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妙贤葫芦

认知理论要点总集 开新慧眼讲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 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妙贤葫芦 发表于 2013-4-1 17:10
天气很热的时候,你可能在眼前会看到一种雾茫茫的影像,就称之为阳焰,没有错嘛。如果你将阳焰认知为水的 ...

现前知必须要具备有几个特色,第一,它是以离分别的。第二,不错乱的明知。那为什么它是以离分别的呢?如果说要以离分别的话,我们就必须要先了解它所离的分别到底是需要具备有什么样的内涵。那在看到分别的时候呢,我们翻到后面,第17页。在认知的二项分类当中的其中一项,有分别知和无分别知的二项分类,那在这里有提到所谓的分别知。这在许多的论典当中,有些论典会用分别,有些论典当中会用分别心,而在这里用的名相是分别知。那即然之前的现前知是必须要离分别的话,我们就必须要先了解什么样的心称之为叫做分别。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分别知的定义。容许混合执取声总及义总二者的耽著知,就是分别知的定义。在这个地方以最简单的方式来介绍,比方说我们的眼识在看到面前的这盆花,之后我们的内心,会有一种力量告诉我们说,我们的面前有一盆花。甚至在你的眼睛闭上之后,你还是可以稍微地想象一下,这盆花到底是长得什么样子。虽然说是一片黑漆漆的感觉,但是你还是知道说我的面前有一盆花。那这盆花它是什么颜色,它的叶子长成什么样子,这颗心就称之为叫做分别知。
这是最简单的方式来认识分别知,那如果要用严格的方式,我们来探讨何为分别知的话,首先必须要了解声总以及义总。这个名相在某些论著里面会翻译成声共相,以及义共相。在这里面翻译成声总以及义总,其实这两种翻译在论著当中都可以看得到。其实这一点也是我们翻译的人,在翻译的过程中会遇到的一个困难,不知道要用哪一个名模相会比较适当。所以有一些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就会不断地报怨,为什么你们这些翻译的人都不翻同样的一个名相,这边翻这个,那边翻那个,这么多的名相都被你们给搞糊涂了。翻译没有功德还被人骂个臭头。确实这是一个难处,因为要翻译的这些内容,在翻译成中文的时候,后来的译者没有将这些名相做一个统一。所以每一个人有他自己的想象,以及对于这个文字的了解,会觉得用什么样的词句会觉得最恰当。所以,每一个都会想一个不同的名相来做表达,那在还没有统一之前,就请各位读者多多包涵。这不是我们愿意的。
所谓的声总,或者是声共相,它是一个什么样状态呢。比方说,如果在之前,你没有见过这一世的甘丹赤巴法王。那今天有一个人跟你讲说甘丹赤巴法王一月份的时候会来台湾弘法。这时候,虽然你没有见过甘丹的赤巴法王,但是透由其他的人传达了这个讯息,让你听到了,你的内心会对于甘丹赤巴法王有一种感觉。这时候我们的内心就是藉由甘丹赤巴法王的声共相,而让我们对于甘丹赤巴法王生起了一种分别。哦,甘丹赤巴法王他要来台湾弘法。这时我们内心当中的影像是藉由声音所生起的一种对于甘丹赤巴的一种影像,而这种影像我们就称之为叫做声总或者声共相。透由声音传达到我们的内心之后,而让我们的内心对于境界多了一份认识以及了解。
 楼主| 发表于 2013-4-1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妙贤葫芦 发表于 2013-4-1 17:11
现前知必须要具备有几个特色,第一,它是以离分别的。第二,不错乱的明知。那为什么它是以离分别的呢?如 ...

但是,你还没有看过他,所以你也不知道他长什么样子。甚至说哪一天甘丹赤巴法王刚好从你面前经过的时候,如果其它的人没有再多加介绍,你可能也认不出来他是甘丹赤巴法王。但是,在你还没有看到他之前,透由其他人介绍他的这个声音,而让你的内心产生了一种变化,产生了一种对于境的认识,我们就说这是透由分别知上的一种力量而显现出了境的声总。
义总刚好是跟这个颠倒过来。比方说,今天你突然到了机场,然后看到有一个人他穿着红色的僧服,从你面前走过来,虽然说这个人他是甘丹赤巴法王,没错。但是在这之前你不认识他,周遭的人也没有为你介绍,所以你看到一个人从你面前走过去,但是你的内心应该不会有反应说,他是甘丹赤巴法王。你会觉得,哎,有一个人从我面前走过去,他是一个出家人。而这时候,我们内心当中的这一颗分别知,它内心所现起来的影像是什么影像?他现起来的就是甘丹赤巴的义总,他了解的是甘丹赤巴的这个境,但是,他不知道这个境叫什么名字。所以生起来的是义总。
所以,分别知之上所现起来的影像可以分为影像的声总,以及影像的义总这两种,但是,如果你在当下,你在生起了义总之后,而有一个人给你介绍说:哎,你刚刚看到的那个人他就是甘丹赤巴法王哦,而这时候你内心当中分别知所现起来的影像就是甘丹赤巴法王的声总跟义总混合在一起的影像。这种影像跟你之前不管是生起声总的影像也好,或者是义总这种影像也好,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这个我相信你当下做思惟去观察的话,你都会觉得这种感觉是很容易体会出来的,是有它的差别的。所以,这就是声总跟义总的差别。那在这个定义当中有提到说“容许混合”。为什么要提到“容许”这两个字?这表示说分别知并不一定都要混合声总以及义总,如果今天它没有容许这两个字的话,直接提说,要混合声总和义总这两种状态的心,这两者状态的耽著知才叫做分别知的话,其实并不尽然。就如同我们之前所说的,分别知它并不一定要现起境的声总,以及义总,它或许只有生起境的声总。就比方说在你还没有见到甘丹赤巴法王前,别人透由声音给你介绍而现起来的这种分别知,它就只有现起了甘丹赤巴的声总,而没有现起来义总。那第二颗心,虽然说你不认识甘丹赤巴法王,但是你看到一个人从你面前经过,在没有人跟你介绍的情况下,你当下的心现起来的就是甘丹赤巴的义总。所以,这个时候分别知它分别生起来的是境的声总,或者是境的义总,它并没有办法把声总和义总混合起来,但是,实际上这两颗心都还是可以称之为分别知。所以,这里面提到“容许”,就是不一定声总跟义总要混合在一起来执取境,它有可能是藉由声总,比方说,藉由现起来的声总来执取这个境,或者是藉由义总来执取这个境,都可以。那如果是混合在一起的话,就更不用说。
 楼主| 发表于 2013-4-1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妙贤葫芦 发表于 2013-4-1 17:12
但是,你还没有看过他,所以你也不知道他长什么样子。甚至说哪一天甘丹赤巴法王刚好从你面前经过的时候, ...

