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gdyx

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惟贤长老今晨圆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3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唯贤长老,祈请大德慈悲不舍众生,乘愿再来娑婆!
发表于 2013-2-3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唯贤长老,祈请大德慈悲不舍众生,乘愿再来娑婆!
发表于 2013-2-3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祈祷老和尚早日乘愿再来,度化众生。
发表于 2013-2-3 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在线重庆讯 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重庆市佛教协会会长、重庆市佛学院院长惟贤长老于2013年2月2日凌晨4点50分于重庆南岸区涂山寺圆寂,世寿九十三岁。

惟贤长老生于1920年,四川蓬溪人,俗名邱兆洪,少小失恃,全仗四姐邱兆莲抚养成人。六岁开始读私塾,三年读熟《四书》、《五经》。十二岁在蓬溪县白塔寺依止定光师父出家。十三岁到四川南充集凤王恩洋先生创办的“龟山书院”习儒学、文学、法相唯识,背得三百多篇古文,奠定深厚的儒学基础和部分佛学基础,完成人格教育。十六岁考入太虚大师创办、法尊法师主持教务的汉藏教理院,成为汉院最年轻的一名学生后,次次考试均第一名;太虚大师对其耳提面命并寄予厚望,曾赞曰:汉院学生,尔最聪慧;五年在汉院的学习奠定坚实的佛学基础。

长老二十一岁即开始弘法事业,随雪松法师在四川开县创办了大觉佛学院,创办并主编《大雄》月刊。此时师白天要教书,接待各种宾客,早晚要行持,结合拜佛、礼佛,晚上读经到深夜,读过《大般若经》、《华严经》、《大般涅槃经》、《四阿含》、《大智度论》、《瑜伽师地论》等。其中读《大般若经》发生感应事迹,智慧开启,融通了佛教空有、显密、大小教义。

1954年,蒙冤入狱,在重庆泸州南等监狱,度过了二十六年零十个月的漫长岁月。在狱中,系统学习了中外哲学、医学、历史学方面的著作,如《马克思全集》、《恩格斯全集》、《列宁哲学笔记》、《共产党宣言》、《毛泽东选集》、《易经》、《黄帝内经》、康德之《纯粹理性批判》、孙思藐之《千金要方》、张仲景之《伤寒论》等。1957年,师在监狱里重病濒危,因其弘法之誓愿而度过难关,并体证如幻三昧。

1980年至今,长老运广长舌,作狮子吼,发微妙音,任运弘法,足迹遍及海内外。著述有:《华严要义》、《法华要义》、《大般若经要义》、《楞严大义》、《普贤行愿品讲要》、《观音普门品讲记》、《十善业道经讲记》、《心经讲记》、《佛法在人间》、《实修问答集锦》等,现已集结成《慈云全集》。

长老亲近太虚大师十年,深得大师思想心印真传,毕生以大师之心为心,以大师之行为行,学贯中西,儒释道三家思想融通,倡导八宗平等,践行人间佛教,被教界内外尊为当代著名高僧、教内硕德、法门领袖、唯识学泰斗、国学大师。

惟贤长老微博开示佛法

2012年5月18日,92岁的惟贤长老开通了微博,在微博上开示佛法,教导众生亲近佛法,并就信众疑惑解答。截止2013年2月1日,长老共在新浪微博上发布141条微博,粉丝有8155,腾讯微博上发布202条微博,听众达134437。

“惟贤长老与许嘉璐先生畅谈唯识学的重要性”,发布于2月1日6时38分的这条微博目前是惟贤长老微博上最后一条内容。

“佛法新闻坦荡途,人人在握有灵珠,四边莫触真般若,中道何曾落有无。”惟贤长老曾在微博上以太虚大师这首诗,勉励青年们上进。

依佛陀大智慧大悲心 用很短的生命创造无穷尽的价值

惟贤长老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应该怎么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长老讲到,”我们今天做人,就应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作为一个人,光阴是有限的,百岁光阴一刹那,我们必须用很短的生命,去创造无穷尽的价值。实现这个价值就必须要运用佛陀的大智慧、大悲心,把自我和宇宙融为一体,那么,人与人之间,人与生物之间,平等相待,慈悲宽厚,就可以熄灭争乱,熄灭战争,这个意义也正是政府今天提倡的“和谐”,要达到这种“和谐”境界,人类文化就可以进一步向前发展,否则就是倒退的。“

发表于 2013-2-3 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2005年6月16日至6月22日,惟贤长老应邀到北京进行为期一周的佛学讲座,6月18日下午,接受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的采访,内容如下

记者:法师好!借您这次到北京讲学,这么殊胜难得的一个机缘,想了解一些您对人生的看法,国际广播电台主要是对海外的华人播出,我们希望这次采访能够把您对人生的感悟,还有对人生的哲理给我们的听众们讲一些。据我们了解,您曾经把您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34岁之前是一个阶段,34岁至60岁之间是第二个阶段,60岁到现在是第三个阶段。在您年青时求学的阶段,生活是非常艰苦的,您说您向前辈学到很多东西,虽然条件很艰苦,但是跟前辈学到的做人的道理,影响了您一生,所以我们想知道,您认为应该怎么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惟贤长老:今天,非常高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记者前来,借此机会进行交流,交流切实的人生问题。

人生问题是很重要的。为什么呢?因为在生物中,人是具有灵性的,人为万物之灵,既然具有灵性,就与一般生物不同。一般生物只是吃喝睡眠,而人类,就要发挥心灵,要善用其心。文化的发展、进步,主要就是靠人类的领导。恩格思讲过: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能忽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假若忽略的话,那么洪荒时代就永远是洪荒时代,为什么人类文明能进步,就在于人类心灵的智慧,能够驾驭物质,运用物质和创造物质,使社会进步,才会有今天的文明,所以做为一个人不能忽视这一点,要善用其心。

佛法主要就是讲净化心灵:心净国土净,心染国土染;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庄严首先就是清净的庄严,以佛庄严而自庄严,要以佛陀的伟大智慧、悲心、愿力,就是佛的庄严来进行自己的庄严,这就是自己的人生,常随佛学嘛,而这个“庄严”在今天的社会更为需要!

