我们当感念佛恩,忏悔业障。佛教导我们要读诵大乘方等方广经典,以佛陀金刚教言武装自己。——用佛经来传习自相续,善自护念,这样就好。给自己一份信心、一点时间。

尚若年龄处于血志方刚阶段,成家也不是不可。只是夫妻正淫亦不可过
发表于 2015-10-8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女师兄 勿进?女师兄就没这问题?
发表于 2015-10-8 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sunsun 发表于 2015-10-7 20:56
1:一次仁波切開示提到,貪慾隨業風而起,只要把業風阻擋了,貪慾就熄滅了。。。。
2:一次漢僧說,多做勞務 ...

貪慾隨業風而起,只要把業風阻擋了


业风指什么 ,如何阻挡业风?
发表于 2015-10-8 19: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敦珠多吉 发表于 2015-10-7 19:36
有问题

有啥问题?我提了这个问题后,反而没有了
发表于 2015-10-8 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智下敏上师《俱舍论颂疏讲记》
……
      那么我们修行的重点是对治烦恼。佛法总的来说,有三个方式:一个是原始佛教的根本道,一个是大乘道——波罗蜜乘,一个是密乘。在根本的佛教里边,就是直接对治烦恼的,把烦恼一个一个把它消灭,讲的对治道都是断烦恼的道。在波罗蜜乘里边断烦恼的方式是另外一种方式,从利他的方面,可以把这个断烦恼,就在利他之中,把烦恼断除。以菩提心利他的时候,把自己甩在一边去了,那么一切烦恼,从我执发生的,就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把它对治掉。那么这是波罗蜜乘的断烦恼的方式,从利他这个角度来把自己的烦恼灭掉。那么金刚乘的断烦恼方式,那更是特殊,就是以毒攻毒的方式,以大的烦恼来对治一般的烦恼。那这个大的烦恼,当然不是指真正的烦恼,“大欲即是于大乐”,就是藉这个。我们说这个,《真实名经》里讲了很多,以贪瞋痴来消灭贪瞋痴,表面上好象是贪,实际上不是贪,是灭除贪的贪,灭除瞋的瞋,这样子的对治,是金刚乘。那么这个总的来说,还是对治烦恼,这个原则是一模一样的。烦恼断除了,这个业果就不生,就可以脱离三界。所以说烦恼是一个关键问题。
……
发表于 2015-10-8 21: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戒淫斷欲聖典彙編