分别知可以分为三大类,一、透由境的声总来执取境的分别知。二、透由境的义总来执取境的分别知。三、透由境的声总以及义总混合之后来执取境的一种分别知。所以,分别知简单地来分,可以分为三大类。 那在这之后提到所谓的耽著知,只要是分别知,那它一定有耽著境的这种能力。所谓的耽著是什么意思呢?所谓的耽著就是分别知它有一种分辨是非、善恶、好坏、长短等等的这种能力。比方说我们在内心看到了面前的这盆花,我们会觉得说,这盆花,它的花是什么颜色,或者说这盆花倒底美不美,这样的一颗心都是我们所谓的分别知的力量所产生的。我们的眼识虽然能够看到这盆花,但是眼识没有力能去分辨花的颜色,或者是分辨花的美丑,我们内心当中生起这个念头的时候,都是已经是从眼识进入了分别知的状态的。所以,分辨境的是非善恶好坏的这颗心,就是耽著知的这个能力,耽著知的特色。所以在这个地方就要提到分别知是必须要具备的这些特色,这是分别知的定义。
现前知。现前知的第一个条件,它就必须要离分别的,也就是当现前知在趋入这个境的时候,它是不需要藉由境的声总,也不需要藉由境的义总,它就能够直接的清楚地看到这个境。就比方说,举一个现前知而言,以我们的眼根识,或者是眼根知,在看到这个杯子的时候,你需要藉由杯子的声总,或者是杯子的义总,然后让你来了解这个境吗?不需要。你看到它的时候,你就能够清楚地看到它的影像,看到它的颜色,看到它的形状,看到它的大小,都可以。但是如果你将眼睛闭起来,你要趋入这个境的话,比方说,我把眼睛闭起来,想要趋入,想要缘着这个境,你就需要透由分别知了,这时候你就没有所谓的缘着它的眼根识了,它已经消失了吗。那如果在这个时候,你想要透由分别知的力量来了解它的话,你就必须要藉由它的声总,或者是藉由它的义总。藉由它在内心当中所产生的影像,你才能够了解它。但是这个时候影像是模糊的,它跟我们用眼根知去看它那种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眼根知在对于这个境的时候,是不需要藉由境的影像它就能够直接趋入境。但是分别知它就没有这种能力,它必须要隔着一层东西,才有办法趋入境。所以,它看到境的时候通常是不清楚的,这就是以离分别。
接下来,不错乱的明知。那接下来不错乱在后面也有介绍到,我们看到第18页,三这个地方有提到的错乱知,和不错乱知的二项分类。
我们看到错乱知的定义与实例。对于自己的显现境产生错误的明知,就是错乱知的定义。错乱跟颠倒是不一样的,在这个地方我们先认识错乱,那之后在介绍认知的七项分类的时候,最后会介绍颠倒知,这个时候我们再来认识颠倒。
 楼主| 发表于 2013-4-1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妙贤葫芦 发表于 2013-4-1 17:12
分别知可以分为三大类,一、透由境的声总来执取境的分别知。二、透由境的义总来执取境的分别知。三、透由 ...

错乱是什么样的状态呢?对于自己的显现境,这当中的自己就是看你是哪一种的心。对于心它自己的显现境产生错乱的明知,我们就称之为错乱知。也就是说如果有一种认知,有一颗心,它在显现外境的时候,它所显现的境,与外境是不相符合的,那这个时候我们就说这样的一颗心称之为叫做错乱知。
举一个例子,比方说,上一堂课有人说,他觉得这盆花是假的。这种花是真的,先说明一点,这种花是真的。可是上一堂课有人说,刚开始进来的时候,觉得这两盆(花)都是假的。对于认为这两盆花都是假的这个人而言,他内心当中的分别知,它分别的是什么?它对于真花,透由分别知的力量,它安立了假的这个名相上去。所以,在他的分别知上,所显现的境是什么的境?所显现的境是“真花是假花”的这一点嘛,对不对?在他心上所显现出来的是实际上是真花,但是他透由分别心的力量去安立上了一个假花的名相,而呈现了这两盆花是假的这种境。所以,它所显现的境,也就是在他内心当中的分别知,所显现的境跟实际上的境,刚好是颠倒的。它是不符合实际上的境的,所以,我们说在这一颗分别知显现的境上他产生了错乱,所以,当下的这一颗心我们可以说它是错乱知。因为他的显现境上所显现出来的境,与实际上的境是不符合的,是颠倒的。所以,我们就说它是错乱知。那对于这一部分应该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那接下来我们再看到前面第2页。
因此,现前知它也需要具备不错乱的明知,也就是在它的显现境上,所显现出来的境,必须是与境是相符合的。就是如果境它是真花,你现前知所看到的,所显现出来的,就是显现出真花的这一点。所以,这个地方首先是提到了现前知,以离分别且不错乱的明知就是现前知的定义。现前知的分类,等一下会在下面做介绍。
以离分别且不错乱之新的不受欺诳的明知,就是现量的定义。所谓的现量就是现前知跟正量这两者的简称。应该说所谓的现量就是现前知正量。所以,在现量的定义后面有提到新的不受欺诳的明知。这当中的新是指什么呢?以有情的角度来说,以有情的角度就是众生它可以分为佛跟有情这两大类,佛不属于有情,有情也不属于佛,但是,这两类都是属于众生。所以,众生它是可以分为佛跟有情。以有情角度来探讨新的定义的话,所谓的新就是这一颗心在生起的第一刹那,我们称之为叫做新的。第二刹那以后,我们就不称之为叫做新的。
 楼主| 发表于 2013-4-1 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妙贤葫芦 发表于 2013-4-1 17:14
错乱是什么样的状态呢?对于自己的显现境,这当中的自己就是看你是哪一种的心。对于心它自己的显现境产生 ...