心灵具体的发挥,在于理性和道德,这个理性不是一般哲学所讲的理性。一般哲学所说“眼耳鼻舌身意”的五观感觉,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就是普通所说的理智。而佛法所讲的理性,是一种内证境界,经过闻思修,即闻慧、思慧、修慧,提高内心修养;经过对事物的认识,达到主观客观的统一。在静中观察,认识到自己是什么,宇宙是怎么发展的,从而达到超越时间空间的境界,那就广大了,由相对到绝对,这个境界就不是一般的言语、思虑可以达到的,这是佛陀的内证境界,人的理智达到佛陀境界是最高的,在佛教来讲就是根本智。

根本智以后,续生后得智,以悲心对待一切事物,于是,对众生宣传教法,建立三藏十二部经典,把佛内心的境界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当然语言文字也只是一个工具,《金刚经》讲:如筏喻者,筏尚应舍,何况非法?这只是一个过渡的东西,不能执着,假若执着的话,范围就有限,境界就有限,发挥的德性就有限!

所谓德性在佛家来讲,能够了解空的道理,建立无我的道理,从空性了解诸法缘生,一切万事万物都是因缘生法。缘生就是互相滋长,彼此依存,一个事物之中包括一切事物,一个人包括一切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有密切关系的,不能分开,这是从整体来看问题,能够达到这一点,就可以由大我到无我。达到无我境界,一是要有智慧,二是要有大悲心,以大智慧,运用大悲心,悲智兼运,就可广行方便,度脱众生。

我们今天做人,就应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作为一个人,光阴是有限的,百岁光阴一刹那,我们必须用很短的生命,去创造无穷尽的价值。实现这个价值就必须要运用佛陀的大智慧、大悲心,把自我和宇宙融为一体,那么,人与人之间,人与生物之间,平等相待,慈悲宽厚,就可以熄灭争乱,熄灭战争,这个意义也正是政府今天提倡的“和谐”,要达到这种“和谐”境界,人类文化就可以进一步向前发展,否则就是倒退的。

关于“如何做人,应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我就简单提出这个内容,希望能给大家有所帮助和启迪。

记者:您的人生经历是非常丰富的,在您的经历中,遇到很多常人难以遇到的的坎坷,我们很想知道,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如何面对?
发表于 2013-2-3 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惟贤长老:谈到我的人生经历,是一言难尽的,我到现在85岁了啊,这一生经历,坎坷、挫折很多,如何正视、如何面对呢?这一点,与我受儒教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的影响有关系。

我从六岁开始读书,读《四书》、《五经》,一直到12岁出家,出家以后,继续在王恩洋先生办的龟山书院读书,龟山书院里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非常广博,结合《四书》、《五经》,结合历史,结合佛学,有好几方面知识的结合。我的思想系统可以说在那时就打下了基础。

学儒学,就要学《礼经》,以礼对人,孔子说的“克己复礼”,中心就是仁爱。我在龟山读书的时候,关于“爱”的教育的书很多,这个爱不仅仅是爱人,还要能够爱生物,再结合读佛书,这个爱就发展成为悲心。能够爱一切生物,乃至不损坏一切植物,这就是源于佛陀的大悲心,佛教的比丘戒、菩萨戒都制定了这一条。在那时,我就养成走路时连蚂蚁也不踩,不伤害虫,不伤害一切雀鸟。

1936年,当时我16岁,考入太虚法师创办的汉藏教理学院,在汉藏教理学院的学习就更加广博,佛教大乘宗派的内容基本都具备。所开的佛学课程中,如三论宗、唯识法相宗、天台宗、密宗、俱舍宗的内容,都有老师专门讲,还有关于历史、关于戒律方面的课程,也都有专人讲。除此以外,当时的缙云山——太虚法师住的地方,成为佛教文化的中心,来访问的各界人士很多,包括文学界、政治界、经济界,太虚法师也请他们上讲台,给我们作报告、讲课,像马寅初、巴金、老舍、郭沫若、林语堂,等很多知名人士,都来给我们讲课,这样一来,我们的知识面就扩大得多,见闻就更加广博。

当时的情况正好是抗战期间,许多人从上海避难到内地重庆,在大轰炸之下生存,有很多伤亡和牺牲,这就又激发了我的悲心,当然这是一种爱国的悲心,爱众生的悲心。当时,我们受了防护训练、救护训练,参加了救护团,从这些事情中就有体验,那就是忘我、无我的精神,这是在实际历练中得到的感受。我们僧侣救护团中还有一个牺牲的出家人,由于天热,引起休克,死掉了。当时,全国人民,包括僧众,都一心爱国,一心抗战。太虚法师提倡抗战,拥护抗战,在他的领导下,组织了防护团、救护队,他自己还亲自跑到东南亚国家宣传抗战,这些行动使大家很感动,对于我们来说是个爱国教育,也是大乘菩萨教育。我一生的行动就是以这些经历作为指导思想。

1941年,我于汉藏教理学院毕业,到开县教书。白天要教书,接待各种宾客,早晚要行持,结合拜佛、礼佛,晚上读经到深夜,很多大部头的经我就是在这时读完的。有了这个实际经历就进一步坚定了我的信仰,认为这条道路是正确的、光明的,要坚持走下去!

