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qjqige 发表于 2012-1-24 07:41
这个说法,傎得学习,不过好向有点唯心了.除了没有太阳,我没在经书中看到佛主,改变大自然来护卫信众
这个故事我是从多罗那他的印度佛教史中看到的,原始出处应该是佛经,因为佛经内多有与此类似的故事。
如,佛說國王五人經(西晉三藏竺法護譯)里面说:
第五福德者。轉詣大國。時天暑熱。臥于樹下。日時昳中。餘樹蔭移。此人所臥。樹蔭不動。威神巍巍。端正姝好。猶如日月。彼國王薨。無有太子可嗣立者。眾人議言。當求賢士以為國主。募人四出。選擇國內可應立者。使者按行。見一樹下。有此一人。於世希有。臥於樹下。樹蔭不移。心自念言。此非凡人。應為國主。尋往遍啟。國之大臣。具說本末。於時群臣即嚴威儀。導從騎乘。印綬冠幘。車駕衣服。則往奉迎。洗沐塗香。衣冠被服。佩帶畢訖。皆拜謁稱臣。昇車入宮。南面立詔。國即太平。
大庄严论经(马鸣菩萨造,后秦三藏鸠摩罗什译)里面说:
复次夫修施者在胜信心。两钱布施果报难量。我昔曾闻。有一女人至昼暗山见众人等。于彼山中作般遮于瑟。时彼女人于会乞食。既睹众僧心怀欢喜。而赞叹言。善哉圣僧。譬如大海众宝窟宅。众人供养。我独贫穷无物用施。作是语已。遍身搜求了无所有。复自思惟。先于粪中得二铜钱。即持此钱奉施众僧。时僧上座得罗汉果豫知人心。而彼上座常自珍重。见彼女人有深信心为欲增长彼功德故。不待维那躬自殷勤起为咒愿。即举右手高声唱言。大德僧听。即说偈言
大地及大海 所有诸宝物
如此童女意 悉能施与僧
留心善观察 行道为修福
使得解脱道 离贫穷棘刺
时彼童女极生大心。如师所说我作难作。便舍一切资财珍宝等无有异。悲欣交集。五体投地归命诸僧。以此两钱置上座前。涕泣不乐。即说偈言
愿我生死中 永离于贫穷
常得欢庆集 亲戚莫别离
我今施僧果 唯佛能分别
由此功德故 速成所愿果
所种微善心 身根愿速出
时彼女人出彼山已坐一树下。树荫不移上有云盖。时彼国王适丧夫人出外游行。见彼云盖往至树下。见此童女心生染着。将还宫内。用为第一最大夫人。即作是念。我先发愿今已称心。即白国王。多赍宝物施设供具。诣昼暗山供养众僧。宝珠璎珞种种财物。持用奉施。彼时上座不为咒愿。尔时大众疑怪所以。而作是言。先者贫贱两钱施时起为咒愿。今者乃为王之夫人。珍宝璎珞种种财物。而用布施。不为咒愿。时彼上座语众僧言。我先为彼咒愿之时不为财物。乃恐童女心意错乱。故为咒愿。即说偈言
不以钱财多 而获大果报
唯有胜善心 乃得大畏报
彼女先施时 一切悉舍施
佛智能分别 非我所能知
今虽财宝多 不如彼时心
十六分中一 若心扰浊施
譬如诸商贾 少于诸财物
心期于大报 所施物虽小
心意胜广大 以是故未来
得报亦无量 如阿输迦王
净心用土施 亦如舍卫城
穷下之女人 饭浆施迦叶
施土得大地 饭浆天中胜
施少心净广 得报亦弘大
譬如白净衣 以油渧其上
垢腻遂增长 亦犹油渧水
油渧虽微小 遍于池水上
以是故当知 心胜故报大
这两个例子里面都有乞丐因其福德极大,感得树荫不移的例子。
因为我们生下来就受到唯物主义教育,所以在思维定势之中,很自然的,潜意识里面就是以唯物主义世界观去观察和思考这个世界,但佛法不是唯物主义,佛法里面很有不可思议的感应和奇迹,在我们暂时还难以了解其中奥秘的时候,不宜断然否认,先需考虑圣智之境与我们凡夫之境天地悬殊,像这类稀有奇迹,我们做不到,未必别人便做不到。再次,由于业报各自不同,故虽然是水,天见琉璃鬼见脓血,皆可起各自所应之业用,所以,因为我们的业报比较低劣,无法办到什么事,便判断福德超胜之辈也无法办到,似乎也未见合理。
最后,《本生经》云:‘
若人由闻起正信,
当成坚固妙欢喜,
慧生愚痴即当无,
以自肉买亦应理。
闻为破暗之明灯,
贼所难劫殊胜财,
是杀痴暗仇人剑,
教示方便胜伴侣,
虽贫不弃是亲友,
无损疗除忧病药,
摧大罪军胜眷属,
复是胜名德珍藏,
上流相遇好赠品,
众中英俊所爱乐。’”
《本生经》为十二部契经之一,其内容主要记载了佛陀往昔为菩萨而行菩萨道之种种行宜。佛说这个颂子的因缘是什么呢?据说当时佛为月王子的时候,曾经向一清净仙人讨教四句偈,每句供以黄金千两,他的父王觉得这样做也太离谱了,实不值得。月王子回应说:“清净正法为无价,岂止值四千两黄金而已。”并接着做了上面这组偈颂。
“若人由闻起正信,
当成坚固妙欢喜,
慧生愚痴即当无,
以自肉买亦应理”
若是通过听闻对佛法产生正信,由此即能充满欢喜,并对于法的执持变得坚固,从而开启智远离愚痴。闻法能有此种种受益,即使用自己的身体生命来换取都是应该的,更何况这四千两黄金了呢?
佛教里面还有半偈舍身(大般涅槃经)、断臂求法(禅宗二祖慧可)这类的故事,而且这些故事里面的主人公,后来都获得了大成就,这些都是对三宝生起极端的敬重和正信的事例,值得楼主学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