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了了 于 2012-8-1 10:27 编辑
【学习地图-入门课程】
雪歌仁波切讲授 2011/09/21及2011/09/28
※ 入门阶段之闻思修 (因)
1. 佛法概论:
*四圣谛
学佛,应从「四圣谛」学起,认识佛法,也应从四圣谛下手。因为这是世尊开示的第一个法,也代表这是最殊胜的引导方式。过去的祖师大德们,无不如是引导,我们也应如此效学。再者,学佛,必须与自己离苦得乐的追求结合,才有意义。否则,学了半天,跟自己最重视的离苦得乐一点关系也没有,不仅难以真正精进修学,且易沦为一种文字上的追求或迷信。而四圣谛讲的,正是究竟的离苦得乐。
学习四圣谛时,对于如何认识并对治内心烦恼(集谛)方面,应广大听闻、思考,而经论中所阐示的各种方法,更要自己实际去试一下、体会一下。修学四圣谛,要从这个角度出发。
例如,真的去除了集谛烦恼,会不会真的去除苦?《入行论》提到该如何去除贪、瞋,真的是这样吗?无常、无我、空性、慈心、悲心….等等想法,要如何生起?内心里面的爱心、智慧出现的话,会不会真的产生平静、满足、舒服的乐?….。我们要以这种方式来学习四圣谛。
《三转法轮经》中,世尊开示了三次四圣谛。原因何在?意指修学四圣谛时,应先闻,而思,而修。世尊说,未成就阿罗汉果,即代表四圣谛修得不够、还不圆满,这也意谓闻思修,有很多深浅不同的层次,我们要一步步深入、体会、成长。事实上,不仅修四圣谛如此,一切佛法也是这样子。
*皈依与戒
学了四圣谛,才会认识法、法宝;认识法宝之后,才真正明白能救护的是法宝,具此信心后,才能正确认识佛宝与僧宝,也才能相信佛宝与僧宝之能救护。认识了佛法僧三宝之后,才进入「皈依」与「戒」。
法王经常引用《现观庄严论》第一品第十九偈:「修行及诸地 佛陀等三宝」,意思是,四圣谛学完之后,接着学皈依,亦即「三宝能救护我们」之意。所以,先有四圣谛,才有皈依。我们学习地图的次第,亦如此安排。
皈依,代表我们愿意追随佛陀、学习佛法而成为一位佛教徒。因此,修学佛法的心与皈依,完全是一体的。否则,会觉得皈依与修学佛法是两回事,那就不对了。
我们是不是一位佛教徒,不是从会不会烧香拜拜念诵那边去判定,也不是拿个皈依证、取个法名就叫佛教徒。皈依,是一种智慧的看法与抉择。我们想要脱离痛苦、获得圆满的快乐,必须依靠法宝而改变内心,内心修苦谛集谛,可脱离轮回,内心修灭谛道谛,就可以证得解脱;佛宝与僧宝,则做为一种助缘。这是因果法则,这是理性逻辑,这才是正确的皈依。内心若没有一个正确的皈依,只是一直往外祈求佛菩萨帮我、救我,其实跟外道没什么区别,这很可惜。皈依,一定要学了才会明白,有了正确的皈依,才是一位真正的佛教徒。
圆满的皈依,一如《道次第》所述:皈依的因,有哪些?皈依的对境是三宝,是什么样子?我们该如何皈依?皈依之后,应持守的学处有哪些?….等等。我们应了解,皈依的学处,是为了保护内心的戒,并令其成长、清净。有这份认识,皈依之后才会好好学习、持守种种学处。
皈依成为一位佛教徒之后,可依个人意愿、能力更进一步受「五戒」,即优婆塞戒、优婆夷戒,又称在家戒,可依个人条件与意愿一条一条地受,慢慢进步。再往上,还有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等。
戒这一方面,要常常看,对于犯戒、破戒的过患与感果,以及持守的殊胜与功德,内心应经常思考、串习,并随喜自己持戒的善根。另外,虽然出家戒律在家人不能看,但我觉得还是应该了解一下基本的东西,这样比较抓得准如何与出家众相处。
*常用经典
在我们初期学习佛法时,周围环境里,也许常常听见一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如《金刚经》、《阿弥陀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等等。实际上,这些常用经典的内容,很深奥,不是一位初学者能懂的,因此,若没有具备一些基本概念的话,很容易被误导。这不好,会种下不好的种子。因此,初学入门阶段,我觉得也应该简单介绍一下这些常用经典,懂了内容之后,不仅自己平日念诵时能增长功德,也不会乱解释,误导他人,或受他人误导。这是我们在学习地图里安排常用经典的理由。
2. 成佛之道:
*认识道次第
成佛之道,简单来说,即五道十地。五道,即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十地,即修道阶段中的十个层级。声闻、独觉依着他们的五道十地走,最后可成就阿罗汉果,而菩萨循着大乘的五道十地,最后成就的是佛果位。虽说每位众生都有佛性,但佛性要能培养彻底开展出来,必须走大乘的五道十地而成佛。