1954年,我蒙冤受屈,遭受了挫折,在监狱里26年多。尽管在困难之中,我的内心是静的,思想是达观的,佛法讲随缘过生活嘛!随缘过生活,随缘消旧业,不怨天,不尤人,能够存在一天,就保持一天的正念,念佛法,念众生,就把一切困难克服了,精神达观了!以精神来战胜一切,很安定!

从监狱里出来以后,又是二十多年,为了弘法利生的事情,在重庆可以说从未停止过。尽管宗教政策落实,但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左倾思想还很严重,文化革命的思想有些残留,在这个重重阻力之下,我们与教界四众弟子团结起来,根据宗教政策,尽量去争取,向政府提出要求,重庆才能有今天的现状,开放了130多个寺庙,建立了佛学院,成立了佛学社、居士林,可以讲学,有佛法可闻,有佛法思想传播,还搞了一些第三产业自给自养。

总的来讲,我的这一生经历,坎坷、挫折很多,表面上看起来是苦难的、忙碌的,但就我内心深处来说,自得其乐,是不以为苦的,我的生活各方面是很淡泊的、不讲究的。(正根整理)

发表于 2013-2-3 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道德的普遍意义——惟贤法师

一、人类进步需要道德

人类发展到今天的文明时代,全在于人为万物之灵,凭聪明才智的发挥,创造了文化。在世界文化的百花园里,科学、哲学、宗教、文学、艺术、道德、伦理等,都是人类智慧与实践结合的硕果。

本文特别提出道德,是因为道德乃人类进步的重要因素。

依一般定义讲:道德本是依靠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习惯、信仰、舆论来调节人和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孟子曾说:“不依规矩,不能成方圆。”所谓规范,就是说个人的行为必须循规蹈矩,有礼有节;推之于人与人、集体与集体之间,应该互相尊重,遵守公共秩序,维护公共利益,这样,大众安宁,生活不受到破坏。这是道德行为的基本效益。

目前,世界已进入原子能时代。科学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明显可观的物质繁荣,但核武器的实验,唯武论者的军备竞争,给人类安宁带来极大威胁,使人心动荡不安。两次世界大战以后,有识者均主张以理性、道德控制科学,使之为人类造福。世界各地的和平组织,其中最显著的各种宗教和平组织,特别强调这一点。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于1989年1月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召开的世界宗教和平会议第五届大会上指出:“佛教所强调的慈悲、平等的精神,对于提高人类道德的情操,促进人类和平友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呼吁和平,力争和平,反对战争,这是具有善良品德的宗教徒的共同心声。

越来越多的有识者体察到宗教对社会的效益,尤其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有一定的辅助作用。这是因为:一、宗教信仰提倡抑制私欲和贪心,可以淡化某些人一味追求钱财而忽视道德的倾向。二、宗教的自督、自责、自尊的戒律,提倡仁慈、悲悯,有助于社会的稳定,降低社会的犯罪率;三、宗教主张物我一体,普敬飞潜动植物,可以创造和谐优美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四、宗教的利他主义无我精神,可以使人们崇尚理性,从善去恶,提高道德修养,有助于社会融洽祥和。

设若人们失掉理性,道德沦丧,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秩序容易紊乱,生产发展会受到妨碍,文化素质的提高也必然会受到影响;对整个世界来说,恃强凌弱,霸权代表真理,战乱频仍,就不会实现和平。人类只有倒退到野蛮时代。因此,人类的进步繁荣需要道德。

二、佛教道德的标准

1.道德略释

道是理论和路径;明确真理,实践正道,有所悟证,功成德具,称之曰德。

释尊成正觉后,于鹿野苑对五比丘说四谛法,明八正道,示以首先必须具备因果缘起的正见(理),修戒定慧之行(道),得到解脱(德)。故佛教的教、理、行、果,皆贯通于道德的范围中。我国天台宗阐明的一心三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一境三谛(空、假、中),由三智断三惑(见思、尘沙、无明),由断三惑而证三德(般若、解脱、法身),指出了大乘道德的精义。

太虚大师说:“解之豁然大通之谓道;践之浩然均得之谓德。”说明佛教的道德是首重理智的。“解之豁然大通”,明白真理,开悟后豁然开朗的胸怀,似广大虚空,无挂无碍。再经过实践,自利利他,福慧渐臻圆满,无量功德。此中包括解与行并重,因与果俱融的要义。“解”是了解善恶的界限,“践”是止恶行善。七佛相传偈语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则是佛教道德的总体精神,也是道德的标准。

2.善恶定义

善是顺益义、顺理义,即顺益此世他世的有漏、无漏行法。性离垢秽,清净无染,故名为善。反之,其行为对此世、他世均不顺益,其性染污,纯属有漏的恶法,曰恶。

太虚大师关于善恶的定义为:

害他终害自,而致自他俱害,故为恶。

利他终利自,而成自他俱利,故为善。

同时,大师还指出:利他必断然是善,行善必断然是明智;害他必断然是恶,作恶者断然是愚痴,这一善恶的定义及界限非常明确。

佛教具体区分善恶的界限大致又有四种标准:

一、对己对他都有利的是善;

二、对己不利但对他人有利的是大善;

三、对己对他都不利的是恶;

四、对己有利,对他不利的是大恶。

这种以他人为重的道德观,表现在实践上就是以慈悲为本。如《大日经》说:“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这是大乘菩萨行的精神。“慈心”为希望他人得到快乐,“慈行”为帮助他人得到快乐。“悲心”为希望他人解除痛苦,“悲行”为帮助他人解除痛苦。积极的人道主义,首先创自佛陀。

3.心为善恶之源

佛经上说:“心生则法生,心灭则法灭;心染则国土染,心净则国土净。”故佛陀示人修行,首先治心,这是正本清源的妙法。

佛教讲人的行为表现在身、口、意三业,业是造作义,身、口的动作是有形的,意识之动是无形的。然此无形的力量非常强大,身与口的作为都受其支配,唯识法相宗讲阿赖耶识业种子的熏成在于第六意识的思心所,受戒时戒体的成就也在于思心所。