接下来不受欺诳的明知。所谓的不受欺诳,欺诳是什么意思?欺诳就是受骗。不受欺诳的明知,就是说这一颗心它所了知的境,与境存在的方式刚好是相符合的,一模一样的,而且它能够非常明了地了知这个境,证得这个境,这个叫做不受欺诳的明知。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内心当中对境的时候,能够生起正量的话,我们就不会被这颗心所欺骗。相反的我们的内心当中对境的时候,没有把生起正量,而生起的是非正量的话,你就会被你内心当中心所欺骗,你被它欺诳了,你被它欺骗了。所以,对境要能够生起正量是很重要的一点。如果没有办法生起正量,你所现起来的境与境界存在的方式刚好都是颠倒、相反、不附合的话,那你对于境的认知,一定都是错误的。在错误的认知下,我们所生的,不管是身,或者是语,种种的行为,大部分都是趋向于恶,大部分都趋向于恶。所以,不受欺诳的明知,它的意思是指心它所认识的境,是与境界刚好是相附合的,能够完全地了解。所以,这个地方是提到了正量的定义,新的不受欺诳的明知。
那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方说,如果之前的眼睛是闭起来的,张开的第一刹那,我看到眼前的这个杯子的那个一刹那,我现起来的是什么?所现起来的就是面对杯子所生起的缘杯的一种现量,缘杯的一种现量。为什么呢?因为看到它的这一颗心,是以离分别的,而且是不错乱的,并且是生起的第一刹那,并且它是不受欺诳的,它能够如实地了解境。那这颗心就称之为叫做现量。
接下来我们看到,现前知的分类,现前知分为四类,一、根现前知。二、意现前知。三、自证现前知。四、瑜伽现前知。
这里面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大概只能了解根现前知。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五根知是我们最容易体会,最容易了解的,因为我们所谓的苦乐几乎都是在五根的现前知上来做探讨。至于对意现前知的话,对我们来说我们不容易了解。自证现前知根本不是我们能够理解的部分,瑜伽现前知,那就更不能说。这是圣者心续当中才具备的一种心识,所以凡夫是没有办法体会瑜伽现前知的。但是它是未来的一个目标,虽然当下是没有办法体会。所以四项分类当中,大概只能够稍微地体会一下第一项。
那接下来,我们看到第一个部分,根现前知。根现前知的定义,由自己的不共增上缘,据色根所生的以离分别且不错乱的明知,就是根现前知的定义。那在这个部分就是加上了根这个部分,所谓的根就是不共增上缘,生起这一种现前知的不共增上缘,它就是色根。但是提到根的时候,根可以分为六根,分别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分别是眼耳鼻舌身,最后是意根。在这六根当中,前面的五根属于色法,最后的意根属于是心法。
 楼主| 发表于 2013-4-1 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妙贤葫芦 发表于 2013-4-1 17:15
接下来不受欺诳的明知。所谓的不受欺诳,欺诳是什么意思?欺诳就是受骗。不受欺诳的明知,就是说这一颗心 ...

所谓的色法跟心法简单地来分,就是法可以分为常态法,跟无常法两大类。无常法简单地来分可以分为色法、心法、不相应行法。那前面的这五根呢,眼耳鼻舌身这五根是属于色法,意根是属于心法。所以,根现前知它是具由不共增上缘色根产生的,至于不共增上缘这个部分,下一堂课会为各位做介绍。在这个地方先了解根现前主要是由色根所产生的,然后所产生之后,它的本质是以离分别且不错乱的明知,这是根现前知。
根现前知分为五类:取色之根现前知,取声之根现前知,取香之根现前知,取味之根现前知,取触之根现前知。也就是五种的根现前知,它会对五种不同的境产生一种作用,分别是色声香味触。这是五种的根现前知它的对境。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取色之根现前知,依于自己的不共增上缘眼根,这时候在根当中更仔细地去做分析,这是色当中,也就是五根当中的第一根眼根,依于自己的不共增上缘——眼根——和所缘缘——色,所谓的所缘缘,就是它所缘的这个境,他所缘的这个境,是色法。色法就包含着颜色,或者是外境的一些形状等等,就是缘着外境的颜色,或者是缘着境的这些形状,之后所生的以离分别且不错乱的明知,就是取色之根现前知。这也可以称之为叫做取色之眼根现前知。这边当中的根现前知,最主要的是指眼根的现前知。眼根的现前知很容易了解,就象我们面前看到这个杯子,那这时候我们所生起的是藉由自己的不共增上缘眼根,然后还有所缘缘色法,也就是杯子,透由因缘配合之后,而生起的是取杯子的眼根现前知。
至于其它四者的定义则依前属类推,其它四者就是提到了取声、取香、取味、取触之根现前知这四者。这四者的定义,则依前属类推,这当中的前属指的就是取色之根现前知的定义。以取色根现前知的定义,我们必须要了解其它四者的定义。
就比方说以取声之根现前知来说的话,取声之根现前知的定义应该是依于自己的不共增上缘耳根,和所緣缘声之后所生的以离分别且不错乱的明知。它这当中的根是以耳根为主,由耳根以及它所缘的境,也就是它所听到的是声音,而产生的一种以离分别且不错乱的明知。那接下来是取香之根现前知,它的定义是依于自己的不共增上缘鼻根,和所缘缘香之后所生的以离分别且不错乱的明知。那接下来取味之根现前知,依于自己的不共增上缘舌根和所缘缘味之后所生的以离分别且不错乱的明知。那最后,取触之根现前知,依于自己的不共增上缘身根,和所缘缘触之后所生的以离分别且不错乱的明知。
色声香味触,这个应该都了解吧?都了解啊?确定吗?这我还不怎么了解。
这有很多的问题可以探讨,比方说果汁,它是属于色声香味触里面的哪一者?看吧?不是都了解吗。那为什么答案不一样呢?
 楼主| 发表于 2013-4-1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妙贤葫芦 发表于 2013-4-1 17:16
所谓的色法跟心法简单地来分,就是法可以分为常态法,跟无常法两大类。无常法简单地来分可以分为色法、心 ...