海濤法師選輯



《雜阿含經》節錄

《別譯雜阿含.第二四四經》

《中阿含.哺利多經》節錄

《長阿含.遊行經》節錄

《增一阿含經》節錄

《善生子經》節錄

《生經.分衛比丘經第二》

《撰集百緣經》節錄

《賢愚經》節錄

《雜寶藏經》節錄

《大莊嚴論經》節錄

《法句譬喻經》節錄

《道行般若經》節錄

《修行道地經》節錄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節錄

《無量壽經》節錄

《大寶積經.菩薩藏會》節錄

《大寶積經.菩薩見實會》節錄

《大寶積經.優陀延王會》節錄

《大寶積經.大乘方便會》節錄

《大寶積經,文殊師利普門會》節錄

《華嚴經》節錄

《優填王經》節錄

《摩鄧女經》節錄

《月上女經》節錄

《菩薩訶色欲法經》節錄

《佛說法受塵經》

《解憂經》節錄

《五無反覆經》節錄

《佛名經》節錄

《觀佛三昧海經》節錄

《正法念處經》節錄

《法滅盡經》節錄

《密嚴經》節錄

《八師經》節錄

《海龍王經》節錄

《大薩遮尼乾子經》節錄

《優婆塞戒經》節錄

《大般涅槃經》節錄

《般泥洹經》節錄

《七佛滅罪經》節錄

《戒德香經》節錄

《楞嚴經》節錄

《禪要經》節錄

《四十二章經》節錄

《罪福報應經》節錄

《大乘造像功德經》節錄

《分別善惡報應經》節錄

《受十善戒經》節錄

《月燈三昧經》節錄

《寶雲經》節錄

《出曜經》節錄

《孝子經》節錄

《大乘日子王所問經》節錄

《梵網經》節錄

《大威德陀羅尼經》節錄

《圓覺經》節錄

《法句經》節錄

附錄一:論書法語

附錄二:大德語錄

附錄三:警世珠璣


http://book.bfnn.org/books3/2021.htm
发表于 2015-10-8 21: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异界 发表于 2015-10-8 18:19
貪慾隨業風而起,只要把業風阻擋了