道德与罪恶表现于外,会影响社会的安宁或动乱,而其根源则在内心,它是心理现象善与恶、邪与正的两大类。《百法明门论》列十一善心所,即信、精进、惭、愧、无贪、无瞋、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此十一种显示道德内在的成因及其具体内容。又列二十六种烦恼,即根本烦恼六:贪、瞋、痴、慢疑、恶见。小随烦恼十:忿、恨、恼、覆、诳、谄、骄、害、嫉、悭。中随烦恼二:无惭、无愧。大随烦恼八:不信、掉举、散乱、昏沉、懈怠、放逸、失念、不正知。此二十种烦恼,显示罪恶的成因及其具体内容。

佛教净化人生和社会,其正本消源,远离罪恶,完成德业之妙道,即在断恶修善、转染成净的修行法门。各宗行持不同,而其归趣则一。

4.因果与道德的关系

揭示佛教缘起法的基本偈语:“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是非常重要的原则。佛说的十二因缘,为大小乘佛教所共许,由此而建立的三世轮回观,是全部佛教理论的基石。

佛教的因果法则,是“为善受福,作恶遭殃。”种了某种性质的因,就要感受某种性质的果,所谓同类因感同类果。因是主要因素,另外还有条件(助缘),因缘成熟,即有某种现象(果)发生。世界上决无无因之果和无果之因,果报的产生,是有时间性的,即三世因果。

十二因缘分流转门和还灭门。流转门:由无明故有行……乃至由生故有老死。还灭门:即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故老死灭。一是轮回六道,一是出世解脱。若否定三世因果,则善恶果报、修行成佛、四圣谛等教理,都被否定。生命在一世就完了,则恶人尽可作恶,善人尽可遭殃,无是非,无邪正,道德行为价值就不能得到保证,道德也无从建立。

太虚大师根据佛典提出因果的四条定律,即:“自作自受,共作共受,先作后受,不作不受”,从个人、集体、时间、造作上,都作了精要的分析和概括,可以说是符合科学的因果规律,是颠扑不破的佛教哲理。

能明确三世因果,在行动上首先从内心深处,提高警觉,“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消灭妄念、恶念,止罪恶于无形,就能真正改变低下的素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佛教的三世因果学说,充实了我国传统道德的内容。两千年来,在维持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促进民族团结,发扬优秀文化,以及与邻国教界友好往来、提高国际地位等方面,都起了良好的作用,这是不容否认的。

三、佛教道德的积极意义

1.以人天善淑世善民

五戒十善是得人天善果的基础,也是三乘之基础。六道众生,生死轮回。六道者,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后三为三恶道,有苦无乐,天道乐多苦少,修罗多嗔恚,人道苦多乐少,思求出离,故六道中适于修行的,唯有人道。佛经中常说:“人身难得”。即今生以过去的善根福德获得人身,但来生是否仍能获得人身,则以今生的善恶业力来决定。学佛修道的人,若能奉行五戒十善保持人身,即使今生不能解脱,来生仍可继续修持。倘失人身,何时才能脱离恶道,就很难预料了。所以佛说守五戒十善确保人天善趣。何谓五戒?

六、正精进,求出离,趋涅盘,不懈不退,努力前进;

七、正念,念从心起,心不离道,唯念真如实相,或佛菩萨功德相好,故称正念,若得正念,则与菩提相应,心无动失;

八、正定,远离不定、邪定及有漏禅,以真智入于无漏清净的禅定,即是正定。

此八正道,可归纳于戒定慧三无漏学。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为戒学,能持戒,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得身解脱。正念、正定为定学,修定在于治心,能消除虚妄分别,除去精神上的散乱,而达心解脱。正见、正思维是慧学。慧又名智慧,由定力所证得的大智慧,无漏智慧,明因识果,洞察宇宙真理,破除无明障碍,得慧解脱。

真解脱就是涅盘境界。梁启超认为涅盘的含义为:“绝过清凉无热恼,绝对安定无破坏,绝对平等无差别,绝对自由无系缚。”十分正确。涅盘可现证,如释迦牟尼佛于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成正觉,我国历代也有许多高僧大德现证解脱的。证得涅盘,还要无住于涅盘,即不著生死,又不舍众生,出世而住世,自己解脱也教化众生解脱,以解脱善净化人类心灵,净化社会,净化国土,使人间变为极乐世界。

3.以菩萨善利人济世

菩萨名菩提萨埵,意译为觉有情,自利利他就是菩萨精神。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有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佛法就是出世而入世的——以出世的精神,作入世的事业。出世在于度己,入世在于度人。因此,佛法的究竟义,在发菩提心,发四宏誓愿,修六度四摄的菩萨行,达到上求下化。具足菩萨的条件是大智大悲。

大智:一是观察因缘生法之理,宇宙万有无不由各种条件和合而成,法法相资,互为因缘。一个人在社会上不是孤立的,人与人之间互相依赖,资助。二是观空理。空不是什么也没有了,而是空除我执,化小我为大我,处处想到他人、国家、民族的利益,以无我的精神奉献一切。缘起与性空相结合能产生大智慧,以智慧剑断破一切烦恼,方证菩提。

大悲:佛教的慈悲不是一般的爱。慈能与乐、悲能拔苦,分无缘慈,同体悲。无缘慈不分界限,超越时空,不论贫富贵贱,都要救度。同体悲,以他人的痛苦为我的痛苦,无始以来的众生皆是我的父母,要发愿报四恩,增长悲心。

修菩萨行的具体内容是六度四摄。六度包括:

一布施度,分财施、无畏施、法施三种。即以己资财随方施予名财施;以佛法化导众生,使其得度名法施;救护众生苦难,予以精神慰藉,使其远离恐怖者名无畏施。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

二是持戒度,戒有止恶修善的功能,可以清净三业。

三忍辱度,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慈悲豁达,以灭瞋恨心。

四精进度,精进于断恶修善,以度懈怠。

五禅定度,梵语禅那,义为静虑,息灭妄心,度散乱。

六智慧度,由禅定证得圆融无碍的大智,度愚痴。


四摄为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爱语就是说和合语,欢喜语,诚实语。利行即以身口意诸行利济于人,一举一动都要利益众生,尽义务而不求权利、享受,感化众生共修佛道。同事即与社会各阶层的人共同做事,共同生活,同甘共苦。六度四摄是菩萨自利利他的最好方法,各法相互联系,相辅相成,须齐修不可偏废,能用此菩萨精神利人济世,我们这个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佛教的道德感化,用以劝善止恶,安定人心,消除邪恶。社会上的法律制犯罪于已然,佛教道德的感化,有助于防止犯罪于未然。据有关调查资料表明,信教的比不信教的人犯罪率大大减少。我国自南北朝隋唐以来,佛教之盛衰与国家之治乱有着一定关系,佛教盛行时,多数情况下,社会秩序较为安定。

当今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物质水乎不断提高,道德建设也应跟上。佛教徒应奉持五戒十善,发大心,修菩萨四摄六度等法,才能修养成最完善最高尚的道德,有利于人群,有利于社会!
发表于 2013-2-3 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家居士修行之次第 》

惟贤法师开示
真诚居士编辑



今天的讲题是:在家居士修行之次第。

         一、 三种根本(信)

  (一)佛法僧三宝为信仰的根本
  (二)业报为生死轮回的根本
  (三)净土法门为解脱的根本

  二、 两种正见(解)
  (一)缘起中道的正见
  (二)诸法唯识现的正见
  三、 两种结合(行)
  (一)净土三福业的结合
  (二)普贤菩萨十大愿行的结合
  四、 日常三要
  (一)保持日常的功课
  (二)佛化家庭
  (三)护法与慈善 


  