有些人说是味,有些人说是色啊,有没有人说是触的?还没有摸的时候?可见有待加强。哈哈哈。那水是属于哪一个部分?水是触,果汁为什么是味?水为什么是触?水是触大家都可以认同,是吧?因为地水火风四大都是触哇,对不对。那在还没有碰之前呢?一杯水放在你的面前,你没有触碰它之前,它是触吗?还是触哇。为什么是触?怎么样,这么容易的?这有许多的问题可以探讨。
但以最简单的方式,色指的就是颜色或者是形状,声指的就是声音,各种的声音都可以,不管是美妙的声音,或者是不管是打雷呀,下雨所发出来的声音,这都包含在声音里面。香指的就是鼻子所能够闻到的各种味道,称之为是香。这样来说的话,臭豆腐的臭味也可以叫做香,对不对?对。很臭的那种东西也叫做香嘛,没错,你的鼻子也可以闻得到。鼻子闻得到的叫做香,不是吗?然后取味,所谓的味就是酸甜苦辣种种不同的味道。而触当中就是我们的身体所触碰到的一种触觉。那这是最简单的一种分法,但是如果实际上很仔细要来做分类确实不太容易,不太容易。那这个地方呢,这个部分是摄类学里面需要探讨的,那在这边就不做另外的讨论。
刚刚在上课的时候,有几点忘记跟各位说明,那现在稍微补充一下。上课的时间原则上是二、三、四、五,以及礼拜天。礼拜二跟礼拜四上课的时间是下午两点到四点。而礼拜三跟礼拜五上课的时间是晚上七点半到九点半。而礼拜二跟礼拜三上课的其实内容是一样的,礼拜四跟礼拜五的课内容是一样的,所以这堂课昨天礼拜四的下午有上过。礼拜天下午的那堂课就是两班一起上,上课的时间是下午两点到四点半,中间都会有休息的时间。上课的时候可以发问,发问的时候麻烦用麦克风,因为关于到有录音的问题,所以麻烦用麦克风发问,在上课期间发问的问题最好是跟课堂上有关的,如果是私人的问题,麻烦下课的时候再找时间讨论。或者是在上课的过程中有些问题你不知道该怎么问,那你可以私底下,乘下课的时间,会留一些时间给大家发问。还有回去的时候务必找时间复习,如果你的复习方式是以听录音档的方式复习的话。建议你们,比方说礼拜三晚上上课的同学,你们可以听礼拜四下午的录音档。因为我不是机器人,所以我不可能每一个字都讲得一模一样,甚至于说课前调整动机的方式,应该每一天都会不一样。所以复习的话你可以听一听昨天的录音档。看看是下午讲得比较好,还是晚上讲得比较好。原则上课文当中的内涵差异性应该都不会太大,那学员的问题或许有些出入,所以可以听听看别人的问题,说不定会对你有一些帮助。先让我把进度上完好吗,不然你们礼拜天会赶不上,我们今天要上到第四页中间这个部分。
 楼主| 发表于 2013-4-1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妙贤葫芦 发表于 2013-4-1 17:17
有些人说是味,有些人说是色啊,有没有人说是触的?还没有摸的时候?可见有待加强。哈哈哈。那水是属于哪 ...

我们看到意现前知的这个部分,之前介绍的是根现前知,那接下来是意现前知。
意现前知的定义,由自己的不共增上缘意根,那这里边最大的差异就是在于根现前知是藉由不共增上缘色根所产生的。意现前知是藉由不共增上缘意根所产生的。那之前我们有提到色根它是属于色法,意根是属于心法。所以意现前知是藉由自己的不共增上缘心法当中的意根所产生。生起之后意现前知的本质是以离分别且不错乱的明知,就是意现前知的定义。所以最大的差异就是在于不共增上缘,前者是由色根所生,而意现前知是藉由意根所生,这是最大的差异点。
意现前知的分类,意现前知分为两类。第一,此处所说的意现前知,第二,不是此处所说的意现前知。
首先,我们先看到此处跟不是此处这两者的差异。所谓的此处请翻到第4页,第4页中间的这个地方,有看到“所谓此处所说的……”,有没有看到这几个字?所谓此处所说的,是说必须以经云,在佛经当中有两句话:“认识色者分二类,依于眼及依于意。”也就是在这两句话当中所说的意现前知,以及不是在这两句话当中所说的意现前知。我们先看到此处的这个处,也就是在哪一个地方所谓的意现前知。
接下来,我们看到第3页这边,首先我们介绍的是此处所说的意现前知。此处所说的意现前知的定义,由自己的不共增上缘意根,这边少一个字,麻烦请补上,意根。虽然说意与意根是同义词,但是原文当中它所表达的字眼应该是意根。由自己的不共增上缘意根,所生的此处所说的以离分别且不错乱的他证知,就是此处所说的意现前知的定义。
这边唯一的不同,就是它多加了此处所说,也就是在佛经当中,这两句话当中所提到的意现前知,并且它多加了一个他证知。这当中的他证知,指的是能够了知心以外的这些外境的一种认知,能够了知心以外的这些外境,不管是花草树木山水房子等等,这些外境的一种认知,他证知。
这当中的证,并不是指一定要证得这个境,或者是百分之百地了解这个境,它这边证,最主要是指着它能够趋入的这个境的意思,它能够趋入境。以藏文来说的话,这当中的证应该是有趋入(的意思),或者是能够明了(的意思),是这个意思。讲证得的话,它会比较接近证量的那种感觉。所以这边他证知是指他是以显现,或者是趋入外境为主的一种认知,称之为他证知。这个部分在自证知的时候,也就是现前知的第三种分类,我们提到自证知,那这时再做一个详细的介绍。
此处所说的意现知的分类,它分为五类。取色之意现前知,至取触之意现知,跟之前的根现知的分类是一模一样的。此处所说的意现前知产生的方式,这里有三种不同的主张,第一,交替间隔而生。第二,三者同步产生。第三,为相续后即生。
对于意现前知在我们内心当中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并且在产生的当下,它是什么样的状态,有三种不同的主张。但是这三种不同的主张当中,大部分的宗译师,以宗大师为主的话,宗大师的主张是主张第三个,为相续后即生。那分别对于第一以及第二种主张都提出了一些问难以及破斥的方式。
 楼主| 发表于 2013-4-1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妙贤葫芦 发表于 2013-4-1 17:18
我们看到意现前知的这个部分,之前介绍的是根现前知,那接下来是意现前知。
意现前知的定义,由自己的不 ...