我们现在仍处于凡夫阶段,无法立刻进入大乘资粮道,因此,为了顺利进入大乘五道十地的修行,前面必须先有一些准备,即菩提心与空正见的准备。「道次第」于焉而生。无论是阿底峡尊者的《道炬论》或宗喀巴大师的《道次第》,都是为了进入大乘资粮道的前行准备,而这也是本网站的主体内容。
世尊传法,先讲四圣谛,再讲《般若经》。因此,学习佛法,先学四圣谛,之后把四圣谛更深更广来学习,即成大乘法,而道次第,乃一切经典的核心要义,也是《般若经》具体而微的呈现。学了道次第,我们会明白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怎么修?祂的目标是什么?….,整体上会有一个认识,并且实际修的时候怎么修….,这些也都会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有了这些认识,即可去除对其他宗派的排斥,而自己方面,会特别清楚自己的位置在哪里?自己要的是什么?将来怎么走?缺的是什么?要加强的有哪些?…,一张自己个人的学习地图就会出来。这是学习道次第的一大作用。
学习道次第时,短时间内先概略整体认识一下佛法全貌,并了解一切法的核心就是《般若经》、道次第。先有整体认识后再学,心比较踏实,也才容易学得下去。这是入门阶段学习道次第应注意的地方。
另外,建议同学们应学习一下《地道建立》,倒不必深入全懂,只要概略认识,很多观念会比较清楚。还有,印度祖师们的传记,以及将那澜陀传承带入西藏的重要祖师如寂护论师与阿底峡尊者的传记与成就,也应涉猎了解。
入门阶段里,我们只能概略介绍,没办法太细,此时配合《功德之本颂》来学习的话,很容易跟道次第科判结合。
*功德之本颂
宗喀巴大师跟随阿底峡尊者的噶当派深入修学《道炬论》,最后心中生起对阿底峡尊者及整个噶当派传承祖师们强大的信心,于殷重祈求下写了《传承上师祈请文》的前半段,并连接写出《功德之本颂》。( 注:宗大师当时写下的仪轨是「具德珍贵根本之上师,请来安住我等莲月座….虚空胜幢我祈请,虚空胜幢我祈请,一切功德之本具恩主,如理依止是为道根本,善见此理多方精进心…,圆满一切地与道功德,速得金刚持果位。」《传承上师祈请文》后半段是后人陆续加上去的传承祖师。)
功德之本颂,文句不长,短短几句话就将从依止善知识到圆满次第之间整个显密道次第的关键精要全部抓出来,这个非常珍贵能快速成佛的修行方法,圆满齐全,无一缺漏,而且用词精准,很容易带起我们的心,这是它非常殊胜的作用。宗大师那个时代,其他教派的大修行者,见到《功德之本颂》之珍贵,无不赞叹非凡。再者,《功德之本颂》也像道次第一样具有四种殊胜的作用,它能让世尊的教法变成一个清楚的系统,无论大小显密,所有的法都是同一个系统的感觉,因而能去除各教派之间相互批评的谤法恶见。《功德之本颂》这个法的殊胜,可见一斑。
另外,《菩提道次第广论》里较重要的内容,可以配合科判和《功德之本颂》来读,蛮好的。传承祖师们的传记,也都该拜读。这是我的建议。
*补充
补充课程里,有《道炬论》、《三主要道》、《菩提道次第摄颂》,它们都具备完整显密道次第的内容,也同样具备道次第「通达一切圣教无违、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易于获得圣者密意、极大恶行自行消灭」四种殊胜,篇幅虽短,但提纲契领,极有助于掌握整体道次第。
入门阶段之「修」:把闻思的内容与内心连接
修,即止修与观察修。即使是初入门阶段,也应配合要修,不能仅仅闻思就好。训练的重点是将前面闻思的内容,借着止修与观察修这两个工具,慢慢跟自己的心续连接。
我们的心,要平静,也要有智慧;平静的心,来自止修的功夫,而智慧的增长,则必须训练分析、思考的能力,亦即观察修。靠着止修与观察修,所闻思的内容,比较容易跟自己的心续连接起来。
※ 入门阶段之集资净障 (缘)
入门一刚开始,我们不习惯念诵太多,这没关系,短短念也可以,不过,最起码一定要有「七支供养」。
宗喀巴大师是我们的上师,一般而言,在自己的上师面前修七支供养最为殊胜,功德也最大,因此,修七支供养时,最好是念《兜率百尊》,因为《兜率百尊》就是以宗喀巴大师为上师而修七支供养的仪轨。因此,我们念诵时,内心要想宗大师,也要观想整个传承上师,之后,再像《普贤行愿品》里说的观想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萨,就这样,我们观想圆满的皈依境、资粮田来做七支供养。
另外,《功德之本颂》也很必要,它是特别为修学道次第方面的一种发愿,这个发愿会带来很多顺缘。噶当派祖师们说过,想要上路,得先铺路,铺了才能走啊。发愿,就像铺路。常常发愿,等到实际行动时会很顺。《道炬论》、《三主要道》、《菩提道次第摄颂》与《功德之本颂》四者,内容差不多,可随一而诵。
因此,七支供养加上《功德之本颂》的发愿,可以说是非常好的集资净障,这是初入门阶段可以着手的。
|