一、三个根本(信)
  (一)佛法僧三宝为信仰的根本
  做为一名居士,必须要建立这个根本,实际上不仅仅是居士,包括七众弟子(出家众、在家众)都是一样的,这是信仰的根本,没有这个根本谈不上学佛。
  我们信仰什么?什么是正信?就是信佛宝、信法宝、信僧宝,信三宝的功德。
  讲到这里我想到一个故事,佛灭度以后,大概六七百年间,有一个龙树菩萨出世,龙树菩萨是弘扬般若的,中国的三论宗,就是尊龙树菩萨为祖师。其实龙树菩萨不但宗般若,弘扬般若,根据历史的记载以及中国宗派源流的记载,龙树菩萨应该是八宗的祖师。
  他弘扬般若,当然就是空宗的祖师;在龙宫取出《华严经》以后,弘扬流传《华严经》,就是华严宗、唯识法相宗的祖师;他传密教给龙智,就是密宗祖师,龙智700岁时传法给五祖金刚智,金刚智为唐玄宗开元年间来华弘法的开元三大士之一,为中华密宗(唐密)的祖师;他弘扬净土,分难行道和易行道,在易行道就宣传净土教育思想,念句阿弥陀佛,往生西方得到解脱,这就是净土宗的祖师。中国八宗:法相、三论、天台、贤首、禅宗、净宗、律宗、密宗,都包括在里面了,所以他应该是八宗祖师。
  这一个龙树菩萨,智慧深广,愿行很深。他曾经收了个弟子叫提婆菩萨,提婆菩萨在印度最早也是个外道,后来慕名龙树菩萨,有一天亲自来拜访龙树菩萨,要看他道行高不高,好给他当弟子。
  当他来到龙树菩萨的道场的时候,道场的侍者就对龙树菩萨传达,说有个提婆要来参见你了,龙树菩萨当时不说话,就叫旁边人取个大碗,装满了水,叫侍者把水端给他,看他怎样办。当侍者把水端过去,提婆菩萨见了以后,毫不迟疑,就在身上摸了颗缝衣服的针,端端正正的抛到水里去,一针落到底。侍者又把这碗水端到龙树菩萨面前,龙树菩萨说,好,这个人了不起啊。
  提婆菩萨抛针的意思是说,你的佛法有多高深,象大海一样,我都可以研究,可以参见到底。龙树菩萨说他是个根器,就把他叫进来,于是他就拜龙树菩萨为师,在龙树菩萨身边学习般若经论,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就继承龙树菩萨的思想,在印度广弘般若,辨才无碍,所到之处,对于外道那些邪论,提出破斥,战无不胜。
  在这些论点中,有这几个论点:
  1、一切圣者中,佛陀第一;
  2、一切梵典中,佛法第一;
  3、一切梵行者中,僧伽第一;
  提出这三个论点,看谁能破斥,我就拜他,结果在万人之中,没有哪个能破斥。他提出这几个论点说明佛法僧三宝的殊胜:一切圣者中,佛陀第一;一切梵典中,佛法第一(印度的梵典很多,印度六论中有96种外道,有各种经和论典);一切梵行者中,僧伽第一。
  这就是提婆菩萨提出的论点,后来提婆菩萨遭暗杀而死,因为他辩才无碍,遭到了外道的嫉妒,有一天在树下静坐,外道起了害心,乘其不意,刺他一刀,血流不止。在他没死以前,他就说,你的刀可以刺伤我的身,但是佛法你是刺伤不了的,于是血书《百字论》,提出他的主张,这个《百字论》在藏经里面是有的,提婆菩萨是为法而牺牲的。
  为什么说信仰佛法僧三宝是福德?第一、佛宝。佛、佛陀叫觉者,佛者觉也,这个觉是从因地到果地上的觉,因位上有六度万行的功德,果位上有三身四智,大悲大智大愿大无畏功德,所以佛被称之为“天中之天,圣中之圣”。佛就是苦海的舟航,人天的导师,我们向佛陀学习,那就是要学习佛,以因位的佛和果位的佛的功德为榜样,走向觉悟的光明大道,不再象凡夫一样,迷六尘境界、五欲境界,迷因果,那是妄啊!我们不要再走那条路,那一条路叫死胡同,是走不通的。所以应该要有这个觉。
  第二、法宝。法就是佛说的教法,包括经、律、论三藏,教法精深博大,如大海一样,从教理行果方面,指出了我们学佛一是有理论的根据,二是有修行的根据。从理上佛陀讲得很清楚,从行上也指出了一条根本的道路,从人天乘到佛乘,五乘教法,因机施教,这是一条光明的正道。这个教法,不是一般的世间科学、哲学所能及的,因为那些是从感官到理性思维说明的境界,而佛陀的教法是从修行中内证的境界,超越语言寻思,超越时空,是一种不变的真理!讲二谛圆融,讲世间法、出世间法!至于这一教法,要了解它的功德,我们能够学习教法,学习经典,就可以不走邪路而走正路,就象有指路明灯一样,漆黑的夜晚没有明灯,是要掉到深坑悬崖里去呀!
  第三就是僧宝。僧宝就是出家众,出家众是很少的,在人群中,僧宝仅仅只占0.1%。僧宝的责任就是住持正法,弘扬正法,僧宝的主要功德是以六和合为主,以德为主,重点在实践。我们恭敬僧宝就是要学习德,和合的德,现在来讲就是和谐的德。严持净戒,不损害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转恶为善,转染成净,才能提高道德。
  (二)业报为生死轮回的根本
  业报论是小乘、大乘所共同的,也是学佛与非学佛的区别。
  世界上有许多人研究佛学,大学里边有哲学系、宗教学系都在研究佛学,但是不是学佛者,就看他是否真实相信业报。没有皈依三宝,不相信业报,就还在门外,只是个佛学者,不是学佛者。
  业报就代表人的行为、众生的行为。“业”就是指行为,包括意识上、口头上、动作上的各种行为,从行为的性质区别他的果报,而这个果报又是通于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有了业因必然要感果,必然要受报,这个果可以现世感、后世感、再后世感。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业报论是很重要的,为什么要特别提出业报论呢?因为就因果来讲,哲学上讲因果,科学上也讲因果,但它的因果不是佛法的因果,佛法的因果里还包括业报,是以业报为中心。
  业报有三种:善业、恶业、不动业。
  善业包括五戒十善。信三宝,信因果,修五戒十善,必然感人天果,起码不堕三恶道,有来生就可以称为增上生,可以进一步修道,不失人身,这是它的殊胜点。
  恶业有杀、盗、淫、妄语、恶口、两舌、绮语、贪、瞋、痴十恶业,其中属于身业的为杀盗淫三种,属于口业的为妄语、恶口、两舌、绮语四种,属于意业的有贪、瞋、痴三种。假若做了十恶业,上品堕地狱,中品堕饿鬼,下品堕畜牲,那是肯定无疑的,从历史到现在,这个因果报应的事实记载得很多,就我生平,所见的也不少。另外还有五无间业,五无间业就是杀父亲、杀母亲、出佛身血、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在文化大革命,那些红卫兵的行动就是五无间业,是要堕无间地狱、阿鼻地狱的。
  不动业是什么呢?就是世间定。你修四禅八定,尽管可以生色界天、无色界天,但也都在轮回之中,所以说业报为生死轮回的根本。修行就要找到这个根本,根本在哪里呢?根据十二有支讲,离不开无明、烦恼、业。
  无明是什么?不明因果,不明解脱,根本原因是我执重。烦恼是什么?由无明就发生烦恼,贪、瞋、痴、慢、疑、恶见,是六个根本烦恼,还有二十个随烦恼。《瑜珈师地论》上讲,有一百零八种烦恼。烦恼很多,由于烦恼就造业,起心动念、举手投足、言语说话各方面就造恶业,由业就感果。所以学佛的人要想真正获得解脱,就必须要斩断生死的根本,在日常生活中用功,注意起心动念。
  (三)净土法门为解脱的根本
  净土宗在中国是很盛行的,从东晋慧远大师倡导净土,唐代善导大师提倡净土,一直到现在都很盛行,而且遍及于日本、东南亚,现在欧洲和美洲的有些地方也盛行净土宗。净土宗的五经一论,在历史上是有根据的,五经是佛说的,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总共是五经;一论就是《往生论》,即天亲菩萨写的。
  净土宗既殊胜而又方便,能够念佛行持,就可往生西方。“阿鞞跋致”的意思就是不退转,有三不退:位不退、见不退、行不退,这就是初地菩萨以上的境界,很殊胜,很可靠,而且很方便,在寺庙、佛堂、家里、田间地头,行住坐卧都可以念。好好念佛,在现生中就可以得到受用,消除烦恼,身心轻安,临终以后决定往生,这是有理论、有根据、有事实的,一定要深信不疑。
  