首先,我们看到第一种的主张,交替间隔而生。主张在第一刹那的取色之根现前知产生之后,第一刹那的取色之意现前知紧接着产生,然后第二刹那的取色之根现前知产生等等。以及在每两个根现前知之间就有一个意现前知产生。对于第一种主张,他主张第一刹那现前知是什么状态产生的呢?比方说,在取色的根现前知产生的第一刹那之后,会产生取色的意现前知的第一刹那。那接下来是产生取色的根现前知的第二刹那,也就是说在根现前知产生之后,会紧跟着产生一个意现前知,并且在意现前知之后产生第二刹那的根现前知,在第二刹那的根现前知之后,产生第二刹那的意现前知。也就是根现前知以及意现前知这两者是交替产生的。这是第一种主张。这个主张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吧?没有什么问题。
第二个主张,三者同步产生。这时就主张了第二刹那的取色之根现前知,第一刹那的取色之意现前知,以及经验前述两者自证现前知,这三者同时产生。就当中的三者是哪三者?第二刹那的取色之根现前知,一者。以及第一刹那的取色之意现前知,二者。以及经验前述两者的自证现前知,三者。这三者同时产生,这是什么样的状态呢?比方说,在缘着外境色法的同时,首先会先生起取色之根现前知,第一刹那。第一刹那它是单独产生的,它在产生的当下,它没有所谓的意现前知。所以,在根现前知第一刹那产生的当时它是单独的。那接下来,透由这个因,在第二刹那的时候,会同时产生不同的心。那这当中包含着取色之根现前知的第二刹那,一者。并且在此同时,会生起取色之意现前知的第一刹那,二者。并且能够经验前述两者,也就是能够了解前面这两者,根现前知的第二刹那,以及意现前知的第一刹那的这两者的自证现前知,这三者是同时产生的。
那所谓的自证现前知,以经部宗的角度来说的话,每一颗心,它在生起的当下,它有办法显出外境,并且它有办法趋入外境,甚至说它可以了解外境。并且在它生起的同时,生起的这一瞬间会在它的心之上产生另外一种能够了知自心的另外一颗心。就比方说,当我的眼根现前知在看到这朵花的时候,在此同时,眼根现前知之上会生起另外一颗心,它是了解眼根现前知的。眼根现前知它是了解花,但是在眼根现前知生起的同时,在它之上会有另外一颗心是了解眼根现前知的。这个就称之为是眼根现前知它的自证现前知。它是了解内境的,它不是了解外境的。我们的眼根现前知它是负责了解外境的,但是在它生起的同时,会有另外一颗心负责了解它,那这颗心就称之为叫做自证现前知。所以,它跟他证知是不同的。之前我们不是介绍了他证知吗?他证知是了解心以外的这些外境,那自证现前知最主要是负责了解内心的。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在经部宗来说的话,他们认为,有跟无的定义最主要取决在于有没有证得它的一种证量。如果说一法它的形成,有一颗心能够完全地了解它的话,我们说它是存在的。
 楼主| 发表于 2013-4-1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妙贤葫芦 发表于 2013-4-1 17:19
首先,我们看到第一种的主张,交替间隔而生。主张在第一刹那的取色之根现前知产生之后,第一刹那的取色之 ...

比方说,我们为什么说杯子是存在的。因为我们能够感受这个杯子,我们能够看到这个杯子,我们能够触碰这个杯子,我们也能够使用这个杯子。我们对于这个杯子所生起的心,有许多心都是正量。所谓的正量就是新的不欺诳的明知嘛。之前有介绍。所以,它的定义有跟无的时候,它会定义说,如果有可能够取得它的正量的话,我们就会说这一法它是有的。如果对于这一法没有办法生起正量,我们就会说这一法是无的。比方说兔子头上长角的这件事情,它是无的。因为没有一个正量它能够了解兔子头上有长角的这件事,所以,我们说它是无的。那为什么要讲这一点呢?即然是这么说的话,如果我们在看这朵花的时候,能够生起缘着花的眼根现前知的话,就表示说花是存在的。为什么它是存在?因为有一颗心,有一个正量,能够如实地了解它。那这颗心是什么?缘着花的眼根现前知。对不对?那我们怎么知道说缘花的眼根现前知它是存在的呢?就必须要再找另外一个正量来了解它。那这个正量以经部宗的角度而言,它就会认为说,在它之上有一个叫做自证知。自证知这颗心就是了解,它能够了知缘花的眼根现前知的一种正量。所以我们会说眼根现前知它是存在的,它是一种正量,因为有另外的一颗心能够如实地了解它。这就是经部宗为什么要安立自证现前知原因。
所以,在这个地方,三者同步产生就有提到取色的眼根现前知第一刹那,它是单独产生的。接下来,在第二刹那的同时,会同时生起取色的根现前知的第二刹那,以及取色的意现前知的第一刹那,以及能够了解前面这两颗心的自证现前知。这样就比较清楚吧?这个部分讲得比上一堂课清楚。以及经验前述二者的自证现前知,这三者同时产生。简言之,以最简单的方式来叙述:朝外看的二个,与朝内看的一个是同时产生的。所谓的朝外看,就是它所缘的境是外境。是哪两个?根现前知的第二刹那跟意现前知的第一刹那。为什么它都是朝外的,因为它都是缘着外境色法。那往内看的是哪一个?往内看的是自证现前知。它往内看,看到的是什么?它看到的是取色的根现前知的第二刹那,以及取色的意现前知的第一刹那。所以它是往内看的,它看的是心。那前面这二者看的是外境,这三者是同时产生。这个主张是宗大师的心子克主杰尊者的主张。
接下来,我们看第三个主张,为相续后即生。这当中就谈到了,依宗喀巴师徒的密意。这当中的师指的就是宗大师,徒指贾曹杰尊者。依宗喀巴大师以及贾曹杰大师的密意来说,这当中的密意最主要就是他们对于这件事情的看法,或者是想法。认为,唯有紧接在最后一刹那的取色之根现前知之后,才有取色之意现前知产生。
 楼主| 发表于 2013-4-1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妙贤葫芦 发表于 2013-4-1 17:19
比方说,我们为什么说杯子是存在的。因为我们能够感受这个杯子,我们能够看到这个杯子,我们能够触碰这个 ...