我是聽仁波切開示的,但是那篇沒有文字稿。
附一篇仁波切其他的精彩開示
如何斷除對此生的貪著

怙主果碩仁波切 講授
偉大的人天導師 釋迦牟尼佛為了度化五濁惡世的眾生,因而降生於世間,示現成佛。成佛之後, 佛陀說法四十九年,傳授八萬四千法門,其目的不外乎為能使有情眾生能從煩惱中解脫,並於心續中生起各種道次第的證量。如此廣大如海的教法,經由印度歷代成就者與班智達不斷修習、傳承與發揚,於舊譯派(寧瑪派)時,即有許多成就者與班智達將諸多珍貴殊勝的顯密教法傳至西藏。至藏王「菩提光」(蔣秋哦)與「智慧光」(耶些哦)迎請阿底峽尊者入藏弘法,由此因緣尊者得以將顯密教法再度弘揚於藏地,是為新譯派(噶當、薩迦、噶舉、格魯),復經歷代祖師傳承至格魯派祖師---宗喀巴大師,大師將八萬四千法門之精華融攝於聖道三要之中。因此,聖道三要乃是行者欲趨入解脫道,終究證得圓滿佛果之鎖鑰。
行者對於死無常(三種根本、九種因相、三種決定)的內涵,須付諸實修,而非僅止與了解其內涵即可。若能每日於座中(入座修法時)或座間(入座修法以外的時間)殷重思惟死無常的內涵,則能發現自然界所有現象,均時時刻刻示現著諸行無常的義理。例如,日出日落,花草樹木於秋天枯萎凋謝、直至春天方繁茂增長,萬物生滅增減不定…,如此諸多現象均示現了諸行無常的意涵,且均能觸發行者對於死無常之體悟。是故,目睹自然界生滅無常的變化時,應當省思自身亦是如此。密勒日巴尊者於證道歌中如是開示:「看到事物生滅不定,使我體悟死無常的道理。」
日常受用飲食服飾時,亦應憶念死無常的意涵。當吾人臨終時,縱有美味佳餚當前,仍然無法下嚥,而必須忍受飢餓的痛苦;雖然身穿華麗的服飾,卻因病痛纏身而散發惡臭或大小便失禁,而玷污了美麗的服飾。當與知心朋友交往時,亦應思惟當自己面臨死亡時,諸多摯友不能且不願隨自己同往,僅能由自己孤單地承受令人畏懼的痛苦,邁向不可知的來世。當沐浴妝扮時,亦應思惟當自己臨終時,身體自然散發腐臭的氣味,死後身體會被親人攜往屍陀林(墳場)埋葬,從而生起對死無常的畏懼。行者須隨時隨地憶念與思惟教法的內涵,心與法不可須臾相離,切不可認為只有到寺廟禮佛、誦經,方稱為修法,其餘日常生活則與修法毫不相干。
另一種觀修死無常的方法為觀修自己死亡時的相貌,藉由平時觀看他人往生時的面容,推測自己死亡時的相貌,從而生起對死無常的體悟。吾人此生所致力追求的目標,不外乎「扶親制敵」,為了扶助親人與打擊敵人,而努力積聚各種資具。由於只努力追求此生的安樂,執著無常為恆常,當看到他人死亡時,總是認為事不關己,內心對於自己終將死亡的事實,無法生起絲毫的警惕。
由於執著無常為恆常的緣故,使行者對死期不定的事實視若無睹,所思所作均是為成辦此生的安樂。即使閻羅死主如晴天霹靂一般突然降臨,仍然執著自己不會立即死去。一旦真正面臨死亡時,卻發現自己所致力扶助的親人,無法繼續陪伴自己,為自己分擔惡業;所努力積聚的各種資具,無法帶走些許,只剩下滿身的惡業伴隨著自己。此時,內心為悔恨所盤據,然而已經太遲,縱然此刻心生覺悟,欲修持正法亦不可得。是故,行者須藉由親見他人死亡的情形,觀修自己死亡時的情景,平日力大無窮的人,臨終時卻連抬起手臂的力氣也沒有;見到自己所喜愛的食物置於面前,卻無法享用;縱然吃下再多神丹妙藥,依然藥石罔效….。
由於對死無常未能生起深刻的體悟,因此,所修習的任何法門,無法生起任何證量,無法產生真正的效果。臨終時,欲生起善念、修法乃至獲得佛菩薩加持的心願,亦變得渺不可及。因此,平日對於死無常的內涵,應深加思惟與體會,藉由目睹他人死亡的情景,觀修自己臨終時的景況,將有助於行者生起對死無常的體悟,從而生起出離心。
行者心中或許對於自己尚健康活著的時候,卻須以三種根本、九種因相、三種決定預先觀修死無常,而感到困惑,甚至懷疑是否會產生不良的影響?此種疑慮是多餘且不可取的。須努力觀修死無常的原因有二:一、行者若於平日即能努力觀修死無常,對死無常具有深刻的體悟,則即使僅唸誦一句四皈依,亦能獲致極大的功德;若未能努力觀修死無常,則縱然修再多的法,所獲致的功德利益仍將極為有限。二、行者平日若能努力觀修死無常,當死亡降臨自身時,即使如晴天霹靂一般突然出現,亦能坦然面對,不生起任何後悔的心念,從而獲致善逝。