二、两种正见(解)
  学佛要有正见,没有正见就没有正确的了解,就无从晓得为什么要信,也不能巩固正信,所以必须要有正见。八正道里边第一个就是正见。
  (一)缘起中道的正见
  这就要从缘起论来看问题,一切法无非因缘生法,它的生起有主因,即种子,条件是助缘,然后才产生果,不管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人生现象莫不如此,没有哪个现象不是这样产生的。一切法是随缘变化的,一切法是互相依存的。了解这个法是变化的,没有主宰,一方面可以止恶行善;另一方面对他人及众生就能够平等尊重;第三就可以破除我执、法执,进入空性。所以了解缘起就必然可以知晓性空,契证性空就可以洞察缘起,这就是中道,西藏佛教叫中观见。
  中观见就需要破斥另外两种见:常见、断见。常见,就是执一切法永远都存在。断见就是执一切法消灭了就没有了,包括物质现象或精神现象都如此。常见和断见,叫二边之见,有边见必然有邪见,何谓邪见?不信因果,不信三宝,为邪见。何谓中道?离开二边之见,合乎诸法真实相,为中道。《大乘思益经》讲:
  诸法因缘生,自无有定性。
  若知是因缘,则达法实相。
  若达法实相,则能知空相,
  若知空相者,则为见导师。
  “若知空相者,则为见导师”,能够知晓空相,就能见到如来,这个意义广大、深远。
  (二)诸法唯识现的正见
  法相唯识讲“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关于这个内容,《华严经》具体讲得很多,其中有一首偈子说明了这个心的作用: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
  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心地观经》里讲:“心生则法生,心灭则法灭。心染故国土染,心净故国土净。”一切现象都是唯心所造,唯识所变。唯心就代表一切正报、依报,都离不开心,唯心所感。唯识就是指若没有心,没有唯识学讲的四分“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就认识不到一切森罗万象。
  能够了解“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道理,就可以说明万法之生,离不开识,这个识,这个心,就是一切法界的本体。你看华严法界图,圆圈的周边是四圣六凡,中间就是个心,迷则成凡,悟则成圣,心佛众生,三无差别,都是因为这个心。所以我们学佛就是要发挥心灵的光辉,把我们心灵这颗明珠上的灰尘去掉。“勤修戒定慧,熄灭贪瞋痴”,扫除心中的尘垢,才可以使心灵发出光辉,才能证到明心见性,才能恢复我们的妙明真心。妙明真心是什么呢?就是法身,就是如来,这个功夫很要紧。
  以上就是我介绍的两个见解,即两种正见,一是缘起中道的正见,二是诸法唯识现的正见。学习经论,就要掌握住这两种,这是佛法的二大车轮,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里讲:大乘佛法象部大车子,大车子有两个车轮,一个是缘起中道,一个是唯识论,这两大车轮,离开任何一个,车子都开不动。
  
发表于 2013-2-3 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两种结合(行)
  现在有一种人,对佛法不了解,认为念佛人,念佛只是准备死后,把佛教当成了死后的佛教,这是错误的。佛法要众生既要看到死后,也要看到生前,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如何对待我们现在的生呢?应该走正道,要在现在走正道,才有死后的究竟归宿,这是联系起来的。
  如何走正道呢?一是必须结合三福业,二是十大愿行。
  (一)三福业的结合
  三福业就是由世间善结合出世间善,包括解脱善、菩萨善。
  1、孝养父母,恭敬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皈依三宝后,就要根据这样来把人做好,培养道德,完成人格。这是世间善。
  如何培养人的道德?就需孝养父母,恭敬师长,修十善业,特别要修悲心。
  慈心不杀,指不要杀生,杀生是最大的罪,佛法以慈悲为本。对众生要慈悯,表现在行动上不要打人骂人,更不要杀人以及一切生物。杀了对方,对方的怨气重得很,怨气重的结果就形成灾害,旱灾、瘟疫灾、饥馑灾、火灾、水灾,各种灾害都出来了。灾害哪来的?佛法找根本,杀业最重,所以要戒杀放生。希望我们居士注意这个问题,在家不要杀,而且要多放生,慈心不杀的功德很大。
  2、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以戒为主,为解脱善。奉行五戒十善,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保持严肃、和谐、庄严,这是别解脱戒的精神。生活淡泊,勤劳朴素,就能够熄灭贪心,淡化物欲,这是一种清高淡泊的境界,在权钱斗争中,我们佛教徒能够以身作则,做到这点作为示范,影响群众,那么斗争就可以平息。
  3、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要发大乘菩提心,不但自己学菩萨,还要劝人学菩萨,人人都学菩萨,人人相信因果,都奉行四无量心、四摄六度,那就好了,家庭就和,社会就和,国家就和,世界就和平,得的果是什么呢?无上佛乘!就可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为菩萨善。
  所以我们修行第一步就要与三福业相结合,不能够离开现实,离开生前种因。《阿弥陀经》上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若不在生前培积福德,广种功德,死时又如何能往生呢?
  (二)与普贤菩萨的十大愿行相结合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与普贤菩萨的十大愿行相结合,这是很了不起的。华严会上,华严三圣,中间是毗卢遮那佛,就是释迦佛的法身佛,左边文殊代表智慧,右边普贤代表愿行,以智慧为指导,以愿行为动力,就可以入华藏世界,可以证佛果,这是《华严经》的精要。所以普贤大愿很重要,普贤大愿结合行动,共有十种: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一者礼敬诸佛。每天礼拜佛,见佛就要拜,礼敬诸佛,以佛庄严而自庄严。
  二者称赞如来。每天要诵经、诵偈、要赞颂,赞扬佛的功德。
  三者广修供养。要修财供养、法供养。财供养就是指资财,香、花、灯、水、果,茶、食、宝、珠、衣,属物质方面的供养;法供养就是如说修行。
  四者忏悔业障。每个人每天都要忏悔,随时都要忏悔,儒家讲就是反省自己,消除恶业,清净身心,才能接受善法。事忏悔就是针对具体问题而忏,理忏悔就是达到消灭犯罪的根本,消除执着,消除烦恼。
  五者随喜功德。见善随喜,见别人做好事,大家都要高兴,而且支持、学习,不要嫉妒,不要障碍,要随喜。
  六者请转法轮。法轮转动,佛法住世,是众生的福报。请转法轮,一方面说明法轮转动,象车子一样,可以压碎地上的障碍,学习佛法就可以消除内心的烦恼;另一方面希望佛法常在世上流通,做众生的眼目。要请转法轮,佛在世请佛转,佛不在世,请住世的高僧、善知识转。
  七者请佛住世。希望佛长久住世,佛示寂以后,能够代表佛说法的,我们都希望他长久住世。佛有因位佛、果位佛。
  八者常随佛学。不管是因位的佛还是果位的佛,他的悲智愿行都是功德无量的,都要常随佛学。
  九者恒顺众生。要以各种方便,随顺众生,解决众生的苦难。在经上有四方面:于病苦者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
  十者普皆回向。把自己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这就是法布施。
  这十大愿行,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结合实行,行了以后,不吭声,不执着,就叫无相观。能够这样,生活就是道,行住坐卧头头就是道,就可以直入法界。
  《华严经·入法界品》中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参见了普贤菩萨以后,最后登楼阁,见弥勒,就进入法界,即见到佛的境界,能够修普贤行愿,走的就是这条殊胜的道路。
  