这个论点跟之前的两个论点都不一样,这个论点是说唯有紧接在最后一刹那取色之根现前知之后。比方说,以缘着面前的这个杯子而言,我们会生起五秒钟的缘杯子的根现前知来说的话,比如说我们注视着它五秒钟,一秒、二秒、三秒、四秒、五秒。五秒当中的最后一刹那是哪一秒?第五秒。所以,以宗大师的想法而言的话,他认为缘着杯子的意现前知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呢?是在第五秒消失之后马上产生的。第五秒是根现前知的第五秒,在根现前知第五秒消失之后,马上会产生缘着杯子的意现前知。
这跟前面的两种主张完全不一样。第一种主张是根现前知跟意现前知交替产生。第二种主张根现前知第一秒它独生,第二秒跟意现前知还有自证现前知三者同时产生。那第三种主张是根现前知全部都生起,并且在它最后一刹那消失之后,立刻会生起所谓的意现前知。这一点是我们现在大部分的人都会采纳的一个观点,才有取色之意现前知产生。这个主张应该是蛮清楚的。
此外,在《善显密意疏》这部教科书里面说明,这边的《善显密意疏》是福称大师所造的,那之所以会称之为教科书是因为福称大师所造的《善显密意疏》最主要是解释《释量论》的一部论,并且它是哲蚌洛色凌以及甘丹东顶的教科书,我们在寺院阅读《释量论》的时候都会阅读福称大师所造的《善显密意疏》。所以在《善显密意疏》这一本教科书里面也有清楚地说明,对于为见此事者的心续而言。这里面的为见此事者,指的是凡夫。凡夫跟圣者当中的凡夫。所谓的凡夫就表明说他还没有现证无我,还没有现证无常的一些道理,我们称之为凡夫。对于凡夫的心续而言,必须主张取色之意现前知出现的时间最多不会超过一个时边际刹那。这边就更进一步地主张,这边所谈到的是意现前知它是在什么时间生起的。那接下来在《善显密意疏》当中所主张的是意现前知,虽然它是在根现前知的最后一刹那消失之后才产生,但是它产生的时间是非常地短暂,短暂到我们自己都没有办法察觉。所以这里面提到一个时边际刹那。在提到这个名相的时候,首先我们必须要先了解我们在定义无常的时候,无常的定义是什么?无常的定义是刹那性。也就是它一分一秒都在改变,所以,我们称之为无常,或者是刹那性。但是刹那、刹那,有很多种方式来形容。比方说第一种成事刹那。所谓成事的成就是完成的成,事就是事情的事。完成一件事情的刹那,称之为成事刹那。那这个就要看你是要完成什么事情。比方说你盖一栋楼,如果需要一年的时间的话,从挖土打地基到最后完成的这段时间,都可以称之为叫做成事刹那。所以,对于盖房子这件事来说的话,它的成事刹那是多久,是一年。比方说我们今天在这里上课,我们上课的时间是两个小时,那对于在开始上课,到这堂课完成之间,我们完成了哪一件事情,我们完成的是第一堂课,对于完成第一堂课而言它的刹那是多久?是两个小时。所以这种成事刹那是取决在于你完成是什么事情,观待于这件事情你所完成的时间有多久,那这段时间称之为成事刹那。
 楼主| 发表于 2013-4-1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妙贤葫芦 发表于 2013-4-1 17:20
这个论点跟之前的两个论点都不一样,这个论点是说唯有紧接在最后一刹那取色之根现前知之后。比方说,以缘 ...