觀修自己面臨死亡的情景時,行者應思惟此生所努力追求的美好事物,須即刻放下;此生所珍愛的親眷,縱然有再多的不捨與眷念,亦須別離。此時,自己正穿上此生的最後一件衣服,睡在此生的最後一張床上,親友們正商討著如何處理自己的後事。即使想要交代遺言,亦因「地大」崩解,舌頭不聽使喚,而不知所云;因「風大」崩解,而呼出的氣息很長,吸進的氣息卻很短,當最後一口氣呼出,即如同琴弦斷了一般,此為「風大」已完全崩解的現象。因身體功能的喪失,而大小便失禁;平日所貪戀的美食,此時卻覺得令人作嘔;此生所努力積聚的錢財,分毫亦帶不走,甚至在自己尚未斷氣前,親眷即為了搶奪家產而諍鬥,最後,甚至兄弟反目、對簿公堂。想想自己辛苦一生造作了無數惡業,為自己與親眷累積了許多財富,卻落得如此下場,內心悔恨萬分,然而亦無可奈何。此時,僅存意識孤獨地離開身體,如同棉絮一般隨著此生所累積的善業與惡業的強大業風,吹向充滿各種危難的中陰身,孤獨地承受著無邊的畏懼與痛苦,並由業力牽引至茫然不可知的來世…。如是觀修死亡的情景,如同自己親見歷歷在目一般,使自己對死無常生起極為畏懼的心念,從而生起深刻的體悟。
對於厭棄對此生貪著的修持,行者或許認為:如果捨棄了此生的一切,如何能繼續活下去?會有如此的疑問,乃是誤解了厭棄對此生貪著的意涵。所謂厭棄對此生的貪著,意指行者對此生所追求的受用與財富,不應生起任何貪戀與執著的心念,此為修行的精髓。世人皆有傳家之寶,能維繫整個家族的生存命脈,即使於戰亂中,亦能延續不斷。噶當派的祖師則以十祕財(十法財)為歷代傳承的珍寶,作為修行依止的圭臬。十祕財的內容為:四依止(心極法依止、法極窮依止、窮極死依止、死極荒溝依止)、三金剛(事前無牽累金剛、事後無愧悔金剛、與智慧金剛同行)、三得(出於人群、入於狗伍、獲得聖位)。十祕財的意涵如下:
一、心極法依止:行者由觀修自己必定須面臨死亡且死期無定的義理,了知於面臨死亡時,唯有平日所修習的正法能對自己產生殊勝的利益;因此,將所有心念皆轉為依止於正法之上。
二、法極窮依止:行者認為若自己將所有的心念皆專注依止於正法,對世俗的營生事業不努力求取,如何能確保衣食無虞?是故,行者應下定決心如乞丐一般,以最少的資具維持生活所需,即使極為貧窮,所有心念仍專注於正法,絲毫不受動搖。
三、窮極死依止:行者由於極為貧窮,因而心中產生如是疑惑:我若不準備生活所需的資具,如果不幸餓死或凍死,即失去精進修持正法的機緣。然而行者卻可反思所有眾生均須面臨死亡,無論生活貧窮或富裕皆是如此,既然難逃一死,與其為求積聚財富造作深重惡業而死,毋寧為了精進修持正法累積功德而亡,兩者的意義有天壤之別。行者於無止盡的輪迴流轉之中,生生世世莫非皆為追求世間的榮華富貴而死,此生若能有機緣為精進修持正法而亡,內心當深感欣慰。人天導師釋迦牟尼佛往昔行菩薩道時,由於已完全淨除我執之故,有許多世是將自己的生命布施與眾生而圓寂;因此,行者為證得圓滿佛果,即使是自己的生命亦當毫不吝惜,持用以行布施。
四、死極荒溝依止:行者或許認為自己因專注修習正法貧窮而死,則自己的後事須交給何人處理?然而,吾人的身體只是四大和合的不淨之身,死後骨肉腐壞還歸大地,何足珍惜!若因精進修持正法導致貧窮而死,即使如野狗一般曝屍荒野,亦當一心堅忍修持苦行。
五、事前無牽累金剛:由於行者以前述四種依止立下堅定修持正法的心志,此時,知悉行者心念的親友,必然以種種動聽的言語,勸行者在家亦可修行,何須拋棄財富受用與親眷,獨自至僻靜之處,過著閉關修行孤苦艱辛的生活,甚至以種種手段要脅行者,不可離家修行。此時,行者仍如金剛一般心志堅定,不為所動,一心堅定專注修持正法,此即事前無牽累金剛的意涵。
六、事後無愧悔金剛:行者以堅定的決心至荒郊野外或崇山峻嶺之中閉關修行,他人或許會以異樣的眼光看待行者。見到行者四處為家、衣衫襤褸、蓬頭垢面、飲食粗糲,或許會批評行者癲狂有如乞丐一般的行徑,不斷冷嘲熱諷;或將行者視為神通具足的大成就者,眾人口耳相傳而崇拜不已。凡此種種譏、稱、毀、譽,對行者均無任何意義與影響,內心絲毫不生任何慚愧與後悔的心念,此即事後無愧悔金剛的意涵。