四、日常三要
  (一)保持日常的功课
  不管早晚,日常的功课,诵经礼佛,都要保持,你在工作中再忙再忙,都不能离开佛号,不能离开念佛,要心中有佛。根据印光大师指示,可以保持十念,一口气,一呼一吸算一次,一次默念十声佛,到十次就是百声。你再忙再忙也要念百声佛,到了你不忙了、退休了,就要多行持功课。
  汉传的佛教功课是显密结合,早晨念《楞严咒》、《十二小咒》,结合念佛,晚上念《弥陀经》,也结合念佛。根据净土的功课,还可以念三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不管早晚都可以念,念了以后接着念佛、礼拜。平常则可以读其他的大乘经典,例如《地藏经》、《金刚经》、《法华经》、《华严经》等。念佛不读经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净土还有五经,哪能不读经?要做到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大乘经典都可以读,大乘经典每一部都是佛说的。太虚法师讲:八宗平等,佛法平等。法无高下,当机者妙,你不要去比高低,比高低那就是偏见,佛经都是佛说的嘛,条条江河归大海,条条道路通长安,不能起分别心。
  (二)佛化家庭
  太虚大师在世时,在汉口建立正信会,同时极力主张建设佛化家庭。你学佛,也要感化家庭的人都学佛,不管是父母、丈夫、儿女、还是其他的亲戚,都要感化他们学佛。佛化家庭能够多多地出现,佛法才能弘扬,家庭就幸福,社会就稳定,国家就繁荣,发展开来,世界就和平。家是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过去儒家讲,齐家才能治国,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长幼有序,这个优良传统要保持下来。这套传统文化虽是儒家讲的,也包括佛说的做人的根本道理。能够这样实行,就了不起啊,这样才能成为一个顶好的佛化家庭!
  (三)护法与慈善
  作为居士,一是作好护法,护持三宝;二是尽力去做慈善。
  护持三宝就是维护寺庙,修建庙、修建塔、塑佛像等,另外根据宗教政策,维护寺庙的合法权利。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居士在这些方面出了很大力,赵朴初老居士在世时,对于解决寺庙的老大难问题,尽了很大的力量。另外寺庙的兴起修建,地方居士出钱出力,表现很好。这样就使佛法能够弘扬,功德很大。护持三宝就是护持人天的眼目,护持众生的法身慧命,意义很大!
  慈善就是实际行动,不管是寺庙还是居士,大家都要群策群力,团结起来搞有关社会的慈善福利工作,这是与群众密切相关、血肉相连的工作,从中就可救苦救难,解决人们的苦难。《心经》讲“度一切苦厄”,这就是度一切苦厄的具体表现。做慈善就可以显示佛教的菩萨精神、大乘精神,也可以使一般群众了解佛法的真实意义,不是一般人所说的消极、迷信以及其它种种讥谤,实际来讲,这也是一种弘法行动。现在全国各地的许多寺庙、佛教会、居士林、佛学社都在搞慈善工作,这是很好的趋向,希望要提倡、实行,长久做下去。


发表于 2013-2-3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附老和尚的一些开示文章:

【推荐】惟贤老法师:《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长篇连载,老法师讲得极好极详尽)
http://www.folou.com/viewthread.php?tid=3494

惟贤长老:人间佛教就是以做人为主
http://www.folou.com/viewthread.php?tid=739848

惟贤法师:五戒十善与儒家伦理的关系
http://www.folou.com/viewthread.php?tid=836382

惟贤法师:大般若经要义
http://www.folou.com/viewthread.php?tid=164444

惟贤老法师:唯识法相问答
http://www.folou.com/viewthread.php?tid=4479

惟贤老法师:唯识学在佛法中的地位
http://www.folou.com/viewthread.php?tid=4481

惟贤长老:《金刚经》精义
http://www.folou.com/viewthread.php?tid=72988

惟贤法师:药师佛的精神即人间佛教的精神
http://www.folou.com/viewthread.php?tid=112599

来自:http://www.folou.com/thread-905942-1-1.html


惟贤法师《十善业道经》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5ODgzMDcy.html

http://www.soku.com/t/nisearch/惟贤/
发表于 2013-2-3 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祈请早日乘愿再来!
发表于 2013-2-3 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祈愿善知识乘愿再来
发表于 2013-2-3 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3-2-3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唯贤长老,祈请老人家慈悲不舍众生,乘愿再来娑婆!
发表于 2013-2-3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唯贤长老,祈请大德慈悲不舍众生,乘愿再来娑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7 00:41 , Processed in 0.042501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