最短的成事刹那是什么样的状态?最短的成事刹那是弹指的这件事,这段时间。比方说我们做弹指的这个动作,它有没有完成一个事情,有。它完成的是什么事?它完成的是弹指的这件事,那这件事的时间其实是非常的短,非常的短。几乎它就只有一秒钟的时间吧。对。所以,最短的成事刹那就是这个时间。那这边我们谈到的是一个时边际刹那。一个时边际刹那,比最短的成事刹那还要短,我们怎么认定一个时边际刹那的长度呢?就以最短的成事刹那,也就是弹指的这段时间而言,我们将这个时间分成65等份的其中一份就是所谓的一个时边际刹那,65份当中的其中一份我们称之为一个时边际刹那。如果想要证得无常,如果想要证得刹那性,就必须要证得这样的一个时间的状态。也就是我们将弹指的这个时间分成65份当中的一份,可见要证得无常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有些人会觉得说秋天到来看到树叶从树上这样飘下来的时候呢,他就顿时证悟到了无常。或许有一些人善根深厚,藉由外境他能够了知万事万物分秒都在改变的这个道理,但是要证得无常似乎不是这么容易。严格地来说必须要证得非常短时间的这种改变才有可能。所以这个是一个时边际刹那。因为我们的意现前知,它在根现前知消失之后,会生起没有错,但是它所生起的是就是这么的短暂,所以,我们一般的人是没有办法去体会这个部分。所以。要了解这一点完全是藉由佛经来了解,所以佛经当中有提到认识色者分二类,我们想要了解外境的色,可以藉由我们内心当中两种不同的心态,依于眼及依于意。分别是依由不共增上缘眼根,以及依由不共增上缘的意根,而生起了了解外境色法的眼根现前知,以及了解外境色法的意现前知。
所以,佛经当中如此地说,我们才能够知道说原来在根现前知消失之后,在我们的心续当中会有意现前知产生。所以,意现前知的这个部分,我们又称之为叫做极隐蔽分。所谓的极隐蔽就是说,你没有办法透由你现在所拥有的这些心直接地去了解,你也没有办法藉由推理的方式来了解它,完全是依靠着佛经。你对于佛经,对于佛法信心,以及对于佛他会如实地告诉你这个内涵,而了解说,原来我的内心当中有缘色的意现前知这颗心,这个称之为叫做极隐蔽分。也就是必须一定要藉由佛经的内涵才能够了解的一种隐蔽分,称之为叫做极隐蔽分。所以,这个地方就有提到所谓此处所说的,是说必须以经中认识色者分二类,依于眼及依于意。这当中眼跟意呢,分别是指眼根跟意根,所依赖的方式是依由不共增上缘所产生的。
好,我们上一堂课是上到这个地方。接下来你们可以发问。
学员:法师,我对你刚开始讲的趋入这两个字,不是很欣赏。
法师:趋入?
学员:趋入。
法师:这两个字应该是趋入。
学员:我们从字面上找不到这个字跟那个字要表达的,它跟语言有关系。趋入我听起来的感觉就是“牟”就粘上去了。
 楼主| 发表于 2013-4-1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妙贤葫芦 发表于 2013-4-1 17:22
最短的成事刹那是什么样的状态?最短的成事刹那是弹指的这件事,这段时间。比方说我们做弹指的这个动作, ...

法师:粘上去呀?应该是这么说吧,这边当中所谓的“趋入”就是心它想办法去了解这个境。这当中的趋入应该是这个意思。但是了解有两种,正确的了解跟错误的了解。所以,它之所以要分成两部分,清净而且明知,就是指它要有一种能够显现境的能力,并且在显现出来之后,它要有一种了解境的能力。所以,如果它显现的是错的,它心所了解的也是错的。如果他在心上所显现的是正确的,它心所了解的也是正确的。所以这当中的趋入,应该是用他能够了解这个境,来做解释会比较恰当。
那之所以会用趋入这个名相,是因为在心类学的时候,心会具备有几种的境,第一种显现境。第二种所取境。第三种趋入境。第四种耽著境。耽著境的话指有分别知才会有的境,所以用趋入这个名词,是因为在趋入境的时候有特别用,所以刚刚做解释的时候,会用趋入境的这个名相为各位做介绍,那这几个境之后应该在下面都会依次地出现。还有其它问题吗?
学员:这第2页的地方,我们在讲定义的时候,第1页,OK。它说明知者即觉知的定义。然后第二句话又说清净而明知者即认知的定义。然后第三句又说觉知、明知、认知三者是同义词。所以,你说定义的时候是说它完全相等吗?
法师:定义一定。你说吧。
学员:定义一定要完全相等。那同义词呢?
法师:定义需要具备的条件是什么呢?定义需要具备的条件是它彼此之间可以划上等号。如果是一者,就必须是另外一者。如果不是一者,就不能是另外一者。如果一者存在,另外一者也要存在。如果一者消失,另外一者也要消失。它必须需要有,我们现在不讲专有名相好了,不然有些人会觉得怎么越学名相越多,这个是摄类学应该要上的。所以,所谓的定义它必须要具备的是划上等号,而且是非有无这几者都要是相等的,这是第一个条件。
定义的另外一个条件是所谓的定义跟名相这两者之间,以明知者跟觉知而言的话,明知者称之为定义,觉知称之为名相。名相跟定义这两者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定义要比名相要容易了解。这就跟我们之前,国小在上国文课的时候所谓的解释是有点类似的。解释你不能够把文言文解释得越来越困难嘛,你要把(它)解释成白话文,所以白话文是这一段文言文的解释,比较容易。
相同的,我们在解释一个名相的内涵的时候,它的解释也要比它容易,比它容易了解。比方说,就刹那性和无常而言,我们想要探讨无常,就必须从它的定义开始下手。所谓的刹那性,就会分析到说,它是会一分一秒都要有所改变的,它会比无常容易了解。所以,定义跟名相之间的关系就是两者当中,定义要比名相容易来得了解。你在一件事情探讨它的时候,在这件事情之上,你还没有了解它的名相前,你必须要先去了解它的定义。
 楼主| 发表于 2013-4-1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妙贤葫芦 发表于 2013-4-1 17:22
法师:粘上去呀?应该是这么说吧,这边当中所谓的“趋入”就是心它想办法去了解这个境。这当中的趋入应该 ...