七、與智慧金剛同行:行者既已開始閉關修行,應當下定決心堅持下去,不因閉關修持的艱辛而退轉。往昔於藏地,曾有一位官員於閱讀密勒日巴尊者的傳記之後,深為尊者堅定苦修的精神所感動,於是下定決心效法 尊者的苦行,將家產全部布施與他人,然後前往深山閉關修行,然而因心志不堅,無法承受修行的艱苦而退轉,三日之後,即返回家中,且向他人訴說這一切都是密勒日巴尊者所害,因而被傳為笑談。
八、出於人群:行者由於已能與智慧金剛同行,心念已然完全專注於正法的修持,因而行為舉止與一般熱衷追逐榮華富貴的人們,有著極大的差異,甚至完全相反。人們可能將行者視為瘋子,然而行者依然一心依止正法修持,故不樂於與人群同處。
九、入於狗伍:由於行者捨棄一切財富受用的追求,樂往僻靜之處閉關虔修,過著居無定所的生活,飲食亦極為粗陋,僅求能延續色身即可。此種生活在世人看來有如野狗一般,然而卻無法動搖行者精進苦行的決心。
十、獲得聖位:由於行者捨棄世間一切財富受用與無益之事,精進修持正法,因而能證得解脫成佛的果位。密勒日巴尊者往昔開始閉關修持時,生活極為艱辛,經常找不到任何食物可吃;後來,由於他精進苦修的情形逐漸為他人所知曉,並為人所崇敬,於是許多施主紛紛供養衣物與飲食,數量多到無法完全穿戴與吃完。
人天導師 釋迦牟尼佛、 阿底峽尊者、寂天菩薩(入菩薩行論的作者)均貴為一國的王子,擁有無量的財富與權勢,但祂們仍能毅然放下一切,出家修持各種苦行。格魯派的祖師---宗喀巴大師雖擁有眾多的弟子,然而由於文殊菩薩的教誡,縱然弟子們不斷懇求 大師講授更多的經論,甚至明成祖亦派遣使者迎請大師前往北京接受供養與弘法,大師仍毅然決然地放下一切,派遣弟子「章嘉呼圖克圖」為代表奉詔進京,自己卻與八位弟子閉關苦修,此因大師了知若未能精進修持,從而生起證量,對於眾生的利益將有所缺憾。
修持十祕財的關鍵,並非須捨棄一切,前往深山閉關苦修方可;而是必須於心中對此生的貪著生起極大的厭離,如此,方能於心續中生起證量。若未能厭離對此生的貪著,縱然將所擁有的一切財富受用完全布施與他人,獨自逃往荒郊野外,仍然無法生起真實而深刻的體悟。
密勒日巴尊者曾如是開示:「世間的一切財富受用,於臨終時,無法帶走分毫;既然終究均須放下,為何不於此刻即放下一切,而謀求更為殊勝的利益。」
修持任何的教法之前,均須修正意念與動機,以前講授禪定止觀時,曾提及可以數息的方法,止息粗分的分別心。其他修正意念動機較為常用的方法,則是觀想面前虛空有釋迦牟尼佛為主尊的皈依境,了知佛陀為佛、法、僧的總集。由思惟依止善知識、暇滿人身難得、死無常(三根本、九因相、三決定)的內涵,觀修自己死亡時的相貌,進而以十祕財的要訣逐步修正自己的意念與動機,讓自己的心念能專注於善念與善行之上,思惟自己往昔所曾造作無量無邊的惡業,臨終時,必然為惡業所牽引,而墮入三惡道,承受無量無邊的痛苦。如是思惟令自己對輪迴心生極大的厭離與畏懼,此時以虔敬的信心,祈求三寶攝受,觀想資糧田諸尊放出無數的光與甘露進入自身,將自己所有的惡業與煩惱完全淨除,此為修持任何教法的根本。
上師所講授的任何教法,其目的無非是希望能使行者獲得殊勝的利益,冀望諸位能將教法付諸實修,如此,始能獲致佛法殊勝的利益,講經說法方能具足意義。

上一篇如何斷除對來生的貪著

導師嘉傑果碩仁波切

发表于 2015-10-24 02:27 | 显示全部楼层
sunsun 发表于 2015-10-8 21:13
我是聽仁波切開示的,但是那篇沒有文字稿。
附一篇仁波切其他的精彩開示
如何斷除對此生的貪著

想您学佛后即一切圆满,渊博,赞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6 02:01 , Processed in 0.033633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