了解它的定义之后,你再从它的名相开始下手。比方说我们会介绍,比如说面前的这些供果,它是无常的。但是在我们还没有确定它是无常的之前,我们必须要了解这些供果它是刹那性的,是会一分一秒地改变。为什么?因为组成它的因缘是会改变的。所以,透由会改变的因,所形成的果,也是应该会改变的。所以,透由不断地解释之后你才了解说:哦,原来这些供果它是无常的。所以,必须要从它的定义当中来了解它的名相。定义跟名相之间需要具备有是非有无彼此相等,而且在一件事例上,我们在探讨的时候必须要先了解这件事例上的定义,才会进一步清楚地了解这个事例上的名相。那这跟同义词就不一样,同义词不需要具备这一点,同义词它只要彼此互相相等这样就可以了。
刚刚的定义不是这样。定义需要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它们彼此要互相相等,而且它在一件事例上必须要先了解定义,才能够了解名相。它需要具备有两个条件,但是同义词就不需要,同义词没有说一定要先了解哪一个,它只要彼此相等就OK了。所以同义词跟定义是不太一样的。例子?比方说因跟无常,因跟无常是同义词,无常一定是因,因也一定是无常,可以接受吗?
只要是因,它就一定是无常,因为只要是因它就一定会改变,它会一分一秒地改变。这可以接受吗?不会有不变的因。因为因要有生果的作用它才称之为因,因的定义是什么?先不要这样说,又来一个定义。因它必须要具备什么样的特色,它要有生果的能力。果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特色,果是必须有自因所产生的。
所以它称之为叫做因果,前因后果。果是必须要有前因产生,前因能够产生后果。所以因跟果之间也是不断地在改变。这个能够接受吗?所以,无常都一定是因。只要是无常会改变的东西呢,它都有它的后果会产生。比如说面前的这个供果,它是无常的,它也是因。它将来会有什么果?它将来可能会被我吃掉,所以它会改变。甚至我不吃它的话,它也会慢慢地烂掉。这都是它的果。所以因跟无常是同义词。因跟果也Ok了。
不过,我们现在谈因跟无常好了,因跟无常是同义词,这可以接受吗?只要是一者,它就是另外一者。不是一者,它就不是另外一者。只要是一者存在,另外一者也存在,只要一者不存在,另外一者也不存在。但是,我们能不能说因是无常的定义,不能。因为你在认识无常之前,你不一定要认识因,你不一定要认识因,你只要了解刹那性,你就可以了解无常。你不需要了解前因后果的这种道理,不需要了解因果的法则才来认识无常。所以,我们会说因跟无常是同义词,但是,因并不是无常的定义。这样可以接受吗?还有其它问题吗?
学员:刚刚明知者即觉知的定义,我刚刚了解定义,还有同义词。它说清净而明知者,即认知的定义。前面这句话我们怎么去
答:所谓清净而明知是吗?
学员:对。后面的明知者是要把它看成前面讲的明知者吗?还是清净_而明知,要把它拉开?
法师:这边的明知者跟前面的明知者是一样的。
学员:所以这个地方说清净,这句话在文字上很奇怪,清净而明知者,我们通常在文字上是说清净的明知者吗?
法师:清净的明知者啊?
学员:他是讲,OK。他是形容某一位明知者?
 楼主| 发表于 2013-4-1 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妙贤葫芦 发表于 2013-4-1 17:23
了解它的定义之后,你再从它的名相开始下手。比方说我们会介绍,比如说面前的这些供果,它是无常的。但是 ...

法师:应该这样讲,清净且明知者。在藏文当中的话,是清净且明知者,会更恰当。他不但能够清楚地显现境,而且在显现之后它能够如实地趋入这个境。所以,清净且明知者,或许会比较恰当,以藏文原文翻的话。这有比较清楚一点吗?然后再来下一个问题。
学员:觉知我前面看到,认知也出来,两个都要定义,然后现在出来一个明知。
法师:这里的明知就是觉知的定义,明知者跟明知是一样的。明知跟明知者是相同的。但是,为什么他在这个地方要强调三者是同义词呢?因为在有一些论著当中它会用觉知来形容一种法。有时候会用明知,有时候会用认知。所以在这边它会特别的把觉知、明知、认知这三种不同的名相挑出来,然后说这三者彼此是同义的。还有其它问题吗?有人想要发问是吗?前面有麦克凤,来传到前面来好了。
学员:法师我想请问一下,刚刚说到那个根现前知的定义。
法师:根现前知的定义?
学员:对,在第2页那边。它说由自己的不共增上缘,据色根所生的以离分别且不错乱的明知。那刚才法师好象有举例子说,比方说我们眼睛看这杯子。
法师:眼睛看这杯子,眼根识。
学员:啊,眼根识看这杯子,所以这是一种根现前知吗?
法师:根现前知。眼根识看着杯子,它是一种根现前知啊。
学员:所以它是离分别不错乱的。
法师:离分别不错乱的,是啊。
学员:那如果我们眼根识看刚刚法师举例子仁波切,那也是离分别不错乱的吗?
法师:离分别且不错乱。是啊。
学员:那可是刚刚在讲说,后面在讲说分别知的时候,不是说我们看到的这个仁波切是经由声共相跟义共相的混合,所以,它是一种分别吗?其实……
法师:不不不不,这是两种不同的阶段。当我们的眼根识看到仁波切的时候,应该说看到仁波切他的外貌的时候,这时候我们会生起眼根识,眼根知,或者是现前知。这个现前知是以离分别,不错乱的。但是透由这个现前知的力量,会让我们的内心对于这个境产生分别,而生起分别知。那这个分别知它要了解境,如果说它不了解这位法师叫做什么名字?而仅透由他的外貌而让他的内心生起一种感受的话,这时候是透由这位法师的义总,这种形像而让他了解这个人。所以,他所谓的错乱是分别的这颗心。不不,他说分别,现在是谈分别。所谓的分别是我们内在去分别外境的之后的这颗心在做分别,不是之前的现前知在分别。因为现前知确实它所看到的这个境,就如同境它所呈现的面貌,是正确的。但是它在传达到内心分别的时候,分别,因为它不了解这个境叫什么名字,所以它就只能够透由境的义总,来了解这个境,它不了解它叫什么名称。所以这时候如果有别人跟他讲你刚刚看到的法师是甘丹赤巴的话,他内心会起一种不同的变化,由取名之前,跟取名之后的感觉一定会不一样嘛。所以取完名字之后,他会说,哦,我刚刚看到的法师叫甘丹赤巴,这时候就是声总跟义总的混合。但是对于眼根现前知来说的话,你跟他讲他叫甘丹赤巴,跟还没有跟他讲他叫甘丹赤巴,对他来讲没有任何的差别。他看到的就是一个穿着红色的僧服的喇嘛,对眼根现前知来说的话,因为他没有分辨境的这种能力。所以,你跟他讲说他叫甘丹赤巴也好,不叫甘丹赤巴也好,对眼根现前知来说没有太大的区分,但对于之后的这个分别心来说就有很大的差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4 15:52 , Processed in 0.037172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